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

经络----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

(本文档为WORD 格式,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经络----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

经络的发现和经络学说的形成最迟是在五千年、甚至七千年以前。何以见得?中医学的脏腑、经络名称、数目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对应,而天文学、民俗学、考古学等领域最新成果证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等知识诞生于六、七千前年以前!剖析古人对经络的阐释,展现经络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密不可分的关系,探询并证明经络诞生的原理,对比这两类事物的功能与特性,就能够诠释经络实质,解开经络之谜。

一、经文阐释的经络

经络学说从远古时代留传下来,主要是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说:“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这些全都是人所共知,医生所遵循使用的。”[1]所谓“全都是人所共知”,说明古人都知道“经络”是什么,就象人们对手脚与胳膊腿的了解一样,用不着多作解释。如果古代医家不知道“经络”是什么,就不会建立起完整系统的经络学说了。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在宋代以前,就把《黄帝内经》对“经络实质”的解释丢失了。比如从汉代到宋代,专门论述气血在人体经络运行规律与针灸原理的《黄帝内经·灵枢》九卷,就仅以残本传世,到北宋元佑八年,高丽献来《黄帝针经》,《黄帝内经·灵枢》丢失的部分才又失而复得。但是受语境和语法变化的影响,后世人已经无法全面正确地了解《黄帝内经·灵枢》对“经络”的解释。所以,对“经络实质”的诠释仍然被埋没着。

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先生《奇经八脉考》指出:“阴经阳经相互贯通,如圆环一样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其流溢之气,进入奇经,相互灌溉,在内温煦脏腑,在外滋润腠理。奇经统共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称之为奇经”。

[2]

李时珍先生回答了什么是“奇经八脉”,也回答了“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但是没有告诉我们经络的起源问题,也没有告诉我们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受中医经典曾经散轶与失传的影响,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一些曲解误说。要想澄清这些误说,诠释经络的实质,就需要结合与经络相关的古代中国天文学、气科学等知识,对经文进行认真分析。

1.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中医-西医,同医不同一》介绍了中医“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命名,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沟通人体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分支。两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学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象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见图1十二经气血环周图)。

2. 经络----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的晴雨表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在孕育之初,先由男精女血会合成精,精发育而生成脑髓,再逐渐生成人体,骨为支柱,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筋来约束骨骼,肉象围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出生之后,脉道内外相通,水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血气开始运行不止。经脉,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做医生的不可以不通晓。”[3]也就是说,人体自生成之日起,就由血气、经脉维系着生命活力。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记载了经络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五脏的本质、现象与规律,全都由经脉隧道体现出来。经脉隧道运行气血,如果血气不和,百病就千变万化生发出来。所以要遵循经脉的运行规律。注文解释说:隧,是潜伏的通道。经脉潜伏运行而不显现,故称之为经隧。血与气,是人生命的活力所在。邪气侵袭它,则血气不正。血气不正,则发生变化而出现病患。然而经脉,是能够决定死生,治疗百病,调整虚实的,所以要慎重地予以对待。”[4]

《黄帝内经灵枢·脈度》分析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蹻脉、督脉、任脉的走向与尺寸,指出:“这些经脉是气血运行的大的隧道。经脉为内里,别出旁络者为络脉,由络脉再分之,别出旁络的为孙络。邪气盛而有淤血的可刺其孙络出血,人体血气盛者用泻法,人体血气虚者可以饮食汤药予以补养。”同时还强调:“经脉之气不能够不运行,如同水之流动,如同日月之运行而不能休止,阴脉荣养五脏,阳脉荣养六腑,如圆环之无端,无法计量它的环周次数,終而復始地循环往复。流溢的精氣,在內灌溉五臟,在外濡养筋骨、肌肉、皮肤。”[5]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介绍了经脉与天地之气阴阳变化相互感应,及其根据脉搏频率推断脏腑盛衰,预测患者死期的规律:“岐伯说:天地之气相互感应,寒暖之气相互推移,阴阳之气相互变化,哪一个少哪一个多?阴气是偶数(--),

阳气是奇数(一)。如果发病在春夏,是阴气少,阳气多的季节……如果发病于秋冬,是阳气少,阴气多的季节,……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不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则无从谈起。……人体经脉气血,一昼一夜五十环周的次数,以运行五脏之精气,不与此数相应的称为‘狂生’。所谓能够达到五十环周次数的,五脏就能够全都禀受精气的灌注与营养,这可以诊察寸口的脉博,计算其脉动次数。如果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五脏全都禀受精气。四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一脏气衰。三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两脏气衰。二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三脏气衰。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四脏气衰。不满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是五脏之气都已亏虚。其主要内容在《终始》篇中。所谓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就是正常,由此可以知道五脏的盛衰。如果脉搏忽快忽慢,是五脏之气衰败,可以预测出病人的死期将不会太远了。”[6]

