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素养考试资料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考核样卷 小学语文

(《鸟的天堂》文本解读)

一、提取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教学内容。

【1.要求用序号排列;2、列出教学内容的要点,需要分析,不少于10项。】

1.理解“天堂”的意思,紧扣课题理清文章思路,找出作者和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都看到了什么?

2.感情地朗读指导。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背诵指导。背诵描写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两个段落。

4.点面结合的写法指导。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如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长短句的巧妙运用。

7.弄清鸟的天堂,加引号与没加引号的不同含义。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8.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9.学习作者描写大榕树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10.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11.学习体会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理解动态与静态的描写方法。

1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做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预设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三、在预设的教学目标中选择一个目标,设计教学片断。

第二课时

一、品词读句,感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指名读5-9自然段,思考这棵有什么特点?

2、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棵大榕树的特点的?把你感触最深的句段多读两遍,在旁边写上

你的体会。 3、交流:

(1)预设学生可能会首先读第7自然段,并会强调“大”字。

师:你强调了“大”字,想用朗读突出榕树的特点大,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认为应该强调“一”,谁能帮老师说说理由。 是啊,这句话是承接前面的争论而来的,让我们先去看看他们是怎么争论的,谁能读一读5、6自然段。

从他们的争论能看出榕树的特点吗?这两段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指导朗读。

(2)到底是怎样的一株大榕树,让我们如此的争论,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第7自然段,指名说一说。 “不可计数”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大榕树图片)指导看课件,谁能用一个词语表示大榕树的大(独木成林)。 一个“卧”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再引导看课件。谁能用朗读来展示大榕树的“大”。 师: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这样的大榕树。她是那样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齐读)

(3)学生引出第8自然段,闭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颤动”什么意思?换成“抖动”行吗?想像“颤动”和“抖动”的样子,引导学生联系整个句子,理解颤动表现了新的生命虽是弱小的,但生命力是旺盛的。

师:多么旺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啊!难怪作者如此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回读) 让我们一起齐读这一段。

(4)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愿意来这棵南国的树上安居乐业吗?可是作者却没有看见一只鸟的影儿。“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对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鸟的天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语文阅读的方法,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进一步品词读句,感悟课文。这不仅体现“双主”的教学模式也为下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此环节中信息技术为教学创设了情境,也作为了提供丰富资源,加工信息的认知工具。

二、品读想像,渗透写法

1、闭上眼睛听老师读11-13自然段,想像。 2、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3、从中我们发现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 (出示课件:群鸟飞出的场景)

4、谁能用朗读表现鸟儿的多和自由快乐?

5、“应接不暇”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查字典、工具书,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6、“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可作者为什么只具体写一只画眉鸟呢?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只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许许多多的鸟就形成了面。以一只画眉鸟展示鸟儿们的自由快乐,让我们感受到了群鸟欢腾的壮观景象,这又叫动态描写。那么前面的大榕树就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本文的又一表达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的这些问题情境能触动孩子的内心,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放手让学生质疑,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目标的大幅度跨越,达到移情的目的,为探究性学习推波助澜。

三、引导质疑,感悟“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1、默读第14自然段,谁能火眼金睛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前面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昨天不是没有鸟而是我的眼睛没有看到,因为去的时间是黄昏,鸟都栖息了,再加上大榕树的枝叶繁茂,所以没有看到。而第二次是早晨去的,鸟都欢快地飞出来。作者见到的确实是鸟的天堂。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第二个不加引号,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2、鸟的天堂里既然有这么多的鸟,就让我们一起来尽情欣赏吧!(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个不同意义的引号的比较,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触动孩子们的爱心。

五、深化中心,迁移教育

1、学完了课文,谁能告诉我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

2、除了大榕树的大和茂盛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人类的保护;位置好,远离人群;河可给鸟提供食物和水)

3、是啊,大自然多么的神奇、美丽,我们应该学习这里的人们,保护鸟类、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成为人间的天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通过大量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题材的阅读资源让学生体会爱心的力量,积累文字材料,将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真正让他们知道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也为创作表达做好铺垫。

六、拓展延伸、激情写作

作业:如果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园呢?以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利用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创造表达的欲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通过写后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体验写作的成就感。我设计的习作提示语能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使学生有话愿说,有话可说,人人能说。另外,本环节还使用到“背景音乐”,这一资源的使用不仅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更能深入地表现主题,一举两得。

四、认真阅读《鸟的天堂》课后练习题,完成以下题目。

1.【课后练习题】

①课文写得真美啊!我要有感情地多读几遍,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②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③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交流以下从画线部分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里还在辨析)。这一文体请简要分析《鸟的天堂》这篇课文3道课后练习的编排特点。【提示:可以先分析3道题的各自特点,再分析3道题的共同特点。】

课后编排有三道思考练习题。第1题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悟内容,体会感情。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第2题是要求默读课文,想想“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让学生学着当一名导游,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介绍“鸟的天堂”,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第3题是体会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练习。这一组句子,有的直接抒情,有的通过生动的描述抒情,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课后还有一道带“★”号的选做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众鸟纷飞、百鸟齐鸣的热闹景象,写一个生活中的热闹场面。目的是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出版的这套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课文后练习无论在编排思路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有了很大改进:一是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语文素养的提出,把学习做人和学习语文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整体的人的发展的思想,这是语文教育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个时期的思考练习,注意从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角度,确保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可以看到,单一训练功能的练习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多个维度、多个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综合练习。上例第①题,这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丰富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命的敬重、对语言文字的喜爱,激发了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具体体现。上例第③题,这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帮助学生树立积累的意识。再如上例第②题采用举例子的方式,在学生还不知道找哪些、怎样找“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的情况下,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这又是“过程和方法”目标的体现。二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跟以往的课文后练习相比,无论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还是进行语言的积累和感悟,都立足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讨论交流、积累感悟的多与少、快与慢、深刻与肤浅,均取决于学生的主动需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课文后练习第①题,以举例而不限定的方式,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词句的积累上,过去一律采用“读读写写”,似乎扎实,但单调机械。现在采取了灵活的、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方式。既有保底的要求,又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安排了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而决定做还是不做。真正体现出了“生本”的语文味,如第①题“我要有„„还要”,第②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第③题“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正如《课标》中阐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应注重

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语文学习练习题编排方式的变化,使学生能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的心态,投入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阅读兴趣自然应运而生。

2.以第②道练习题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类课后练习题。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以“质疑”贯穿始终。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一步追究,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1.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质疑。如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可以用“为什么”“什么”“怎么样”来质疑,学生会问:为什么成为天堂?这里的“天堂”是怎样的?“鸟的天堂”是什么?

