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实施,科学课堂的教学方式逐步由传统的教师讲述为主转变成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零距离的交流、讨论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相互交流与质疑,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为学习者创建一定情境,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

根据以上理念,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并逐步提升层次分明的问题为载体,同时辅以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直观仪器等教学材料,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再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最终达到学生理解掌握。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背景下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尝试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解科学核心概念。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当中第四节课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前三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对于物体的热胀冷缩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是看不见的,因此如何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①烧瓶、带瓶塞的L型玻璃管;

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烧杯、气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情景设置:同学们,昨天我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想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在不破坏乒乓球的情况下,把我手中的乒乓球重新让它鼓起来呢?

学生猜测:把乒乓球放在热水里,过一会就会鼓起来。

2. 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并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师设疑:乒乓球真的鼓起来了!那么“乒乓球里面有什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生猜测:乒乓球里面有空气,是热水使乒乓球里面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膨胀使乒乓球鼓起来的!

3.揭示课题:那空气真的和咱们上节课学过的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研究的主题:探究常见的气体——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问题矛头指向空气,揭示课题。)

二、讨论与猜测

1.提出疑问引起讨论:从第二课和第三课知道水和许多其他的液体都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性质,空气是一种摸不到看不着的气体,如果空气有热胀冷缩现象的话,我们该怎么观察它的体积变化呢?

2.同组之间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生1:用塑料袋堵住瓶口,再放到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生2:把气球堵在瓶口处不漏气,放在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小结并出示器材: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无色无味,但是可以借助其他物

体的变化来判断空气是否发生变化。本课为学生准备了两组不同器材并介绍器材(出示部分组合好的幻灯片)

实验器材:

①烧瓶、带瓶塞的L型玻璃管、

②锥形瓶、烧杯、气球

4.制定实验计划:同组之间互相讨论如何运用给出的两组不同的材料制定实验计划,并填写手中的实验计划。

5.小组交流实验计划,确定方法。

三、分组实验

1.实验前出示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小声朗读实验注意事项,读完后学生可以开始进行试验。(出示幻灯片)

注意事项:

① 先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置的气密性)

② 再检查烧瓶和锥形瓶是否破损有裂痕

③ 在实验后完成实验记录。

2.实验中教师巡视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仪器的安装,以及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分析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

①L形管实验:用带孔的橡胶塞套在L形管的一端,然后塞紧烧瓶,检查是否漏气无误后把L形管另一端伸入水中,把烧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②气球实验:把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分别把锥形瓶放入热水、冷水和常温水中,比较气球的鼓胀程度。

3.实验后指导学生正确拆分实验仪器整理归位并正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L形管实验

现象预测:观察到当放入热水中后,管口有气泡冒出,放入冷水后水会进入到管中;

气球实验

现象预测:发现当放入热水中时气球会鼓起来,当放入冷水中时气球会瘪下去。发现气体膨胀的速度要比水的快。

2.总结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做对比:通过与液体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五、知识引申

1.提出新的疑问: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2.做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一部分学生在中间做空气微粒,另外一部分同学围成圆圈做气球)

3.让学生做规定的动作创设情境。

①当我们紧挨着站在圆圈中间

②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

仔细观察哪种情况下气球占据的空间大?

学生发现:当学生紧挨时,需要的范围小;当学生手舞足蹈时需要的范围要大,

4.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并引出35页重点语句。

六、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气体也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明白热胀冷缩的实质。

2.提升:试着让学生自己解释一下夏天为什么不能把自行车的轮胎打得太足?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计划

研究问题: 我的猜测: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①

L形管实验记录

结论:

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计划

研究问题: 我的猜测: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①

气球实验记录

结论: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实施,科学课堂的教学方式逐步由传统的教师讲述为主转变成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零距离的交流、讨论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相互交流与质疑,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为学习者创建一定情境,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

根据以上理念,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并逐步提升层次分明的问题为载体,同时辅以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直观仪器等教学材料,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再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最终达到学生理解掌握。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背景下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尝试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解科学核心概念。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当中第四节课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前三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对于物体的热胀冷缩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是看不见的,因此如何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①烧瓶、带瓶塞的L型玻璃管;

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烧杯、气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情景设置:同学们,昨天我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想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在不破坏乒乓球的情况下,把我手中的乒乓球重新让它鼓起来呢?

