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政策法规
1.
(1)交通政策是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2)交通运输部门作为产业较易出现垄断
(3)交通运输市场体现了政府介入的强烈色彩
(4)交通运输政策存在两面性
(5)交通运输政策具有公共化特征
2.交通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掌握)
• 一、国家集团文件(国家集团(联盟)的议定书、内部协议、备忘录形式) • 二、国际会议文件 (国际有关会议文件对交通政策做出的规定 ) • 三、国家文件(国家的法律、法案、法规、国家综合开发计划等形式) • 四、地方政府文件(地方政府的文件形式)
• 五、交通部文件(政府交通部门的法令、法案或白皮书的形式)
• 六、相关部委共同制定的文件(由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文件,以方针、标准、 措施、纲要、建议等形式出现)
• 七、专家组文件(政府决策部门委托的专家组的报告形式)
3.交通运输政策的影响因素(重点掌握)
• 1、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
• 2、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运输业的发展阶段的影响
• 3、国家安定团结的需要
• 4、地理、资源条件
4.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现状(重点掌握)
• 我国现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模式: 分散管理模式
5.交通运输业的税收(重点掌握)
•
补充:①营业税的计税依据——营业收入额。
②纳税义务人——一切有交通运输业务收入的国营、集体、私营运输企业和个体
运输户、机关单位。
③税率——根据业务收入的性质不同而确定
④应纳税额=纳税期内运营收入×适用税率
6.影响运价变动的因素(运能、运量、竞争)【重点掌握】
(1)、运能对定价的影响
运能是指在一定时期运输企业所能供给的运输能力。它是由企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及组合方式决定,并通过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出来。
运能对定价影响的特点:① 间接性
② 不确定性
(2)、运量对运价的影响
需求运量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的价格条件下社会对运输的需求。 PS:只有旅客、货主愿意并能够支付一定的价格才能构成运输企业的运量。 运量对运价影响的特点:① 直接性
② 周期性
③ 双向性
(3)、竞争对运价的影响
竞争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对运输市场份额的争夺。
竞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安全、方便、快捷、经济、优质服务等。 竞争对运价影响特点:① 抑制性
② 不平衡性
7.主要融资方式(重点掌握)
• 1、政府资金投入
• 2、直接融资—— ——发行债券
• 3、中外合资
• 4、中外合作
• 5、对外借款
• 6、特许权融资(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建设——经营——转让
• 7、有偿转让经营权(TOT)
Transfer-Operate-Transfer
转让——经营——转让
• 8、特许转让专营权
• 9、广告补偿融资方式
8.交通运输业的投资特征(重点掌握)
①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沉淀成本较大
②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即存在外部经济
③ 交通投资在产生正效应的同时,会带来各种弊端:如增加交通公害;增加交通事故;
增加交通混乱;增加能源与资源的消耗。
9.建设资金的来源(重点掌握)
• (一)权益资金
A.权益资金是指投资人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权益,如股份公司中的普通股和优先权。
B.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中,权益资金通常可看做政府部门和其他部门和企业的作为股本资金的资金投入。
• 权益资金所起到的作用:
a、在偿还债务之前,项目建设预期的现金流量在某种意义上是固定的,当然对政府出资建设的某些交通基础设施来说,主要目的还不在于赢利,而是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b、投资者投入项目资金的多少与其对项目管理和前途的关心程度是成正比的。
c、投资者在项目的股本资金代表着投资者对建设项目的承诺和对项目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对于组织融资可以起到很好的心理鼓励作用。
• (二)负债资金
a、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BOT项目中,是此项目的负责方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算的、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b、一般分为优先债务和从属性债务。
c、提供商业贷款的商业银行、提供债务融资的出口信贷机构、双边和多边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是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
10.主要有四种资本运作的方式:(重点掌握)
• ① 股权转让:这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运用最多的资本运作方式,又可分为协议转
让和无偿划拨两种方式。
• ② 并购方式:又可分为购买式、承债式、控股式、吸股式和杠杆式等五类。 • ③ 资产剥离
• ④ 租赁与托管
11.与交通有关的环境问题(重点掌握)
• 1、环境容量问题
以“综合角度”对环境容量进行理解:即既要考虑污染物稀释扩散因素,也考虑环境净化能力,还考虑生态效应。
这种理解方式更多考虑了各种资源对污染物排放的限制,重视总量控制的研究,这种广义的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以及运输发展的意义更加深刻。
