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消费者行为理论 ......................................................................................... 2
1.2.4 需求弹性 ......................................................................................................................... 2
第二章 生产、成本和厂商均衡理论 ............................................................................................. 3
2.1.4 生产者均衡 ..................................................................................................................... 3
2.3.1 完全竞争市场 ................................................................................................................. 3
2.3.2 完全垄断市场 ................................................................................................................. 4
第三章 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决定 ................................................................................................. 4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 5
4.2.1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 ...................................................................................................... 5
4.2.3 货币政策手段 ................................................................................................................. 6
第五章 管理和管理者 ..................................................................................................................... 6
5.1.2 管理职能(重要!) ....................................................................................................... 6
5.1.3 管理的基本特征 ............................................................................................................. 7
5.1.5 管理中得人性假说 ......................................................................................................... 7
5.2.3 管理者的角色(重点!) ............................................................................................... 8
第六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演进 ..................................................................................................... 8
6.1.2古典管理理论 .................................................................................................................. 8
6.1.3 行为科学理论 ................................................................................................................. 9
第七章 管理的职能....................................................................................................................... 10
7.3.2 组织结构类型 ............................................................................................................... 11
7.4.2 激励 ............................................................................................................................... 12
第八章 企业战略管理 ................................................................................................................... 12
8.3.1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 13
8.3.2 行业结构分析 ............................................................................................................... 13
8.3.3 行业竞争分析 ............................................................................................................... 13
8.4.4 SWOT分析法(大题) ............................................................................................... 14
第九章 市场营销........................................................................................................................... 14
9.1.2 市场营销观念(多选、解答) ................................................................................... 14
9.4.2产品生命周期(很重要!) .......................................................................................... 15
9.5.1 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解答) ................................................................................... 15
第十章 人力资源管理 ................................................................................................................... 15
10.5.2 绩效考评的作用(重要!) ....................................................................................... 16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管理 ............................................................................................................... 16
第十二章 生产和运作管理 ........................................................................................................... 16
12.2.2 生产过程组织的基本内容 ......................................................................................... 16
第十三章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 ................................................................................................... 17
13.3.2 全面质量管理(必考) ............................................................................................. 17
13.2.3 全面管理的特点(必考) ......................................................................................... 17
第十四章 财务管理....................................................................................................................... 17
14.1.2 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很重要!)........................................................................ 17
第十五章 投资项目经济评价 ....................................................................................................... 18
15.2.1 资金的时间价值 ......................................................................................................... 18
15.2.3 资金等值计算公式 ..................................................................................................... 18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消费者行为理论
1.2.4 需求弹性
(重要!)需求弹性是测定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的指标。可以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等。
1. 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根据需求法则,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因此一般地需求弹性为负值。
通常人们在谈到价格弹性大小时,总是指其绝对值的大小。
当Ep=0时,称需求完全无弹性;当0
要增加销售收入就只有提高价格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在一定条件下,降低价格,即采取薄利多销,也能增加销售收入。
2. 需求的收入弹性则是用来测定在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时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收入弹性一般为正值,这是基于人们收入提高以后会增加对商品购买的假定。在经济学中,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之为“劣等物品”,收入弹性为正的商品称之为“正常物品”。一般说来,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较少,奢侈品的收入弹性较大。
3. 需求的交叉弹性反映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设有两种产品x和y。
式中Epx表示为y产品的交叉弹性。
当Epx>0时,则说明x与y是替代品,如牛肉与猪肉。当Epx
交叉弹性的符号可以明确地表明两种商品属于什么关系,其取值则说明这种关系的强弱程度。
必考计算题:
1. 某市场需求曲线为Q=-2P+10,供给曲线为Q=2P-2
(1) 画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计算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2) 求出均衡点的需求价格弹性。
(3) 政府若通过向厂家按产量征收产品税(造成供给曲线向上平移)的方法把需求
量限制在3个单位,每单位产量应当征收多少税?
2.只有两种消费品x和y,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如果已知他可支配收入为
1000,y的价格为10,求出他对x的需求曲线。当x的价格为25时,x和y的需求量各是多少?
第二章 生产、成本和厂商均衡理论
2.1.4 生产者均衡
企业追求的是什么?如果企业使用了既定产量、成本最小的组合或既定成本、产量最大的组合,则称它达到了生产者均衡。
对于一条既定的总成本线,找到它相切的一条等产量线,切点表示的要素组合就是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
等成本线其截距为M/PK,等成本线斜率为-PL/PK,与横轴交点为M/PL,不同总成本的等成本线是一簇平行线,离圆点越远,总成本水平越高。
MRTSLK = PL / PK,即两种投入品的边际产量比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
或者MPL / PL = MPK / PK,即两种投入品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比率相等。
2.3.1 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特点:
1.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每一个厂商的产量都不影响市场价格。而且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控制者。
2.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都充分了解价格信息。
3.在长期中厂商进入或退出市场无障碍
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即一条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d。厂商每出售一个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益即边际收益(MR)总是与价格(P)相等,也与平均收益(AR)相等: MR=AR=d=P。使厂商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的产量是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利益、等于产品市场价格的产量。厂商达到利润最大的产量时,我们就成厂商达到短期均衡。
图: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产量的确定
长期均衡条件:P=LMC=LAC=MR=AR
2.3.2 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由一家厂商所控制的市场结构,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这一市场,产品也没有其他厂商提供的替代品。
特点:1. 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
2. 该厂商的产品没有任何相似的替代品。
3. 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是极为困难的或不可能。
原因:1. 厂商独家控制了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全部或部分原材料的供给;2. 自然垄断。某些产品的生产必需在一个很大的规模上才能有效益,只需一家这样的厂商生产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3. 政府特许。4. 明和创新(专利权或专有技术)。
图:完全垄断市场均衡
造成垄断厂商亏损的原因:1. 既定的生产规模成本过高(成本曲线位置过高);2. 市场需求过小(需求曲线位置过低)
必考计算题:
1. 若企业生产函数为Q=8K L ,等成本曲线为C=2K+4L求企业产量Q为64时的最小成本要素(K、L分表代表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力)。
2. 假设完全竞争市场的要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QD=8604-250P-P2和QS =7500+300P。求:a.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b.厂商的需求函数。
3. 设垄断厂商的产品需求函数为P=14-0.2Q,总成本函数TC=0.62Q-2Q+3,求(1) Q为多大时总利润最大?(2) 此时的价格、总收益、总利润各为多少?
