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悲苦人生
我在发《被赚上梁山的倒霉蛋——无敌天罡卢俊义的错位人生》的时候,谈到魏延的反骨。徐兆玮等老师给我关于魏延的一些讨论,启发了我对魏延的一些思考。我写了一些答复的文字,结果扯得长了些、远了些,后来也就没有发出,因为可以单独做一贴。因为是在答复文字上修正而成,有些地方就不成体系,也有些杂乱,敬请谅解。本帖的第二部分“魏延的反骨”直接引用了在《被赚上梁山的倒霉蛋——无敌天罡卢俊义的错位人生》一文中的部分内容,但为了协调魏延的讨论,其实做了很大调整。在此向参与讨论的徐兆玮等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 本帖的内容共分“《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历程”、“魏延的反骨”、“汉中太守的任命”、“子午谷计划”和“魏延的被斩”等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大体夹叙夹议魏延被任命汉中太守以前的人生历程,后四个部分主要是评论,其中的第二个部分和第一个部分重叠度较高。我个人认为,本帖较好的内容是“汉中太
守”和“子午谷计划”,敬请指正。
一《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历程。
魏延在第41回出场,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恰巧过去了三分之一。魏延是义阳人(河南南部信阳),距离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和刘备驻扎的新野都很近。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魏延“身长八尺,面如重枣”,如果加上一部美髯,那么和关羽就非常相像。魏延字“文长”,关羽字“云长”,二人的字号也相近。
关羽和魏延的武器都是大刀。
魏延的第一个主公是刘表。
208年,曹操南下,刘表忧惧而死,小儿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在得知刘琮投降后,知道以自己的几千人马无法在新野抗衡曹操,于是进行战略撤退。当时刘备的基本本钱是关羽的五千水军。水军在长江以北没有施展的空间,一旦被围攻,就非常危险。所以刘备安排关羽沿汉江向夏口方向撤退,明显带有会和刘琦江夏水军的战略意图。一般来讲,战略撤退必须保持隐蔽和快速,特别是要快速转移总部机关。208年刘备的南下和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非常相近,都是携带了过多的瓶瓶罐罐。1934年的博古根本就不懂军事,但就是不懂军事的博古也没有携带大批群众。208年的刘备已经有了极其丰富的战争经验,尤其有了丰富的逃跑的经验,他多次连老婆都不要,面临这样巨大的军事威胁,他会慈善心肠携带十万百姓?开玩笑!如果刘备是那么一个拘谨的人,他早死了多少次了。 208年刘备带领张飞、赵云保护诸葛亮为首的谋士携带十万百姓缓慢向襄阳进发,表面原因是保护百姓,深层次原因尽最大限度争取刘琮,而最核心的原因是故意暴露自己的行踪掩护关羽水军的隐蔽撤退。刘备这个枭雄,这个外表仁慈内心奸诈的“大耳贼”虽然军事指挥能力弱于曹操,时运不济曹操,但内心的战
略沟壑远远超过曹操。曹操紧急向襄阳方面进军。
荆州方面的真正当家人蔡瑁、张允坚决不肯改弦易辙接纳刘备。义愤填膺的
魏延带领本部人马占领了城门,招引刘备入城。
当时刘备只有三千人马,就是杀入城内也极难取得胜利,因为蔡瑁、张允具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曹操进入襄阳后,远迁刘琮于青州,送行的竟然只有老将王威。投降曹操,是襄阳城大部分将领的共识。文聘虽然扭捏作态,但他既然积极围攻魏延,就说明也打定主意投降曹操,当刘琮被曹操赶跑的时候,他也没有追随刘琮。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入城也没多大作为,所以制止了张飞的入城行为。