环境容量的限度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无限膨胀。交通发展当然也受到环境容量的限制,这在城市交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 2、资源与能源消耗问题
A、交通用地在土地资源使用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城市土地资源对交通供给有深刻影响。
B、停车场也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C、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大户。而中国能源相对短缺,石油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积极开发利用新型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交通工具”势在必行。
• 3、交通污染问题
交通污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 大气污染—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
② 交通水体污染—船舶的排放、油轮漏油和事故、港区排到水域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③ 交通噪声—汽车发动机、轮胎、排气、喇叭、轮船、火车的汽笛,火车行驶过程中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等。
④ 交通振动 —路面交通工具运行引起
空气振动—空中交通工具飞行引起
12.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政策因素包括(重点掌握)
• 1、经济政策追求短期利益
• 2、对基础设施服务价格补贴而导致资源浪费
• 3、土地利用失去控制
• 4、采用不适当的技术引起对环境的影响
• 5、污染整治投资不足
• 6、环境法规执法不力
13.交通环境政策应包括的内容(重点掌握)
a、宏观政策内容:
① 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政策
② 城市生态和环境保护政策
③ 综合交通与公交环境政策
b、经济性政策内容:加大交通环保投入
c、技术支持政策内容:提高交通运输技术研究开 发及应用水平。
14.能源运输的特点( 重点掌握)
• 1、能源产地与消费地的分布
我国的能源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对集中性,而消费地和加工地的地理分布则相当广泛,大多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 2、能源运输单位运量收入低
由于能源特别是煤炭属于粗杂品,本身价格偏低,虽然其单位产值的运量很大,但其单位运量的运输收入并不高。这给运输部门的运力结构、运输组织和企业经营效益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 3、铁路客货共线运输的特点
我国铁路运输是客货共线运行的,在客运高峰时段经常采用“先客后货”、“停货开客”的调度措施。 15.我国能源运输政策的战略方针——(重点掌握)
以煤炭运输为重点,输煤、输电和输油气并进,充分发挥铁路、水运、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发展综合运输系统。
16.旅游交通的商品特性(重点掌握)
• 1、无形性
• 2、不可储存性
• 3、季节性
• 4、商品的区域性
• 5、替代性
17.旅游交通发展的制约因素(重点掌握)
• 旅游业要有大发展,其先决条件是旅游交通的大发展,目前,如下因素在相当程度
上制约着旅游交通的发展:
• 1、旅游交通道路建设筹资
• 2、旅游交通道路建设主体
• 3、旅游区管理体制
• 4、旅游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 5、旅游交通价值观错位
18.旅游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
• (一)安全运输的原则
• (二)方便旅客的原则
• (三)合理运输的原则
• (四)不均衡运输原则
19.交通科技政策(重点掌握)
• 1、对交通科技的扶植和引导政策
• 2、交通科技咨询的相关政策
• 3、交通科技研发政策
• 4、交通科技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政策
• 5、交通科技应用推广政策
• 6、交通领域应用高科技产品的相关政策
• 7、交通技术规范和规范政策
20.交通安全监管作用(重点掌握)
• 1、指导并监督运输运营企业的安全制度的建立、实施;
• 2、通过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反馈,对安全监管的制度和法规做出修正;
• 3、合理配置安全监管资源,保证安全监管的进行;
• 4、协调各职能部门,妥善解决安全监管问题;
• 5、协调各大洲、各国、各地区的交通法规,更好地执行国际交通安全法规。
21.交通事故的分类(重点掌握)
• 1、按事故的性质为标准划分
① 特别重大事故
② 重大事故
③ 大事故
④ 险性事故
⑤ 一般事故
特别重大事故
• 特大事故发生后,按照事故发生单位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或者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组织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负责事故的调查工作。
• 特大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发生后必须做到:
① 归口管理 ② 及时报告
• 特大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才去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 2、按交通工具划分:
① 航空事故
② 公路事故,又称道路交通事故
③ 铁路事故,按不同性质和部门可细分为行车事故,货运事故、机务事故、电务事故、工务事故和车辆事故等
④ 水运事故
⑤ 管道运输事故
• 3、按事故原因划分:
人为事故 & 非人为事故
22.交通事故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重点掌握)
原因一:人的因素
