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
结 题 报 告
结题负责人: 郭立仁
单 位: 朝阳市第十八中学
结题日 期 : 2012.12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结题报告
一、背景分析及研究思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前,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它为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并且上网的人数也在成倍数的飞速增长。在网络时代,该如何去应对网络给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呢?怎样利用网络来帮助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端正思想呢?这正是摆在我们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延伸,现代化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自信心不足。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其自信心的神圣使命。
学校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单调、时效性不强,以重视道德教育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模式。虽然在日常的道德教育中,学生拥有一定
的道德意识,但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又显的不知所措,知与行难以统一,不良的网上信息使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难以抵御,导致我们辛苦施教的道德约束在诱惑中削弱。 社会网络环境: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 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 学校围墙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 轻点鼠标, 往来于网络空间时, 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难免会受到社会外围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因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2、研究思路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信息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利用网络的有利因素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本课题从我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入手,调研学校网络德育工作对策。
二、 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
神,我们必须承担起社会义务和教育责任。强化《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青少年上网守则》文明规范条例的学习和实施。以上法规、条例已成为我们实施网络德育的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根据“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及相关德育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借鉴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也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内容 、方法、目标:
1、研究内容
重点内容是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难点内容是在班级管理、文化、德育教育建设中的作用;网络德育教育的班会的实践与研究等内容。
2、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调查内容涉及上网方式、上网动机、网上交友、网上文明等,还有综合分析法,为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资料依据。
(2)观察法:在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状况、态度、表现行为,在互动、讨论中查找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改进方案收集第一手资料。
3、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我校德育工作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客观的查找出德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形成比较完整的调研报告。
四、研究阶段 、重点
此项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理论提高阶段,参与研究人员系统的学习的研究掌握教学的理论;二是资料收集阶段,参与研究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总结网络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事例。三是总结汇总阶段。对课题进行总结,写结报告,推广实验成果。
(一)研究了我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主要从管理机制、德育教学、校园文化、网络道德教育等角度分析了我校德育工作现状:
1、管理机制分析
学校德育机制的完善与否,是学校健康的德育环境形成的前提,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保障。资料显示:我校德育工作有健全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由校党委统帅全校的德育工作,下设有德育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开展全校的德育学习及活动。德育办公室下辖德育教研组和心理咨询中心,德育教研
组专门负责德育课教学和德育科研、德育第二课堂活动,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工作。健全的德育机制自成体系,为我校的德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德育环境,近年来连续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和市级“综合治理模范单位”。
2、校园文化分析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 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的硬件设施也包括师生的整体素质建设。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它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来熏陶和净化学生。
师生的整体素质建设就校纪学风建设而言,全校是以各类会议形式,作为校德育教育和校纪建设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内容包括:对学校重大事项的通报,或有关国家方针政策的传达和政治内容的学习。现状调查显示:会议类型自成体系,会议组织完整规范。长期以来,通过上述形式来强化师生的德育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效果显著。但通过调研分析表明; 对于上述教育形式的态度 ,师生中也存在不同看法,认为内容繁多、形式化、教条化情况存在。
这表明校纪学风建设还需落到实处,多开展一些民意调研工作,与师生的切身利益结合、与社会相联系,保持社会性、和人文性。
3、德育教学环境分析
(1)德育教学管理规范化。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德育课堂诸多新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以特定的情境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我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无论从学科特点、本质要求,还是从新课程角度来分析,情境教学模式为德育课教学增添了不少亮点和吸引力,使德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强化了实效性。具体表现在:1、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德育活动课、形式深动、参与性强,学生感兴趣。2、讲实际案例、讲励志故事的教学法,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实践。3、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方式表示认可,喜欢学。
(2)重视德育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学家罗夫曼说过: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对于德育而言,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
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育者与受教育主体间的“灵魂”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德育课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用自身的言行正确引导学生,起到了德育教师的示范作用。
(3)德育教育全方位渗透
深化学科德育,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各学科在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新路子:(1)各项工作、都无一不包含德育教育的内容,形成了规范的德育渗透环境。(2)从课堂教学的全程入手,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紧扣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进行德育渗透;(3)深入挖掘教材德育资源,伴随知识传递过程有效进行德育渗透;(4)结合专业,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网络道德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上网动机分析清晰地反映了部分学生对网络的低级需求由此形成低层的网络认识,从我校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分析,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首先,对于我校学生,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1)首
