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自信地面对美好的人生,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就中具有显著的作用。这种心理品质应该从小培养,从家庭起步。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一个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常常表现胆怯、遇事畏缩不前、害怕困难、不敢尝试,孩子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及运动能力等各方面易发展缓慢;相反,一个孩子具有自信心,什么事都会敢于尝试、积极参与,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孩子各方面易发展迅速、均衡。
具有自信心的人常常有较高的工作、学习效率,并能取得较好的成就。可以说,自信心是成功的必备条件。那么,什么是自信心?
一、什么是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体现了一个人的
自我评价,它是人们成长与成材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
居里夫人说:“我们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责任心。
自信心的概念实际上是动态的,它总是涉及到对目标的一种积极追求。心理学家把自信心分解成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目标、智谋和毅力。只有在三方面都具备的情况下,自信心才起作用。
(一)目标
1. 什么是目标
目标就是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它和孩子的生活、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如起床、穿衣服、上学、吃早餐等。
每一个目标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在童年时期,孩子的大部分活动都是非常普通的,甚至是机械的,因为我们无数次地重复它们。对父母来说,让这些活动成为孩子的例行活动就是我们的任务。当孩子顺利地完成了这些任务时,我们很少想到这些任务就是目标;如果孩子拒绝完成其中一项任务,我们才会认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作为父母和成年人,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的孩子还没有达到能够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并形成习惯的程度,如自己穿衣服、穿鞋子、洗手、吃饭、独立入睡等。父母在帮助孩子建立并实现这些很普通的目标时,应该保持耐心并给予理解。如果父母自己紧张焦虑,就会在无意中教会孩子紧张和冲动,不利于建立孩子对完成目标的渴望。⑴
2. 目标从何而来
当一个孩子,甚至是一个婴儿,指着一个想要的东西时,他就是在选择目标,选择目标是一种本能。在目标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到,特别的行动可以获得某种结果。比如:孩子哭,就能获得妈妈的关注;孩子用手指向玩具,妈妈就会把玩具拿给孩子等等。
这种行动和反应的联系就构成了智谋的基础。
(二)智谋
1. 什么是智谋
目标确立之后,下一步就要决定如何实现目标。智谋就是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的感知能力。智谋高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寻找到很多方法去实现目标,而智谋低的人却认为自己很难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孩子们怎样才能掌握足够的智谋去实现目标,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呢?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要实践、实践、再实践。在不断尝试中,孩子们经历了考验和失误,克服了困难,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经过一次次的体验,孩子们最终会明白:他们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为了成功地培养智谋,孩子们首先确立的目标应该是容易实现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这样能够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有利于智谋的培养。
2. 智谋如何发展
如,一个孩子想拿到妈妈放在柜顶上的一个玩具,他会用手去够,可是够不着;他会尝试跳着去够,还是够不着;他会去拿小凳子垫着脚,还是够不着;他会去找高一点的椅子,爬到椅子上,再去拿;或者实在拿不到了,再去找爸爸帮忙等等。孩子会不断尝试,一直到他拿到想要的玩具为止。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去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思考,得到了经验——如果自己坚持努力,坚持寻找不同的途径,就一定会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这种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创造性、尝试性是孩子今后一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如果孩子遇到
问题马上就寻求或得到其他人的帮助,他将无法找到依靠自己来实现目标的途径,孩子解决问题的智谋就无法提高。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智谋在不断增强。在经历大量有益的挫折中,儿童的智谋得到了发展。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疼爱孩子的父母。有时父母会认为:我们爱孩子,就不能让孩子受苦,就应该为孩子扫平道路,清除所有的障碍和引起挫折的根源;让孩子经受痛苦和挫折,是我们父母的失职。事实上,如果父母经常这样做,对孩子智谋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很少经历挫折的完美童年,不会给孩子留下足够的克服困难的经验,他们智谋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当然,任何事都不能走极端,如果一个孩子不断受到严重的打击或者反复处于无休止的紧张状态,他会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也会影响智谋的形成。如果孩子从来得不到成功和肯定的鼓励,他也可能会放弃实现目标的努力。
