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梁任公《清代学术概论》
学生:张芹芹 学号2014211663 班级:历史学基地班1403
摘要:读《清代学术概论》常有莫名激动感。惊叹梁任公先生酣畅淋漓的文笔,觉《清代学术概论》字字珠玑,实是清代学术史上未有之创作。先生以高超的手法、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邃的思考力对清代三百余年的学术史进行总结性的概括,并剖析了其中许多关键性问题。先生的许多结论到现在也一直还在沿用。
关键词: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 清代学术史
一 梁任公其人及成书背景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新会县茶坑村。
梁启超的名字在中国并不陌生。他是一位改革家,又是一位文化宗师。一百年前,他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发动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影响却是那样持久。晚清、民国的新式知识分子无不受任公文章的感化,崛起于五四的知识分子也多继承、发展了梁启超思想,毛泽东、胡适、郭沫若、鲁迅即是明显的例证。青年毛泽东崇拜梁任公,因“新民说”的启发而创立“新民学会”;胡适自称“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思想上“不能不跟着他走”;郭沫若认为梁氏对旧思想的批判,“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青年学生无不“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至于鲁迅最突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可以说直接来源于梁氏的“新民说”1„„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中国传统普通乡绅家庭(在其《三十自述》中自称其家为耕读之家),据《新会县志》记载,这里人民多以薪炭耕渔为业,依靠辛勤的劳动维持简单的生活。梁启超的生地茶坑村依山濒海,地势低洼,潮汐萦回,是极普通的乡村。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淳朴。启超幼年因家庭环境影响,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浸润于家族文化氛围中,积淀了一定的乡土观念和家族思想,和当时一般士子一样有着强烈的仕进心理。1884年,不满12岁的梁启超第二次到广州应考,便一举成名,考中秀才。后,梁至广州求学,15岁入广州学海堂,读书之勤过于人。1889年,以17少龄中举。1890年,梁与父赴北京会试,不中,与汪康年等交;取道上海,受西书吸引,读徐继畲《瀛寰志略》尤受震动。同年因友人陈千秋引得见康有为,初次交谈,梁如冷水浇背,遂亦拜康为师,不久,万木草堂成。在万木草堂的求学时期可以说是梁启超思想、学术成长的关键时期。从此,他脱离了训话词章之学的1
22 罗检秋 《新会梁氏: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同上
案臼,进一步受宋明理学的熏陶,并广采博取,研治今文经学和先秦诸子。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便可见:“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于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日: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
之后可以说梁逐渐走上了从政之路,直至晚年。我认为梁之所以从政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心,而他的兴趣仍是在学术上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梁直到晚年还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这大概就是一种责任的担当。他从创立“新民说”到提倡“国民运动”、“唤起多数的自觉”;从撰写《德育鉴》、《国民浅训》到致力于教育、讲学,一直为人的现代化呕心沥血,不断探索。他执著地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但又担心“革命”造成社会动荡,反而阻碍社会发展进程。因而,他不赞成“暴力革命”,而提倡“现行国体”下进行改革。他的民主政治思想具有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总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1916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失败后,民国重建,但许多先前热衷于现实政治的政治家、军事家却从此开始有点偃武修文的意思,不再以职业政治为诉求,转而愿意从文化上探究中国问题的根源。在这个思潮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代中国与蔡锷齐名的军事家蒋方震即蒋百里也不再眷恋忘情于政治军事,从1918年开始,追随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当然也有从民间立场就近观察巴黎和会的意思。
一年多的欧洲之行,梁启超见闻丰富,感慨万千,他看到了西方的议会政治的运行过程,也亲身感受到了巴黎和会的强盗分赃性质。游欧归来,梁启超不再置身政界,而主要致力于文化、教育、学术事业。
