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公开课)

伶官传序

一、导入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赞颂的是谁?

________ ,在乎山水之间也 。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学家。与宋祁等合写了《新唐书》,又自撰了《新五代史》。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二、解题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序”则通过对这一史实的论述,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写得平易流畅,简洁明快,论证清楚,而又抑扬顿挫,富有气势。

三、新授

(一) 自读课文,疏通字词,质疑解惑。

(二) 听朗读,思考: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来说)

明确: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 翻译这句话。 译: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

(3) 哪位同学能不能将之改成陈述句?试与原句比较,有何不同?原句强调的是什么? 小结:这里作者用转折、反问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引起我们的思考,更强调了盛衰之理主要取决于人事的道理。下文就围绕着盛衰之理、缘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来写的。用庄宗得失天下的事例来论证。

2、 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论证的?明确:得天下与失天下。

(1) 同学们算一算,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分别是多少岁?

(2) 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明确:得天下:908年 23岁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 27岁 “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失天下: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后唐亡)

3 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1)文章哪个地方集中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第二自然段)

(2)请一生朗读,其余的同学思考:哪些动词最能体现庄宗的忧劳?

受 藏 遣 告 请 盛 负 驱 纳 小结:庄宗的忧劳表现在态度上,显得十分的恭敬,行动上身先士卒非常地勤劳、兢兢业业。

(3)请同学们把重点放在这些动词上,再认真地朗读这几句话。

(4)庄宗失天下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找出来,读一读。(写得很简洁)

(5)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明确:为了论证盛衰之理,主要在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 小结:庄宗打天下用了15年,仅仅3年就失掉了天下。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的忧劳是为了论证 “盛衰之理,主要在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这就像一座大厦建起它来不容易,可倒塌可能只在一瞬间,可见作者在论证这个论点时是经过精心的选取,巧妙的安排。

(6)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7)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说说作者在这极盛极衰的对比中分别倾注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得天下——赞叹 失天下——惋惜、谴责

(8)男、女生把这组句子读一读。

(9)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中心论点。

4、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汲取怎样的历史教训呢?

明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翻译这句话。 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文旨: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5、讨论: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却不是伶官而是庄宗? 明确:名为言古,实为喻今,借古讽今(穿插介绍时代背景)

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6、总结,梳理结构:

一、引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二、本论

衰: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三、结论:引出教训,推而广之

四、讨论交流

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

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参考示例:唐玄宗李隆基,吴王夫差,闯王李自成、碧凤蝶蛹

五、课堂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e:„„

六、总结: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蹈古人的覆辙!

最后让我再次朗读课文,聆听历史的教诲!

六、布置作业

1、国家盛衰兴亡,尚且与人事有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那么集体、个人的命运更该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逸豫则同样可以亡身。请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

参考示例

①有些政府干部,先前艰苦奋斗,深入群众,有口皆碑,政绩显著。一旦身居高位,掌握实权,因为有个人嗜好,贪图逸豫,被别有用心者充分利用,拉拢腐蚀,开始拿一点,后来多拿点,拿去了国家的财产,拿丢了自己的前途,拿掉了家庭的幸福。

②许多民营企业家(如山西煤老板)白手起家,以汗水浇铸辉煌,以诚信树立品牌。一旦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便张开巨嘴大吃,吃果子狸,吃活蝎,吃河豚,吃黄金宴„„吃倒了品牌,吃去了信誉,吃掉了未来。

③有些基层领导(如大邱庄禹作敏)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卓绝,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建设小康村,亿元村。但是成就事业之后,独断专横,飞扬跋扈,挥金如土,纸醉金迷,俨然一个土皇帝。最终身陷囹圄,悔不当初。

④有的知识分子(如复旦陆德明)年轻时志存高远,埋头苦干,成就辉煌事业,成为知名教授。得志之时便猖狂,或迷恋女色,沉溺享乐,身败名裂;或贪图金钱,抛弃事业,专事“招研”培训,斯文扫地。

2、写一篇读后感。

伶官传序

一、导入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赞颂的是谁?

________ ,在乎山水之间也 。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学家。与宋祁等合写了《新唐书》,又自撰了《新五代史》。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二、解题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序”则通过对这一史实的论述,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写得平易流畅,简洁明快,论证清楚,而又抑扬顿挫,富有气势。

三、新授

(一) 自读课文,疏通字词,质疑解惑。

(二) 听朗读,思考: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来说)

明确: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 翻译这句话。 译: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

(3) 哪位同学能不能将之改成陈述句?试与原句比较,有何不同?原句强调的是什么? 小结:这里作者用转折、反问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引起我们的思考,更强调了盛衰之理主要取决于人事的道理。下文就围绕着盛衰之理、缘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来写的。用庄宗得失天下的事例来论证。

2、 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论证的?明确:得天下与失天下。

(1) 同学们算一算,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分别是多少岁?

