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有资深教师认为,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但事实上,离开原文答题这一“下策”往往才是高考中常用的答题方法。它需要掌握跟文学、写作相关的知识,才能顺利答题。纵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几类: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归纳要点、人物形象等。经过笔者深入研究,发现是有规律可寻的,现就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各类题型的解法进行实证的分析。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

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

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 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

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赏析短文写作指导

从2005年开始,高考湖南卷(语文)要求阅读文学作品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 赏析文章,结合所学课文让学生了解、学习、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很有必要。

一、范文引路:

怎一个妙字了得(正标题是观点,是写作的小的切入点)

——赏析《登泰山记》的艺术手法(副标题是写作角度)

《登泰山记》一文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和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领起段: 手法+表达效果 ①明确赏析对象,紧扣所选的题目写②作出总体评价)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评 例如,先用“其级七千有余” 叙 暗暗点出泰山的雄伟 析,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 叙 从侧面烘托泰山的高峻 析。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 叙 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 析。

本文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也各具特点。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叙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析“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叙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析“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叙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析。 (主体部分:①紧扣领起段提出的观

点分析.②边叙边议.③注意条理,适当运用序数词.④适当提段.)

总之,本文巧妙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真乃怎一个妙字了得。(总结段:①再现观点②运用术语(如“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二、指导格式

把握赏析短文的写作方法,规范答题格式

㈠、标题 基本要求:

①使用题目给定的标题

②格式:正标题空四个格子,副标题另起一行,空六个格子

㈡、领起段 写作要求:

①明确赏析对象,紧扣所选的题目写(正标题是观点, 副标题是写作角度)

②作出总体评价

基本格式:

(1)赏析“主题思想及其表现”的常用格式:

a 、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项链》通过描写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b 、……是《……》的主题.

例: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是鲁迅的短篇小说《药》的主题思想.

②赏析艺术手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手法+表达效果)

例:朱自请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摹景色形象生动,表达感情细腻入微。(《鲜明的比喻——艺术手法简析》领起段)

③构思技巧:

a、……是《……》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

例:以时间、地点、情感为线索,三线并进,娓娓道来,是《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领起段)

b、《……》构思上最大的特点是…….

例:《在山阴道上》一文在谋篇布局上最大的特点是文章以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交错,使文章条理清晰,布局精巧。(《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领起段)

㈢、主体部分 基本要求:

①紧扣领起段提出的观点分析. ②边叙边议.

③注意条理,适当运用序数词. ④适当提段.

㈣、总结段 基本要求:

①再现观点

②运用术语(如“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例:a. 总之,《在山阴道上》一文以时间、地点、情感三条线索,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从而使情感升华,主题深化。(《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总结段)

b. 总而言之,《荷塘月色》一文运用鲜明的比喻,既形象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传达了作者对荷塘的喜爱之情。

三、掌握术语

掌握一些写作赏析短文的专业术语,提高赏析的准确性

(一)主题思想:

立意深刻独到,鞭辟入里;突破定势,标新立异;主旨深远,意韵丰富;言近旨远,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人无我有,人有我奇;意境深远.

(二)构思技巧:

构思,是作者对自己将要动手写作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总体设想。构思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文章结构。文章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作品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体裁、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去判别。常见的鉴赏角度和术语:

①从立意的构思及其表现看,常用术语有

开门见山、见解独到、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形散神聚、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托物言志、寓言寄意、对比反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擒故纵、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等。 ②从选材组材的构思及其表现看,常用术语有

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正反映衬(对比对照)、摇曳多姿,形散神聚、巧设线索、明暗交织,选材典型、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等。

③从结构安排(或者说上下文的关系)的构思看,常用术语有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层层铺垫、巧设伏笔(铺垫)、巧设悬念、巧妙勾连,层层推进(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层层剥笋,对比烘托、摇曳多姿,红线串珠(彩线串珠)、行散神聚、浑然天成,总分总式,并列结构,纵横捭阖、开合自如,情节波澜、张弛有度等。 ④赏析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构思技巧,常用术语有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思维严密、构思精巧、不落窠臼、运用蒙太奇手法等.

