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症(symptom ):症状,病人感觉到的异常现象
证(syndrome ):一组有内在联系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或体征的集合 病(Disease ):中医病名相当于一个主要症状或体征
阴阳: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概括为阴阳两种属性;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宇宙的根本规律。
脏腑学说:在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阐述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奇恒之腑:属于此类的内脏, 其功能似五脏, 而形态类六腑, 且不与其他脏腑相配合。
三焦:为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上焦:膈以上,包括心、肺。中焦:膈以下,脐以上,包括脾、胃、肝。下焦:脐以下,包括肾、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
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动力。 问答题
0. 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优势:
① 医哲交融的整体观念 ② 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 ③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④ 治病与养生相结合
1. 阴阳的特性
相关性:不相关则不分阴阳
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可分阴阳 相对性: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 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2.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任何事物存在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
阴阳消长平衡: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并保持相对的平衡;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3.
4.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5. 五脏系统
肝系统:肝、胆、目、筋、怒 心系统:心、小肠、舌、脉、喜 脾系统:脾、胃、口、肉、思 肺系统:肺、大肠、鼻、皮、悲 肾系统:肾、膀胱、耳、骨、恐
6.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2) 3)
说明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肝病传脾(木乘土) 肝病传心(母病及子) 肝脾同病(木郁土虚) 肝病传肾(子病及母) 4)
用于诊断和治疗
7. 脏腑表里关系
8. 心的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肺的功能 1) 2)
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主一身之气,与宗气的生成有关,调节全身气机(气的升降出入)。
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呼——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将脾输注的水谷精微、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全身,外达皮毛;宣发卫气,抵御外邪,调节腠理之开合,将汗液排出体外。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将吸入的清气、脾转输的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全身;将代谢后的水液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清洁。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运行、排泄的道路。 3) 4) 5) 6) 7) 8) 9)
10. 脾的功能
① 主运化
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作用。 运化水湿: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气宣发卫气散布于体表,温养肌肤、抵御外邪。
肺在液为涕:涕,是鼻粘膜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腔的作用。鼻为肺窍,其分泌物属肺。 开窍于鼻:鼻为吸之上端,鼻孔是清气与浊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故称鼻为肺窍。 与声音的关系:声音的发生与肺气有关。肺气足则声音明亮清晰;肺气虚则声音低微。 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肺在志为悲忧 肺与大肠相表里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 人体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在液为汗:汗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经汗孔排于体表的液体。心阳不足则自汗,心阴不足则盗汗。 开窍于舌:心的经络上系与舌,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体上可以反映出来。 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喜”有关。
