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名著《萌芽》有感
解东一小 郭志苗
利用暑假自我休整的好时机,我认真阅读了世界名著《萌芽》。
《萌芽》的作者左拉(1840 1902)是法国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作家,也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曾著有《实验小说》、《自然主义戏剧》等自然主义论著。他还著有《卢贡一马卡尔家族》为题的小说总集。《萌芽》即是其中的一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第十三部小说《萌芽》。左拉在创作此书时,曾搜集了大量原始材料,他力图客观、细致地再现出工人阶级队伍的现状:他们日益高涨的革命情绪,以及由于环境恶劣而带来的无知、粗鲁和放纵的行为。具有浓郁的自然主义风格。全书结构完整严密,节奏沉稳有力,具有古代史诗气势磅礴、悲壮雄伟的特色。这是一部史诗,一部描写发生在法国蒙苏矿区的工人运动的波澜壮阔、恢弘大气的史诗。
为了创作《萌芽》,左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阅读了大量有关工人状况和社会主义的书籍,还亲自下过矿井,体验过工人艰苦的劳动条件。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压榨,工人处于十分贫困的状态,罢工事件时有发生。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左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坚定了他要描写工人状况的决心。
《萌芽》反映的是矿场工人的罢工斗争。作家真实地描写了煤矿工人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形象地把煤矿比作一只贪婪的、时刻准备吞噬人类的巨兽。工场里人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从事非人的劳动。每天像畜牲一样被送到巨兽口中,然后在几百米深的地下,在恶劣的条件下干着极其沉重的劳动。矿井设备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矿工们的肺叶已经被矽土所腐蚀,身体损坏了,还影
响到他们的子女。他们的孩子发育不良,甚至长成畸形。工人们在井下给煤和汗水弄得污秽不堪,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竭,却只能拿到3个法郎,就连维持家里起码的生计都不够。矿工马赫祖上数代,很多人死在矿井下面,有的累死,有的压死。矿工们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拥挤不堪。资本家还以各种名目克扣工人工资。有一次发工资后,矿工们手中拿着很少几个钱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整个工人区升起了妇女的哭泣声和孩子们饥饿的号叫声。整个矿村笼罩着贫困和死亡的阴影。
主人公失业的艾蒂安来到安伏矿井,成了一名煤矿工人。当他慢慢地适应了这种艰苦工作的时候,法国正遭遇着一次工业萧条,公司老板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加严厉地剥削工人。在日益加剧的贫困生活下,周围矿工的愤怒情绪不断滋长,于是艾蒂安带领他们进行了罢工。罢工风潮愈演愈烈,政府不得不派军队来矿井维持秩序。在一次激烈地冲突中,军队进行了血腥镇压。最后,罢工以失败告终,而经历了种种困苦的艾蒂安却正成长起来,有朝一日,他一定会卷土重来。
在《萌芽》中,工人群众是作为一个集体形象加以描写的。但作家对其中的一些工人和工人领袖则进行了突出的刻画。工人马赫一家就是作者所重点加以描写的。这是一个工人世家。这一家人祖祖辈辈都在煤矿劳动,其中有六人在矿井里丧了命。马赫的父亲给矿上干了50年,有45年是在井下。如今年老多病,吐的痰都是黑的。但因不再下井,而得了一个“善终”的混名。马赫是一个正直的矿工,在罢工斗争中觉悟逐渐提高,带领工人去请愿,在同军警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马赫的妻子马赫嫂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一个有觉悟的无产阶级战士。年轻时她曾是推煤车的女工,结婚后维持家中生活和抚养众多孩子的繁重劳动,都压在她的身上,损害了她的健康。起先,她对资本家的
