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中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
作者:许红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3期
一、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的基本原则
运动协调能力内容应该全面反映所有影响被评价对象状况的各项要素。各指标必须有机配合, 形成体系, 相互之间既不重复, 又无矛盾。同时还应把影响因素按程度不同区别对待, 使其在指标体系中占不同的比重, 实现全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运动协调能力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 指标的设计应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主要特征, 指标选取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指标, 力求使指标设置在科学完善的基础上, 简单易行。
二、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制定的结构
身体运动的协调关系是内部运动和外部动作共同参与构成的由内到外, 横向的多级协调层次; 而内外与时空之间构成从上到下纵向的多级层次。内部运动不仅包含着主动肌与被动肌之间的协调, 还建立起小肌肉群之间和大肌肉群之间的内、外协调。外部动作包含上肢之间的内、外协调, 下肢之间的内、外协调, 上肢与下肢之间的内、外协调, 躯干与四肢之间的内、外协调。外部动作是内部运动的结果, 内部动作是外部运动变化的依据, 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而内外层次之间与时空的前后贯穿构成速度频率快慢、持续时间长短、节奏速率变化、衔接畅度、用力强度、用力方向、关节幅度等一系列的感觉, 它们组成了一个运动协调能力系统结构。
三、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的分析
训练指标体系是诸多指标相互间联系和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训练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训练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训练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 也是人们对价值认识取得一致的过程, 是科学训练评价的关键。
1. 身体形态机能指标分析
运动协调能力训练的指标与身高、体重、肩宽指标是否相关, 即这几个指标与身体协调性能力呈现的相关性; 这几个身体形态指标对人手脚协调性能力的影响。在身体形态派生指数方面, 体重与身高比值、臀围与身高比值、骨盆宽与身高比值、骨盆宽与肩宽比值等指标呈现相关性等。
2. 运动时间、空间判断能力指标分析
运动中, 能否把握时间的准确性往往决定了技术动作质量的优劣, 如跳绳和体操的前滚翻; 排球发球和篮球比赛中的抢断球和时间差战术的使用; 多项比赛的出发或起跑等都与时间知觉准确性有关。因而, 时间的判断和控制能力被判定为训练运动协调能力的重要指标。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和稳定, 依靠的是视觉、肌肉本体感觉和前庭平衡感觉对反馈信息细微差异的不断整合和调节, 进而不断调整肌肉工作, 提高准确程度, 最后努力稳定在某一状态。运动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局部优势兴奋, 可有力地促进视觉和本体感觉对反馈信息的调节与适应, 因而也就更有利于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 从而使动作准确性得到提高。利用表象训练提高空间定位能力, 尤其是用表象训练防止这方面能力消退是极为重要的。
3. 上下肢协同参与运动的能力分析
人体上肢包括肩关节、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和手,“上肢由44块独立的肌肉、肌腱单元,27根主要骨头组成”,对于人体上肢来说, 手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活动空间的加大。由于人的运动极其复杂而且相对独立, 人体上肢运动的特征参数有以下几类:(1)运动幅度参数上肢各肢体的运动范围。(2)运动时间参数。(3)上肢各关节角度的运动特性。(4)力学参数各关节的关节力矩。(5)肌肉特性参数等。相对于上肢而言, 下肢的运动更具有约束性、周期性。人体下肢运动常见的有行走、跑步、蹬自行车、跳跃、踢等, 对于人体下肢运动的分析人们研究最多的是运动时人体的姿态, 人体下肢的运动状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 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动作。正常肢体运动是指健康人用自我感觉最自然、最舒适的运动姿态进行的, 在下肢的运动参与中, 不仅是单独的下肢运动, 必须要其他身体部位的协同参与, 在研究中不能单独割裂开。因此, 上下肢的运动参与也是人体协调能力的最大外在表现。
四、结论
1.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内容指标体系的建立, 遵循了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可比性、可行性的原则。在此原则上, 通过时间选定了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各训练指标, 并建立了一个相互联系的, 多层次的训练内容指标体系。
2.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系统论思想、训练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训练的原理与方法, 在运动实践测试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而保证了训练系统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
3.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组成。以身体形态机能、运动中时空判断能力、运动准确性判断能力、上下肢协同参与运动能力为最基本的层次, 由多种相关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相对独立的系统。
4.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必须经检验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才能说明此训练系统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体育活动中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
