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辅导材料 1. 记叙文的基本框架(特指记一件事)
(记事类记叙文)一般我们要求写五段:
第一段:开头(50字内点题)
第二段:事件的起因(即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一般采用人物性格铺垫、事出有因铺垫、环境描写铺垫)
第三段:事件的结过(要进行环境描写、对话描写、表情描写、动作描写,让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里的一言一行、一笑一怒、一喜一悲得以充分的展现)
第四段:事件的经果(要进行议论或抒情点明此事对你的影响或启发)
第五段:再次点题。
5. 回到家里,我回想起刚才的那一幕,陷入里沉思。虽然那一幕是平凡的一幕,但是却让我十分感动,令我难以忘怀。
2. 作文开头七法
文章的开头是整篇文章的门面。商店的门面漂亮,吸引来的顾客就多;文章的开头好了,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可见要想顺利成文,并使一篇文章精彩,必须在开头上下功夫。下面只就这个问题(主要是记叙文)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文的开头方式很多,按形式、按内容、按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等等,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1、点题式:指文章一开头就入题的方式。开头揭示题旨,入题快,益于引导读者把握文章的中心。见作文第二讲例文《和你在一起》
2、对比强调式:如《八只小猫》的开头:“我并不喜欢活的或者别的什么猫,但对家里八只景德镇的瓷小猫有些例外。它们是在江西瓷品展览会上与我见面的,我一看那清新可喜的样子就爱上了。”紧扣题目,既点明了“八只小猫”的来历又强调了作者对小猫的感情。
3、渲染式:这种方式用好了,容易显示作者的功力。它往往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展开烘托气氛,也能引发故事情节的推进。如《母爱》的开头“月溶溶,微风拂拂,我偎依在母亲的身边,母亲用那皱裂的双手,轻抚着我的胳膊、面颊,我周身沐浴在温馨无比的母爱春晖中”
4、排比式:如《亲情》的开头:亲情是朱自清文中父亲的背影,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又如《母亲》的开头“当我被生活的坎坷绊倒时,一双手伸向我面前;当我因命运的不公委屈地掉下眼泪时,一双手搭在我的肩上,当我被胜利的光环笼罩得失去自我时,一双手轻轻拍打着我的头。我知道,那是母亲的手”
5、引用式:如《心愿》开头“我向流星许个心愿,让你知道我爱你!”这是一句歌词,但这只是一句歌词吗?不!它是我向流星许的唯一一个心愿。
现在是十一月十九日凌晨三时四十八分,我刚刚看过狮子座的流星雨。听别人说看流星雨许愿,愿望就会实现。我不敢说相信,但我却希望真的如此,因为我想——“我向流星许个心愿让你知道我爱你!”
当然,引用对于不同文章作用也不尽相同:或引用名言警句,点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语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谚语,说明事理。
6、直接式:一般同学总喜欢在开头上绕来绕去,说些不着边的话,既浪费许多笔墨,又影响表达效果。实际上有许多优秀的记叙文,一般都是直接进入事件的记叙。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契诃夫的《变色龙》,开头都是简捷明了,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入到故事的情景中,让读者的思绪随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起伏。例:《一碗馄饨 》的开头:那天, 她跟妈妈又吵架了, 一气之下, 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 看到前面有个面摊, 香喷喷热腾腾, 她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 可是, 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 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 看她站在那边, 就问:"孩子, 你是不是要吃面? " "可是, 可是我忘了带钱.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 我请你吃面. "很快,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炖和一碟小菜. 她满怀感激, 刚吃了几口, 眼泪忽然就掉了下来, 纷纷落到碗里.
7、对话式:如《羚羊木雕》的开头:“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送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3. 作文结尾的方法
你冰清玉洁。 1、 抒情式:例:啊!雪花,你带给人们洁白素雅的美。雪花啊!我愿所有的人品格都如
2、总结式。例: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3、歌词、诗句式。例1:看了这山这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例2:“你出污泥而不染,全身奉献一丝无悔。啊!„„”荷花的这种品格引起了多少人的赞赏。
4、联想赞美式。例:我赞美凌寒独自开的梅花,更赞美坚贞不屈,纯朴高洁的人。
5、随想式。例:望着眼前的这棵高大的无私奉献的梧桐树,我什么时候也能像它一样呢?
6、自然意境式。例:夕阳献出了最后一丝余辉,笑着离开了。然而,明天朝霞又会冉冉升起„„
7、回味式。例:我时不时留恋地回头望几眼,一不留神,差点摔个筋斗。
故乡的柿子林如此地诱人。
8、自然总结式。例:好几年过去了,我长大了,夹竹桃也长高了。望着洁白的秀丽的夹竹桃,我比以前更加爱它了
9、意深长式结尾:看着他那闪过去的身影。哎, 真不应该......
10、设问强化式结尾:例1:我也想早日把气喘这个恶魔从我身上赶走,难道气喘就永远治不好吗?例2:当阳光洒遍大地,春天到了,花儿开了,鸟儿歌唱了,这个世界一片温情;那么,我们为何不用一颗冰莹剔透的心去感受阳光,感受温情,感受这个春色满园的世界呢?
11、, 至理名言式结尾:从他身上,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只要你心灵美,有真本领,别人就会尊重你。
12、深化主题式结尾:西哈狗成了我的好朋友,奶奶疼它,外公爱它,我也喜欢它。 风, 轻轻地吹, 像是在抚摸同学们的面颊, 帮他们擦去脸上的汗水, 又像是在说:"同学们, 你们辛苦了!"
13、呼吁法:我希望科学更加发达,绿色智能垃圾箱能早日面世!将来的世纪更加美好!
14、引用法:“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
15. 回忆法: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4. 语言描写
. 下面是某一学生的语言描写。
例子: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没看见。”李星说。 这段描写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加上符合他们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就会好象真的听见他们的声音;同时添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就会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
改: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有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捣乱鬼无事生非,油嘴滑舌;张小勇油嘴滑舌,混淆是非;高芳芳正义、勇敢,不留情面;李星性格软弱,胆小怕事,各自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 二:例子 (爸爸是工商人员,去买肉与老板的对话)
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眯,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熟肉,慌忙说" 让我再给您称一遍!" 爸爸奇怪地问老板" 为啥要再称一遍?"" 刚才称错了!" 老板边说边手忙脚乱地重新称肉。" 你咋知道称错了?" 老板用手抹了一把脸上沁出来的汗珠,脸涨得跟柜台上的猪肝似的,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 这,这……"爸爸严厉地问老板:“这什么?" 老板低下了头,小声说:“这是七块钱的肉,不够半斤。" 爸爸冷冷地看了看卖肉的老板,说" 平常看你怪老实的,谁知道你竟敢缺斤少两,欺骗顾客,跟我到局里走一趟吧!"