善心还抱有幻想,曾领着孩子去乞求施舍。那时她还没有觉醒,对丈夫参加斗争出于担心而反对。但在严酷的现实的教育下,她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最终抛弃了对资本家的幻想,并且勇敢地起来参加斗争了。罢工时,她的一点家当全部都被卖光,但没有屈服,还鼓励丈夫和其他矿工坚持下去。罢工失败后,当艾蒂安劝工人屈服时,她愤怒地斥责了他。她还对丈夫说:“你听明白这个,如果我的男人回到矿坑里去,我将在大道上等着他,唾他的脸,认为他是个卑鄙的懦夫!”丈夫牺牲了,儿女也相继葬身矿井,公公发了疯,幼小的孩子面临饿死的威胁。面对这些打击,马赫嫂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她顶替了丈夫的工作,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又重新下井。她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事情终有一天会改变的,复仇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从表面上看来,罢工的起因是因为一次工业萧条,大量的企业倒闭,对煤的需求减少,公司只有削减矿工的工资,才能维持自己的收支平衡。而事实上,在没有削减工资以前,矿工们就已经非常贫穷。书中写的矿工马厄一家有大小十口人,其中四人在矿井工作。四个人辛苦地劳作所挣到的工资,还不足以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还得四处告贷,才能苟延残喘。这只能说明这种分配方式本来就不合理。与此相对照的是,遗产继承人格雷古雷古瓦先生持有的煤矿股票在短短一个时期里增加了一百倍,由此可见,当时的资产阶级对矿工的剥削是多么残酷。
事实上,大家已经走投无路了,才走上了罢工之路。他们说,与其等着慢慢地饿死,还不如起来抗争。大家推举老实的马厄做代表,去和公司经理谈判,不善言谈的马厄居然象鬼魂附体一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初看起来,这里好象很矛盾,但是只要了解他的生存环境,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合理性并且被这种力量所震惊--恶劣的环境已经使最老实的人都能开口说话,好象使顽石点头一样-
-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控诉。
这样仓促地罢工当然是不成熟的。艾蒂安在罢工前准备的互助基金才只有三千法郎,才够那群矿工用上几天;艾蒂安头脑中各种思想混杂在一起,没有一个明确的观念;在罢工过程中的忍饥挨饿,极端恶劣的条件,使乱糟糟的罢工队伍失去控制;老矿工们以为一步就可以跨进理想社会的那种幼稚的想法等等都说明了这种不成熟。这种不成熟当然以罢工的失败为代价,结果,他们遭到了比以往更严酷地剥削。
在这场艰难困苦的斗争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作者笔下的矿工并不完美,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罢工运动的领导人艾蒂安就曾经怀疑、犹豫、有时甚至幻想跻身资产阶级的行列。因此作者想描写的不是一个个神化了的人,而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人。他们不是完美的,然而他们是真实的。真实了,美不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吗?
这本书依然是《卢贡—马卡尔家族--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小说的主人公艾蒂安是《小酒店》中热尔维斯的儿子。他遗传了他父亲的一些缺陷,在酒醉后会失去理智。除了这些因素,这篇小说几乎可以说是独立的篇章。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关注的不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命运,他关注的是那一群受压迫、受剥削的矿工或者说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的命运。
左拉一生也许写了许许多多作品,我想,一定是这部《萌芽》才使他成为不朽的大师。而这部不朽的经典《萌芽》,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让他们看到希望,这些希望难道不就象种子破土而出时的萌芽吗?