2.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教师在阅读中知道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本课,让学生还是用“为什么”“什么”“怎么样”边读边质疑,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读文,解决问题。 当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途径和方式还有许多,教学时,要从文本及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师应细心研究学生,不仅要潜心钻研文本,而且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研读文本,同时尽力做好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依据教学内容,拓展质疑思路,训练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多角度选取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自主质疑问难,追本溯源。并且做好思维方向的引导和思考范围的控制,从而取得质疑问难的高效优质,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和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在各个设计的教学环节落实课后的这些习题,比如第二题,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默读第14自然段,谁能火眼金睛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前面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有? 从而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昨天不是没有鸟而是我的眼睛没有看到,因为去的时间是黄昏,鸟都栖息了,再加上大榕树的枝叶繁茂,所以没有看到。而第二次是早晨去的,鸟都欢快地飞出来。作者见到的确实是鸟的天堂。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第二个不加引号,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

小学语文(三、四年级)《燕子专列》

1.本卷共三大题,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在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学科、准考证号。

3.答题要做到书写端正,字迹清楚,行款整齐,卷面整洁。

应考教师须知:

阅读下面的课文,然后完成题目:

1. 认真阅读与课文《燕子专列》有关的单元说明、泡泡语、会读会写的生字、练习等辅助材料,谈谈上述辅助材料对课文解读有何帮助?(12分)

(1)【单元说明】:让天空碧蓝,让河水清澈,让草木茂盛,让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阅读这组课文,让我们看看人们对待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请你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 分析:(2分)

有助于了解编者单元编排的意图。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单元说明,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有初步感知,对预习、学习课文起到导向作用,同时也告知学生应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是在间接告诉学生如何精读文本,对学习《燕子专列》这篇课文大有帮助,提高了预习、突破难点的效率。

(2)【泡泡语】:“能够作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针对“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分析:(2分)

提示文本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重点、难点的理解。泡泡语是指导教学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往往出现在课文中重点段落,教材以“泡泡语”的形式引导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读书交流活动,既解决了课文中的问题又起到了育人的目的。《燕子专列》中的提示语——能够作出这样的决定真了不起!它提示了文本的重点、难点,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围绕“泡泡语”进行读读、想想、说说、谈谈、写写等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瑞士政府和人民对燕子的爱护,有助于学生对文本重点、难点的理解。

(3)【会认会写的生字】:

会认的生字:欧、洲、瑞、启、殊、骤、跋、涉、濒、覆、厢

会写的生字:欧、洲、瑞、士、舒、启、殊、骤、涉、濒、疲、政、踏、救、载

分析:(2分)

这是教材提供的会认会写的生字,具体到课时、学生的实际,还需精选。生字教学是小学语

文教学任务的组成部分。对课文的解读生字教学是基础。如果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何来对课文的理解。而教师只注重对课文的解读,忽视生字教学,那么他的教学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了。我们必须将汉字教学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做到音形义同时进行,也就是字离不开词、词离不开句,句离不开篇。在理解课文中学习生字,所以在时间上没有固定的,要根据生字的多少、易难程度、学生的实际去安排。

(4) 【练习】:

(1)这个故事很感人,我一定要读出感情来。

(2)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3)我想对贝蒂说几句话,再写下来。

分析:(6分)

这是精读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往往提示学习的方式方法、内容的重点难点。不同的练习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练习(1)根据课文的特点,提出了学习本文的主要方法和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练习(2)关注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也提示了学习方法和内容;练习(3)同样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把握人物特点,用读说写结合的方式,拓展课文内容,提升阅读水平。

2. 分析课文标题“燕子专列”的特点?(8分)【可分析题目的特点和作用。】

“燕子专列”这个题目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当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脑海中一定想:“专列”是什么?怎么还有燕子乘坐的“专列”呢?燕子为什么要乘坐“专列”?作者这样的独特视角能激起读者的疑惑,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另一方面,更反映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作为动物的燕子都能坐上专列。用专列运送燕子是政府关心燕子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个举动包含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作为一个政府,能下这样的命令来关心一群遇难的燕子,的确难能可贵,因为这件事情跟国家的其他大事比真的是“微不足道”了。从而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共同保护动物,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3.请你分析课文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特点?(10分)【可从课文的构思、或课文的结构、或学生的学习运用等方面分析。】

文章开头特点:

文章开头先描写事情的结果,欧洲瑞士政府用空调列车送行燕子,瑞士人们来车站前送别燕子的画面。采用了倒叙的描写手法,引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文章结尾特点:

文章的结尾再次描写了燕子乘坐列车欢喜离去,感谢人们的画面。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描写手法。这种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具有突出的作用。更揭示了文章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使学习者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4.请你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文本解读的其他方法分析课文。(30分)【(1)从教师角度分析;(5分)(2)有清晰的思路、有重点难点特点的分析;(20分)(3)表述准确、书写规范;(5分)】