心在体合脉:心脏的搏动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
其华在面: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尿赤、尿灼热等症状。
》》》运化水液失常:痰饮、泄泻、水肿
② 主统血: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不统血证特点:
✓ ✓ ✓
出血量少色淡,但持续时间较长;
以下部的尿血、便血、月经淋漓不净及肌衄等为多见; 多伴有疲乏无力,纳呆,腹胀等脾气虚弱之象。
③ 主升清:脾的生理功能特点以上升为主 ④ 在液为涎: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
⑤ 主肌肉、四肢:脾运化水谷精微,供养四肢、肌肉。
⑥ 开窍与口,其华在唇:脾运化功能正常,则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 ⑦ 在志为思 ⑧ 脾与胃相表里
11. 肝的功能 1)
肝主疏泄: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舒通畅达的功能。 ①调畅气机
②促进消化
③调畅情志
④调节生殖机能:男子排精,女子月经与肝主疏泄功能相关。2)
肝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3) 4) 5) 6) 7)
肝在液为泪: 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
主筋,其华在爪(指甲、趾甲):肝具有主管全身筋膜运动的功能。
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得肝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视觉功能。 肝在志为怒 肝与胆相表里
12. 肾的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3. 精气的生理功能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14. 胆(Gall Bladder) 的主要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助消化: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 主决断:指人对事物的决定和判断能力与胆的功能有关。
15. 胃(Stomach)的功能 受纳、腐熟水谷 胃以通降为和
肾藏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肾主水:是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这一功能是靠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 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滋养骨骼。
肾在液为唾:唾为肾之液,为肾精所化。能润泽口腔,与食物 搅拌成为食团下咽。 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精盛血旺,则毛发粗壮而润泽,故说“其华在发”。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指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 肾在志为恐 肾与膀胱相表里
16. 小肠的功能
受盛化物: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将其进一步消化,通过脾将水谷化为精微。 泌别清浊: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
17. 大肠(Colon)的功能:传化糟粕
18. 膀胱(Bladder)的功能:储存和排泄尿液。
19. 三焦的功能:
通行元气,元气通过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以推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运行水液,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20. 三焦的生理特性:
21.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2. 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维持体温。
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与侵入病邪斗争。
固摄作用:固摄血液,使其循脉运行;固摄体液,防止津液等液态物质流失;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固摄脏腑,使其升降正常,保持脏腑位置。
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23.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气机。 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如肺的生理活动体现了气的运动形式: 呼—出 吸—入 宣发—升 肃降—降
24. 气的分类
元气:原气,真气,来源于肾;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自然界清气+水谷精气,积于胸中;司呼吸,行气血,与声音大小有关,“宗气足,声音亮”。 营气:来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中;营养全身;化生血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卫气:来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外。 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②温煦全身,维持体温;③调节腠理开合,汗孔启闭。