梁启超的动向获得包括蒋方震在内的一批友朋支持,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蒋方震将欧洲考察成果写成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系统向国人介绍意大利、法国、北欧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企图从欧洲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寻找中国文化复兴的借鉴。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成稿后,恭请梁启超为之作序。梁启超动笔作序感情充沛,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写了五万多字,其字数与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原书大致相等。这篇文章如果继续作为序言中显然有点不太合适,于是梁启超另作短文为序,而这篇长序再经改写充实,就是我们要说的《清代学术概论》。根据蒋方震为《清代学术概论》所作的序言,蒋方震在3梁启超 《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p17 4543 梁启勋 《梁启超小传》收于《追忆梁启超》 夏晓虹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在梁先生《吾今后所以报国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53页,亦提及:“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 5罗检秋 《新会梁氏: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欧洲文艺复兴史》中曾将欧洲文艺复兴的基本思路概括为由复古而得解放,由主观之演绎进而为客观之归纳。梁启超由蒋方震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归纳反观清代学术,不期然意识到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似乎走着同样的路线,同样是以复古而得解放,由主观演绎进而为客观归纳,这就是一种与西方近代科学精神非常相近或相似的东西,梁启超在这本书中认为这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蒋方震对欧洲文艺复兴的研究无疑启发了梁启超,不过还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其实也早就有着自己的观察。任公在《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中提到,本书动机有二:一是胡适早先对任公的邀请;二蒋方震著书索序。在书中第二自序中,也可见先生早已抱著《中国学术史》之志,可谓是早有积累,故可下笔即成。从书名的变迁也可见作者心中思忖,事实上,《清代学术概论》是任公第二自序后才确定其名为《清代学术概论》。最先的名字是《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蜕变》,在蒋方震为本书做的序中还可见曾有名为《清代概论》。同时本书在书的内容上也有改动,任公完稿后,立即发稿征询胡适等人,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并修改之。在发成单行本时,亦有改动,其中依稀可见作者心迹。
《清代学术概论》虽然篇幅不大,但涉及面很广,但凡清代学术史上的经学、哲学、史学、考古学、边疆史地学、地理学、金石学、文献学、佛学、历法、数学等,都被梁启超有机编织在一起,构成了清代学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卷。大气磅礴,逻辑清晰,被后世研究者奉为清学表达范式的典范,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朱维铮先生评价此书是一部天才的论述,越是离著作情景更远的读者,越易将它看作客观胜于主观的学术史佳作。 76
二 本书结构与内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附有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朱先生在列出“节目提要”之前,给每节都加了“节题”,概括到位,实在精悍。正如朱先生所说明的,梁著“原书三十三节,仅列序次,不出细目,也使缺乏清学史一般知识的读者,感到难以把握大意”。读朱先生之导读,便可知其被赞为“精赅之导读”名副其实。
《清代学术概论》从论时代思潮,再对清代思潮进行总的把握、分期梗概、再谈至各家各派,不仅不局限于各家学派著书立说,谈及产生、演变,还长引其代表人著作进行细化分析;以科学思想贯穿全书,东西方对比尤为凸显。
在我看来《清代学术概论》至少有三大重要成绩: 6 吴岩 从《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蜕变》到《清代学术概论》——文本发生学视角下的清学史著述解读 史林,2012,01 8
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朱维铮导读
8陈怀健 经典之著作 精赅之导读──读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 安徽史学,2000,04
(一)对清代学术思潮的总结性概括:
任公引佛家思想,将清代学术思想之流转划分为四期“一、启蒙期,二全盛期,三蜕分期,四衰落期”分别对应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生、住、异、灭”。概括了清代学术的演变历程,论述了各个阶段的趋势、时代条件和主要成就,评价了三百年间所有主要学者的历史的地位,做到了纵横论列,气势非凡,又巨细兼顾,分析精当。又纵观二百余年之学史,以“复古之解放”一言以蔽之,可谓一针见血揭示清学之本质。
(二)对学术史上的关键问题进行剖析:
一言清学之出发点,在对于宋明理学一大反动,而当此反动期而从事于“黎明运动”者,顾炎武为第一人。谈炎武否认理学的独立,言“经学即理学”思想学说创四五百年来思想界之一大解放。又谈炎武何以能当一代开派宗师,言在其研究方法:贵创;博证;致用。这一总结性论断可以说到现在都是学术界一直在沿用的观点。
二谈元道终结的原因,揭其本质“为做事故求学问,做事即是学问,舍做事外别无学问”,析其原因“元道太刻苦”“类于墨派”;而不仅仅是由于它对汉宋二学都唾弃才致清世不显。
三比较乾嘉考证学内部两大派代表人物惠栋、戴震的不同学风。任公认为,惠栋为吴派代表人物,治学以“尊闻好博”为特点,又以“凡古必真”定是非,所以他既有确立“汉学”地位之功,又有胶固、盲从、偏狭、好排斥异己的弊病。戴震为皖派代表人物,治学以“深刻断制”为特色,其最得力之处,在“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推断务求精审,祛除迷信,必至“征诸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毕究,本末兼察”,才算得“十分之见”。其哲学著作《孟子字义疏证》,痛斥理学家“以理杀人”,要为中国文化转一新方向,“随处发挥科学家求真求是之精神,实三百年间最有价值之奇书”。皖派学者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治学也不盲从古人,“虽其父师,亦不苟同”。并且先生还对“汉学”的指向范围进行了纠正,论其“纯粹的汉学”,则是惠氏一派,前此顾、王、黄、颜诸家所治,并非汉学,后此戴、段、二王诸家所治,亦并非汉学。