刘备按照原来的战略计划,继续向江陵方向撤退,在得到曹操进入襄阳的消息后,命令刘封保护核心谋士诸葛亮快速离开大队。当阳长坂坡的战斗一开始就是谋划的一次失败,但刘备在战争一开打就和张飞撤离了战场,其以自己为诱饵掩护关羽的意图非常明显。1947年胡宗南指挥蒋介石最后一支战略机动力量进攻陕北。就陕北那贫穷的经济和稀少的人口,毛泽东实在没有亲自坚持的必要。但在全国战略形势没有大转变之前,毛泽东坚决不过黄河撤离陕北。胡宗南是蒋介石最后一支战略机动集团,毛泽东唯一的机动力量是刘邓大军(含陈赓的太岳兵团)。如果毛泽东过河进入晋冀鲁豫,那么胡宗南就可以汇合国军其他部队合击晋冀鲁豫,中共在关内的最后的稳定依托也就不存在。毛泽东坚决在陕北坚持,以自己为诱饵死死缠住胡宗南。等到刘邓大军、陈谢大军进入中原,国共主要战场转入国统区,晋冀鲁豫已经成为相对稳定的内线,毛泽东才告别陕北转进河北。 刘备当然比不上毛泽东,但208年的刘备的战略撤退和1947年毛泽东在陕
北的战略坚持都有掩护主力部队的意图。
208年魏延被文聘打败后,寻找刘备不见,于是南下江南一直到长沙依附了长沙太守韩玄。第53回,“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魏延是个骄傲的人,也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家伙,韩玄也是一个没有度量的人,所以合
作的很不愉快。
魏延第二次出场是第53回战长沙。
和魏延的恃才傲物相比,关羽就过于教条,或者说食古不化。我喜欢关羽,但我知道关羽确实有缺点,很多人讨厌关羽,却不知道关羽性格形成的原因。古代教育不发达,又没有专职的军校,所以高级将领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能写一封家书就了不起了。关羽很有文化,能够读《春秋》。《春秋》这部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虽然简短,但附上各家解读(比如《左传》)就内容很多了。我没什么学问,我一定不能完整理解《春秋》。我不知别人有没有学问,但我知道我接触过的所有人都没完整读过《春秋》。作为职业军人的关二爷能够读《春秋》,不管读了多少,都是那个时代军队中的罕见现象。关二爷很以此自傲。由于能读《春秋》的人太少了,也没法写个帖子相互启发,所以关羽就把自己的一些浅显
理解格式化,从而非常教条,非常不近人情。
关羽第一次教条是华容道,他竟然放过了曹操和他的残兵败将。曹操当然与关羽有恩,张辽当然与关羽有旧。人是感情动物,但也人是社会动物。既然刘备和曹操是绝对不能协和的两大政治集团,关羽对曹操和张辽的容情就是对刘备的背叛。天底下没有那么多两全其美。关羽可以活捉曹操和张辽,可以像监禁于禁那样监禁,当然要保证优裕的生活。如果刘备一定要杀他们,关羽应该让他们死的体面些。曹操占领徐州后,陈宫坚决不投降,曹操就命令善待陈宫的家人,但他最后杀了陈宫。华容道上的关羽在“忠”和“义”两大道德规范挤压下变得非
常教条。
关羽的第二次教条是在长沙。
第一天关羽和黄忠恶战一百合未分胜败。
第二天关羽准备用拖刀计背砍黄忠。结果黄忠马失前蹄掀倒在地。关羽竟然
放黄忠回去约定第二日再决胜负。
关羽为什么不杀黄忠?不是关羽仁慈,而是关羽要洗清自己的名誉。拖刀计就是诈败偷袭。如果黄忠不出现马失前蹄,关羽拖刀杀了黄忠,那么所有人都知道关羽是诈败用计。但黄忠马失前蹄掀翻在地,关羽杀了他,所有人都会认为关羽确实战败了,他之所以除掉黄忠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机会问题。关二爷是个要面
子的人,所以放回了黄忠。
关二爷教条的可爱又可气。
但像关二爷这样教条的人物整个《三国演义》就非常稀少,本来这样的人物
就是稀缺资源。偏偏在长沙还有一个黄忠。