(2) 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明确:得天下:908年 23岁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 27岁 “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失天下: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后唐亡)

3 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1)文章哪个地方集中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第二自然段)

(2)请一生朗读,其余的同学思考:哪些动词最能体现庄宗的忧劳?

受 藏 遣 告 请 盛 负 驱 纳 小结:庄宗的忧劳表现在态度上,显得十分的恭敬,行动上身先士卒非常地勤劳、兢兢业业。

(3)请同学们把重点放在这些动词上,再认真地朗读这几句话。

(4)庄宗失天下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找出来,读一读。(写得很简洁)

(5)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明确:为了论证盛衰之理,主要在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 小结:庄宗打天下用了15年,仅仅3年就失掉了天下。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的忧劳是为了论证 “盛衰之理,主要在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这就像一座大厦建起它来不容易,可倒塌可能只在一瞬间,可见作者在论证这个论点时是经过精心的选取,巧妙的安排。

(6)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7)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说说作者在这极盛极衰的对比中分别倾注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得天下——赞叹 失天下——惋惜、谴责

(8)男、女生把这组句子读一读。

(9)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中心论点。

4、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汲取怎样的历史教训呢?

明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翻译这句话。 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文旨: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5、讨论: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却不是伶官而是庄宗? 明确:名为言古,实为喻今,借古讽今(穿插介绍时代背景)

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6、总结,梳理结构:

一、引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二、本论

衰: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三、结论:引出教训,推而广之

四、讨论交流

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

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参考示例:唐玄宗李隆基,吴王夫差,闯王李自成、碧凤蝶蛹

五、课堂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e:„„

六、总结: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蹈古人的覆辙!

最后让我再次朗读课文,聆听历史的教诲!

六、布置作业

1、国家盛衰兴亡,尚且与人事有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那么集体、个人的命运更该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逸豫则同样可以亡身。请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

参考示例

①有些政府干部,先前艰苦奋斗,深入群众,有口皆碑,政绩显著。一旦身居高位,掌握实权,因为有个人嗜好,贪图逸豫,被别有用心者充分利用,拉拢腐蚀,开始拿一点,后来多拿点,拿去了国家的财产,拿丢了自己的前途,拿掉了家庭的幸福。

②许多民营企业家(如山西煤老板)白手起家,以汗水浇铸辉煌,以诚信树立品牌。一旦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便张开巨嘴大吃,吃果子狸,吃活蝎,吃河豚,吃黄金宴„„吃倒了品牌,吃去了信誉,吃掉了未来。

③有些基层领导(如大邱庄禹作敏)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卓绝,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建设小康村,亿元村。但是成就事业之后,独断专横,飞扬跋扈,挥金如土,纸醉金迷,俨然一个土皇帝。最终身陷囹圄,悔不当初。

④有的知识分子(如复旦陆德明)年轻时志存高远,埋头苦干,成就辉煌事业,成为知名教授。得志之时便猖狂,或迷恋女色,沉溺享乐,身败名裂;或贪图金钱,抛弃事业,专事“招研”培训,斯文扫地。

2、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文章

  • 伶官传序教案
  • 兴亡谁人定 盛衰岂无凭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2.体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结构特色,学习本文语言运用与情感表达高度结合的手法,领悟借古讽今的思想深意. 3. ...查看


  • [伶官传序]对应翻译
  • <伶官传序>对应翻译 张氏 啊! 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 哉!原 庄宗之所以得 天下, 与其 所以失之 者, 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 取得天下 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 可以知 之 矣. 就可以明白这个道 ...查看


  • 伶官传序1
  •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 ...查看


  • 伶官传序阅读答案
  • 阅读<伶官传序>,完成1-7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 ...查看


  • 五代史伶官传序
  •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查看


  • 伶官传序导学案quan
  • <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格言警句 2.理清全文思路,分析论证结构 3.理解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导学过程] 一.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 ...查看


  • [总复习][伶官传序]欧阳修[答案]
  • 课内文言文复习: <伶官传序>字词句部分  文学常识: 作者__欧阳修__,朝代为_北宋_,字__永叔__,号___醉翁__,晚年又号__六一居士__.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伶官,__廷授有官职的艺人___ ...查看


  • [名人传序]罗曼·罗兰
  •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一八一九年二月一日在维也纳市政府语)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 ...查看


  • [伶官传序]优质课原创课件配套教案
  • 19 伶 官 传 序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与.其等的义项和用法: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 2. 情感目标:理解"满招损,谦得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