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中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

体育活动中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

作者:许红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3期

一、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的基本原则

运动协调能力内容应该全面反映所有影响被评价对象状况的各项要素。各指标必须有机配合, 形成体系, 相互之间既不重复, 又无矛盾。同时还应把影响因素按程度不同区别对待, 使其在指标体系中占不同的比重, 实现全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运动协调能力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 指标的设计应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主要特征, 指标选取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指标, 力求使指标设置在科学完善的基础上, 简单易行。

二、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制定的结构

身体运动的协调关系是内部运动和外部动作共同参与构成的由内到外, 横向的多级协调层次; 而内外与时空之间构成从上到下纵向的多级层次。内部运动不仅包含着主动肌与被动肌之间的协调, 还建立起小肌肉群之间和大肌肉群之间的内、外协调。外部动作包含上肢之间的内、外协调, 下肢之间的内、外协调, 上肢与下肢之间的内、外协调, 躯干与四肢之间的内、外协调。外部动作是内部运动的结果, 内部动作是外部运动变化的依据, 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而内外层次之间与时空的前后贯穿构成速度频率快慢、持续时间长短、节奏速率变化、衔接畅度、用力强度、用力方向、关节幅度等一系列的感觉, 它们组成了一个运动协调能力系统结构。

三、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的分析

训练指标体系是诸多指标相互间联系和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训练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训练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训练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 也是人们对价值认识取得一致的过程, 是科学训练评价的关键。

1. 身体形态机能指标分析

运动协调能力训练的指标与身高、体重、肩宽指标是否相关, 即这几个指标与身体协调性能力呈现的相关性; 这几个身体形态指标对人手脚协调性能力的影响。在身体形态派生指数方面, 体重与身高比值、臀围与身高比值、骨盆宽与身高比值、骨盆宽与肩宽比值等指标呈现相关性等。

2. 运动时间、空间判断能力指标分析

运动中, 能否把握时间的准确性往往决定了技术动作质量的优劣, 如跳绳和体操的前滚翻; 排球发球和篮球比赛中的抢断球和时间差战术的使用; 多项比赛的出发或起跑等都与时间知觉准确性有关。因而, 时间的判断和控制能力被判定为训练运动协调能力的重要指标。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和稳定, 依靠的是视觉、肌肉本体感觉和前庭平衡感觉对反馈信息细微差异的不断整合和调节, 进而不断调整肌肉工作, 提高准确程度, 最后努力稳定在某一状态。运动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局部优势兴奋, 可有力地促进视觉和本体感觉对反馈信息的调节与适应, 因而也就更有利于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 从而使动作准确性得到提高。利用表象训练提高空间定位能力, 尤其是用表象训练防止这方面能力消退是极为重要的。

3. 上下肢协同参与运动的能力分析

人体上肢包括肩关节、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和手,“上肢由44块独立的肌肉、肌腱单元,27根主要骨头组成”,对于人体上肢来说, 手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活动空间的加大。由于人的运动极其复杂而且相对独立, 人体上肢运动的特征参数有以下几类:(1)运动幅度参数上肢各肢体的运动范围。(2)运动时间参数。(3)上肢各关节角度的运动特性。(4)力学参数各关节的关节力矩。(5)肌肉特性参数等。相对于上肢而言, 下肢的运动更具有约束性、周期性。人体下肢运动常见的有行走、跑步、蹬自行车、跳跃、踢等, 对于人体下肢运动的分析人们研究最多的是运动时人体的姿态, 人体下肢的运动状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 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动作。正常肢体运动是指健康人用自我感觉最自然、最舒适的运动姿态进行的, 在下肢的运动参与中, 不仅是单独的下肢运动, 必须要其他身体部位的协同参与, 在研究中不能单独割裂开。因此, 上下肢的运动参与也是人体协调能力的最大外在表现。

四、结论

1.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内容指标体系的建立, 遵循了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可比性、可行性的原则。在此原则上, 通过时间选定了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各训练指标, 并建立了一个相互联系的, 多层次的训练内容指标体系。

2.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系统论思想、训练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训练的原理与方法, 在运动实践测试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而保证了训练系统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

3.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组成。以身体形态机能、运动中时空判断能力、运动准确性判断能力、上下肢协同参与运动能力为最基本的层次, 由多种相关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相对独立的系统。

4.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必须经检验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才能说明此训练系统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体育活动中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

作者:许红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3期

一、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的基本原则

运动协调能力内容应该全面反映所有影响被评价对象状况的各项要素。各指标必须有机配合, 形成体系, 相互之间既不重复, 又无矛盾。同时还应把影响因素按程度不同区别对待, 使其在指标体系中占不同的比重, 实现全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运动协调能力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 指标的设计应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主要特征, 指标选取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指标, 力求使指标设置在科学完善的基础上, 简单易行。

二、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制定的结构

身体运动的协调关系是内部运动和外部动作共同参与构成的由内到外, 横向的多级协调层次; 而内外与时空之间构成从上到下纵向的多级层次。内部运动不仅包含着主动肌与被动肌之间的协调, 还建立起小肌肉群之间和大肌肉群之间的内、外协调。外部动作包含上肢之间的内、外协调, 下肢之间的内、外协调, 上肢与下肢之间的内、外协调, 躯干与四肢之间的内、外协调。外部动作是内部运动的结果, 内部动作是外部运动变化的依据, 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而内外层次之间与时空的前后贯穿构成速度频率快慢、持续时间长短、节奏速率变化、衔接畅度、用力强度、用力方向、关节幅度等一系列的感觉, 它们组成了一个运动协调能力系统结构。