三:例《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的 岳父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持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范进在中举前,穷困潦倒。有一次向他岳父借乡试盘费,胡屠户不但不借,还将范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范进中举后,同是这个胡屠户,却换了一副嘴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两处谈话,前倨后恭,反差极大,活画胡屠户这个势利小人的丑恶面目。——语言描写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有些学生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我说”、“你说”、“他说”,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 一个人说话时,总要出现相应的表情与动作,把它们描写出来,不但可以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另外,为了使对话形式更活泼,更生动,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的对话形式,如提示语在前面,提示语在后面,还可以把提示语放在人物说的话中间,当然,如果读者能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到是谁说的话,也可以把提示语省略。
成功的语言描写,要求作者使用的语言必须具体、生动、形象;必须精确而凝炼;必须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物语言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
5、对话描写
故事欣赏:
有一位媳妇,人送外号“馋媳妇”。除非她不说话,一说话,张口就说吃的东西。
有一天,她丈夫准备外出做买卖,就让她出门看看天气怎么样,她开门看了看,张口就说:“哎呀!天正下大雪呢,那雪白得就像白面似的。”
“雪下得有多厚?”丈夫又问道。
“有锅饼那么厚。”“馋媳妇”道。
丈夫一看媳妇的老毛病又犯了,就上去打了她一耳光,“馋媳妇”摸着被打肿的脸,说:“你好狠心哪,把我的脸打得像面包似的。”
儿子一看妈妈挨了打,就哭了。“馋媳妇”一把搂过孩子,边给儿子擦眼泪边说“好宝宝,别哭了。你哭得‘抽答、抽答’的就像喝肉汤 的声音。”
思考:故事中媳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示
的?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总结:的确,这个故事的亮点就是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作者借助富于个性的语言刻画了一个“谗媳妇”的形象,它启示我们:语言描写一定要突出人物的个性。
学点技巧:
比较下列两端语言描写
A
参加“海选”的妹妹回来了
“你被选上了吗?”我问她。
“嗯!”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
“因为角色。”
“你的角色是什么?”
“他们让我演狗。”
B
“砰!”门被重重地踹开了,全家顿时愕然。原来是参加“海选”的妹妹回来了,她阴沉着脸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你被选上了吗?”我小心翼翼地问她。
“嗯!”她气哼哼地蹦出一个字。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因为角色。”她愤愤地答道。
角色会有什么问题?我有些疑惑,可又不敢去惹她。
“你的角色是什么?”妈妈上前抚摸着她的头关切地问道。
“他们让我演狗。”妹妹委屈地趴在妈妈怀里哭道。我们大家面面相觑。 思考:你能看出这段对话描写中都多了哪些描写方法吗? 表达效果什么不同?有同学认为这些描写是画蛇添足, 你同意吗? 为什么? (小组讨论)
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总结:描写语言时,适当的加入说话人的语气、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可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 比比眼力:试比较下列两组对话描写
A 老槐树支起绿蓬伞,挡住热辣辣的阳光。我和李华坐在树荫下做着数学作业。 我问:“今天天真热。李华,第四题会做吗?”
李华说:“可不是吗?会!”
我说:“你给我讲讲吧,我不会做。”
李华说:“你太笨了,简直不可救药。再想想,实在不会我再给你讲。” 我说:“好!”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着。
B 老槐树支起绿蓬伞,挡住热辣辣的阳光。我和李华坐在树荫下做着数学作业。 我问:“李华,第四题会做吗?”
“会!”李华说。
“你给我讲讲吧,我不会做。”
“再想想。”李华说:“实在不会再给你讲。”
“好!”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着。
思考:你欣赏哪一组?为什么?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总结:语言要简练,写有意义的,能表达中心的话。
灵活运用对话描写的四种方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没有提示语)避免单调、重复。
总结:进行对话描写应该注意三个问题:
1、发言内容、语气要体现人物
性格。
2、发言内容要符合人物身份。
3、在引述人物语言的同时还应
有适当的神态、动作描写
参考例文一《台灯风波》
“ 妈妈,台灯怎么不亮了?”我大声喊。
“喂,他爸,孩子的台灯坏了。” 妈妈对爸爸说话总要先“喂”一声。 “噢?是电路有毛病了吧?我去找电工检查一下。” 爸爸放下了报纸,
发福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爸,还是我自己来修吧!”
“你?得了吧!我的未来大学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爸,没事儿,我学过电学,让我试试吧!” 我乞求着。
“别胡闹,看你的书去!” 爸爸板起了脸。
“我------”
“还楞着干吗?复习功课去!” 硬邦邦的,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脸
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显出不可抗拒的威严。
妈妈见我不高兴,忙跑过来,对我说“唉,别试啦,怪危险
的,你爸也是好意。去,看书啊!”
6、 心理描写训练
一、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如果说人物的肖像、言语、行动的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窥见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那么,心理描写则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它们的互相结合,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心理刻画时,要注意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尤其是那些一闪即逝的心灵波动。在描述心理变化轨迹时,要做到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二、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
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现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例如:
1. 快考试时: 离考试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我再一次检查我的文具盒,看看文具准备好了没。中性笔,好好地躺在文具盒中;铅笔,乖乖地趴在文具盒里内;橡皮,安静地坐在文具盒里;尺子,咦?尺子跑哪去了? 我再一次检查,嘴里还喃喃自语“中性笔, 铅笔, 橡皮„„”还是不见尺子。我看了看表,糟了,快上课了,怎么办?怎么办呢? 我着急地看了看旁边的同学,心里想“要是有人可以帮帮我就好了”----可是没有,周围的同学都在认真地准备着东西,只有我,在焦急地东张西望,六神无主的我心里想有一只调皮的小兔子在嘭嘭直跳,我心想“昨天晚上还在呀,现在怎么没了呢?难道它长翅膀飞了?那我考试怎么办? 这次百分之八十的题目都要用上尺子,我该怎么办?向同学借?可是每个同学也都只带了一把呀!我越想越着急。” 硬着头皮,就这样吧„„
2. 考试正在进行:
做着做着,我忽然发现有两道题作业本上做过。不知怎的,我那不争气的手怎么竟会放到作业本上!我想去翻去,心跳得很快,手指也颤得厉害。同时,感到讲台上有一双异常严厉的眼睛盯着我,紧紧地盯着我。我一抬头,正与那目光相遇。我的背像遭到了芒刺一般,又像一个正在偷东西的小偷当场被人抓到一样惶恐、窘迫、难堪—老天8分,我越发慌张起来,脑袋里如同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总感到交卷铃声会突然在下一秒中响起,我时候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已经是远远不够了。我的手无力地从作业本上滑
落,胆怯地垂着眼睑。我不知是怎样交的卷,只觉得脸上红得厉害,发高烧也从未这样难受
3. 晚上一人在家:
时间已经指向二十三点了,可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屋子里冷清的可怕。
月黑逢高,风在窗外呜呜的发出怪叫„„
我蜷缩着坐在沙发上,电视开着,却无心去看。我心里想:“爸爸妈妈下班这么晚啊!家里会不会闹鬼啊!我有不祥的预感。”我的恐惧让我不停的发抖。突然,窗帘飘了起来,我叫了一声:“啊,救命啊!谁来救救我!!”我定下神来,仔细一看,原来是我忘记关窗了啊!这下让我虚惊一场。
不一会,就下起了大雨,“轰轰轰”,可怕的雷声让我不敢动了。窗外的树枝“沙沙”的摇晃,我还以为是小偷呢。我的额头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过了二十分钟后,“当当当”,突然有人敲门,吓得我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哆嗦着小声问道:“谁呀?”“我是爸爸。”我一溜烟的跑过去开门。原来是爸爸回来了呀!我刚才差点都吓哭了。
4. 晚上玩太迟回家:
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出现在我眼前。我忐忑不安,心里七上八下,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我匆匆地一路小跑,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说过,放学后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遵守了几天,就又给忘了。这回爸爸一定会特别生气,说不定还要揍我呢。这时,我放慢了脚步,心想着该怎么办。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爸爸承认错误,请他原谅。想到这儿,我又加快了速度,飞快地向家里跑去
5考试卷要给妈妈看:
. 算了,豁出去吧,大不了扣掉一个月零用钱,再加一顿臭骂。我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到了妈妈跟前。妈妈足足看了半分钟时间。怎么还不向我“开炮”呢?不会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吧?早知会这么惨,我情愿少看几部电视剧,少K 几本小说,少玩几次电脑,少„„总之,做什么都愿意。我静静地等待着妈妈的“判决”,她却出奇的冷静,放下试卷片刻之后,又慢慢地从写字台上取出钢笔,在试卷上工工整整地签了字。接着什么也没说,就做饭去了。一切都那么平静,仿佛没有发生过什么一般。我想,她是对我心灰意冷了吧?天知道,我多想妈妈能骂我几句,你可知道,这种沉默的比挨骂更难受啊!
7. 选材
写作时,选材应像蜜蜂那样勤于博采,在占有了一定数量的材料后,又要善于提取精华,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怎样才能做到有材可选呢?首先是广泛积累生活素材。收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最易带有个性色彩,也最容易触动情感。但是,这些材料也许不都新颖、典型。作为学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这里的“虚构”并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编造,而是在遵循现实的基础上的“创造”,通过生动描绘使其生动具体。
在选材时,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 另外,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也是一个好办法。俗话说“量体裁衣”。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 这些都是让材料丰富、有用的重要途径。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
“叮铃铃„„” 伴着响亮的上课铃声,一堂语文课开始了。
同学们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老师讲课,今天老师教的是《鞋匠的儿子》这一课。“谁来把第3自然段读一读?”老师一边发问一边扫视全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来!”A 同学把手举得高高;“我!”B 同学也不甘示弱,恨不得站起来;C 同学端端正正坐着,但手同样举得高高,眼中充满期盼;而我心里很矛盾,想举手,又怕读不好被同学嘲笑„„最后,老师把目光落在了C 同学身上:“C 同学,你来读!”听到喊声,C 同学刷地站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喜悦,开始了朗读:“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哈„„”才读了两句,我就忍不住笑了,底下好几个同学也笑开了。尤其是那几个调皮的同学,捂着嘴巴,伏在桌上嘿嘿地笑。这下,其余同学也忍不住了,都小声笑了起来。原来,C 同学读起来一句三顿,听起来哪像是在读课文,那声音特像是正在播放的磁带卡带后所发出的,难怪大家都要笑了。“停!谁在笑?”老师严厉地问道。我连忙闭上了嘴巴,全班噤若寒蝉。“她!”同桌指着我向老师报告,顿时,我感到老师的目光像冰一样扫过我的脸。那目光中有责备,有失望,还有„„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老师把目光转向全班同学:“大家还记得上次C 同学起来朗读的情景吗?”我回想起来,上次C 同学读时结结巴巴,还读错了很多地方,比今天更糟。老师严肃地对我们说:“这次C 同学读得比上次进步多了,你们没有觉得吗?你们真的认为好笑吗?”老师短短的几句话让教室一下子陷入了静默,同学们都低下了头,谁也没有说话,都在为自己刚刚的行为感到羞愧。是啊,C 同学已经有了这么大的进步,他该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而我却视若无睹,而且虽然读得并不好,但他却能自信地争取朗读,这份勇气难道不值得敬佩吗?我呢,我有C 同学的勇气吗?我付出努力了吗?居然还嘲笑人家!想到这,我更羞愧了。
带着歉意和敬佩,我抬眼望去,C 同学正红着脸,略带窘态地站着,我在心中轻轻说道:“C 同学,对不起,你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你学习。”
这是一堂难忘的语文课,它让我懂得了尊重别人,学会了欣赏别人。
8、语言表达技巧
一、语言的神奇功用
