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再认识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再认识

  庞绍堂

  

  内容提要  经典现代化理论发端于帕森斯的结构 -功能分析框架 ,经诸多学者努力 ,形成为基于一系列理论假设的理论体系 。所有这些假设 ,与其说是理论性的 ,不如说是事实 (史实) 性的 ,其成立基础客观可靠 。 将经典现代化理论指斥为"西方中心论"之文化观 ,不仅有失偏颇 ,且无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企图取代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依附理论的明显缺陷及其所致的脆弱性 ,昭示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内涵 。

  关 键 词  经典现代化理论  民族文化  人类文明  依附发展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假设

  现代化理论研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这种划 分既是时序上的 ,又是内容上的 。

  现代化理论的第一阶段名以现代化理论 ,即 经典现代化理论 。相对于后来的发展理论 ( 广义 现代化理论) ,它可理解为狭义现代化理论或早期 现代化理论 。其早期性不难理解 ,其狭义性则是相对于后来的全球性的 、深入化的宽泛研究视角 而言的 。它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 ,兴盛于 60 年代 ,主要奠基人为帕森斯 。他据结构 -功能主义 立场 ,认为现代化乃社会结构 -功能的巨大变迁 。其源于新型经济 、政治 、文化要素的生成 、发展及其对原结构 -功能的渗透 、改造 、替换 ,可视为社 会 (经济 、政治 、文化) 范式的变革与适应性重组(整合) 。由此 ,现代社会脱离了传统社会 (由传统 社会跃迁而致) ,极化为与传统的差异性对立 。后经斯梅尔塞 、穆尔 、艾森斯塔德 、M?列维 、P?F?拉 扎斯菲尔德 、A?韦伯斯特 、A?英格尔斯 、D?麦克莱兰 、E?布莱克等众多著名学者的努力 , 形成为现 代化理论的经典体系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非一个 统一的理论体系 ,而是基于某些基本观点一致的理论流派 。这些基本观点构成其理论假设 ,包括 :(1)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传统与现代是社会发展 的两极 。现代化就是从传统走向现代 ,它可以从 传统出发走向现代 ; 亦可以在两极之间不断填充现代性 ( 现代化因素) ,直至两极贯通 、消失 ,呈现 出整体的现代性 ( 化) 。( 2) 趋同论 。即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共性的 ,如工业化 、民主化等 ,因此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趋同的 ,起码是类似的或 相近的 ,尽管各民族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不一致 (这既不可能一致 ,也没必要一致) 。(3) 全球现 代化是传播和扩散的 。这是全球现代化的形成机制 ,亦是其文化特征 。由此 ,后续的民族国家的现 代化 ,在相当程度上具有模仿性 。

  此期现代化理论偏重于分析现代化的共性 ,故有忽略个性之嫌 。偏重于共性必致理论表达呈 较

高的抽象性 。理论抽象程度较高的后果要么是 脱离实际 ,要么必具普适性 ,此期理论显然具有普适性 ,为现代化研究奠定了坚实 、客观 的 理 论 基 础 。虽然该理论后来遭到第三世界国家学者的较普遍质疑甚至批判 ,但细考之 ,所有这些质疑与批判 ,其感情色彩重于理性分析 ,其申诉 (曲解) 成分 多于科学精神 。但有一点是所有质疑与批判的学者均坚持的 ,那就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如工业化 、民主化 、新制度化等具有普世价值与意义 。恰恰基于此, 使所有这些质疑与批判丧失学术价值, 因其首先丧失的是事实价值 。

  

  经典理论假设的科学性

  传统与现代的两极对立 ,与其说是理论假设 , 不如说是客观事实 。这两极在其基本制度与核心 价值 (观) 方面不仅对立 ,而且冲突 。如自然经济 之自足性 、封闭性与市场经济的交换性 、开放性 (当代 ,传统社会的地方保护还在盛行 ,严重地阻 碍了市场经济及生产社会化的进程) ; 政府主导 、 行政干预与市民社会 、自由选择 ( 在这一点上 ,传 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发展 、整 合与适应从国家主体进步 、发展为社会主体) ; 专 制与民主等等 。这些无疑是截然不同的两极 。这 种两极对立与冲突 ,甚至表现在单纯的工业产品 上 。如慈禧对火车的态度 ,中国第一条铁路最终 被拆除废置的命运 (吴淞铁路) 无不表明了此 。传 统社会的统治者感兴趣并爽快接纳的工业产品只 有两类 :一为武器 , 因利 于 镇 压 民 众 , 巩 固 专 制 。 近代中国对西方武器的最初大规模引进和使用 , 就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二为能使生活更加 舒适 、快乐 、豪华及奢侈化的"洋玩意儿"。

  趋同论也并非理论的假设 ,而是一种事实与 史实 。趋同的内涵 ,乃现代化内容的趋同而并非现代化道路的趋同 。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尚且不一 ,怎么会有人臆想全世界现代化道路的 一致 ? 实际上这种臆想是质疑与批判者自己的杜 撰 。自己设置对象 ,然后加以批判的做法仅能满 足出于事实的落后而追求的阿 Q 式自尊 。至于济及雇工现象并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更不必然导向资本主义 。只有必然导向新制度形态即非前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商品 -货币经济及经济组织 形式才能如上谓之 。中国的商品 -货币经济产生 之早 ,规模之大 ,曾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春秋末 期齐国的市场规模即已达人潮汹涌 ,以致"摩肩接踵 ,联袂成幕 ,挥汗成雨"之程度 。中国雇工现象 产生之早 ,也源自周末 。但这一切并未诱发出中 国的现代化 ,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 家 。类似情况 ,东方落后国家比比皆是 。傅筑夫 先生曾言 ,

若将商品 -货币经济及雇工现象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 ,则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起码始 自两汉 。①根据今天新发掘史料 ,甚至可以说始自 中国原 始 社 会 末 期 ( 考 古 发 现 了 大 量 贝 壳 等 货 币) 。资本主义之实质 ,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 础的社会化大生产 ,其特征是经济权力在全社会的高度性分散 ,进而构建了政治权力在全社会的 高度性分散 。中国周代之前 ,土地国有 ,以至于马 克思说这是理解东方社会的一把钥 匙 。周 代 之 后 ,两汉以降 ,在专制王权下亦无根本性土地私有 制 ,土地私有制并无独立法律地位 ,因法律乃"帝王之具",加之繁重的税赋 ,而"地租是土地所有权 的实现形式"(马克思语) 。所以 ,资本主义并不相 容于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东方古代社会 ,遑论资本 主义萌芽及其发展 ?

