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八)我用什么称呼你? 德育 2009-11-05 12:10:00 阅读788 评论37 字号:大中小
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办法可以让你在瞬间和学生的距离拉近,多少年来我一直本能地这样做,从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意义,直到听到冯恩洪校长在讲座时把这个小办法当成一种艺术之后,我忽然觉得有点晕了,原来朴素的想法还能上升到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高度。 说了半天,是个什么小办法呢?太简单了,用学生自己的称呼来称呼学生。
平时你怎么称呼你的学生?我是觉得怎么亲切怎么称呼。正常情况,直呼其名,简单明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对方名字是三个字的,我会喊后面的名,比如“田晓玥”,就叫“晓玥”,省掉一个姓,距离立即拉近了不少,有时又只呼其姓,叫“小田田”;如果是单名,无论姓或名都可以重叠地喊,看哪一个顺口,以名的叠音为主,比如“徐丹”,叫“丹丹”。
另一种情况,用学生的互称来称呼,即用语言融入学生的世界,和他们打成一片。这里要说一下,你的年龄和辈分比学生大,但不影响你用他们自己的称呼来喊他们,这样做班主任并不掉价。过去班里有个学生叫张珩(音:恒),成绩好、人缘好,比同龄人显得成熟,大家都喊她珩姐,于是我也喊她“珩姐”,她第一次听到有比她辈分大的人喊她珩姐,很不好意思,但是我感觉到她很开心。就是这样的意外,从来没有一位老师这样喊她,胜过了一切美妙的语言。其实,我也很开心,学生能接受老师对她的昵称,就是对她最大的接受和认可。 第三种情况,用家人的称呼来称呼学生。这就更进一步了,用于和我关系特别好的学生。04届一个和我关系最好的学生,那种好超越了师生的友谊,甚至超越了朋友,她的父母都是公安干警,在千里之外的广东工作,每年只能和她短暂的相聚,平时她拿我当他的家人。有一次我问她:你父母怎么喊你的?她想了一下,说:也没什么特殊的,我老妈喊我“丫头”。好了,以后我就喊她“丫头”,她给我写信发信息也自称“丫头”,后来她考取了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去英国留了学,现在已经毕业了。她年纪不大,但是在天南海北漂泊了许多地方,而南京是她的最爱,一直梦想着在南京定居,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她的高中在南京度过,这里有她高中的好友,有她的老班。在很多次报告中我都说过:很多人读了十几年书都不会碰到一个能启迪他生命的人生之师。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幸运,这是缘分,但也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我教过的学生数不清,但是有几个能让我有这样的感觉?恐怕也不是很多。类似于“丫头”这样的称呼,只存在于我们之间,跨越了年龄和时空,忽视了身份地位的差别,但又纯洁到如白雪一样晶莹,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
第四种情况,给学生起名字。这样的名字同样也只有你和他听得懂,也就是你们那种特定的友好关系。每当你这样来称呼他,他就是你的死党。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用“好”来描述并不是最高境界,达到“默契”才是最佳。师生关系和谐的要义之一就是你必须拥有一些只属于你和他之间的故事,那是维系你们良好关系并值得永远珍藏的美。我班上有个可爱的女孩,人长得很娇小,我对她其实很严厉,像个严肃的父亲,有一次她上课看杂志,我当场把她的杂志撕得粉碎然后扔还给她;还有一次,因为她晚自习迟到,我硬是把她留到快十一点钟然后让她打车回家……但是我有一样法宝让她对我又爱又怕,那就是我和她有一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称呼,我总是喊她“小朋友”,她有什么困难我总是尽力帮她解决,这些关心让她始终
恨不起来。更有甚者,有时她找我帮忙,我无法拒绝,只能叹息一声:怎么办呢?你是我家丫头啊。上次撕了她的杂志,虽然是她的不对,但是想来对一个小姑娘这样严厉也有点过份。怎么办呢?我不想做更多的解释,也没有找她谈心讲大道理,第二天我到班上说事的时候,路过她座位的旁边,一边说话,一边看似很随意地摸了摸她的头,给她一个微笑,我看到她的眼里也充满了温暖,知道她已经不再生我的气了。从头到尾,我没和她说一句话,但是,那种默契,也只存在于我和“我家丫头”之间,这样的情感,除了父亲,就是老板老班了。默契,从称呼开始。
说了半天,都是女生嘛,当然了,任何方法都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女生属于“易感人群”。对于男生,要有阳刚之气,用这样的办法就不太合适了,但也还是有对策的——直接喊绰号得了,只要绰号不伤人就可以。哥们之间也有称呼,有男人味的那种,喊得他们听了很受用,双哥(名字里有“双”)、大个儿(儿化音)、大王(姓王,块头大,区别于另一个姓王的小块头)……你要走进学生中去,听听他们是怎么称呼自己同学的,然后用到你对他们的称呼上——很简单吧?这里面可是有大智慧的!