四总结正统派之学风特色及治学精神。从一到十,任公对正统派的特点做出科学的归纳和总结,以明读者。以学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运用近代科学精神,以及演绎、归纳的逻辑方法,从而对清人的学术作出有系统的总结。梁氏又总结朴学家治学的精神是:9 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5月第六版p4
10 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5月第六版p12
11 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5月第六版p14-p22
12 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5月第六版p55 1211109
“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处寻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拶,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此种研究精神,实近世科学之所赖以成立。
五论清学何以分裂。任公言清学分裂的导火线是今古文之争。又言清学分裂原因有二:有发于本学派自身者;有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者。又分别考二因,得,发于考证学派自身的三个原因:以提倡一“实”字盛而以不能贯彻一“实”字衰;本为对于明之“学阀”而进行革命却在乾嘉思想界形成“汉学专制”的局面;教人既尊古又善疑便令人既尊更古又疑其共信。由环境变化所促成的三个原因:因避触时忌而不谈经世致用反在大乱将至时被咎为学非所用;咸同之乱以清学的发祥地及根据地的江浙受祸最烈;鸦片战后西学输入使学者对外求索之欲日炽而对内厌弃之情日炽,向正统派举叛旗。其分析之透彻,显示了任公卓尔不凡的洞察力。
(三)学术本位的治学态度
任公言治学首先要有基本的治学态度,还要有科学的研究精神—善疑、求真、创获。首先,对待学问当以善疑为出发点。清代思想界影响之巨,梁启超之所以认为除顾炎武、戴震外独推阎若璩、胡渭,原因便在其善疑之精神,而渐开清初疑经之风气。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专辩东晋晚出之《古文尚书》、孔安国《尚书传》等伪书;胡渭《易图明辩》指出宋以来所谓的《河图》《洛书》传自邵雍而非羲、文、周、孔所有,与《易》无关。他们所做的这些贡献,实乃“思想之一大革命也”。《中国历史研究法》史料鉴别中亦言:“夫学问之道,必先有怀疑然后有新学问发生,有新问题然后有研究,有研究然后有发明。”故治学,当有善疑精神,而提出疑问,是为求真。
其次,善疑方可求真。梁启超认为,宋明学之根本缺点在“于学问为不忠实”,于思想界之障碍在于“遏抑创造”与“奖励虚伪”。与此相对应,梁启超高度赞扬清代学者求真的治学精神。如梁启超批评惠栋治学“凡古必真,凡汉皆好”,不问“真不真”,只问“汉不汉”的“胶固、自从、偏狭、好排斥异己”,而以至于启蒙时代的怀疑的精神、批评的态度“几夭阏焉”。然而,对于戴震及其戴门后学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则大加赞扬,认为近世科学所赖以成立者,实惟此种精神。同时治学不仅仅要实事求是,还要在求真的基础上有所创获,方达到治学之目的。 13 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5月第六版p58
14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5月第六版p112-p118
1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p87-p88 151413
最后,善疑、求真而后才能创获。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本身在学术史上就是一种创获,正可谓其推崇的治学精神之很好体现。首先体现在其生、住、异、灭即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的学术史分期上。其次是对清代学术基本特征的归纳,即清代学术是以复古为特征。再次,是对清代学术史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自始至终把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媲美。最后,在理论上又加以深化,不仅求真地对清代学术进行总结,而且还预测今后的学术发展趋势等等,创获甚多。其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二百多年的学术史的总结,还在于他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他清楚的认识到:“随着20 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巨大变迁,他和他的师友们的思想创造已经过时,认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即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而已为时代所不容。”很少有这样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及对自身的认识如此把握准确的人,能这样严肃认真地解剖自己,予以历史的评判和定位,实是不易之论。
三 一点想法
有言说启超先生之著作多浅、杂而又多变。正如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自己的评价:“启超务广而荒,每一学稍涉其樊,便加论列,故其所述著,多模糊影响笼统之谈,甚至纯然错误,及其自发现而自谋矫正则已前后矛盾矣。”可以说这既是一个缺点又是一个优点,既杂则广,既多变就有发展。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可能是因为时代环境的原因,在新思想出现的时候,任公便吸收一些新思想,故而有时显得浅、杂又多变,因为在这个时代坏境中,又怀有做大学问的心,对政治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再加上个性使然故而形成,这应该是一个综合因素而造成的结果。
