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洗东坡月色清
——苏轼作文素材集锦
现在中学生多很喜苏轼,爱苏轼,因此也常常写苏轼。去年参加高考阅卷时,笔者随机作了个统计,发现使用苏轼这一材料的文章所占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十六。由此可见,苏轼在高考舞台上的“出镜率”是很高的。但在谈起苏轼时,许多同学多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表达往往是大众化,缺少新鲜感和独到性。笔者有感于此,编写了这则以苏轼为中心的写作素材,以期同学们能真正走进苏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感悟他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
一、生活故事
1、佛与狗屎
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视点】⑴境界;⑵角度;⑶聪明反被聪明误;⑷外观世界是心灵的延伸。
2、东坡续诗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3、《洗儿戏作》
朝云为苏轼生了个儿子,按照当地习惯,满月那天,东坡请了亲友,举行洗儿会。孩子才一个月,就能对人笑。大家都夸他聪明,苏东坡却叹了口气,道:“切莫像我,更莫学作填词!”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因作诗惹了祸,坐了牢,差一点被杀头,就都不作声,怕点着他内心的痛处。苏东坡倒不忌讳这个,说道:“我呀,就是上了聪明的当。本想再不作诗填词了,可总是心里痒痒的,禁不住。你看,这会儿又有了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视点】⑴聪明;⑵自嘲;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师生吃面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视点】⑴不要咀嚼苦难;⑵走好未来的路;⑶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⑷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5、东坡改联
苏轼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
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视点】⑴虚心;⑵傲气;⑶个性;⑷有错即改。
6、旷达洒脱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视点】⑴旷达洒脱;⑵诙谐幽默;⑶笑面人生;⑷自我调整。
二、诗词佳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5、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
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
9、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10、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1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
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水调歌头》
1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17、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寺画像》
1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9、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三、名家评论
1、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的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的敏锐的洞察。相反,历经种种之后,他更懂得收藏和珍惜一点一滴的快乐,活出了一派天真、一派精彩。
如果他只是天仙,可能还真的让人敬而远之,可他是天仙,却偏偏又化作了人,化作了苏轼苏东坡。 ——《衣冠伟人——感悟苏东坡》
四、高考回眸
1、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例文] 站在哪里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当口,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
站在赤壁之下,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简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1被贬黄州,2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风,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
文章在第一部分充分使用了中学阶段课本中所选的苏轼的经典诗文。这些诗文大多是高考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作者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将一些词句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种有心人的非常聪明的做法。体现了学习的灵活性,更达到了高考设置名篇背诵的目的。
本文的突出特色是选点的精准,位置与价值在苏轼的这两个人生阶段都有充分的体现,十分切合考题,并且可以引发更深层的议论。是文章不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是从苏轼在不同位置创造不同价值的现象背后有挖掘出一层深刻内涵: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不必在乎站在哪里,站在哪里都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2、(2008年江苏卷:好奇心)
好奇心 江苏考生
好奇心也许是与人类一同具来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神农尝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似乎与好奇心紧密相连。至于后世,老子入关,庄周梦蝶,孙武演阵法,张衡造地仪,皆与好奇心有关。及至北宋苏轼,他的一颗好奇心更是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许多人都知道苏轼是个才华横溢的大词人。但实际上,苏轼这个人好奇心太强了,他想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除了诗、词、文之外,他书、画、禅无所不通,茶、酒、花无所不晓。不仅如此,在黄州,他学习稼穑,亲自耕作、收割;在惠州,他喜爱荔枝,于是学习种植;在儋州,他学习建筑,亲自搭建茅舍,甚至还把酿酒的心得体会记录成册。民间还有关于“东坡肉”的传说,可见厨房对他同样具有吸引力。
具体而言,苏轼的好奇心首先体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上。大家知道,词最初多是用来表达委婉细腻的儿女之情的。我们简单看几个词牌就明白了:《点绛唇》《虞美人》《蝶恋花》《念奴娇》等等。哪个看起来不是缠缠绵绵的?哪个听起来不是甜甜蜜蜜的?可苏轼就是苏轼,他偏不信这个邪!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奔放豪迈的《赤壁怀古》诞生了。对此,俞文豹在《吹剑录》里评论说:“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也许可以这么说,倘若没有了苏轼的好奇心,就没有北宋的豪放词。
苏轼一生因好奇心而广泛涉猎,生活因此有了无穷乐趣,但也有因好奇心而犯错吃瘪的时候。有一次苏轼看到王安石写了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想:奇哉怪也,明月怎能叫呀,黄犬又怎能卧在花心里?一时兴起,苏轼即挥笔将之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其实,句中的“明月”指的是一种鸟,它喜欢在空中边飞边鸣。“黄犬”则是一种飞虫,它喜欢卧在花心里。这次的失误,多少也是好奇心作的怪。
好奇心是一直陪伴苏轼终身的。据林语堂《苏东坡传》记述,苏轼晚年定居于江苏常州。在一个朋友的影响下,他开始修习辟谷之术。所谓的辟谷,也就是不再进食五谷杂粮。苏轼最终以这种方式离开了这个使他伤痕累累的尘世,倒也符合他传奇的人生,好奇的个性。
苏轼的一生,是好奇的一生。一颗好奇心,使得他的多舛人生变得多姿多彩,灿烂辉煌。
【点评】作者对苏轼爱之愈切,思之愈深,从而读出了个中真味。行文建立在对苏轼的深刻了解之上,苏轼的生活阅历以及三段被贬谪生活材料作者是信手拈来,这成了构建本文的最坚实的基础。主体部分材料运用灵活。有泛例,有详例;有正面表达,有反面事实;有确凿的史实,有民间的传说。几方面交相印证,苏轼的一颗好奇心被生发出无穷趣味。