  现代化的另一核心因子甚至是发端因子 ---近代自然科学 ,也从未在中国乃至东方社会萌芽 过 。其原因已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问题"。"李约 瑟问题"虽有人指称为伪问题 ,但其与事实对应 , 并不仅针对中国 , 而且有涵括东方社 会 之 意 义 。 吴景超先生在李约瑟提出这一问题之前 ,已觉察内容的趋同已是不争的事实与史实 ,这不仅因为到了这一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第一便是因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具有普世性或干脆称为人类性 的意义与价值 ,而且因为这些内容在东方传统社 会中从未存在 ,它们的现代化是外迫的 、学习的 , 趋同也就是必然的 。如长期以来 ,中国古代社会 的资本主义萌芽说盛行一时 ,资本主义确为早期 现代化阶段的制度形式 ,此说于是自然内含了中 国传统社会不仅存在现代化因素 ,而且其自身可 以发展甚至完成现代化的思想 。但商品 -货币经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没有用在这个上面 。一个 民族的知识分子 ,其用心的对象 ,并不是私人的意 志所决定的 , 而是环境的学术空气代 为 决 定 的 。 中国自西汉以后 ,知识分子的心力 ,都用在了儒家 的几部经典上面 。在这种工作上面 ,我们的祖宗 , 也曾表现了许多难能而并不可贵的本领 。譬如背 诵十三经 ,首尾不遗一字 ,有许多儒者便做到了 。 我还遇到过能背诵汉书的人 。但还没 有 听 人 说过 ,西方有什么学者 ,能背诵柏拉图的《理想国》或卢梭的《民约论》。这种耐心 ,这种毅力 ,假如改变 了途径 , 用在自然科学方面 , 不见得便没有成就 吧 。一个在自然科学上没有下过功夫的民族 ,对 于自然科学 ,自然没有成绩可说 。""第二 ,我们的 自然科学所以不发达的原因 ,乃是建筑文化基础的过程中 ,受别个文明国家的益处太少 。我们偏 在东亚 ,而世界上的文明国家 ,大多数都在西方 , 我们与他们 ,过去

因为交通不便的缘故 ,接触是很 少的 。所以他们所产生的文明 ,我们不能借来作 我们的文化基础 。"②这些论点切中了传统中国文化的要害 :读经 、做官 (在传统中国社会 ,进入公共 权力私 有 制 的 官 场 , 才 能 使 个 人 利 益 趋 于 最 大 化) 、封闭 、缺乏开放与交流 。近代日本 ,则克服了 第二点 。所谓"李约瑟问题",吕思勉先生也触及 过 ,他认为专制主义对思想的禁锢 、统驭 ,科举取士对读书人的规约 ,以经为本 、以技为用的社会文 化导向终致于此 。③他们的分析 , 基本给出了"李 约瑟问题"的社会成因 。至于"李约瑟问题"的技 术成因 ,则是中国从未产生过严格绵密的二值逻 辑 (形 式 逻 辑) 体 系 及 由 此 派 生 的 公 理 化 系 统 。《墨子》虽有关于此体系的初步架构 ,但随其在历 史上一度的湮灭 ,中国再无人思考过二值逻辑问 题 ,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也从未主导过 中 国 人 。 这一文化现象的好处是中国人从此总能在多值逻 辑的思考中寻得自圆其说 、自我安慰 ,大大缓释了各种社会矛盾 , 但人类思维的递进性就 此 终 结 。 没有现代化的自然科学因素 ,当然不会有工业化 的内在因子 ,决不会产生第一次产业革命 。没有 这些 ,其经济活动不仅内容陈旧 、落后 ,其组织形 式亦然 。上述原因于东方社会普遍成立 。

  至于民主观念及其组织形式 ,在东方社会及 古代中国绝无 。中国人祈盼到"开明专制",已属 万幸 ,遑敢企求其他 。况且"开明专制"在中国漫 长的古代史及近代史上 ,屈指可数 。虽有鲍敬言 的"无君论",邓牧 、黄宗羲对专制帝王的批判 ,但均未指向民主 、提出民主思想 ,且均有特定内涵 。 鲍敬言否定现实君主是为了树立道教神 的最高 权威 ;邓牧反对的仅是元代帝王 ,表达的是他作为 南宋遗民的心态 ;黄宗羲的批判虽深刻有力 ,但决无现代化政治发展方向的思考与吁求 。至于"民本"思想 ,仍为"帝王之具",它与主权在民的民主 思想并不属于同一价值体系 。民本仅仅是巩固专 制之手段 ,而民主本身就是目的 。

  传统社会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是否蕴涵了现代 化的内因呢 ? 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 。这些矛盾与冲突并不诱发于新制度因素 ,其发展方向也不寻 求创造新型制度 。实际上 ,人民只是反对坏皇帝 , 而盼望并喜欢好皇帝而已 。传统社会剧烈矛盾冲 突之后的王朝再造就印证了此 。中国历史上取得 了成功或部分取得了成功的农民起义莫不如是 。

  既然东方传统社会并无现代化因素的内生 , 而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又具有人类性的普遍价值与 意义 。传统社会 ( 不论通过何种途径) 趋同于此 , 不仅必要 ,而且必然 。

  现代化是传

播 、扩散和模仿性的发展 ,亦非理论假设 ,而乃事实与史实 。虽然现代化的核心内 容在文艺复兴时代在意大利地区已发生甚至发 展 ,在 16 世纪的尼德兰地区有了进一步推进 ,但 它们并未开始现代化 ,更谈不到实现 。只有当时 的英国具备了开始并实现现代化的全部基本条件 。全世界的现代化 ,均是从英国发端的 ,英国由 此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现代化国家 ,其示范作 用昭示全球 。这一点不仅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 , 中国学者顾准也予以了高度关注 。所以 ,从严格 意义上说 , 先发内生型的现代化国家 只 有 英 国 。后来的现代化国家 ,要么是学习型的 ,强制因素并 不支配其学习进程 ;要么是外迫型的 ,强制因素支 配了其学习进程 。这两种类型涵括了 现 代 化 进 程 ,现代化当然是传播 、扩散和模仿性的发展 。即 使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也是传播 、扩散和模仿的 。毛泽东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 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走俄国人的路 , 这 就 是 结 论 。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其现代化初期全部 照搬了传统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 ,致使斯大林 模式迄今仍有很大的影响 ( 当然这与该模式与东方社会传统存在诸多吻合因素有关) 。所以 ,这一 指责与其说是指责理论 ( 假设) ,不如说是指责事 实 。既然现代化核心内容具有全人类 的 价 值 意 义 ,而又首先产生于英国 ,对之的学习 、模仿就是必然的 。而传播 、扩散正是学习 、模仿的前提与途径 ,对之质疑与批判恰恰成为现代化的文化阻力 。 E?布莱克等学者认为 , 落后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 一在于引进 、学习 、吸收先进科学技术 ; 二在于对 本国的传统因素和输入的现代化因素进行双向协 调 ,使之合乎现代化要求地结合起来 ;三应建立有现代化意识的统一的国家政权 ,制定适合本国条 件的发展战略 ,充分动员社会资源 ,坚定而有序地 推进现代化的发展 。④这些学习或者模仿建议无 可非议 。