第三章 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决定
国民收入:指劳动、资本和土地等所获得的全部生产要素收入。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是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管理与调节,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各项政策的总称。
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
最终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以及物价稳定下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直接目标是扩张或抑制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复苏或抑制经济的过度膨胀的目的。
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经济萧条时,税收自动减少,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维持总需求。
经济繁荣时,税收自动增加,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增加,有助于维持总需求,缓解由于需求过大而导致的“通涨”。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经济萧条时实行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开支、减少税收。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则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紧缩性财政政策:经济膨胀时实行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增加税收。在经济膨胀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
1. 现金量指标2. 货币供应量3. 剩余储备4. 基础货币5. 商业银行的贷款总规模 货币政策工具
1. 法定准备金2. 贴现率3. 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的手段
1. 扩张性货币政策2. 紧缩性货币政策3. 均衡性货币政策
4.2.1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
货币政策是实现宏观金融调控的最主要的政策手段,它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和控制来实现货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银行分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国家的最高金融当局,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 主要职责:1. 作为商业银行的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存款,,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并领导与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2. 代表国家发行货币。3. 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中国:中国人民银行
商业银行:是从事具体金融业务的银行。一般指以办理工商企业存、放贷款和居民储蓄为主要业务,以牟取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信用机构。
主要业务:1.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包括活期、定期。2. 资产业务:放款(短期贷款,包括票据贴现,抵押贷款)、投资(购买有价证券以取得利息收入)。3. 中间业务:代替顾客办理支付事项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取得手续费的业务。
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所吸收存款中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率。准备金=K*R D=K/R
D——创造出的货币量 K——最初存款总额R-法定准备金率
金融市场又称公开市场,是各种信用工具交易的场所。它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从事短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场所,包括商业票据、国库券、银行承兑票及可转让的定期存单等。
资本市场是从事长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场所。如公债、公司债券、股票以及房地产抵押单据等。
4.2.3 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所组成的。核心: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和控制来扩张或一致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货币政策的变动既受现实经济形势的制约,又受经济理论的影像,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带有明显的理论倾向性。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均衡性。
1. 扩张性货币政策
通过提高货币供给增长率,从而增加信贷的可供量,随之降低利率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条件:总需求不足、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失业率高;即经济萧条时选择此货币政策最为合适。功能:既可以扩大社会支付能力,又可以降低利率,而低利率既能刺激消费,又能刺激投资。
2. 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从而减少信贷的可供量,随之提高利率来削弱总需求的增长。条件:通货膨胀严重时期,经济过热情况下,选择此货币政策最为合适。功能:抑制总需求的增长,使总需求增长较快地落后于总供给的增长。这些功能在不同经济状况下效应不同。
(1) 货币发行过度:有效地一直总需求的迅速增长,使总需求与总供应趋于平衡。
(2) 货币发行适度:总需求低于总供给的增长,是产品销售困难大,经济停滞。、
(3) 货币供应量小:造成有效需求的极度疲软,产品销售苦难更大,生产能力的闲
置和浪费更大。
3. 均衡性货币政策
通过调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使货币供应量形成的社会需求与总产出之间保持一种对等的关系。条件:总供给和总需求大体上平衡。功能:促进或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必考计算题:
假如某银行吸收存款500万元,法定准备率为20%,计算(1) 该银行应留多少准备金?
(2) 这笔存款最后能创造出多少货币?
第五章 管理和管理者
管理学:传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和方法。
管理环境的构成:
(1) 一般环境① 经济因素② 政治因素③ 社会因素④ 技术因素
(2) 具体环境① 供应者② 顾客③ 竞争者④ 政府机构⑤ 利益集团。
管理者的任务?
(1) 效率:是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2) 效果:管理工作活动实现的目标。
5.1.2 管理职能(重要!)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
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法约尔提出: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后精简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职能:包含规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组织职能:管理者还承担着设计组织结构的职责。组织设计、人员配备、权力配置,着重于合理的分工与明确的协作关系的建立;
领导职能: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管理的任务是指导和协调组织中的人。指导、协调、激励,致力于积极性的调动和方向的把握;
控制职能:管理者要履行的最后一个任务。检查和监督,着力于纠偏。
必考解答题:
你是如何理解管理职能的?
5.1.3 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必要条件:(1) 管理必须存在于两个人以上的彼此间的集体活动;(2) 集体必须拥有其统一的行动目标。
2. 管理的实施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载体”。
3. 管理的任务是分层次的。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管理的任务就是管理者的任务。
4. 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组织中各种人际关系包括:(1) 主管与下属之间(2) 成员之间(3) 群体之间
5.1.5 管理中得人性假说
1. 理性人假设
理性行为:人的行为不应该对虚无的上帝负责,而应当对自己负责,凡是有利于满足自我利益的行为。
充分理性即指人的行为总是为着最大化地满足自身利益,有限理性即指人的行为只能做到力所能及的满足自身的利益。
任何个人都充分理解自身利益所在,并都能采取正确对策去最大化谋取自身利益,
2. 有限理性人假设
代表人:西蒙认为,要实现完全理性,人们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 每一个人作决策时必须了解影响决策的每一个因素;
(2) 每一个人作决策时必须能够完全估计到每一种可能的结果及其发生的概率;
(3) 人们有能力对每一种结果的偏好程度进行排序。
然而,以上三个条件都不能成立。事实并非如此。
3. “经济人”假设——X理论
代表人:泰罗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获得经济报酬。 经济人假说的主要内容—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
典型的管理方法:“胡萝卜加大棒”
4. “社会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
代表人:梅奥
核心:人是社会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只在于经济利益,而更重要的是工作中的社会关系,只有社会交往需要和尊重需要才是激励员工最强大动力。
5.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Y理论
麦格雷戈提出相对与X理论提出了Y理论假设
人们除了物质和社会需求之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能力,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以后,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代表人:美国管理学家马斯洛
6. “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人的需求和动机不仅因人而异,而起一个人在不同年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有不同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5.2.3 管理者的角色(重点!)
管理者的角色是指作为一般管理者他在组织体系内从事各种活动时的立场、行为表现等的一种特性归纳。
1.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人、联络人。
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
2.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1) 监听者(接受关于企业经营的信息)(2) 传播者(对下属传递信息)(3) 发言人(将本组织的信息向外界传播)。
信息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要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1) 企业家,管理者发起的新项目(2) 混乱驾驭者,管理者纠正问题(3) 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分配责任(4) 为成交条件扮演谈判者
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实际上扮演着着10种角色。
第六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演进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约经历三个阶段:1、早期管理活动或实践阶段(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2、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末)3、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泰罗、法约尔、韦伯)
6.1.2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之父”。以研究工厂内部的生产管理为重点,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中心。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
著名实验和研究:“搬运生铁块实验”、“铁锹实验”;“动作”、“工时”研究,工具、机器、材料、工作环境等标准化研究
泰罗主要观点和创新性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科学管理四条原则:
(1) 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2) 合理的选择工人,做到人适其事。(为工作挑选“第一流工人”。)
(3) 教育、培训、强化工人,使他们按照科学方法工作。
(4) 管理当局与工人精诚合作,共担工作和责任,取得双赢。
2. 关于任务管理原理:
(1) 工时研究与标准化。
(2) 差别计件工资制
3. 关于职能化的组织原理:
(1) 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
(2) 建立职能工长制。
(3) 例外原则。
(4) 科学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二、管理过程理论(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一般管理理论的研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其突出贡献和理论:
1. 为管理工作规定基本职能
(1) 经营和管理。经营有六项职能,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会计职能、安全职能和管理职能。管理是经营的六项职能之一。
(2) 管理的要素。a.计划b.组织c.指挥d.协调e.控制
2.提出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14条原则)
(1) 分工(2) 职权与职责(3) 纪律(4) 统一指挥(5) 统一领导(6)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 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 集权(9) 秩序(10) 公正(11) 保持人员稳定(12) 集中化(13) 首创精神(14) 团结精神
三、行政组织理论韦伯核心内容就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明确分工,自上而下形成等级系统
它优于其他组织形式之处就在于其准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益的最有效形式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组织的权力应当是理性——法律权力。
2.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应具备的特点:
(1) 劳动分工(2) 职务等级(3) 正式的选拔(4) 正式的规则和制度(5) 非人格化(6) 职业走向
6.1.3 行为科学理论
一、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梅约(梅奥)
1. “霍桑试验”
(1) 续电器装配测试室试验:职工情绪(2) 访谈计划:了解感受,提高生产效率(3) 接线板小组观察试验:非正式组织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2. 人际关系学说
通过“霍桑试验”(1) “社会人”假设(2)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二、发展后期——行为科学理论
代表人物:梅约(梅奥),侧重点研究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组织中的人性、非正式组织和群体行为等。
1.(重要!)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人是有需求的动物其需求取决于它所得到的东西,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影响行为;人的需求都有其轻重的层次,一旦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又会出现另一种需求满足的需求。
(1) 生理的需求(衣食住行)(2) 安全的需求(对人身安全,生活工作保障的需要)(3) 社会的需求(友情需要、归属需要)(4) 尊重的需求(自尊、他尊)(5) 自我实现的需求(实现潜能和自我价值、成就个人理想和抱负、个性张扬)
2. 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
1. 在工作中有些因素不具备为保健因素2. 在工作中有些因素可以构成很大程度的激励和对工作的满足感。
3. X-Y理论:麦格雷戈
(1) 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并尽可能地逃避工作(2) 一般人不愿意承担责任,情愿受人领导(3) 一般人缺乏进取心,没有什么抱负,对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4) 对大多数人必须用强制、控制、指令,甚至用惩罚相威胁的办法,才能是他们达成组织目标。
麦格雷戈提出Y理论认为:(1) 厌恶工作不是人的本性(2) 一般人是有责任心的(3) 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使人努力工作的唯一手段(4) 人们在解决组织的各种问题时,有着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 管理的职能
决策在管理工作中具有核心作用。“多方案抉择”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
科学决策过程:1. 确定明确的目的2. 制定若干可行的备择方案3. 进行方案的分析比较4. 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案
决策的类型
1. 按决策的重要性和作用: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2. 按决策问题所处的条件: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3. 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计划工作的特征:目标性、领先性、普遍性、效益性、创造性
计划的类型:1. 按广度:战略计划、作业计划。2. 按时间跨度:长期、中期、短期。
3. 按明确性: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为什么要做计划?