“动物、人类、自然”是永恒的话题。《燕子专列》就是以此为话题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了人们对燕子的爱护之情。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春寒,成千上万只燕子支撑不住,濒临死亡,欧洲政府用专列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燕子专列”装载的是燕子,更是人类的爱与真情。一种浓浓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映射出人性中最柔软、最美丽的情慷。通过浅显的文字、平实的故事,我们可以触摸到课文强烈的情感脉搏,可以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那份美好的情感。 课文题目新颖,文章没有采用平常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利进行叙述,而是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讲述整个经过,结尾与开头呼应。课文处处显示出人类对燕子的关爱。从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从站台上站满送行的人,从瑞士政府的呼吁,从瑞士人们的急救燕子,更具体到小姑娘贝蒂的不在乎,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这种情感,既蕴涵于语言描述的画面,也隐含于语言潜藏的形象。 这篇课文,运用了丰富的语言去描绘画面乃至情感,可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领会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爱心。如居民们在“料峭的春寒”中,“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以及贝蒂“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儿也不在乎”的忘我的精神,把人和动物间这和谐美好的乐章奏响。让学生在品词、析句、悟文、拓展中沐浴其间,浸润其中,在情感世界里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从而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也让我们明确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体会瑞士人们的急救燕子从面到点的写作手法。难点是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5. 请你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以三年级下册学生的学习角度,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并简要说明理由。(30分)【(1)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5分)(2)列出适合学生学习内容的要点,有简要理由;(20分)(3)表述准确、书写规范;(5分)】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应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三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品词析句能力,能够自主地进行课文初潜层的阅读,凭借已有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经验,对新的言语作品能够进行初步的体验和发现,获取对新的语言现象的初步感知,进行片面、零散、细碎的阅读感悟。但学生的阅读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通过阅读引导,扫除阅读困难与障碍,完善学生个体感悟的

片面与浅陋,诱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发现和创见,开拓思维,提升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因此,教学《燕子专列》,笔者认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有以下3点:

1.首先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识字解词经验认识生字词,在自主探究,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言语习得)

语言习得,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之一。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左右会写。在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还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因此,言语习得是语文教学始终不渝的目标与方向。

如:“气温骤降 ”可以通过出示“骤”的字义选择再让学生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长途跋涉”可以图片理解,“涉”是一个重点字,可以通过古今文字的演变让学生体会字义,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饥寒交迫”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2.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初步感受作者写作的表达效果,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能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言语表达的内容和方法) 提升本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初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版课标),初步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本学段的学生其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从第一学段初浅的阅读理解能力(重点理解词 4 语、单个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阅读理解句段、句群上,从而与第三学段独立的阅读能力能顺利接轨。

如:(1)课文将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对文章的表达方式(倒叙)有所了解即可。 (2)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提供句式理解句子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燕子___,___,所以___。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意,增强环保意识和爱护鸟类的意识。(情感与价值观)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厚重的民族精神和民主文化。《新版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材,在教学中仍然需要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共处,引导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段目标),自由舒展精神,释放情怀,打好人生底色。笔者认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本旨所在。

如:(1)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僵硬的山路,四处寻找燕子。

通过填空的形式,交流让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一是就字面意义进行延伸,比如“纷纷”,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拯救燕子的人多,“四处”指寻找燕子的范围广;二是透过字面意义感受深层的内涵,比如“纷纷、四处”反映了人们对于保护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为拯救燕子所付出的辛苦劳动等等;三是说明表达效果,比如运用“冒着、顶着、踏着”这三个动词,能够较好地体现气候、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无所畏惧的高尚品质。 (2)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句式体会:贝蒂她不在乎 ____,不在乎____,在乎____,在乎____。

6. 请你根据内容解读和学情分析,预设本课文的课时学习目标(一课时)。(10分)【(1)一课时教学目标,写明第几课时,共几课时;(2分)(2)目标具体、准确;(6分)(3)目标表述规范。(2分)】

本课准备花2课时来教。 预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背诵带“燕”字的古诗识记“燕”,自主质疑并引入课文。通过拆字法、利用熟字记生字、看图识字等方法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通过填空的形式理清课文主要内容以及独特的叙述方式。

3.通过理解 “骤降、风雪、疲劳、饥寒交迫、温暖” 等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来理解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温州市学科素养小学语文卷及参考答案

《黄山奇石》文本解读

谈上述辅助材料对课文解读有何帮助?(12分)

(1)【单元说明】: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图画。

分析:看到这段单元说明,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本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进行编排。所选内容为《识字1》《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其中《识字1》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既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秋天的图画》勾画出了一幅秋天山野的美丽图画,道出了劳动创造美的真谛。《黄山奇石》描述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些奇石因其外形而得名,而且一块奇石就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植物妈妈有办法》以拟人的手法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让孩子们在领略植物王国的奇事的同时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奇妙。《古诗两首》选取的是苏轼的《赠刘景文》和杜牧的《山行》,是两手描写深秋时节美景的古诗。本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以秋天为 1.认真阅读与课文《黄山奇石》有关的单元说明、泡泡语、会读会写的生字、练习等辅助材料,谈

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2)【会认会写的生字】:会认的生字:区、尤、其、仙、盘、峰、胳、膊、巨、当、脖、著、形、状会写的生字:尤、其、区、巨、它、安、块、站。

分析:这是教材提供的会认会写的生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重点生字进行教学,不必面面俱到。难读:“胳膊”的“膊”读轻声;峰、当、形、状为后鼻音,提醒学生要读准。难写:“区—巨、它—安”字形相近。在指导写字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写好形近字相同的部分,提示“区、巨”的笔顺。提醒学生“尤”和“龙”的区别。难懂:尤其、奇形怪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

(3)【练习】:读读背背: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想想说说: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养子,再挑一块说一说。

分析:课后练习是精读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往往提示学习的方式方法、内容的重点难点,不同的练习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读读背背”根据课文的特点,提出了学习本文的主要方法和要求:朗读并背诵。“想想说说”关注了文本的表达和拓展,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关注课后练习,把它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4)【泡泡语】:黄山石真奇特,咱们去找找黄山奇石的图片。

分析:泡泡语往往提示学习的方法或者文本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比如本课的泡泡语“黄山石真奇特,咱们去找找黄山奇石的图片。”可鼓励学生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给黄山奇石起名字,把黄山奇石介绍给更多的人,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黄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插图】:本文插图很多,对文本解读有何帮助?

