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关系的变化与经济一体化

经济研究

·

中日经济关系的变化与经济一体化

魏全平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摘要】由于日本经济处于长期的相对停滞,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使得两国经济规模并驾齐驱。

在这一过程中,中日两国间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市场取代美国作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地。与蓬勃发展的经贸关系相比,中日两国间的制度合作却毫不进展,落后于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进程。

【关键词】

中日经济关系

FTA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进入21世纪后,中日经济关系不断深化,但是这十年中中日两国的经济地位已在悄然发生变化。日本经济继“失去的十年”之后,尽管依赖“中国特需”一度出现经济复苏的迹象,但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依然没有完全走出经济低迷的阴影。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经济规模上已与日本并驾齐驱,在东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中日两国经济关系中,中国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增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而日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则相对下降。

与此同时,21世纪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迅速,区域内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然而,作为该地区最具影响力、最大经济规模的二大国家-中国和日本,在FTA谈判问题上僵局难以打开,直接影响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本论文在分析21世纪以后该地区两个经济大国-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中日间经济一体化进程问题。

一、中日经济规模的变化

中国加入WTO以后,出口贸易不断扩大,民

间企业投资增长迅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而日本尽管得益于“中国特需”,摆脱了长达十年的经济低迷的阴影,但是仍然在经济低增长水平徘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重创了原本比较脆弱的日本经济。在经济发展此长彼消过程中,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已成为现实①。

战后日本从经济复苏期到高速增长期,一直不断超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直至1968年超越当时的西德以后,成为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之后40年来,始终保持世界经济第二的地位,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超越过日本。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一直处于低速增长期。2000年日本的GDP为46,674亿美元,是世界GDP总量的14.6%。2008年日本的

GDP上升至49,098亿美元,但是占世界GDP的总

量下降至8.1%。在这期间,日本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4%,远远低于世界年均3.0%的增长率。

而同一时期,中国的经济规模急剧扩大。中国的GDP从2000年的11,985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43,262亿美元。占世界GDP的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7.1%。中国

日本研究·2011年第3期

21

中日经济关系的变化与经济一体化

GDP的年均增长率为9.9%。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从人均GDP来看,中国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08年,日本人均GDP高达42,480美元,而中国人均GDP只有3260美元。其数据相差13倍以上,缩小这个距离需要漫长的岁月和不懈的努力。

而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别和地域经济差别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持续发展。据2006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4%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处于警戒线以上,2007年更是高达0.48。

再者,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GDP的增长过度依赖投资规模的扩大。其中外国资本投资是中国GDP增长的主要支撑。其相当大部分利润通过产品生产和出口流向海外,经济规模的扩大和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中日贸易额大幅度上升,使得中日经济关系、日美经济关系及其地位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参照图1)。2000年日本对中贸易额(857.3亿美元)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8618亿美元的9.95%,但是2008年,对中贸易额(2663.7亿美元)占到日本对外贸易总额

15,320亿美元的17.38%,现在中国是日本的最大

贸易对象国。而同一时期,日美贸易地位则相对下降。2000年日本对美贸易额为2153.4亿美元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5%,之后尽管日本对外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增加了1.8倍,但是对美贸易总额始终在2600亿美元上下徘徊,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持续下滑。2008年日本对美贸易额为

2032.2亿美元,只占日本对外总额的13.26%,要

远远低于对中贸易的份额。由此可见,21世纪以后,日本对外贸易额的上升,主要是由中日贸易大幅度增长所带来的。

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对外贸易数据来看(参照图2),日本作为贸易伙伴的地位则在下降。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③,2000-2008年期间,由于中国对日贸易年均增速低于整个对外贸易的年平均增长水平,导致日本作为中国贸易伙伴的排名由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4743亿美元,其中对日贸易额831.6亿美元,占总额的17.5%。而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