1. 弥补不确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 有利于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4. 有利于有效地进行控制5. 有效地计划是一切成功的秘诀
领导工作的作用:
指导作用:引导全体组织成员有效地领会组织目标和如何实现组织目标。即指明方向。 激励作用:以高超的领导艺术诱发成员的事业心、忠诚感和献身精神,激励工作热情 ,提高士气。——核心作用
协调作用:帮助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即协调一致。
7.3.2 组织结构类型
一、经典的组织结构类型
1. 直线型
特点:“一个人,一个头儿”
优点:简单、集中、统一
缺点:管理职能过于集中,失误较多
适用:小型组织、现场作业管理
2. 职能型
优点:能够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
缺点:“多头领导”,易造成管理混乱,各职能部门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协调。
适用:不实用
3. 直线参谋(职能)型
特点:设置两套系统——直线、职能
优点:领导集中、职责清楚、工作效率高
缺点:下级积极性受限、部门间沟通少、不利于综合管理人才培养等。
适用:中、小型组织。
4. 直线职能参谋制型
特点:结合直线职能参谋制直线参谋制的优点,克服其缺点
适用:生产企业
5. 事业部制
特点:“集中决策,分散经营”。事业部独立核算,经营管理上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优点:提高管理的精度和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和训练管理人才。
缺点:各事业部之间协调较差,易产生本位主义。
适用:大、中型企业。
6. 矩阵型
特点: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
优点:有利于各职能部门横向联系,集权与分权良好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缺点:“双重领导”,易产生矛盾; 对项目负责人要求高;还易导致人心不稳。
适用:较广。
7. 多维立体型
它是将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和时间、地区结合为一体的复合组织结构形式。
8. 网络型
特点:(1)以较小的资源创造巨大的收益;(2)在网络结构中,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协调;(3)在网络结构中,企业与其他职能企业是一种松散关系。
二、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
1. 刚性结构
特征:有正式规定的组织及明确的领导体系;明确规定各部门任务、职责和权限,分工精细而具体;有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于组织上层;组织结构之间主要实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
优点:稳定性良好,具有较高工作效率。
缺点:适应性差。
2. 柔性结构
特征:虽然也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但领导和指挥关系不够明确,且常有变动;各部门之
间任务、职责分工笼统;规范化的规章和程序较少;决策权分散于下层;组织内部主要靠横向沟通,通过各部门协调及时调整各自的任务、权责分工和工作程序。
优点: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
缺点:环境简单而稳定的条件下,显示出工作效率不高。
三、组织的附加结构
1. 工作小组
特征:临时性结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特定、明确规定的复杂任务。来自于不同背景、技能、部门的人员,矩阵结构。适应性强,机动灵活,任务完成就解散。
2. 委员会
特征: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并实行集体行动的一群人。分临时委员会和常设委员会。实际上委员会具有很强的群体决策特征。
7.4.2 激励
1. 激励的性质
(1) 激励的含义:激励就是引发和促进人们去进行某种特定行为的活动。
(2) 激励的目的:激励的目的在于从既定的组织目标出发,着眼于成员个人或群体,通过运用某种手段,寻求组织与个人在目标、行为上的内在一致性,达到两者之间在行为及其效果上的良性循环。
(3) 激励的过程a.需要(对目标的渴求和欲望)b.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对目标的愿望和意念)c.行为(外在反应)。内在因素是根本,起着决定作用;外在因素是条件,起着导火线作用。
(4) 激励的方式:物质性激励、精神性激励、竞争性激励。前两者作用形成拉力,后者作用形成推力。
2. 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层次需求理论和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2) 过程型激励理论:从人的动机的产生到行为反应这一过程出发。
期望理论:人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织目标。费隆提出
公平理论:人是通过需求人与人的社会公平而被激励的。亚当.斯密提出
(3) 强化理论:
斯金纳提出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自然消退。
行为原则:a.要按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强化措施b.所期望取得的工作成绩应予以明确的规定和表述c.强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工作成绩的反馈。
必考解答题:
激励是如何在管理中应用的?
第八章 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发展战略:1. 进入新经营领域战略2. 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3. 多样化战略(同心多样化战略、复合多样化战略)4. 企业战略联盟
企业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产品质量差别化战略、产品可靠性差别战
略、销售与服务差别化战略、产品创新差别化战略、产品品牌差别化战略)重点集中战略
8.3.1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社会环境是指那些对企业活动没有直接作用而又能够经常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潜在影响的一般要素,因此在环境分析中又称为一般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与企业环境相联系的技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与法律以及自然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因素。
8.3.2 行业结构分析
1. 行业的性质
(1) 引入期。在引入期,销售增长缓慢,产品设计尚未定型,竞争较少,风险很大,利润很低甚至亏损。
(2) 成长期。在成长期,顾客对产品的认知能力迅速提高,购买踊跃,销量大增,产品形成差别化趋势以满足顾客有差异的需求,生产能力呈现不足,市场竞争逐渐形成。但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增强,利润加速增长。
(3) 成熟期。在成熟期,重复购买成为顾客行为的重要特征,销售趋向饱和,产品设计缺乏变化,生产能力开始过剩,竞争激烈,利润不再增长甚至开始回落。
(4) 衰退期。在衰退期,销售明显下降,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竞争的激烈程度由于某些企业的退出而变得缓和,利润大幅度下降。
2. 行业发展动力分析
(1) 行业长期增长率。影响行业内外企业的投资决策,引起企业进入或退出该行业,从而改变整个行业的相对供求关系和竞争强度。
(2) 产品创新。能够拓宽市场需求,增加产品的差别,吸引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从而对行业中各企业的生产方式、规模经济性、营销渠道、相对成本地位等行业结构因素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进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3) 政府法规和调控政策。对企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4) 消费者及其消费偏好的变化。可能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要求企业制定出新的战略与之相适应。
8.3.3 行业竞争分析
波特提出:企业的获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
1. 潜在的进入者威胁:潜在的进入威胁有两种形式,即行业中增加新的企业和行业中已有企业新增生产能力。
2.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一个或更多的竞争者感到有压力或看到有改善其市场地位的机会。
3. 替代品生产的威胁: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可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
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指供应商通过提高价格或者降低所售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手段对行业内的企业所产生的威胁大小。
5.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买方主要通过压低价格和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要求,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赢利。
8.4.4 SWOT分析法(大题)
SWOT分析法就是对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和企业内部能力的优劣势进行综合分析,据此对备选的战略方案做出系统的评价,最终选择出最佳的竞争战略。
S(strengths)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
W(weaknesses)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
O(opportunities)是指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
T(threats)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
STWOT分析的做法: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总战略的要求,列出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内部及外部环境因素,确定标准、进行评价,判断是优势还是劣势,是机会还是威胁。
四种战略:增长型战略SO、扭转型战略WO、防御型战略WT、多种经营型战略ST
图:SWOT分析图
第九章 市场营销
市场是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意向(购买欲望)有机组成的总和。
市场细分: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
9.1.2 市场营销观念(多选、解答)
(重要!)市场营销观念的含义:
企业从事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或经营观念,也就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过程中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诸利益所持的态度、思想和意识。
1. 生产观念
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者喜爱那些随处可以买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将全部精力放在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上。这种“以生产为导向”的经营观是在卖方市场上产生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西方企业面临的是求过于供的卖方市场,当时产品生产不多,竞争者不多,产品不怕卖不出去。
2. 产品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消费者喜爱那些高质量、多功能和有特色的产品,只要产品质量好,就不怕卖不了。这种“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观容易导致“市场销售近视”,即不适合的把注意力放在产品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要上。如酒香不怕巷子深、一招鲜吃遍天下。
3. 推销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消费者通常不会因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主动地购买商品。企业需要通过积极推销和进行大量的促销活动,以刺激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这种“以推销为导向”的经营观,只重视产品的推销技巧和广告宣传,而不关心消费者的要求,售后服务和购后是否
满意。
4. 市场营销观念
它的形成是企业经营观念上的一次“革命”。这种观念认为,实现企业目标、获取最大利润的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组织企业营销活动,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观念,其核心可以概括为“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
5. 社会营销观念
“以社会为导向”的营销观强调在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服从全社会的利益,把企业利润与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不能损害社会利益;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三者的平衡与协调。
9.4.2产品生命周期(很重要!)