智谋的发展,一定是个“确定目标,遇到困难,克服困难,获取经验和成就感,发展智谋”的循环往复的过程。⑵
(三)毅力
1. 什么是毅力
毅力是一个人坚持决心的一种能力,表现为坚信能够成功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即使未成功也要坚持下去的欲望。
自信心强的孩子会说:“我能行!”自信心弱的孩子则说:“我不行!”自信心强的孩子是行动者,自信心弱的孩子是观望者。
毅力和智谋都是在目标引导下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毅力随着孩子们获得成功而得到不断增强。有时,毅力的发展取决于孩子表现出的智谋。因为,实现目标的方法越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反之亦然。毅力和智谋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可实现的目标的基础上。当他们的努力开始成功时,孩子们开始认识到,他们可以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毅力会更强,而智谋也就更高。
2. 毅力怎样形成
毅力是实现目标的信念。当孩子们自豪地说:“我自己会穿衣服了!”“这是我搓的面条!”“老师,我会拍皮球!”等,这就是毅力发展的开始。如果毅力能说话的话,它会说:“我能行。”
孩子们不断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毅力形成的过程。⑶
二、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帮助孩子制定具体可实现的目标,不做过高的期望
如果孩子努力的结果是实现了目标,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
幼儿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就是孩子行为的标准。如果标准定得合适,有助于帮助幼儿形成恰当的“理想自我”,幼儿就能体验到成功的经验,对自己的能力就会充满信心;如果标准定得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就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孩子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就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另外,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总想一步到位,急于求成,也是不实际的,忽视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
例如,孩子刚开始自己吃饭时,经常会撒得满桌都是,这时家长不仅不能指责,还应对孩子说:“宝宝真能干,会自己吃饭了!”与此同时,耐心教给他吃得更好的方法。孩子做事总是从不会到会,从做不好到做得好的,这是发展规律,要求过高、过急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的、可实现的目标。如,孩子一直要家人喂饭,就定下“坐在餐桌前自己吃饭”的目标;孩子不会做事
情,就定下“学会自己收玩具”的目标;孩子不爱阅读,就定下“培养阅读兴趣”的目标,每天在妈妈的陪伴下看书15至20分钟等等。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往往也是建立自信心的一个通道,也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实施的。当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过程掌握自如,不需要事事求助的时候,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的目标。常见的各年龄段生活自理能力目标如下:
年龄段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目标
小班
1. 学会正确使用小勺,独立用餐。
2. 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学习早晚刷牙。
3. 学会独立上厕所。
4. 能穿简单的衣服、鞋、袜。
5. 学习收拾玩具。
中班
1. 知道正确的进餐坐姿,会摆放餐具,独立愉快进餐。
2. 能正确掌握洗手、漱口、洗脸的步骤,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自觉做到早晚刷牙。
3. 能正确脱、穿衣裤,学会系鞋带。
4. 玩具玩好后,能自觉整理并归类放到固定的地方。
大班
1. 学会自己盛饭、盛汤,学习使用筷子,会收拾桌子。
2. 了解洗头、洗澡的方法,学习独立洗澡。
3. 保持服装整洁,能根据天气状况和自身情况主动增减衣服。
4. 会整理自己的文具和书包。
5. 会扫地、擦地,愿意做其他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当然,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确定目标应当考虑自己孩子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更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孩子的心理容易产生焦虑,他们害怕父母失望。这样的孩子虽然渴望学习和完成新的任务,但他们感受到的压力会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焦躁不安,常常在实现目标之前就放弃了努力。
(二)用宽容和耐心引导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
儿童的阅历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许多事情上很容易面临困难与挫折。因此,成人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不要事事求全、求对。
如,孩子拿玻璃杯去倒水喝,手一滑,杯子摔到地上,碎了。心急的妈妈可能会又气又急,开始训斥孩子:“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干嘛去拿玻璃杯啊?你看看,杯子摔碎了吧!”孩子摔碎了杯子本来就惊慌失措,听到妈妈的斥责心里会更难过,他也许会觉得:“我不乖,我不好,我笨,一个杯子都拿不住。”如果不断重复这样的消极情绪体验,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建立?