GDP的增长没有真正体现在国民的收入和国民的

生活水平上。

二、日益密切的中日贸易关系

中国加盟WTO以后,中日两国贸易增长迅速,贸易额急剧扩张。据日本官方统计②,上世纪末的2000年中日贸易总额仅为857.3亿美元,元大关,2008年达到2663.7亿美元的高位,为·2000年的3.1倍。2000年至2008年,中日两国贸易额每年以数百亿美元的增幅递升,这样高的双边贸易增长幅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2002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突破2000亿美

25,616.3亿美元,是2000年的5.4倍,其中对日

贸易额2667.9亿美元,占总额的比重下降至

10.4%。而同一时期,美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

位大幅度上升,中美贸易额由2000年的744.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337.4亿美元。

▲●

●▲

◆◆

图12000-2008年日本对中、

对美贸易额统计

图2

(亿美元)

出处:根据日本财务省、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资料制作。

2000-2008年中国对日、对美贸易额统计

(亿美元)

出处: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制作。

22

日本研究·2011年第3期

中日经济关系的变化与经济一体化

·

在中日两国的贸易收支方面,日方财务省统计数字表明,2000年至2008年日本对中贸易始终处于赤字状态,而中方商务部统计也显示,同一时期2001年以后中国的对日贸易一直是赤字。观察往年中日贸易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中日双方在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数据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在具体的进口额和出口额上数据完全不同。造成这种互为矛盾的统计结果,主要是因为中日两国进出口贸易中,相当一部分货物是通过香港口岸的中转贸易。而在贸易统计

表1

上,中日双方都采用进口原产地统计、出口输出地统计的方法,使得两国进出口贸易统计出现偏差,难以吻合。笔者认为,如果采用中日双方的进口原产地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的话,更能够反映中日贸易的实际状况。

表1统计显示,2000年以后中日两国快速增长,2008年两国贸易的实际总额已高达2929.88亿美元,接近3千亿美元大关。而且中日两国的贸易收支基本保持平衡,显示两国贸易的健康发展。

(亿美元)

2000-2008年中日实际贸易额(原产地统计)

2000

中日贸易总额对日进口额对日出口额贸易收支

20011009.02427.97581.05153.08

20021151.58534.66616.9282.26

20031498.41741.48751.9310.45

20041885.54943.27942.27-1.00

20052095.571004.521091.0586.53

20062342.331157.171185.1627.99

20072615.951339.511276.44-63.07

20082929.881506.511423.37-83.14

968.13415.10553.03137.94

出处:根据中国商务部、日本财务省的统计资料制作

从两国的贸易结构上看,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2008年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前五位的商品分别是电气机械(302.5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

确实中日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日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升级向传统意义上的水平贸易方向变化。但是由于中国在产业内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机械机器类商品大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行,双方的这类产品具有竞争性较低而互补性强的特点。譬如,在IT产品方面,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制成品上,半导体等高技术的核心零部件则需要大量从日本的进口,在国内加工组装后再出口。中国的加工环节多数是劳动密集型,在价值链中居低端位置,获利相对较小。在机械机器类商品出口中,中国对日本技术密集型的核心产品的进口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带有较为典型的“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

1240.35亿美元的24.4%)、一般机械(233.17亿美

元、同比18.8%)、化工产品(152.75亿美元、同比12.3%)、金属(123.64亿美元、同比10.0%)和运输机械(54.64亿美元、同比4.4%)。包括电气机械、一般机械和运输机械等机械机器类商品,占出口总额的52.2%。这类商品一直是日本对华出口主力,其比重与2000年52.4%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从中国进口的前五位的商品分别是一般机械(241.2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1423.37亿美元的17.0%)、电气机械(241.23亿美元、同比

的特征。

16.9%)、纤维产品(220.42亿美元、同比15.5%)、化工产品(82.60亿美元、同比5.8%)

和食品(69.65亿美元、同比4.8%)。自中国进口的商品中,机械机器类商品增长显著,从2000年占进口总额的21.9%上升至2008年的37.5%。而纤维产品和食品则分别从27.6%和10.8%下降至