分析:低段的学生在理解事物时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课文的插图就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最好的载体。《黄山奇石》种的三幅插图分别描绘的是“仙桃石”“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文字描写配上图画,可说是图文并茂,为理解课文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三幅插图,再朗读相应的三段文字,在朗读中体会黄山石的奇,增强感性认识。

2.分析课文标题“黄山奇石”的特点?

分析:这篇课文主要就是围绕着“奇”展开的,并按“点明黄山奇石有趣——介绍奇石——引发想象”这一线索安排材料。而课题《黄山奇石》就点明了本文主要的表达内容,指出了是哪里的石头,是怎样的石头。而一个“奇”字也吸引了读者,“奇石”到底是怎样的石头呢?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阅读期待,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础。

3.请你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文本解读的其他方法分析课文。(30分)

分析:《黄山奇石》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的一篇看图学文,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课文先总写景色秀丽神

石,其他几块简写。作者采用“总分”和“点面”结合的方法,把黄山奇石写得栩栩如生,神奇有趣。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其构段方式有所不同,各具体形象的介绍了一处奇石的景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的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课文中配有四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分别与课文得一、二、三、四自然段相对应,便于学生了解这些奇石的形状,在头脑中浮现出这些奇石的样子。本文图文并茂,文章抓住一个“奇”字,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原本无生命,但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令人无限神往,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学习过程中,识字、写字是二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则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

4.请你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以二年级上册学生的学习角度,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并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本文在介绍奇石的描写上语言生动形象,读来妙趣横生,可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积累并运用。在介绍奇石的过程中,作者采用“总分”和“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这种写法在我们小学阶段是很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但是何谓“总分”,何谓“点面”,在二年级的学生脑中恐怕还没有形成概念,在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感知渗透,并试着让学生运用表达。二年级的学生,进入三年级后作文表达也将从段落转为篇章,所以在写作方法的学习上很是重要。课文结尾简单描述了“天狗望月”等奇石,并指出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岩石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想象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的样子,动笔画一画;还可以结合学生找到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奇石的样子起名字,培养想象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智力因素。

5.本篇章课标中基础知识生成训练有哪些?感悟理解有哪些?

1.基础知识生成训练(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再挑一块说一说。2.感悟理解(1)看图读文。通过教师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黄山石的奇,表达出对黄山石的赞叹之情。(2)表演读,像导游给游客介绍一样朗读,或者是背诵,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大家。

6.请你根据内容解读和学情分析,预设本课文的课时学习目标(一课时)。

分析:本文教学分两课时进行,下面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认识“区”“尤”等14个生字,读准“胳膊”“形状”等字音,理解“尤其”“陡峭”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比较流利地读好将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3、通过学文、看图,初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体

会对黄山奇石的赞美。4、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考核样卷小学语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

说明:

1.本卷答题时间为120分钟;2.一律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3.书写端正、清晰;4.本卷满分100分。

阅读下面的课文,然后完成题目:

【题目1】(40分)

正确深入解读课文,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也是因为即使必须修炼的内功。请从教师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

提示:可从文体、题目、内容、结构、语言、情感、形象等方面解读;可从作者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等方面解读;可从编者为什么选编、对学生的写作有何帮助的角度分析;可从课文的特点、亮点、重点、难点等方面分析。

避免概念化、表面地分析。

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题目2】(40分)

请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你设定的学生年级与学生学习程度,考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应该学些什么?并什么理由。

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低年级向中高年级过渡的时期,掌握了相对较多的知识,以及一定朗读技巧,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想像课文中描述的情景,但他们对文字深入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深层次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激发。因此本课学习要求学生初读时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完成识字任务,同时能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美读让学生的读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

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录像播放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导游解说,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在复述课文之后,教师相机引导拓展延伸结合课外资料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处景点按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特点,感悟作者写作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题目3】(20分)

根据你设定的学生年级,制定学习本课文的学习目标2-3个(生字词的目标与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可略)。

分析: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既要完成中年级阅读学习目标,又要为高年级的阅读做准备,在语文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阅读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观,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3、感受双龙洞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迁移练习,结合课外资料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处景点按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特点。

本课教学过程我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复习检查、精读感悟、展开想象、当小导游、拓展延伸。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课一开始,先用课件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再通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及“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教学洞口的特点时,我适时出示课件: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立刻有学生说:“突兀森郁。”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突兀森郁”这个词语对学生进行词语训练,学生再通过观看洞口的录像,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比老师以词解词要高明得多。

教学外洞的特点时,师:“外洞究竟有多大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让学生观看外洞的录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

教学孔隙的特点时,师:“我们是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小船很小,用绳子拉船进出孔隙。(结合图片)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

窄、矮、险。

教学内洞的特点时,师:“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观看内洞的录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感知内洞的黑、奇、大。

【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这样就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四)录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播放录像,导游解说,游客提问。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五)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 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 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 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 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 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 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 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 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 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 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考核样卷 小学语文

(《鸟的天堂》文本解读)

一、提取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教学内容。

【1.要求用序号排列;2、列出教学内容的要点,需要分析,不少于10项。】

1.理解“天堂”的意思,紧扣课题理清文章思路,找出作者和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都看到了什么?

2.感情地朗读指导。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背诵指导。背诵描写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两个段落。

4.点面结合的写法指导。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如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长短句的巧妙运用。

7.弄清鸟的天堂,加引号与没加引号的不同含义。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8.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9.学习作者描写大榕树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10.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11.学习体会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理解动态与静态的描写方法。

1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做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预设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三、在预设的教学目标中选择一个目标,设计教学片断。

第二课时

一、品词读句,感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指名读5-9自然段,思考这棵有什么特点?