先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并使之先行于网络知识教育。(2)学校应构建和不断完善校园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在校上网,并完善校园网管理体系。(3)强化网络管理制度,遵循“五要五不要”原则,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网络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信友善,学生既善于自我管理又有责任感,而且具备抗挫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动规避网络风险。网络不但不会伤害他们,而且会让他们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成果。
(二)我校网络环境下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德育管理机制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信息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利用网络的有利因素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如何将网络与德育有机结合?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对策分析: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调研,使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2、校园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制度建设, 让学生循规蹈矩, 这远远不够,完全依靠规章制度, 缺乏人文性。近年来我校在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当前许多学校持续不断发展的环境相比,我校校貌发展还相对滞后,办学硬件条件不足,体现在:凸现我校办学特色:
1、学校在硬件设备方面,还需努力获取政策支持,构建与我校办学特色相适应的“硬文化”。开发师生喜闻乐见的,能激发师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丰富多彩的“软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以调剂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2、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要特别重视, 可规划为:一是学校专业介绍。二是精品课程介绍。
3、德育课教学
存在的问题:
(1)对部分学生群体而言;教材深,不易懂、教条内容多、枯燥无
味。(2)德育专业师资缺乏,导致课程安排为合堂课,由于人多,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影响到学习效果。
对策分析: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发挥其“为人师表”垂范作用。
(2)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改变德育师资缺乏的局面。
(4)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
(5)关心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调节能力,为保证身心健康创造条件。
(6)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奖惩分明,形成健康的竞争机制和环境,形成人人爱岗敬业,凸显教师的职业形象。
4、网络道德教育
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明确,对网络功能利用不够。强化技能的培训。
(2)网上的德育教育内容少,不健康内容难以控制。
(3)网络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4)思想道德教育进网络力度不够,没有在学生中占领市场。
对策分析:
(1)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络道德教育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
(2)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环境。
(3)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要求、适应学生道德健全发展的需要、适应道德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和水平。
(4)注重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础道德行为习惯,不断强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
(5)形成和规范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道德教育管理体系。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德育工作观念的转变。研究认为:面对新的形势,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自觉性,增强自信心。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尊严、特征的学生观。
2、对德育工作中改革、创新的认识。研究认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切实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如对德育目标、对学生教育的“高大全”和”理想化”、“一刀切”的要求和作法等。要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强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化进程。
(二)实践成果
1、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水平。通过2年的研究实践,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2、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随着学校德育科研的深入,德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日益显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行为习惯改进,人格素养日益健全。
3、完善了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学校德育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培养培养自信心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
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
(三)组织社会实践,锤炼学生的心志。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广阔性和延伸性,它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奠基的作用。组织学生走出校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社会文化中完成人格建构,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
课题组成员紧扣形势要求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实践,实现了对学校社会实践的活动制度创新、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创新和活动内容创新。
六、研究后的反思
1、以人为本,彰显个性,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获得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主体性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范式。在自主管理活动中,学生既是德育工作实施者,又是体验者;在服务他人和自我服务、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中反思感悟、体验德育内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优秀品德的形成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2、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打破单一学分评价,实施多元综合评价。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学校每学年除开展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传统的优秀学生外,还应评选文艺、体育、宣传、卫生、社会实践等个人特长类先进个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3、网络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作为教师,必须注重从道德角度引导学上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那里面也有陷阱和灰色的暗流,对于网络中的东西,必须有选择地借鉴、防止网络陷阱的诱惑威胁。在网络行动中, 不利用网络攻击, 毁谤别人,尊重他人的网络行动,自觉地, 有意识地谴责, 抵制一些非法的网络行为。
德育工作者必须学习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 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 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
在对学校德育环境分析过程中,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整改,是我们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总之,对学生德育教育,应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网上一代”,这是我们在工作中要努力的方向。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