以上可知,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经络就象预测天气的晴雨表一样。

3. 经络----运行气血与二十八宿同度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详细介绍了“饮食进入胃”而生成的精气,“清轻者为营气,重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周流不休,各运行五十周次,而后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度,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划分为昼与夜,故气运行至阳分为开始,运行到阴分为终止。所以说,正中午时阳气隆盛为‘重阳’,夜半时阴气隆盛为‘重阴’。故太阴主宰人体内里,太阳主宰人体外表,各自运行二十五度,以昼夜来划分。夜半为阴气隆盛,夜半以后而为阴气衰减,到早晨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行于阳分之气开始。正中午时阳气龙盛,日西斜时行于阳分之气衰减,日落时行于阳分之气尽而阴分开始受气。夜半时阴阳之气大会合,万民全都睡卧,

经络----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

(本文档为WORD 格式,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经络----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

经络的发现和经络学说的形成最迟是在五千年、甚至七千年以前。何以见得?中医学的脏腑、经络名称、数目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对应,而天文学、民俗学、考古学等领域最新成果证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等知识诞生于六、七千前年以前!剖析古人对经络的阐释,展现经络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密不可分的关系,探询并证明经络诞生的原理,对比这两类事物的功能与特性,就能够诠释经络实质,解开经络之谜。

一、经文阐释的经络

经络学说从远古时代留传下来,主要是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说:“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这些全都是人所共知,医生所遵循使用的。”[1]所谓“全都是人所共知”,说明古人都知道“经络”是什么,就象人们对手脚与胳膊腿的了解一样,用不着多作解释。如果古代医家不知道“经络”是什么,就不会建立起完整系统的经络学说了。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在宋代以前,就把《黄帝内经》对“经络实质”的解释丢失了。比如从汉代到宋代,专门论述气血在人体经络运行规律与针灸原理的《黄帝内经·灵枢》九卷,就仅以残本传世,到北宋元佑八年,高丽献来《黄帝针经》,《黄帝内经·灵枢》丢失的部分才又失而复得。但是受语境和语法变化的影响,后世人已经无法全面正确地了解《黄帝内经·灵枢》对“经络”的解释。所以,对“经络实质”的诠释仍然被埋没着。

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先生《奇经八脉考》指出:“阴经阳经相互贯通,如圆环一样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其流溢之气,进入奇经,相互灌溉,在内温煦脏腑,在外滋润腠理。奇经统共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称之为奇经”。

[2]

李时珍先生回答了什么是“奇经八脉”,也回答了“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但是没有告诉我们经络的起源问题,也没有告诉我们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受中医经典曾经散轶与失传的影响,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一些曲解误说。要想澄清这些误说,诠释经络的实质,就需要结合与经络相关的古代中国天文学、气科学等知识,对经文进行认真分析。

1.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中医-西医,同医不同一》介绍了中医“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命名,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沟通人体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分支。两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学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象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见图1十二经气血环周图)。

2. 经络----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的晴雨表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在孕育之初,先由男精女血会合成精,精发育而生成脑髓,再逐渐生成人体,骨为支柱,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筋来约束骨骼,肉象围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出生之后,脉道内外相通,水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血气开始运行不止。经脉,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做医生的不可以不通晓。”[3]也就是说,人体自生成之日起,就由血气、经脉维系着生命活力。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记载了经络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五脏的本质、现象与规律,全都由经脉隧道体现出来。经脉隧道运行气血,如果血气不和,百病就千变万化生发出来。所以要遵循经脉的运行规律。注文解释说:隧,是潜伏的通道。经脉潜伏运行而不显现,故称之为经隧。血与气,是人生命的活力所在。邪气侵袭它,则血气不正。血气不正,则发生变化而出现病患。然而经脉,是能够决定死生,治疗百病,调整虚实的,所以要慎重地予以对待。”[4]