如果妈妈拥有教育的智慧,她会接纳孩子的过失,先查看孩子有没有受伤,再询问事情的过程,然后和孩子一起收拾碎玻璃。利用收拾的过程,对孩子进行安全常识的教育,比如,碎玻璃非常锋利,容易割破手,不要用手去触碰,收拾的时候一定要穿上鞋子,防止碎玻璃对自己的伤害等等。收拾完之后,妈妈会肯定孩子自己做事的努力,再教给孩子安全使用玻璃杯的方法,鼓励孩子继续尝试,在妈妈的陪伴下,学会自己拿玻璃杯倒水。
这时候的孩子,虽然经历了困难,遭遇了挫折,但这些困难和挫折都已转化为宝贵的经验。而孩子在妈妈悉心引导下,完成了目标的积极情感体验,则会帮助他发展继续尝试的欲望。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努力和体验,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不断获得发展。
所以,父母一定要珍视儿童的努力,从内心深处去鼓励他们,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更要给以鼓励和引导。要让他们明白:
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去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只有不断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进步。千万不要一味地批评、否定、训斥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无能感”,缺乏自信心。
(三)不包办代替,不过度保护,让孩子经受挫折
父母如果事事包办代替,或把孩子看的过于娇弱,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儿童时期是各种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机,耐心细致地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能力,并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过度的照顾、保护或经常否定儿童的想法,不仅会使儿童无从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失去成功的体验,而且会因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不前,从而形成懒惰、自卑、退缩的不良个性。
孩子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各种机会与条件,放手让孩子进行操作。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上起床,让他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漱;上学的时候让他自己背书包。不要总是心疼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在家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端饭、擦桌子;出去玩,尽量让孩子自己活动,不要过于干涉他和小朋友的交往等等。
孩子在自主的活动中不仅能促进身体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产生对环境的控制感并获得成功的欢乐,从而增强自信。
(四)为孩子提供做决定的机会
做决定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别看孩子年龄小,他和我们成人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有做决定的权利。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选择。于是,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但是这种方式对孩子有长远的影响。一方面,孩子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孩子的生命激情却会越来越低。他们感受到这一点,于是想对父母说“不”。
如,很多家长都挺头疼早上孩子起床穿衣这件事。本来就忙,时间又紧,可孩子却在床上指挥你要穿这件上衣,要穿那条裤子,连袜子都一只一只地挑。妈妈拿给孩子的衣服,孩子说什么也不穿,讲道理也不听。眼看着时间就要到了,孩子脸还没洗,头也没梳,大人只好伸手“乒乒乓乓”一通忙乱,硬把孩子衣服穿好,任凭孩子挣扎、叫喊,抱起来就出门。
也常听家长说,进商场要绕开玩具柜台走;进超市要绕开零食走;进公园要绕开游乐场走……只要一看到,孩子就没完没了地要,没完没了地玩。最终的结局都一样,就是孩子大哭着被大人抱走,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一脸的泪。
怎么办?其实,一方面家里一定要有规则,另一方面要让孩子自己来做决定、想对策、做计划。如,孩子早上如果不愿意穿妈妈拿的衣服,妈妈可以拿两套衣服给孩子选,穿这套还是穿那套;散步走什么路线,跟孩子共同商量好;傍晚是看书还是到小朋友家去玩耍;星期天去东湖公园还是儿童公园,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在买玩具、图书或食品前先谈好条件、制定购买计划,然后让孩子自己选择。
有研究表明,总是由父母做决定的孩子,长大后常常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而且缺乏责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因此建议父母多给孩子一点做决定的机会,让孩子学会如何做决定。
一个经常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他是富有生命力的。尽管因为缺乏经验,他会遇到一点挫折,但那些挫折会成为难得的体验,最终和成就感一起,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是有价值的。
