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冲突的作用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有感
和孚镇长超小学 陆斌
熟悉的上课音乐又一次在耳边响起,和平常一样,我让五年级三班的学生走进了科学教室,等安静下来后,我习惯地在黑板上写下了本节课的上课内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当我一写完之后,马上拿出准备好的两个马铃薯(一大一小),问:这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土豆、洋芋、马铃薯。我就接着问道:那么它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呢?学生有的回答是沉的,也有的回答是浮的。那怎么样才能知道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呢?最好的办法是„„没等我说完,学生就说出用实验来证明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是最好了。的确,实验是科学课中最强有力的证据,学生在科学上最喜欢就是做实验了,看着一个个科学结论出来的时候,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接下来,我就对学生说,在你们的桌上有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和两杯液体(左边的学生的前面放着“水”;右边学生的前面放着“盐水”),现在就请同学们拿一个马铃薯放入你们前面的烧杯中,看看它们到底是沉还是浮的?当学生放入后,不到五秒钟,就得到了答案。
生1:“我的马铃薯上浮的。”
生2:“我的马铃薯下沉的。”
师:“有的学生看到的结果和你们预想的结果不一样,有一些想法了,是吗?”
(顿时,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认知冲突,心想:我的马铃薯是沉的,你的马铃薯怎么会是浮的呢?没过多少时间,又有学生举手了。)
生1:“大的马铃薯在水中下沉,小的马铃薯在水中上浮。”
生2:“不是的,我们桌的正好和你的相反,小的马铃薯是下沉的,而大的马铃薯是上浮的。”
(此时,学生更加不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心理认知地碰撞此时发出了领人眩目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只有在碰撞时才会飞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记得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之间也常会产生矛盾冲突。学生在接受和形成新知识体系前往往会产生大量无法预测的思维行为,如时而合乎逻辑,时而不合逻辑的判断、推理等,从而形成认知冲突,以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师:“那么这两位学生说的对吗?接下来,请学生交换马铃薯分别放入自己前面的烧杯中,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刚才沉的马铃薯现在在我这里浮了,而我的马铃薯在他的烧杯中却沉了。”
师:“那是什么原因呢?”
生:“使马铃薯上浮的那杯是清水,而下沉的那杯是盐水,因为我听说过死海淹不死人的故事,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
学生说的也有道理,我肯定了学生所说的使马铃薯上浮的那杯水是清水,而下沉的那杯是盐水。最后,我也让学生分别在两只烧杯里用滴管滴一滴在带木柄的金属羹里加热的方法证明了一杯是清水,另一杯是盐水。而在证明另一杯是盐水的教学中,学生想的方法也很多,比如:用阳光晒;尝一尝(但作为科学的角度来讲,不合理);„„
„„
从上面的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精心设计让学生产生“疑惑”、“不解”诱发认知冲突,能促进有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可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自主探究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探究中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学生调动自身的潜能,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中产生的认知冲突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目的在于解放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有高明的教师常常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制造”出这种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探究,锻炼自己的思维,从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如今新课程实施已五年了,在新课程教学中更关注课堂生态,倡导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的生命意义。在课堂教学中,用认知的冲突来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意义得以展现的基本表现。在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全体学生积极寻找证据解决遇到的冲突问题。在解决的这个过程中,他们全身心投入,思维活跃,态度积极,能够产生积极的思维碰撞,在积极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灵性。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不断地学习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学会交往,产生切身的积极体验,学生内心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人尝到了成功的甜味,学生的思维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现了自我。
认知冲突的作用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有感
和孚镇长超小学 陆斌
熟悉的上课音乐又一次在耳边响起,和平常一样,我让五年级三班的学生走进了科学教室,等安静下来后,我习惯地在黑板上写下了本节课的上课内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当我一写完之后,马上拿出准备好的两个马铃薯(一大一小),问:这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土豆、洋芋、马铃薯。我就接着问道:那么它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呢?学生有的回答是沉的,也有的回答是浮的。那怎么样才能知道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呢?最好的办法是„„没等我说完,学生就说出用实验来证明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是最好了。的确,实验是科学课中最强有力的证据,学生在科学上最喜欢就是做实验了,看着一个个科学结论出来的时候,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接下来,我就对学生说,在你们的桌上有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和两杯液体(左边的学生的前面放着“水”;右边学生的前面放着“盐水”),现在就请同学们拿一个马铃薯放入你们前面的烧杯中,看看它们到底是沉还是浮的?当学生放入后,不到五秒钟,就得到了答案。
生1:“我的马铃薯上浮的。”
生2:“我的马铃薯下沉的。”
师:“有的学生看到的结果和你们预想的结果不一样,有一些想法了,是吗?”
(顿时,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认知冲突,心想:我的马铃薯是沉的,你的马铃薯怎么会是浮的呢?没过多少时间,又有学生举手了。)
生1:“大的马铃薯在水中下沉,小的马铃薯在水中上浮。”
生2:“不是的,我们桌的正好和你的相反,小的马铃薯是下沉的,而大的马铃薯是上浮的。”
(此时,学生更加不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心理认知地碰撞此时发出了领人眩目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只有在碰撞时才会飞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记得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之间也常会产生矛盾冲突。学生在接受和形成新知识体系前往往会产生大量无法预测的思维行为,如时而合乎逻辑,时而不合逻辑的判断、推理等,从而形成认知冲突,以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师:“那么这两位学生说的对吗?接下来,请学生交换马铃薯分别放入自己前面的烧杯中,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刚才沉的马铃薯现在在我这里浮了,而我的马铃薯在他的烧杯中却沉了。”
师:“那是什么原因呢?”
生:“使马铃薯上浮的那杯是清水,而下沉的那杯是盐水,因为我听说过死海淹不死人的故事,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
学生说的也有道理,我肯定了学生所说的使马铃薯上浮的那杯水是清水,而下沉的那杯是盐水。最后,我也让学生分别在两只烧杯里用滴管滴一滴在带木柄的金属羹里加热的方法证明了一杯是清水,另一杯是盐水。而在证明另一杯是盐水的教学中,学生想的方法也很多,比如:用阳光晒;尝一尝(但作为科学的角度来讲,不合理);„„
„„
从上面的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精心设计让学生产生“疑惑”、“不解”诱发认知冲突,能促进有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可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自主探究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探究中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学生调动自身的潜能,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中产生的认知冲突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目的在于解放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有高明的教师常常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制造”出这种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探究,锻炼自己的思维,从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如今新课程实施已五年了,在新课程教学中更关注课堂生态,倡导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的生命意义。在课堂教学中,用认知的冲突来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意义得以展现的基本表现。在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全体学生积极寻找证据解决遇到的冲突问题。在解决的这个过程中,他们全身心投入,思维活跃,态度积极,能够产生积极的思维碰撞,在积极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灵性。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不断地学习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学会交往,产生切身的积极体验,学生内心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人尝到了成功的甜味,学生的思维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现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