魏延的悲苦人生
我在发《被赚上梁山的倒霉蛋——无敌天罡卢俊义的错位人生》的时候,谈到魏延的反骨。徐兆玮等老师给我关于魏延的一些讨论,启发了我对魏延的一些思考。我写了一些答复的文字,结果扯得长了些、远了些,后来也就没有发出,因为可以单独做一贴。因为是在答复文字上修正而成,有些地方就不成体系,也有些杂乱,敬请谅解。本帖的第二部分“魏延的反骨”直接引用了在《被赚上梁山的倒霉蛋——无敌天罡卢俊义的错位人生》一文中的部分内容,但为了协调魏延的讨论,其实做了很大调整。在此向参与讨论的徐兆玮等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 本帖的内容共分“《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历程”、“魏延的反骨”、“汉中太守的任命”、“子午谷计划”和“魏延的被斩”等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大体夹叙夹议魏延被任命汉中太守以前的人生历程,后四个部分主要是评论,其中的第二个部分和第一个部分重叠度较高。我个人认为,本帖较好的内容是“汉中太
守”和“子午谷计划”,敬请指正。
一《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历程。
魏延在第41回出场,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恰巧过去了三分之一。魏延是义阳人(河南南部信阳),距离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和刘备驻扎的新野都很近。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魏延“身长八尺,面如重枣”,如果加上一部美髯,那么和关羽就非常相像。魏延字“文长”,关羽字“云长”,二人的字号也相近。
关羽和魏延的武器都是大刀。
魏延的第一个主公是刘表。
208年,曹操南下,刘表忧惧而死,小儿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在得知刘琮投降后,知道以自己的几千人马无法在新野抗衡曹操,于是进行战略撤退。当时刘备的基本本钱是关羽的五千水军。水军在长江以北没有施展的空间,一旦被围攻,就非常危险。所以刘备安排关羽沿汉江向夏口方向撤退,明显带有会和刘琦江夏水军的战略意图。一般来讲,战略撤退必须保持隐蔽和快速,特别是要快速转移总部机关。208年刘备的南下和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非常相近,都是携带了过多的瓶瓶罐罐。1934年的博古根本就不懂军事,但就是不懂军事的博古也没有携带大批群众。208年的刘备已经有了极其丰富的战争经验,尤其有了丰富的逃跑的经验,他多次连老婆都不要,面临这样巨大的军事威胁,他会慈善心肠携带十万百姓?开玩笑!如果刘备是那么一个拘谨的人,他早死了多少次了。 208年刘备带领张飞、赵云保护诸葛亮为首的谋士携带十万百姓缓慢向襄阳进发,表面原因是保护百姓,深层次原因尽最大限度争取刘琮,而最核心的原因是故意暴露自己的行踪掩护关羽水军的隐蔽撤退。刘备这个枭雄,这个外表仁慈内心奸诈的“大耳贼”虽然军事指挥能力弱于曹操,时运不济曹操,但内心的战
略沟壑远远超过曹操。曹操紧急向襄阳方面进军。
荆州方面的真正当家人蔡瑁、张允坚决不肯改弦易辙接纳刘备。义愤填膺的
魏延带领本部人马占领了城门,招引刘备入城。
当时刘备只有三千人马,就是杀入城内也极难取得胜利,因为蔡瑁、张允具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曹操进入襄阳后,远迁刘琮于青州,送行的竟然只有老将王威。投降曹操,是襄阳城大部分将领的共识。文聘虽然扭捏作态,但他既然积极围攻魏延,就说明也打定主意投降曹操,当刘琮被曹操赶跑的时候,他也没有追随刘琮。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入城也没多大作为,所以制止了张飞的入城行为。