三、毫无进展的中日FTA谈判

东亚是近二、三十年世界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但是由于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以及社会、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与欧美相比FTA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中日两国政策向积极主动方向变

日本研究·2011年第3期

15.5%和4.8%。这些变化,一般被认为是中日贸

易结构从垂直贸易向水平贸易转变。

23

中日经济关系的变化与经济一体化

化,与东盟以及其他各国的FTA谈判的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加入WTO之后,马上着手与东盟的多边谈判。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就建立FTA达成共识,并于2002年11月签署了包括撤销各项关税的一揽子框架协议,确定了在10年内建立

中日两国在与东盟各国的FTA谈判中进展顺利,成果丰硕。然而,作为东亚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虽然两国间的贸易总额连年创新高,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双边的FTA实质性谈判却毫无进展。

在FTA谈判的问题上,中国政府态度比较积极,2002年以来多次呼吁日本尽快启动中日

FTA的总体目标。2004年1月1日实施“早期收

获计划”,中国与东盟之间有近600种农产品实行零关税。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正式实施。2007年

FTA谈判,也得到了众多日本企业的积极响应,

但是日本政府态度相对消极。早在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缔结基本框架协议的时候,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中日韩首脑会议上,中国总理朱镕基就曾建议就中日韩的自由贸易协议展开可行性研究。但是,日本的小泉首相以与中国的FTA谈判是日本的中长期课题为由加以推诿。数年之后,鉴于《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定》正式实施,中国和东盟的FTA进入全面实质性运行阶段,双边贸易增长迅猛,而且双方有关投资和服务贸易的谈判也在顺利展开。日本方面也在加快推进与东盟各国的FTA谈判。打开中日谈判僵局成为推动整个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

议》,并于当年7月顺利实施。2009年8月,双方签署《投资协议》,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除此以外,中国还分别与港澳地区、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国(地区)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目前正在谈判的有澳大利亚、冰岛、挪威、瑞士、海湾合作委员会和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同时,中国已经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与韩国结束了自贸区联合研究,正在开展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此外,中国还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

自由贸易协议的双边谈判。2002年4月日本与新·加坡签订了第一个双边协议—“日新经济合作协议(EPA)”。在此基础上,同年11月份日本政府制定了具体的FTA战略,提出了自由贸易协议谈判的指导方针和推动贸易协议谈判的先后顺序。其战略明确提出,在东亚地区日本以东盟各国和韩国为重点推进谈判。2004年之后,日本先后分别与墨西哥(05年4月)、马来西亚(06年7月)、智利(07年9月)、泰国(07年11月)、文莱(08年7月)、印度尼西亚(08年7月)、菲律宾(08年12月)、东盟(08年12月)、瑞士(09年9月)、印度(11年8月)达成协议并开始具体实施。日本与秘鲁在11年5月签署协议但尚未实施。与澳大利亚、韩国和海湾合作委员会正在谈判。另外,正在与加拿大、蒙古、哥伦比亚、EU进行自贸区联合研究,与中韩进行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

而同一时期,日本也加快推进与东盟各国的

2005年1月12日、2月3日,中国驻日大使王

毅在早稻田大学和关西政界论坛发表演讲,提议推动中日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呼吁率先开展中日FTA的可行性研究。同年5月18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日期间在日本东海日中贸易中心成立5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演讲,作为扩大中日经贸合作的六点建议的第一条,正式提出“尽快启动中日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吴仪副总理说:

“中日同为亚洲有重要影响力的

国家,拥有本地区内规模最大的双向贸易。与东亚一体化进程和中日韩合作相协调,推动中日FTA符合双方利益。中方已提出一系列前瞻性建议,希望日方积极予以响应。”

日本政府的消极态度在外务省2002年11月制定的《日本FTA战略》中表露无遗。该《日本

FTA战略》认为,对照可实现基准和政治外交基

准,应该首先与韩国和东盟进行谈判。对中国,应该“综合观察当前中国的WTO协定的履行状况、中国经济的动向、日中关系的全般状况、新一轮WTO谈判以及亚洲各国间FTA谈判的动向