25. 血 1) 2) 3)
生成来源:水谷精微+精
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是神志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运行: 心主血:心气推动; 肝藏血:肝气调节; 脾统血:脾气统摄; 气和血不是孤立的;
气必须以血为物质基础,称“血为气之母” ; 血的运行又靠气的推动,又称“气为血之帅”。 26. 津液
生成: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小肠分清泌浊,大肠吸收水液,脾的运化,肺的宣发; 输布:脾运化水湿,肺通调水道,肾的气化,三焦作为通道; 排泄:①肺的宣发化为汗; ②肺呼出部分水液;
③肺肃降通调水道,肾的气化,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
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化生血液;排泄废物。
27气血津的关系
气能行血(津),气能摄血(津),气能生血(津) 血(津)能载气,血(津)能化气
一、望诊:望神、望色、望舌 》》》望神
得神:精气充足旺盛。
少神:轻度失神的表现。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虚证。
失神: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正气大伤、脏腑虚衰、病情重笃、预后不良。
假神:危重病人暂时出现的精神好转的假象。特点:“突然出现,迅速消失”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临终的预兆。 神昏:昏迷(coma)或意识丧失。
》》》望色 观察面部、皮肤、粘膜的颜色及光泽 正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含蓄。 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 血虚、失血---苍白; 气虚---淡白少华; 寒证---白里透青;
白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 黄色:主湿证、虚证。 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充; 黄胖——脾虚湿停。 赤色:主热证。
青色:主寒证、痛证、惊风、瘀血。 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
面色青灰口唇紫暗——心阳不振、心血瘀阻;
面色口唇青紫、气喘息粗——肺气郁闭、心肺气虚、肺肾气虚;
小儿眉间、鼻柱、口唇青紫伴高热——惊风。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痛证、寒证。 面黑而浅淡——肾阳虚衰; 面黑而干焦——肾阴虚;
目眶周围晦黑——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病;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内阻。 》》》望舌
舌质(tongue quality)—舌体。反映人体脏腑的虚衰,气血的盛衰。
舌苔(tongue fur)—舌面苔状物。反映胃气的情况,疾病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津液存亡,病邪的进退,测知病情的预后。 舌质重在辨正气的盛衰,也辨邪气的性质
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同时也反映胃气存亡。
正常舌:淡红舌、薄白苔。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寒证。 舌淡白胖嫩、湿润,多为阳虚、寒证; 舌淡白瘦薄,光莹,多属气血两亏。
红舌:较淡红舌为深,甚至呈鲜红色者为红舌,主热证。 舌鲜红起芒刺,舌苔黄厚,多属实热证 舌鲜红有裂纹,少苔或无苔,则属虚热证
绛舌:较红舌色更深者为绛舌,热入营血、阴虚火旺、血瘀。 舌绛或有芒刺,为热入营血
舌绛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为阴虚火旺 舌绛少苔而津润,多为血瘀
紫舌:舌质色紫,即为紫舌,热盛血滞、寒凝血瘀。 绛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淡紫或青紫湿润,为寒凝血瘀
青紫:舌色如青筋色,寒凝阳郁,瘀血。 全舌青色,多为寒邪直中肝肾,阳郁不宣 舌边青色,是内有瘀血。
老嫩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为老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肿娇嫩为嫩舌。 齿痕舌:脾虚、湿盛
胖大舌:舌体胖嫩色淡有齿印——主脾肾阳虚、痰湿内盛 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主心脾热盛 舌体肿胀色青紫暗—主中毒 瘦薄舌:瘦薄色淡——气血两虚 瘦薄色红绛而干——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芒刺舌:主热盛
裂纹舌:舌红绛有裂纹——主热盛伤津 、阴液亏损;舌质淡白有裂纹——主气血不足 白苔:主寒证、表证。
薄白苔—表寒证
白厚苔—阳虚湿浊、痰饮、食积
黄苔:主热证、里证。黄腻苔——湿热蕴结、痰饮化热、食积热腐
黑苔:主热极或寒盛表示病重。灰苔:灰苔滑润为寒重或痰湿;灰苔干燥为里热证。
厚苔:白厚属里寒,黄厚属里热。 滑润苔:主脾虚湿盛或阳虚水泛。 燥苔:主热盛伤津或津亏。 腐腻苔:主食积、湿浊。 剥脱苔:多见胃阴不足。 镜面舌:主气阴两伤。
1、齿痕舌常与下列何舌同见?
A 、舌体肿胀色淡 B 、舌绛红有裂纹 C 、舌红苔厚而黄 D 、舌红强硬苔黄
2、病人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乏力,动作迟缓,谓之: A 、得神 B 、失神 C 、假神 D 、神志异常 E 、神气不足
3、绛舌薄白苔的主病是:
A 、阴虚火旺 B 、阴虚夹湿 C 、气营两藩 D 、表邪未解、热入营血 E 、湿热内盛 4、黄燥苔常见于:
A 、表热证 B 、实热证 C 、湿热证 D 、虚热证 E 、以上均不是。
5、观察舌苔辨别病邪的性质,主要依据:
