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

浅析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时代特征和艺术价值

摘要: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虽然年代跨度不长,但上承中国传统书籍的设计特质,吸收西方生产技术和艺术手法,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时期。此阶段中国书籍设计由传统走向现代,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本文从字体、图形、与色彩三个层面来对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的视觉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当时的设计形式,并挖掘其潜在的艺术价值。

关键字:民国书籍;封面设计;视觉特征;艺术价值

一、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及阶段性特征

中国书籍的发展,至民国成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书籍形式甲骨文到竹与木连成册的“简策”再到丝织品和简牍的出现,至清时期已形成完备的书籍设计范式,逐步形成了“古朴典雅”极具中国韵味的特有形式;到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出现了重大革新。

1.1新旧交替时期

民国初建至五四运动前夕。此时期,由于西方思想和一些技术进入中国,文艺作品新旧杂陈,书籍艺术也出现新旧交错的面貌,许多书刊出现了“中西合璧”的装饰形式。“清末四大小说杂志”封面虽未完全脱离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小说插画样式,但与传统书籍装帧已有不同,俨然受到西方装帧设计的影响;另外,文房四宝、花卉鸟兽等也是当时常用来装饰书封面和封底的图案。这一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设计手段还不算成熟,属于民国书籍装帧的萌芽期。

1.2繁荣发展时期

五四时期至七七事变。 “五四”运动爆发,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传播,形成了大众社会的新时代,中国的艺术领域也变得异常活跃,书籍装帧设计渐渐脱离传统样式,开始向现代书籍的出版方式和设计形态转变。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艺术, 艺术家创作风格精彩纷呈, 进入一个百花齐放, 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1.3稳步发展时期

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中国书籍封面设计艺术进入稳步发展的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激起了全国人民民族意识高涨。因此在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写实主义、民族主义。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装倾艺术受时代条件影响, 作为政治武器, 摈弃了繁重的装饰, 图案简洁、生动、立意明确, 反映出了革命的时代背景, 以及积极的革命斗争精神

二、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视觉特点

2.1. 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文字设计

文字是书籍、期刊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形态的字体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 通过跟人类进行感官的沟通, 是设计者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中国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几千年来灿烂的古代文明, 二十世纪前期,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 民国书籍的字体受欧洲“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运动”的影响, 它们的设计风格强调装饰性,从有机的自然形态中寻找创作灵感,, 结合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创作实践, 汉字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设计元素

2.1.1传统书法字体的运用

在民国书籍装帧设计中延续了传统的艺术,例如大量的利用书法或对书法的艺术改编将其运用到书籍封面的文字或形成图案。鲁迅、胡适等多次用书法装饰封面,以题字形式为主的书名加上摆放位置的经营显得神妙入微,素朴却耐人寻味;例如作品《心的探险》、《南腔北调》等 (图2-1、2-2) ,毛笔字体清秀有力,加上一些艺术改变与书及封面整体相协调,有独具美感和特色,并不像印刷体那样规范统一,体现出独特性;还有的直接将毛笔书法跃然纸上,自然地流露出节奏与韵律感。

在实践的例子中, 运用书法造型设计美术字的例子也有很多。闻一多的《猛虎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出版于1931年新月书店, 是闻一多最后一本诗集。画面利用一整张虎皮纹样贯穿封面封底, 书法造型的“猛虎集”三个字落在封面左下角, 可谓生动传神, 寓意含蓄 (图2-3) 。

图2-1 图2-2 图2-3

2.1.2图案化美术字的运用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的书籍装喊设计, 逐渐向平面设计领域扩展。首先就表现在文字图案化的应用。“1915年, 上海创刊的《新青年》杂志, 是第一个采用新型美术字体进行封面设计的刊物[1]”。“新青年”出现在书籍封面正上方, 醒目有力。下方则是一个地球的图案, 地球左右两侧伸出一双手相握, 象征着人民团结, 革命力量蓬勃发展(图2-4) 。美术字是运用装饰手法美化文字的一种书写艺术。美术字的字体种类包括宋体、黑体和变体美术字。将“美术字”或“图案字”应用到封面设计的指导性人物鲁迅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说《呐喊》的封面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 呐喊字体本身作为封面主要元素, 呈现隶书风格, 将“呐喊” 二字中两个口进行夸张化处理,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表现出黑暗中迫切呐喊的强烈愿望。(图2-5) ,同时张光宇创作的《时代漫画》、《上海漫画》等杂志封面的刊名, 都具有鲜明的图案化特点, 在保留有原有汉字字架结构的基础上, 进行变形, 突出了强

