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癌症绝缘

  当19世纪的德国博物学家吕佩尔(Eduard Rüppell)首次发现裸鼹鼠的时候,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种类似初生小老鼠的生物:裸露的皮肉皱皱巴巴,突兀的牙齿甚至穿透了面部皮肤。这种动物的外观如此令人不适,以至于他认为这并非一个新物种,而是某种患病的鼠类,或者突变产生的怪胎。   裸鼹鼠生活在东非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作为一种奇特的啮齿目动物,它们跟豪猪的亲缘关系比跟老鼠更近。这些高度近视的生物终生生活在地下,一个典型的裸鼹鼠社区覆盖足球场大小的区域,四通八达的洞穴网总长可达4公里。它们反向跑的速度和正向跑一样快,当雨季来临,它们能在几周内搬运数吨泥土。   最开始,内罗毕大学的研究员怎么都搞不明白,为什么在同一洞穴网中的一个裸鼹鼠种群中,几乎很少有怀孕或生育的雌性。直到20世纪50年代,答案才逐渐清晰:裸鼹鼠是“真社会性”的生物。它们虽是哺乳动物,习性却和蚂蚁或蜜蜂类似。一窝裸鼹鼠中,一只“鼠后”负责生育,两三只具有繁殖能力的雄鼠专事交配,其他两三百只则是劳碌的“工鼠”,负责挖掘植物块茎、看守洞穴,以及与偶尔入侵的蛇战斗。   这种“真社会性”在哺乳动物中十分罕见,目前仅仅出现在裸鼹鼠中,及其近亲达马拉兰鼹鼠身上。其他近似的案例如狐獴(没错,就是狮子王里的丁满,也是少年派神秘小岛上成群结队的那种生物),只能算是很不严格的社会化组织。   它还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冷血动物,寿命长达30年,跟体形相近却活不过3年的仓鼠、家鼠相比,算得上是长寿明星。它们对普通机械刺激如挤压、针刺等,有着正常的应激反应,却感觉不到一些特殊的刺激,比如强酸和辣椒素。如果这些还不够让你惊讶,那么还有一个事实:它们是不会患癌症的两种哺乳动物之一。   裸鼹鼠因此被列入了全基因组测序的动物名录,科学家们希望,裸鼹鼠的秘密最终能帮助人类了解癌症和衰老,活得更为健康长久。

神秘的黏液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动物学教授福克斯(Chris Faulkes),攻读博士期间还在研究狐獴的生活习性。然而当英国于1987年首次引进裸鼹鼠之后,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投入到对这种动物的研究中。   他的研究对象活了二十多年,只有几只死去,而在美国的实验室中,还有活了32年依然活蹦乱跳的裸鼹鼠。它们不但长寿,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典型的衰老迹象,“鼠后”依然和雄鼠交配、生育,丝毫没有繁殖力下降的趋势。其他裸鼹鼠也都似乎保持在最佳状态,血管弹性和年轻时没什么差别。   福克斯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是裸鼹鼠的肌肉状况。即使进入老年期,这种动物也保持了近乎完美的肌肉结构,而且能够神奇地修复细胞中的线粒体损伤。根据已有的研究,线粒体损伤是多种慢性疾病的诱因,也会直接导致衰老。   裸鼹鼠的地下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黑暗、缺氧、缺乏食物、充满病原体。所有这些特征,似乎是因此进化出来的一套应对机制。然而,这些却仍然不能解释,为何裸鼹鼠能够远离癌症?   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古尔布诺瓦(Vera Gorbunova)及其同事今年7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裸鼹鼠免于罹患癌症,是因为它们的组织中有着丰富的高分子量透明质酸(HMW-HA)。   古尔布诺瓦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研究裸鼹鼠的长寿奥秘。2009年,他的团队发现,裸鼹鼠的成纤维细胞对其他细胞的存在非常敏感,在培养皿中的生长速度也比老鼠的对应细胞缓慢许多。同时发生的另外一件事也引起了他的注意: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始抱怨,废弃培养液的黏度莫名变大,以至于常常堵塞排水管。   古尓布诺瓦回忆说,技术员对此十分不满,因为她得不停地清理这种黏糊糊的东西。“我告诉学生们,得想法子搞清楚这究竟是什么,因为这很可能跟抗癌性有关。当然,最开始这只是个盲目的想法。”   很快,他们发现这是一种叫做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的大分子。它从细胞中和胶原蛋白之类一同渗出,填充在细胞之间,使得裸鼹鼠的皮肤格外有弹性。随后他们又发现,裸鼹鼠细胞所大量分泌的,是长链透明质酸,即HMW-HA的一种。这种现象似乎只在裸鼹鼠细胞上出现,来自人类、小鼠和大鼠的细胞培养液都不会变得黏稠。   为了检测HMW-HA在对抗癌症中的作用,他们设法去除了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封闭合成透明质酸的HAS2基因,使之不能正常表达,或者在培养液中添加一种能够迅速降解透明质酸的蛋白。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培养,部分细胞就发生了癌变,当这些来自裸鼹鼠的细胞被移植到小鼠皮下,也逐渐发展为了肿瘤。   这说明,透明质酸确实发挥了作用。此外,裸鼹鼠细胞能以极慢的速度重复利用HMW-HA,使其在组织中累积。事实上,HMW-HA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体内,填充细胞之间的间隙,但在裸鼹鼠体内则格外丰富,含量是人类或其他鼠类的五倍以上。   透明质酸可以让组织变得柔软,且有助于伤口愈合。生物学家们从进化的角度推测,较高水平的透明质酸,是为了适应地下洞穴通道中的生活。   下一步,古尓布诺瓦打算在小鼠体内测试HMW-HA的效应:利用基因工程,使得小鼠细胞也具有分泌透明质酸的能力,看看它们究竟还会不会患癌症。顺利的话,他希望有机会尝试人类细胞测试。“有间接的证据表明,HMW-HA能对人体起作用。已经有人将它用于抗皱注射,以及缓解关节炎疼痛,并没有产生任何的不良反应。当然,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它能对抗癌有所作为。”

