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与自我的搏斗 用软件合成“我的小学生证件照”,在朋友圈晒出“自制高考准考证”,穿校服戴红领巾过“六一”„„不要认为这都仅仅是“怀旧”。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如今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真实的心态。“不愿工作”“打扮装嫩”“不愿结婚”“不愿生子”,被选为不想长大的四大表现。这样的现象,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成长有两个维度,一个横向的时间轴,一个纵向的心理轴。时间流逝、年龄增加,这是最自然不过的长大,却并不必然会带来心理的成熟。有人以3个标准定义成熟:经济上独立、自己做决定、对行为负责。这意味着,成熟需要克服精神的惰性,参与更大的竞争,也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许正因此,在上述调查中,才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把不想长大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竞争太激烈”。
有心理学家提出,现代社会中,人在20岁出头时会经历一个“成人初显期”。这一阶段的年轻人,生活充满可能性也充满不确定性,他们在关注自我时注视世界,在否定自我中追逐未来,总是感觉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感情,因而进入一种“青春已过,成熟未满”的过渡状态。说到底,这样的不想长大,只是还没有发现自己。
不过,“成人初显期”终究还是要走出去的。背过身去延宕成长,将“怀旧”“装嫩”转化为心理按摩,只会徒增焦虑,更可能错失成长的机遇。有人说,逃避与其说是一种防卫,不如说是一种溃败,它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有时也是一种心理障碍。越过这个障碍,方能成为一个心灵层次丰富、心智成熟饱满的人。如果走不出心理“舒适区”,就会失去向上伸展的动力,陷入个人发展的沼泽。
不想长大,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自由选择,但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多了,则可能让社会失去活力。陈独秀曾在《敬告青年》中批评,“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因此断言,“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长,不仅要学会转身和撤退,更应当学会直接面对和攻坚向前。唯如此,才能在个人的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前行。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毛泽东17岁离家时,改写了一首诗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尽在其中。青年马克思在临近毕业、考虑自己前途时,写下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他一生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即使在没有钱买面包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确,没有经历过,哪有资格抱怨;没有积累够,更无理由装睡。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逃避成长固然可能得到一时的安稳与平静,却也意味着失去了更多生命的精彩。以“向前走”
的坚定对抗“向下滑”的逃避,以“不惜于”的勇毅克服“不敢于”的懦弱,就算再平凡的路,也能走出非凡的光彩。
留住节日文化的根与魂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不少习俗,吃粽子、赛龙舟等早已是“通用版”,而喝黄酒、早餐吃“五子”则是极具特色的“地方版”,而且这些习俗背后都串着不少讲究和故事。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被“简化”,甚至被“节日经济”绑架。不少人一边吐槽传统节日文化味道越来越淡,继而开始集体怀旧,一边却又盘算着端午节“吃啥”“去哪儿玩”。这种现象看起来颇为纠结,但也确确实实折射出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困境。
传统节日的魅力,正在于其所关联的民俗事象。这些民俗虽然最开始所遵循和尊重的是自然节律,但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越来越多的文化意味被注入其中。这些习俗里装着我们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正是这些文化积淀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节日味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民俗内容自然会发生变化,一些会留下,一些则会退出历史舞台。“文化就是这样增增减减。”但这并不是我们坐视传统民俗渐行渐远的理由。每逢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都会引发一波“有假无节”的吐槽,就说明国人对民俗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关注和强烈的呼唤。
节日味道太淡,可能还是参与感缺位造成的。在钢铁丛林的城市中,别说赛龙舟了,就连包粽子吃粽子,也变成了购买和速食。而那些打着“民俗复兴”旗号的商业活动,徒有形式却抽空了内涵,效果可想而知。没有了参与感,没有了“程序烦琐”,个体自然难以体味民俗所承载的文化意味,社会成员之间自然也难以共享文化认知、分享自然情感,传统节日势必难逃“索然无味”的差评。
传承民俗文化,并不是要一味地照搬旧规、模仿古人,而是要用心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他们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和形式,注入新的内涵。只有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深入交织,才谈得上光大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这也正是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使命。
2009年,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成功打包申遗。但要打赢“端午保卫战”,要做的工作远比“申遗”更细致、更具体、更具创新性。一味地怀旧感慨或喊口号迎不来传统振兴。留住节日民俗,留住节日的“根”与“魂”,还需要尽快找准切入点,舍得发力。