烈生动的艺术效果, 这些图案化的字体设计在中国平面设计之路里, 拓出一条更为明亮、宽广的道路 (图2-6) 。

图2-4 图2-5 图2-6

2.1.3几何形的美术字运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德国、荷兰、俄国现代主义设计浪潮促成了现代字体设计的发展过程, “包豪斯的拜耶是现代字体设计的重要奠基人, 他重视字体的简单, 理性的几何形式[2]”。民国时期受到这些艺术思想的影响, 设计者在美术字的创作过程中不仅结合图案进行创作, 同时结合了几何图形, 在原有的汉字结构上进行变形、替换。常见的图案有圆形, 梯形、方形等较为常见。例如《前途》的封面设计中, “前途” 二字就进行了美术字体的变形。其中运用几何图形圆形替换点, 三角形替换撇捺, 以及横划, 方形替换竖划, 构思新颖, 设计巧妙。(图2-7) 《诗刊》杂志书名的美术字, 运用梯形, 圆形替换笔划的方式, 并使整组字体向上左边倾斜, 在整个封面设计中, 富有韵律和节奏, 具有现代气息。(图

2-8)

图2-7 图2-8

2.2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图案特征

“图案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一个雕刻精致的花瓶, 或一块经年累月织成的挂饰上可以说明的, 它是应该基础于大众的生活, 直接地将技术和艺术与大众的思想和感情联系着, 而产生处了有社会性的时代的式样。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材料, 理解了它的用途而加以考案的东西, 不是仅拿浅薄的`兴趣' 两字所可以解释的。[3]”由此可以看出, 图案元素在书籍装巾贞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是设计领域不可缺少的设计

语言。

2.2.1传统图案的运用

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中对于传统图形的应用比较典型的是汉画图形形式以及水墨画图形形式。在鲁迅的《国学季刊》(图 2-9)一书中,封面图形采用了汉代石刻画像作为封面的基础图形形式,在构图上是采用了连景式构图,重复的多方连续形式,每个部分运用线条将画面分割,每个部分的内容都不相同,整个封面图形设计中上半部分的设计手法采用的是阴刻,下半部分则采用的是阳刻,上半部分的阴刻采用色彩饱满的表达,但却画面去没有感觉到头重脚的不和谐感,相反却与书刊名字相呼应。水墨画挥洒自如的线条,简洁的笔墨,含蓄内敛的用色,讲究意境的艺术特征成为中国璀璨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中国独特的审美文化、哲学思想是任何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都无可取代。在作品《野草》(图2-10)中巧妙的运用中国水墨的深渊构图和表现手法,让天空在深灰色的背景下造成了空灵幽深的意境,简单的几个笔触却勾勒出了野草蓬勃的生命力,体现出了传统水墨画具有的东方独有的审美语言。

图 2-9 图 2-10

2.2.2几何图案的运用

民国时期的书籍图像设计,当时正值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冲击,中国更加注重主观写意的手法,西方更加注重客观的再现,运用色块以及几何形体作为设计元素。因此这这个时期中国设计者在做书籍设计的过程中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从而展现了这一时期形式多样的书籍设计现状。色彩方面,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书籍设计的色彩也开始从传统的朴实平和的民族之色转变成了具有现代气息、对比强烈的色彩,更加注重颜色的对比效果,强调事物的环境色和固有色,色彩明艳鲜明。比如构书籍设计《有进无退》(图 2-11)就是采用了具有现代感的排版方式,字体和三角形组成一体,能感受到一种速度感和强烈的现代感,色彩上虽然运用的还是传统的红黑两色,但通过形式上的改变,色彩感觉也突破了原有的感受,现代感十足。同时受到西方思潮影响的书籍封面还有《欧洲大战与文学》(图 2-12)、《时代妇女》(图2-13)等,都能看到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对于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将具体的事物打散,转化为一种抽象的图形符号,对于图形的重新组合和塑造,虽然很难看出所要表达的书籍主题,但这种未来主义的风格深深的陶染着书籍封面的设计。