驾驶员超速行车是机动车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在影响交通事故的多种原因中,人的因素最具主观能动性,人的失误或过错造成的事故数量占较大比例。
解决对策:
① 重视驾驶员的学习
② 发生主要责任重大交通事故,取消驾驶员从业资 格
③ 严惩驾驶员酒后驾车
④ 严格规定司机的每天开车时间,严禁疲劳驾车
原因二:设备原因
设备因素是影响交通事故的一项硬件因素。交通运输相关的设备发生故障的时机、地点等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解决对策:
为了尽量减少由于设备更新以及设备老化的趋势,掌握各类设备、各主要零部件的
生命周期。同时,应研制并推广一些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设备或零部件,增大整个交通工具的安全系数。
原因三:管理因素
法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是导致某些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解决对策:
建议交通企业吸取教训,认真落实交通安全生产法,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
工作,采取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的管理方法,增加职工的安全责任心。
原因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大的社会环境,又包括小的生产环境。
解决对策:
良好的企业氛围和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思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3.交通运输立法的特点(重点掌握)
• 1、部门立法始终是运输行业立法的基本方式。
• 2、集中管理是运输立法的基本原则。
• 3、现代运输立法国际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24.交通运输法律体系特点(重点掌握)
• 1、法律规范的整体性
• 2、法律规范的关联性
• 3、法规的层次性
• 4、法律规范的稳定性
25.交通运输法律关系的特点(重点掌握)
交通运输法律关系,是基于交通运输法律规范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1、调整对象的综合性
2、涉及内容的广泛性
3、权利义务的复杂性
26.交通运输法律行为(重点掌握)
• 交通运输法律行为,是指交通运输主体的行为。
• 从交通运输两大系统(运输网络系统&运输行为系统)来看,其法律行为主要包括
以下五个方面:
1、交通运输规划法律行为
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法律行为
3、交通运输经营法律行为
4、交通运输安全法律行为
5、交通运输标准法律行为
27.交通运输法律关系要素(重点掌握)
• 交通运输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是指:
• 主体:是指参与整个交通运输活动的人,具体指
自然人、法人、其他社会组织。
• 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
象,具体包括:① 运输劳务行为;② 政
府的管理行为;③智力成果;④相关的物
• 内容:是指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不同的法律关系 其内容是不同的。
28.交通运输合同(重点掌握)
(一)概念
运输合同是承运人将旅客或者货物从起运地点到约定地点,旅客、托运人或者收货人支付票据或者运输费用的而合同。
基本内涵:
1、运输合同的主体是承运人、旅客、托运人或者 收货人。
2、运输合同以运送旅客或者货物为直接目的。
3、运输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
(二)运输合同的当事人
• 1、运输合同的承运人
承运人是以旅客或物品运输为营业,并以此而取得报酬或运费的人,包括运输企业与从事运输服务的个人。
• 2、托运人及旅客
托运人是指与承运人订立货物运输合同的一方当事人。
旅客是旅客客运合同中与承运人订立合同的当事人。
• 3、收货人
收货人是在货物运合同中有权依照合同的约定接受货物的人。
(三)运输合同的标的
• 运输合同的标的为服务,即承运人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行为。
• 具体包括:1、人身及其行李
2、货物
3、运输工具
4、运输合同的内容
(四)运输合同的种类
• 1、根据运输对象划分: 旅客运输合同、货物运输合同
• 2、根据运输工具划分:公路运输合同、铁路运输合同
水路运输合同、海上运输合同
航空运输合同、管道运输合同
• 3、根据运输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内运输合同、国际运输合同
• 4、根据运输方式划分:单式运输合同、多式联合运输合同
• 5、根据是否需要支付票款或运费划分:有偿运输合同、无偿运输合同
(五)运输合同的特征
1、当事人自由意志法律化 2、承运人资格特定化
3、运输合同的强制缔约性 4、合同内容格式化
(六)运输合同中的安全保障义务
安全保障义务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等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负有的应当保护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义务,没有尽到此种义务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权益损害,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在客运合同中承运人对乘客负有安全保障义务,这是承运人的基本义务之一,
该义务具体表现为:
1、从事运输营运的交通运输工具要适合营运的状况,驾驶人员应具备车辆驾驶的一切证件;
2、在运输过程中,做好安全服务工作,向旅客告知安全运输应当注意的事项;
3、在运输途中,当旅客出现患有急病、分娩、遇险需要救助的情况,承运人应当尽到均将尽力救助的义务。
4、将旅客安全及时送达目的地。
29.运输市场主体的条件:(重点掌握)
• 1、承运人应当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 2、承运人应当具有与其从事的旅客和货运运输业务相关的运输工具和从业人员; • 3、有保证运输安全的必要的设施设备和管理制度;
• 4、承运人应当具有相应的责任支付能力。
交通运输政策法规
1.
