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
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
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烘托渲染:指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主题。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
以小见大: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画龙点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
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
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烘托渲染:指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主题。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
以小见大: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画龙点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