24

日本研究·2011年第3期

中日经济关系的变化与经济一体化

·

等情况之后,再制定方针”。由此,作为主要谈判对象的东亚各国中并不包括中国,中国被排除在外。

中日FTA谈判难以进展,其背后存在各种各样经济和政治的障碍。在政治上,曾经持续五年自民党小泉内阁的对中政策,特别是参拜靖国神社引起的历史认识问题,加深了中日两国政府之间和国民之间的不信任感,一度成为影响中日两国FTA谈判乃至经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在经济上,两国都具有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极易受FTA影响的重要产业。譬如日本的农业、纤维产业,中国的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和机械产业。特别是日本农产品市场的开放问题将是中日FTA谈判的主要障碍。正因为中日两国的经济规模相当庞大,所以对本国相关产业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冲击将会很大。个别产业的利益影响到政府的决策。

然而,中日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市场。FTA的经济效果可以分为正面的“贸易产出效果”和负面的“贸易转换效果”。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在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相反,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性较强。在贸易结构上,处于互补关系的两个国家比处于竞争关系的国家之间更容易产生正面的“贸易产出效果”。中国和日本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扮演不同的国际分工角色,在贸易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征,双方经济上的互补关系较强。因此,通过缔结FTA可以对双方的经济和贸易带来很大的好处。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都是APEC的成员国。根据APEC的自由

贸易化计划,将在2020年实现自由贸易区建设。东盟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计划在2015年实现。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也在具体实施阶段,计划2010年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2015年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实现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日本与东盟各国之间的FTA也正在推进之中。如果中日FTA明显滞后,将会影响整个地区的自由贸易化进程。

日本鸠山内阁上台以后,曾积极提倡“东亚共同体”。而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基础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建设。在这过程中,中日

FTA谈判是重要一环。根据惯例,FTA的事务性

谈判通常都是在双方首脑会谈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就目前而言,中日双方通过政治途径尽快打开中日FTA谈判的僵局,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积极推动“东亚共同体”最为现实的体现。

注释:

①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2010年上半年GDP为172839.8亿元(约合2.53万亿美元),第一季度为81622.3

万亿元(约合1.19万亿美元),第二季度GDP约为1.34万亿美元。预测2010年底,日本为5.2473万亿美元,中国为5.6673万亿美元。

②日本财务省网站:http://www.customs.jp/toukei/in-fo/index.him.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网站:http://www.jetro.go/world

③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④石户等(2003)

究所。

《东亚的垂型产业国贸易与直接投

资》、RIETIDiscussionPaperSeries03-J-009,经济产业研

(责任编辑崔岩)

日本研究·2011年第3期

25

经济研究

·

中日经济关系的变化与经济一体化

魏全平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摘要】由于日本经济处于长期的相对停滞,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使得两国经济规模并驾齐驱。

在这一过程中,中日两国间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市场取代美国作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地。与蓬勃发展的经贸关系相比,中日两国间的制度合作却毫不进展,落后于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进程。

【关键词】

中日经济关系

FTA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进入21世纪后,中日经济关系不断深化,但是这十年中中日两国的经济地位已在悄然发生变化。日本经济继“失去的十年”之后,尽管依赖“中国特需”一度出现经济复苏的迹象,但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依然没有完全走出经济低迷的阴影。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经济规模上已与日本并驾齐驱,在东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中日两国经济关系中,中国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增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而日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则相对下降。

与此同时,21世纪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迅速,区域内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然而,作为该地区最具影响力、最大经济规模的二大国家-中国和日本,在FTA谈判问题上僵局难以打开,直接影响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本论文在分析21世纪以后该地区两个经济大国-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中日间经济一体化进程问题。