图2-11 图2-12 图2-13

2.3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色彩语言

色彩在书籍封面设计中,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属性不同的色彩进行搭配, 产生的艺术效果截然不同, 它代表着书籍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因此不同的色彩搭配会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书籍的精神文化。民国时期受印刷水平限制, 大多数书籍封面的色彩比较单一, 多为单色、双色套印, 三色以上的作品比较少见。

2.3.1凝重古朴的色彩设计

古典色调是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一大特色, 是指用色较为单纯、简练, 对比柔和, 具有一定灰度的古朴色调。这种风格的色调通常用在文学小说、散文以及理论性书籍中。例如雷奎元的《工艺美术技法讲话》微微泛黄的纸色呈现出内敛深沉、舒缓平和, 来表达学术理论的严谨、理性与一丝不苟。(图

2-14)

图2-14

2.3.2对比鲜明的色彩设计

在西方的现代设计运动影响下, 中国书籍色彩设计逐步具有现代感, 。《新时代月刊》采用蓝色图案与红色字体进行对比, 整个色调简洁、明快。(图2-15) 文艺杂

志《新宇宙》中, 红黑色彩对比, 是书籍辨识度增强, 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一切都是新的形, 新的色, 这种清新的视觉形式伴随着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时尚。(图2-16) 《彷徨》是装帧艺术家陶元庆为鲁迅的小说所做的封面, 整个画面用橙色作为底色, 装饰太阳、人物均采用黑色, 色彩对比明快, 简洁有力, 完整的体现了小说的寓意。(图2-17)

图2-15 图2-16 图2-17

三、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艺术价值

3.1 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这个词语就现在而言,已经非常熟悉,小到书刊杂志,大到文学论着,都在不停的呼喊着传统文化的概念,一直强调一定不能丢失根源,也就是传统文化。虽然在外来文化思潮的不断冲击下,书籍设计开始逐渐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很多书籍开始借鉴外来的艺术形式,但也恰是这样的背景下给了民国时期书籍封面独一无二的动力。现代的书籍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形”的套用,而是一种“意”的渗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作品中,让传统文化为书籍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在丰子恺《爱的教育》(图 3-1)的封面中可以看出其中受到比亚兹莱的装饰影响,用简单的方式表达了小市民闲适、琐碎生活所包含的生活气息,但在同时也运用着传统的线描手法进行任务的勾勒,在接受借鉴西方思潮的设计风格的同时,不忘弘扬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民国时期书籍设计中的“计白当黑”,巧用空白也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通过对于具体物象进行适当的空白留出,产生一种意味深长的意境表达,就是指在排版过程中不应安排太过饱满,应该适当的留出一些余地,这样才能表现出一种灵动性,这也正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手法。

图3-1

3.2 成为了外来艺术形式传入中国的重要渠道

民国时期所拥有的封面设计主要分两类,首先是本土设计师就文章而做出的创造性活动,基本上都为原创。另一方面就是直接借用外国书籍中的原插图作为封面。在那时翻译的作品有很多,从文艺小说到思潮论著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与其他作品不同,译著经常使用外国的插图来表明这本书为翻译作品。例如《外域小说集》(图 3-2)、《一个人的受难》(图 3-3 )等。书籍装帧设计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逐渐产生着变化,其中既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学观念的设计思潮,同时也广大吸收了西方外来的先进思潮,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方式促进了西洋艺术以及外来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同时在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在由于拥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拥有了良好的艺术氛围以及当时大量优秀的设计团体的共同影响下,为书籍设计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同时也成为我国书籍设计史上一个繁荣的阶段。在当时主要是书籍起着一个重要媒介的作用,对于文化现象的表达传递,对于人们生活文化的折射,成为了生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图3-2 图3-3

参考文献:

[1]丘陵. 书籍装帧艺术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罗小华. 中国近代书籍装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3]史全生. 中华民国文化[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

[4]邓中和. 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5] 肖杨.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艺术风格探析. 2012,1

[6] 李国庆.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艺术研究 [D.湖北工业大学 ,2008,50

[7] 朱红红. 民国书籍装帧设计研究 [D].江南大学,2007,51

[8] 胡蓉. 民国时期文学书籍插图的构图特色 [D] (社会科学版).010,2

[9] 许静. 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研究 [D].湖南师范大学,2009,61i [1]李婷 . 书衣华彩 . 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1: 38.