作文无定法,语言无教法。如果老师站在讲台上对同学们说,我来教你们写作的方法,说话的技巧,那是非常滑稽的。但是语言这个东西,又具有魔术师般的神奇本领。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明朝那位主修《永乐大典》的翰林大学士解缙,有一天他和明太祖朱元璋一起钓鱼,不一会儿,解缙就钓鱼数条,朱元璋却一无所获,场面十分尴尬。解缙察颜观色,随口吟诗一首:“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抛荡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这是语言透析出的机敏睿智与应变技巧。还有。同学们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吗?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大夫,此人身体矮小,其貌不扬。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骄横傲慢,不可一世,问:“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回答说:“挥袂蔽日,呵气成云,怎能说没人呢?”楚王问:“那为什么派你出使楚国呢?”晏婴回答说:“齐国的规矩是贤者使贤王,不肖者使不肖王。我最不肖,所以使楚。”晏婴运用语言的艺术,维护了国格与人格的尊严。再有。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向罗斯福总统请求一批军火援助,罗斯福举棋不定。丘吉尔闷闷不乐地回到宾馆,他刚跳进浴盆里,罗斯福突然不宣而入。丘吉尔赤身裸体,嘴里还叼着他那个须臾难舍的大烟斗。这场面是多么难堪呀!丘吉尔急中生智,耸一耸肩说:“我这个大英帝国的首相对你可是没有丝毫的隐瞒呀。”对方听了捧腹大笑。丘吉尔妙语惊人。不仅掩饰了自己一丝不挂的窘态,而且含蓄地表示他在政治立场上开诚布公、毫无隐私、赤胆相见。这不仅恰到好处地打破了僵局,融洽了气氛,而且博得罗斯福的极大同情和好感,使会 谈形势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罗斯福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这是语言透析出的政治风度与外交技巧。
二、文章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的描摹之美
什么是描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描摹是一种语言表达技巧,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形象与生动。它能把静的变动,死的变活,抽象变具体,无形变有形。
举个例子,比如放学后,同学们隔着铁门看外面快餐店炒菜,一个同学说:“外面快餐店正在炒菜。”这是叙述。叙述语言通常只能告诉我们的“情节”。让我们变换一下表达方式:“快餐店,掌勺的正忙个不停。锅烧得通红,油煎得滚热,活鲜鲜的小白菜,往油锅一倒,爆得脆响。铁瓢挥动,铁锅抖起,两分钟,捞起来,油灵灵、香喷喷的,同学们隔着铁栅子门,口水诱得直往肚子里咽。”这是描摹,不仅有情节,而且有画面,色、香、味、感一应俱全。描摹之美使语言层次上了一个等级。
描摹之美,要靠比喻、拟人、拟物来实现。可以说,没有比喻、比拟,就没有描摹,就没有形象生动可言。
9、怎样进行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指对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开展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要把场面写得具体生动,再现场面的精彩,需要努力达到下面的基本要求。
一、有条不紊 :有条不紊地对场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很多。
例如 《紧急集合》: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到达军营的第四个夜晚„„
夜深了,很静。“嘟、嘟、嘟。”三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整个山谷的沉寂,也把我从梦中惊醒。是三声!紧急集合!我随手去拉灯绳。“别开灯!”不知那里来的一声提醒了我。紧急集合是不允许开灯的。
此刻,我们住的营房可“炸了锅”。“嘿,我的衣服呢?”“手电,快给照照!”“现在几点了,还没睡好呢!”“甭罗嗦,只有三分钟!”„„“喂,回来,你穿的是我的鞋!”“哗啦!”“床蹋了?”“嚷什么,我把脸盆揣翻了!”„„
这时的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好不容易胡乱套齐了衣服,背包却怎么也打不上,脑门上急出一层汗。打了拆,拆了打,折腾了两三次就是打不好。心里一慌连手指也给缠了进去。最后干脆一咬牙,横七竖八地给被子来个“五花大绑”,住往肩上一扛,跳下地,拖拉着鞋,冲出门外„„
评析:
第一段:必要的交代。
第二段:写紧急集合前的气氛:很静
第三四段:写紧急集合哨声响后,大家手忙脚乱的窘态。是写“面”。写法上主要用了语言行动、描写。第五段具体描述“我”匆忙之中的狼狈,是写“点”
第三至第五段的场面描写,写“我们”。突出了紧张气氛,与紧急集合前的“很静”形成对比。从顺序安排上看,用了时空交叉的写法:既有三分钟纵向推移的过程(被惊醒--摸黑穿衣服――打背包――冲出门外),又有三分钟内空间横断面上的手忙脚乱的紧急准备。
二、特定气氛
众多人物共处于一个特定的场合,尽管他们的言行可以办成,但必有一项为大家所瞩目、所关切的中心事件。围绕这一事件,全场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气氛,或悲或喜、或忧或愤、或秩序井然、或杂乱喧嚣,等等,应是作者要着力描绘的。
例如:《路边惊魂》中的一段:
“司机中等身材,有四十来岁,黑胖胖的脸上留着短须,带着眼镜,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沉着、热情办事果断的好大叔。医生说病情十分严重,把我们吓得心惊肉跳,医生说按医院的规定,应马上交钱,就可以马上动手术,那个秃头的中年男子幸灾乐祸地说:‘谁是他的父亲,快一点去交钱,迟了就没命了。’大厅里,小孩还躺在过道的长凳上,那个秃头的中年男子对司机嚷道:‘你是孩子的他爸,还不赶快去交钱。’司机毫不犹豫地把身上唯一的一百一十无钱交到收费室,这些钱却只有医院抢救费用的四分之一, 11
还要三百三十,这下人群里炸开锅了,小学生中的一个高个头的女生说:‘我们也凑着交钱。’围观的小学生都把买早点的钱拿了出来,一下子。捐钱的人猛增,门诊部被围得水泄不通,唯有那个秃头的中年男子不给钱,一个个头很小的小朋友幼稚的问:‘胖大叔,您为什么不献点儿爱心呢?司机也跟着问:‘大家都出了,你为什么不出点?’中年男子瞟了司机一眼,轻蔑地说:‘我是下岗工人,谁向我献爱心。快点回去找三千美金,免得留后遗症。’突然,一个高个子的女同学忽然尖叫一声:‘他是我单元楼的王大叔,是个包工头,天天在阳春洒楼请你的哥们吃喝玩乐,打牌追猪,每次都是上千无的消耗„„’一番话驳得那个秃头的中年男子哑口无言。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受伤的小孩忽然尖叫一声,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出,洒在地上。这时医院的陈院长把自己的一百元也捐了出来,在场的医生感动了!护士感动了!病人也感动了!人们纷纷解囊相助,一下子就有千元以上,秃头的中年男子冷笑一声,对司机师傅说:‘你的小孩有救了。’护士们都忙了起来,推着手术车,飞速的奔向急救室,护士们你打针,我疗针,她洗伤口,小孩的血止住了,伤口上一共疗了八针。那个中年男子一摇一摆直到病床前对那位师傅说:‘你的孩子有救了。’‘是吗?’司机回答‘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是他的父亲!’秃头的中年男子望了望小孩,他惊呆了,那竟然是他的孩子,他自愧不如,一屁股坐倒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涛儿„„涛儿„„你„„你„„’。”
这里不管是司机,还是秃头的中年男子,还是医生护士、学生,都在关心被撞伤小孩的病情。作者通过着力描绘秃头的中年男子对小孩的消极态度,司机、医生、护士、学生对小孩的热忱相助,使全场所表现的一种有悲有喜,有忧有愤的气氛。
三、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中如何将“点”、“面”结合?