  经典理论的普世价值

  结构 -功能假设尽管有较高的抽象性 ,但正 因为此 ,实现了普适性 。这正是列宁一贯的方法 论思想之一 ,也是构建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 与"刺激 -反应""、挑战 -应战""、对话 -进步"等 分析框架与模式具有逻辑等价的方法论意义 。将 其对应还原于现实 , 它其实只是对常识 的 归 纳 。 要素 (系统) 决定结构决定 ( 产生) 功能 ,新要素的 导入 (不论怎样导入) 导致系统 -结构变异 ( 分化 与重组) ,通过整合 ,导致新一轮的协调与适应 ,新 结构及新功能由此产生 。这种理论假设在逻辑上 是自 洽 的 , 与 现 实 是 对 应 的 , 尽 管 其 细 节 并 非 (AGIL 相互之间的输入输出互动) 无

懈可击 。

  对此期现代化理论的最大最严厉指责来自于 "西方中心论"文化观的指控 。持此论者 ,认定此期现代化理论的创立者及发展者似乎均为后殖民 主义分子或文化帝国主义者 ( 萨义德概念) ,他们 的理论意在实现全世界的西方化 , 即全 盘 西 化 。 这种高度的文化警觉主义是否是阶级斗争为纲观 点国际化的产物 ,待考 。但其发端于情感而非理性和科学精神却是毋庸置疑的 。这种指控首先将 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视作西方文明 ,而贬损了其普 世性意义与价值 ,即混淆并等同了现代化的普世 性与西方文明的特殊性 。人类发展史上 ,某一具 有普世意义的发明 、进展 ,总是首先发端于某一国家或地区 ,因其普世意义而迅速扩散 ,这既不代表 发明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入侵 ,更不意味所谓该地 区或国家之"化"。如古代的四大发明源于中国 , 均具全人类意义 ,在全球迅速传播 、扩散后 ,是否表现了中国文化的侵略性与世界的"中国化"呢 ?现代化发端于西方 ,其核心内容具有全人类意义 , 就此点言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均应学习 ,它与各民 族各国家的本土文化并无根本矛盾 。其冲突与对 立仅是文化的表层结构所致 ,这种冲突与对立可 视作现代化的成本与代价 。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符合各民族 、各国家 、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因此 ,它虽 然发端于西方 ,但不仅仅属于西方 ,如同中国古代 的四大发明一样 。否则 ,人类的文明不仅支离破 碎 ,而且无整体进步可言 。

  现代化不仅发端于西方 ,而且首先完成于西方 ,因此 ,现代化理论的创立者与发展者提出以西 方为标准是自然的 ,其真实内涵就是以现代化的 核心内容为标准 。因为除此之外 ,尚无标准 ,更不 用说现代化核心内容即标准具有普遍意义 。现代 化进程中 ,不具普世意义的纯粹的西方价值与事实体系 ,如西方各民族 、各国家之本土文化 ,确实 是存在的 ,但在现代化理论中 ,并未见其鼓吹与推 广之 。相反 ,学者们大多持价值中立立场 。因此 , 辨析单纯的西方文化和普遍的现代化文明 ,是准 确把握现代化理论中所谓西方标准 、西方价值体系的关键 。

  现代化理论并无消灭 、取代各民族 、各国家本土文化之意思 。它所持的是文化结合论 、融合论 的立场 ,它并不否定各国现代化的本土特色 ,它也 未否认民族文化差异 。但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人类文明 ,是分属两个层次的社会文化 ,因此 ,它只是 强调普遍性地推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而成功的 推进则以与民族文化 、本土文化的结合 、融合为基 础 ,这种结合融合也不应以减损现代化的核心内 容为代价 。民族文化 、本土文化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其间的差异也不

可能抹平 ,这完全是常识 。但 这种差异性与现代化无关 ,它既不构成拒斥现代 化的理由 ,也不构成降低甚至歪曲现代化标准的 根据 ,除非该民族 、该国家自甘落后于人类文明的 进步 ,甚至自甘被淘汰出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特色文化与全人类的共同文明是人类两个不同层次 的文化 。人类共同文明不论发端于哪个民族 ,它 都是人类的 ,民族文化则仅仅是民族的 。人类共 同文明不可能取消民族文化 ,恰恰相反 ,它正是在各民族 ( 国家) 的贯彻中 ,实现出它的共同性 。民族文化也不可能抵御这种共同性 。取消 民 族 文 化 ,实质上等同于民族的消亡 ; 拒斥共同性 ,实质 上等同于进步的终结 。二者均非现实 ,仅是臆测 与想像 。将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文明 ( 虽然它发 端于西方) 与具有民族特殊意义的文化混同 , 是"西方中心论"、"西化论"的指控者的错误所在 。 他们否认了现代化的普遍价值与意义 ,仅仅因为 其具有西方的形式 。究其原因 ,是东方学者将对 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东方的仇恨发泄至西方的学 术 ,这种情感无可非议 ,但其所发泄的对象与无耻的入侵无关 ,该对象也并未鼓吹或肯定野蛮的入 侵 。文化入侵 、后殖民主义 ( 文化殖民主义) 等概 念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列宁认为 ,东方民 族改变文化落后面貌的途径是继承 、学习 、发展 , 而不是拒斥 。"其实 ,把现代化同'西化'划等号是一种误解 。现代化意味着新文明的确立 ,它以工 业生产力为基础 ,对传统文明形成冲击 。它不仅 冲击了其他地区的传统文明 ,也冲击了西方的传 统文明 。相对于西方传统而言 ,现代化也是一种 异质 ,也是一种西化 。"⑤具有人类普世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产生于西方 ,在相当程度上就 是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本身涵 括了诸多西方核心价值观念 ,其传入并践行于东 方 ,亦为西化 ? 东方社会主义的种种挫折与失误 , 也许正因为"西化"即马克思主义化得不够 。尽管有国情特色之说 ,但其具有人类普世意义的核心 内容不可代换 。

  对现代化理论乃"西方文化中心论"指控的另 一起因 ,是为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辩护的努力 。在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取得现代化的部分成功之前 ,除日本 、德国的残缺现代化之外 ( 战后日本 、德国 现代化的完成 ,也走的是西方化道路) ,尚无一条 可行的非西方现代化道路 。随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的部分成功 ,一条非西方化的现代化道路开始呈 现 ,但其并未成熟 ,亦未完成现代化 。其必将完成甚至超越已有的现代化道路 ,仅仅是理论上的假 定 (设) ,以理论上的假设来否定已获成功的普世 性道路是危险的 ,它很可能被用以减损现代

化的 核心内容 ,如民主化等 。实际上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因其以社会主义的名义与形式 ,掩护了传统社会 、传统制度的若干基本层面 ( 如高度集权 、行政 性社会等) 及其落后因素 (如民主严重短缺等) ,才 未能完成现代化并最终导致解体 。而改革中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则必然保留甚至增进现代化 的核心内容 ,才能取得成功 。现代化的人类性意义由此顽强显现 。