2、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棵大榕树的特点的?把你感触最深的句段多读两遍,在旁边写上

你的体会。 3、交流:

(1)预设学生可能会首先读第7自然段,并会强调“大”字。

师:你强调了“大”字,想用朗读突出榕树的特点大,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认为应该强调“一”,谁能帮老师说说理由。 是啊,这句话是承接前面的争论而来的,让我们先去看看他们是怎么争论的,谁能读一读5、6自然段。

从他们的争论能看出榕树的特点吗?这两段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指导朗读。

(2)到底是怎样的一株大榕树,让我们如此的争论,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第7自然段,指名说一说。 “不可计数”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大榕树图片)指导看课件,谁能用一个词语表示大榕树的大(独木成林)。 一个“卧”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再引导看课件。谁能用朗读来展示大榕树的“大”。 师: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这样的大榕树。她是那样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齐读)

(3)学生引出第8自然段,闭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颤动”什么意思?换成“抖动”行吗?想像“颤动”和“抖动”的样子,引导学生联系整个句子,理解颤动表现了新的生命虽是弱小的,但生命力是旺盛的。

师:多么旺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啊!难怪作者如此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回读) 让我们一起齐读这一段。

(4)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愿意来这棵南国的树上安居乐业吗?可是作者却没有看见一只鸟的影儿。“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对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鸟的天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语文阅读的方法,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进一步品词读句,感悟课文。这不仅体现“双主”的教学模式也为下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此环节中信息技术为教学创设了情境,也作为了提供丰富资源,加工信息的认知工具。

二、品读想像,渗透写法

1、闭上眼睛听老师读11-13自然段,想像。 2、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3、从中我们发现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 (出示课件:群鸟飞出的场景)

4、谁能用朗读表现鸟儿的多和自由快乐?

5、“应接不暇”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查字典、工具书,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6、“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可作者为什么只具体写一只画眉鸟呢?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只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许许多多的鸟就形成了面。以一只画眉鸟展示鸟儿们的自由快乐,让我们感受到了群鸟欢腾的壮观景象,这又叫动态描写。那么前面的大榕树就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本文的又一表达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的这些问题情境能触动孩子的内心,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放手让学生质疑,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目标的大幅度跨越,达到移情的目的,为探究性学习推波助澜。

三、引导质疑,感悟“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1、默读第14自然段,谁能火眼金睛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前面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昨天不是没有鸟而是我的眼睛没有看到,因为去的时间是黄昏,鸟都栖息了,再加上大榕树的枝叶繁茂,所以没有看到。而第二次是早晨去的,鸟都欢快地飞出来。作者见到的确实是鸟的天堂。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第二个不加引号,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2、鸟的天堂里既然有这么多的鸟,就让我们一起来尽情欣赏吧!(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个不同意义的引号的比较,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触动孩子们的爱心。

五、深化中心,迁移教育

1、学完了课文,谁能告诉我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

2、除了大榕树的大和茂盛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人类的保护;位置好,远离人群;河可给鸟提供食物和水)

3、是啊,大自然多么的神奇、美丽,我们应该学习这里的人们,保护鸟类、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成为人间的天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通过大量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题材的阅读资源让学生体会爱心的力量,积累文字材料,将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真正让他们知道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也为创作表达做好铺垫。

六、拓展延伸、激情写作

作业:如果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园呢?以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利用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创造表达的欲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通过写后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体验写作的成就感。我设计的习作提示语能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使学生有话愿说,有话可说,人人能说。另外,本环节还使用到“背景音乐”,这一资源的使用不仅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更能深入地表现主题,一举两得。

四、认真阅读《鸟的天堂》课后练习题,完成以下题目。

1.【课后练习题】

①课文写得真美啊!我要有感情地多读几遍,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②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③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交流以下从画线部分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里还在辨析)。这一文体请简要分析《鸟的天堂》这篇课文3道课后练习的编排特点。【提示:可以先分析3道题的各自特点,再分析3道题的共同特点。】

课后编排有三道思考练习题。第1题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悟内容,体会感情。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第2题是要求默读课文,想想“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让学生学着当一名导游,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介绍“鸟的天堂”,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第3题是体会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练习。这一组句子,有的直接抒情,有的通过生动的描述抒情,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课后还有一道带“★”号的选做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众鸟纷飞、百鸟齐鸣的热闹景象,写一个生活中的热闹场面。目的是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出版的这套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课文后练习无论在编排思路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有了很大改进:一是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语文素养的提出,把学习做人和学习语文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整体的人的发展的思想,这是语文教育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个时期的思考练习,注意从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角度,确保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可以看到,单一训练功能的练习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多个维度、多个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综合练习。上例第①题,这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丰富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命的敬重、对语言文字的喜爱,激发了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具体体现。上例第③题,这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帮助学生树立积累的意识。再如上例第②题采用举例子的方式,在学生还不知道找哪些、怎样找“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的情况下,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这又是“过程和方法”目标的体现。二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跟以往的课文后练习相比,无论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还是进行语言的积累和感悟,都立足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讨论交流、积累感悟的多与少、快与慢、深刻与肤浅,均取决于学生的主动需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课文后练习第①题,以举例而不限定的方式,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词句的积累上,过去一律采用“读读写写”,似乎扎实,但单调机械。现在采取了灵活的、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方式。既有保底的要求,又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安排了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而决定做还是不做。真正体现出了“生本”的语文味,如第①题“我要有„„还要”,第②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第③题“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正如《课标》中阐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应注重

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语文学习练习题编排方式的变化,使学生能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的心态,投入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阅读兴趣自然应运而生。

2.以第②道练习题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类课后练习题。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以“质疑”贯穿始终。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一步追究,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1.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质疑。如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可以用“为什么”“什么”“怎么样”来质疑,学生会问:为什么成为天堂?这里的“天堂”是怎样的?“鸟的天堂”是什么?

