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理解诗歌--结构

诗歌鉴赏:理解诗歌——结构

诗歌鉴赏:理解诗歌——结构阜阳城郊李卫全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结构特点

学会运用诗歌结构特点,分析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掌握概括诗歌结构层次的思路和方法

掌握高考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高考命题点与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练习、归纳、讲授、点拨

【教学步骤】

一、诗句在诗歌中结构中的作用

诗人将诗歌的章法结构归结为起、承、、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就是句,表明诗意的折变换,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1、起

近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内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

词和曲的起句,因为词牌或者曲牌与内容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情况较为复杂。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渭造思。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答:(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承

承句或联与起句语意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而言,承句或联多为写景或事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

是指结构上的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换。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句上做文章。

在词称为过片。词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起过渡连接的作用。过片有时表现上下片表达方式的变化;有时表现上下片文意并列,内容上发生变化,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有时表现为上下片为一总一分关系;有时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4、合

合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词的结尾,往往是点睛之笔。既要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南宋词人姜夔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方法:词意俱尽,点明主题;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

5、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二、概括诗歌结构层次的思路和方法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诗歌鉴赏:理解诗歌——结构

诗歌鉴赏:理解诗歌——结构阜阳城郊李卫全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结构特点

学会运用诗歌结构特点,分析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掌握概括诗歌结构层次的思路和方法

掌握高考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高考命题点与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练习、归纳、讲授、点拨

【教学步骤】

一、诗句在诗歌中结构中的作用

诗人将诗歌的章法结构归结为起、承、、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就是句,表明诗意的折变换,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1、起

近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内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

词和曲的起句,因为词牌或者曲牌与内容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情况较为复杂。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渭造思。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答:(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承

承句或联与起句语意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而言,承句或联多为写景或事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

是指结构上的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换。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句上做文章。

在词称为过片。词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起过渡连接的作用。过片有时表现上下片表达方式的变化;有时表现上下片文意并列,内容上发生变化,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有时表现为上下片为一总一分关系;有时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4、合

合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词的结尾,往往是点睛之笔。既要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南宋词人姜夔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方法:词意俱尽,点明主题;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

5、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二、概括诗歌结构层次的思路和方法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相关文章

  • 诗歌的阅读与鉴赏
  • [摘 要]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在中外文学史上,诗歌拥有重要的地位,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以致"诗"就是文学的统称.诗歌在语言.结构.韵律.意象意境上的特征使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有明显的区分.在阅读诗歌时,读者要有 ...查看


  •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精要] 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具体要求有:①理解诗歌中的字句,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q ...查看


  • 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指导
  •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指导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一)读懂诗歌仍然是关键. 1.具备基本的诗歌阅读的知识体系.从内容.主题.结构.语言和相对应的艺术手法等维度去解读诗歌.在阅读中注意 ...查看


  • 浅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有效教学
  • 摘 要: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诗歌学习交流活动,注重课外诵读,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 ...查看


  • 高考语文知识大全集(六)现代文阅读部分
  • 语文基础知识(六)(现代文阅读) 6. 现代文阅读(分类) 6.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含题目总数:3) 6.1.1. 借助语感,确定词义 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 6.1.2. 通过语境理解词语 语境是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时 ...查看


  • 古典诗歌鉴赏短文的写作
  • 古典诗歌鉴赏短文的写作 示例一: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第一步,简单交待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 ...查看


  • 专题七_古代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 1.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个是身世凄凉.色衰沦落的艺妓,一个是谪居 ...查看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 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 ...查看


  • 古诗词鉴赏解题指导--如何读懂古诗
  • 古诗词鉴赏解题指导--如何读懂古诗 古诗鉴赏是历年高考必考题之一,但考生该题的得分一直不理想,于是多数考生在复习备考时,热衷于对答题模式.名词术语等的死记硬背,以致出现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殊不知读懂古诗才是鉴赏的前提. 但纵观历年高考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