刘备按照原来的战略计划,继续向江陵方向撤退,在得到曹操进入襄阳的消息后,命令刘封保护核心谋士诸葛亮快速离开大队。当阳长坂坡的战斗一开始就是谋划的一次失败,但刘备在战争一开打就和张飞撤离了战场,其以自己为诱饵掩护关羽的意图非常明显。1947年胡宗南指挥蒋介石最后一支战略机动力量进攻陕北。就陕北那贫穷的经济和稀少的人口,毛泽东实在没有亲自坚持的必要。但在全国战略形势没有大转变之前,毛泽东坚决不过黄河撤离陕北。胡宗南是蒋介石最后一支战略机动集团,毛泽东唯一的机动力量是刘邓大军(含陈赓的太岳兵团)。如果毛泽东过河进入晋冀鲁豫,那么胡宗南就可以汇合国军其他部队合击晋冀鲁豫,中共在关内的最后的稳定依托也就不存在。毛泽东坚决在陕北坚持,以自己为诱饵死死缠住胡宗南。等到刘邓大军、陈谢大军进入中原,国共主要战场转入国统区,晋冀鲁豫已经成为相对稳定的内线,毛泽东才告别陕北转进河北。 刘备当然比不上毛泽东,但208年的刘备的战略撤退和1947年毛泽东在陕
北的战略坚持都有掩护主力部队的意图。
208年魏延被文聘打败后,寻找刘备不见,于是南下江南一直到长沙依附了长沙太守韩玄。第53回,“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魏延是个骄傲的人,也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家伙,韩玄也是一个没有度量的人,所以合
作的很不愉快。
魏延第二次出场是第53回战长沙。
和魏延的恃才傲物相比,关羽就过于教条,或者说食古不化。我喜欢关羽,但我知道关羽确实有缺点,很多人讨厌关羽,却不知道关羽性格形成的原因。古代教育不发达,又没有专职的军校,所以高级将领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能写一封家书就了不起了。关羽很有文化,能够读《春秋》。《春秋》这部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虽然简短,但附上各家解读(比如《左传》)就内容很多了。我没什么学问,我一定不能完整理解《春秋》。我不知别人有没有学问,但我知道我接触过的所有人都没完整读过《春秋》。作为职业军人的关二爷能够读《春秋》,不管读了多少,都是那个时代军队中的罕见现象。关二爷很以此自傲。由于能读《春秋》的人太少了,也没法写个帖子相互启发,所以关羽就把自己的一些浅显
理解格式化,从而非常教条,非常不近人情。
关羽第一次教条是华容道,他竟然放过了曹操和他的残兵败将。曹操当然与关羽有恩,张辽当然与关羽有旧。人是感情动物,但也人是社会动物。既然刘备和曹操是绝对不能协和的两大政治集团,关羽对曹操和张辽的容情就是对刘备的背叛。天底下没有那么多两全其美。关羽可以活捉曹操和张辽,可以像监禁于禁那样监禁,当然要保证优裕的生活。如果刘备一定要杀他们,关羽应该让他们死的体面些。曹操占领徐州后,陈宫坚决不投降,曹操就命令善待陈宫的家人,但他最后杀了陈宫。华容道上的关羽在“忠”和“义”两大道德规范挤压下变得非
常教条。
关羽的第二次教条是在长沙。
第一天关羽和黄忠恶战一百合未分胜败。
第二天关羽准备用拖刀计背砍黄忠。结果黄忠马失前蹄掀倒在地。关羽竟然
放黄忠回去约定第二日再决胜负。
关羽为什么不杀黄忠?不是关羽仁慈,而是关羽要洗清自己的名誉。拖刀计就是诈败偷袭。如果黄忠不出现马失前蹄,关羽拖刀杀了黄忠,那么所有人都知道关羽是诈败用计。但黄忠马失前蹄掀翻在地,关羽杀了他,所有人都会认为关羽确实战败了,他之所以除掉黄忠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机会问题。关二爷是个要面
子的人,所以放回了黄忠。
关二爷教条的可爱又可气。
但像关二爷这样教条的人物整个《三国演义》就非常稀少,本来这样的人物
就是稀缺资源。偏偏在长沙还有一个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