A 、舌苔的有无 B 、舌苔的润燥 C 、舌苔的厚薄 D 、舌苔的颜色 E 、舌苔的有根与无根 》》》望形体
肥胖(obesity)——痰湿体质 干瘦(emaciation)——多火体质 浮肿——水肿、鼓胀证 瘦瘪——恶液质、小儿疳积
二、闻诊
》》》听声音 语声、呼吸、咳嗽 语声 低微——虚证、洪亮——实证
呼吸 浅弱——虚证、气实粗大——实证 咳嗽 咳声重浊——外感实证
咳声不畅——肺 气郁闭 咳声如瓮中——痰湿重 咳声低微无力——内伤虚证 》》》嗅气味 口气、排泄物 口臭——胃热或消化不良、龉齿 口气酸馊——胃有宿食 排泄物臭——多热证或湿热所致
三、问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带,迟速闭崩皆可见。 》》》问寒热
恶寒——外感表证(aversion to cold ) 畏寒——内伤虚寒证(fear of cold) 恶寒发热——外感表证
但寒不热——外感表证初起或寒邪直中脏腑、内伤寒证。但热不寒——外邪入里、久病阴虚之里热证。 》》》问汗
恶寒发热无汗——表实证 发热恶风有汗——表虚证 但热不寒、大汗出——里实热证 自汗——气虚或阳虚 盗汗——阴虚证 》》》问疼痛
新病疼痛、剧痛拒按为实证。 久病疼痛、痛轻喜按为虚证。 胀痛或走窜痛为气滞, 刺痛或痛有定处为瘀血,
冷痛为寒阻,热痛为热盛,酸痛为湿阻, 腰膝酸痛为肾虚。 》》》问饮食口味
纳呆——脾失健运、伤食或外感湿困、久病脾胃虚弱。 消谷善饥——胃火亢盛。 饥而不食——胃阴不足。 嗜食异物——虫积。 口渴——津液损伤或热证。
多饮、多渴、消谷善饥、多尿——消渴病。 口苦——肝胆实热。 口甜而腻——脾胃湿热。 口淡无味——脾虚。
》》》问二便
便秘(constipation)、小便短赤——实证、热证 腹泻(diarrhea)、小便清长——寒证 》》》问睡眠 失眠(不寐):
虚:心血不足、心神失养 实:邪气内扰、心神不宁 嗜睡: 虚:神气不足 实:痰湿困阻
四、切诊
正常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弱—主表证。 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清楚—主里证。 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 数脉:脉搏加快、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 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主虚证。 实脉:脉来坚实、三部有力、来去俱盛——多主实证。 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窜——主痰饮、食滞、实热、妊娠。
代脉:脉来迟缓而有规律的间隙。——主脏腑衰微、风痹证、痛证。
结脉: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律的间隙。——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阳虚主证:唇淡面白,神疲嗜卧, 声低气短,四肢厥冷,溲清便润,饮食喜热,口气清冷,“不渴、不烦、二便通利”。 遇寒加重,夏轻冬重。昼轻夜重, 午时至子时加重,食喜热 ,饮少,卷卧保温,多着衣,喜向阳,恶风, 喜室内温暖处。 阴虚主证:渴饮咽干,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溲黄便结,潮热盗汗,遇热加重,夏重冬轻,昼重夜轻,子时至午时加重,食喜冷,饮多,平卧散热,少着衣, 喜背阴,喜风,喜室外空旷处。 寒证:舌淡口和,溲清便润。
热证: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渴欲冷饮,口气薰灼,烦躁不宁,溲黄便结,脉数有力。
名词解释
症(symptom ):症状,病人感觉到的异常现象
证(syndrome ):一组有内在联系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或体征的集合 病(Disease ):中医病名相当于一个主要症状或体征
阴阳: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概括为阴阳两种属性;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宇宙的根本规律。
脏腑学说:在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阐述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奇恒之腑:属于此类的内脏, 其功能似五脏, 而形态类六腑, 且不与其他脏腑相配合。
三焦:为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上焦:膈以上,包括心、肺。中焦:膈以下,脐以上,包括脾、胃、肝。下焦:脐以下,包括肾、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
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动力。 问答题
0. 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优势:
① 医哲交融的整体观念 ② 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 ③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④ 治病与养生相结合
1. 阴阳的特性
相关性:不相关则不分阴阳
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可分阴阳 相对性: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 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2.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任何事物存在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
阴阳消长平衡: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并保持相对的平衡;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3.