(五)关注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孩子
孩子在成长中特别需要有人去欣赏,尽管孩子有很多方面并不尽人意。
例如,一位父亲特别欣赏自己的女儿,女儿画画画得乱七八糟,他笑笑说:“你画得很认真呢!爸爸看到,你用了好多种颜色画!只要多练习,大胆地去画,你会越画越好的。”这样一来,女儿非但没有压力,反而进步得很快。带孩子去游泳,孩子胆小不敢下水,他没有像别人那样强迫女儿,而是说:“爸爸8岁时都不敢下水,你现在才4岁,敢走到游泳池旁边,把脚放进来,已经很不错了,我们一起继续努力!”这样一说,孩子放松了,觉得自己真的很棒,结果很快学会了游泳。
其实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永远不要拿他跟别人比,而是要跟他自己原来比。这位父亲总能在女儿稚嫩的表现中找到值得鼓励的东西,这种鼓励不仅出现在她做得好的时候,而且也表现在她做得不够的时候。
当父母能够自如地运用积极思维,不断发现孩子的优点,不断关注孩子的积极面,就能有效地放大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如果孩子做事之前,家长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孩子成功以后,家长说:“你果然自己把衣服叠整齐了,真了不起!”孩子下次会更愿意去做事。只要孩子去做,就给于肯定与鼓励。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信任、肯定、鼓励和适当赞赏,使他们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做好自己,成为快乐自信的父母
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和成长,父母自身的状况对子女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开朗的父母会养育出开朗的孩子,内向的父母可能会有害羞的孩子,自私吝啬的父母难以培养出宽容仁爱的孩子。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榜样。
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自己首先要成为快乐自信的人。自信的父母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允许孩子犯错误;自信的父母信任孩子,能放心地让孩子经受挫折;自信的父母相信自己,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信的父母乐观快乐,会常常看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成为快乐自信的父母,才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关键所在!
有一个寓言,说在某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亲,跟妈妈相依为命,靠做手工维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为从来没穿戴过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在这样极为贫寒的生活中,她长到了十
八岁。在她十八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二十美元,让她用这个钱给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她大喜过望,但是还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她捏着这点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朝商店走。
一路上她看见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无遗憾地想:我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最寒碜的女孩子。看到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会上,不知道谁会成为他的舞伴呢?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商店。一进门,她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
正当她站在那里发呆的时候,售货员对她说:“小姑娘,你的亚麻色的头发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绿色的头花,肯定美极了。”她看到价签上写着十六美元,就说:“我买不起,还是不试了”。
但这个时候售货员已经把头花戴在了她的头上。售货员拿起镜子让她看看自己。当这个姑娘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突然惊呆了,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她觉得这一朵头花使她变得像天使一样容光焕发!她不再迟疑,掏出钱来买下了这朵头花。她的内心无比陶醉、无比激动,接过售货员找的四美元后,转身就往外跑,结果在一个刚刚进门的老绅士身上撞了一下。她仿佛听到那个老人叫她,但已经顾不上这些,就一路飘飘忽忽地往前跑。
她不知不觉就跑到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给她的都是惊讶的目光,她听到人们在议论说:没想到这个镇子上还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谁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欢的那个男孩,那个男孩竟然叫住她说:“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荣幸地请你做我圣诞舞会的舞伴?”