(1)交通政策是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2)交通运输部门作为产业较易出现垄断
(3)交通运输市场体现了政府介入的强烈色彩
(4)交通运输政策存在两面性
(5)交通运输政策具有公共化特征
2.交通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掌握)
• 一、国家集团文件(国家集团(联盟)的议定书、内部协议、备忘录形式) • 二、国际会议文件 (国际有关会议文件对交通政策做出的规定 ) • 三、国家文件(国家的法律、法案、法规、国家综合开发计划等形式) • 四、地方政府文件(地方政府的文件形式)
• 五、交通部文件(政府交通部门的法令、法案或白皮书的形式)
• 六、相关部委共同制定的文件(由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文件,以方针、标准、 措施、纲要、建议等形式出现)
• 七、专家组文件(政府决策部门委托的专家组的报告形式)
3.交通运输政策的影响因素(重点掌握)
• 1、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
• 2、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运输业的发展阶段的影响
• 3、国家安定团结的需要
• 4、地理、资源条件
4.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现状(重点掌握)
• 我国现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模式: 分散管理模式
5.交通运输业的税收(重点掌握)
•
补充:①营业税的计税依据——营业收入额。
②纳税义务人——一切有交通运输业务收入的国营、集体、私营运输企业和个体
运输户、机关单位。
③税率——根据业务收入的性质不同而确定
④应纳税额=纳税期内运营收入×适用税率
6.影响运价变动的因素(运能、运量、竞争)【重点掌握】
(1)、运能对定价的影响
运能是指在一定时期运输企业所能供给的运输能力。它是由企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及组合方式决定,并通过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出来。
运能对定价影响的特点:① 间接性
② 不确定性
(2)、运量对运价的影响
需求运量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的价格条件下社会对运输的需求。 PS:只有旅客、货主愿意并能够支付一定的价格才能构成运输企业的运量。 运量对运价影响的特点:① 直接性
② 周期性
③ 双向性
(3)、竞争对运价的影响
竞争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对运输市场份额的争夺。
竞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安全、方便、快捷、经济、优质服务等。 竞争对运价影响特点:① 抑制性
② 不平衡性
7.主要融资方式(重点掌握)
• 1、政府资金投入
• 2、直接融资—— ——发行债券
• 3、中外合资
• 4、中外合作
• 5、对外借款
• 6、特许权融资(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建设——经营——转让
• 7、有偿转让经营权(TOT)
Transfer-Operate-Transfer
转让——经营——转让
• 8、特许转让专营权
• 9、广告补偿融资方式
8.交通运输业的投资特征(重点掌握)
①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沉淀成本较大
②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即存在外部经济
③ 交通投资在产生正效应的同时,会带来各种弊端:如增加交通公害;增加交通事故;
增加交通混乱;增加能源与资源的消耗。
9.建设资金的来源(重点掌握)
• (一)权益资金
A.权益资金是指投资人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权益,如股份公司中的普通股和优先权。
B.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中,权益资金通常可看做政府部门和其他部门和企业的作为股本资金的资金投入。
• 权益资金所起到的作用:
a、在偿还债务之前,项目建设预期的现金流量在某种意义上是固定的,当然对政府出资建设的某些交通基础设施来说,主要目的还不在于赢利,而是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b、投资者投入项目资金的多少与其对项目管理和前途的关心程度是成正比的。
c、投资者在项目的股本资金代表着投资者对建设项目的承诺和对项目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对于组织融资可以起到很好的心理鼓励作用。
• (二)负债资金
a、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BOT项目中,是此项目的负责方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算的、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b、一般分为优先债务和从属性债务。
c、提供商业贷款的商业银行、提供债务融资的出口信贷机构、双边和多边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是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
10.主要有四种资本运作的方式:(重点掌握)
• ① 股权转让:这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运用最多的资本运作方式,又可分为协议转
让和无偿划拨两种方式。
• ② 并购方式:又可分为购买式、承债式、控股式、吸股式和杠杆式等五类。 • ③ 资产剥离
• ④ 租赁与托管
11.与交通有关的环境问题(重点掌握)
• 1、环境容量问题
以“综合角度”对环境容量进行理解:即既要考虑污染物稀释扩散因素,也考虑环境净化能力,还考虑生态效应。
这种理解方式更多考虑了各种资源对污染物排放的限制,重视总量控制的研究,这种广义的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以及运输发展的意义更加深刻。