例1: 挤 车
车来了,还没停稳,几个青年人凭着力大气粗占据了有利位置,直往车内挤。几个手脚敏捷的小伙子像猴一样左跳右跃,“嗖”的一声蹿上去,霸住了车门。一大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面)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直叫“我的妈”。(点)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例2: 整个课室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面) 看,胖子张亚超的圆脸由于过度兴奋而罩上了一层红晕;廖虎的头一直都是低着的,右手不自觉地转动着圆珠笔,脚不住地在地上磨蹭着;连一向最爱说话的欧文也一声不吭,只是习惯性的微微嚅动着嘴巴。(点) 课室里一片狼籍,班长很生气地说:“快安静,上语文公开课了。”(点) 同学们顿时躁动起来,有的连眉毛都翘起来了,说:“唉,又是公开课!”有的高兴地说:“好,公开课,是我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我喜欢。”还有一些同学说:“公开课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照样有人睡觉有人大声说话?”整个课室沸沸扬扬的,(面) 老师来了,我们才逐渐安静下来,上课了。
12
作文辅导材料 1. 记叙文的基本框架(特指记一件事)
(记事类记叙文)一般我们要求写五段:
第一段:开头(50字内点题)
第二段:事件的起因(即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一般采用人物性格铺垫、事出有因铺垫、环境描写铺垫)
第三段:事件的结过(要进行环境描写、对话描写、表情描写、动作描写,让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里的一言一行、一笑一怒、一喜一悲得以充分的展现)
第四段:事件的经果(要进行议论或抒情点明此事对你的影响或启发)
第五段:再次点题。
5. 回到家里,我回想起刚才的那一幕,陷入里沉思。虽然那一幕是平凡的一幕,但是却让我十分感动,令我难以忘怀。
2. 作文开头七法
文章的开头是整篇文章的门面。商店的门面漂亮,吸引来的顾客就多;文章的开头好了,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可见要想顺利成文,并使一篇文章精彩,必须在开头上下功夫。下面只就这个问题(主要是记叙文)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文的开头方式很多,按形式、按内容、按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等等,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1、点题式:指文章一开头就入题的方式。开头揭示题旨,入题快,益于引导读者把握文章的中心。见作文第二讲例文《和你在一起》
2、对比强调式:如《八只小猫》的开头:“我并不喜欢活的或者别的什么猫,但对家里八只景德镇的瓷小猫有些例外。它们是在江西瓷品展览会上与我见面的,我一看那清新可喜的样子就爱上了。”紧扣题目,既点明了“八只小猫”的来历又强调了作者对小猫的感情。
3、渲染式:这种方式用好了,容易显示作者的功力。它往往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展开烘托气氛,也能引发故事情节的推进。如《母爱》的开头“月溶溶,微风拂拂,我偎依在母亲的身边,母亲用那皱裂的双手,轻抚着我的胳膊、面颊,我周身沐浴在温馨无比的母爱春晖中”
4、排比式:如《亲情》的开头:亲情是朱自清文中父亲的背影,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又如《母亲》的开头“当我被生活的坎坷绊倒时,一双手伸向我面前;当我因命运的不公委屈地掉下眼泪时,一双手搭在我的肩上,当我被胜利的光环笼罩得失去自我时,一双手轻轻拍打着我的头。我知道,那是母亲的手”
5、引用式:如《心愿》开头“我向流星许个心愿,让你知道我爱你!”这是一句歌词,但这只是一句歌词吗?不!它是我向流星许的唯一一个心愿。
现在是十一月十九日凌晨三时四十八分,我刚刚看过狮子座的流星雨。听别人说看流星雨许愿,愿望就会实现。我不敢说相信,但我却希望真的如此,因为我想——“我向流星许个心愿让你知道我爱你!”
当然,引用对于不同文章作用也不尽相同:或引用名言警句,点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语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谚语,说明事理。
6、直接式:一般同学总喜欢在开头上绕来绕去,说些不着边的话,既浪费许多笔墨,又影响表达效果。实际上有许多优秀的记叙文,一般都是直接进入事件的记叙。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契诃夫的《变色龙》,开头都是简捷明了,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入到故事的情景中,让读者的思绪随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起伏。例:《一碗馄饨 》的开头:那天, 她跟妈妈又吵架了, 一气之下, 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 看到前面有个面摊, 香喷喷热腾腾, 她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 可是, 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 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 看她站在那边, 就问:"孩子, 你是不是要吃面? " "可是, 可是我忘了带钱.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 我请你吃面. "很快,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炖和一碟小菜. 她满怀感激, 刚吃了几口, 眼泪忽然就掉了下来, 纷纷落到碗里.
7、对话式:如《羚羊木雕》的开头:“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送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3. 作文结尾的方法
你冰清玉洁。 1、 抒情式:例:啊!雪花,你带给人们洁白素雅的美。雪花啊!我愿所有的人品格都如
2、总结式。例: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3、歌词、诗句式。例1:看了这山这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例2:“你出污泥而不染,全身奉献一丝无悔。啊!„„”荷花的这种品格引起了多少人的赞赏。
4、联想赞美式。例:我赞美凌寒独自开的梅花,更赞美坚贞不屈,纯朴高洁的人。
5、随想式。例:望着眼前的这棵高大的无私奉献的梧桐树,我什么时候也能像它一样呢?
6、自然意境式。例:夕阳献出了最后一丝余辉,笑着离开了。然而,明天朝霞又会冉冉升起„„
7、回味式。例:我时不时留恋地回头望几眼,一不留神,差点摔个筋斗。
故乡的柿子林如此地诱人。
8、自然总结式。例:好几年过去了,我长大了,夹竹桃也长高了。望着洁白的秀丽的夹竹桃,我比以前更加爱它了
9、意深长式结尾:看着他那闪过去的身影。哎, 真不应该......
10、设问强化式结尾:例1:我也想早日把气喘这个恶魔从我身上赶走,难道气喘就永远治不好吗?例2:当阳光洒遍大地,春天到了,花儿开了,鸟儿歌唱了,这个世界一片温情;那么,我们为何不用一颗冰莹剔透的心去感受阳光,感受温情,感受这个春色满园的世界呢?
11、, 至理名言式结尾:从他身上,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只要你心灵美,有真本领,别人就会尊重你。
12、深化主题式结尾:西哈狗成了我的好朋友,奶奶疼它,外公爱它,我也喜欢它。 风, 轻轻地吹, 像是在抚摸同学们的面颊, 帮他们擦去脸上的汗水, 又像是在说:"同学们, 你们辛苦了!"
13、呼吁法:我希望科学更加发达,绿色智能垃圾箱能早日面世!将来的世纪更加美好!
14、引用法:“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
15. 回忆法: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4. 语言描写
. 下面是某一学生的语言描写。
例子: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没看见。”李星说。 这段描写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加上符合他们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就会好象真的听见他们的声音;同时添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就会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
改: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有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捣乱鬼无事生非,油嘴滑舌;张小勇油嘴滑舌,混淆是非;高芳芳正义、勇敢,不留情面;李星性格软弱,胆小怕事,各自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 二:例子 (爸爸是工商人员,去买肉与老板的对话)
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眯,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熟肉,慌忙说" 让我再给您称一遍!" 爸爸奇怪地问老板" 为啥要再称一遍?"" 刚才称错了!" 老板边说边手忙脚乱地重新称肉。" 你咋知道称错了?" 老板用手抹了一把脸上沁出来的汗珠,脸涨得跟柜台上的猪肝似的,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 这,这……"爸爸严厉地问老板:“这什么?" 老板低下了头,小声说:“这是七块钱的肉,不够半斤。" 爸爸冷冷地看了看卖肉的老板,说" 平常看你怪老实的,谁知道你竟敢缺斤少两,欺骗顾客,跟我到局里走一趟吧!"