一、中日经济规模的变化

中国加入WTO以后,出口贸易不断扩大,民

间企业投资增长迅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而日本尽管得益于“中国特需”,摆脱了长达十年的经济低迷的阴影,但是仍然在经济低增长水平徘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重创了原本比较脆弱的日本经济。在经济发展此长彼消过程中,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已成为现实①。

战后日本从经济复苏期到高速增长期,一直不断超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直至1968年超越当时的西德以后,成为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之后40年来,始终保持世界经济第二的地位,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超越过日本。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一直处于低速增长期。2000年日本的GDP为46,674亿美元,是世界GDP总量的14.6%。2008年日本的

GDP上升至49,098亿美元,但是占世界GDP的总

量下降至8.1%。在这期间,日本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4%,远远低于世界年均3.0%的增长率。

而同一时期,中国的经济规模急剧扩大。中国的GDP从2000年的11,985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43,262亿美元。占世界GDP的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7.1%。中国

日本研究·2011年第3期

21

中日经济关系的变化与经济一体化

GDP的年均增长率为9.9%。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从人均GDP来看,中国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08年,日本人均GDP高达42,480美元,而中国人均GDP只有3260美元。其数据相差13倍以上,缩小这个距离需要漫长的岁月和不懈的努力。

而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别和地域经济差别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持续发展。据2006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4%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处于警戒线以上,2007年更是高达0.48。

再者,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GDP的增长过度依赖投资规模的扩大。其中外国资本投资是中国GDP增长的主要支撑。其相当大部分利润通过产品生产和出口流向海外,经济规模的扩大和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中日贸易额大幅度上升,使得中日经济关系、日美经济关系及其地位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参照图1)。2000年日本对中贸易额(857.3亿美元)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8618亿美元的9.95%,但是2008年,对中贸易额(2663.7亿美元)占到日本对外贸易总额

15,320亿美元的17.38%,现在中国是日本的最大

贸易对象国。而同一时期,日美贸易地位则相对下降。2000年日本对美贸易额为2153.4亿美元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5%,之后尽管日本对外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增加了1.8倍,但是对美贸易总额始终在2600亿美元上下徘徊,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持续下滑。2008年日本对美贸易额为

2032.2亿美元,只占日本对外总额的13.26%,要

远远低于对中贸易的份额。由此可见,21世纪以后,日本对外贸易额的上升,主要是由中日贸易大幅度增长所带来的。

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对外贸易数据来看(参照图2),日本作为贸易伙伴的地位则在下降。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③,2000-2008年期间,由于中国对日贸易年均增速低于整个对外贸易的年平均增长水平,导致日本作为中国贸易伙伴的排名由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4743亿美元,其中对日贸易额831.6亿美元,占总额的17.5%。而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

GDP的增长没有真正体现在国民的收入和国民的

生活水平上。

二、日益密切的中日贸易关系

中国加盟WTO以后,中日两国贸易增长迅速,贸易额急剧扩张。据日本官方统计②,上世纪末的2000年中日贸易总额仅为857.3亿美元,元大关,2008年达到2663.7亿美元的高位,为·2000年的3.1倍。2000年至2008年,中日两国贸易额每年以数百亿美元的增幅递升,这样高的双边贸易增长幅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2002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突破2000亿美

25,616.3亿美元,是2000年的5.4倍,其中对日

贸易额2667.9亿美元,占总额的比重下降至

10.4%。而同一时期,美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

位大幅度上升,中美贸易额由2000年的744.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337.4亿美元。

▲●

●▲

◆◆

图12000-2008年日本对中、

对美贸易额统计

图2

(亿美元)

出处:根据日本财务省、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资料制作。

2000-2008年中国对日、对美贸易额统计

(亿美元)

出处: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制作。

22

日本研究·2011年第3期

中日经济关系的变化与经济一体化

·

在中日两国的贸易收支方面,日方财务省统计数字表明,2000年至2008年日本对中贸易始终处于赤字状态,而中方商务部统计也显示,同一时期2001年以后中国的对日贸易一直是赤字。观察往年中日贸易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中日双方在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数据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在具体的进口额和出口额上数据完全不同。造成这种互为矛盾的统计结果,主要是因为中日两国进出口贸易中,相当一部分货物是通过香港口岸的中转贸易。而在贸易统计