  此期现代化理论认为 ,传统社会即前现代化 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 ,在于其自身内部的因素特 别是因其封闭性而缺乏现代化的动力 。这恰恰完 全符合"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 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毛泽东语) 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即 使其面对西方的入侵屡战屡败 ,也应归因于其社 会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的腐朽 、落后 。邓小平言 ,落 后就要挨打 。这正是对历史教训的描述与总结 。 是因落后而挨打 ,并非因挨打而落后 ,当然挨打加剧了落后 。因此 ,诟病该理论为发展的内因决定 论实在欠妥 ,尽管完全排除外在因素确为该理论 的不足之处 ,内因毕竟是决定性的主导因素 。

  综上辨析 ,可见经典现代化理论完全适用于 中国乃至东方近代化 (即早期现代化) 之分析 。考虑到近代化的唯一可行目标乃资本主义工业化 、 民主化 ,其适用性就更强 ,并且给出了近代化标准 的框架 。其核心内容 ,包括价值层面 、制度层面的 涵括 、构想与诉求 ,仍在相当程度上适用于中国乃 至整个东方社会现代化之参照 。

  依附理论取代经典理论的非可行性

  此后的现代化理论为广义的 (非经典的) 现代 化理论 ,通称为发展理论 ,其中试图取代经典现代 化理论的为依附理论 。它以马克思关于资本剥削 (利用所有权转移获取所创造的价值) 和扩张 ( 资 本追求利润具有外在的强制和内在的冲动两重动 力) 的理论以及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理 论 (帝国主义的高额利润源于殖民地的廉价劳动 力 、廉价原材料 、广阔的市场及不等价交换) 为基 础 ,植入了经济史及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 、普雷 维什等人的观点而形成 。

  缪尔达尔在研究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 ,注意 到了发展与落后 、发达与不发达两极分化的加剧,创立了"循环因果累积论"来解释这种差距的扩大 。他认为 ,现代化先行地区即先发展地区一旦 与后发展地区形成差异 ( 这是客观的 、不可避免 的) ,就会导致资源 ( 人 、财 、物) 大量流入发达地 区 ,从而产生有利于发达地区的连续的累积性扩 张 。而随着资源的流失 ,会导致落后地区的连续累积性萎缩 ,从而致二者差距扩大 。两类地区的 内在 因 素 自 发 地 造 成 了 这 种 ( 恶 性 的 )

循 环 累 积 。⑥普雷维什为阿根廷经济学家 ,曾任联合国拉 美经济委员会第一任秘书长 。他认为世界经济作 为一个体系 ,由少数先发国家和绝大多数后发国 家构成,它们之间的地位极不平等。少数先发国家构成了这个体系的中心 ,其他国家则为体系的 外围 。大量初级产品由外围流向中心 ,而大量高 附加值的工业品则由中心流向外围 。这样的交换 实际上是一种掠夺 ,它既源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又加剧了这一秩序的不平等 :使中心地位更 加凸显 ,而外围地位更加边缘 。⑦作为拉美学者 , 他回避了对于这一格局成因的探讨 。因为拉美的 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差不多同时起步 ,但却因传 统社会权力结构的再造 ,架构了权贵政治加权贵经济且二者交相作用 、互相加强的拉美 ( 南美) 模 式 ,成为现代化的陷阱 。其失败与中国近代化的 失败是类似的 ,甚至是一致的 。正是这种自我内 因 ,提供了先发国家构造不平等国际经济秩序的 条件 。斯梅尔塞指出 :传统社会控制的实际操作 ,可以促进或抗拒一场正向的 、有意义的变迁 ,同时 也可能阻止或刺激一场负向的无价值的变迁 ,或 者使两种性质不同的变迁同时交织 、胶着 ,互相抵 消 。如南美模式或称拉美模式 。⑧

  依附理论构建之起点为对经典现代化理论之内因论学说的严重不满 ,所以其起点即打上了落 后国家自卑情结和自尊追求的深刻烙印 ,由此形 成其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根本区别 ---认为落后 国家的发展障碍在于国际经济 -政治格局的不平等 ,换言之 ,落实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部而非内部 。该理论甚至认为 ,在西方殖民主义入侵 之前 ,落后国家都发展得很好 ,很正常 ,有着自己 独特的经济生产活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结构 和文化系统 ,尽管其远离现代化 。由此构成该理 论的致命缺陷 : 回避或不去探讨世界经济 -政治格局的成因 ,对中心与外围的起源与形成无法解 释 ,从而远离现代化之发端之推进 ,而只是将落后 国家之落后一味归咎于之 。这反映的是民族与学 术的双重封闭且不自省的心态 。

  依附理论本质上是对依附发展的一种申诉 ,它改变不了依附性发展的事实和史实 。在资本主 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背景下 ,依附性发展成为后发 国家的条件与特征之一 。断言依附性发展必然失 败亦是武断的 ,成功之例并非极少 ,而是较多 。但 其描述了依附性发展的事实与史实 ,并以摆脱依附性 (发展) 的程度作为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判定标 准 ,确为考察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综上所述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值得 深思 ,特别是如果我们不想再失去中国现代化的 又一次历史机遇

的话 。

  

  参考文献:

  ①参见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卷 , 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

  ②《独立评论》162 号 ,1935 年 。

  ③参见吕思勉《吕著中国近代史》,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7 年版 。

  ④参见 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

  ⑤钱乘旦等 《: 世界现代化进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9 页 。

  ⑥参见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

  ⑦张琢《: 发展社会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 第 82页 。

  ⑧张琢《: 国外发展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26 页 。

  

  作者简介 : 庞绍堂 , 1953 年生 , 历史 学 博 士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Recognition of Class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Pang S haotang  

  Class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originates from structure - function analysis frame , with the efforts of many scholars , which form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based on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suppositions. These suppositions are more practical than theoretical, and objective and reliable as far as the foundation concerned. To consider the class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as "west - centered theory" is not equal and not helpful to moder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deficit and fragility of the attached theory , which attempts to take the place of class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portray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of class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再认识

  庞绍堂

  

  内容提要  经典现代化理论发端于帕森斯的结构 -功能分析框架 ,经诸多学者努力 ,形成为基于一系列理论假设的理论体系 。所有这些假设 ,与其说是理论性的 ,不如说是事实 (史实) 性的 ,其成立基础客观可靠 。 将经典现代化理论指斥为"西方中心论"之文化观 ,不仅有失偏颇 ,且无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企图取代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依附理论的明显缺陷及其所致的脆弱性 ,昭示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内涵 。

  关 键 词  经典现代化理论  民族文化  人类文明  依附发展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假设