三:例《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的 岳父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持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范进在中举前,穷困潦倒。有一次向他岳父借乡试盘费,胡屠户不但不借,还将范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范进中举后,同是这个胡屠户,却换了一副嘴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两处谈话,前倨后恭,反差极大,活画胡屠户这个势利小人的丑恶面目。——语言描写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有些学生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我说”、“你说”、“他说”,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 一个人说话时,总要出现相应的表情与动作,把它们描写出来,不但可以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另外,为了使对话形式更活泼,更生动,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的对话形式,如提示语在前面,提示语在后面,还可以把提示语放在人物说的话中间,当然,如果读者能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到是谁说的话,也可以把提示语省略。
成功的语言描写,要求作者使用的语言必须具体、生动、形象;必须精确而凝炼;必须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物语言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
5、对话描写
故事欣赏:
有一位媳妇,人送外号“馋媳妇”。除非她不说话,一说话,张口就说吃的东西。
有一天,她丈夫准备外出做买卖,就让她出门看看天气怎么样,她开门看了看,张口就说:“哎呀!天正下大雪呢,那雪白得就像白面似的。”
“雪下得有多厚?”丈夫又问道。
“有锅饼那么厚。”“馋媳妇”道。
丈夫一看媳妇的老毛病又犯了,就上去打了她一耳光,“馋媳妇”摸着被打肿的脸,说:“你好狠心哪,把我的脸打得像面包似的。”
儿子一看妈妈挨了打,就哭了。“馋媳妇”一把搂过孩子,边给儿子擦眼泪边说“好宝宝,别哭了。你哭得‘抽答、抽答’的就像喝肉汤 的声音。”
思考:故事中媳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示
的?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总结:的确,这个故事的亮点就是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作者借助富于个性的语言刻画了一个“谗媳妇”的形象,它启示我们:语言描写一定要突出人物的个性。
学点技巧:
比较下列两端语言描写
A
参加“海选”的妹妹回来了
“你被选上了吗?”我问她。
“嗯!”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
“因为角色。”
“你的角色是什么?”
“他们让我演狗。”
B
“砰!”门被重重地踹开了,全家顿时愕然。原来是参加“海选”的妹妹回来了,她阴沉着脸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你被选上了吗?”我小心翼翼地问她。
“嗯!”她气哼哼地蹦出一个字。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因为角色。”她愤愤地答道。
角色会有什么问题?我有些疑惑,可又不敢去惹她。
“你的角色是什么?”妈妈上前抚摸着她的头关切地问道。
“他们让我演狗。”妹妹委屈地趴在妈妈怀里哭道。我们大家面面相觑。 思考:你能看出这段对话描写中都多了哪些描写方法吗? 表达效果什么不同?有同学认为这些描写是画蛇添足, 你同意吗? 为什么? (小组讨论)
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总结:描写语言时,适当的加入说话人的语气、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可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 比比眼力:试比较下列两组对话描写
A 老槐树支起绿蓬伞,挡住热辣辣的阳光。我和李华坐在树荫下做着数学作业。 我问:“今天天真热。李华,第四题会做吗?”
李华说:“可不是吗?会!”
我说:“你给我讲讲吧,我不会做。”
李华说:“你太笨了,简直不可救药。再想想,实在不会我再给你讲。” 我说:“好!”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着。
B 老槐树支起绿蓬伞,挡住热辣辣的阳光。我和李华坐在树荫下做着数学作业。 我问:“李华,第四题会做吗?”
“会!”李华说。
“你给我讲讲吧,我不会做。”
“再想想。”李华说:“实在不会再给你讲。”
“好!”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着。
思考:你欣赏哪一组?为什么?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总结:语言要简练,写有意义的,能表达中心的话。
灵活运用对话描写的四种方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没有提示语)避免单调、重复。
总结:进行对话描写应该注意三个问题:
1、发言内容、语气要体现人物
性格。
2、发言内容要符合人物身份。
3、在引述人物语言的同时还应
有适当的神态、动作描写
参考例文一《台灯风波》
“ 妈妈,台灯怎么不亮了?”我大声喊。
“喂,他爸,孩子的台灯坏了。” 妈妈对爸爸说话总要先“喂”一声。 “噢?是电路有毛病了吧?我去找电工检查一下。” 爸爸放下了报纸,
发福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爸,还是我自己来修吧!”
“你?得了吧!我的未来大学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爸,没事儿,我学过电学,让我试试吧!” 我乞求着。
“别胡闹,看你的书去!” 爸爸板起了脸。
“我------”
“还楞着干吗?复习功课去!” 硬邦邦的,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脸
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显出不可抗拒的威严。
妈妈见我不高兴,忙跑过来,对我说“唉,别试啦,怪危险
的,你爸也是好意。去,看书啊!”
6、 心理描写训练
一、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如果说人物的肖像、言语、行动的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窥见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那么,心理描写则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它们的互相结合,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心理刻画时,要注意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尤其是那些一闪即逝的心灵波动。在描述心理变化轨迹时,要做到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二、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
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现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例如:
1. 快考试时: 离考试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我再一次检查我的文具盒,看看文具准备好了没。中性笔,好好地躺在文具盒中;铅笔,乖乖地趴在文具盒里内;橡皮,安静地坐在文具盒里;尺子,咦?尺子跑哪去了? 我再一次检查,嘴里还喃喃自语“中性笔, 铅笔, 橡皮„„”还是不见尺子。我看了看表,糟了,快上课了,怎么办?怎么办呢? 我着急地看了看旁边的同学,心里想“要是有人可以帮帮我就好了”----可是没有,周围的同学都在认真地准备着东西,只有我,在焦急地东张西望,六神无主的我心里想有一只调皮的小兔子在嘭嘭直跳,我心想“昨天晚上还在呀,现在怎么没了呢?难道它长翅膀飞了?那我考试怎么办? 这次百分之八十的题目都要用上尺子,我该怎么办?向同学借?可是每个同学也都只带了一把呀!我越想越着急。” 硬着头皮,就这样吧„„