表1

上,中日双方都采用进口原产地统计、出口输出地统计的方法,使得两国进出口贸易统计出现偏差,难以吻合。笔者认为,如果采用中日双方的进口原产地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的话,更能够反映中日贸易的实际状况。

表1统计显示,2000年以后中日两国快速增长,2008年两国贸易的实际总额已高达2929.88亿美元,接近3千亿美元大关。而且中日两国的贸易收支基本保持平衡,显示两国贸易的健康发展。

(亿美元)

2000-2008年中日实际贸易额(原产地统计)

2000

中日贸易总额对日进口额对日出口额贸易收支

20011009.02427.97581.05153.08

20021151.58534.66616.9282.26

20031498.41741.48751.9310.45

20041885.54943.27942.27-1.00

20052095.571004.521091.0586.53

20062342.331157.171185.1627.99

20072615.951339.511276.44-63.07

20082929.881506.511423.37-83.14

968.13415.10553.03137.94

出处:根据中国商务部、日本财务省的统计资料制作

从两国的贸易结构上看,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2008年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前五位的商品分别是电气机械(302.5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

确实中日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日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升级向传统意义上的水平贸易方向变化。但是由于中国在产业内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机械机器类商品大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行,双方的这类产品具有竞争性较低而互补性强的特点。譬如,在IT产品方面,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制成品上,半导体等高技术的核心零部件则需要大量从日本的进口,在国内加工组装后再出口。中国的加工环节多数是劳动密集型,在价值链中居低端位置,获利相对较小。在机械机器类商品出口中,中国对日本技术密集型的核心产品的进口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带有较为典型的“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

1240.35亿美元的24.4%)、一般机械(233.17亿美

元、同比18.8%)、化工产品(152.75亿美元、同比12.3%)、金属(123.64亿美元、同比10.0%)和运输机械(54.64亿美元、同比4.4%)。包括电气机械、一般机械和运输机械等机械机器类商品,占出口总额的52.2%。这类商品一直是日本对华出口主力,其比重与2000年52.4%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从中国进口的前五位的商品分别是一般机械(241.2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1423.37亿美元的17.0%)、电气机械(241.23亿美元、同比

的特征。

16.9%)、纤维产品(220.42亿美元、同比15.5%)、化工产品(82.60亿美元、同比5.8%)

和食品(69.65亿美元、同比4.8%)。自中国进口的商品中,机械机器类商品增长显著,从2000年占进口总额的21.9%上升至2008年的37.5%。而纤维产品和食品则分别从27.6%和10.8%下降至

三、毫无进展的中日FTA谈判

东亚是近二、三十年世界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但是由于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以及社会、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与欧美相比FTA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中日两国政策向积极主动方向变

日本研究·2011年第3期

15.5%和4.8%。这些变化,一般被认为是中日贸

易结构从垂直贸易向水平贸易转变。

23

中日经济关系的变化与经济一体化

化,与东盟以及其他各国的FTA谈判的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加入WTO之后,马上着手与东盟的多边谈判。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就建立FTA达成共识,并于2002年11月签署了包括撤销各项关税的一揽子框架协议,确定了在10年内建立

中日两国在与东盟各国的FTA谈判中进展顺利,成果丰硕。然而,作为东亚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虽然两国间的贸易总额连年创新高,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双边的FTA实质性谈判却毫无进展。

在FTA谈判的问题上,中国政府态度比较积极,2002年以来多次呼吁日本尽快启动中日

FTA的总体目标。2004年1月1日实施“早期收

获计划”,中国与东盟之间有近600种农产品实行零关税。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正式实施。2007年