一、 产品生命周期
指新产品研制成功后,从投入市场开始直到被市场淘汰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过程。
二、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
雷蒙德·弗农提出
1. 导入期特征:1. 消费者对产品不太了解2. 广告费用开支大3. 企业利润少4. 产品技术、性能不完善5. 企业承担市场风险最大6. 开发研制失误使新产品这一时期易夭折7.市场竞争者较少
2. 成长期特征:1. 消费者对产品已熟悉2. 销售量迅速增加3. 吸引大批生产者纷纷介入竞争激烈4. 产品技术性能逐步完善,成本下降利润增加
3. 成熟期特征:1. 销售量有所增长,增长率呈现递减2. 成本下降,利润丰厚、稳定
3.市场同类产品增多,竞争十分激烈4. 成熟末期利润开始下降
4.衰退期特征:1. 产品销售总量急剧下降,产品出现积压,价格下降,利润剧减2. 产品弱点显露,出现更好替代产品3. 竞争者相继退出市场
三、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
1. 导入期营销策略 迅速取脂策略、缓慢渗透策略、迅速渗透策略、缓慢取脂策略
2. 成长期营销策略 1. 改进产品质量和增加产品的特色及款式类型;2. 寻求和进入新的细分市场;3. 扩大分销覆盖面并进入新的分销渠道;4. 改变广告内容,从产品知觉广告转向产品偏好广告;5. 适时适当降低价格,以吸引对价格敏感的购买者
3. 成熟期营销策略1. 市场改进策略 2. 产品改进策略3. 营销组合改进策略,
4. 衰退期策略:1. 维持策略。2. 缩减策略。3. 撤退策略
9.5.1 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解答)
(很重要!)影响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
1. 市场需求:用需求弹性作参考
2. 生产成本:价格=成本+利润!
3. 市场竞争结构:不同市场结构价格策略不同
4. 社会环境:政策、法规等
5. 其他营销组合因素:产品本身属性、生命周期、销售费用支出高低等。
第十章 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他们的工作行为、表现极其结果。
10.5.2 绩效考评的作用(重要!)
绩效评价的公平性和正确性会极大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意愿和态度,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制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作用:
1. 改进工作绩效。绩效评价可使员工明了自己工作的优点和缺点。
2. 员工工作职位的升迁与调整。
3. 作为薪资调整的依据。
4. 作为培训的参考。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的特征:1. 创造性2. 连续性3. 跳跃性4. 风险性5. 资产性6. 高效性 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1. 缺乏资金2. 缺乏人才3. 缺乏技术信息4. 创新风险大5. 管理技术落后
第十二章 生产和运作管理
生产过程组织形式
1. 流水线和自动化流水线:专业性、连续性、节奏性、封闭性、比例性。
2. 成组技术与成组加工单元。
3. 柔性制造单元。
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问题包括:质量、时间、成本、服务、环境。
12.2.2 生产过程组织的基本内容
一、生产与运作过程的空间组织
1. 工艺专业化(工艺原则):就是按照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艺阶段的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加工对象多样,工艺方法相同。
优点:适应性强;充分利用设备和生产面积;个别设备出现故障或维修,对整个产品的生产制造影响小。
缺点:产品加工过程中运输路线长,运输数量大,停放、等待时间多,生产周期长;增加了在制品数量和资金占用;生产单位间的写作复杂,各种工作量大而复杂。
适用:企业产品品种多、变化大、产品制造工艺不确定的单件小批发生产类型企业。
2. 对象专业化(对象原则):就是按照产品的不同来设置生产单位。即按照生产的产品确定车间的专业分工。
优点:生产集中,生产周期短,运输线路短,周转量小;计划管理、库存管理简单;在制品占用量小、资金周转快,协作关系少;提高生产效率。
缺点:对市场需求变化适应性差,调整代价大;设备投资大;不利于开展专业化技术管理。
适用:企业的专业方向已定,产品品种稳定、工艺稳定的大量大批生产(家电、汽车、
石油产业等)。
二、生产与运作过程的时间组织
1. 顺序移动方式是指一批零件在前一道工序全部加工完毕后,整批转移到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的移动方式。
特点:一道工序在工作,其他工序都在等待。生产周期长,流动资金周转慢。
2. 平行移动方式是指一批零件中得每个零件在每道工序加工完毕以后,立即转移到后道工序加工的移动方式。
特点:一批零件同时在不同工序上平行进行加工,因而缩短了生产周期。
3. 平行顺序移动方式吸收了上述两种移动方式的优点,避开了其短处,但组织和计划工作比较复杂。
特点:当一批制作在前道工序上尚未全部加工完毕,就将已建工的部分制件转移到下道工序进行加工,使下道工序能够连续地、全部地加工完该批制件。
必考计算题:
已知m=5,n=4,t1=10小时,t2=4小时,t3=8小时,t4=12小时,t5=6小时,分别求在顺序移动、平行移动和平行顺序移动方式下,这些零件的加工周期。
第十三章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
13.3.2 全面质量管理(必考)
1.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全面质量管理是TQC,现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它统一称为TQM,它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它不仅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也是一种新的、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
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1) 系统的观点(2) 预防的观点(3) 用户第一的观点。
13.2.3 全面管理的特点(必考)
1.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 全面质量的管理(2) 全过程的管理(3) 全员参加的管理(4) 广泛采用各种质量管理方法(5) 工作程序----PDCA循环。
第十四章 财务管理
研究对象: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分配
14.1.2 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很重要!)
财务管理目标:一是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二是争取最大资产报酬率。从而最终实现企
业的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收入和赢利管理、财务报告与评价及特殊事项的财务处理等。
第十五章 投资项目经济评价
15.2.1 资金的时间价值
单利:Fn = P ( 1 + ni )
复利:Fn = P ( 1 + i )n
15.2.3 资金等值计算公式
一次支付类型
1. 一次支付终值公式: F=P(1+I )n
2. 一次支付现值公式: P=F(1+I )-n
等额分付类型
1. 年金终值公式:
2. 偿债基金公式:
3. 资本回收公式:
4. 年金现值公式:
出现过的
1、简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 关于科学管理四条原则:
(1) 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2) 合理的选择工人,走到人适其事。(为工作挑选“第一流工人”)
(3) 教育、培训、强化工人,使他们按照科学方法工作。
(4) 管理当局与工人精诚合作,共担工作和责任,取得双赢。
2. 关于任务管理原理:
(1) 工时研究与标准化。
(2) 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3. 关于职能化的组织原理:
(1) 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
(2) 建立“职能工长制”。
(3) 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
(4) 科学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2、什么是质量体系认证?实行质量认证制度有什么作用?