梁氏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论及之人,以学术为主。其实要全面考察一个人,不仅仅在于其学术方面,其他方面也需概观,比如个人的哲学观点的成熟、先进与否,这也关系其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当然任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纵观二百多年的学术史,述各家学派之学术思想,溯源流,考其因,不能不令人惊叹其酣畅淋漓,感叹其字字珠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一出,中外学者再讨论清代学术,无论如何都很难溢出梁启超在这本小册子中所划定的范围,《清代学术概论》构建了清学史的叙事框架,确立了清学史的表达范式,这或许就是这本小书的大意义。
参考文献:
罗检秋 《新会梁氏: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年
梁启勋 《梁启超小传》收于《追忆梁启超》 夏晓虹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郑振铎 《梁任公先生》收于《追忆梁启超》 夏晓虹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梁启超 《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
梁先生《吾今后所以报国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
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
朱维铮《清代学术概论》节目提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吴岩 从《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蜕变》到《清代学术概论》——文本发生学视角下的清学史著述解读 史林 2012,01
陈怀健 经典之著作 精赅之导读──读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 安徽史学 2000,04
张勇 “偶然”的背后:试说梁任公著述《清代学术概论》之心意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戴磊 近三十年来《清代学术概论》研究综述 黑龙江史志 2013,11
吴岩 序言何以成专著——考释五四语境下《清代学术概论》的写作缘由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0,09 张瑜 “以复古为解放”的现实意义——读《清代学术概论》 黑龙江史志 2010,19
何珊 《清代学术概论》之管窥 黑龙江史志 2010,19
陈其泰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的出色成就学术研究 1993,06
评梁任公《清代学术概论》
学生:张芹芹 学号2014211663 班级:历史学基地班1403
摘要:读《清代学术概论》常有莫名激动感。惊叹梁任公先生酣畅淋漓的文笔,觉《清代学术概论》字字珠玑,实是清代学术史上未有之创作。先生以高超的手法、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邃的思考力对清代三百余年的学术史进行总结性的概括,并剖析了其中许多关键性问题。先生的许多结论到现在也一直还在沿用。
关键词: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 清代学术史
一 梁任公其人及成书背景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新会县茶坑村。
梁启超的名字在中国并不陌生。他是一位改革家,又是一位文化宗师。一百年前,他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发动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影响却是那样持久。晚清、民国的新式知识分子无不受任公文章的感化,崛起于五四的知识分子也多继承、发展了梁启超思想,毛泽东、胡适、郭沫若、鲁迅即是明显的例证。青年毛泽东崇拜梁任公,因“新民说”的启发而创立“新民学会”;胡适自称“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思想上“不能不跟着他走”;郭沫若认为梁氏对旧思想的批判,“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青年学生无不“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至于鲁迅最突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可以说直接来源于梁氏的“新民说”1„„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中国传统普通乡绅家庭(在其《三十自述》中自称其家为耕读之家),据《新会县志》记载,这里人民多以薪炭耕渔为业,依靠辛勤的劳动维持简单的生活。梁启超的生地茶坑村依山濒海,地势低洼,潮汐萦回,是极普通的乡村。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淳朴。启超幼年因家庭环境影响,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浸润于家族文化氛围中,积淀了一定的乡土观念和家族思想,和当时一般士子一样有着强烈的仕进心理。1884年,不满12岁的梁启超第二次到广州应考,便一举成名,考中秀才。后,梁至广州求学,15岁入广州学海堂,读书之勤过于人。1889年,以17少龄中举。1890年,梁与父赴北京会试,不中,与汪康年等交;取道上海,受西书吸引,读徐继畲《瀛寰志略》尤受震动。同年因友人陈千秋引得见康有为,初次交谈,梁如冷水浇背,遂亦拜康为师,不久,万木草堂成。在万木草堂的求学时期可以说是梁启超思想、学术成长的关键时期。从此,他脱离了训话词章之学的1
22 罗检秋 《新会梁氏: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同上
