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属于家的节日

春节是属于家的节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切块肉。二十七,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过年民谣,不知道它流传的时间有多久,也不知道它流传的地域有多广,如同过年具有永恒的魅力一样,当一支叫“坡上村”的年轻人组成的乐队将这首民谣谱成歌曲后,它迅速引起了年轻人对过年的热议。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大概只有春节会让我们有如此强烈的期待感,以至于从腊八开始,我们就在盘算如何过年,一般来说过年要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完,有的地方更是要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结束。在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中,我们告别冬天拥抱春天,送走旧年迎来新年,我们将烦恼的往事统统尘封在旧的时光中,怀抱着希望与憧憬开启新的旅程。

春节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它起源于上古的丰收祭祀。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年”字,它是一个人背着禾的样子,那时谷物成熟的周期就是一年。在岁末时分,人们向神祇献上最好的食物,感谢其护佑使粮仓充满,更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们也用最好的食物犒赏辛苦了一年的自己与家人,过年食物的丰盛讲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着中国人自食其力的朴素的生活哲学。直到今天,对中国人来说,团圆饭仍是春节最重要的仪式。

春节是一个产生于农耕社会的节日,身处后工业时代的我们与农耕社会已渐行渐远。然而,传统的坚韧足以让我们惊讶乃至敬畏,公历的采用并没有让农历销声匿迹,保存至今的春节民俗或许能上溯到几千年前。东汉人崔寔撰写了一本《四民月令》,记录了那时百姓一年到头的生活。在“正日”也就是正月初一这天,一家人首先要祭祀祖先,接着按照尊卑长幼的次序,依次向一家之长敬酒,祝愿他长寿健康,最后走出家门,向亲戚邻居拜年。这些至少在汉代就已定型的春节民俗,有的一直传承到了今天。因此,春节不仅是一个迎新的节日,也是一个重温传统的节日,它让我们扁平化的现代生活,瞬间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当中国人走向世界时,春节也开始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据报道全世界已经有十多个国家将中国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假日,海外华人在坚守故乡的春节习俗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春节。BBC 甚至在去年推出了一部讲述中国春节的纪录片,将春节描述为“地球上最大的庆祝盛典”。在喜庆热闹的氛围中,春节让外国人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温暖与美丽,让他们知道了我们是谁,也让我们意识到春节原来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灵深处,它定义了我们的文化身份,表达了我们的价值观念。

团聚是春节最重要的价值。唐代诗人高适,不知是哪一年的春节不能回家团聚,除夕之夜,伤感地写道:“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种不能团聚的忧伤古今皆然。春节团聚体现了中国人对家的重视,而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在中国人家国同构的观念下,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无数个团聚的家,造就了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国。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中国传统节日都强调团聚的原因,但只有春节能够调动上亿中国人远行千里、翻山越海,不计代价地奔向目的地——温暖的家。

春节是什么?春节是归心似箭的游子手上的那张火车票,是贴在家门口的那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团圆饭中那颗包裹着预示来年好运的硬币的饺子,是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等候新年钟声敲响时欣赏的那台晚会,是爆竹声中带着喜悦笑容的孩子那双掩着耳朵的小手。归根究底,春节是属于家的节日。

春节是属于家的节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切块肉。二十七,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过年民谣,不知道它流传的时间有多久,也不知道它流传的地域有多广,如同过年具有永恒的魅力一样,当一支叫“坡上村”的年轻人组成的乐队将这首民谣谱成歌曲后,它迅速引起了年轻人对过年的热议。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大概只有春节会让我们有如此强烈的期待感,以至于从腊八开始,我们就在盘算如何过年,一般来说过年要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完,有的地方更是要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结束。在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中,我们告别冬天拥抱春天,送走旧年迎来新年,我们将烦恼的往事统统尘封在旧的时光中,怀抱着希望与憧憬开启新的旅程。

春节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它起源于上古的丰收祭祀。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年”字,它是一个人背着禾的样子,那时谷物成熟的周期就是一年。在岁末时分,人们向神祇献上最好的食物,感谢其护佑使粮仓充满,更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们也用最好的食物犒赏辛苦了一年的自己与家人,过年食物的丰盛讲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着中国人自食其力的朴素的生活哲学。直到今天,对中国人来说,团圆饭仍是春节最重要的仪式。