在世界文学史上,《萌芽》是第一部正面而又准确地描写现代工人罢工运动
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煤矿工人马赫一家的命运为典型,写出矿工们暗无天日的工作,强烈地对比出资本家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生活。作者清醒地估价了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形势。小说中描绘了早期社会主义者、产业工人艾蒂安的形象。他在煤矿工人的队伍中,看到大量社会不公平的事实,他刻苦钻研社会主义理论,并对工人作7大量的启发教育工作,他在工人协会指示下,具体地领导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使工人们团结一致,作为一支整体的社会力量活跃在历史舞台。《萌芽》是早期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一曲赞歌。
以上文章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2015.8.20
读世界名著《萌芽》有感
解东一小 郭志苗
利用暑假自我休整的好时机,我认真阅读了世界名著《萌芽》。
《萌芽》的作者左拉(1840 1902)是法国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作家,也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曾著有《实验小说》、《自然主义戏剧》等自然主义论著。他还著有《卢贡一马卡尔家族》为题的小说总集。《萌芽》即是其中的一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第十三部小说《萌芽》。左拉在创作此书时,曾搜集了大量原始材料,他力图客观、细致地再现出工人阶级队伍的现状:他们日益高涨的革命情绪,以及由于环境恶劣而带来的无知、粗鲁和放纵的行为。具有浓郁的自然主义风格。全书结构完整严密,节奏沉稳有力,具有古代史诗气势磅礴、悲壮雄伟的特色。这是一部史诗,一部描写发生在法国蒙苏矿区的工人运动的波澜壮阔、恢弘大气的史诗。
为了创作《萌芽》,左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阅读了大量有关工人状况和社会主义的书籍,还亲自下过矿井,体验过工人艰苦的劳动条件。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压榨,工人处于十分贫困的状态,罢工事件时有发生。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左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坚定了他要描写工人状况的决心。
《萌芽》反映的是矿场工人的罢工斗争。作家真实地描写了煤矿工人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形象地把煤矿比作一只贪婪的、时刻准备吞噬人类的巨兽。工场里人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从事非人的劳动。每天像畜牲一样被送到巨兽口中,然后在几百米深的地下,在恶劣的条件下干着极其沉重的劳动。矿井设备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矿工们的肺叶已经被矽土所腐蚀,身体损坏了,还影
响到他们的子女。他们的孩子发育不良,甚至长成畸形。工人们在井下给煤和汗水弄得污秽不堪,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竭,却只能拿到3个法郎,就连维持家里起码的生计都不够。矿工马赫祖上数代,很多人死在矿井下面,有的累死,有的压死。矿工们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拥挤不堪。资本家还以各种名目克扣工人工资。有一次发工资后,矿工们手中拿着很少几个钱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整个工人区升起了妇女的哭泣声和孩子们饥饿的号叫声。整个矿村笼罩着贫困和死亡的阴影。
主人公失业的艾蒂安来到安伏矿井,成了一名煤矿工人。当他慢慢地适应了这种艰苦工作的时候,法国正遭遇着一次工业萧条,公司老板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加严厉地剥削工人。在日益加剧的贫困生活下,周围矿工的愤怒情绪不断滋长,于是艾蒂安带领他们进行了罢工。罢工风潮愈演愈烈,政府不得不派军队来矿井维持秩序。在一次激烈地冲突中,军队进行了血腥镇压。最后,罢工以失败告终,而经历了种种困苦的艾蒂安却正成长起来,有朝一日,他一定会卷土重来。
在《萌芽》中,工人群众是作为一个集体形象加以描写的。但作家对其中的一些工人和工人领袖则进行了突出的刻画。工人马赫一家就是作者所重点加以描写的。这是一个工人世家。这一家人祖祖辈辈都在煤矿劳动,其中有六人在矿井里丧了命。马赫的父亲给矿上干了50年,有45年是在井下。如今年老多病,吐的痰都是黑的。但因不再下井,而得了一个“善终”的混名。马赫是一个正直的矿工,在罢工斗争中觉悟逐渐提高,带领工人去请愿,在同军警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马赫的妻子马赫嫂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一个有觉悟的无产阶级战士。年轻时她曾是推煤车的女工,结婚后维持家中生活和抚养众多孩子的繁重劳动,都压在她的身上,损害了她的健康。起先,她对资本家的