(三)艺术手法:

1.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2. 表现手法:比兴,联想和想象,象征, 烘托,对比,渲染,用典,讽喻.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等。

4. 写作技巧: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侧面描写;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绘形绘声绘色;

5.. 描写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

6.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乐景衬哀情)。

(四)语言特色:

清新明快,简洁洗练,含而不露,简笔勾勒,浓墨重彩,体物入微,穷形尽相,诗情画意,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形神兼备,语言浅近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行云流水,平实质朴,诙谐幽默,辛辣讽刺,准确精当,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留有空白,情韵悠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四、参考例文

悠悠“故乡”情,绵绵“故乡”景

——赏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本文深情地讲述着一个极富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的“故乡”的故事,严肃而轻松地描写了回来路上山阴道间的朴实自然的景色,人与景的交融,颜色的温和,色彩的光明是本文景物描写的最大特色。

首先从人与景的交融方面来说,作者独具匠心,游览故乡的心情 是激动却又平静的,于是乎“静静的黄昏”“滑着”给人一种祥和之感,“戴着毡帽的农民”“放牛的牧童”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其次是颜色与色彩,“开着红花,黄花的表草地”“澄碧的小河”等温和的色彩搭配更突出了“和谐”;最重要的一点是将人与物结合,将动与静结合,如“牧童从牛角间爬下,

牛万般温顺地驯服着”一种朴实自然毫无尘世玷污过的清纯在景色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充实而又不繁琐,恰到好处。

总之,将作者的真情实感真实自然地流露在写景之中,巧妙运用点面结合,动静相对及颜色的合理搭配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古美的山阴道图。

评语:作者紧扣山阴暮色图景,从人与景的和谐统一,色彩的和谐搭配,动景静景的自然结合等三方面细腻地评析了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景特色,叙析评浑然一体,恰到好处。语言雅致、简洁,标题的拟定,行文结构的安排都显示出作者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评为满分卷,记16分。(2006年高考湖南语文阅卷组标竿文章)

明暗两线交错成文

——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在山阴道上》一文是一篇精彩的散文,在谋篇布局上,文章以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交错,使文章条理清晰,布局精巧。

首先,文章以我游绍兴的过程为主线,以地点的切换布局全文。由在汽车上所见之景入笔,开始游程。“中午到了绍兴城”后踏上了“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再从鲁迅先生幼年所住的“古老朴素的房屋”到“青草萋萋”的百草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到“著名的山阴道”,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跟着作者游曳在这和平、美好的绍兴古城,尽享其美的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气息。

其次,文章从鲁迅先生的作品及我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为暗线,与明线交错成章。从“故乡”起笔,写游历过程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添入“好的故事”,这一条线索不仅使文章更有层次,也更有助于主旨的表达,加深文章的深度。

明暗两线的自然交错,使文章一气呵成,相映生辉!

评点:该段赏析文字,对赏析要点之一把握准确,分析深入,评价相当中肯,叙析评巧妙结合,且能以流畅、优美、略显文采的语言,简洁地加以表达。评为满分卷,记16分。 (2006年高考湖南语文阅卷组标竿文章)

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本文在谋篇布局上可谓匠心独运,以时间、地点、情感为线索,三线并进,娓娓道来,是本文一大亮点。

从“初升的红日”,到“中午到了绍兴城”。到“时间已经不早”,最后“电灯通风”,交待清楚,安排合理。

从家中,到行进途中,再到绍兴城,百草园、三味书屋、归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张旅游地图,所经之处似乎亲身体验。

从“故乡”吸引着我,到“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再到“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再到“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最后“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作者思想感情起起伏伏,引领读者走入他的精神世界,引人入胜。

再者,本文首尾呼应,又不同于一般的照应,写早晨“天气沉沉”,而写晚上“电灯通明”,烘托作者对自由与和平的永存的美好祝福,用心良苦。

总之,本文以时间、地点、情感三条线索,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从而使情感升华,主题深化。

评语:用独到眼光发现“三线并进”的布局结构,切合文本实际;叙述简明,分析中肯,评价到位,三者结合巧妙;赏析用语贴切雅致,灵动多变。评为满分卷,记16分。 (2006年高考湖南语文阅卷组标竿文章)

一曲由衷的赞歌

——谈《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的主题思想 及表现

这是一篇文化色彩浓郁的散文. 对岳麓书院读书人的由衷的敬佩和对岳麓书院的颂扬是本文的主题思想.

首先, 作者是通过直接描写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之情的. 如文章第五段“他们胸怀大志, 充满自信, 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十分清醒, 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等句子, 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先贤的敬佩显得情真意切. 而第八段中,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 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 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则直接赞扬了岳麓书院的贡献.

其次, 作者还通过引用典故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 如第一段中引用“饮马池”的典故, 第十段中引用“朱张会讲”典故,既赞扬了朱熹、张栻等先贤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也流露出对那些千里求学的学子的无比敬意.