环境容量的限度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无限膨胀。交通发展当然也受到环境容量的限制,这在城市交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 2、资源与能源消耗问题
A、交通用地在土地资源使用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城市土地资源对交通供给有深刻影响。
B、停车场也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C、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大户。而中国能源相对短缺,石油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积极开发利用新型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交通工具”势在必行。
• 3、交通污染问题
交通污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 大气污染—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
② 交通水体污染—船舶的排放、油轮漏油和事故、港区排到水域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③ 交通噪声—汽车发动机、轮胎、排气、喇叭、轮船、火车的汽笛,火车行驶过程中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等。
④ 交通振动 —路面交通工具运行引起
空气振动—空中交通工具飞行引起
12.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政策因素包括(重点掌握)
• 1、经济政策追求短期利益
• 2、对基础设施服务价格补贴而导致资源浪费
• 3、土地利用失去控制
• 4、采用不适当的技术引起对环境的影响
• 5、污染整治投资不足
• 6、环境法规执法不力
13.交通环境政策应包括的内容(重点掌握)
a、宏观政策内容:
① 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政策
② 城市生态和环境保护政策
③ 综合交通与公交环境政策
b、经济性政策内容:加大交通环保投入
c、技术支持政策内容:提高交通运输技术研究开 发及应用水平。
14.能源运输的特点( 重点掌握)
• 1、能源产地与消费地的分布
我国的能源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对集中性,而消费地和加工地的地理分布则相当广泛,大多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 2、能源运输单位运量收入低
由于能源特别是煤炭属于粗杂品,本身价格偏低,虽然其单位产值的运量很大,但其单位运量的运输收入并不高。这给运输部门的运力结构、运输组织和企业经营效益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 3、铁路客货共线运输的特点
我国铁路运输是客货共线运行的,在客运高峰时段经常采用“先客后货”、“停货开客”的调度措施。 15.我国能源运输政策的战略方针——(重点掌握)
以煤炭运输为重点,输煤、输电和输油气并进,充分发挥铁路、水运、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发展综合运输系统。
16.旅游交通的商品特性(重点掌握)
• 1、无形性
• 2、不可储存性
• 3、季节性
• 4、商品的区域性
• 5、替代性
17.旅游交通发展的制约因素(重点掌握)
• 旅游业要有大发展,其先决条件是旅游交通的大发展,目前,如下因素在相当程度
上制约着旅游交通的发展:
• 1、旅游交通道路建设筹资
• 2、旅游交通道路建设主体
• 3、旅游区管理体制
• 4、旅游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 5、旅游交通价值观错位
18.旅游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
• (一)安全运输的原则
• (二)方便旅客的原则
• (三)合理运输的原则
• (四)不均衡运输原则
19.交通科技政策(重点掌握)
• 1、对交通科技的扶植和引导政策
• 2、交通科技咨询的相关政策
• 3、交通科技研发政策
• 4、交通科技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政策
• 5、交通科技应用推广政策
• 6、交通领域应用高科技产品的相关政策
• 7、交通技术规范和规范政策
20.交通安全监管作用(重点掌握)
• 1、指导并监督运输运营企业的安全制度的建立、实施;
• 2、通过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反馈,对安全监管的制度和法规做出修正;
• 3、合理配置安全监管资源,保证安全监管的进行;
• 4、协调各职能部门,妥善解决安全监管问题;
• 5、协调各大洲、各国、各地区的交通法规,更好地执行国际交通安全法规。
21.交通事故的分类(重点掌握)
• 1、按事故的性质为标准划分
① 特别重大事故
② 重大事故
③ 大事故
④ 险性事故
⑤ 一般事故
特别重大事故
• 特大事故发生后,按照事故发生单位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或者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组织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负责事故的调查工作。
• 特大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发生后必须做到:
① 归口管理 ② 及时报告
• 特大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才去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 2、按交通工具划分:
① 航空事故
② 公路事故,又称道路交通事故
③ 铁路事故,按不同性质和部门可细分为行车事故,货运事故、机务事故、电务事故、工务事故和车辆事故等
④ 水运事故
⑤ 管道运输事故
• 3、按事故原因划分:
人为事故 & 非人为事故
22.交通事故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重点掌握)
原因一:人的因素
驾驶员超速行车是机动车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在影响交通事故的多种原因中,人的因素最具主观能动性,人的失误或过错造成的事故数量占较大比例。