善心还抱有幻想,曾领着孩子去乞求施舍。那时她还没有觉醒,对丈夫参加斗争出于担心而反对。但在严酷的现实的教育下,她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最终抛弃了对资本家的幻想,并且勇敢地起来参加斗争了。罢工时,她的一点家当全部都被卖光,但没有屈服,还鼓励丈夫和其他矿工坚持下去。罢工失败后,当艾蒂安劝工人屈服时,她愤怒地斥责了他。她还对丈夫说:“你听明白这个,如果我的男人回到矿坑里去,我将在大道上等着他,唾他的脸,认为他是个卑鄙的懦夫!”丈夫牺牲了,儿女也相继葬身矿井,公公发了疯,幼小的孩子面临饿死的威胁。面对这些打击,马赫嫂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她顶替了丈夫的工作,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又重新下井。她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事情终有一天会改变的,复仇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从表面上看来,罢工的起因是因为一次工业萧条,大量的企业倒闭,对煤的需求减少,公司只有削减矿工的工资,才能维持自己的收支平衡。而事实上,在没有削减工资以前,矿工们就已经非常贫穷。书中写的矿工马厄一家有大小十口人,其中四人在矿井工作。四个人辛苦地劳作所挣到的工资,还不足以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还得四处告贷,才能苟延残喘。这只能说明这种分配方式本来就不合理。与此相对照的是,遗产继承人格雷古雷古瓦先生持有的煤矿股票在短短一个时期里增加了一百倍,由此可见,当时的资产阶级对矿工的剥削是多么残酷。
事实上,大家已经走投无路了,才走上了罢工之路。他们说,与其等着慢慢地饿死,还不如起来抗争。大家推举老实的马厄做代表,去和公司经理谈判,不善言谈的马厄居然象鬼魂附体一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初看起来,这里好象很矛盾,但是只要了解他的生存环境,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合理性并且被这种力量所震惊--恶劣的环境已经使最老实的人都能开口说话,好象使顽石点头一样-
-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控诉。
这样仓促地罢工当然是不成熟的。艾蒂安在罢工前准备的互助基金才只有三千法郎,才够那群矿工用上几天;艾蒂安头脑中各种思想混杂在一起,没有一个明确的观念;在罢工过程中的忍饥挨饿,极端恶劣的条件,使乱糟糟的罢工队伍失去控制;老矿工们以为一步就可以跨进理想社会的那种幼稚的想法等等都说明了这种不成熟。这种不成熟当然以罢工的失败为代价,结果,他们遭到了比以往更严酷地剥削。
在这场艰难困苦的斗争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作者笔下的矿工并不完美,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罢工运动的领导人艾蒂安就曾经怀疑、犹豫、有时甚至幻想跻身资产阶级的行列。因此作者想描写的不是一个个神化了的人,而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人。他们不是完美的,然而他们是真实的。真实了,美不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吗?
这本书依然是《卢贡—马卡尔家族--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小说的主人公艾蒂安是《小酒店》中热尔维斯的儿子。他遗传了他父亲的一些缺陷,在酒醉后会失去理智。除了这些因素,这篇小说几乎可以说是独立的篇章。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关注的不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命运,他关注的是那一群受压迫、受剥削的矿工或者说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的命运。
左拉一生也许写了许许多多作品,我想,一定是这部《萌芽》才使他成为不朽的大师。而这部不朽的经典《萌芽》,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让他们看到希望,这些希望难道不就象种子破土而出时的萌芽吗?
在世界文学史上,《萌芽》是第一部正面而又准确地描写现代工人罢工运动
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煤矿工人马赫一家的命运为典型,写出矿工们暗无天日的工作,强烈地对比出资本家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生活。作者清醒地估价了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形势。小说中描绘了早期社会主义者、产业工人艾蒂安的形象。他在煤矿工人的队伍中,看到大量社会不公平的事实,他刻苦钻研社会主义理论,并对工人作7大量的启发教育工作,他在工人协会指示下,具体地领导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使工人们团结一致,作为一支整体的社会力量活跃在历史舞台。《萌芽》是早期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一曲赞歌。
以上文章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201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