这个女孩子简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用剩下的这四块钱回去再给自己买点东西吧。于是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刚一进门,那个老绅士就微笑着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也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来取。”
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⑷
祝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成为自信快乐的父母!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下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
参考文献:
(1)(2)(3) 《儿童希望书》,【美】黛安娜? 麦克德莫特 C.R. 斯奈德
(著), 海南出版,2003年3月第一版
(4)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著),中华书局,2006年11月北京第一版
【正文】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自信地面对美好的人生,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就中具有显著的作用。这种心理品质应该从小培养,从家庭起步。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一个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常常表现胆怯、遇事畏缩不前、害怕困难、不敢尝试,孩子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及运动能力等各方面易发展缓慢;相反,一个孩子具有自信心,什么事都会敢于尝试、积极参与,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孩子各方面易发展迅速、均衡。
具有自信心的人常常有较高的工作、学习效率,并能取得较好的成就。可以说,自信心是成功的必备条件。那么,什么是自信心?
一、什么是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体现了一个人的
自我评价,它是人们成长与成材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
居里夫人说:“我们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责任心。
自信心的概念实际上是动态的,它总是涉及到对目标的一种积极追求。心理学家把自信心分解成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目标、智谋和毅力。只有在三方面都具备的情况下,自信心才起作用。
(一)目标
1. 什么是目标
目标就是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它和孩子的生活、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如起床、穿衣服、上学、吃早餐等。
每一个目标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在童年时期,孩子的大部分活动都是非常普通的,甚至是机械的,因为我们无数次地重复它们。对父母来说,让这些活动成为孩子的例行活动就是我们的任务。当孩子顺利地完成了这些任务时,我们很少想到这些任务就是目标;如果孩子拒绝完成其中一项任务,我们才会认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作为父母和成年人,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的孩子还没有达到能够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并形成习惯的程度,如自己穿衣服、穿鞋子、洗手、吃饭、独立入睡等。父母在帮助孩子建立并实现这些很普通的目标时,应该保持耐心并给予理解。如果父母自己紧张焦虑,就会在无意中教会孩子紧张和冲动,不利于建立孩子对完成目标的渴望。⑴
2. 目标从何而来
当一个孩子,甚至是一个婴儿,指着一个想要的东西时,他就是在选择目标,选择目标是一种本能。在目标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到,特别的行动可以获得某种结果。比如:孩子哭,就能获得妈妈的关注;孩子用手指向玩具,妈妈就会把玩具拿给孩子等等。
这种行动和反应的联系就构成了智谋的基础。
(二)智谋
1. 什么是智谋
目标确立之后,下一步就要决定如何实现目标。智谋就是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的感知能力。智谋高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寻找到很多方法去实现目标,而智谋低的人却认为自己很难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孩子们怎样才能掌握足够的智谋去实现目标,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呢?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要实践、实践、再实践。在不断尝试中,孩子们经历了考验和失误,克服了困难,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经过一次次的体验,孩子们最终会明白:他们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为了成功地培养智谋,孩子们首先确立的目标应该是容易实现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这样能够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有利于智谋的培养。
2. 智谋如何发展
如,一个孩子想拿到妈妈放在柜顶上的一个玩具,他会用手去够,可是够不着;他会尝试跳着去够,还是够不着;他会去拿小凳子垫着脚,还是够不着;他会去找高一点的椅子,爬到椅子上,再去拿;或者实在拿不到了,再去找爸爸帮忙等等。孩子会不断尝试,一直到他拿到想要的玩具为止。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去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思考,得到了经验——如果自己坚持努力,坚持寻找不同的途径,就一定会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这种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创造性、尝试性是孩子今后一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如果孩子遇到