春节是一个产生于农耕社会的节日,身处后工业时代的我们与农耕社会已渐行渐远。然而,传统的坚韧足以让我们惊讶乃至敬畏,公历的采用并没有让农历销声匿迹,保存至今的春节民俗或许能上溯到几千年前。东汉人崔寔撰写了一本《四民月令》,记录了那时百姓一年到头的生活。在“正日”也就是正月初一这天,一家人首先要祭祀祖先,接着按照尊卑长幼的次序,依次向一家之长敬酒,祝愿他长寿健康,最后走出家门,向亲戚邻居拜年。这些至少在汉代就已定型的春节民俗,有的一直传承到了今天。因此,春节不仅是一个迎新的节日,也是一个重温传统的节日,它让我们扁平化的现代生活,瞬间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当中国人走向世界时,春节也开始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据报道全世界已经有十多个国家将中国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假日,海外华人在坚守故乡的春节习俗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春节。BBC 甚至在去年推出了一部讲述中国春节的纪录片,将春节描述为“地球上最大的庆祝盛典”。在喜庆热闹的氛围中,春节让外国人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温暖与美丽,让他们知道了我们是谁,也让我们意识到春节原来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灵深处,它定义了我们的文化身份,表达了我们的价值观念。

团聚是春节最重要的价值。唐代诗人高适,不知是哪一年的春节不能回家团聚,除夕之夜,伤感地写道:“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种不能团聚的忧伤古今皆然。春节团聚体现了中国人对家的重视,而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在中国人家国同构的观念下,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无数个团聚的家,造就了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国。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中国传统节日都强调团聚的原因,但只有春节能够调动上亿中国人远行千里、翻山越海,不计代价地奔向目的地——温暖的家。

春节是什么?春节是归心似箭的游子手上的那张火车票,是贴在家门口的那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团圆饭中那颗包裹着预示来年好运的硬币的饺子,是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等候新年钟声敲响时欣赏的那台晚会,是爆竹声中带着喜悦笑容的孩子那双掩着耳朵的小手。归根究底,春节是属于家的节日。


相关文章

  • 关注传统节日及古代绘画系列 
  • 6月9日为传统节日"端午节".在邮票收藏当中,关于"端午"的纪念邮品也有不少,中国邮政于2001年的端午节发行的2001-10<端午节>特种邮票一套,是第一套也是迄今唯一一套全面反映端午习 ...查看


  • 一年中的节日
  • <一年中的节日>课例 --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二年级下册第三课 一.学科:小学<品德与生活> 二.课例名称:<一年中的节日> 三.执教教师: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一小学:柴惠鹏 四 ...查看


  • 春节感想作文
  • 作文一:春节感想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每逢春节都会有很多独特的习俗,比如吃年夜饭.看春晚.穿新衣.放鞭炮.压岁钱.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是贴春联.说起春联, 诗中的桃符就是指春联.过年时,每家都要换下旧春联,贴上新春联. 自从我小学一年级开 ...查看


  • 中国法定假日.假期理性的法律规制
  • 作者:郑尚元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5年08期 问题引入:近两年来,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将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议案和提案,不少社会学.民俗学领域的学者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视角对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进行了理论分析 ...查看


  • 中西方传统节日探究
  • 中西方传统节日探究 初秋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起源 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 ...查看


  • 春节儿童画:非同凡响的春节
  • 世界上国家数以千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风.不同的国俗.不一样的国家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介绍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冬天是白雪皑皑的季节;冬天是朔雪纷飞的季节;冬天是银装素裹的季节;冬天也是春节的季节. 春节是我们国家最富 ...查看


  • [春节作文]非同凡响的春节
  • 世界上国家数以千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风.不同的国俗.不一样的国家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介绍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冬天是白雪皑皑的季节;冬天是朔雪纷飞的季节;冬天是银装素裹的季节;冬天也是春节的季节. 春节是我们国家最富 ...查看


  • 我们的春节作文
  • 我们的春节作文 我们的春节作文(一) 成片的红色,里面包含着节日的喜庆. 震耳的声音,其中跳跃着节日的欢愉. 浓郁的香味,充满着团圆的>幸福. 家庭主妇们将对年的喜悦融入到了忙碌之中.勤劳的她们,为了让一家过上一个好年,一入腊月就开始 ...查看


  •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 传承文明 授课教师:邓飞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来源.习俗及其发展等,思考中国传统节日流传的意义. 2. 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掌握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 3. 通过信息交流,体验交流与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