[2]王受之 . 世界平面设计史 [M].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30.

[3]雷奎元 . 近今法兰西图案运动 [J]. 亚波罗 .1934.

浅析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时代特征和艺术价值

摘要: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虽然年代跨度不长,但上承中国传统书籍的设计特质,吸收西方生产技术和艺术手法,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时期。此阶段中国书籍设计由传统走向现代,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本文从字体、图形、与色彩三个层面来对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的视觉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当时的设计形式,并挖掘其潜在的艺术价值。

关键字:民国书籍;封面设计;视觉特征;艺术价值

一、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及阶段性特征

中国书籍的发展,至民国成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书籍形式甲骨文到竹与木连成册的“简策”再到丝织品和简牍的出现,至清时期已形成完备的书籍设计范式,逐步形成了“古朴典雅”极具中国韵味的特有形式;到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出现了重大革新。

1.1新旧交替时期

民国初建至五四运动前夕。此时期,由于西方思想和一些技术进入中国,文艺作品新旧杂陈,书籍艺术也出现新旧交错的面貌,许多书刊出现了“中西合璧”的装饰形式。“清末四大小说杂志”封面虽未完全脱离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小说插画样式,但与传统书籍装帧已有不同,俨然受到西方装帧设计的影响;另外,文房四宝、花卉鸟兽等也是当时常用来装饰书封面和封底的图案。这一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设计手段还不算成熟,属于民国书籍装帧的萌芽期。

1.2繁荣发展时期

五四时期至七七事变。 “五四”运动爆发,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传播,形成了大众社会的新时代,中国的艺术领域也变得异常活跃,书籍装帧设计渐渐脱离传统样式,开始向现代书籍的出版方式和设计形态转变。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艺术, 艺术家创作风格精彩纷呈, 进入一个百花齐放, 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1.3稳步发展时期

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中国书籍封面设计艺术进入稳步发展的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激起了全国人民民族意识高涨。因此在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写实主义、民族主义。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装倾艺术受时代条件影响, 作为政治武器, 摈弃了繁重的装饰, 图案简洁、生动、立意明确, 反映出了革命的时代背景, 以及积极的革命斗争精神

二、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视觉特点

2.1. 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文字设计

文字是书籍、期刊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形态的字体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 通过跟人类进行感官的沟通, 是设计者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中国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几千年来灿烂的古代文明, 二十世纪前期,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 民国书籍的字体受欧洲“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运动”的影响, 它们的设计风格强调装饰性,从有机的自然形态中寻找创作灵感,, 结合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创作实践, 汉字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设计元素

2.1.1传统书法字体的运用

在民国书籍装帧设计中延续了传统的艺术,例如大量的利用书法或对书法的艺术改编将其运用到书籍封面的文字或形成图案。鲁迅、胡适等多次用书法装饰封面,以题字形式为主的书名加上摆放位置的经营显得神妙入微,素朴却耐人寻味;例如作品《心的探险》、《南腔北调》等 (图2-1、2-2) ,毛笔字体清秀有力,加上一些艺术改变与书及封面整体相协调,有独具美感和特色,并不像印刷体那样规范统一,体现出独特性;还有的直接将毛笔书法跃然纸上,自然地流露出节奏与韵律感。

在实践的例子中, 运用书法造型设计美术字的例子也有很多。闻一多的《猛虎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出版于1931年新月书店, 是闻一多最后一本诗集。画面利用一整张虎皮纹样贯穿封面封底, 书法造型的“猛虎集”三个字落在封面左下角, 可谓生动传神, 寓意含蓄 (图2-3) 。