洪烛的《那些遥远的读书人》为岳麓书院以及来此求学的读书人由衷地谱写了一曲赞歌!

纵横驰骋 万流归宗

——谈《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的构思技巧

《那些遥远的读书人》一文在构思上独巨匠心:既联想丰富、思接千载, 又收放自如, 形散神聚, 体现出纵横驰骋而万流归宗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

一是联想丰富. 作者一接近岳麓书院, 就想的想到了那些先行者, 接着又想到王夫之、魏源、曾国藩等从书院走出的人, 想到《聊斋志异》里的落魄书生, 想到他们读书的目的……堪称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是形散神聚. 文章虽然涉及的历史人物很多, 写到的内容也不少, 有远足求学的, 有远足交流的, 有拒做高官的……但这一切都是以岳麓书院为聚焦点, 以作者对岳麓书院的读书人由衷的敬佩和对岳麓书院的颂扬为主线组织在一起的. 文章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抒情, 也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

没有精心的构思, 再好的材料也建不成漂亮的房子. 本文之所以如此精美, 正得益于作者以上的巧妙构思。

五、课堂演练

学生阅读《在山阴道上》和《那些遥远的读书人》后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有资深教师认为,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但事实上,离开原文答题这一“下策”往往才是高考中常用的答题方法。它需要掌握跟文学、写作相关的知识,才能顺利答题。纵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几类: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归纳要点、人物形象等。经过笔者深入研究,发现是有规律可寻的,现就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各类题型的解法进行实证的分析。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

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

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 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

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赏析短文写作指导

从2005年开始,高考湖南卷(语文)要求阅读文学作品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 赏析文章,结合所学课文让学生了解、学习、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很有必要。

一、范文引路:

怎一个妙字了得(正标题是观点,是写作的小的切入点)

——赏析《登泰山记》的艺术手法(副标题是写作角度)

《登泰山记》一文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和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领起段: 手法+表达效果 ①明确赏析对象,紧扣所选的题目写②作出总体评价)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评 例如,先用“其级七千有余” 叙 暗暗点出泰山的雄伟 析,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 叙 从侧面烘托泰山的高峻 析。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 叙 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 析。

本文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也各具特点。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叙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析“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叙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析“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叙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析。 (主体部分:①紧扣领起段提出的观

点分析.②边叙边议.③注意条理,适当运用序数词.④适当提段.)

总之,本文巧妙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真乃怎一个妙字了得。(总结段:①再现观点②运用术语(如“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二、指导格式

把握赏析短文的写作方法,规范答题格式

㈠、标题 基本要求:

①使用题目给定的标题

②格式:正标题空四个格子,副标题另起一行,空六个格子

㈡、领起段 写作要求:

①明确赏析对象,紧扣所选的题目写(正标题是观点, 副标题是写作角度)

②作出总体评价

基本格式:

(1)赏析“主题思想及其表现”的常用格式:

a 、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项链》通过描写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b 、……是《……》的主题.

例: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是鲁迅的短篇小说《药》的主题思想.

②赏析艺术手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手法+表达效果)

例:朱自请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摹景色形象生动,表达感情细腻入微。(《鲜明的比喻——艺术手法简析》领起段)

③构思技巧:

a、……是《……》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

例:以时间、地点、情感为线索,三线并进,娓娓道来,是《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领起段)

b、《……》构思上最大的特点是…….

例:《在山阴道上》一文在谋篇布局上最大的特点是文章以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交错,使文章条理清晰,布局精巧。(《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领起段)

㈢、主体部分 基本要求:

①紧扣领起段提出的观点分析. ②边叙边议.

③注意条理,适当运用序数词. ④适当提段.

㈣、总结段 基本要求:

①再现观点

②运用术语(如“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例:a. 总之,《在山阴道上》一文以时间、地点、情感三条线索,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从而使情感升华,主题深化。(《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总结段)

b. 总而言之,《荷塘月色》一文运用鲜明的比喻,既形象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传达了作者对荷塘的喜爱之情。

三、掌握术语

掌握一些写作赏析短文的专业术语,提高赏析的准确性

(一)主题思想:

立意深刻独到,鞭辟入里;突破定势,标新立异;主旨深远,意韵丰富;言近旨远,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人无我有,人有我奇;意境深远.