结 题 报 告
结题负责人: 郭立仁
单 位: 朝阳市第十八中学
结题日 期 : 2012.12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结题报告
一、背景分析及研究思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前,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它为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并且上网的人数也在成倍数的飞速增长。在网络时代,该如何去应对网络给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呢?怎样利用网络来帮助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端正思想呢?这正是摆在我们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延伸,现代化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自信心不足。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其自信心的神圣使命。
学校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单调、时效性不强,以重视道德教育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模式。虽然在日常的道德教育中,学生拥有一定
的道德意识,但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又显的不知所措,知与行难以统一,不良的网上信息使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难以抵御,导致我们辛苦施教的道德约束在诱惑中削弱。 社会网络环境: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 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 学校围墙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 轻点鼠标, 往来于网络空间时, 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难免会受到社会外围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因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2、研究思路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信息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利用网络的有利因素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本课题从我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入手,调研学校网络德育工作对策。
二、 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
神,我们必须承担起社会义务和教育责任。强化《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青少年上网守则》文明规范条例的学习和实施。以上法规、条例已成为我们实施网络德育的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根据“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及相关德育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借鉴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也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内容 、方法、目标:
1、研究内容
重点内容是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难点内容是在班级管理、文化、德育教育建设中的作用;网络德育教育的班会的实践与研究等内容。
2、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调查内容涉及上网方式、上网动机、网上交友、网上文明等,还有综合分析法,为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资料依据。
(2)观察法:在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状况、态度、表现行为,在互动、讨论中查找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改进方案收集第一手资料。
3、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我校德育工作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客观的查找出德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形成比较完整的调研报告。
四、研究阶段 、重点
此项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理论提高阶段,参与研究人员系统的学习的研究掌握教学的理论;二是资料收集阶段,参与研究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总结网络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事例。三是总结汇总阶段。对课题进行总结,写结报告,推广实验成果。
(一)研究了我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主要从管理机制、德育教学、校园文化、网络道德教育等角度分析了我校德育工作现状:
1、管理机制分析
学校德育机制的完善与否,是学校健康的德育环境形成的前提,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保障。资料显示:我校德育工作有健全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由校党委统帅全校的德育工作,下设有德育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开展全校的德育学习及活动。德育办公室下辖德育教研组和心理咨询中心,德育教研
组专门负责德育课教学和德育科研、德育第二课堂活动,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工作。健全的德育机制自成体系,为我校的德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德育环境,近年来连续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和市级“综合治理模范单位”。
2、校园文化分析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 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的硬件设施也包括师生的整体素质建设。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它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来熏陶和净化学生。
师生的整体素质建设就校纪学风建设而言,全校是以各类会议形式,作为校德育教育和校纪建设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内容包括:对学校重大事项的通报,或有关国家方针政策的传达和政治内容的学习。现状调查显示:会议类型自成体系,会议组织完整规范。长期以来,通过上述形式来强化师生的德育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效果显著。但通过调研分析表明; 对于上述教育形式的态度 ,师生中也存在不同看法,认为内容繁多、形式化、教条化情况存在。
这表明校纪学风建设还需落到实处,多开展一些民意调研工作,与师生的切身利益结合、与社会相联系,保持社会性、和人文性。
3、德育教学环境分析
(1)德育教学管理规范化。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德育课堂诸多新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以特定的情境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我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无论从学科特点、本质要求,还是从新课程角度来分析,情境教学模式为德育课教学增添了不少亮点和吸引力,使德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强化了实效性。具体表现在:1、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德育活动课、形式深动、参与性强,学生感兴趣。2、讲实际案例、讲励志故事的教学法,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实践。3、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方式表示认可,喜欢学。
(2)重视德育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学家罗夫曼说过: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对于德育而言,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
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育者与受教育主体间的“灵魂”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德育课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用自身的言行正确引导学生,起到了德育教师的示范作用。
(3)德育教育全方位渗透
深化学科德育,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各学科在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新路子:(1)各项工作、都无一不包含德育教育的内容,形成了规范的德育渗透环境。(2)从课堂教学的全程入手,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紧扣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进行德育渗透;(3)深入挖掘教材德育资源,伴随知识传递过程有效进行德育渗透;(4)结合专业,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网络道德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上网动机分析清晰地反映了部分学生对网络的低级需求由此形成低层的网络认识,从我校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分析,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首先,对于我校学生,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1)首