  现代化理论研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这种划 分既是时序上的 ,又是内容上的 。

  现代化理论的第一阶段名以现代化理论 ,即 经典现代化理论 。相对于后来的发展理论 ( 广义 现代化理论) ,它可理解为狭义现代化理论或早期 现代化理论 。其早期性不难理解 ,其狭义性则是相对于后来的全球性的 、深入化的宽泛研究视角 而言的 。它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 ,兴盛于 60 年代 ,主要奠基人为帕森斯 。他据结构 -功能主义 立场 ,认为现代化乃社会结构 -功能的巨大变迁 。其源于新型经济 、政治 、文化要素的生成 、发展及其对原结构 -功能的渗透 、改造 、替换 ,可视为社 会 (经济 、政治 、文化) 范式的变革与适应性重组(整合) 。由此 ,现代社会脱离了传统社会 (由传统 社会跃迁而致) ,极化为与传统的差异性对立 。后经斯梅尔塞 、穆尔 、艾森斯塔德 、M?列维 、P?F?拉 扎斯菲尔德 、A?韦伯斯特 、A?英格尔斯 、D?麦克莱兰 、E?布莱克等众多著名学者的努力 , 形成为现 代化理论的经典体系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非一个 统一的理论体系 ,而是基于某些基本观点一致的理论流派 。这些基本观点构成其理论假设 ,包括 :(1)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传统与现代是社会发展 的两极 。现代化就是从传统走向现代 ,它可以从 传统出发走向现代 ; 亦可以在两极之间不断填充现代性 ( 现代化因素) ,直至两极贯通 、消失 ,呈现 出整体的现代性 ( 化) 。( 2) 趋同论 。即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共性的 ,如工业化 、民主化等 ,因此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趋同的 ,起码是类似的或 相近的 ,尽管各民族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不一致 (这既不可能一致 ,也没必要一致) 。(3) 全球现 代化是传播和扩散的 。这是全球现代化的形成机制 ,亦是其文化特征 。由此 ,后续的民族国家的现 代化 ,在相当程度上具有模仿性 。

  此期现代化理论偏重于分析现代化的共性 ,故有忽略个性之嫌 。偏重于共性必致理论表达呈 较

高的抽象性 。理论抽象程度较高的后果要么是 脱离实际 ,要么必具普适性 ,此期理论显然具有普适性 ,为现代化研究奠定了坚实 、客观 的 理 论 基 础 。虽然该理论后来遭到第三世界国家学者的较普遍质疑甚至批判 ,但细考之 ,所有这些质疑与批判 ,其感情色彩重于理性分析 ,其申诉 (曲解) 成分 多于科学精神 。但有一点是所有质疑与批判的学者均坚持的 ,那就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如工业化 、民主化 、新制度化等具有普世价值与意义 。恰恰基于此, 使所有这些质疑与批判丧失学术价值, 因其首先丧失的是事实价值 。

  

  经典理论假设的科学性

  传统与现代的两极对立 ,与其说是理论假设 , 不如说是客观事实 。这两极在其基本制度与核心 价值 (观) 方面不仅对立 ,而且冲突 。如自然经济 之自足性 、封闭性与市场经济的交换性 、开放性 (当代 ,传统社会的地方保护还在盛行 ,严重地阻 碍了市场经济及生产社会化的进程) ; 政府主导 、 行政干预与市民社会 、自由选择 ( 在这一点上 ,传 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发展 、整 合与适应从国家主体进步 、发展为社会主体) ; 专 制与民主等等 。这些无疑是截然不同的两极 。这 种两极对立与冲突 ,甚至表现在单纯的工业产品 上 。如慈禧对火车的态度 ,中国第一条铁路最终 被拆除废置的命运 (吴淞铁路) 无不表明了此 。传 统社会的统治者感兴趣并爽快接纳的工业产品只 有两类 :一为武器 , 因利 于 镇 压 民 众 , 巩 固 专 制 。 近代中国对西方武器的最初大规模引进和使用 , 就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二为能使生活更加 舒适 、快乐 、豪华及奢侈化的"洋玩意儿"。

  趋同论也并非理论的假设 ,而是一种事实与 史实 。趋同的内涵 ,乃现代化内容的趋同而并非现代化道路的趋同 。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尚且不一 ,怎么会有人臆想全世界现代化道路的 一致 ? 实际上这种臆想是质疑与批判者自己的杜 撰 。自己设置对象 ,然后加以批判的做法仅能满 足出于事实的落后而追求的阿 Q 式自尊 。至于济及雇工现象并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更不必然导向资本主义 。只有必然导向新制度形态即非前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商品 -货币经济及经济组织 形式才能如上谓之 。中国的商品 -货币经济产生 之早 ,规模之大 ,曾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春秋末 期齐国的市场规模即已达人潮汹涌 ,以致"摩肩接踵 ,联袂成幕 ,挥汗成雨"之程度 。中国雇工现象 产生之早 ,也源自周末 。但这一切并未诱发出中 国的现代化 ,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 家 。类似情况 ,东方落后国家比比皆是 。傅筑夫 先生曾言 ,

若将商品 -货币经济及雇工现象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 ,则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起码始 自两汉 。①根据今天新发掘史料 ,甚至可以说始自 中国原 始 社 会 末 期 ( 考 古 发 现 了 大 量 贝 壳 等 货 币) 。资本主义之实质 ,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 础的社会化大生产 ,其特征是经济权力在全社会的高度性分散 ,进而构建了政治权力在全社会的 高度性分散 。中国周代之前 ,土地国有 ,以至于马 克思说这是理解东方社会的一把钥 匙 。周 代 之 后 ,两汉以降 ,在专制王权下亦无根本性土地私有 制 ,土地私有制并无独立法律地位 ,因法律乃"帝王之具",加之繁重的税赋 ,而"地租是土地所有权 的实现形式"(马克思语) 。所以 ,资本主义并不相 容于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东方古代社会 ,遑论资本 主义萌芽及其发展 ?

  现代化的另一核心因子甚至是发端因子 ---近代自然科学 ,也从未在中国乃至东方社会萌芽 过 。其原因已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问题"。"李约 瑟问题"虽有人指称为伪问题 ,但其与事实对应 , 并不仅针对中国 , 而且有涵括东方社 会 之 意 义 。 吴景超先生在李约瑟提出这一问题之前 ,已觉察内容的趋同已是不争的事实与史实 ,这不仅因为到了这一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第一便是因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具有普世性或干脆称为人类性 的意义与价值 ,而且因为这些内容在东方传统社 会中从未存在 ,它们的现代化是外迫的 、学习的 , 趋同也就是必然的 。如长期以来 ,中国古代社会 的资本主义萌芽说盛行一时 ,资本主义确为早期 现代化阶段的制度形式 ,此说于是自然内含了中 国传统社会不仅存在现代化因素 ,而且其自身可 以发展甚至完成现代化的思想 。但商品 -货币经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没有用在这个上面 。一个 民族的知识分子 ,其用心的对象 ,并不是私人的意 志所决定的 , 而是环境的学术空气代 为 决 定 的 。 中国自西汉以后 ,知识分子的心力 ,都用在了儒家 的几部经典上面 。在这种工作上面 ,我们的祖宗 , 也曾表现了许多难能而并不可贵的本领 。譬如背 诵十三经 ,首尾不遗一字 ,有许多儒者便做到了 。 我还遇到过能背诵汉书的人 。但还没 有 听 人 说过 ,西方有什么学者 ,能背诵柏拉图的《理想国》或卢梭的《民约论》。这种耐心 ,这种毅力 ,假如改变 了途径 , 用在自然科学方面 , 不见得便没有成就 吧 。一个在自然科学上没有下过功夫的民族 ,对 于自然科学 ,自然没有成绩可说 。""第二 ,我们的 自然科学所以不发达的原因 ,乃是建筑文化基础的过程中 ,受别个文明国家的益处太少 。我们偏 在东亚 ,而世界上的文明国家 ,大多数都在西方 , 我们与他们 ,过去