(二)构思技巧:

构思,是作者对自己将要动手写作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总体设想。构思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文章结构。文章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作品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体裁、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去判别。常见的鉴赏角度和术语:

①从立意的构思及其表现看,常用术语有

开门见山、见解独到、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形散神聚、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托物言志、寓言寄意、对比反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擒故纵、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等。 ②从选材组材的构思及其表现看,常用术语有

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正反映衬(对比对照)、摇曳多姿,形散神聚、巧设线索、明暗交织,选材典型、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等。

③从结构安排(或者说上下文的关系)的构思看,常用术语有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层层铺垫、巧设伏笔(铺垫)、巧设悬念、巧妙勾连,层层推进(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层层剥笋,对比烘托、摇曳多姿,红线串珠(彩线串珠)、行散神聚、浑然天成,总分总式,并列结构,纵横捭阖、开合自如,情节波澜、张弛有度等。 ④赏析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构思技巧,常用术语有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思维严密、构思精巧、不落窠臼、运用蒙太奇手法等.

(三)艺术手法:

1.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2. 表现手法:比兴,联想和想象,象征, 烘托,对比,渲染,用典,讽喻.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等。

4. 写作技巧: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侧面描写;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绘形绘声绘色;

5.. 描写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

6.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乐景衬哀情)。

(四)语言特色:

清新明快,简洁洗练,含而不露,简笔勾勒,浓墨重彩,体物入微,穷形尽相,诗情画意,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形神兼备,语言浅近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行云流水,平实质朴,诙谐幽默,辛辣讽刺,准确精当,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留有空白,情韵悠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四、参考例文

悠悠“故乡”情,绵绵“故乡”景

——赏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本文深情地讲述着一个极富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的“故乡”的故事,严肃而轻松地描写了回来路上山阴道间的朴实自然的景色,人与景的交融,颜色的温和,色彩的光明是本文景物描写的最大特色。

首先从人与景的交融方面来说,作者独具匠心,游览故乡的心情 是激动却又平静的,于是乎“静静的黄昏”“滑着”给人一种祥和之感,“戴着毡帽的农民”“放牛的牧童”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其次是颜色与色彩,“开着红花,黄花的表草地”“澄碧的小河”等温和的色彩搭配更突出了“和谐”;最重要的一点是将人与物结合,将动与静结合,如“牧童从牛角间爬下,

牛万般温顺地驯服着”一种朴实自然毫无尘世玷污过的清纯在景色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充实而又不繁琐,恰到好处。

总之,将作者的真情实感真实自然地流露在写景之中,巧妙运用点面结合,动静相对及颜色的合理搭配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古美的山阴道图。

评语:作者紧扣山阴暮色图景,从人与景的和谐统一,色彩的和谐搭配,动景静景的自然结合等三方面细腻地评析了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景特色,叙析评浑然一体,恰到好处。语言雅致、简洁,标题的拟定,行文结构的安排都显示出作者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评为满分卷,记16分。(2006年高考湖南语文阅卷组标竿文章)

明暗两线交错成文

——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在山阴道上》一文是一篇精彩的散文,在谋篇布局上,文章以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交错,使文章条理清晰,布局精巧。

首先,文章以我游绍兴的过程为主线,以地点的切换布局全文。由在汽车上所见之景入笔,开始游程。“中午到了绍兴城”后踏上了“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再从鲁迅先生幼年所住的“古老朴素的房屋”到“青草萋萋”的百草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到“著名的山阴道”,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跟着作者游曳在这和平、美好的绍兴古城,尽享其美的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气息。

其次,文章从鲁迅先生的作品及我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为暗线,与明线交错成章。从“故乡”起笔,写游历过程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添入“好的故事”,这一条线索不仅使文章更有层次,也更有助于主旨的表达,加深文章的深度。

明暗两线的自然交错,使文章一气呵成,相映生辉!

评点:该段赏析文字,对赏析要点之一把握准确,分析深入,评价相当中肯,叙析评巧妙结合,且能以流畅、优美、略显文采的语言,简洁地加以表达。评为满分卷,记16分。 (2006年高考湖南语文阅卷组标竿文章)

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本文在谋篇布局上可谓匠心独运,以时间、地点、情感为线索,三线并进,娓娓道来,是本文一大亮点。

从“初升的红日”,到“中午到了绍兴城”。到“时间已经不早”,最后“电灯通风”,交待清楚,安排合理。

从家中,到行进途中,再到绍兴城,百草园、三味书屋、归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张旅游地图,所经之处似乎亲身体验。

从“故乡”吸引着我,到“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再到“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再到“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最后“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作者思想感情起起伏伏,引领读者走入他的精神世界,引人入胜。