问题马上就寻求或得到其他人的帮助,他将无法找到依靠自己来实现目标的途径,孩子解决问题的智谋就无法提高。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智谋在不断增强。在经历大量有益的挫折中,儿童的智谋得到了发展。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疼爱孩子的父母。有时父母会认为:我们爱孩子,就不能让孩子受苦,就应该为孩子扫平道路,清除所有的障碍和引起挫折的根源;让孩子经受痛苦和挫折,是我们父母的失职。事实上,如果父母经常这样做,对孩子智谋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很少经历挫折的完美童年,不会给孩子留下足够的克服困难的经验,他们智谋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当然,任何事都不能走极端,如果一个孩子不断受到严重的打击或者反复处于无休止的紧张状态,他会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也会影响智谋的形成。如果孩子从来得不到成功和肯定的鼓励,他也可能会放弃实现目标的努力。
智谋的发展,一定是个“确定目标,遇到困难,克服困难,获取经验和成就感,发展智谋”的循环往复的过程。⑵
(三)毅力
1. 什么是毅力
毅力是一个人坚持决心的一种能力,表现为坚信能够成功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即使未成功也要坚持下去的欲望。
自信心强的孩子会说:“我能行!”自信心弱的孩子则说:“我不行!”自信心强的孩子是行动者,自信心弱的孩子是观望者。
毅力和智谋都是在目标引导下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毅力随着孩子们获得成功而得到不断增强。有时,毅力的发展取决于孩子表现出的智谋。因为,实现目标的方法越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反之亦然。毅力和智谋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可实现的目标的基础上。当他们的努力开始成功时,孩子们开始认识到,他们可以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毅力会更强,而智谋也就更高。
2. 毅力怎样形成
毅力是实现目标的信念。当孩子们自豪地说:“我自己会穿衣服了!”“这是我搓的面条!”“老师,我会拍皮球!”等,这就是毅力发展的开始。如果毅力能说话的话,它会说:“我能行。”
孩子们不断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毅力形成的过程。⑶
二、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帮助孩子制定具体可实现的目标,不做过高的期望
如果孩子努力的结果是实现了目标,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
幼儿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就是孩子行为的标准。如果标准定得合适,有助于帮助幼儿形成恰当的“理想自我”,幼儿就能体验到成功的经验,对自己的能力就会充满信心;如果标准定得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就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孩子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就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另外,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总想一步到位,急于求成,也是不实际的,忽视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
例如,孩子刚开始自己吃饭时,经常会撒得满桌都是,这时家长不仅不能指责,还应对孩子说:“宝宝真能干,会自己吃饭了!”与此同时,耐心教给他吃得更好的方法。孩子做事总是从不会到会,从做不好到做得好的,这是发展规律,要求过高、过急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的、可实现的目标。如,孩子一直要家人喂饭,就定下“坐在餐桌前自己吃饭”的目标;孩子不会做事
情,就定下“学会自己收玩具”的目标;孩子不爱阅读,就定下“培养阅读兴趣”的目标,每天在妈妈的陪伴下看书15至20分钟等等。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往往也是建立自信心的一个通道,也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实施的。当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过程掌握自如,不需要事事求助的时候,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的目标。常见的各年龄段生活自理能力目标如下:
年龄段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目标
小班
1. 学会正确使用小勺,独立用餐。
2. 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学习早晚刷牙。
3. 学会独立上厕所。
4. 能穿简单的衣服、鞋、袜。
5. 学习收拾玩具。
中班
1. 知道正确的进餐坐姿,会摆放餐具,独立愉快进餐。
2. 能正确掌握洗手、漱口、洗脸的步骤,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自觉做到早晚刷牙。
3. 能正确脱、穿衣裤,学会系鞋带。
4. 玩具玩好后,能自觉整理并归类放到固定的地方。
大班
1. 学会自己盛饭、盛汤,学习使用筷子,会收拾桌子。
2. 了解洗头、洗澡的方法,学习独立洗澡。
3. 保持服装整洁,能根据天气状况和自身情况主动增减衣服。
4. 会整理自己的文具和书包。
5. 会扫地、擦地,愿意做其他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当然,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确定目标应当考虑自己孩子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更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孩子的心理容易产生焦虑,他们害怕父母失望。这样的孩子虽然渴望学习和完成新的任务,但他们感受到的压力会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焦躁不安,常常在实现目标之前就放弃了努力。
(二)用宽容和耐心引导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
儿童的阅历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许多事情上很容易面临困难与挫折。因此,成人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不要事事求全、求对。
如,孩子拿玻璃杯去倒水喝,手一滑,杯子摔到地上,碎了。心急的妈妈可能会又气又急,开始训斥孩子:“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干嘛去拿玻璃杯啊?你看看,杯子摔碎了吧!”孩子摔碎了杯子本来就惊慌失措,听到妈妈的斥责心里会更难过,他也许会觉得:“我不乖,我不好,我笨,一个杯子都拿不住。”如果不断重复这样的消极情绪体验,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建立?