图2-1 图2-2 图2-3

2.1.2图案化美术字的运用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的书籍装喊设计, 逐渐向平面设计领域扩展。首先就表现在文字图案化的应用。“1915年, 上海创刊的《新青年》杂志, 是第一个采用新型美术字体进行封面设计的刊物[1]”。“新青年”出现在书籍封面正上方, 醒目有力。下方则是一个地球的图案, 地球左右两侧伸出一双手相握, 象征着人民团结, 革命力量蓬勃发展(图2-4) 。美术字是运用装饰手法美化文字的一种书写艺术。美术字的字体种类包括宋体、黑体和变体美术字。将“美术字”或“图案字”应用到封面设计的指导性人物鲁迅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说《呐喊》的封面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 呐喊字体本身作为封面主要元素, 呈现隶书风格, 将“呐喊” 二字中两个口进行夸张化处理,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表现出黑暗中迫切呐喊的强烈愿望。(图2-5) ,同时张光宇创作的《时代漫画》、《上海漫画》等杂志封面的刊名, 都具有鲜明的图案化特点, 在保留有原有汉字字架结构的基础上, 进行变形, 突出了强

烈生动的艺术效果, 这些图案化的字体设计在中国平面设计之路里, 拓出一条更为明亮、宽广的道路 (图2-6) 。

图2-4 图2-5 图2-6

2.1.3几何形的美术字运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德国、荷兰、俄国现代主义设计浪潮促成了现代字体设计的发展过程, “包豪斯的拜耶是现代字体设计的重要奠基人, 他重视字体的简单, 理性的几何形式[2]”。民国时期受到这些艺术思想的影响, 设计者在美术字的创作过程中不仅结合图案进行创作, 同时结合了几何图形, 在原有的汉字结构上进行变形、替换。常见的图案有圆形, 梯形、方形等较为常见。例如《前途》的封面设计中, “前途” 二字就进行了美术字体的变形。其中运用几何图形圆形替换点, 三角形替换撇捺, 以及横划, 方形替换竖划, 构思新颖, 设计巧妙。(图2-7) 《诗刊》杂志书名的美术字, 运用梯形, 圆形替换笔划的方式, 并使整组字体向上左边倾斜, 在整个封面设计中, 富有韵律和节奏, 具有现代气息。(图

2-8)

图2-7 图2-8

2.2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图案特征

“图案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一个雕刻精致的花瓶, 或一块经年累月织成的挂饰上可以说明的, 它是应该基础于大众的生活, 直接地将技术和艺术与大众的思想和感情联系着, 而产生处了有社会性的时代的式样。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材料, 理解了它的用途而加以考案的东西, 不是仅拿浅薄的`兴趣' 两字所可以解释的。[3]”由此可以看出, 图案元素在书籍装巾贞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是设计领域不可缺少的设计

语言。

2.2.1传统图案的运用

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中对于传统图形的应用比较典型的是汉画图形形式以及水墨画图形形式。在鲁迅的《国学季刊》(图 2-9)一书中,封面图形采用了汉代石刻画像作为封面的基础图形形式,在构图上是采用了连景式构图,重复的多方连续形式,每个部分运用线条将画面分割,每个部分的内容都不相同,整个封面图形设计中上半部分的设计手法采用的是阴刻,下半部分则采用的是阳刻,上半部分的阴刻采用色彩饱满的表达,但却画面去没有感觉到头重脚的不和谐感,相反却与书刊名字相呼应。水墨画挥洒自如的线条,简洁的笔墨,含蓄内敛的用色,讲究意境的艺术特征成为中国璀璨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中国独特的审美文化、哲学思想是任何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都无可取代。在作品《野草》(图2-10)中巧妙的运用中国水墨的深渊构图和表现手法,让天空在深灰色的背景下造成了空灵幽深的意境,简单的几个笔触却勾勒出了野草蓬勃的生命力,体现出了传统水墨画具有的东方独有的审美语言。