再者,本文首尾呼应,又不同于一般的照应,写早晨“天气沉沉”,而写晚上“电灯通明”,烘托作者对自由与和平的永存的美好祝福,用心良苦。

总之,本文以时间、地点、情感三条线索,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从而使情感升华,主题深化。

评语:用独到眼光发现“三线并进”的布局结构,切合文本实际;叙述简明,分析中肯,评价到位,三者结合巧妙;赏析用语贴切雅致,灵动多变。评为满分卷,记16分。 (2006年高考湖南语文阅卷组标竿文章)

一曲由衷的赞歌

——谈《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的主题思想 及表现

这是一篇文化色彩浓郁的散文. 对岳麓书院读书人的由衷的敬佩和对岳麓书院的颂扬是本文的主题思想.

首先, 作者是通过直接描写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之情的. 如文章第五段“他们胸怀大志, 充满自信, 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十分清醒, 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等句子, 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先贤的敬佩显得情真意切. 而第八段中,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 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 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则直接赞扬了岳麓书院的贡献.

其次, 作者还通过引用典故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 如第一段中引用“饮马池”的典故, 第十段中引用“朱张会讲”典故,既赞扬了朱熹、张栻等先贤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也流露出对那些千里求学的学子的无比敬意.

洪烛的《那些遥远的读书人》为岳麓书院以及来此求学的读书人由衷地谱写了一曲赞歌!

纵横驰骋 万流归宗

——谈《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的构思技巧

《那些遥远的读书人》一文在构思上独巨匠心:既联想丰富、思接千载, 又收放自如, 形散神聚, 体现出纵横驰骋而万流归宗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

一是联想丰富. 作者一接近岳麓书院, 就想的想到了那些先行者, 接着又想到王夫之、魏源、曾国藩等从书院走出的人, 想到《聊斋志异》里的落魄书生, 想到他们读书的目的……堪称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是形散神聚. 文章虽然涉及的历史人物很多, 写到的内容也不少, 有远足求学的, 有远足交流的, 有拒做高官的……但这一切都是以岳麓书院为聚焦点, 以作者对岳麓书院的读书人由衷的敬佩和对岳麓书院的颂扬为主线组织在一起的. 文章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抒情, 也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

没有精心的构思, 再好的材料也建不成漂亮的房子. 本文之所以如此精美, 正得益于作者以上的巧妙构思。

五、课堂演练

学生阅读《在山阴道上》和《那些遥远的读书人》后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相关文章

  • 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常见题型档
  • 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常见题型 及规范答题模式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释义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在文中有何含义? 答题模式:(1)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根据字面意思解释)(2)它的深层含义是(联系上下文,文章的主旨及该句在文中的位置作答) ...查看


  • 2014高三下语文备课组计划
  • 莆田第二十四中学2013-2014下学期高三语文备课组计划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即将到来.在这一个学期里,高三备课组将一如既往,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集思广益,团结合作,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备课组的各项工作,为高三学生语文成绩 ...查看


  • 高考语文的答题模板
  • 常见问法: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或者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鉴赏该诗歌?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清等.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 ...查看


  • 寒假复习规划系列--如何学好高二语文
  • 在高二寒假,多数学校将结束必修教材的学习,进入选修教学阶段.在这个时段,需要同学们整理高中必修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相应地构建知识体系.高二寒假时,高中语文学习已经过半,同学们已经可以开始总结规律,形成对高考语文的整体认知.本学期的复习规划 ...查看


  • 2016广东高考全国卷考纲
  • 语 文 一.全国卷与广东卷的相同点 1.命题依据相同.二者都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5年版>为依据, 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现代文阅读都有必考 ...查看


  •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
  • 2013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一.对第一轮复习的总结回顾 第一轮复习重在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 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语文 试题的基础上, 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 我们发现语文高考试题的命制出现如下特 点:1 ...查看


  • 武汉市2017届高三4月调考语文试题分析
  • 武汉市2017届高三4月调考语文试题(基础)分析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谢琼 一.试卷评价 纵观全卷,最大的特点是导向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突出"立德树人" 2017年高考,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 ...查看


  • 高考语文冲刺:研读试卷看题型梳理试题找不足
  • 部分考生认为"语文靠平时积累,是慢功夫",语言素养当然不是一日之功,但如果单从应试的角度看,研究答题规律,弥补知识漏洞很有必要,最后一个月的冲刺复习对语文高考成绩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考生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1.研读高考试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