学生猜测:把乒乓球放在热水里,过一会就会鼓起来。

2. 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并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师设疑:乒乓球真的鼓起来了!那么“乒乓球里面有什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生猜测:乒乓球里面有空气,是热水使乒乓球里面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膨胀使乒乓球鼓起来的!

3.揭示课题:那空气真的和咱们上节课学过的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研究的主题:探究常见的气体——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问题矛头指向空气,揭示课题。)

二、讨论与猜测

1.提出疑问引起讨论:从第二课和第三课知道水和许多其他的液体都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性质,空气是一种摸不到看不着的气体,如果空气有热胀冷缩现象的话,我们该怎么观察它的体积变化呢?

2.同组之间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生1:用塑料袋堵住瓶口,再放到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生2:把气球堵在瓶口处不漏气,放在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小结并出示器材: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无色无味,但是可以借助其他物

体的变化来判断空气是否发生变化。本课为学生准备了两组不同器材并介绍器材(出示部分组合好的幻灯片)

实验器材:

①烧瓶、带瓶塞的L型玻璃管、

②锥形瓶、烧杯、气球

4.制定实验计划:同组之间互相讨论如何运用给出的两组不同的材料制定实验计划,并填写手中的实验计划。

5.小组交流实验计划,确定方法。

三、分组实验

1.实验前出示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小声朗读实验注意事项,读完后学生可以开始进行试验。(出示幻灯片)

注意事项:

① 先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置的气密性)

② 再检查烧瓶和锥形瓶是否破损有裂痕

③ 在实验后完成实验记录。

2.实验中教师巡视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仪器的安装,以及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分析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

①L形管实验:用带孔的橡胶塞套在L形管的一端,然后塞紧烧瓶,检查是否漏气无误后把L形管另一端伸入水中,把烧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②气球实验:把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分别把锥形瓶放入热水、冷水和常温水中,比较气球的鼓胀程度。

3.实验后指导学生正确拆分实验仪器整理归位并正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L形管实验

现象预测:观察到当放入热水中后,管口有气泡冒出,放入冷水后水会进入到管中;

气球实验

现象预测:发现当放入热水中时气球会鼓起来,当放入冷水中时气球会瘪下去。发现气体膨胀的速度要比水的快。

2.总结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做对比:通过与液体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五、知识引申

1.提出新的疑问: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2.做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一部分学生在中间做空气微粒,另外一部分同学围成圆圈做气球)

3.让学生做规定的动作创设情境。

①当我们紧挨着站在圆圈中间

②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

仔细观察哪种情况下气球占据的空间大?

学生发现:当学生紧挨时,需要的范围小;当学生手舞足蹈时需要的范围要大,

4.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并引出35页重点语句。

六、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气体也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明白热胀冷缩的实质。

2.提升:试着让学生自己解释一下夏天为什么不能把自行车的轮胎打得太足?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计划

研究问题: 我的猜测: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①

L形管实验记录

结论:

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计划

研究问题: 我的猜测: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①

气球实验记录

结论:


相关文章

  • 空气的热胀冷缩 1
  • <空气的热胀冷缩>定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提供的仪器用一定的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图画进行 ...查看


  • 空气的热胀冷缩 2
  • <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各种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查看


  • 2.4空气的热胀冷缩
  • 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quo ...查看


  • 9空气的热胀冷缩
  • 9.空气的热胀冷缩 平三小学 蔡平利 一.教学目的 1.初步知道气态的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初步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4.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 ...查看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我会填. 1.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是在不断地( )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 )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后,微粒( )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 ),物 ...查看


  •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总结
  •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总结 实验一: 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 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 2).倒入装有 ...查看


  • 四年级科学第一学期备课
  •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科学备课 冷与热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 通过认真观察,知道一些物冷与热的现象. 2. 会用不同方法研究水的冷与热. 3. 亲历用感觉器官研究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 二.教学准备. 每组 ...查看


  • 学在案例,收获成功
  • 2013年教育技术参评论文-实验教学 学在案例,收获成功 ――以<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活动为例 [摘要]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的角度和正确的实验观,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去探索.认识自然 ...查看


  • 加热和冷却教案 2
  • 加热和冷却 安居街小学 李振威 教学内容: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除了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外,也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