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马车与东洋黄包车

发布时间:2009-06-23

作者: 邢建榕

摘自:车影行踪

随着上海租界外侨的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车上的装饰极为考究,如果是冬天的话,则绿呢窗帘,白铜的痰盂,铮亮的镜子,插绢花的花瓶,还铺上狐皮褥垫,白铜手炉脚炉,一应俱全。主人威风,车夫也不简单,一应行头俱全。服装是特制的,夏天穿葛纱,戴凉帽,冬日着皮衣,加披肩。

每当夕阳西下,沿俗称大马路的南京路一直到静安寺一带,一辆辆马车出游兜风,招摇过市,当时静安寺还是树林茂密、行人稀少的郊外。娱乐场所集中的福州路,自然也是马车集中的地方,有人就专门在福州路的沿街茶楼上泡上一壶清茶,临窗而坐,观赏过往马车以为消遣。其实马车没有什么好看的,好看的是马车上的俊男靓女,“飞车拥丽”成一景,稍后,上海一些有钱人不甘寂寞,也开始置备马车,其漂亮豪华,比之国外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租界当局有条规定:如西人马车在前,后面的华人马车不准超越,违者罚款。而华人马车在前,后面的西人马车超越不在此例。

当时,官绅富商、王子公孙、闺阁千金、青楼女子都喜欢以马车代步。晚清小说中经常提及的一种“亨士美”马车,车身轻巧,驾者可以自己扣缰,装饰也是最考究。一般平民百姓无力购置马车,可向马车行租用。跑马厅旁有一家龙飞马车行,有马车100多辆出租,可见当时马车的风头之劲。上海人称道路为马路,那“马”字的又来,就是因为当时马车显赫一时,通衢大道皆成马路,仿佛是为通行马车而铺设的,马车跑得最多的是南京路,自然是大马路,朝南数过去,还有二马路,三马路。到了福州路就是四马路。驾马车出游,是身价,也是一种时尚,尤以三月赴龙华赏花最为流行。龙华在租界西南约20里处,有龙华寺、龙华塔等名胜,附近农家多植桃花,风景绝佳。彼时,富家子弟衣着光鲜,驾着自家或租来的马车,边上坐着妖艳的女子,在春日和风中款款而行,然后徜徉在花丛中作竟日之游,好不逍遥,后来歌星周旋的一曲《龙华的桃花》唱道:“上海没有花,大家到龙华,龙华的桃花都回不了家!”一时风靡上海,“龙华看桃花”成为年俗。

说了西洋,再说东洋。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进了人力车,又称东洋车。米拉从租界当局取得营业执照,雇日人拉车营业。后因日人路面不熟,言语不通,拉车人才为华人顶替。不久有英商南华、吉成五大人力车公司成立,为求醒目计,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开始的时候,黄包车车辆高达,座位宽敞轮为铁制,行驶时隆隆作响,震动得很厉害。后有人加以改进,由双座改为单座,轮子改成类似现在的橡胶胎,行驶时悄然无声,拉跑速度也明显加快。不过车子质量好坏,最讲究的还是车厢下钢簧的弹性。弹性好坐上去震动就小。与独轮车相比,人力车速度快,既平稳又气派,与马车相比。租用价格又要便宜很多,因而一经引进,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在20世纪初年,公共租界每五人就有一部人力车。法租界每两人就有一部人力车,可见当时乘坐人力车是多么普遍。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都喜欢乘坐人力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使用,俗称“包车”。在20世纪20~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而且,也是养活不少新来乍到的移民的生存之道。

至于脚踏三轮车的流行,则是抗战爆发以后的事情了。日寇占领上海后,垄断汽油的配给,致使大量汽车不能行驶,加上大量难民的流入,为糊口计,不得不以车夫为业,才促成了三轮车的兴起。

这些非机动的交通工具,也须持有牌照,并向市政当局缴纳捐税。如1906年工部局收取的马车捐就达白银32.761两。人力车的牌照。由英法租界及华界分头发放,可在租界跑的称为“大照会”,只能在华界跑的称为“小照会”。客人上车前,往往会问:“赤佬,有大照会否?”“大照会”自然可进华界营业,“小照会”却不得进租界,只好在华界拉客。

发布时间:2009-06-23

作者: 邢建榕

摘自:车影行踪

随着上海租界外侨的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车上的装饰极为考究,如果是冬天的话,则绿呢窗帘,白铜的痰盂,铮亮的镜子,插绢花的花瓶,还铺上狐皮褥垫,白铜手炉脚炉,一应俱全。主人威风,车夫也不简单,一应行头俱全。服装是特制的,夏天穿葛纱,戴凉帽,冬日着皮衣,加披肩。

每当夕阳西下,沿俗称大马路的南京路一直到静安寺一带,一辆辆马车出游兜风,招摇过市,当时静安寺还是树林茂密、行人稀少的郊外。娱乐场所集中的福州路,自然也是马车集中的地方,有人就专门在福州路的沿街茶楼上泡上一壶清茶,临窗而坐,观赏过往马车以为消遣。其实马车没有什么好看的,好看的是马车上的俊男靓女,“飞车拥丽”成一景,稍后,上海一些有钱人不甘寂寞,也开始置备马车,其漂亮豪华,比之国外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租界当局有条规定:如西人马车在前,后面的华人马车不准超越,违者罚款。而华人马车在前,后面的西人马车超越不在此例。