不要小看称呼的改变,这可是国外专家学者都研究过的改善人际关系入门的点睛之笔。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八)我用什么称呼你? 德育 2009-11-05 12:10:00 阅读788 评论37 字号:大中小
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办法可以让你在瞬间和学生的距离拉近,多少年来我一直本能地这样做,从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意义,直到听到冯恩洪校长在讲座时把这个小办法当成一种艺术之后,我忽然觉得有点晕了,原来朴素的想法还能上升到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高度。 说了半天,是个什么小办法呢?太简单了,用学生自己的称呼来称呼学生。
平时你怎么称呼你的学生?我是觉得怎么亲切怎么称呼。正常情况,直呼其名,简单明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对方名字是三个字的,我会喊后面的名,比如“田晓玥”,就叫“晓玥”,省掉一个姓,距离立即拉近了不少,有时又只呼其姓,叫“小田田”;如果是单名,无论姓或名都可以重叠地喊,看哪一个顺口,以名的叠音为主,比如“徐丹”,叫“丹丹”。
另一种情况,用学生的互称来称呼,即用语言融入学生的世界,和他们打成一片。这里要说一下,你的年龄和辈分比学生大,但不影响你用他们自己的称呼来喊他们,这样做班主任并不掉价。过去班里有个学生叫张珩(音:恒),成绩好、人缘好,比同龄人显得成熟,大家都喊她珩姐,于是我也喊她“珩姐”,她第一次听到有比她辈分大的人喊她珩姐,很不好意思,但是我感觉到她很开心。就是这样的意外,从来没有一位老师这样喊她,胜过了一切美妙的语言。其实,我也很开心,学生能接受老师对她的昵称,就是对她最大的接受和认可。 第三种情况,用家人的称呼来称呼学生。这就更进一步了,用于和我关系特别好的学生。04届一个和我关系最好的学生,那种好超越了师生的友谊,甚至超越了朋友,她的父母都是公安干警,在千里之外的广东工作,每年只能和她短暂的相聚,平时她拿我当他的家人。有一次我问她:你父母怎么喊你的?她想了一下,说:也没什么特殊的,我老妈喊我“丫头”。好了,以后我就喊她“丫头”,她给我写信发信息也自称“丫头”,后来她考取了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去英国留了学,现在已经毕业了。她年纪不大,但是在天南海北漂泊了许多地方,而南京是她的最爱,一直梦想着在南京定居,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她的高中在南京度过,这里有她高中的好友,有她的老班。在很多次报告中我都说过:很多人读了十几年书都不会碰到一个能启迪他生命的人生之师。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幸运,这是缘分,但也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我教过的学生数不清,但是有几个能让我有这样的感觉?恐怕也不是很多。类似于“丫头”这样的称呼,只存在于我们之间,跨越了年龄和时空,忽视了身份地位的差别,但又纯洁到如白雪一样晶莹,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
第四种情况,给学生起名字。这样的名字同样也只有你和他听得懂,也就是你们那种特定的友好关系。每当你这样来称呼他,他就是你的死党。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用“好”来描述并不是最高境界,达到“默契”才是最佳。师生关系和谐的要义之一就是你必须拥有一些只属于你和他之间的故事,那是维系你们良好关系并值得永远珍藏的美。我班上有个可爱的女孩,人长得很娇小,我对她其实很严厉,像个严肃的父亲,有一次她上课看杂志,我当场把她的杂志撕得粉碎然后扔还给她;还有一次,因为她晚自习迟到,我硬是把她留到快十一点钟然后让她打车回家……但是我有一样法宝让她对我又爱又怕,那就是我和她有一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称呼,我总是喊她“小朋友”,她有什么困难我总是尽力帮她解决,这些关心让她始终
恨不起来。更有甚者,有时她找我帮忙,我无法拒绝,只能叹息一声:怎么办呢?你是我家丫头啊。上次撕了她的杂志,虽然是她的不对,但是想来对一个小姑娘这样严厉也有点过份。怎么办呢?我不想做更多的解释,也没有找她谈心讲大道理,第二天我到班上说事的时候,路过她座位的旁边,一边说话,一边看似很随意地摸了摸她的头,给她一个微笑,我看到她的眼里也充满了温暖,知道她已经不再生我的气了。从头到尾,我没和她说一句话,但是,那种默契,也只存在于我和“我家丫头”之间,这样的情感,除了父亲,就是老板老班了。默契,从称呼开始。
说了半天,都是女生嘛,当然了,任何方法都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女生属于“易感人群”。对于男生,要有阳刚之气,用这样的办法就不太合适了,但也还是有对策的——直接喊绰号得了,只要绰号不伤人就可以。哥们之间也有称呼,有男人味的那种,喊得他们听了很受用,双哥(名字里有“双”)、大个儿(儿化音)、大王(姓王,块头大,区别于另一个姓王的小块头)……你要走进学生中去,听听他们是怎么称呼自己同学的,然后用到你对他们的称呼上——很简单吧?这里面可是有大智慧的!
不要小看称呼的改变,这可是国外专家学者都研究过的改善人际关系入门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