2.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教师在阅读中知道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本课,让学生还是用“为什么”“什么”“怎么样”边读边质疑,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读文,解决问题。 当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途径和方式还有许多,教学时,要从文本及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师应细心研究学生,不仅要潜心钻研文本,而且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研读文本,同时尽力做好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依据教学内容,拓展质疑思路,训练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多角度选取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自主质疑问难,追本溯源。并且做好思维方向的引导和思考范围的控制,从而取得质疑问难的高效优质,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和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在各个设计的教学环节落实课后的这些习题,比如第二题,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默读第14自然段,谁能火眼金睛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前面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有? 从而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昨天不是没有鸟而是我的眼睛没有看到,因为去的时间是黄昏,鸟都栖息了,再加上大榕树的枝叶繁茂,所以没有看到。而第二次是早晨去的,鸟都欢快地飞出来。作者见到的确实是鸟的天堂。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第二个不加引号,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

小学语文(三、四年级)《燕子专列》

1.本卷共三大题,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在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学科、准考证号。

3.答题要做到书写端正,字迹清楚,行款整齐,卷面整洁。

应考教师须知:

阅读下面的课文,然后完成题目:

1. 认真阅读与课文《燕子专列》有关的单元说明、泡泡语、会读会写的生字、练习等辅助材料,谈谈上述辅助材料对课文解读有何帮助?(12分)

(1)【单元说明】:让天空碧蓝,让河水清澈,让草木茂盛,让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阅读这组课文,让我们看看人们对待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请你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 分析:(2分)

有助于了解编者单元编排的意图。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单元说明,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有初步感知,对预习、学习课文起到导向作用,同时也告知学生应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是在间接告诉学生如何精读文本,对学习《燕子专列》这篇课文大有帮助,提高了预习、突破难点的效率。

(2)【泡泡语】:“能够作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针对“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分析:(2分)

提示文本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重点、难点的理解。泡泡语是指导教学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往往出现在课文中重点段落,教材以“泡泡语”的形式引导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读书交流活动,既解决了课文中的问题又起到了育人的目的。《燕子专列》中的提示语——能够作出这样的决定真了不起!它提示了文本的重点、难点,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围绕“泡泡语”进行读读、想想、说说、谈谈、写写等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瑞士政府和人民对燕子的爱护,有助于学生对文本重点、难点的理解。

(3)【会认会写的生字】:

会认的生字:欧、洲、瑞、启、殊、骤、跋、涉、濒、覆、厢

会写的生字:欧、洲、瑞、士、舒、启、殊、骤、涉、濒、疲、政、踏、救、载

分析:(2分)

这是教材提供的会认会写的生字,具体到课时、学生的实际,还需精选。生字教学是小学语

文教学任务的组成部分。对课文的解读生字教学是基础。如果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何来对课文的理解。而教师只注重对课文的解读,忽视生字教学,那么他的教学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了。我们必须将汉字教学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做到音形义同时进行,也就是字离不开词、词离不开句,句离不开篇。在理解课文中学习生字,所以在时间上没有固定的,要根据生字的多少、易难程度、学生的实际去安排。

(4) 【练习】:

(1)这个故事很感人,我一定要读出感情来。

(2)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3)我想对贝蒂说几句话,再写下来。

分析:(6分)

这是精读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往往提示学习的方式方法、内容的重点难点。不同的练习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练习(1)根据课文的特点,提出了学习本文的主要方法和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练习(2)关注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也提示了学习方法和内容;练习(3)同样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把握人物特点,用读说写结合的方式,拓展课文内容,提升阅读水平。

2. 分析课文标题“燕子专列”的特点?(8分)【可分析题目的特点和作用。】

“燕子专列”这个题目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当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脑海中一定想:“专列”是什么?怎么还有燕子乘坐的“专列”呢?燕子为什么要乘坐“专列”?作者这样的独特视角能激起读者的疑惑,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另一方面,更反映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作为动物的燕子都能坐上专列。用专列运送燕子是政府关心燕子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个举动包含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作为一个政府,能下这样的命令来关心一群遇难的燕子,的确难能可贵,因为这件事情跟国家的其他大事比真的是“微不足道”了。从而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共同保护动物,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3.请你分析课文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特点?(10分)【可从课文的构思、或课文的结构、或学生的学习运用等方面分析。】

文章开头特点:

文章开头先描写事情的结果,欧洲瑞士政府用空调列车送行燕子,瑞士人们来车站前送别燕子的画面。采用了倒叙的描写手法,引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文章结尾特点:

文章的结尾再次描写了燕子乘坐列车欢喜离去,感谢人们的画面。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描写手法。这种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具有突出的作用。更揭示了文章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使学习者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4.请你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文本解读的其他方法分析课文。(30分)【(1)从教师角度分析;(5分)(2)有清晰的思路、有重点难点特点的分析;(20分)(3)表述准确、书写规范;(5分)】

“动物、人类、自然”是永恒的话题。《燕子专列》就是以此为话题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了人们对燕子的爱护之情。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春寒,成千上万只燕子支撑不住,濒临死亡,欧洲政府用专列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燕子专列”装载的是燕子,更是人类的爱与真情。一种浓浓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映射出人性中最柔软、最美丽的情慷。通过浅显的文字、平实的故事,我们可以触摸到课文强烈的情感脉搏,可以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那份美好的情感。 课文题目新颖,文章没有采用平常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利进行叙述,而是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讲述整个经过,结尾与开头呼应。课文处处显示出人类对燕子的关爱。从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从站台上站满送行的人,从瑞士政府的呼吁,从瑞士人们的急救燕子,更具体到小姑娘贝蒂的不在乎,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这种情感,既蕴涵于语言描述的画面,也隐含于语言潜藏的形象。 这篇课文,运用了丰富的语言去描绘画面乃至情感,可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领会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爱心。如居民们在“料峭的春寒”中,“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以及贝蒂“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儿也不在乎”的忘我的精神,把人和动物间这和谐美好的乐章奏响。让学生在品词、析句、悟文、拓展中沐浴其间,浸润其中,在情感世界里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从而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也让我们明确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体会瑞士人们的急救燕子从面到点的写作手法。难点是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5. 请你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以三年级下册学生的学习角度,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并简要说明理由。(30分)【(1)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5分)(2)列出适合学生学习内容的要点,有简要理由;(20分)(3)表述准确、书写规范;(5分)】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应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三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品词析句能力,能够自主地进行课文初潜层的阅读,凭借已有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经验,对新的言语作品能够进行初步的体验和发现,获取对新的语言现象的初步感知,进行片面、零散、细碎的阅读感悟。但学生的阅读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通过阅读引导,扫除阅读困难与障碍,完善学生个体感悟的