4.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5. 五脏系统
肝系统:肝、胆、目、筋、怒 心系统:心、小肠、舌、脉、喜 脾系统:脾、胃、口、肉、思 肺系统:肺、大肠、鼻、皮、悲 肾系统:肾、膀胱、耳、骨、恐
6.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2) 3)
说明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肝病传脾(木乘土) 肝病传心(母病及子) 肝脾同病(木郁土虚) 肝病传肾(子病及母) 4)
用于诊断和治疗
7. 脏腑表里关系
8. 心的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肺的功能 1) 2)
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主一身之气,与宗气的生成有关,调节全身气机(气的升降出入)。
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呼——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将脾输注的水谷精微、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全身,外达皮毛;宣发卫气,抵御外邪,调节腠理之开合,将汗液排出体外。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将吸入的清气、脾转输的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全身;将代谢后的水液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清洁。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运行、排泄的道路。 3) 4) 5) 6) 7) 8) 9)
10. 脾的功能
① 主运化
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作用。 运化水湿: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气宣发卫气散布于体表,温养肌肤、抵御外邪。
肺在液为涕:涕,是鼻粘膜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腔的作用。鼻为肺窍,其分泌物属肺。 开窍于鼻:鼻为吸之上端,鼻孔是清气与浊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故称鼻为肺窍。 与声音的关系:声音的发生与肺气有关。肺气足则声音明亮清晰;肺气虚则声音低微。 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肺在志为悲忧 肺与大肠相表里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 人体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在液为汗:汗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经汗孔排于体表的液体。心阳不足则自汗,心阴不足则盗汗。 开窍于舌:心的经络上系与舌,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体上可以反映出来。 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喜”有关。
心在体合脉:心脏的搏动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
其华在面: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尿赤、尿灼热等症状。
》》》运化水液失常:痰饮、泄泻、水肿
② 主统血: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不统血证特点:
✓ ✓ ✓
出血量少色淡,但持续时间较长;
以下部的尿血、便血、月经淋漓不净及肌衄等为多见; 多伴有疲乏无力,纳呆,腹胀等脾气虚弱之象。
③ 主升清:脾的生理功能特点以上升为主 ④ 在液为涎: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
⑤ 主肌肉、四肢:脾运化水谷精微,供养四肢、肌肉。
⑥ 开窍与口,其华在唇:脾运化功能正常,则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 ⑦ 在志为思 ⑧ 脾与胃相表里
11. 肝的功能 1)
肝主疏泄: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舒通畅达的功能。 ①调畅气机
②促进消化
③调畅情志
④调节生殖机能:男子排精,女子月经与肝主疏泄功能相关。2)
肝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3) 4) 5) 6) 7)
肝在液为泪: 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
主筋,其华在爪(指甲、趾甲):肝具有主管全身筋膜运动的功能。
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得肝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视觉功能。 肝在志为怒 肝与胆相表里
12. 肾的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3. 精气的生理功能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14. 胆(Gall Bladder) 的主要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助消化: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 主决断:指人对事物的决定和判断能力与胆的功能有关。
15. 胃(Stomach)的功能 受纳、腐熟水谷 胃以通降为和
肾藏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肾主水:是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这一功能是靠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 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滋养骨骼。
肾在液为唾:唾为肾之液,为肾精所化。能润泽口腔,与食物 搅拌成为食团下咽。 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精盛血旺,则毛发粗壮而润泽,故说“其华在发”。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指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 肾在志为恐 肾与膀胱相表里
16. 小肠的功能
受盛化物: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将其进一步消化,通过脾将水谷化为精微。 泌别清浊: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
17. 大肠(Colon)的功能:传化糟粕
18. 膀胱(Bladder)的功能:储存和排泄尿液。
19. 三焦的功能:
