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国学同行
初看到国学二字,以自己的理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经过查资料才知道,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然而作为一名理科生,接触到的国学差不多也就是初高中上的语文课了吧,其次还有少许来自平时的网络新闻。比如最近比较红火的好几个电视台在播放的综艺节目,比如:《中华好诗词》还有中央卫视的《百家讲坛》也创造过好的收视率,说明国人正在重视中国的传统国学,除此外《汉字听写大会》从初高中孩子抓起,培养他们对国学的热爱。湖南卫视的好节目《天天向上》每期结束之前也会有个小片段,仿照古人装扮来讲述一些国学知识,这都是很好的普及国学知识,掀起国学热的方式。然而这种热不能是一时兴起,而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结晶,这些话语哺育了几代人,在我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就连国家领导人也会信手拈来一些经典的话语,警示世人。每年的全国两会,答中外记者问,就好期待温家宝总理的回答,因为温爷爷特别有才华,底蕴深厚。2006年答记者问,关于问到中国近代史进程时,说:“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在新时期,周边国家虎视眈眈,害怕中国的发展,则更要居安思危,保持忧
患意识,时刻警惕着,而不能看到中国现在取得的成就就骄傲自大,忘记以前开创新世纪的苦难。2008年对于台湾工商时报的记者提问,答复:“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一语道破,中国对台湾的态度。中国希望台湾回归到祖国的的怀抱,一起发展,共谋中华伟大复兴的任务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告诫我们不管是学习知识还是某种技能,都要经过反复才能完成。我们大都是普通人,聪明人一学就会,我们一下学不会,就如俞敏洪所说,别人一天干成的,我做不到,我就一周,一周不行就一个月,哪怕再迟钝,只要有这份韧劲,迟早会做成功的。
对于做官,习主席也说过:“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这句话引自《荀子·大略》君子出来做官,应该让君王的名声更好,同时也减少治下百姓的疾苦。如果做不到这点,还占据着官位,那就是欺骗,没有做官的能力还享受丰厚的俸禄,无异于盗窃。官员就应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为国家和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今的反腐深入人心,百姓津津乐道。那些不为百姓服务的、滥用职权的、贪污受贿的都要依据法律来办,不管是“苍蝇”还是“老虎”,只要违背法律就得严格惩治,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继续放纵,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老百姓,不然真像有些人说的,不治腐败,将有亡国亡党的可能。
如今中央卫视黄金档播放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中国决定和美国技术领域合作,美国著名的石油大亨哈里斯博士来中国访问,邓小平亲切接见,在交谈中也提到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也是中国每个人的待客之道,欢迎别人做客,都是朋友,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淳朴好客之品格。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一方面告诫我们要抱着谦虚的态度,学无止境,掌握好前人的丰硕的成果,再自己创造。正如大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到的更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一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不仅要多从书本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多出去看一看走一走,不能闭门造车,就如当年的闭关锁国一样,关起门来自己搞,你永远跟不上别人的步伐,不知道国际的变化,到最后肯定落后许多。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循环。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告诫后人的话,如今物质丰富的时代,处处充满诱惑,人们心早已不能达到“静”的状态了,每时每刻都是烦躁。这句更需要细细体味这句话,适当停下脚步,驻足观望一下,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并非一时一刻就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如果还是以浮躁的心态去为人处世,那么总是会失败的。作为大学生,我们上大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去学习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去培养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静心方能成大事。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深厚底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铸就了经久不衰的民族瑰宝。走进国学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让民族文化的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我们要把精华部分继续发扬,让国学走向世界。 让世界来了解国学了解中国。
我与国学同行
初看到国学二字,以自己的理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经过查资料才知道,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然而作为一名理科生,接触到的国学差不多也就是初高中上的语文课了吧,其次还有少许来自平时的网络新闻。比如最近比较红火的好几个电视台在播放的综艺节目,比如:《中华好诗词》还有中央卫视的《百家讲坛》也创造过好的收视率,说明国人正在重视中国的传统国学,除此外《汉字听写大会》从初高中孩子抓起,培养他们对国学的热爱。湖南卫视的好节目《天天向上》每期结束之前也会有个小片段,仿照古人装扮来讲述一些国学知识,这都是很好的普及国学知识,掀起国学热的方式。然而这种热不能是一时兴起,而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结晶,这些话语哺育了几代人,在我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就连国家领导人也会信手拈来一些经典的话语,警示世人。每年的全国两会,答中外记者问,就好期待温家宝总理的回答,因为温爷爷特别有才华,底蕴深厚。2006年答记者问,关于问到中国近代史进程时,说:“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在新时期,周边国家虎视眈眈,害怕中国的发展,则更要居安思危,保持忧
患意识,时刻警惕着,而不能看到中国现在取得的成就就骄傲自大,忘记以前开创新世纪的苦难。2008年对于台湾工商时报的记者提问,答复:“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一语道破,中国对台湾的态度。中国希望台湾回归到祖国的的怀抱,一起发展,共谋中华伟大复兴的任务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告诫我们不管是学习知识还是某种技能,都要经过反复才能完成。我们大都是普通人,聪明人一学就会,我们一下学不会,就如俞敏洪所说,别人一天干成的,我做不到,我就一周,一周不行就一个月,哪怕再迟钝,只要有这份韧劲,迟早会做成功的。
对于做官,习主席也说过:“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这句话引自《荀子·大略》君子出来做官,应该让君王的名声更好,同时也减少治下百姓的疾苦。如果做不到这点,还占据着官位,那就是欺骗,没有做官的能力还享受丰厚的俸禄,无异于盗窃。官员就应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为国家和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今的反腐深入人心,百姓津津乐道。那些不为百姓服务的、滥用职权的、贪污受贿的都要依据法律来办,不管是“苍蝇”还是“老虎”,只要违背法律就得严格惩治,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继续放纵,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老百姓,不然真像有些人说的,不治腐败,将有亡国亡党的可能。
如今中央卫视黄金档播放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中国决定和美国技术领域合作,美国著名的石油大亨哈里斯博士来中国访问,邓小平亲切接见,在交谈中也提到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也是中国每个人的待客之道,欢迎别人做客,都是朋友,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淳朴好客之品格。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一方面告诫我们要抱着谦虚的态度,学无止境,掌握好前人的丰硕的成果,再自己创造。正如大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到的更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一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不仅要多从书本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多出去看一看走一走,不能闭门造车,就如当年的闭关锁国一样,关起门来自己搞,你永远跟不上别人的步伐,不知道国际的变化,到最后肯定落后许多。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循环。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告诫后人的话,如今物质丰富的时代,处处充满诱惑,人们心早已不能达到“静”的状态了,每时每刻都是烦躁。这句更需要细细体味这句话,适当停下脚步,驻足观望一下,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并非一时一刻就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如果还是以浮躁的心态去为人处世,那么总是会失败的。作为大学生,我们上大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去学习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去培养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静心方能成大事。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深厚底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铸就了经久不衰的民族瑰宝。走进国学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让民族文化的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我们要把精华部分继续发扬,让国学走向世界。 让世界来了解国学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