因为交通不便的缘故 ,接触是很 少的 。所以他们所产生的文明 ,我们不能借来作 我们的文化基础 。"②这些论点切中了传统中国文化的要害 :读经 、做官 (在传统中国社会 ,进入公共 权力私 有 制 的 官 场 , 才 能 使 个 人 利 益 趋 于 最 大 化) 、封闭 、缺乏开放与交流 。近代日本 ,则克服了 第二点 。所谓"李约瑟问题",吕思勉先生也触及 过 ,他认为专制主义对思想的禁锢 、统驭 ,科举取士对读书人的规约 ,以经为本 、以技为用的社会文 化导向终致于此 。③他们的分析 , 基本给出了"李 约瑟问题"的社会成因 。至于"李约瑟问题"的技 术成因 ,则是中国从未产生过严格绵密的二值逻 辑 (形 式 逻 辑) 体 系 及 由 此 派 生 的 公 理 化 系 统 。《墨子》虽有关于此体系的初步架构 ,但随其在历 史上一度的湮灭 ,中国再无人思考过二值逻辑问 题 ,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也从未主导过 中 国 人 。 这一文化现象的好处是中国人从此总能在多值逻 辑的思考中寻得自圆其说 、自我安慰 ,大大缓释了各种社会矛盾 , 但人类思维的递进性就 此 终 结 。 没有现代化的自然科学因素 ,当然不会有工业化 的内在因子 ,决不会产生第一次产业革命 。没有 这些 ,其经济活动不仅内容陈旧 、落后 ,其组织形 式亦然 。上述原因于东方社会普遍成立 。

  至于民主观念及其组织形式 ,在东方社会及 古代中国绝无 。中国人祈盼到"开明专制",已属 万幸 ,遑敢企求其他 。况且"开明专制"在中国漫 长的古代史及近代史上 ,屈指可数 。虽有鲍敬言 的"无君论",邓牧 、黄宗羲对专制帝王的批判 ,但均未指向民主 、提出民主思想 ,且均有特定内涵 。 鲍敬言否定现实君主是为了树立道教神 的最高 权威 ;邓牧反对的仅是元代帝王 ,表达的是他作为 南宋遗民的心态 ;黄宗羲的批判虽深刻有力 ,但决无现代化政治发展方向的思考与吁求 。至于"民本"思想 ,仍为"帝王之具",它与主权在民的民主 思想并不属于同一价值体系 。民本仅仅是巩固专 制之手段 ,而民主本身就是目的 。

  传统社会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是否蕴涵了现代 化的内因呢 ? 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 。这些矛盾与冲突并不诱发于新制度因素 ,其发展方向也不寻 求创造新型制度 。实际上 ,人民只是反对坏皇帝 , 而盼望并喜欢好皇帝而已 。传统社会剧烈矛盾冲 突之后的王朝再造就印证了此 。中国历史上取得 了成功或部分取得了成功的农民起义莫不如是 。

  既然东方传统社会并无现代化因素的内生 , 而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又具有人类性的普遍价值与 意义 。传统社会 ( 不论通过何种途径) 趋同于此 , 不仅必要 ,而且必然 。

  现代化是传

播 、扩散和模仿性的发展 ,亦非理论假设 ,而乃事实与史实 。虽然现代化的核心内 容在文艺复兴时代在意大利地区已发生甚至发 展 ,在 16 世纪的尼德兰地区有了进一步推进 ,但 它们并未开始现代化 ,更谈不到实现 。只有当时 的英国具备了开始并实现现代化的全部基本条件 。全世界的现代化 ,均是从英国发端的 ,英国由 此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现代化国家 ,其示范作 用昭示全球 。这一点不仅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 , 中国学者顾准也予以了高度关注 。所以 ,从严格 意义上说 , 先发内生型的现代化国家 只 有 英 国 。后来的现代化国家 ,要么是学习型的 ,强制因素并 不支配其学习进程 ;要么是外迫型的 ,强制因素支 配了其学习进程 。这两种类型涵括了 现 代 化 进 程 ,现代化当然是传播 、扩散和模仿性的发展 。即 使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也是传播 、扩散和模仿的 。毛泽东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 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走俄国人的路 , 这 就 是 结 论 。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其现代化初期全部 照搬了传统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 ,致使斯大林 模式迄今仍有很大的影响 ( 当然这与该模式与东方社会传统存在诸多吻合因素有关) 。所以 ,这一 指责与其说是指责理论 ( 假设) ,不如说是指责事 实 。既然现代化核心内容具有全人类 的 价 值 意 义 ,而又首先产生于英国 ,对之的学习 、模仿就是必然的 。而传播 、扩散正是学习 、模仿的前提与途径 ,对之质疑与批判恰恰成为现代化的文化阻力 。 E?布莱克等学者认为 , 落后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 一在于引进 、学习 、吸收先进科学技术 ; 二在于对 本国的传统因素和输入的现代化因素进行双向协 调 ,使之合乎现代化要求地结合起来 ;三应建立有现代化意识的统一的国家政权 ,制定适合本国条 件的发展战略 ,充分动员社会资源 ,坚定而有序地 推进现代化的发展 。④这些学习或者模仿建议无 可非议 。

  经典理论的普世价值

  结构 -功能假设尽管有较高的抽象性 ,但正 因为此 ,实现了普适性 。这正是列宁一贯的方法 论思想之一 ,也是构建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 与"刺激 -反应""、挑战 -应战""、对话 -进步"等 分析框架与模式具有逻辑等价的方法论意义 。将 其对应还原于现实 , 它其实只是对常识 的 归 纳 。 要素 (系统) 决定结构决定 ( 产生) 功能 ,新要素的 导入 (不论怎样导入) 导致系统 -结构变异 ( 分化 与重组) ,通过整合 ,导致新一轮的协调与适应 ,新 结构及新功能由此产生 。这种理论假设在逻辑上 是自 洽 的 , 与 现 实 是 对 应 的 , 尽 管 其 细 节 并 非 (AGIL 相互之间的输入输出互动) 无