图 2-9 图 2-10

2.2.2几何图案的运用

民国时期的书籍图像设计,当时正值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冲击,中国更加注重主观写意的手法,西方更加注重客观的再现,运用色块以及几何形体作为设计元素。因此这这个时期中国设计者在做书籍设计的过程中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从而展现了这一时期形式多样的书籍设计现状。色彩方面,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书籍设计的色彩也开始从传统的朴实平和的民族之色转变成了具有现代气息、对比强烈的色彩,更加注重颜色的对比效果,强调事物的环境色和固有色,色彩明艳鲜明。比如构书籍设计《有进无退》(图 2-11)就是采用了具有现代感的排版方式,字体和三角形组成一体,能感受到一种速度感和强烈的现代感,色彩上虽然运用的还是传统的红黑两色,但通过形式上的改变,色彩感觉也突破了原有的感受,现代感十足。同时受到西方思潮影响的书籍封面还有《欧洲大战与文学》(图 2-12)、《时代妇女》(图2-13)等,都能看到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对于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将具体的事物打散,转化为一种抽象的图形符号,对于图形的重新组合和塑造,虽然很难看出所要表达的书籍主题,但这种未来主义的风格深深的陶染着书籍封面的设计。

图2-11 图2-12 图2-13

2.3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色彩语言

色彩在书籍封面设计中,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属性不同的色彩进行搭配, 产生的艺术效果截然不同, 它代表着书籍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因此不同的色彩搭配会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书籍的精神文化。民国时期受印刷水平限制, 大多数书籍封面的色彩比较单一, 多为单色、双色套印, 三色以上的作品比较少见。

2.3.1凝重古朴的色彩设计

古典色调是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一大特色, 是指用色较为单纯、简练, 对比柔和, 具有一定灰度的古朴色调。这种风格的色调通常用在文学小说、散文以及理论性书籍中。例如雷奎元的《工艺美术技法讲话》微微泛黄的纸色呈现出内敛深沉、舒缓平和, 来表达学术理论的严谨、理性与一丝不苟。(图

2-14)

图2-14

2.3.2对比鲜明的色彩设计

在西方的现代设计运动影响下, 中国书籍色彩设计逐步具有现代感, 。《新时代月刊》采用蓝色图案与红色字体进行对比, 整个色调简洁、明快。(图2-15) 文艺杂

志《新宇宙》中, 红黑色彩对比, 是书籍辨识度增强, 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一切都是新的形, 新的色, 这种清新的视觉形式伴随着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时尚。(图2-16) 《彷徨》是装帧艺术家陶元庆为鲁迅的小说所做的封面, 整个画面用橙色作为底色, 装饰太阳、人物均采用黑色, 色彩对比明快, 简洁有力, 完整的体现了小说的寓意。(图2-17)

图2-15 图2-16 图2-17

三、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艺术价值

3.1 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这个词语就现在而言,已经非常熟悉,小到书刊杂志,大到文学论着,都在不停的呼喊着传统文化的概念,一直强调一定不能丢失根源,也就是传统文化。虽然在外来文化思潮的不断冲击下,书籍设计开始逐渐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很多书籍开始借鉴外来的艺术形式,但也恰是这样的背景下给了民国时期书籍封面独一无二的动力。现代的书籍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形”的套用,而是一种“意”的渗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作品中,让传统文化为书籍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在丰子恺《爱的教育》(图 3-1)的封面中可以看出其中受到比亚兹莱的装饰影响,用简单的方式表达了小市民闲适、琐碎生活所包含的生活气息,但在同时也运用着传统的线描手法进行任务的勾勒,在接受借鉴西方思潮的设计风格的同时,不忘弘扬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民国时期书籍设计中的“计白当黑”,巧用空白也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通过对于具体物象进行适当的空白留出,产生一种意味深长的意境表达,就是指在排版过程中不应安排太过饱满,应该适当的留出一些余地,这样才能表现出一种灵动性,这也正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手法。

图3-1

3.2 成为了外来艺术形式传入中国的重要渠道

民国时期所拥有的封面设计主要分两类,首先是本土设计师就文章而做出的创造性活动,基本上都为原创。另一方面就是直接借用外国书籍中的原插图作为封面。在那时翻译的作品有很多,从文艺小说到思潮论著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与其他作品不同,译著经常使用外国的插图来表明这本书为翻译作品。例如《外域小说集》(图 3-2)、《一个人的受难》(图 3-3 )等。书籍装帧设计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逐渐产生着变化,其中既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学观念的设计思潮,同时也广大吸收了西方外来的先进思潮,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方式促进了西洋艺术以及外来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同时在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在由于拥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拥有了良好的艺术氛围以及当时大量优秀的设计团体的共同影响下,为书籍设计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同时也成为我国书籍设计史上一个繁荣的阶段。在当时主要是书籍起着一个重要媒介的作用,对于文化现象的表达传递,对于人们生活文化的折射,成为了生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图3-2 图3-3