2. 考试正在进行:
做着做着,我忽然发现有两道题作业本上做过。不知怎的,我那不争气的手怎么竟会放到作业本上!我想去翻去,心跳得很快,手指也颤得厉害。同时,感到讲台上有一双异常严厉的眼睛盯着我,紧紧地盯着我。我一抬头,正与那目光相遇。我的背像遭到了芒刺一般,又像一个正在偷东西的小偷当场被人抓到一样惶恐、窘迫、难堪—老天8分,我越发慌张起来,脑袋里如同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总感到交卷铃声会突然在下一秒中响起,我时候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已经是远远不够了。我的手无力地从作业本上滑
落,胆怯地垂着眼睑。我不知是怎样交的卷,只觉得脸上红得厉害,发高烧也从未这样难受
3. 晚上一人在家:
时间已经指向二十三点了,可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屋子里冷清的可怕。
月黑逢高,风在窗外呜呜的发出怪叫„„
我蜷缩着坐在沙发上,电视开着,却无心去看。我心里想:“爸爸妈妈下班这么晚啊!家里会不会闹鬼啊!我有不祥的预感。”我的恐惧让我不停的发抖。突然,窗帘飘了起来,我叫了一声:“啊,救命啊!谁来救救我!!”我定下神来,仔细一看,原来是我忘记关窗了啊!这下让我虚惊一场。
不一会,就下起了大雨,“轰轰轰”,可怕的雷声让我不敢动了。窗外的树枝“沙沙”的摇晃,我还以为是小偷呢。我的额头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过了二十分钟后,“当当当”,突然有人敲门,吓得我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哆嗦着小声问道:“谁呀?”“我是爸爸。”我一溜烟的跑过去开门。原来是爸爸回来了呀!我刚才差点都吓哭了。
4. 晚上玩太迟回家:
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出现在我眼前。我忐忑不安,心里七上八下,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我匆匆地一路小跑,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说过,放学后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遵守了几天,就又给忘了。这回爸爸一定会特别生气,说不定还要揍我呢。这时,我放慢了脚步,心想着该怎么办。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爸爸承认错误,请他原谅。想到这儿,我又加快了速度,飞快地向家里跑去
5考试卷要给妈妈看:
. 算了,豁出去吧,大不了扣掉一个月零用钱,再加一顿臭骂。我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到了妈妈跟前。妈妈足足看了半分钟时间。怎么还不向我“开炮”呢?不会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吧?早知会这么惨,我情愿少看几部电视剧,少K 几本小说,少玩几次电脑,少„„总之,做什么都愿意。我静静地等待着妈妈的“判决”,她却出奇的冷静,放下试卷片刻之后,又慢慢地从写字台上取出钢笔,在试卷上工工整整地签了字。接着什么也没说,就做饭去了。一切都那么平静,仿佛没有发生过什么一般。我想,她是对我心灰意冷了吧?天知道,我多想妈妈能骂我几句,你可知道,这种沉默的比挨骂更难受啊!
7. 选材
写作时,选材应像蜜蜂那样勤于博采,在占有了一定数量的材料后,又要善于提取精华,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怎样才能做到有材可选呢?首先是广泛积累生活素材。收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最易带有个性色彩,也最容易触动情感。但是,这些材料也许不都新颖、典型。作为学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这里的“虚构”并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编造,而是在遵循现实的基础上的“创造”,通过生动描绘使其生动具体。
在选材时,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 另外,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也是一个好办法。俗话说“量体裁衣”。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 这些都是让材料丰富、有用的重要途径。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
“叮铃铃„„” 伴着响亮的上课铃声,一堂语文课开始了。
同学们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老师讲课,今天老师教的是《鞋匠的儿子》这一课。“谁来把第3自然段读一读?”老师一边发问一边扫视全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来!”A 同学把手举得高高;“我!”B 同学也不甘示弱,恨不得站起来;C 同学端端正正坐着,但手同样举得高高,眼中充满期盼;而我心里很矛盾,想举手,又怕读不好被同学嘲笑„„最后,老师把目光落在了C 同学身上:“C 同学,你来读!”听到喊声,C 同学刷地站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喜悦,开始了朗读:“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哈„„”才读了两句,我就忍不住笑了,底下好几个同学也笑开了。尤其是那几个调皮的同学,捂着嘴巴,伏在桌上嘿嘿地笑。这下,其余同学也忍不住了,都小声笑了起来。原来,C 同学读起来一句三顿,听起来哪像是在读课文,那声音特像是正在播放的磁带卡带后所发出的,难怪大家都要笑了。“停!谁在笑?”老师严厉地问道。我连忙闭上了嘴巴,全班噤若寒蝉。“她!”同桌指着我向老师报告,顿时,我感到老师的目光像冰一样扫过我的脸。那目光中有责备,有失望,还有„„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老师把目光转向全班同学:“大家还记得上次C 同学起来朗读的情景吗?”我回想起来,上次C 同学读时结结巴巴,还读错了很多地方,比今天更糟。老师严肃地对我们说:“这次C 同学读得比上次进步多了,你们没有觉得吗?你们真的认为好笑吗?”老师短短的几句话让教室一下子陷入了静默,同学们都低下了头,谁也没有说话,都在为自己刚刚的行为感到羞愧。是啊,C 同学已经有了这么大的进步,他该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而我却视若无睹,而且虽然读得并不好,但他却能自信地争取朗读,这份勇气难道不值得敬佩吗?我呢,我有C 同学的勇气吗?我付出努力了吗?居然还嘲笑人家!想到这,我更羞愧了。
带着歉意和敬佩,我抬眼望去,C 同学正红着脸,略带窘态地站着,我在心中轻轻说道:“C 同学,对不起,你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你学习。”
这是一堂难忘的语文课,它让我懂得了尊重别人,学会了欣赏别人。
8、语言表达技巧
一、语言的神奇功用
作文无定法,语言无教法。如果老师站在讲台上对同学们说,我来教你们写作的方法,说话的技巧,那是非常滑稽的。但是语言这个东西,又具有魔术师般的神奇本领。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明朝那位主修《永乐大典》的翰林大学士解缙,有一天他和明太祖朱元璋一起钓鱼,不一会儿,解缙就钓鱼数条,朱元璋却一无所获,场面十分尴尬。解缙察颜观色,随口吟诗一首:“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抛荡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这是语言透析出的机敏睿智与应变技巧。还有。同学们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吗?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大夫,此人身体矮小,其貌不扬。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骄横傲慢,不可一世,问:“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回答说:“挥袂蔽日,呵气成云,怎能说没人呢?”楚王问:“那为什么派你出使楚国呢?”晏婴回答说:“齐国的规矩是贤者使贤王,不肖者使不肖王。我最不肖,所以使楚。”晏婴运用语言的艺术,维护了国格与人格的尊严。再有。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向罗斯福总统请求一批军火援助,罗斯福举棋不定。丘吉尔闷闷不乐地回到宾馆,他刚跳进浴盆里,罗斯福突然不宣而入。丘吉尔赤身裸体,嘴里还叼着他那个须臾难舍的大烟斗。这场面是多么难堪呀!丘吉尔急中生智,耸一耸肩说:“我这个大英帝国的首相对你可是没有丝毫的隐瞒呀。”对方听了捧腹大笑。丘吉尔妙语惊人。不仅掩饰了自己一丝不挂的窘态,而且含蓄地表示他在政治立场上开诚布公、毫无隐私、赤胆相见。这不仅恰到好处地打破了僵局,融洽了气氛,而且博得罗斯福的极大同情和好感,使会 谈形势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罗斯福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这是语言透析出的政治风度与外交技巧。