懈可击 。

  对此期现代化理论的最大最严厉指责来自于 "西方中心论"文化观的指控 。持此论者 ,认定此期现代化理论的创立者及发展者似乎均为后殖民 主义分子或文化帝国主义者 ( 萨义德概念) ,他们 的理论意在实现全世界的西方化 , 即全 盘 西 化 。 这种高度的文化警觉主义是否是阶级斗争为纲观 点国际化的产物 ,待考 。但其发端于情感而非理性和科学精神却是毋庸置疑的 。这种指控首先将 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视作西方文明 ,而贬损了其普 世性意义与价值 ,即混淆并等同了现代化的普世 性与西方文明的特殊性 。人类发展史上 ,某一具 有普世意义的发明 、进展 ,总是首先发端于某一国家或地区 ,因其普世意义而迅速扩散 ,这既不代表 发明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入侵 ,更不意味所谓该地 区或国家之"化"。如古代的四大发明源于中国 , 均具全人类意义 ,在全球迅速传播 、扩散后 ,是否表现了中国文化的侵略性与世界的"中国化"呢 ?现代化发端于西方 ,其核心内容具有全人类意义 , 就此点言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均应学习 ,它与各民 族各国家的本土文化并无根本矛盾 。其冲突与对 立仅是文化的表层结构所致 ,这种冲突与对立可 视作现代化的成本与代价 。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符合各民族 、各国家 、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因此 ,它虽 然发端于西方 ,但不仅仅属于西方 ,如同中国古代 的四大发明一样 。否则 ,人类的文明不仅支离破 碎 ,而且无整体进步可言 。

  现代化不仅发端于西方 ,而且首先完成于西方 ,因此 ,现代化理论的创立者与发展者提出以西 方为标准是自然的 ,其真实内涵就是以现代化的 核心内容为标准 。因为除此之外 ,尚无标准 ,更不 用说现代化核心内容即标准具有普遍意义 。现代 化进程中 ,不具普世意义的纯粹的西方价值与事实体系 ,如西方各民族 、各国家之本土文化 ,确实 是存在的 ,但在现代化理论中 ,并未见其鼓吹与推 广之 。相反 ,学者们大多持价值中立立场 。因此 , 辨析单纯的西方文化和普遍的现代化文明 ,是准 确把握现代化理论中所谓西方标准 、西方价值体系的关键 。

  现代化理论并无消灭 、取代各民族 、各国家本土文化之意思 。它所持的是文化结合论 、融合论 的立场 ,它并不否定各国现代化的本土特色 ,它也 未否认民族文化差异 。但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人类文明 ,是分属两个层次的社会文化 ,因此 ,它只是 强调普遍性地推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而成功的 推进则以与民族文化 、本土文化的结合 、融合为基 础 ,这种结合融合也不应以减损现代化的核心内 容为代价 。民族文化 、本土文化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其间的差异也不

可能抹平 ,这完全是常识 。但 这种差异性与现代化无关 ,它既不构成拒斥现代 化的理由 ,也不构成降低甚至歪曲现代化标准的 根据 ,除非该民族 、该国家自甘落后于人类文明的 进步 ,甚至自甘被淘汰出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特色文化与全人类的共同文明是人类两个不同层次 的文化 。人类共同文明不论发端于哪个民族 ,它 都是人类的 ,民族文化则仅仅是民族的 。人类共 同文明不可能取消民族文化 ,恰恰相反 ,它正是在各民族 ( 国家) 的贯彻中 ,实现出它的共同性 。民族文化也不可能抵御这种共同性 。取消 民 族 文 化 ,实质上等同于民族的消亡 ; 拒斥共同性 ,实质 上等同于进步的终结 。二者均非现实 ,仅是臆测 与想像 。将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文明 ( 虽然它发 端于西方) 与具有民族特殊意义的文化混同 , 是"西方中心论"、"西化论"的指控者的错误所在 。 他们否认了现代化的普遍价值与意义 ,仅仅因为 其具有西方的形式 。究其原因 ,是东方学者将对 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东方的仇恨发泄至西方的学 术 ,这种情感无可非议 ,但其所发泄的对象与无耻的入侵无关 ,该对象也并未鼓吹或肯定野蛮的入 侵 。文化入侵 、后殖民主义 ( 文化殖民主义) 等概 念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列宁认为 ,东方民 族改变文化落后面貌的途径是继承 、学习 、发展 , 而不是拒斥 。"其实 ,把现代化同'西化'划等号是一种误解 。现代化意味着新文明的确立 ,它以工 业生产力为基础 ,对传统文明形成冲击 。它不仅 冲击了其他地区的传统文明 ,也冲击了西方的传 统文明 。相对于西方传统而言 ,现代化也是一种 异质 ,也是一种西化 。"⑤具有人类普世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产生于西方 ,在相当程度上就 是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本身涵 括了诸多西方核心价值观念 ,其传入并践行于东 方 ,亦为西化 ? 东方社会主义的种种挫折与失误 , 也许正因为"西化"即马克思主义化得不够 。尽管有国情特色之说 ,但其具有人类普世意义的核心 内容不可代换 。

  对现代化理论乃"西方文化中心论"指控的另 一起因 ,是为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辩护的努力 。在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取得现代化的部分成功之前 ,除日本 、德国的残缺现代化之外 ( 战后日本 、德国 现代化的完成 ,也走的是西方化道路) ,尚无一条 可行的非西方现代化道路 。随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的部分成功 ,一条非西方化的现代化道路开始呈 现 ,但其并未成熟 ,亦未完成现代化 。其必将完成甚至超越已有的现代化道路 ,仅仅是理论上的假 定 (设) ,以理论上的假设来否定已获成功的普世 性道路是危险的 ,它很可能被用以减损现代

化的 核心内容 ,如民主化等 。实际上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因其以社会主义的名义与形式 ,掩护了传统社会 、传统制度的若干基本层面 ( 如高度集权 、行政 性社会等) 及其落后因素 (如民主严重短缺等) ,才 未能完成现代化并最终导致解体 。而改革中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则必然保留甚至增进现代化 的核心内容 ,才能取得成功 。现代化的人类性意义由此顽强显现 。

  此期现代化理论认为 ,传统社会即前现代化 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 ,在于其自身内部的因素特 别是因其封闭性而缺乏现代化的动力 。这恰恰完 全符合"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 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毛泽东语) 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即 使其面对西方的入侵屡战屡败 ,也应归因于其社 会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的腐朽 、落后 。邓小平言 ,落 后就要挨打 。这正是对历史教训的描述与总结 。 是因落后而挨打 ,并非因挨打而落后 ,当然挨打加剧了落后 。因此 ,诟病该理论为发展的内因决定 论实在欠妥 ,尽管完全排除外在因素确为该理论 的不足之处 ,内因毕竟是决定性的主导因素 。

  综上辨析 ,可见经典现代化理论完全适用于 中国乃至东方近代化 (即早期现代化) 之分析 。考虑到近代化的唯一可行目标乃资本主义工业化 、 民主化 ,其适用性就更强 ,并且给出了近代化标准 的框架 。其核心内容 ,包括价值层面 、制度层面的 涵括 、构想与诉求 ,仍在相当程度上适用于中国乃 至整个东方社会现代化之参照 。

