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内功四经

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经 卷一

内功之传 脉胳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前 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 其奥妙方叹无垠

任脉起于承浆 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 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至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 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龟尾升气 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从尾骨尽处用力向 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 神于此处耳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 外也既明脉络次规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 脉络亦空谈耳

头正而起 肩平而顺背平而正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

活胸平背自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足坚而稳膝 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开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 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 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 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 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 虎卧潜伏也

下收谷道 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 收收者慎气谢也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不 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沈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 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气升于两肋骨缝 极力张开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 真路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 通劲之连也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拔力 以和缓柔软之意

曰 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联络也伸劲拔 力以刚坚凝结之意

曰 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萃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 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 合劲之一曰坚劲之转合者合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 缠之谓也

按肩以练步 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按肩者 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 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颏以正项 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 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劲 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曰横劲 曰顺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

横者两背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 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五气朝元 周而复始四支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 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 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 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幷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 处参悟甚多

练神练气 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 神静升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 形随气腾

以上劲诀即详 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 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

孔而少时气定遂吸一口气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 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手时 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 心前心沈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 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纳卦经 卷二

干 坤

头项法乎干 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 取其静厚载凡一 出手先视虎口前中高咳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手 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

其气欲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眼穴用力 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凡一用步两外虎眼 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竭力要曲 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巽 兑

若夫肩背宜于松活 是乃巽顺之意裆胯要宜靠紧须玩兑泽之 情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下与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 略低半寸手腕直与肩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 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底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右

背则将左背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记扇门穴故谓横 两劲幷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顺之意得矣裆胯要圆而 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 后胯用力向下涌泉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总以骨缝口相对 外阴内阳忽忽相吞幷为主

艮 震

艮象曰 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

胸欲竦起 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肋者协也鱼腮也

胸虽出而不高肋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以口授用 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内劲也用肋一气 呼吸为开拳以手之出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步高劲在于足 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理也

坎 离

坎离之卦 乃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以肾为水火 之象水宜升火宜降

两相既济 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 乎是以善于拳者讲劲养气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须以意 导之下气聚劲练步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亦须以意导也 神运经 卷三

总诀四章

练形而能坚 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 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 能飞腾

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先伏而后起退方一合而即动 以静为本故身虽疾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外呼吸之间纵横者 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

击敌者 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

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自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在而谓 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 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

纵横者 肋中形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 入来去任气之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即不失之

于轻复不失之于动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

右第四章合言体用之意

山不汗则崩 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 运经必须内功纳卦十二大劲周身全局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 益而且有损凡用此功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 一吸则回纵时两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劲又 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

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在是焉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 动身不动气心表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 矣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于神 动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 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 方是真疾此中定静妙奥之用得之于象外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 务要深详参究久而久之神运之法自能悟其妙理

神运即明再言内功十二大力法

一曰底练稳步如山 二曰坚膝屈直似柱

三曰裆胯内外凑齐 四曰胸背刚柔相济

五曰头颅正侧撞敌 六曰三门坚肩贴背

七曰二门横竖用肘 八曰穿骨破彼之劲

九曰坚骨封彼之下 十曰内掠敌彼之里

十一曰外格敌之外 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矣

地龙经 卷四

地龙真经 利在底攻全身经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 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踪伸曲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 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 形前攻用手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攻远则追击近则接 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 横

原 跋

此书得自清初 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初无可解百年之 后南溪子悟识参机方知是仙传至宝付于知己宗景房学者用之 必须由内功入手学练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功大略不过 如此也尚望同志者详注参学是幸

北京 宋约斋得于燕都 刘晓堂先生得于沈阳工部库中__

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经 卷一

内功之传 脉胳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前 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 其奥妙方叹无垠

任脉起于承浆 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 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至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 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龟尾升气 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从尾骨尽处用力向 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 神于此处耳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 外也既明脉络次规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 脉络亦空谈耳

头正而起 肩平而顺背平而正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

活胸平背自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足坚而稳膝 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开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 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 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 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 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 虎卧潜伏也

下收谷道 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 收收者慎气谢也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不 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沈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 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气升于两肋骨缝 极力张开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 真路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 通劲之连也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拔力 以和缓柔软之意

曰 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联络也伸劲拔 力以刚坚凝结之意

曰 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萃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 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 合劲之一曰坚劲之转合者合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 缠之谓也

按肩以练步 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按肩者 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 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颏以正项 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 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劲 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曰横劲 曰顺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

横者两背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 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五气朝元 周而复始四支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 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 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 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幷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 处参悟甚多

练神练气 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 神静升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 形随气腾

以上劲诀即详 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 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

孔而少时气定遂吸一口气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 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手时 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 心前心沈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 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纳卦经 卷二

干 坤

头项法乎干 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 取其静厚载凡一 出手先视虎口前中高咳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手 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

其气欲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眼穴用力 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凡一用步两外虎眼 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竭力要曲 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巽 兑

若夫肩背宜于松活 是乃巽顺之意裆胯要宜靠紧须玩兑泽之 情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下与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 略低半寸手腕直与肩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 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底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右