二、文章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的描摹之美
什么是描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描摹是一种语言表达技巧,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形象与生动。它能把静的变动,死的变活,抽象变具体,无形变有形。
举个例子,比如放学后,同学们隔着铁门看外面快餐店炒菜,一个同学说:“外面快餐店正在炒菜。”这是叙述。叙述语言通常只能告诉我们的“情节”。让我们变换一下表达方式:“快餐店,掌勺的正忙个不停。锅烧得通红,油煎得滚热,活鲜鲜的小白菜,往油锅一倒,爆得脆响。铁瓢挥动,铁锅抖起,两分钟,捞起来,油灵灵、香喷喷的,同学们隔着铁栅子门,口水诱得直往肚子里咽。”这是描摹,不仅有情节,而且有画面,色、香、味、感一应俱全。描摹之美使语言层次上了一个等级。
描摹之美,要靠比喻、拟人、拟物来实现。可以说,没有比喻、比拟,就没有描摹,就没有形象生动可言。
9、怎样进行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指对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开展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要把场面写得具体生动,再现场面的精彩,需要努力达到下面的基本要求。
一、有条不紊 :有条不紊地对场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很多。
例如 《紧急集合》: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到达军营的第四个夜晚„„
夜深了,很静。“嘟、嘟、嘟。”三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整个山谷的沉寂,也把我从梦中惊醒。是三声!紧急集合!我随手去拉灯绳。“别开灯!”不知那里来的一声提醒了我。紧急集合是不允许开灯的。
此刻,我们住的营房可“炸了锅”。“嘿,我的衣服呢?”“手电,快给照照!”“现在几点了,还没睡好呢!”“甭罗嗦,只有三分钟!”„„“喂,回来,你穿的是我的鞋!”“哗啦!”“床蹋了?”“嚷什么,我把脸盆揣翻了!”„„
这时的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好不容易胡乱套齐了衣服,背包却怎么也打不上,脑门上急出一层汗。打了拆,拆了打,折腾了两三次就是打不好。心里一慌连手指也给缠了进去。最后干脆一咬牙,横七竖八地给被子来个“五花大绑”,住往肩上一扛,跳下地,拖拉着鞋,冲出门外„„
评析:
第一段:必要的交代。
第二段:写紧急集合前的气氛:很静
第三四段:写紧急集合哨声响后,大家手忙脚乱的窘态。是写“面”。写法上主要用了语言行动、描写。第五段具体描述“我”匆忙之中的狼狈,是写“点”
第三至第五段的场面描写,写“我们”。突出了紧张气氛,与紧急集合前的“很静”形成对比。从顺序安排上看,用了时空交叉的写法:既有三分钟纵向推移的过程(被惊醒--摸黑穿衣服――打背包――冲出门外),又有三分钟内空间横断面上的手忙脚乱的紧急准备。
二、特定气氛
众多人物共处于一个特定的场合,尽管他们的言行可以办成,但必有一项为大家所瞩目、所关切的中心事件。围绕这一事件,全场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气氛,或悲或喜、或忧或愤、或秩序井然、或杂乱喧嚣,等等,应是作者要着力描绘的。
例如:《路边惊魂》中的一段:
“司机中等身材,有四十来岁,黑胖胖的脸上留着短须,带着眼镜,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沉着、热情办事果断的好大叔。医生说病情十分严重,把我们吓得心惊肉跳,医生说按医院的规定,应马上交钱,就可以马上动手术,那个秃头的中年男子幸灾乐祸地说:‘谁是他的父亲,快一点去交钱,迟了就没命了。’大厅里,小孩还躺在过道的长凳上,那个秃头的中年男子对司机嚷道:‘你是孩子的他爸,还不赶快去交钱。’司机毫不犹豫地把身上唯一的一百一十无钱交到收费室,这些钱却只有医院抢救费用的四分之一, 11
还要三百三十,这下人群里炸开锅了,小学生中的一个高个头的女生说:‘我们也凑着交钱。’围观的小学生都把买早点的钱拿了出来,一下子。捐钱的人猛增,门诊部被围得水泄不通,唯有那个秃头的中年男子不给钱,一个个头很小的小朋友幼稚的问:‘胖大叔,您为什么不献点儿爱心呢?司机也跟着问:‘大家都出了,你为什么不出点?’中年男子瞟了司机一眼,轻蔑地说:‘我是下岗工人,谁向我献爱心。快点回去找三千美金,免得留后遗症。’突然,一个高个子的女同学忽然尖叫一声:‘他是我单元楼的王大叔,是个包工头,天天在阳春洒楼请你的哥们吃喝玩乐,打牌追猪,每次都是上千无的消耗„„’一番话驳得那个秃头的中年男子哑口无言。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受伤的小孩忽然尖叫一声,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出,洒在地上。这时医院的陈院长把自己的一百元也捐了出来,在场的医生感动了!护士感动了!病人也感动了!人们纷纷解囊相助,一下子就有千元以上,秃头的中年男子冷笑一声,对司机师傅说:‘你的小孩有救了。’护士们都忙了起来,推着手术车,飞速的奔向急救室,护士们你打针,我疗针,她洗伤口,小孩的血止住了,伤口上一共疗了八针。那个中年男子一摇一摆直到病床前对那位师傅说:‘你的孩子有救了。’‘是吗?’司机回答‘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是他的父亲!’秃头的中年男子望了望小孩,他惊呆了,那竟然是他的孩子,他自愧不如,一屁股坐倒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涛儿„„涛儿„„你„„你„„’。”
这里不管是司机,还是秃头的中年男子,还是医生护士、学生,都在关心被撞伤小孩的病情。作者通过着力描绘秃头的中年男子对小孩的消极态度,司机、医生、护士、学生对小孩的热忱相助,使全场所表现的一种有悲有喜,有忧有愤的气氛。
三、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中如何将“点”、“面”结合?
例1: 挤 车
车来了,还没停稳,几个青年人凭着力大气粗占据了有利位置,直往车内挤。几个手脚敏捷的小伙子像猴一样左跳右跃,“嗖”的一声蹿上去,霸住了车门。一大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面)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直叫“我的妈”。(点)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例2: 整个课室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面) 看,胖子张亚超的圆脸由于过度兴奋而罩上了一层红晕;廖虎的头一直都是低着的,右手不自觉地转动着圆珠笔,脚不住地在地上磨蹭着;连一向最爱说话的欧文也一声不吭,只是习惯性的微微嚅动着嘴巴。(点) 课室里一片狼籍,班长很生气地说:“快安静,上语文公开课了。”(点) 同学们顿时躁动起来,有的连眉毛都翘起来了,说:“唉,又是公开课!”有的高兴地说:“好,公开课,是我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我喜欢。”还有一些同学说:“公开课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照样有人睡觉有人大声说话?”整个课室沸沸扬扬的,(面) 老师来了,我们才逐渐安静下来,上课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