作者:许红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3期
一、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的基本原则
运动协调能力内容应该全面反映所有影响被评价对象状况的各项要素。各指标必须有机配合, 形成体系, 相互之间既不重复, 又无矛盾。同时还应把影响因素按程度不同区别对待, 使其在指标体系中占不同的比重, 实现全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运动协调能力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 指标的设计应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主要特征, 指标选取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指标, 力求使指标设置在科学完善的基础上, 简单易行。
二、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制定的结构
身体运动的协调关系是内部运动和外部动作共同参与构成的由内到外, 横向的多级协调层次; 而内外与时空之间构成从上到下纵向的多级层次。内部运动不仅包含着主动肌与被动肌之间的协调, 还建立起小肌肉群之间和大肌肉群之间的内、外协调。外部动作包含上肢之间的内、外协调, 下肢之间的内、外协调, 上肢与下肢之间的内、外协调, 躯干与四肢之间的内、外协调。外部动作是内部运动的结果, 内部动作是外部运动变化的依据, 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而内外层次之间与时空的前后贯穿构成速度频率快慢、持续时间长短、节奏速率变化、衔接畅度、用力强度、用力方向、关节幅度等一系列的感觉, 它们组成了一个运动协调能力系统结构。
三、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的分析
训练指标体系是诸多指标相互间联系和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训练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训练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训练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 也是人们对价值认识取得一致的过程, 是科学训练评价的关键。
1. 身体形态机能指标分析
运动协调能力训练的指标与身高、体重、肩宽指标是否相关, 即这几个指标与身体协调性能力呈现的相关性; 这几个身体形态指标对人手脚协调性能力的影响。在身体形态派生指数方面, 体重与身高比值、臀围与身高比值、骨盆宽与身高比值、骨盆宽与肩宽比值等指标呈现相关性等。
2. 运动时间、空间判断能力指标分析
运动中, 能否把握时间的准确性往往决定了技术动作质量的优劣, 如跳绳和体操的前滚翻; 排球发球和篮球比赛中的抢断球和时间差战术的使用; 多项比赛的出发或起跑等都与时间知觉准确性有关。因而, 时间的判断和控制能力被判定为训练运动协调能力的重要指标。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和稳定, 依靠的是视觉、肌肉本体感觉和前庭平衡感觉对反馈信息细微差异的不断整合和调节, 进而不断调整肌肉工作, 提高准确程度, 最后努力稳定在某一状态。运动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局部优势兴奋, 可有力地促进视觉和本体感觉对反馈信息的调节与适应, 因而也就更有利于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 从而使动作准确性得到提高。利用表象训练提高空间定位能力, 尤其是用表象训练防止这方面能力消退是极为重要的。
3. 上下肢协同参与运动的能力分析
人体上肢包括肩关节、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和手,“上肢由44块独立的肌肉、肌腱单元,27根主要骨头组成”,对于人体上肢来说, 手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活动空间的加大。由于人的运动极其复杂而且相对独立, 人体上肢运动的特征参数有以下几类:(1)运动幅度参数上肢各肢体的运动范围。(2)运动时间参数。(3)上肢各关节角度的运动特性。(4)力学参数各关节的关节力矩。(5)肌肉特性参数等。相对于上肢而言, 下肢的运动更具有约束性、周期性。人体下肢运动常见的有行走、跑步、蹬自行车、跳跃、踢等, 对于人体下肢运动的分析人们研究最多的是运动时人体的姿态, 人体下肢的运动状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 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动作。正常肢体运动是指健康人用自我感觉最自然、最舒适的运动姿态进行的, 在下肢的运动参与中, 不仅是单独的下肢运动, 必须要其他身体部位的协同参与, 在研究中不能单独割裂开。因此, 上下肢的运动参与也是人体协调能力的最大外在表现。
四、结论
1.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内容指标体系的建立, 遵循了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可比性、可行性的原则。在此原则上, 通过时间选定了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各训练指标, 并建立了一个相互联系的, 多层次的训练内容指标体系。
2.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系统论思想、训练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训练的原理与方法, 在运动实践测试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而保证了训练系统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
3.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组成。以身体形态机能、运动中时空判断能力、运动准确性判断能力、上下肢协同参与运动能力为最基本的层次, 由多种相关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相对独立的系统。
4.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必须经检验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才能说明此训练系统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