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教育思想

儒家道家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的瑰宝

【内容摘要】春秋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所争鸣的实际内容或者社会焦点,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还涉及道德、艺术、哲学、逻辑学等,可谓百花齐放。其中儒道两家的思想就是先秦思想领域的两朵瑰丽的奇葩。

儒家主张尊师重教,政教合一,学而优则仕,施行仁政的思想。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追求自由,无为而治。两者的思想领域有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取长补短、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社会建设中。

【关键词】儒家、道家、德教、仁政、智育、无为而治、自然。

儒家思想:尊师重教是儒家学派的优良传统。

以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先秦教育家们的丰富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篇文章中,我将汲取儒、道两家之精华,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1)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政治为教育提供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特征:富而后教,“孔子‘适卫’,冉有驾车,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由此可见孔子“富而后教”的基本教育理念,他认为“庶之”、“富之”、“教之”共同购成立国安邦三要素。三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人是社会的主题,所以要从整体上改变和提升社会风气,必须从每一个个体的人的教育感化入手,所以儒家提倡“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孔门私学之中弟子品类不一,就分布地区而言,其弟子来自不同国度,就社会阶层而言,其弟子成分复杂,所以孔子本人就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坚定实践者。“有教无类”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体现,爱之则教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是儒家的基本教育观念。“有教无类”是以儒家人性观念为依据的,儒家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所有贵贱、庶鄙、族类之别,但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儒家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所处的整体环境对人的整体性格、道德观念及能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有什么样的风俗环境,就会使人形成什么样的习性。基于这种考虑,儒家提出“三慎”主张。所谓“三慎”,即:择居慎,择业慎,择友慎。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政教合一教育思想的集中表现。首先,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政治人才是儒家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其次,并非所有学习的人都可以做官,学习成绩优异是做官的必要条件。

2)德教优先。以德育为主体,将知识教育与教育过程德行化,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是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是儒家教育哲学的突出特点。以“四教”——文、行、忠、信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所编纂的《诗》、《书》、《礼》、《乐》、《春秋》、《易》,皆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教科书,都是施行德育的教材,逐渐形成了儒家“明人伦”重“四德(仁、义、理、智)”的德育体系。由于国家在政治上倡导“为政以德”、施行仁政,所以教育落实到主体的人本身提倡“为己”之学,以追求道德价值的实现。

3)重视智育。敏而好学,学习知识主要是一个主体自觉的过程所以儒家主张学者必须端正学习态度,以成就真才实学。“好学近乎仁”,认为人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够成就理想人格。“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对儒家知识教育方法论的系统总结。

道家思想: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在于“自然”二字。

1)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其真正旨意在于要求人顺应“自然之道”,返璞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道家认为“自然”是“道”及一切万物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2)古典人道主义,其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现为对人的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等都不过是束缚人、奴役人的樊篱。其谢绝楚王的千金之聘、宰相之位,还把国相的尊位比为“腐鼠”,“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充分肯定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保持自由。

3)无为主义。从天道自然到“无违”自然。老子说:“道常无为”,“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无为”是一种“君道”。道家无为主义实质上首先是一种安邦治国的策略政策,君王要治理国家,其“上德”就是应该效法和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治”,只要“君无为”,人民就可以“自化”、“自朴”。

4)“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知进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不为。

从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中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的明显的甚至是完全相互对立的差异:

其一,儒家尊师重教,主张“学而优则仕”,提倡平民通过良好的教育,参与国家政治。“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就是说“学而优”必“仕”,否则就是违背道义。对于道家而言,更注重的是对人的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其最大的理想就是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这种自然主义理想,在天就是自生自成的自然;在人就是小国寡民的淳朴社会;在个人就是淳朴自由的真人赤子;在政治就是不是强权也不行仁政的无为而治。道家认为现实社会的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等都不过是束缚人、奴役人的樊篱。 其二,儒家重视德育,“《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史记·史太公自序》),有力说明了儒家对德育的重视及德育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而在道家当时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礼崩乐坏”的时代,反对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反对采用任何具体的社会改革理论和方案,追求向自然状态复归的“无为主义”。 其三,丛治国之道方面讲,儒家倡导“为政以德”、“以德服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儒家认为以道德去教育、引导民众,才是治本,才能真正形成稳固和谐的社会政治秩序。而道家思想主张君王要治理国家,其“上德”就是应该效法和顺应自然,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达到“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从中国历史看来,儒家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影响十分巨大,在中国形成了重视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学而优则仕”在中国社会千百年来,起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导向作用,成为知识分子积极向学的巨大推动力。与此同时,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一个内在意蕴是要批判和反省有文明进步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分离的现象,寻找一种人与自然重新契合的生存方式,教导我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秩序,回归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因此两者各有侧重、各有短长,只有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长期延绵不绝,汇合成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滔滔大江。

参考文献:

1、《先秦哲学》曾仕礼编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2、《老子哲学研究》朱晓鹏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年12月第一版

3、《儒家哲学研究》邵文明刘辉王永平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一版

儒家道家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的瑰宝

【内容摘要】春秋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所争鸣的实际内容或者社会焦点,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还涉及道德、艺术、哲学、逻辑学等,可谓百花齐放。其中儒道两家的思想就是先秦思想领域的两朵瑰丽的奇葩。

儒家主张尊师重教,政教合一,学而优则仕,施行仁政的思想。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追求自由,无为而治。两者的思想领域有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取长补短、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社会建设中。

【关键词】儒家、道家、德教、仁政、智育、无为而治、自然。

儒家思想:尊师重教是儒家学派的优良传统。

以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先秦教育家们的丰富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篇文章中,我将汲取儒、道两家之精华,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1)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政治为教育提供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特征:富而后教,“孔子‘适卫’,冉有驾车,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由此可见孔子“富而后教”的基本教育理念,他认为“庶之”、“富之”、“教之”共同购成立国安邦三要素。三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人是社会的主题,所以要从整体上改变和提升社会风气,必须从每一个个体的人的教育感化入手,所以儒家提倡“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孔门私学之中弟子品类不一,就分布地区而言,其弟子来自不同国度,就社会阶层而言,其弟子成分复杂,所以孔子本人就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坚定实践者。“有教无类”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体现,爱之则教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是儒家的基本教育观念。“有教无类”是以儒家人性观念为依据的,儒家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所有贵贱、庶鄙、族类之别,但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儒家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所处的整体环境对人的整体性格、道德观念及能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有什么样的风俗环境,就会使人形成什么样的习性。基于这种考虑,儒家提出“三慎”主张。所谓“三慎”,即:择居慎,择业慎,择友慎。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政教合一教育思想的集中表现。首先,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政治人才是儒家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其次,并非所有学习的人都可以做官,学习成绩优异是做官的必要条件。

2)德教优先。以德育为主体,将知识教育与教育过程德行化,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是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是儒家教育哲学的突出特点。以“四教”——文、行、忠、信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所编纂的《诗》、《书》、《礼》、《乐》、《春秋》、《易》,皆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教科书,都是施行德育的教材,逐渐形成了儒家“明人伦”重“四德(仁、义、理、智)”的德育体系。由于国家在政治上倡导“为政以德”、施行仁政,所以教育落实到主体的人本身提倡“为己”之学,以追求道德价值的实现。

3)重视智育。敏而好学,学习知识主要是一个主体自觉的过程所以儒家主张学者必须端正学习态度,以成就真才实学。“好学近乎仁”,认为人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够成就理想人格。“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对儒家知识教育方法论的系统总结。

道家思想: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在于“自然”二字。

1)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其真正旨意在于要求人顺应“自然之道”,返璞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道家认为“自然”是“道”及一切万物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2)古典人道主义,其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现为对人的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等都不过是束缚人、奴役人的樊篱。其谢绝楚王的千金之聘、宰相之位,还把国相的尊位比为“腐鼠”,“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充分肯定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保持自由。