质量认证,是由一个独立、第三方的权威机构对企业产品质量及其质量体系进行证实的活动。
作用: 1. 可以促进企业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2. 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3. 为用户选择商品提供方便。4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
管理技能(T.H.C技能)
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应用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人际技能( Human Skills ):与人共事、理解别人、激励别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分析和诊断复杂情况的心智能力。
目录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消费者行为理论 ......................................................................................... 2
1.2.4 需求弹性 ......................................................................................................................... 2
第二章 生产、成本和厂商均衡理论 ............................................................................................. 3
2.1.4 生产者均衡 ..................................................................................................................... 3
2.3.1 完全竞争市场 ................................................................................................................. 3
2.3.2 完全垄断市场 ................................................................................................................. 4
第三章 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决定 ................................................................................................. 4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 5
4.2.1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 ...................................................................................................... 5
4.2.3 货币政策手段 ................................................................................................................. 6
第五章 管理和管理者 ..................................................................................................................... 6
5.1.2 管理职能(重要!) ....................................................................................................... 6
5.1.3 管理的基本特征 ............................................................................................................. 7
5.1.5 管理中得人性假说 ......................................................................................................... 7
5.2.3 管理者的角色(重点!) ............................................................................................... 8
第六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演进 ..................................................................................................... 8
6.1.2古典管理理论 .................................................................................................................. 8
6.1.3 行为科学理论 ................................................................................................................. 9
第七章 管理的职能....................................................................................................................... 10
7.3.2 组织结构类型 ............................................................................................................... 11
7.4.2 激励 ............................................................................................................................... 12
第八章 企业战略管理 ................................................................................................................... 12
8.3.1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 13
8.3.2 行业结构分析 ............................................................................................................... 13
8.3.3 行业竞争分析 ............................................................................................................... 13
8.4.4 SWOT分析法(大题) ............................................................................................... 14
第九章 市场营销........................................................................................................................... 14
9.1.2 市场营销观念(多选、解答) ................................................................................... 14
9.4.2产品生命周期(很重要!) .......................................................................................... 15
9.5.1 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解答) ................................................................................... 15
第十章 人力资源管理 ................................................................................................................... 15
10.5.2 绩效考评的作用(重要!) ....................................................................................... 16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管理 ............................................................................................................... 16
第十二章 生产和运作管理 ........................................................................................................... 16
12.2.2 生产过程组织的基本内容 ......................................................................................... 16
第十三章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 ................................................................................................... 17
13.3.2 全面质量管理(必考) ............................................................................................. 17
13.2.3 全面管理的特点(必考) ......................................................................................... 17
第十四章 财务管理....................................................................................................................... 17
14.1.2 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很重要!)........................................................................ 17
第十五章 投资项目经济评价 ....................................................................................................... 18
15.2.1 资金的时间价值 ......................................................................................................... 18
15.2.3 资金等值计算公式 ..................................................................................................... 18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消费者行为理论
1.2.4 需求弹性
(重要!)需求弹性是测定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的指标。可以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等。
1. 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根据需求法则,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因此一般地需求弹性为负值。
通常人们在谈到价格弹性大小时,总是指其绝对值的大小。
当Ep=0时,称需求完全无弹性;当0
要增加销售收入就只有提高价格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在一定条件下,降低价格,即采取薄利多销,也能增加销售收入。
2. 需求的收入弹性则是用来测定在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时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收入弹性一般为正值,这是基于人们收入提高以后会增加对商品购买的假定。在经济学中,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之为“劣等物品”,收入弹性为正的商品称之为“正常物品”。一般说来,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较少,奢侈品的收入弹性较大。
3. 需求的交叉弹性反映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设有两种产品x和y。
式中Epx表示为y产品的交叉弹性。
当Epx>0时,则说明x与y是替代品,如牛肉与猪肉。当Epx
交叉弹性的符号可以明确地表明两种商品属于什么关系,其取值则说明这种关系的强弱程度。
必考计算题:
1. 某市场需求曲线为Q=-2P+10,供给曲线为Q=2P-2
(1) 画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计算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2) 求出均衡点的需求价格弹性。
(3) 政府若通过向厂家按产量征收产品税(造成供给曲线向上平移)的方法把需求
量限制在3个单位,每单位产量应当征收多少税?
2.只有两种消费品x和y,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如果已知他可支配收入为
1000,y的价格为10,求出他对x的需求曲线。当x的价格为25时,x和y的需求量各是多少?
第二章 生产、成本和厂商均衡理论
2.1.4 生产者均衡
企业追求的是什么?如果企业使用了既定产量、成本最小的组合或既定成本、产量最大的组合,则称它达到了生产者均衡。
对于一条既定的总成本线,找到它相切的一条等产量线,切点表示的要素组合就是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
等成本线其截距为M/PK,等成本线斜率为-PL/PK,与横轴交点为M/PL,不同总成本的等成本线是一簇平行线,离圆点越远,总成本水平越高。
MRTSLK = PL / PK,即两种投入品的边际产量比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
或者MPL / PL = MPK / PK,即两种投入品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比率相等。
2.3.1 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特点:
1.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每一个厂商的产量都不影响市场价格。而且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控制者。
2.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都充分了解价格信息。
3.在长期中厂商进入或退出市场无障碍
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即一条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d。厂商每出售一个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益即边际收益(MR)总是与价格(P)相等,也与平均收益(AR)相等: MR=AR=d=P。使厂商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的产量是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利益、等于产品市场价格的产量。厂商达到利润最大的产量时,我们就成厂商达到短期均衡。
图: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产量的确定
长期均衡条件:P=LMC=LAC=MR=AR
2.3.2 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由一家厂商所控制的市场结构,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这一市场,产品也没有其他厂商提供的替代品。
特点:1. 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
2. 该厂商的产品没有任何相似的替代品。
3. 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是极为困难的或不可能。
原因:1. 厂商独家控制了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全部或部分原材料的供给;2. 自然垄断。某些产品的生产必需在一个很大的规模上才能有效益,只需一家这样的厂商生产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3. 政府特许。4. 明和创新(专利权或专有技术)。
图:完全垄断市场均衡
造成垄断厂商亏损的原因:1. 既定的生产规模成本过高(成本曲线位置过高);2. 市场需求过小(需求曲线位置过低)
必考计算题:
1. 若企业生产函数为Q=8K L ,等成本曲线为C=2K+4L求企业产量Q为64时的最小成本要素(K、L分表代表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力)。
2. 假设完全竞争市场的要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QD=8604-250P-P2和QS =7500+300P。求:a.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b.厂商的需求函数。
3. 设垄断厂商的产品需求函数为P=14-0.2Q,总成本函数TC=0.62Q-2Q+3,求(1) Q为多大时总利润最大?(2) 此时的价格、总收益、总利润各为多少?