案臼,进一步受宋明理学的熏陶,并广采博取,研治今文经学和先秦诸子。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便可见:“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于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日: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
之后可以说梁逐渐走上了从政之路,直至晚年。我认为梁之所以从政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心,而他的兴趣仍是在学术上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梁直到晚年还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这大概就是一种责任的担当。他从创立“新民说”到提倡“国民运动”、“唤起多数的自觉”;从撰写《德育鉴》、《国民浅训》到致力于教育、讲学,一直为人的现代化呕心沥血,不断探索。他执著地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但又担心“革命”造成社会动荡,反而阻碍社会发展进程。因而,他不赞成“暴力革命”,而提倡“现行国体”下进行改革。他的民主政治思想具有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总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1916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失败后,民国重建,但许多先前热衷于现实政治的政治家、军事家却从此开始有点偃武修文的意思,不再以职业政治为诉求,转而愿意从文化上探究中国问题的根源。在这个思潮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代中国与蔡锷齐名的军事家蒋方震即蒋百里也不再眷恋忘情于政治军事,从1918年开始,追随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当然也有从民间立场就近观察巴黎和会的意思。
一年多的欧洲之行,梁启超见闻丰富,感慨万千,他看到了西方的议会政治的运行过程,也亲身感受到了巴黎和会的强盗分赃性质。游欧归来,梁启超不再置身政界,而主要致力于文化、教育、学术事业。
梁启超的动向获得包括蒋方震在内的一批友朋支持,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蒋方震将欧洲考察成果写成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系统向国人介绍意大利、法国、北欧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企图从欧洲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寻找中国文化复兴的借鉴。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成稿后,恭请梁启超为之作序。梁启超动笔作序感情充沛,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写了五万多字,其字数与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原书大致相等。这篇文章如果继续作为序言中显然有点不太合适,于是梁启超另作短文为序,而这篇长序再经改写充实,就是我们要说的《清代学术概论》。根据蒋方震为《清代学术概论》所作的序言,蒋方震在3梁启超 《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p17 4543 梁启勋 《梁启超小传》收于《追忆梁启超》 夏晓虹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在梁先生《吾今后所以报国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53页,亦提及:“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 5罗检秋 《新会梁氏: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欧洲文艺复兴史》中曾将欧洲文艺复兴的基本思路概括为由复古而得解放,由主观之演绎进而为客观之归纳。梁启超由蒋方震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归纳反观清代学术,不期然意识到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似乎走着同样的路线,同样是以复古而得解放,由主观演绎进而为客观归纳,这就是一种与西方近代科学精神非常相近或相似的东西,梁启超在这本书中认为这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蒋方震对欧洲文艺复兴的研究无疑启发了梁启超,不过还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其实也早就有着自己的观察。任公在《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中提到,本书动机有二:一是胡适早先对任公的邀请;二蒋方震著书索序。在书中第二自序中,也可见先生早已抱著《中国学术史》之志,可谓是早有积累,故可下笔即成。从书名的变迁也可见作者心中思忖,事实上,《清代学术概论》是任公第二自序后才确定其名为《清代学术概论》。最先的名字是《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蜕变》,在蒋方震为本书做的序中还可见曾有名为《清代概论》。同时本书在书的内容上也有改动,任公完稿后,立即发稿征询胡适等人,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并修改之。在发成单行本时,亦有改动,其中依稀可见作者心迹。
《清代学术概论》虽然篇幅不大,但涉及面很广,但凡清代学术史上的经学、哲学、史学、考古学、边疆史地学、地理学、金石学、文献学、佛学、历法、数学等,都被梁启超有机编织在一起,构成了清代学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卷。大气磅礴,逻辑清晰,被后世研究者奉为清学表达范式的典范,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朱维铮先生评价此书是一部天才的论述,越是离著作情景更远的读者,越易将它看作客观胜于主观的学术史佳作。 76