解决对策:
① 重视驾驶员的学习
② 发生主要责任重大交通事故,取消驾驶员从业资 格
③ 严惩驾驶员酒后驾车
④ 严格规定司机的每天开车时间,严禁疲劳驾车
原因二:设备原因
设备因素是影响交通事故的一项硬件因素。交通运输相关的设备发生故障的时机、地点等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解决对策:
为了尽量减少由于设备更新以及设备老化的趋势,掌握各类设备、各主要零部件的
生命周期。同时,应研制并推广一些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设备或零部件,增大整个交通工具的安全系数。
原因三:管理因素
法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是导致某些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解决对策:
建议交通企业吸取教训,认真落实交通安全生产法,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
工作,采取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的管理方法,增加职工的安全责任心。
原因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大的社会环境,又包括小的生产环境。
解决对策:
良好的企业氛围和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思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3.交通运输立法的特点(重点掌握)
• 1、部门立法始终是运输行业立法的基本方式。
• 2、集中管理是运输立法的基本原则。
• 3、现代运输立法国际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24.交通运输法律体系特点(重点掌握)
• 1、法律规范的整体性
• 2、法律规范的关联性
• 3、法规的层次性
• 4、法律规范的稳定性
25.交通运输法律关系的特点(重点掌握)
交通运输法律关系,是基于交通运输法律规范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1、调整对象的综合性
2、涉及内容的广泛性
3、权利义务的复杂性
26.交通运输法律行为(重点掌握)
• 交通运输法律行为,是指交通运输主体的行为。
• 从交通运输两大系统(运输网络系统&运输行为系统)来看,其法律行为主要包括
以下五个方面:
1、交通运输规划法律行为
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法律行为
3、交通运输经营法律行为
4、交通运输安全法律行为
5、交通运输标准法律行为
27.交通运输法律关系要素(重点掌握)
• 交通运输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是指:
• 主体:是指参与整个交通运输活动的人,具体指
自然人、法人、其他社会组织。
• 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
象,具体包括:① 运输劳务行为;② 政
府的管理行为;③智力成果;④相关的物
• 内容:是指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不同的法律关系 其内容是不同的。
28.交通运输合同(重点掌握)
(一)概念
运输合同是承运人将旅客或者货物从起运地点到约定地点,旅客、托运人或者收货人支付票据或者运输费用的而合同。
基本内涵:
1、运输合同的主体是承运人、旅客、托运人或者 收货人。
2、运输合同以运送旅客或者货物为直接目的。
3、运输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
(二)运输合同的当事人
• 1、运输合同的承运人
承运人是以旅客或物品运输为营业,并以此而取得报酬或运费的人,包括运输企业与从事运输服务的个人。
• 2、托运人及旅客
托运人是指与承运人订立货物运输合同的一方当事人。
旅客是旅客客运合同中与承运人订立合同的当事人。
• 3、收货人
收货人是在货物运合同中有权依照合同的约定接受货物的人。
(三)运输合同的标的
• 运输合同的标的为服务,即承运人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行为。
• 具体包括:1、人身及其行李
2、货物
3、运输工具
4、运输合同的内容
(四)运输合同的种类
• 1、根据运输对象划分: 旅客运输合同、货物运输合同
• 2、根据运输工具划分:公路运输合同、铁路运输合同
水路运输合同、海上运输合同
航空运输合同、管道运输合同
• 3、根据运输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内运输合同、国际运输合同
• 4、根据运输方式划分:单式运输合同、多式联合运输合同
• 5、根据是否需要支付票款或运费划分:有偿运输合同、无偿运输合同
(五)运输合同的特征
1、当事人自由意志法律化 2、承运人资格特定化
3、运输合同的强制缔约性 4、合同内容格式化
(六)运输合同中的安全保障义务
安全保障义务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等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负有的应当保护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义务,没有尽到此种义务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权益损害,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在客运合同中承运人对乘客负有安全保障义务,这是承运人的基本义务之一,
该义务具体表现为:
1、从事运输营运的交通运输工具要适合营运的状况,驾驶人员应具备车辆驾驶的一切证件;
2、在运输过程中,做好安全服务工作,向旅客告知安全运输应当注意的事项;
3、在运输途中,当旅客出现患有急病、分娩、遇险需要救助的情况,承运人应当尽到均将尽力救助的义务。
4、将旅客安全及时送达目的地。
29.运输市场主体的条件:(重点掌握)
• 1、承运人应当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 2、承运人应当具有与其从事的旅客和货运运输业务相关的运输工具和从业人员; • 3、有保证运输安全的必要的设施设备和管理制度;
• 4、承运人应当具有相应的责任支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