  依附理论取代经典理论的非可行性

  此后的现代化理论为广义的 (非经典的) 现代 化理论 ,通称为发展理论 ,其中试图取代经典现代 化理论的为依附理论 。它以马克思关于资本剥削 (利用所有权转移获取所创造的价值) 和扩张 ( 资 本追求利润具有外在的强制和内在的冲动两重动 力) 的理论以及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理 论 (帝国主义的高额利润源于殖民地的廉价劳动 力 、廉价原材料 、广阔的市场及不等价交换) 为基 础 ,植入了经济史及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 、普雷 维什等人的观点而形成 。

  缪尔达尔在研究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 ,注意 到了发展与落后 、发达与不发达两极分化的加剧,创立了"循环因果累积论"来解释这种差距的扩大 。他认为 ,现代化先行地区即先发展地区一旦 与后发展地区形成差异 ( 这是客观的 、不可避免 的) ,就会导致资源 ( 人 、财 、物) 大量流入发达地 区 ,从而产生有利于发达地区的连续的累积性扩 张 。而随着资源的流失 ,会导致落后地区的连续累积性萎缩 ,从而致二者差距扩大 。两类地区的 内在 因 素 自 发 地 造 成 了 这 种 ( 恶 性 的 )

循 环 累 积 。⑥普雷维什为阿根廷经济学家 ,曾任联合国拉 美经济委员会第一任秘书长 。他认为世界经济作 为一个体系 ,由少数先发国家和绝大多数后发国 家构成,它们之间的地位极不平等。少数先发国家构成了这个体系的中心 ,其他国家则为体系的 外围 。大量初级产品由外围流向中心 ,而大量高 附加值的工业品则由中心流向外围 。这样的交换 实际上是一种掠夺 ,它既源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又加剧了这一秩序的不平等 :使中心地位更 加凸显 ,而外围地位更加边缘 。⑦作为拉美学者 , 他回避了对于这一格局成因的探讨 。因为拉美的 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差不多同时起步 ,但却因传 统社会权力结构的再造 ,架构了权贵政治加权贵经济且二者交相作用 、互相加强的拉美 ( 南美) 模 式 ,成为现代化的陷阱 。其失败与中国近代化的 失败是类似的 ,甚至是一致的 。正是这种自我内 因 ,提供了先发国家构造不平等国际经济秩序的 条件 。斯梅尔塞指出 :传统社会控制的实际操作 ,可以促进或抗拒一场正向的 、有意义的变迁 ,同时 也可能阻止或刺激一场负向的无价值的变迁 ,或 者使两种性质不同的变迁同时交织 、胶着 ,互相抵 消 。如南美模式或称拉美模式 。⑧

  依附理论构建之起点为对经典现代化理论之内因论学说的严重不满 ,所以其起点即打上了落 后国家自卑情结和自尊追求的深刻烙印 ,由此形 成其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根本区别 ---认为落后 国家的发展障碍在于国际经济 -政治格局的不平等 ,换言之 ,落实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部而非内部 。该理论甚至认为 ,在西方殖民主义入侵 之前 ,落后国家都发展得很好 ,很正常 ,有着自己 独特的经济生产活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结构 和文化系统 ,尽管其远离现代化 。由此构成该理 论的致命缺陷 : 回避或不去探讨世界经济 -政治格局的成因 ,对中心与外围的起源与形成无法解 释 ,从而远离现代化之发端之推进 ,而只是将落后 国家之落后一味归咎于之 。这反映的是民族与学 术的双重封闭且不自省的心态 。

  依附理论本质上是对依附发展的一种申诉 ,它改变不了依附性发展的事实和史实 。在资本主 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背景下 ,依附性发展成为后发 国家的条件与特征之一 。断言依附性发展必然失 败亦是武断的 ,成功之例并非极少 ,而是较多 。但 其描述了依附性发展的事实与史实 ,并以摆脱依附性 (发展) 的程度作为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判定标 准 ,确为考察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综上所述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值得 深思 ,特别是如果我们不想再失去中国现代化的 又一次历史机遇

的话 。

  

  参考文献:

  ①参见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卷 , 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

  ②《独立评论》162 号 ,1935 年 。

  ③参见吕思勉《吕著中国近代史》,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7 年版 。

  ④参见 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

  ⑤钱乘旦等 《: 世界现代化进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9 页 。

  ⑥参见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

  ⑦张琢《: 发展社会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 第 82页 。

  ⑧张琢《: 国外发展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26 页 。

  

  作者简介 : 庞绍堂 , 1953 年生 , 历史 学 博 士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Recognition of Class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Pang S haotang  

  Class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originates from structure - function analysis frame , with the efforts of many scholars , which form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based on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suppositions. These suppositions are more practical than theoretical, and objective and reliable as far as the foundation concerned. To consider the class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as "west - centered theory" is not equal and not helpful to moder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deficit and fragility of the attached theory , which attempts to take the place of class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portray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of class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相关文章

  • [转]+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医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丰富的临床:只是把自己能够看到.想到的学习方法介绍一下给大家,把自己走过的一些弯路写出来,让后学的人可以吸取教 ...查看


  • 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启示
  • 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启示 摘要:本文对量子力学的产生做了论述,并通过对量子力学产生的整个过程做了分析与归纳,不仅得出了量子力学产生的四点重大意义,而且认识到辩证思想和创新意识是量子力学产生的必要条件,并结合这些结论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查看


  • 论自然辩证法对中医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义
  • 论自然辩证法对中医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义 姓名:荣昊 学号:2015142 系别:研究生处 班级:科硕三班 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中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中 ...查看


  • 2013入党申请书经典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3入党申请书经典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敬爱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踏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 ...查看


  •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及其哲学论争
  •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及其哲学论争 [摘要]到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成功.物理学的辉煌成就使不少科学家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当他们陶醉于这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之中的时候, ...查看


  • 入党申请书:经典社会人员2013年入党申请书范文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入党申请书:经典社会人员2013年入党申请书范文>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入党申请书范文 入党申请书范文 入党志愿书范文 入党思想汇报范文 入党转正申请书范 ...查看


  • 浅谈对经典物理学的认识
  • 浅谈对经典力学的认识 记得从初二我们就已开始接触物理学,直到今天,我依然在 学他,因为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虽 然,我们已学物理近七年了,但我们都偏重于理论,对其历史发 展了解甚少,其实物理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 ...查看


  • 医学核心方法论关系及研究意义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44 ChineseJournalofBasic・MIl(m-ine in 2008年第14卷增刊 2008.Vol 14 TraditionafChineseMfldieineSuppl 3.1藏象 五脏." ...查看


  • 经典大学入党申请书范文2013推荐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大学入党申请书范文2013推荐>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入党申请书范文 入党申请书范文 入党志愿书范文 入党思想汇报范文 入党转正申请书范文 入党申请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