二 本书结构与内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附有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朱先生在列出“节目提要”之前,给每节都加了“节题”,概括到位,实在精悍。正如朱先生所说明的,梁著“原书三十三节,仅列序次,不出细目,也使缺乏清学史一般知识的读者,感到难以把握大意”。读朱先生之导读,便可知其被赞为“精赅之导读”名副其实。
《清代学术概论》从论时代思潮,再对清代思潮进行总的把握、分期梗概、再谈至各家各派,不仅不局限于各家学派著书立说,谈及产生、演变,还长引其代表人著作进行细化分析;以科学思想贯穿全书,东西方对比尤为凸显。
在我看来《清代学术概论》至少有三大重要成绩: 6 吴岩 从《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蜕变》到《清代学术概论》——文本发生学视角下的清学史著述解读 史林,2012,01 8
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朱维铮导读
8陈怀健 经典之著作 精赅之导读──读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 安徽史学,2000,04
(一)对清代学术思潮的总结性概括:
任公引佛家思想,将清代学术思想之流转划分为四期“一、启蒙期,二全盛期,三蜕分期,四衰落期”分别对应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生、住、异、灭”。概括了清代学术的演变历程,论述了各个阶段的趋势、时代条件和主要成就,评价了三百年间所有主要学者的历史的地位,做到了纵横论列,气势非凡,又巨细兼顾,分析精当。又纵观二百余年之学史,以“复古之解放”一言以蔽之,可谓一针见血揭示清学之本质。
(二)对学术史上的关键问题进行剖析:
一言清学之出发点,在对于宋明理学一大反动,而当此反动期而从事于“黎明运动”者,顾炎武为第一人。谈炎武否认理学的独立,言“经学即理学”思想学说创四五百年来思想界之一大解放。又谈炎武何以能当一代开派宗师,言在其研究方法:贵创;博证;致用。这一总结性论断可以说到现在都是学术界一直在沿用的观点。
二谈元道终结的原因,揭其本质“为做事故求学问,做事即是学问,舍做事外别无学问”,析其原因“元道太刻苦”“类于墨派”;而不仅仅是由于它对汉宋二学都唾弃才致清世不显。
三比较乾嘉考证学内部两大派代表人物惠栋、戴震的不同学风。任公认为,惠栋为吴派代表人物,治学以“尊闻好博”为特点,又以“凡古必真”定是非,所以他既有确立“汉学”地位之功,又有胶固、盲从、偏狭、好排斥异己的弊病。戴震为皖派代表人物,治学以“深刻断制”为特色,其最得力之处,在“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推断务求精审,祛除迷信,必至“征诸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毕究,本末兼察”,才算得“十分之见”。其哲学著作《孟子字义疏证》,痛斥理学家“以理杀人”,要为中国文化转一新方向,“随处发挥科学家求真求是之精神,实三百年间最有价值之奇书”。皖派学者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治学也不盲从古人,“虽其父师,亦不苟同”。并且先生还对“汉学”的指向范围进行了纠正,论其“纯粹的汉学”,则是惠氏一派,前此顾、王、黄、颜诸家所治,并非汉学,后此戴、段、二王诸家所治,亦并非汉学。
四总结正统派之学风特色及治学精神。从一到十,任公对正统派的特点做出科学的归纳和总结,以明读者。以学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运用近代科学精神,以及演绎、归纳的逻辑方法,从而对清人的学术作出有系统的总结。梁氏又总结朴学家治学的精神是:9 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5月第六版p4
10 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5月第六版p12
11 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5月第六版p14-p22
12 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5月第六版p55 1211109
“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处寻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拶,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此种研究精神,实近世科学之所赖以成立。
五论清学何以分裂。任公言清学分裂的导火线是今古文之争。又言清学分裂原因有二:有发于本学派自身者;有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者。又分别考二因,得,发于考证学派自身的三个原因:以提倡一“实”字盛而以不能贯彻一“实”字衰;本为对于明之“学阀”而进行革命却在乾嘉思想界形成“汉学专制”的局面;教人既尊古又善疑便令人既尊更古又疑其共信。由环境变化所促成的三个原因:因避触时忌而不谈经世致用反在大乱将至时被咎为学非所用;咸同之乱以清学的发祥地及根据地的江浙受祸最烈;鸦片战后西学输入使学者对外求索之欲日炽而对内厌弃之情日炽,向正统派举叛旗。其分析之透彻,显示了任公卓尔不凡的洞察力。
(三)学术本位的治学态度
任公言治学首先要有基本的治学态度,还要有科学的研究精神—善疑、求真、创获。首先,对待学问当以善疑为出发点。清代思想界影响之巨,梁启超之所以认为除顾炎武、戴震外独推阎若璩、胡渭,原因便在其善疑之精神,而渐开清初疑经之风气。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专辩东晋晚出之《古文尚书》、孔安国《尚书传》等伪书;胡渭《易图明辩》指出宋以来所谓的《河图》《洛书》传自邵雍而非羲、文、周、孔所有,与《易》无关。他们所做的这些贡献,实乃“思想之一大革命也”。《中国历史研究法》史料鉴别中亦言:“夫学问之道,必先有怀疑然后有新学问发生,有新问题然后有研究,有研究然后有发明。”故治学,当有善疑精神,而提出疑问,是为求真。