先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并使之先行于网络知识教育。(2)学校应构建和不断完善校园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在校上网,并完善校园网管理体系。(3)强化网络管理制度,遵循“五要五不要”原则,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网络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信友善,学生既善于自我管理又有责任感,而且具备抗挫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动规避网络风险。网络不但不会伤害他们,而且会让他们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成果。
(二)我校网络环境下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德育管理机制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信息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利用网络的有利因素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如何将网络与德育有机结合?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对策分析: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调研,使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2、校园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制度建设, 让学生循规蹈矩, 这远远不够,完全依靠规章制度, 缺乏人文性。近年来我校在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当前许多学校持续不断发展的环境相比,我校校貌发展还相对滞后,办学硬件条件不足,体现在:凸现我校办学特色:
1、学校在硬件设备方面,还需努力获取政策支持,构建与我校办学特色相适应的“硬文化”。开发师生喜闻乐见的,能激发师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丰富多彩的“软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以调剂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2、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要特别重视, 可规划为:一是学校专业介绍。二是精品课程介绍。
3、德育课教学
存在的问题:
(1)对部分学生群体而言;教材深,不易懂、教条内容多、枯燥无
味。(2)德育专业师资缺乏,导致课程安排为合堂课,由于人多,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影响到学习效果。
对策分析: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发挥其“为人师表”垂范作用。
(2)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改变德育师资缺乏的局面。
(4)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
(5)关心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调节能力,为保证身心健康创造条件。
(6)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奖惩分明,形成健康的竞争机制和环境,形成人人爱岗敬业,凸显教师的职业形象。
4、网络道德教育
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明确,对网络功能利用不够。强化技能的培训。
(2)网上的德育教育内容少,不健康内容难以控制。
(3)网络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4)思想道德教育进网络力度不够,没有在学生中占领市场。
对策分析:
(1)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络道德教育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
(2)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环境。
(3)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要求、适应学生道德健全发展的需要、适应道德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和水平。
(4)注重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础道德行为习惯,不断强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
(5)形成和规范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道德教育管理体系。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德育工作观念的转变。研究认为:面对新的形势,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自觉性,增强自信心。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尊严、特征的学生观。
2、对德育工作中改革、创新的认识。研究认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切实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如对德育目标、对学生教育的“高大全”和”理想化”、“一刀切”的要求和作法等。要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强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化进程。
(二)实践成果
1、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水平。通过2年的研究实践,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2、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随着学校德育科研的深入,德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日益显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行为习惯改进,人格素养日益健全。
3、完善了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学校德育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培养培养自信心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
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
(三)组织社会实践,锤炼学生的心志。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广阔性和延伸性,它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奠基的作用。组织学生走出校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社会文化中完成人格建构,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
课题组成员紧扣形势要求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实践,实现了对学校社会实践的活动制度创新、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创新和活动内容创新。
六、研究后的反思
1、以人为本,彰显个性,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获得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主体性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范式。在自主管理活动中,学生既是德育工作实施者,又是体验者;在服务他人和自我服务、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中反思感悟、体验德育内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优秀品德的形成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2、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打破单一学分评价,实施多元综合评价。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学校每学年除开展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传统的优秀学生外,还应评选文艺、体育、宣传、卫生、社会实践等个人特长类先进个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3、网络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作为教师,必须注重从道德角度引导学上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那里面也有陷阱和灰色的暗流,对于网络中的东西,必须有选择地借鉴、防止网络陷阱的诱惑威胁。在网络行动中, 不利用网络攻击, 毁谤别人,尊重他人的网络行动,自觉地, 有意识地谴责, 抵制一些非法的网络行为。
德育工作者必须学习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 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 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
在对学校德育环境分析过程中,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整改,是我们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总之,对学生德育教育,应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网上一代”,这是我们在工作中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