雨洗东坡月色清
——苏轼作文素材集锦
现在中学生多很喜苏轼,爱苏轼,因此也常常写苏轼。去年参加高考阅卷时,笔者随机作了个统计,发现使用苏轼这一材料的文章所占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十六。由此可见,苏轼在高考舞台上的“出镜率”是很高的。但在谈起苏轼时,许多同学多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表达往往是大众化,缺少新鲜感和独到性。笔者有感于此,编写了这则以苏轼为中心的写作素材,以期同学们能真正走进苏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感悟他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
一、生活故事
1、佛与狗屎
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视点】⑴境界;⑵角度;⑶聪明反被聪明误;⑷外观世界是心灵的延伸。
2、东坡续诗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3、《洗儿戏作》
朝云为苏轼生了个儿子,按照当地习惯,满月那天,东坡请了亲友,举行洗儿会。孩子才一个月,就能对人笑。大家都夸他聪明,苏东坡却叹了口气,道:“切莫像我,更莫学作填词!”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因作诗惹了祸,坐了牢,差一点被杀头,就都不作声,怕点着他内心的痛处。苏东坡倒不忌讳这个,说道:“我呀,就是上了聪明的当。本想再不作诗填词了,可总是心里痒痒的,禁不住。你看,这会儿又有了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视点】⑴聪明;⑵自嘲;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师生吃面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视点】⑴不要咀嚼苦难;⑵走好未来的路;⑶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⑷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5、东坡改联
苏轼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
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视点】⑴虚心;⑵傲气;⑶个性;⑷有错即改。
6、旷达洒脱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视点】⑴旷达洒脱;⑵诙谐幽默;⑶笑面人生;⑷自我调整。
二、诗词佳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5、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
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
9、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10、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1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
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水调歌头》
1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17、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寺画像》
1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9、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三、名家评论
1、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的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的敏锐的洞察。相反,历经种种之后,他更懂得收藏和珍惜一点一滴的快乐,活出了一派天真、一派精彩。
如果他只是天仙,可能还真的让人敬而远之,可他是天仙,却偏偏又化作了人,化作了苏轼苏东坡。 ——《衣冠伟人——感悟苏东坡》
四、高考回眸
1、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例文] 站在哪里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当口,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
站在赤壁之下,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简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1被贬黄州,2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风,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
文章在第一部分充分使用了中学阶段课本中所选的苏轼的经典诗文。这些诗文大多是高考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作者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将一些词句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种有心人的非常聪明的做法。体现了学习的灵活性,更达到了高考设置名篇背诵的目的。
本文的突出特色是选点的精准,位置与价值在苏轼的这两个人生阶段都有充分的体现,十分切合考题,并且可以引发更深层的议论。是文章不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是从苏轼在不同位置创造不同价值的现象背后有挖掘出一层深刻内涵: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不必在乎站在哪里,站在哪里都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2、(2008年江苏卷:好奇心)
好奇心 江苏考生
好奇心也许是与人类一同具来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神农尝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似乎与好奇心紧密相连。至于后世,老子入关,庄周梦蝶,孙武演阵法,张衡造地仪,皆与好奇心有关。及至北宋苏轼,他的一颗好奇心更是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许多人都知道苏轼是个才华横溢的大词人。但实际上,苏轼这个人好奇心太强了,他想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除了诗、词、文之外,他书、画、禅无所不通,茶、酒、花无所不晓。不仅如此,在黄州,他学习稼穑,亲自耕作、收割;在惠州,他喜爱荔枝,于是学习种植;在儋州,他学习建筑,亲自搭建茅舍,甚至还把酿酒的心得体会记录成册。民间还有关于“东坡肉”的传说,可见厨房对他同样具有吸引力。
具体而言,苏轼的好奇心首先体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上。大家知道,词最初多是用来表达委婉细腻的儿女之情的。我们简单看几个词牌就明白了:《点绛唇》《虞美人》《蝶恋花》《念奴娇》等等。哪个看起来不是缠缠绵绵的?哪个听起来不是甜甜蜜蜜的?可苏轼就是苏轼,他偏不信这个邪!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奔放豪迈的《赤壁怀古》诞生了。对此,俞文豹在《吹剑录》里评论说:“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也许可以这么说,倘若没有了苏轼的好奇心,就没有北宋的豪放词。
苏轼一生因好奇心而广泛涉猎,生活因此有了无穷乐趣,但也有因好奇心而犯错吃瘪的时候。有一次苏轼看到王安石写了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想:奇哉怪也,明月怎能叫呀,黄犬又怎能卧在花心里?一时兴起,苏轼即挥笔将之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其实,句中的“明月”指的是一种鸟,它喜欢在空中边飞边鸣。“黄犬”则是一种飞虫,它喜欢卧在花心里。这次的失误,多少也是好奇心作的怪。
好奇心是一直陪伴苏轼终身的。据林语堂《苏东坡传》记述,苏轼晚年定居于江苏常州。在一个朋友的影响下,他开始修习辟谷之术。所谓的辟谷,也就是不再进食五谷杂粮。苏轼最终以这种方式离开了这个使他伤痕累累的尘世,倒也符合他传奇的人生,好奇的个性。
苏轼的一生,是好奇的一生。一颗好奇心,使得他的多舛人生变得多姿多彩,灿烂辉煌。
【点评】作者对苏轼爱之愈切,思之愈深,从而读出了个中真味。行文建立在对苏轼的深刻了解之上,苏轼的生活阅历以及三段被贬谪生活材料作者是信手拈来,这成了构建本文的最坚实的基础。主体部分材料运用灵活。有泛例,有详例;有正面表达,有反面事实;有确凿的史实,有民间的传说。几方面交相印证,苏轼的一颗好奇心被生发出无穷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