当时,官绅富商、王子公孙、闺阁千金、青楼女子都喜欢以马车代步。晚清小说中经常提及的一种“亨士美”马车,车身轻巧,驾者可以自己扣缰,装饰也是最考究。一般平民百姓无力购置马车,可向马车行租用。跑马厅旁有一家龙飞马车行,有马车100多辆出租,可见当时马车的风头之劲。上海人称道路为马路,那“马”字的又来,就是因为当时马车显赫一时,通衢大道皆成马路,仿佛是为通行马车而铺设的,马车跑得最多的是南京路,自然是大马路,朝南数过去,还有二马路,三马路。到了福州路就是四马路。驾马车出游,是身价,也是一种时尚,尤以三月赴龙华赏花最为流行。龙华在租界西南约20里处,有龙华寺、龙华塔等名胜,附近农家多植桃花,风景绝佳。彼时,富家子弟衣着光鲜,驾着自家或租来的马车,边上坐着妖艳的女子,在春日和风中款款而行,然后徜徉在花丛中作竟日之游,好不逍遥,后来歌星周旋的一曲《龙华的桃花》唱道:“上海没有花,大家到龙华,龙华的桃花都回不了家!”一时风靡上海,“龙华看桃花”成为年俗。

说了西洋,再说东洋。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进了人力车,又称东洋车。米拉从租界当局取得营业执照,雇日人拉车营业。后因日人路面不熟,言语不通,拉车人才为华人顶替。不久有英商南华、吉成五大人力车公司成立,为求醒目计,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开始的时候,黄包车车辆高达,座位宽敞轮为铁制,行驶时隆隆作响,震动得很厉害。后有人加以改进,由双座改为单座,轮子改成类似现在的橡胶胎,行驶时悄然无声,拉跑速度也明显加快。不过车子质量好坏,最讲究的还是车厢下钢簧的弹性。弹性好坐上去震动就小。与独轮车相比,人力车速度快,既平稳又气派,与马车相比。租用价格又要便宜很多,因而一经引进,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在20世纪初年,公共租界每五人就有一部人力车。法租界每两人就有一部人力车,可见当时乘坐人力车是多么普遍。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都喜欢乘坐人力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使用,俗称“包车”。在20世纪20~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而且,也是养活不少新来乍到的移民的生存之道。

至于脚踏三轮车的流行,则是抗战爆发以后的事情了。日寇占领上海后,垄断汽油的配给,致使大量汽车不能行驶,加上大量难民的流入,为糊口计,不得不以车夫为业,才促成了三轮车的兴起。

这些非机动的交通工具,也须持有牌照,并向市政当局缴纳捐税。如1906年工部局收取的马车捐就达白银32.761两。人力车的牌照。由英法租界及华界分头发放,可在租界跑的称为“大照会”,只能在华界跑的称为“小照会”。客人上车前,往往会问:“赤佬,有大照会否?”“大照会”自然可进华界营业,“小照会”却不得进租界,只好在华界拉客。


相关文章

  • 唐宋变革论体系的演化
  • 眈, 单子事斗技大学学报(社科版.j,,.』::≯72,008年(第10卷)'1i,第5期:』:7黝瑟为鬃蹴锄 JournalofUESTC(SocialSciences Edition)Oct.2008,V01.10,No.5 唐宋变革论 ...查看


  • [老王]公开课教案
  • 9.<老王>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课文有关词语. 2.弄清作者是以自己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安排全文的. 学习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老王的"善"与"苦&quo ...查看


  • 老上海的夏天
  • 发布者:愚夫 | 发表时间:2012-07-20 08:0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夏日的餐饮已经出现了汽水.冰淇淋.酸梅汤,以及摩登的刨冰等.一些与外国人打过交道的老上海,自已在家里也能制造一些饮料.例如,老上海是这样制作汽水的:一个 ...查看


  • 本初子午线吐露了地理大发现的秘密
  • 今天,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但是最早的本初子午线在哪里,恐怕没有太多人知道,它并非通过英国格林威治. 中国明代的<坤輿万国全图>上非常明确,本初子午线定在非洲大陆最西的地方,即今天Cap-Vert,是塞内加尔(Sen ...查看


  • [雅昌讲堂2126期]王光尧:珐琅彩 洋彩和粉彩的关系
  •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王光尧:瓷器的中国属性和外来因素介入 [雅昌讲堂]王光尧:中近东传统的琉璃和低温彩釉生产技术传入中国 [雅昌讲堂]王光尧:北朝至唐具有胡文化因素的陶瓷器 [雅昌讲堂]王光尧:唐代青花陶瓷器 [雅昌讲堂]王光尧:宋代 ...查看


  • 大航海时代的真实历史
  • 一," 教皇子午线" 与早期殖民掠夺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积极向外扩张,最早走上了殖民征服之路.殖民活动一开始,两国就为争夺殖民范围发生了纠纷.两国之间的纠纷最终由罗马教皇来出面调解.当 ...查看


  • 朝贡贸易体系
  • 中华与朝贡 理念和秩序 纵观世界历史,朝贡既提供了一种向强大的统治者表示忠诚的手段,又是展示统治者的"德"(仁慈宽厚的途径).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政治理念建构在表现为等级的礼仪上,接受皇帝的保护就要是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查看


  • 2016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 2016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教材解读]: 考点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 1.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服装: 和 . 2.近代观念的革新→ → ①见面礼:跪拜.作揖 → 鞠躬 .握手 ②称谓:大人.老爷 → 先生 ...查看


  • 教授的摩登时代
  • 清末民初是一个纷乱而璀璨的时代,也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开端,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浪潮中,众多留洋学子回归祖国,以少年英才启迪着国人的智慧,满足着国人对现代的渴求.虽然武夫当国,这些知识分子却也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并在思想上闪烁出耀人的光辉.一代宗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