三、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的分析

训练指标体系是诸多指标相互间联系和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训练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训练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训练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 也是人们对价值认识取得一致的过程, 是科学训练评价的关键。

1. 身体形态机能指标分析

运动协调能力训练的指标与身高、体重、肩宽指标是否相关, 即这几个指标与身体协调性能力呈现的相关性; 这几个身体形态指标对人手脚协调性能力的影响。在身体形态派生指数方面, 体重与身高比值、臀围与身高比值、骨盆宽与身高比值、骨盆宽与肩宽比值等指标呈现相关性等。

2. 运动时间、空间判断能力指标分析

运动中, 能否把握时间的准确性往往决定了技术动作质量的优劣, 如跳绳和体操的前滚翻; 排球发球和篮球比赛中的抢断球和时间差战术的使用; 多项比赛的出发或起跑等都与时间知觉准确性有关。因而, 时间的判断和控制能力被判定为训练运动协调能力的重要指标。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和稳定, 依靠的是视觉、肌肉本体感觉和前庭平衡感觉对反馈信息细微差异的不断整合和调节, 进而不断调整肌肉工作, 提高准确程度, 最后努力稳定在某一状态。运动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局部优势兴奋, 可有力地促进视觉和本体感觉对反馈信息的调节与适应, 因而也就更有利于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 从而使动作准确性得到提高。利用表象训练提高空间定位能力, 尤其是用表象训练防止这方面能力消退是极为重要的。

3. 上下肢协同参与运动的能力分析

人体上肢包括肩关节、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和手,“上肢由44块独立的肌肉、肌腱单元,27根主要骨头组成”,对于人体上肢来说, 手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活动空间的加大。由于人的运动极其复杂而且相对独立, 人体上肢运动的特征参数有以下几类:(1)运动幅度参数上肢各肢体的运动范围。(2)运动时间参数。(3)上肢各关节角度的运动特性。(4)力学参数各关节的关节力矩。(5)肌肉特性参数等。相对于上肢而言, 下肢的运动更具有约束性、周期性。人体下肢运动常见的有行走、跑步、蹬自行车、跳跃、踢等, 对于人体下肢运动的分析人们研究最多的是运动时人体的姿态, 人体下肢的运动状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 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动作。正常肢体运动是指健康人用自我感觉最自然、最舒适的运动姿态进行的, 在下肢的运动参与中, 不仅是单独的下肢运动, 必须要其他身体部位的协同参与, 在研究中不能单独割裂开。因此, 上下肢的运动参与也是人体协调能力的最大外在表现。

四、结论

1.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内容指标体系的建立, 遵循了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可比性、可行性的原则。在此原则上, 通过时间选定了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各训练指标, 并建立了一个相互联系的, 多层次的训练内容指标体系。

2.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系统论思想、训练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训练的原理与方法, 在运动实践测试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而保证了训练系统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

3.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组成。以身体形态机能、运动中时空判断能力、运动准确性判断能力、上下肢协同参与运动能力为最基本的层次, 由多种相关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相对独立的系统。

4.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必须经检验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才能说明此训练系统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关文章

  • 一年级体育教案
  • 第一课室内课常规要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体育课的课堂常规并认真做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体育课的真正含义以及意义. 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的要求:人体形态的名称. 二.教学重难点 ...查看


  • 小学一年级体育教案上册总备课
  •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上册) 开学这一阶段(第一课至第七课) ,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广播操(雏鹰起飞) 以及让学生学习在陌生的场地上与陌生的同伴一起游戏,以便正常的进行全校 性的早操工作:尽快熟悉校园生活与环境. 第一课 认真上好体育课 教 学 目 ...查看


  • 三年级下册体育
  • 三年级下册体育 教 学 计 划 固镇县磨盘张小学:张超 2014.2.16 三年级<体育>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0-12岁之间,处于发育时期,身体发育较快,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女 ...查看


  • 小学三年级上册体育教案
  • 周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计划进度 引导课,体育常识,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 1.队列队形: 2.游戏:穿过小树林: 1.基本体操:2.游戏:守卫红旗: 1.基本体操:2.游戏:报数比赛 1.基本体操:2.游戏:春种秋收: 1.穿城门: ...查看


  • 四.五年级体育教学工作总结朱彪
  • 2014年学年度第二学期高年级体育工作总结 ----朱彪 一.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上课喜欢玩,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较差,想象创造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应该努 ...查看


  •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说明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体魄是青少年自身发展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教 ...查看


  • 小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体育全册整套教案[推荐]
  • 一年级体育教案 教 材:体育课堂常识教育,编排队列. 任 务: 1.通过讲述体育的目的任务和介绍室外体育课的环境特点,使儿童理解必须遵守常规要求的简单道理. 2.结合上课.下课要求进行站队.解散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熟悉队形:为今后的体育课 ...查看


  • 体育活动课计划及实施方案
  • 体育活动课计划及实施方案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 ,健康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丰 ...查看


  • 小学体育六年级下册体育教案
  • 六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六年级三班共有学生53余人.在五年级经过了刻苦的锻炼,在六年级又经过细致的指导,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体育活动中相关的技能技巧都比较熟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的运动能力下降了 ...查看


  • 急行跳远教学设计
  • 体育急行跳远教学设计 主备人;胥海先 一.教材分析: 跳远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且经常用到的一种人体活动,是现代奥林匹克田径运动中重要的比赛项目之一.跳远对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强化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巧有很好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