参考文献:

[1]丘陵. 书籍装帧艺术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罗小华. 中国近代书籍装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3]史全生. 中华民国文化[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

[4]邓中和. 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5] 肖杨.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艺术风格探析. 2012,1

[6] 李国庆.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艺术研究 [D.湖北工业大学 ,2008,50

[7] 朱红红. 民国书籍装帧设计研究 [D].江南大学,2007,51

[8] 胡蓉. 民国时期文学书籍插图的构图特色 [D] (社会科学版).010,2

[9] 许静. 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研究 [D].湖南师范大学,2009,61i [1]李婷 . 书衣华彩 . 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1: 38.

[2]王受之 . 世界平面设计史 [M].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30.

[3]雷奎元 . 近今法兰西图案运动 [J]. 亚波罗 .1934.


相关文章

  • 浅析民国时期建筑形式的形成及特点
  • 浅析民国时期建筑形式的形成及特点 摘要:通过对近代建筑史的研究,简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以焦作工学院的民国建筑为例,简要分析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 关键词:近代建筑民国时期元素 ABSTRACT:Through to the ...查看


  •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基石
  •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基石 一."坚守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民国时期书籍装帧思想的基点和核心 新文化运动以倡导"新思想"为核心,其焦点是对传统文化持"厚古"还是"弃古&q ...查看


  • 浅谈字体艺术在封面设计中的应用_从民国时期书刊封面字体设计说开去_刘运来
  • 图书 浅谈字体艺术在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 从民国时期书刊封面字体设计说开去 [摘要]图书封面的字体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在封面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以民国时期书刊封面字体设计为例,从以丰富多彩的字体进行封面设计,字体与图像组合进行封 ...查看


  • 浅析岭南建筑设计特色
  • [摘要]该文结合岭南建筑的形成背景,阐述了岭南建筑的设计特色,并且通过中山纪念堂细致的阐述了岭南建筑设计在具体工程中的表现. [关键词]岭南建筑:设计风格:中山纪念堂 1 引言 中华建筑体系是世界建筑史上体系完整.最富有民族特征的建筑体系之 ...查看


  • 浅析民国时期的山东婚姻习俗
  • 浅析民国时期的山东婚姻习俗 [关键词]民国时期 山东婚姻习俗 观念变迁 (论文摘要]通过对民国时期山东婚俗的考察,可以看出妇女自由平等的思想也开始慢慢觉悟.要求摆脱传统婚姻陋俗.主张婚姻自主,是妇女婚姻生活发生转变的关键. 山东人守礼重节的 ...查看


  • 民国大总统题赠李根源对联浅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民国大总统题赠李根源对联浅析 作者:李建秋 杨丽娟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11期 在腾冲李根源先生的旧居,陈列着一副木刻的对联: 关中贤相思王猛, 天下苍 ...查看


  • 浅析多尔衮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作用_张雯
  • 浅析多尔衮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作用 张 雯 010000)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内蒙古呼和浩特 摘 要:睿亲王多尔衮是清朝建立统一大业的关键 做集权的努力,促使满族社会日益封建化,这就使得长子豪格参加到了竞争中来.正黄旗.镶黄旗 ...查看


  • 浅析王宠惠的法律思想与法律实践活动
  • 摘 要 王宠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和外交家.他早期的国内学习经历和后来的海外求学经历,对其法律思想的形成和法律实践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法律思想和实践涵盖了宪法与宪政.刑事思想.民事思想.国际法思想和司法建设等.对王宠惠的法律思想和实践 ...查看


  • 浅析南海争端的历史成因与解困之道
  • 浅析南海争端--历史成因与解困之道 南海--中国渔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渔船往来.舟舸穿梭,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和平之地,生机勃勃又尽显安宁和谐.然而随着美国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已然变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