《黄帝内经灵枢·脈度》分析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蹻脉、督脉、任脉的走向与尺寸,指出:“这些经脉是气血运行的大的隧道。经脉为内里,别出旁络者为络脉,由络脉再分之,别出旁络的为孙络。邪气盛而有淤血的可刺其孙络出血,人体血气盛者用泻法,人体血气虚者可以饮食汤药予以补养。”同时还强调:“经脉之气不能够不运行,如同水之流动,如同日月之运行而不能休止,阴脉荣养五脏,阳脉荣养六腑,如圆环之无端,无法计量它的环周次数,終而復始地循环往复。流溢的精氣,在內灌溉五臟,在外濡养筋骨、肌肉、皮肤。”[5]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介绍了经脉与天地之气阴阳变化相互感应,及其根据脉搏频率推断脏腑盛衰,预测患者死期的规律:“岐伯说:天地之气相互感应,寒暖之气相互推移,阴阳之气相互变化,哪一个少哪一个多?阴气是偶数(--),

阳气是奇数(一)。如果发病在春夏,是阴气少,阳气多的季节……如果发病于秋冬,是阳气少,阴气多的季节,……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不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则无从谈起。……人体经脉气血,一昼一夜五十环周的次数,以运行五脏之精气,不与此数相应的称为‘狂生’。所谓能够达到五十环周次数的,五脏就能够全都禀受精气的灌注与营养,这可以诊察寸口的脉博,计算其脉动次数。如果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五脏全都禀受精气。四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一脏气衰。三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两脏气衰。二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三脏气衰。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四脏气衰。不满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是五脏之气都已亏虚。其主要内容在《终始》篇中。所谓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就是正常,由此可以知道五脏的盛衰。如果脉搏忽快忽慢,是五脏之气衰败,可以预测出病人的死期将不会太远了。”[6]

以上可知,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经络就象预测天气的晴雨表一样。

3. 经络----运行气血与二十八宿同度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详细介绍了“饮食进入胃”而生成的精气,“清轻者为营气,重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周流不休,各运行五十周次,而后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度,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划分为昼与夜,故气运行至阳分为开始,运行到阴分为终止。所以说,正中午时阳气隆盛为‘重阳’,夜半时阴气隆盛为‘重阴’。故太阴主宰人体内里,太阳主宰人体外表,各自运行二十五度,以昼夜来划分。夜半为阴气隆盛,夜半以后而为阴气衰减,到早晨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行于阳分之气开始。正中午时阳气龙盛,日西斜时行于阳分之气衰减,日落时行于阳分之气尽而阴分开始受气。夜半时阴阳之气大会合,万民全都睡卧,


相关文章

  • 抱元守一筑基功(站桩.马步)
  • 抱元守一筑基功 作者:三点红 修炼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好办法,只好从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的开始做起--蹲马步. 即使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蹲马步,也有呵护配合的功法--抱元守一. 蹲马步是为了培养元气,提升气感,巩固基础,一般来说都要蹲个三年以上. ...查看


  • 十二时辰养生和人体经络动态走向图
  • -------------- 中医养生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 ...查看


  • 手太阴肺经穴位
  • 手太阴肺经 人体穴位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 ...查看


  • 子午流注)
  • (一) 子午流注针法的概念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腧.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运用阴阳.五行理论,以天干.地支为推算工具,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方法[1].它强调的是针刺治 ...查看


  • 千古名方 唐代孙思邈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
  • 唐朝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孙思邈就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其撰著的<千金要方>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后世医家在临床上运用<千金方>,诸如温胆汤.犀角地黄汤等,尤其是独活寄生汤,在治疗腰腿痛中作为首选方剂,疗效卓著. 独 ...查看


  • 手太阴肺经各穴
  • 手太阴肺经各穴 中府 Zhōngfǔ 肺之募穴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中府-体表示意图 中府-体表图 中府-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 中府-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 在胸外上方 ...查看


  • 打通督脉的好处
  • 从掐人中(急救穴)说督脉: 人中穴,民间称其为救命穴,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当人中风.中暑.中毒.跌 仆.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时,医者用食.中 两指端置于拇指面,以增强拇指的指力,用拇指端按于唇沟的中上处 ...查看


  • 女人气血养生法
  • 书名:<女人气血养生法> 页数:205页 作者:于晓燕 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日期:2011年7月第1版 汇总日期:2014年5月22日~24日 女人气血养生法 女人气血好,容颜才不老 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 ...查看


  • 中医总结-总论+阴阳+脏腑+四诊
  • 名词解释 症(symptom ):症状,病人感觉到的异常现象 证(syndrome ):一组有内在联系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或体征的集合 病(Disease ):中医病名相当于一个主要症状或体征 阴阳: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