如果妈妈拥有教育的智慧,她会接纳孩子的过失,先查看孩子有没有受伤,再询问事情的过程,然后和孩子一起收拾碎玻璃。利用收拾的过程,对孩子进行安全常识的教育,比如,碎玻璃非常锋利,容易割破手,不要用手去触碰,收拾的时候一定要穿上鞋子,防止碎玻璃对自己的伤害等等。收拾完之后,妈妈会肯定孩子自己做事的努力,再教给孩子安全使用玻璃杯的方法,鼓励孩子继续尝试,在妈妈的陪伴下,学会自己拿玻璃杯倒水。
这时候的孩子,虽然经历了困难,遭遇了挫折,但这些困难和挫折都已转化为宝贵的经验。而孩子在妈妈悉心引导下,完成了目标的积极情感体验,则会帮助他发展继续尝试的欲望。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努力和体验,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不断获得发展。
所以,父母一定要珍视儿童的努力,从内心深处去鼓励他们,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更要给以鼓励和引导。要让他们明白:
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去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只有不断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进步。千万不要一味地批评、否定、训斥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无能感”,缺乏自信心。
(三)不包办代替,不过度保护,让孩子经受挫折
父母如果事事包办代替,或把孩子看的过于娇弱,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儿童时期是各种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机,耐心细致地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能力,并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过度的照顾、保护或经常否定儿童的想法,不仅会使儿童无从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失去成功的体验,而且会因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不前,从而形成懒惰、自卑、退缩的不良个性。
孩子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各种机会与条件,放手让孩子进行操作。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上起床,让他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漱;上学的时候让他自己背书包。不要总是心疼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在家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端饭、擦桌子;出去玩,尽量让孩子自己活动,不要过于干涉他和小朋友的交往等等。
孩子在自主的活动中不仅能促进身体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产生对环境的控制感并获得成功的欢乐,从而增强自信。
(四)为孩子提供做决定的机会
做决定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别看孩子年龄小,他和我们成人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有做决定的权利。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选择。于是,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但是这种方式对孩子有长远的影响。一方面,孩子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孩子的生命激情却会越来越低。他们感受到这一点,于是想对父母说“不”。
如,很多家长都挺头疼早上孩子起床穿衣这件事。本来就忙,时间又紧,可孩子却在床上指挥你要穿这件上衣,要穿那条裤子,连袜子都一只一只地挑。妈妈拿给孩子的衣服,孩子说什么也不穿,讲道理也不听。眼看着时间就要到了,孩子脸还没洗,头也没梳,大人只好伸手“乒乒乓乓”一通忙乱,硬把孩子衣服穿好,任凭孩子挣扎、叫喊,抱起来就出门。
也常听家长说,进商场要绕开玩具柜台走;进超市要绕开零食走;进公园要绕开游乐场走……只要一看到,孩子就没完没了地要,没完没了地玩。最终的结局都一样,就是孩子大哭着被大人抱走,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一脸的泪。
怎么办?其实,一方面家里一定要有规则,另一方面要让孩子自己来做决定、想对策、做计划。如,孩子早上如果不愿意穿妈妈拿的衣服,妈妈可以拿两套衣服给孩子选,穿这套还是穿那套;散步走什么路线,跟孩子共同商量好;傍晚是看书还是到小朋友家去玩耍;星期天去东湖公园还是儿童公园,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在买玩具、图书或食品前先谈好条件、制定购买计划,然后让孩子自己选择。
有研究表明,总是由父母做决定的孩子,长大后常常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而且缺乏责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因此建议父母多给孩子一点做决定的机会,让孩子学会如何做决定。
一个经常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他是富有生命力的。尽管因为缺乏经验,他会遇到一点挫折,但那些挫折会成为难得的体验,最终和成就感一起,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是有价值的。
(五)关注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孩子
孩子在成长中特别需要有人去欣赏,尽管孩子有很多方面并不尽人意。
例如,一位父亲特别欣赏自己的女儿,女儿画画画得乱七八糟,他笑笑说:“你画得很认真呢!爸爸看到,你用了好多种颜色画!只要多练习,大胆地去画,你会越画越好的。”这样一来,女儿非但没有压力,反而进步得很快。带孩子去游泳,孩子胆小不敢下水,他没有像别人那样强迫女儿,而是说:“爸爸8岁时都不敢下水,你现在才4岁,敢走到游泳池旁边,把脚放进来,已经很不错了,我们一起继续努力!”这样一说,孩子放松了,觉得自己真的很棒,结果很快学会了游泳。