通行元气,元气通过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以推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运行水液,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20. 三焦的生理特性:
21.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2. 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维持体温。
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与侵入病邪斗争。
固摄作用:固摄血液,使其循脉运行;固摄体液,防止津液等液态物质流失;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固摄脏腑,使其升降正常,保持脏腑位置。
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23.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气机。 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如肺的生理活动体现了气的运动形式: 呼—出 吸—入 宣发—升 肃降—降
24. 气的分类
元气:原气,真气,来源于肾;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自然界清气+水谷精气,积于胸中;司呼吸,行气血,与声音大小有关,“宗气足,声音亮”。 营气:来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中;营养全身;化生血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卫气:来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外。 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②温煦全身,维持体温;③调节腠理开合,汗孔启闭。
25. 血 1) 2) 3)
生成来源:水谷精微+精
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是神志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运行: 心主血:心气推动; 肝藏血:肝气调节; 脾统血:脾气统摄; 气和血不是孤立的;
气必须以血为物质基础,称“血为气之母” ; 血的运行又靠气的推动,又称“气为血之帅”。 26. 津液
生成: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小肠分清泌浊,大肠吸收水液,脾的运化,肺的宣发; 输布:脾运化水湿,肺通调水道,肾的气化,三焦作为通道; 排泄:①肺的宣发化为汗; ②肺呼出部分水液;
③肺肃降通调水道,肾的气化,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
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化生血液;排泄废物。
27气血津的关系
气能行血(津),气能摄血(津),气能生血(津) 血(津)能载气,血(津)能化气
一、望诊:望神、望色、望舌 》》》望神
得神:精气充足旺盛。
少神:轻度失神的表现。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虚证。
失神: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正气大伤、脏腑虚衰、病情重笃、预后不良。
假神:危重病人暂时出现的精神好转的假象。特点:“突然出现,迅速消失”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临终的预兆。 神昏:昏迷(coma)或意识丧失。
》》》望色 观察面部、皮肤、粘膜的颜色及光泽 正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含蓄。 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 血虚、失血---苍白; 气虚---淡白少华; 寒证---白里透青;
白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 黄色:主湿证、虚证。 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充; 黄胖——脾虚湿停。 赤色:主热证。
青色:主寒证、痛证、惊风、瘀血。 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
面色青灰口唇紫暗——心阳不振、心血瘀阻;
面色口唇青紫、气喘息粗——肺气郁闭、心肺气虚、肺肾气虚;
小儿眉间、鼻柱、口唇青紫伴高热——惊风。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痛证、寒证。 面黑而浅淡——肾阳虚衰; 面黑而干焦——肾阴虚;
目眶周围晦黑——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病;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内阻。 》》》望舌
舌质(tongue quality)—舌体。反映人体脏腑的虚衰,气血的盛衰。
舌苔(tongue fur)—舌面苔状物。反映胃气的情况,疾病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津液存亡,病邪的进退,测知病情的预后。 舌质重在辨正气的盛衰,也辨邪气的性质
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同时也反映胃气存亡。
正常舌:淡红舌、薄白苔。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寒证。 舌淡白胖嫩、湿润,多为阳虚、寒证; 舌淡白瘦薄,光莹,多属气血两亏。
红舌:较淡红舌为深,甚至呈鲜红色者为红舌,主热证。 舌鲜红起芒刺,舌苔黄厚,多属实热证 舌鲜红有裂纹,少苔或无苔,则属虚热证
绛舌:较红舌色更深者为绛舌,热入营血、阴虚火旺、血瘀。 舌绛或有芒刺,为热入营血
舌绛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为阴虚火旺 舌绛少苔而津润,多为血瘀
紫舌:舌质色紫,即为紫舌,热盛血滞、寒凝血瘀。 绛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淡紫或青紫湿润,为寒凝血瘀
青紫:舌色如青筋色,寒凝阳郁,瘀血。 全舌青色,多为寒邪直中肝肾,阳郁不宣 舌边青色,是内有瘀血。
老嫩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为老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肿娇嫩为嫩舌。 齿痕舌:脾虚、湿盛
胖大舌:舌体胖嫩色淡有齿印——主脾肾阳虚、痰湿内盛 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主心脾热盛 舌体肿胀色青紫暗—主中毒 瘦薄舌:瘦薄色淡——气血两虚 瘦薄色红绛而干——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芒刺舌:主热盛
裂纹舌:舌红绛有裂纹——主热盛伤津 、阴液亏损;舌质淡白有裂纹——主气血不足 白苔:主寒证、表证。
薄白苔—表寒证
白厚苔—阳虚湿浊、痰饮、食积
黄苔:主热证、里证。黄腻苔——湿热蕴结、痰饮化热、食积热腐
黑苔:主热极或寒盛表示病重。灰苔:灰苔滑润为寒重或痰湿;灰苔干燥为里热证。
厚苔:白厚属里寒,黄厚属里热。 滑润苔:主脾虚湿盛或阳虚水泛。 燥苔:主热盛伤津或津亏。 腐腻苔:主食积、湿浊。 剥脱苔:多见胃阴不足。 镜面舌:主气阴两伤。
1、齿痕舌常与下列何舌同见?