片面与浅陋,诱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发现和创见,开拓思维,提升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因此,教学《燕子专列》,笔者认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有以下3点:

1.首先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识字解词经验认识生字词,在自主探究,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言语习得)

语言习得,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之一。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左右会写。在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还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因此,言语习得是语文教学始终不渝的目标与方向。

如:“气温骤降 ”可以通过出示“骤”的字义选择再让学生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长途跋涉”可以图片理解,“涉”是一个重点字,可以通过古今文字的演变让学生体会字义,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饥寒交迫”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2.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初步感受作者写作的表达效果,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能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言语表达的内容和方法) 提升本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初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版课标),初步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本学段的学生其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从第一学段初浅的阅读理解能力(重点理解词 4 语、单个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阅读理解句段、句群上,从而与第三学段独立的阅读能力能顺利接轨。

如:(1)课文将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对文章的表达方式(倒叙)有所了解即可。 (2)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提供句式理解句子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燕子___,___,所以___。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意,增强环保意识和爱护鸟类的意识。(情感与价值观)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厚重的民族精神和民主文化。《新版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材,在教学中仍然需要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共处,引导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段目标),自由舒展精神,释放情怀,打好人生底色。笔者认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本旨所在。

如:(1)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僵硬的山路,四处寻找燕子。

通过填空的形式,交流让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一是就字面意义进行延伸,比如“纷纷”,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拯救燕子的人多,“四处”指寻找燕子的范围广;二是透过字面意义感受深层的内涵,比如“纷纷、四处”反映了人们对于保护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为拯救燕子所付出的辛苦劳动等等;三是说明表达效果,比如运用“冒着、顶着、踏着”这三个动词,能够较好地体现气候、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无所畏惧的高尚品质。 (2)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句式体会:贝蒂她不在乎 ____,不在乎____,在乎____,在乎____。

6. 请你根据内容解读和学情分析,预设本课文的课时学习目标(一课时)。(10分)【(1)一课时教学目标,写明第几课时,共几课时;(2分)(2)目标具体、准确;(6分)(3)目标表述规范。(2分)】

本课准备花2课时来教。 预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背诵带“燕”字的古诗识记“燕”,自主质疑并引入课文。通过拆字法、利用熟字记生字、看图识字等方法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通过填空的形式理清课文主要内容以及独特的叙述方式。

3.通过理解 “骤降、风雪、疲劳、饥寒交迫、温暖” 等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来理解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温州市学科素养小学语文卷及参考答案

《黄山奇石》文本解读

谈上述辅助材料对课文解读有何帮助?(12分)

(1)【单元说明】: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图画。

分析:看到这段单元说明,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本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进行编排。所选内容为《识字1》《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其中《识字1》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既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秋天的图画》勾画出了一幅秋天山野的美丽图画,道出了劳动创造美的真谛。《黄山奇石》描述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些奇石因其外形而得名,而且一块奇石就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植物妈妈有办法》以拟人的手法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让孩子们在领略植物王国的奇事的同时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奇妙。《古诗两首》选取的是苏轼的《赠刘景文》和杜牧的《山行》,是两手描写深秋时节美景的古诗。本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以秋天为 1.认真阅读与课文《黄山奇石》有关的单元说明、泡泡语、会读会写的生字、练习等辅助材料,谈

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2)【会认会写的生字】:会认的生字:区、尤、其、仙、盘、峰、胳、膊、巨、当、脖、著、形、状会写的生字:尤、其、区、巨、它、安、块、站。

分析:这是教材提供的会认会写的生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重点生字进行教学,不必面面俱到。难读:“胳膊”的“膊”读轻声;峰、当、形、状为后鼻音,提醒学生要读准。难写:“区—巨、它—安”字形相近。在指导写字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写好形近字相同的部分,提示“区、巨”的笔顺。提醒学生“尤”和“龙”的区别。难懂:尤其、奇形怪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

(3)【练习】:读读背背: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想想说说: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养子,再挑一块说一说。

分析:课后练习是精读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往往提示学习的方式方法、内容的重点难点,不同的练习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读读背背”根据课文的特点,提出了学习本文的主要方法和要求:朗读并背诵。“想想说说”关注了文本的表达和拓展,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关注课后练习,把它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4)【泡泡语】:黄山石真奇特,咱们去找找黄山奇石的图片。

分析:泡泡语往往提示学习的方法或者文本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比如本课的泡泡语“黄山石真奇特,咱们去找找黄山奇石的图片。”可鼓励学生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给黄山奇石起名字,把黄山奇石介绍给更多的人,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黄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插图】:本文插图很多,对文本解读有何帮助?

分析:低段的学生在理解事物时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课文的插图就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最好的载体。《黄山奇石》种的三幅插图分别描绘的是“仙桃石”“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文字描写配上图画,可说是图文并茂,为理解课文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三幅插图,再朗读相应的三段文字,在朗读中体会黄山石的奇,增强感性认识。

2.分析课文标题“黄山奇石”的特点?