第三章 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决定
国民收入:指劳动、资本和土地等所获得的全部生产要素收入。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是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管理与调节,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各项政策的总称。
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
最终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以及物价稳定下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直接目标是扩张或抑制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复苏或抑制经济的过度膨胀的目的。
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经济萧条时,税收自动减少,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维持总需求。
经济繁荣时,税收自动增加,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增加,有助于维持总需求,缓解由于需求过大而导致的“通涨”。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经济萧条时实行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开支、减少税收。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则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紧缩性财政政策:经济膨胀时实行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增加税收。在经济膨胀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
1. 现金量指标2. 货币供应量3. 剩余储备4. 基础货币5. 商业银行的贷款总规模 货币政策工具
1. 法定准备金2. 贴现率3. 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的手段
1. 扩张性货币政策2. 紧缩性货币政策3. 均衡性货币政策
4.2.1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
货币政策是实现宏观金融调控的最主要的政策手段,它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和控制来实现货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银行分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国家的最高金融当局,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 主要职责:1. 作为商业银行的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存款,,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并领导与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2. 代表国家发行货币。3. 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中国:中国人民银行
商业银行:是从事具体金融业务的银行。一般指以办理工商企业存、放贷款和居民储蓄为主要业务,以牟取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信用机构。
主要业务:1.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包括活期、定期。2. 资产业务:放款(短期贷款,包括票据贴现,抵押贷款)、投资(购买有价证券以取得利息收入)。3. 中间业务:代替顾客办理支付事项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取得手续费的业务。
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所吸收存款中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率。准备金=K*R D=K/R
D——创造出的货币量 K——最初存款总额R-法定准备金率
金融市场又称公开市场,是各种信用工具交易的场所。它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从事短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场所,包括商业票据、国库券、银行承兑票及可转让的定期存单等。
资本市场是从事长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场所。如公债、公司债券、股票以及房地产抵押单据等。
4.2.3 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所组成的。核心: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和控制来扩张或一致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货币政策的变动既受现实经济形势的制约,又受经济理论的影像,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带有明显的理论倾向性。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均衡性。
1. 扩张性货币政策
通过提高货币供给增长率,从而增加信贷的可供量,随之降低利率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条件:总需求不足、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失业率高;即经济萧条时选择此货币政策最为合适。功能:既可以扩大社会支付能力,又可以降低利率,而低利率既能刺激消费,又能刺激投资。
2. 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从而减少信贷的可供量,随之提高利率来削弱总需求的增长。条件:通货膨胀严重时期,经济过热情况下,选择此货币政策最为合适。功能:抑制总需求的增长,使总需求增长较快地落后于总供给的增长。这些功能在不同经济状况下效应不同。
(1) 货币发行过度:有效地一直总需求的迅速增长,使总需求与总供应趋于平衡。
(2) 货币发行适度:总需求低于总供给的增长,是产品销售困难大,经济停滞。、
(3) 货币供应量小:造成有效需求的极度疲软,产品销售苦难更大,生产能力的闲
置和浪费更大。
3. 均衡性货币政策
通过调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使货币供应量形成的社会需求与总产出之间保持一种对等的关系。条件:总供给和总需求大体上平衡。功能:促进或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必考计算题:
假如某银行吸收存款500万元,法定准备率为20%,计算(1) 该银行应留多少准备金?
(2) 这笔存款最后能创造出多少货币?
第五章 管理和管理者
管理学:传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和方法。
管理环境的构成:
(1) 一般环境① 经济因素② 政治因素③ 社会因素④ 技术因素
(2) 具体环境① 供应者② 顾客③ 竞争者④ 政府机构⑤ 利益集团。
管理者的任务?
(1) 效率:是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2) 效果:管理工作活动实现的目标。
5.1.2 管理职能(重要!)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
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法约尔提出: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后精简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职能:包含规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组织职能:管理者还承担着设计组织结构的职责。组织设计、人员配备、权力配置,着重于合理的分工与明确的协作关系的建立;
领导职能: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管理的任务是指导和协调组织中的人。指导、协调、激励,致力于积极性的调动和方向的把握;
控制职能:管理者要履行的最后一个任务。检查和监督,着力于纠偏。
必考解答题:
你是如何理解管理职能的?
5.1.3 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必要条件:(1) 管理必须存在于两个人以上的彼此间的集体活动;(2) 集体必须拥有其统一的行动目标。
2. 管理的实施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载体”。
3. 管理的任务是分层次的。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管理的任务就是管理者的任务。
4. 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组织中各种人际关系包括:(1) 主管与下属之间(2) 成员之间(3) 群体之间
5.1.5 管理中得人性假说
1. 理性人假设
理性行为:人的行为不应该对虚无的上帝负责,而应当对自己负责,凡是有利于满足自我利益的行为。
充分理性即指人的行为总是为着最大化地满足自身利益,有限理性即指人的行为只能做到力所能及的满足自身的利益。
任何个人都充分理解自身利益所在,并都能采取正确对策去最大化谋取自身利益,
2. 有限理性人假设
代表人:西蒙认为,要实现完全理性,人们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 每一个人作决策时必须了解影响决策的每一个因素;
(2) 每一个人作决策时必须能够完全估计到每一种可能的结果及其发生的概率;
(3) 人们有能力对每一种结果的偏好程度进行排序。
然而,以上三个条件都不能成立。事实并非如此。
3. “经济人”假设——X理论
代表人:泰罗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获得经济报酬。 经济人假说的主要内容—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
典型的管理方法:“胡萝卜加大棒”
4. “社会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
代表人:梅奥
核心:人是社会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只在于经济利益,而更重要的是工作中的社会关系,只有社会交往需要和尊重需要才是激励员工最强大动力。
5.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Y理论
麦格雷戈提出相对与X理论提出了Y理论假设
人们除了物质和社会需求之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能力,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以后,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代表人:美国管理学家马斯洛
6. “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人的需求和动机不仅因人而异,而起一个人在不同年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有不同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5.2.3 管理者的角色(重点!)
管理者的角色是指作为一般管理者他在组织体系内从事各种活动时的立场、行为表现等的一种特性归纳。
1.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人、联络人。
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
2.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1) 监听者(接受关于企业经营的信息)(2) 传播者(对下属传递信息)(3) 发言人(将本组织的信息向外界传播)。
信息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要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1) 企业家,管理者发起的新项目(2) 混乱驾驭者,管理者纠正问题(3) 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分配责任(4) 为成交条件扮演谈判者
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实际上扮演着着10种角色。
第六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演进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约经历三个阶段:1、早期管理活动或实践阶段(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2、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末)3、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泰罗、法约尔、韦伯)
6.1.2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之父”。以研究工厂内部的生产管理为重点,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中心。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
著名实验和研究:“搬运生铁块实验”、“铁锹实验”;“动作”、“工时”研究,工具、机器、材料、工作环境等标准化研究
泰罗主要观点和创新性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科学管理四条原则:
(1) 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2) 合理的选择工人,做到人适其事。(为工作挑选“第一流工人”。)
(3) 教育、培训、强化工人,使他们按照科学方法工作。
(4) 管理当局与工人精诚合作,共担工作和责任,取得双赢。
2. 关于任务管理原理:
(1) 工时研究与标准化。
(2) 差别计件工资制
3. 关于职能化的组织原理:
(1) 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
(2) 建立职能工长制。
(3) 例外原则。
(4) 科学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二、管理过程理论(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一般管理理论的研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其突出贡献和理论:
1. 为管理工作规定基本职能
(1) 经营和管理。经营有六项职能,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会计职能、安全职能和管理职能。管理是经营的六项职能之一。
(2) 管理的要素。a.计划b.组织c.指挥d.协调e.控制
2.提出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14条原则)
(1) 分工(2) 职权与职责(3) 纪律(4) 统一指挥(5) 统一领导(6)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 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 集权(9) 秩序(10) 公正(11) 保持人员稳定(12) 集中化(13) 首创精神(14) 团结精神
三、行政组织理论韦伯核心内容就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明确分工,自上而下形成等级系统
它优于其他组织形式之处就在于其准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益的最有效形式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组织的权力应当是理性——法律权力。
2.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应具备的特点:
(1) 劳动分工(2) 职务等级(3) 正式的选拔(4) 正式的规则和制度(5) 非人格化(6) 职业走向
6.1.3 行为科学理论
一、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梅约(梅奥)
1. “霍桑试验”
(1) 续电器装配测试室试验:职工情绪(2) 访谈计划:了解感受,提高生产效率(3) 接线板小组观察试验:非正式组织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2. 人际关系学说
通过“霍桑试验”(1) “社会人”假设(2)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二、发展后期——行为科学理论
代表人物:梅约(梅奥),侧重点研究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组织中的人性、非正式组织和群体行为等。
1.(重要!)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人是有需求的动物其需求取决于它所得到的东西,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影响行为;人的需求都有其轻重的层次,一旦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又会出现另一种需求满足的需求。
(1) 生理的需求(衣食住行)(2) 安全的需求(对人身安全,生活工作保障的需要)(3) 社会的需求(友情需要、归属需要)(4) 尊重的需求(自尊、他尊)(5) 自我实现的需求(实现潜能和自我价值、成就个人理想和抱负、个性张扬)
2. 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
1. 在工作中有些因素不具备为保健因素2. 在工作中有些因素可以构成很大程度的激励和对工作的满足感。
3. X-Y理论:麦格雷戈
(1) 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并尽可能地逃避工作(2) 一般人不愿意承担责任,情愿受人领导(3) 一般人缺乏进取心,没有什么抱负,对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4) 对大多数人必须用强制、控制、指令,甚至用惩罚相威胁的办法,才能是他们达成组织目标。
麦格雷戈提出Y理论认为:(1) 厌恶工作不是人的本性(2) 一般人是有责任心的(3) 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使人努力工作的唯一手段(4) 人们在解决组织的各种问题时,有着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 管理的职能
决策在管理工作中具有核心作用。“多方案抉择”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
科学决策过程:1. 确定明确的目的2. 制定若干可行的备择方案3. 进行方案的分析比较4. 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案
决策的类型
1. 按决策的重要性和作用: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2. 按决策问题所处的条件: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3. 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计划工作的特征:目标性、领先性、普遍性、效益性、创造性
计划的类型:1. 按广度:战略计划、作业计划。2. 按时间跨度:长期、中期、短期。
3. 按明确性: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为什么要做计划?