背则将左背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记扇门穴故谓横 两劲幷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顺之意得矣裆胯要圆而 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 后胯用力向下涌泉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总以骨缝口相对 外阴内阳忽忽相吞幷为主

艮 震

艮象曰 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

胸欲竦起 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肋者协也鱼腮也

胸虽出而不高肋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以口授用 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内劲也用肋一气 呼吸为开拳以手之出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步高劲在于足 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理也

坎 离

坎离之卦 乃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以肾为水火 之象水宜升火宜降

两相既济 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 乎是以善于拳者讲劲养气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须以意 导之下气聚劲练步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亦须以意导也 神运经 卷三

总诀四章

练形而能坚 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 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 能飞腾

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先伏而后起退方一合而即动 以静为本故身虽疾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外呼吸之间纵横者 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

击敌者 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

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自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在而谓 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 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

纵横者 肋中形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 入来去任气之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即不失之

于轻复不失之于动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

右第四章合言体用之意

山不汗则崩 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 运经必须内功纳卦十二大劲周身全局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 益而且有损凡用此功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 一吸则回纵时两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劲又 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

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在是焉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 动身不动气心表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 矣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于神 动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 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 方是真疾此中定静妙奥之用得之于象外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 务要深详参究久而久之神运之法自能悟其妙理

神运即明再言内功十二大力法

一曰底练稳步如山 二曰坚膝屈直似柱

三曰裆胯内外凑齐 四曰胸背刚柔相济

五曰头颅正侧撞敌 六曰三门坚肩贴背

七曰二门横竖用肘 八曰穿骨破彼之劲

九曰坚骨封彼之下 十曰内掠敌彼之里

十一曰外格敌之外 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矣

地龙经 卷四

地龙真经 利在底攻全身经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 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踪伸曲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 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 形前攻用手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攻远则追击近则接 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 横

原 跋

此书得自清初 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初无可解百年之 后南溪子悟识参机方知是仙传至宝付于知己宗景房学者用之 必须由内功入手学练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功大略不过 如此也尚望同志者详注参学是幸

北京 宋约斋得于燕都 刘晓堂先生得于沈阳工部库中__


相关文章

  • 形意拳内功怎么练
  • 来源:养生之道网编辑:李森明 太极拳内功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等招式都是需要太极拳内功转化的,所以练好太极拳内功对于太极拳的练习至关重要.下面是对于太极拳内功的练习方法的叙述 ...查看


  • 山高水长忆恩师
  • 2009年5月28日,我的恩师.武学泰斗李春苓先生走过了八十个春秋,安静地离别了他钟爱一生的武学.他的亲人.还有他满天下的桃李.李春苓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武术家,<精武>百杰之一,李氏形意太极拳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被武林同道誉为&q ...查看


  • 学练形意拳禁忌
  • 学练形意拳禁忌 五忌 没有恒心懒惰成性; 不自量力骄傲自大; 烦躁急于求成; 不守序随便联系; 不谋正嗜酒好色! 七禁 贪色,房劳而伤精; 大怒,大怒而伤肝; 过滤,思虑而伤脾; 忧愁,悲忧而伤肺; 无度,过度而伤身; 胆小,惊恐而伤肾; ...查看


  • 桃红中医聚友会之--4月25日易筋经功法养生课程简介
  •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健身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武术具有攻防技击.艺术展现和养生保健功能. 武术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而不被种种的现代意识形态所淹没,除去本身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外,主要依靠 ...查看


  • 0.心意拳.形意拳创拳之说
  • 心意拳.形意拳创拳之说 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两种: 一说是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所创(岳武穆1103-1142).根据二十年代李剑秋先生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龙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谱>序言 ...查看


  • llg1168的[体育武术]
  • 戴氏心意六合棍 左脚向前垫步,右脚过左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右手持棍从左腋下向前挑出,左脚向右脚靠拢束身,左手持棍从上向前扣出,左脚向前垫步,右脚过左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右手持棍从左腋下向前挑出(图37).左脚前寸,右脚过左脚向右前方踩出呈虎步, ...查看


  • 真传内功四经(上)
  • 前 言 <内功经>是传统武学内功修炼之经典,被武林内家拳奉为"圣经".据资料记载:形意拳一代宗师.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字约斋,人称大宋).宋世德(字辅仁,人称二宋)兄弟二人,得<内功经>等真传 ...查看


  • 丹道周天法之-"静功"修炼过程 
  • 形意拳,太极拳既为内家拳,练内家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要知晓脉络,因脉络为人体内气运行的轨道,练气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 ...查看


  • 宗风道人的先天散打八卦连环掌拳谱
  • 先天散打八卦掌是宗风道人习武三十年以来,柔和内外家散打及八卦门各派精华,遵循易经八卦理学创编而成.在久坐炼丹中宗风道人发现一种普遍弊病就是顽空职守.知性不知命,致使久坐生滞,坐出疾病. 以动解滞瘀,对炼气不得真传的人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养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