A 、舌体肿胀色淡 B 、舌绛红有裂纹 C 、舌红苔厚而黄 D 、舌红强硬苔黄
2、病人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乏力,动作迟缓,谓之: A 、得神 B 、失神 C 、假神 D 、神志异常 E 、神气不足
3、绛舌薄白苔的主病是:
A 、阴虚火旺 B 、阴虚夹湿 C 、气营两藩 D 、表邪未解、热入营血 E 、湿热内盛 4、黄燥苔常见于:
A 、表热证 B 、实热证 C 、湿热证 D 、虚热证 E 、以上均不是。
5、观察舌苔辨别病邪的性质,主要依据:
A 、舌苔的有无 B 、舌苔的润燥 C 、舌苔的厚薄 D 、舌苔的颜色 E 、舌苔的有根与无根 》》》望形体
肥胖(obesity)——痰湿体质 干瘦(emaciation)——多火体质 浮肿——水肿、鼓胀证 瘦瘪——恶液质、小儿疳积
二、闻诊
》》》听声音 语声、呼吸、咳嗽 语声 低微——虚证、洪亮——实证
呼吸 浅弱——虚证、气实粗大——实证 咳嗽 咳声重浊——外感实证
咳声不畅——肺 气郁闭 咳声如瓮中——痰湿重 咳声低微无力——内伤虚证 》》》嗅气味 口气、排泄物 口臭——胃热或消化不良、龉齿 口气酸馊——胃有宿食 排泄物臭——多热证或湿热所致
三、问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带,迟速闭崩皆可见。 》》》问寒热
恶寒——外感表证(aversion to cold ) 畏寒——内伤虚寒证(fear of cold) 恶寒发热——外感表证
但寒不热——外感表证初起或寒邪直中脏腑、内伤寒证。但热不寒——外邪入里、久病阴虚之里热证。 》》》问汗
恶寒发热无汗——表实证 发热恶风有汗——表虚证 但热不寒、大汗出——里实热证 自汗——气虚或阳虚 盗汗——阴虚证 》》》问疼痛
新病疼痛、剧痛拒按为实证。 久病疼痛、痛轻喜按为虚证。 胀痛或走窜痛为气滞, 刺痛或痛有定处为瘀血,
冷痛为寒阻,热痛为热盛,酸痛为湿阻, 腰膝酸痛为肾虚。 》》》问饮食口味
纳呆——脾失健运、伤食或外感湿困、久病脾胃虚弱。 消谷善饥——胃火亢盛。 饥而不食——胃阴不足。 嗜食异物——虫积。 口渴——津液损伤或热证。
多饮、多渴、消谷善饥、多尿——消渴病。 口苦——肝胆实热。 口甜而腻——脾胃湿热。 口淡无味——脾虚。
》》》问二便
便秘(constipation)、小便短赤——实证、热证 腹泻(diarrhea)、小便清长——寒证 》》》问睡眠 失眠(不寐):
虚:心血不足、心神失养 实:邪气内扰、心神不宁 嗜睡: 虚:神气不足 实:痰湿困阻
四、切诊
正常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弱—主表证。 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清楚—主里证。 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 数脉:脉搏加快、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 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主虚证。 实脉:脉来坚实、三部有力、来去俱盛——多主实证。 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窜——主痰饮、食滞、实热、妊娠。
代脉:脉来迟缓而有规律的间隙。——主脏腑衰微、风痹证、痛证。
结脉: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律的间隙。——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阳虚主证:唇淡面白,神疲嗜卧, 声低气短,四肢厥冷,溲清便润,饮食喜热,口气清冷,“不渴、不烦、二便通利”。 遇寒加重,夏轻冬重。昼轻夜重, 午时至子时加重,食喜热 ,饮少,卷卧保温,多着衣,喜向阳,恶风, 喜室内温暖处。 阴虚主证:渴饮咽干,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溲黄便结,潮热盗汗,遇热加重,夏重冬轻,昼重夜轻,子时至午时加重,食喜冷,饮多,平卧散热,少着衣, 喜背阴,喜风,喜室外空旷处。 寒证:舌淡口和,溲清便润。
热证: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渴欲冷饮,口气薰灼,烦躁不宁,溲黄便结,脉数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