3)无为主义。从天道自然到“无违”自然。老子说:“道常无为”,“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无为”是一种“君道”。道家无为主义实质上首先是一种安邦治国的策略政策,君王要治理国家,其“上德”就是应该效法和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治”,只要“君无为”,人民就可以“自化”、“自朴”。

4)“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知进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不为。

从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中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的明显的甚至是完全相互对立的差异:

其一,儒家尊师重教,主张“学而优则仕”,提倡平民通过良好的教育,参与国家政治。“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就是说“学而优”必“仕”,否则就是违背道义。对于道家而言,更注重的是对人的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其最大的理想就是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这种自然主义理想,在天就是自生自成的自然;在人就是小国寡民的淳朴社会;在个人就是淳朴自由的真人赤子;在政治就是不是强权也不行仁政的无为而治。道家认为现实社会的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等都不过是束缚人、奴役人的樊篱。 其二,儒家重视德育,“《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史记·史太公自序》),有力说明了儒家对德育的重视及德育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而在道家当时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礼崩乐坏”的时代,反对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反对采用任何具体的社会改革理论和方案,追求向自然状态复归的“无为主义”。 其三,丛治国之道方面讲,儒家倡导“为政以德”、“以德服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儒家认为以道德去教育、引导民众,才是治本,才能真正形成稳固和谐的社会政治秩序。而道家思想主张君王要治理国家,其“上德”就是应该效法和顺应自然,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达到“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从中国历史看来,儒家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影响十分巨大,在中国形成了重视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学而优则仕”在中国社会千百年来,起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导向作用,成为知识分子积极向学的巨大推动力。与此同时,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一个内在意蕴是要批判和反省有文明进步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分离的现象,寻找一种人与自然重新契合的生存方式,教导我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秩序,回归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因此两者各有侧重、各有短长,只有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长期延绵不绝,汇合成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滔滔大江。

参考文献:

1、《先秦哲学》曾仕礼编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2、《老子哲学研究》朱晓鹏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年12月第一版

3、《儒家哲学研究》邵文明刘辉王永平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一版


相关文章

  • 道家与儒家
  • 浅谈道家与儒家 内容摘要:阐述道家与儒家思想的起源及其基本观点,介绍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创始与发展.最终揭示道家与儒家哲学思想所造成的文化影响和哲学思考.. 关键词:道.老子.庄子.道家.文化.哲学.孔子.儒.圣人.孟子. 道家 从历史角度看道 ...查看


  • 儒家文化与中国人
  • 儒家文化与中国人 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儒家文化的影响,每一个人中国人都会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这几个方面也成为衡量一个人品质的一种标准.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抱有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的抱 ...查看


  • 儒家与道家异同点
  • 本质上: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论文
  • 论文题目:先秦诸子文化价值理念的当代选择--道 家与儒家的比较 内容摘要:儒家道家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思想的差 异,通过对比道家与儒家的经典著作及主 要思想内容,阐述了先秦诸子文化在当代 关 键 词:道家 儒家 思想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个文化 ...查看


  • 儒家管理思想
  • 试论儒家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肖磊1 1 Email:[email protected],昆明学院昆师路2号5-6邮箱 昆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昆明市,中国,650214 摘 要:儒家管理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当前我们正在建设 ...查看


  • 中国传统思想概论
  •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 ...查看


  • 基本焦虑下的"道"之争夺战
  • 摘 要:二战后,西方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在中国,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得十分顺利且硕果累累,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转型却遭受着西学倾销式压迫,此外,后学带来的"虚无"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甚大,中国哲学承 ...查看


  • 佛教.道教.儒教之异同
  • 佛教.道教.儒教之异同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为了方便工作,近几年陆续学习了佛教.道教.儒教的一些内容.最近和几个学友就佛教.道教.儒教的一些内容尤其是三教的异同进行了探讨,也对此进行了思考,现将自己的理解阐述如下,请教于行家,希望得 ...查看


  • 从[京华烟云]解读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
  • 内容摘要: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一部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小说.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在哲学精神方面,<京华烟云>以庄周哲学统领全书,其中也穿插着中庸之道的儒学与万物平等的佛学,主要表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