其实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永远不要拿他跟别人比,而是要跟他自己原来比。这位父亲总能在女儿稚嫩的表现中找到值得鼓励的东西,这种鼓励不仅出现在她做得好的时候,而且也表现在她做得不够的时候。
当父母能够自如地运用积极思维,不断发现孩子的优点,不断关注孩子的积极面,就能有效地放大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如果孩子做事之前,家长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孩子成功以后,家长说:“你果然自己把衣服叠整齐了,真了不起!”孩子下次会更愿意去做事。只要孩子去做,就给于肯定与鼓励。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信任、肯定、鼓励和适当赞赏,使他们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做好自己,成为快乐自信的父母
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和成长,父母自身的状况对子女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开朗的父母会养育出开朗的孩子,内向的父母可能会有害羞的孩子,自私吝啬的父母难以培养出宽容仁爱的孩子。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榜样。
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自己首先要成为快乐自信的人。自信的父母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允许孩子犯错误;自信的父母信任孩子,能放心地让孩子经受挫折;自信的父母相信自己,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信的父母乐观快乐,会常常看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成为快乐自信的父母,才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关键所在!
有一个寓言,说在某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亲,跟妈妈相依为命,靠做手工维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为从来没穿戴过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在这样极为贫寒的生活中,她长到了十
八岁。在她十八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二十美元,让她用这个钱给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她大喜过望,但是还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她捏着这点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朝商店走。
一路上她看见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无遗憾地想:我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最寒碜的女孩子。看到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会上,不知道谁会成为他的舞伴呢?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商店。一进门,她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
正当她站在那里发呆的时候,售货员对她说:“小姑娘,你的亚麻色的头发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绿色的头花,肯定美极了。”她看到价签上写着十六美元,就说:“我买不起,还是不试了”。
但这个时候售货员已经把头花戴在了她的头上。售货员拿起镜子让她看看自己。当这个姑娘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突然惊呆了,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她觉得这一朵头花使她变得像天使一样容光焕发!她不再迟疑,掏出钱来买下了这朵头花。她的内心无比陶醉、无比激动,接过售货员找的四美元后,转身就往外跑,结果在一个刚刚进门的老绅士身上撞了一下。她仿佛听到那个老人叫她,但已经顾不上这些,就一路飘飘忽忽地往前跑。
她不知不觉就跑到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给她的都是惊讶的目光,她听到人们在议论说:没想到这个镇子上还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谁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欢的那个男孩,那个男孩竟然叫住她说:“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荣幸地请你做我圣诞舞会的舞伴?”
这个女孩子简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用剩下的这四块钱回去再给自己买点东西吧。于是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刚一进门,那个老绅士就微笑着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也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来取。”
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⑷
祝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成为自信快乐的父母!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下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
参考文献:
(1)(2)(3) 《儿童希望书》,【美】黛安娜? 麦克德莫特 C.R. 斯奈德
(著), 海南出版,2003年3月第一版
(4)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著),中华书局,2006年11月北京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