FTA谈判,也得到了众多日本企业的积极响应,

但是日本政府态度相对消极。早在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缔结基本框架协议的时候,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中日韩首脑会议上,中国总理朱镕基就曾建议就中日韩的自由贸易协议展开可行性研究。但是,日本的小泉首相以与中国的FTA谈判是日本的中长期课题为由加以推诿。数年之后,鉴于《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定》正式实施,中国和东盟的FTA进入全面实质性运行阶段,双边贸易增长迅猛,而且双方有关投资和服务贸易的谈判也在顺利展开。日本方面也在加快推进与东盟各国的FTA谈判。打开中日谈判僵局成为推动整个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

议》,并于当年7月顺利实施。2009年8月,双方签署《投资协议》,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除此以外,中国还分别与港澳地区、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国(地区)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目前正在谈判的有澳大利亚、冰岛、挪威、瑞士、海湾合作委员会和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同时,中国已经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与韩国结束了自贸区联合研究,正在开展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此外,中国还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

自由贸易协议的双边谈判。2002年4月日本与新·加坡签订了第一个双边协议—“日新经济合作协议(EPA)”。在此基础上,同年11月份日本政府制定了具体的FTA战略,提出了自由贸易协议谈判的指导方针和推动贸易协议谈判的先后顺序。其战略明确提出,在东亚地区日本以东盟各国和韩国为重点推进谈判。2004年之后,日本先后分别与墨西哥(05年4月)、马来西亚(06年7月)、智利(07年9月)、泰国(07年11月)、文莱(08年7月)、印度尼西亚(08年7月)、菲律宾(08年12月)、东盟(08年12月)、瑞士(09年9月)、印度(11年8月)达成协议并开始具体实施。日本与秘鲁在11年5月签署协议但尚未实施。与澳大利亚、韩国和海湾合作委员会正在谈判。另外,正在与加拿大、蒙古、哥伦比亚、EU进行自贸区联合研究,与中韩进行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

而同一时期,日本也加快推进与东盟各国的

2005年1月12日、2月3日,中国驻日大使王

毅在早稻田大学和关西政界论坛发表演讲,提议推动中日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呼吁率先开展中日FTA的可行性研究。同年5月18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日期间在日本东海日中贸易中心成立5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演讲,作为扩大中日经贸合作的六点建议的第一条,正式提出“尽快启动中日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吴仪副总理说:

“中日同为亚洲有重要影响力的

国家,拥有本地区内规模最大的双向贸易。与东亚一体化进程和中日韩合作相协调,推动中日FTA符合双方利益。中方已提出一系列前瞻性建议,希望日方积极予以响应。”

日本政府的消极态度在外务省2002年11月制定的《日本FTA战略》中表露无遗。该《日本

FTA战略》认为,对照可实现基准和政治外交基

准,应该首先与韩国和东盟进行谈判。对中国,应该“综合观察当前中国的WTO协定的履行状况、中国经济的动向、日中关系的全般状况、新一轮WTO谈判以及亚洲各国间FTA谈判的动向

24

日本研究·2011年第3期

中日经济关系的变化与经济一体化

·

等情况之后,再制定方针”。由此,作为主要谈判对象的东亚各国中并不包括中国,中国被排除在外。

中日FTA谈判难以进展,其背后存在各种各样经济和政治的障碍。在政治上,曾经持续五年自民党小泉内阁的对中政策,特别是参拜靖国神社引起的历史认识问题,加深了中日两国政府之间和国民之间的不信任感,一度成为影响中日两国FTA谈判乃至经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在经济上,两国都具有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极易受FTA影响的重要产业。譬如日本的农业、纤维产业,中国的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和机械产业。特别是日本农产品市场的开放问题将是中日FTA谈判的主要障碍。正因为中日两国的经济规模相当庞大,所以对本国相关产业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冲击将会很大。个别产业的利益影响到政府的决策。