其次,善疑方可求真。梁启超认为,宋明学之根本缺点在“于学问为不忠实”,于思想界之障碍在于“遏抑创造”与“奖励虚伪”。与此相对应,梁启超高度赞扬清代学者求真的治学精神。如梁启超批评惠栋治学“凡古必真,凡汉皆好”,不问“真不真”,只问“汉不汉”的“胶固、自从、偏狭、好排斥异己”,而以至于启蒙时代的怀疑的精神、批评的态度“几夭阏焉”。然而,对于戴震及其戴门后学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则大加赞扬,认为近世科学所赖以成立者,实惟此种精神。同时治学不仅仅要实事求是,还要在求真的基础上有所创获,方达到治学之目的。 13 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5月第六版p58
14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5月第六版p112-p118
1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p87-p88 151413
最后,善疑、求真而后才能创获。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本身在学术史上就是一种创获,正可谓其推崇的治学精神之很好体现。首先体现在其生、住、异、灭即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的学术史分期上。其次是对清代学术基本特征的归纳,即清代学术是以复古为特征。再次,是对清代学术史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自始至终把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媲美。最后,在理论上又加以深化,不仅求真地对清代学术进行总结,而且还预测今后的学术发展趋势等等,创获甚多。其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二百多年的学术史的总结,还在于他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他清楚的认识到:“随着20 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巨大变迁,他和他的师友们的思想创造已经过时,认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即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而已为时代所不容。”很少有这样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及对自身的认识如此把握准确的人,能这样严肃认真地解剖自己,予以历史的评判和定位,实是不易之论。
三 一点想法
有言说启超先生之著作多浅、杂而又多变。正如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自己的评价:“启超务广而荒,每一学稍涉其樊,便加论列,故其所述著,多模糊影响笼统之谈,甚至纯然错误,及其自发现而自谋矫正则已前后矛盾矣。”可以说这既是一个缺点又是一个优点,既杂则广,既多变就有发展。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可能是因为时代环境的原因,在新思想出现的时候,任公便吸收一些新思想,故而有时显得浅、杂又多变,因为在这个时代坏境中,又怀有做大学问的心,对政治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再加上个性使然故而形成,这应该是一个综合因素而造成的结果。
梁氏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论及之人,以学术为主。其实要全面考察一个人,不仅仅在于其学术方面,其他方面也需概观,比如个人的哲学观点的成熟、先进与否,这也关系其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当然任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纵观二百多年的学术史,述各家学派之学术思想,溯源流,考其因,不能不令人惊叹其酣畅淋漓,感叹其字字珠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一出,中外学者再讨论清代学术,无论如何都很难溢出梁启超在这本小册子中所划定的范围,《清代学术概论》构建了清学史的叙事框架,确立了清学史的表达范式,这或许就是这本小书的大意义。
参考文献:
罗检秋 《新会梁氏: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年
梁启勋 《梁启超小传》收于《追忆梁启超》 夏晓虹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郑振铎 《梁任公先生》收于《追忆梁启超》 夏晓虹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梁启超 《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
梁先生《吾今后所以报国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
梁启超 《清代学书概论》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
朱维铮《清代学术概论》节目提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吴岩 从《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蜕变》到《清代学术概论》——文本发生学视角下的清学史著述解读 史林 2012,01
陈怀健 经典之著作 精赅之导读──读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 安徽史学 2000,04
张勇 “偶然”的背后:试说梁任公著述《清代学术概论》之心意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戴磊 近三十年来《清代学术概论》研究综述 黑龙江史志 2013,11
吴岩 序言何以成专著——考释五四语境下《清代学术概论》的写作缘由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0,09 张瑜 “以复古为解放”的现实意义——读《清代学术概论》 黑龙江史志 2010,19
何珊 《清代学术概论》之管窥 黑龙江史志 2010,19
陈其泰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的出色成就学术研究 19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