成长是与自我的搏斗 用软件合成“我的小学生证件照”,在朋友圈晒出“自制高考准考证”,穿校服戴红领巾过“六一”„„不要认为这都仅仅是“怀旧”。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如今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真实的心态。“不愿工作”“打扮装嫩”“不愿结婚”“不愿生子”,被选为不想长大的四大表现。这样的现象,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成长有两个维度,一个横向的时间轴,一个纵向的心理轴。时间流逝、年龄增加,这是最自然不过的长大,却并不必然会带来心理的成熟。有人以3个标准定义成熟:经济上独立、自己做决定、对行为负责。这意味着,成熟需要克服精神的惰性,参与更大的竞争,也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许正因此,在上述调查中,才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把不想长大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竞争太激烈”。
有心理学家提出,现代社会中,人在20岁出头时会经历一个“成人初显期”。这一阶段的年轻人,生活充满可能性也充满不确定性,他们在关注自我时注视世界,在否定自我中追逐未来,总是感觉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感情,因而进入一种“青春已过,成熟未满”的过渡状态。说到底,这样的不想长大,只是还没有发现自己。
不过,“成人初显期”终究还是要走出去的。背过身去延宕成长,将“怀旧”“装嫩”转化为心理按摩,只会徒增焦虑,更可能错失成长的机遇。有人说,逃避与其说是一种防卫,不如说是一种溃败,它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有时也是一种心理障碍。越过这个障碍,方能成为一个心灵层次丰富、心智成熟饱满的人。如果走不出心理“舒适区”,就会失去向上伸展的动力,陷入个人发展的沼泽。
不想长大,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自由选择,但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多了,则可能让社会失去活力。陈独秀曾在《敬告青年》中批评,“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因此断言,“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长,不仅要学会转身和撤退,更应当学会直接面对和攻坚向前。唯如此,才能在个人的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前行。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毛泽东17岁离家时,改写了一首诗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尽在其中。青年马克思在临近毕业、考虑自己前途时,写下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他一生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即使在没有钱买面包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确,没有经历过,哪有资格抱怨;没有积累够,更无理由装睡。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逃避成长固然可能得到一时的安稳与平静,却也意味着失去了更多生命的精彩。以“向前走”
的坚定对抗“向下滑”的逃避,以“不惜于”的勇毅克服“不敢于”的懦弱,就算再平凡的路,也能走出非凡的光彩。
留住节日文化的根与魂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不少习俗,吃粽子、赛龙舟等早已是“通用版”,而喝黄酒、早餐吃“五子”则是极具特色的“地方版”,而且这些习俗背后都串着不少讲究和故事。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被“简化”,甚至被“节日经济”绑架。不少人一边吐槽传统节日文化味道越来越淡,继而开始集体怀旧,一边却又盘算着端午节“吃啥”“去哪儿玩”。这种现象看起来颇为纠结,但也确确实实折射出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困境。
传统节日的魅力,正在于其所关联的民俗事象。这些民俗虽然最开始所遵循和尊重的是自然节律,但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越来越多的文化意味被注入其中。这些习俗里装着我们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正是这些文化积淀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节日味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民俗内容自然会发生变化,一些会留下,一些则会退出历史舞台。“文化就是这样增增减减。”但这并不是我们坐视传统民俗渐行渐远的理由。每逢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都会引发一波“有假无节”的吐槽,就说明国人对民俗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关注和强烈的呼唤。
节日味道太淡,可能还是参与感缺位造成的。在钢铁丛林的城市中,别说赛龙舟了,就连包粽子吃粽子,也变成了购买和速食。而那些打着“民俗复兴”旗号的商业活动,徒有形式却抽空了内涵,效果可想而知。没有了参与感,没有了“程序烦琐”,个体自然难以体味民俗所承载的文化意味,社会成员之间自然也难以共享文化认知、分享自然情感,传统节日势必难逃“索然无味”的差评。
传承民俗文化,并不是要一味地照搬旧规、模仿古人,而是要用心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他们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和形式,注入新的内涵。只有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深入交织,才谈得上光大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这也正是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使命。
2009年,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成功打包申遗。但要打赢“端午保卫战”,要做的工作远比“申遗”更细致、更具体、更具创新性。一味地怀旧感慨或喊口号迎不来传统振兴。留住节日民俗,留住节日的“根”与“魂”,还需要尽快找准切入点,舍得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