1. 弥补不确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 有利于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4. 有利于有效地进行控制5. 有效地计划是一切成功的秘诀
领导工作的作用:
指导作用:引导全体组织成员有效地领会组织目标和如何实现组织目标。即指明方向。 激励作用:以高超的领导艺术诱发成员的事业心、忠诚感和献身精神,激励工作热情 ,提高士气。——核心作用
协调作用:帮助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即协调一致。
7.3.2 组织结构类型
一、经典的组织结构类型
1. 直线型
特点:“一个人,一个头儿”
优点:简单、集中、统一
缺点:管理职能过于集中,失误较多
适用:小型组织、现场作业管理
2. 职能型
优点:能够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
缺点:“多头领导”,易造成管理混乱,各职能部门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协调。
适用:不实用
3. 直线参谋(职能)型
特点:设置两套系统——直线、职能
优点:领导集中、职责清楚、工作效率高
缺点:下级积极性受限、部门间沟通少、不利于综合管理人才培养等。
适用:中、小型组织。
4. 直线职能参谋制型
特点:结合直线职能参谋制直线参谋制的优点,克服其缺点
适用:生产企业
5. 事业部制
特点:“集中决策,分散经营”。事业部独立核算,经营管理上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优点:提高管理的精度和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和训练管理人才。
缺点:各事业部之间协调较差,易产生本位主义。
适用:大、中型企业。
6. 矩阵型
特点: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
优点:有利于各职能部门横向联系,集权与分权良好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缺点:“双重领导”,易产生矛盾; 对项目负责人要求高;还易导致人心不稳。
适用:较广。
7. 多维立体型
它是将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和时间、地区结合为一体的复合组织结构形式。
8. 网络型
特点:(1)以较小的资源创造巨大的收益;(2)在网络结构中,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协调;(3)在网络结构中,企业与其他职能企业是一种松散关系。
二、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
1. 刚性结构
特征:有正式规定的组织及明确的领导体系;明确规定各部门任务、职责和权限,分工精细而具体;有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于组织上层;组织结构之间主要实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
优点:稳定性良好,具有较高工作效率。
缺点:适应性差。
2. 柔性结构
特征:虽然也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但领导和指挥关系不够明确,且常有变动;各部门之
间任务、职责分工笼统;规范化的规章和程序较少;决策权分散于下层;组织内部主要靠横向沟通,通过各部门协调及时调整各自的任务、权责分工和工作程序。
优点: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
缺点:环境简单而稳定的条件下,显示出工作效率不高。
三、组织的附加结构
1. 工作小组
特征:临时性结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特定、明确规定的复杂任务。来自于不同背景、技能、部门的人员,矩阵结构。适应性强,机动灵活,任务完成就解散。
2. 委员会
特征: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并实行集体行动的一群人。分临时委员会和常设委员会。实际上委员会具有很强的群体决策特征。
7.4.2 激励
1. 激励的性质
(1) 激励的含义:激励就是引发和促进人们去进行某种特定行为的活动。
(2) 激励的目的:激励的目的在于从既定的组织目标出发,着眼于成员个人或群体,通过运用某种手段,寻求组织与个人在目标、行为上的内在一致性,达到两者之间在行为及其效果上的良性循环。
(3) 激励的过程a.需要(对目标的渴求和欲望)b.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对目标的愿望和意念)c.行为(外在反应)。内在因素是根本,起着决定作用;外在因素是条件,起着导火线作用。
(4) 激励的方式:物质性激励、精神性激励、竞争性激励。前两者作用形成拉力,后者作用形成推力。
2. 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层次需求理论和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2) 过程型激励理论:从人的动机的产生到行为反应这一过程出发。
期望理论:人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织目标。费隆提出
公平理论:人是通过需求人与人的社会公平而被激励的。亚当.斯密提出
(3) 强化理论:
斯金纳提出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自然消退。
行为原则:a.要按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强化措施b.所期望取得的工作成绩应予以明确的规定和表述c.强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工作成绩的反馈。
必考解答题:
激励是如何在管理中应用的?
第八章 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发展战略:1. 进入新经营领域战略2. 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3. 多样化战略(同心多样化战略、复合多样化战略)4. 企业战略联盟
企业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产品质量差别化战略、产品可靠性差别战
略、销售与服务差别化战略、产品创新差别化战略、产品品牌差别化战略)重点集中战略
8.3.1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社会环境是指那些对企业活动没有直接作用而又能够经常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潜在影响的一般要素,因此在环境分析中又称为一般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与企业环境相联系的技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与法律以及自然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因素。
8.3.2 行业结构分析
1. 行业的性质
(1) 引入期。在引入期,销售增长缓慢,产品设计尚未定型,竞争较少,风险很大,利润很低甚至亏损。
(2) 成长期。在成长期,顾客对产品的认知能力迅速提高,购买踊跃,销量大增,产品形成差别化趋势以满足顾客有差异的需求,生产能力呈现不足,市场竞争逐渐形成。但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增强,利润加速增长。
(3) 成熟期。在成熟期,重复购买成为顾客行为的重要特征,销售趋向饱和,产品设计缺乏变化,生产能力开始过剩,竞争激烈,利润不再增长甚至开始回落。
(4) 衰退期。在衰退期,销售明显下降,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竞争的激烈程度由于某些企业的退出而变得缓和,利润大幅度下降。
2. 行业发展动力分析
(1) 行业长期增长率。影响行业内外企业的投资决策,引起企业进入或退出该行业,从而改变整个行业的相对供求关系和竞争强度。
(2) 产品创新。能够拓宽市场需求,增加产品的差别,吸引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从而对行业中各企业的生产方式、规模经济性、营销渠道、相对成本地位等行业结构因素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进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3) 政府法规和调控政策。对企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4) 消费者及其消费偏好的变化。可能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要求企业制定出新的战略与之相适应。
8.3.3 行业竞争分析
波特提出:企业的获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
1. 潜在的进入者威胁:潜在的进入威胁有两种形式,即行业中增加新的企业和行业中已有企业新增生产能力。
2.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一个或更多的竞争者感到有压力或看到有改善其市场地位的机会。
3. 替代品生产的威胁: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可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
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指供应商通过提高价格或者降低所售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手段对行业内的企业所产生的威胁大小。
5.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买方主要通过压低价格和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要求,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赢利。
8.4.4 SWOT分析法(大题)
SWOT分析法就是对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和企业内部能力的优劣势进行综合分析,据此对备选的战略方案做出系统的评价,最终选择出最佳的竞争战略。
S(strengths)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
W(weaknesses)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
O(opportunities)是指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
T(threats)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
STWOT分析的做法: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总战略的要求,列出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内部及外部环境因素,确定标准、进行评价,判断是优势还是劣势,是机会还是威胁。
四种战略:增长型战略SO、扭转型战略WO、防御型战略WT、多种经营型战略ST
图:SWOT分析图
第九章 市场营销
市场是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意向(购买欲望)有机组成的总和。
市场细分: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
9.1.2 市场营销观念(多选、解答)
(重要!)市场营销观念的含义:
企业从事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或经营观念,也就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过程中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诸利益所持的态度、思想和意识。
1. 生产观念
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者喜爱那些随处可以买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将全部精力放在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上。这种“以生产为导向”的经营观是在卖方市场上产生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西方企业面临的是求过于供的卖方市场,当时产品生产不多,竞争者不多,产品不怕卖不出去。
2. 产品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消费者喜爱那些高质量、多功能和有特色的产品,只要产品质量好,就不怕卖不了。这种“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观容易导致“市场销售近视”,即不适合的把注意力放在产品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要上。如酒香不怕巷子深、一招鲜吃遍天下。
3. 推销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消费者通常不会因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主动地购买商品。企业需要通过积极推销和进行大量的促销活动,以刺激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这种“以推销为导向”的经营观,只重视产品的推销技巧和广告宣传,而不关心消费者的要求,售后服务和购后是否
满意。
4. 市场营销观念
它的形成是企业经营观念上的一次“革命”。这种观念认为,实现企业目标、获取最大利润的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组织企业营销活动,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观念,其核心可以概括为“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
5. 社会营销观念
“以社会为导向”的营销观强调在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服从全社会的利益,把企业利润与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不能损害社会利益;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三者的平衡与协调。
9.4.2产品生命周期(很重要!)