分析:这篇课文主要就是围绕着“奇”展开的,并按“点明黄山奇石有趣——介绍奇石——引发想象”这一线索安排材料。而课题《黄山奇石》就点明了本文主要的表达内容,指出了是哪里的石头,是怎样的石头。而一个“奇”字也吸引了读者,“奇石”到底是怎样的石头呢?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阅读期待,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础。

3.请你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文本解读的其他方法分析课文。(30分)

分析:《黄山奇石》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的一篇看图学文,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课文先总写景色秀丽神

石,其他几块简写。作者采用“总分”和“点面”结合的方法,把黄山奇石写得栩栩如生,神奇有趣。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其构段方式有所不同,各具体形象的介绍了一处奇石的景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的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课文中配有四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分别与课文得一、二、三、四自然段相对应,便于学生了解这些奇石的形状,在头脑中浮现出这些奇石的样子。本文图文并茂,文章抓住一个“奇”字,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原本无生命,但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令人无限神往,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学习过程中,识字、写字是二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则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

4.请你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以二年级上册学生的学习角度,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并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本文在介绍奇石的描写上语言生动形象,读来妙趣横生,可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积累并运用。在介绍奇石的过程中,作者采用“总分”和“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这种写法在我们小学阶段是很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但是何谓“总分”,何谓“点面”,在二年级的学生脑中恐怕还没有形成概念,在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感知渗透,并试着让学生运用表达。二年级的学生,进入三年级后作文表达也将从段落转为篇章,所以在写作方法的学习上很是重要。课文结尾简单描述了“天狗望月”等奇石,并指出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岩石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想象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的样子,动笔画一画;还可以结合学生找到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奇石的样子起名字,培养想象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智力因素。

5.本篇章课标中基础知识生成训练有哪些?感悟理解有哪些?

1.基础知识生成训练(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再挑一块说一说。2.感悟理解(1)看图读文。通过教师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黄山石的奇,表达出对黄山石的赞叹之情。(2)表演读,像导游给游客介绍一样朗读,或者是背诵,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大家。

6.请你根据内容解读和学情分析,预设本课文的课时学习目标(一课时)。

分析:本文教学分两课时进行,下面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认识“区”“尤”等14个生字,读准“胳膊”“形状”等字音,理解“尤其”“陡峭”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比较流利地读好将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3、通过学文、看图,初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体

会对黄山奇石的赞美。4、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考核样卷小学语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

说明:

1.本卷答题时间为120分钟;2.一律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3.书写端正、清晰;4.本卷满分100分。

阅读下面的课文,然后完成题目:

【题目1】(40分)

正确深入解读课文,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也是因为即使必须修炼的内功。请从教师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

提示:可从文体、题目、内容、结构、语言、情感、形象等方面解读;可从作者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等方面解读;可从编者为什么选编、对学生的写作有何帮助的角度分析;可从课文的特点、亮点、重点、难点等方面分析。

避免概念化、表面地分析。

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题目2】(40分)

请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你设定的学生年级与学生学习程度,考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应该学些什么?并什么理由。

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低年级向中高年级过渡的时期,掌握了相对较多的知识,以及一定朗读技巧,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想像课文中描述的情景,但他们对文字深入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深层次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激发。因此本课学习要求学生初读时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完成识字任务,同时能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美读让学生的读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

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录像播放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导游解说,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在复述课文之后,教师相机引导拓展延伸结合课外资料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处景点按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特点,感悟作者写作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题目3】(20分)

根据你设定的学生年级,制定学习本课文的学习目标2-3个(生字词的目标与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可略)。

分析: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既要完成中年级阅读学习目标,又要为高年级的阅读做准备,在语文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阅读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观,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3、感受双龙洞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迁移练习,结合课外资料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处景点按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特点。

本课教学过程我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复习检查、精读感悟、展开想象、当小导游、拓展延伸。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课一开始,先用课件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再通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及“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教学洞口的特点时,我适时出示课件: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立刻有学生说:“突兀森郁。”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突兀森郁”这个词语对学生进行词语训练,学生再通过观看洞口的录像,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比老师以词解词要高明得多。

教学外洞的特点时,师:“外洞究竟有多大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让学生观看外洞的录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

教学孔隙的特点时,师:“我们是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小船很小,用绳子拉船进出孔隙。(结合图片)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

窄、矮、险。

教学内洞的特点时,师:“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观看内洞的录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感知内洞的黑、奇、大。

【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这样就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四)录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播放录像,导游解说,游客提问。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五)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 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 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 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 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 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 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 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 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 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 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相关文章

  • 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素养
  • 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素养 --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为例 作 者:胡军哲+关注 作者简介:胡军哲,长沙教育学院高级教师,长沙市"教研标兵". 原发信息: <中小学教材教学>(京)2015年第2015 ...查看


  •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修改稿3(邛崃西街小学)
  •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新课程习作教学感悟 四川省邛崃市西街小学 杨俊莲 611530 [摘 要]小学生作文要经历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表达的思维过程.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再现,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也就越真实,越 ...查看


  • 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提高策略
  • 摘要:生物课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新课标要求初中生物课要注重对学生生物学科素养进行培养,而这不仅和教师采用的教学理念有关,而且和教学策略密切相关,作为初中生物课教师,应联系该门课程特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不断提高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 ...查看


  • 继续再教育论文
  • 浅谈有效教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黄骅市官庄乡吴庄子中心校 张洪润 摘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使我认识到,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阅读技能.口头表达技能和书面表达技能.板书设计技能和书写 ...查看


  • 八年级物理学科素养
  • 学科素养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而非精英教育或者职业教育,因此物理课程教育应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要,提高整个公民的科学素养.制定初三下学期的学科素养培养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 ...查看


  •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 [内容摘要]生物学科素养是继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之后的最先进的教学理念.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基于理论理解核心素养,基于教学实践理解核心素养,并在反思的过程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实现自身的成长.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生物教学 课程改革十 ...查看


  • 简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抗高血压作用
  • 摘 要: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主要活性肽,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受体为AT1和AT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又一类抗高血压药物,主要通过阻断AT1受体起作用,其不但具有强大而持久的降压效果,还具有靶器官 ...查看


  • 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哲学思考
  • 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哲学思考 今天,想就以下四个问题与大家探讨:一是课程改革正在进入教育改革的核心:二是深化对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三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五个方向:四是对小学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课程改革正在进入教育改革的核心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查看


  • 高考前3个多月的黄金复习计划,你准备好了吗?
  • 还有三个多月就是高考了 短短的100多天对很多考生来讲 可是"黄金时间"哦! 那么,怎样利用好这段时间呢? 不急不急 高考前的黄金复习计划 来了~来了~ 今年高考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整体没有太大变化,但从备考复习的角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