然而,中日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市场。FTA的经济效果可以分为正面的“贸易产出效果”和负面的“贸易转换效果”。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在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相反,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性较强。在贸易结构上,处于互补关系的两个国家比处于竞争关系的国家之间更容易产生正面的“贸易产出效果”。中国和日本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扮演不同的国际分工角色,在贸易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征,双方经济上的互补关系较强。因此,通过缔结FTA可以对双方的经济和贸易带来很大的好处。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都是APEC的成员国。根据APEC的自由

贸易化计划,将在2020年实现自由贸易区建设。东盟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计划在2015年实现。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也在具体实施阶段,计划2010年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2015年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实现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日本与东盟各国之间的FTA也正在推进之中。如果中日FTA明显滞后,将会影响整个地区的自由贸易化进程。

日本鸠山内阁上台以后,曾积极提倡“东亚共同体”。而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基础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建设。在这过程中,中日

FTA谈判是重要一环。根据惯例,FTA的事务性

谈判通常都是在双方首脑会谈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就目前而言,中日双方通过政治途径尽快打开中日FTA谈判的僵局,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积极推动“东亚共同体”最为现实的体现。

注释:

①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2010年上半年GDP为172839.8亿元(约合2.53万亿美元),第一季度为81622.3

万亿元(约合1.19万亿美元),第二季度GDP约为1.34万亿美元。预测2010年底,日本为5.2473万亿美元,中国为5.6673万亿美元。

②日本财务省网站:http://www.customs.jp/toukei/in-fo/index.him.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网站:http://www.jetro.go/world

③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④石户等(2003)

究所。

《东亚的垂型产业国贸易与直接投

资》、RIETIDiscussionPaperSeries03-J-009,经济产业研

(责任编辑崔岩)

日本研究·2011年第3期

25


相关文章

  • 中日经济关系的转折点
  • 2005年第1期现代日本经济 No.1.2005(总第139期) ContemporaryEconomyofJapan (VroI.139) 中日经:齐芙系的转折点 盛晓白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系, 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中日经济关 ...查看


  • 论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
  • 论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 --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前景 目录 摘要-----------------------------2 引言-----------------------------3 一.中日经贸现状及特点----------- ...查看


  • 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作者:朱锋 日本学刊 2015年02期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14)06-0001-13 什么因素在主导中日关系的走向?这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三论 ...查看


  • 中日经济关系2
  • 一.中日经贸关系的总体状况及主要特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双边贸易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按中国海关统计,1972年恢复邦交时双边贸易额仅有10.4亿美元,2005年达到1844.4亿美元,34年中增长184.4倍,占中国当年进出口贸易总 ...查看


  • 中国与日本的经贸关系
  • 目录 1 中国与日本贸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 2 中国贸易的特点„„„„„„„„„„„„„„„„„„„„„„„„„„3 3中日贸易障碍„„„„„„„„„„„„„„„„„„„„„„„„4 3.1贸易方面„„„ ...查看


  • 日本政治经济形势分析
  • 日本政治经济形势及其与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关系 日本项目组:李玉潭 教授 庞德良 教授 尹小平 教授 沈海涛 教授 崔 健 副教授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2008年5月 目 录 一.日本政治经济形势分析......... ...查看


  • 浅析中日外贸问题与对策
  • 浅析中日外贸问题与对策 中文摘要 中国加入WTO 后的新形势及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为进一步扩大中日双边贸易创造了机遇,但也存在制约因素.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中日之间的贸易争端也日渐增多.深究之,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政治与经 ...查看


  • 中日关系 台湾问题
  • 内容摘要: 中日关系一直影响整个东亚地区形式,近期中日关系成为本地区的另一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中日高层延期了"东盟+3"进行的领导人会谈,其中日关系问题更为突出.随着东亚地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影响整个东区主导发展,建立规 ...查看


  • 中日未来关系的展望
  • 中日未来关系的展望 班级:煤矿开采技术(1) 学号:090731150 姓名:李真华 成绩: 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中日关系最新动态备受关注.中国出现反日活动,而日本也出现反华现象中日撞船事件发生后,多家华侨学校受到恐吓.在日方放还中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