一、 产品生命周期
指新产品研制成功后,从投入市场开始直到被市场淘汰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过程。
二、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
雷蒙德·弗农提出
1. 导入期特征:1. 消费者对产品不太了解2. 广告费用开支大3. 企业利润少4. 产品技术、性能不完善5. 企业承担市场风险最大6. 开发研制失误使新产品这一时期易夭折7.市场竞争者较少
2. 成长期特征:1. 消费者对产品已熟悉2. 销售量迅速增加3. 吸引大批生产者纷纷介入竞争激烈4. 产品技术性能逐步完善,成本下降利润增加
3. 成熟期特征:1. 销售量有所增长,增长率呈现递减2. 成本下降,利润丰厚、稳定
3.市场同类产品增多,竞争十分激烈4. 成熟末期利润开始下降
4.衰退期特征:1. 产品销售总量急剧下降,产品出现积压,价格下降,利润剧减2. 产品弱点显露,出现更好替代产品3. 竞争者相继退出市场
三、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
1. 导入期营销策略 迅速取脂策略、缓慢渗透策略、迅速渗透策略、缓慢取脂策略
2. 成长期营销策略 1. 改进产品质量和增加产品的特色及款式类型;2. 寻求和进入新的细分市场;3. 扩大分销覆盖面并进入新的分销渠道;4. 改变广告内容,从产品知觉广告转向产品偏好广告;5. 适时适当降低价格,以吸引对价格敏感的购买者
3. 成熟期营销策略1. 市场改进策略 2. 产品改进策略3. 营销组合改进策略,
4. 衰退期策略:1. 维持策略。2. 缩减策略。3. 撤退策略
9.5.1 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解答)
(很重要!)影响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
1. 市场需求:用需求弹性作参考
2. 生产成本:价格=成本+利润!
3. 市场竞争结构:不同市场结构价格策略不同
4. 社会环境:政策、法规等
5. 其他营销组合因素:产品本身属性、生命周期、销售费用支出高低等。
第十章 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他们的工作行为、表现极其结果。
10.5.2 绩效考评的作用(重要!)
绩效评价的公平性和正确性会极大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意愿和态度,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制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作用:
1. 改进工作绩效。绩效评价可使员工明了自己工作的优点和缺点。
2. 员工工作职位的升迁与调整。
3. 作为薪资调整的依据。
4. 作为培训的参考。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的特征:1. 创造性2. 连续性3. 跳跃性4. 风险性5. 资产性6. 高效性 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1. 缺乏资金2. 缺乏人才3. 缺乏技术信息4. 创新风险大5. 管理技术落后
第十二章 生产和运作管理
生产过程组织形式
1. 流水线和自动化流水线:专业性、连续性、节奏性、封闭性、比例性。
2. 成组技术与成组加工单元。
3. 柔性制造单元。
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问题包括:质量、时间、成本、服务、环境。
12.2.2 生产过程组织的基本内容
一、生产与运作过程的空间组织
1. 工艺专业化(工艺原则):就是按照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艺阶段的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加工对象多样,工艺方法相同。
优点:适应性强;充分利用设备和生产面积;个别设备出现故障或维修,对整个产品的生产制造影响小。
缺点:产品加工过程中运输路线长,运输数量大,停放、等待时间多,生产周期长;增加了在制品数量和资金占用;生产单位间的写作复杂,各种工作量大而复杂。
适用:企业产品品种多、变化大、产品制造工艺不确定的单件小批发生产类型企业。
2. 对象专业化(对象原则):就是按照产品的不同来设置生产单位。即按照生产的产品确定车间的专业分工。
优点:生产集中,生产周期短,运输线路短,周转量小;计划管理、库存管理简单;在制品占用量小、资金周转快,协作关系少;提高生产效率。
缺点:对市场需求变化适应性差,调整代价大;设备投资大;不利于开展专业化技术管理。
适用:企业的专业方向已定,产品品种稳定、工艺稳定的大量大批生产(家电、汽车、
石油产业等)。
二、生产与运作过程的时间组织
1. 顺序移动方式是指一批零件在前一道工序全部加工完毕后,整批转移到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的移动方式。
特点:一道工序在工作,其他工序都在等待。生产周期长,流动资金周转慢。
2. 平行移动方式是指一批零件中得每个零件在每道工序加工完毕以后,立即转移到后道工序加工的移动方式。
特点:一批零件同时在不同工序上平行进行加工,因而缩短了生产周期。
3. 平行顺序移动方式吸收了上述两种移动方式的优点,避开了其短处,但组织和计划工作比较复杂。
特点:当一批制作在前道工序上尚未全部加工完毕,就将已建工的部分制件转移到下道工序进行加工,使下道工序能够连续地、全部地加工完该批制件。
必考计算题:
已知m=5,n=4,t1=10小时,t2=4小时,t3=8小时,t4=12小时,t5=6小时,分别求在顺序移动、平行移动和平行顺序移动方式下,这些零件的加工周期。
第十三章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
13.3.2 全面质量管理(必考)
1.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全面质量管理是TQC,现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它统一称为TQM,它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它不仅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也是一种新的、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
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1) 系统的观点(2) 预防的观点(3) 用户第一的观点。
13.2.3 全面管理的特点(必考)
1.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 全面质量的管理(2) 全过程的管理(3) 全员参加的管理(4) 广泛采用各种质量管理方法(5) 工作程序----PDCA循环。
第十四章 财务管理
研究对象: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分配
14.1.2 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很重要!)
财务管理目标:一是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二是争取最大资产报酬率。从而最终实现企
业的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收入和赢利管理、财务报告与评价及特殊事项的财务处理等。
第十五章 投资项目经济评价
15.2.1 资金的时间价值
单利:Fn = P ( 1 + ni )
复利:Fn = P ( 1 + i )n
15.2.3 资金等值计算公式
一次支付类型
1. 一次支付终值公式: F=P(1+I )n
2. 一次支付现值公式: P=F(1+I )-n
等额分付类型
1. 年金终值公式:
2. 偿债基金公式:
3. 资本回收公式:
4. 年金现值公式:
出现过的
1、简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 关于科学管理四条原则:
(1) 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2) 合理的选择工人,走到人适其事。(为工作挑选“第一流工人”)
(3) 教育、培训、强化工人,使他们按照科学方法工作。
(4) 管理当局与工人精诚合作,共担工作和责任,取得双赢。
2. 关于任务管理原理:
(1) 工时研究与标准化。
(2) 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3. 关于职能化的组织原理:
(1) 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
(2) 建立“职能工长制”。
(3) 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
(4) 科学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2、什么是质量体系认证?实行质量认证制度有什么作用?
质量认证,是由一个独立、第三方的权威机构对企业产品质量及其质量体系进行证实的活动。
作用: 1. 可以促进企业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2. 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3. 为用户选择商品提供方便。4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
管理技能(T.H.C技能)
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应用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人际技能( Human Skills ):与人共事、理解别人、激励别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分析和诊断复杂情况的心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