细胞自杀术

  来自中东的盲鼹鼠,和它们的远房亲戚裸鼹鼠一样长年生活在地下,长相也类似,只是不那么面目可憎。从啮齿目动物进化史上来看,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分支。然而它们却有个共同的特点:从不患癌症。   事实上,盲鼹鼠对癌症的免疫力似乎更为强大。8月刚刚发表在《BMC Bi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即便是长时间暴露在强致癌性的化学物质中,它们发生癌变的几率也很低。   “无论幼年或老年的盲鼹鼠,我们都没法让它们患上癌症”,以色列海法大学的雅维维(Aaron Avivi)说。而与之对照的普通大鼠、小鼠,以及非洲刺毛鼠,接触到致癌物质的几个月之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癌变。   雅维维猜测,盲鼹鼠的细胞和组织也能够分泌一些保护物质。他们首先尝试从盲鼹鼠腋下取了皮肤成纤维细胞,然后和人类的肝癌和乳腺癌细胞分别放在一起培养。   令人吃惊的是,来自鼹鼠腋下的这些细胞很快杀死了癌细胞。不仅如此,仅仅是这些细胞的分泌物,也足以杀死癌细胞。更有趣的是,这些细胞及其分泌物对正常的人体细胞却是无害的。   雅维维并不确定,到底是何种物质造成了这种结果。分泌物中确实也含有透明质酸,然而他认为这并非关键因素。“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是找出盲鼹鼠体内分泌的,并特异性针对癌细胞的物质。”   古尓布诺瓦的小组也对盲鼹鼠有过研究,根据她2012年5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一篇论文,盲鼹鼠也许是通过分泌“β干扰素”(IFN-β)来杀死癌细胞的。但她坚信,无论是裸鼹鼠还是盲鼹鼠,抗癌的关键物质都是透明质酸。   多数动物的细胞在培养皿中能够分裂增殖,形成单细胞层,直到覆满器皿底部。这时,正常的细胞会停止分裂,而癌细胞却失控地继续繁殖。裸鼹鼠的细胞非常特别,像是患了幽闭恐惧症一般,它们停止分裂的时间远早于其他物种。   “我们曾经认为盲鼹鼠的情况是类似的,”古尓布诺瓦说,“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增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盲鼹鼠的细胞出现了“集体自杀”的状况,β干扰素也许正是触发这一过程的信号分子。“这些细胞仿佛能感知到它们在过度增殖。”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的细胞衰亡专家谢伊(Jerry Shay)对此有些质疑,“这并不能说明盲鼹鼠就是通过这种机理预防癌症。也有可能是人们还没办法让这些细胞长时间生存。”的确,古尓布诺瓦也承认,“就算这种营养液对其他的啮齿动物都适合,对于盲鼹鼠来说,还是有可能不够好—它们总是会死亡。”   然而,细胞的批量死亡,或许正是盲鼹鼠不患癌症的原因:它们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清除癌前细胞,从而远离肿瘤的。

  当19世纪的德国博物学家吕佩尔(Eduard Rüppell)首次发现裸鼹鼠的时候,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种类似初生小老鼠的生物:裸露的皮肉皱皱巴巴,突兀的牙齿甚至穿透了面部皮肤。这种动物的外观如此令人不适,以至于他认为这并非一个新物种,而是某种患病的鼠类,或者突变产生的怪胎。   裸鼹鼠生活在东非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作为一种奇特的啮齿目动物,它们跟豪猪的亲缘关系比跟老鼠更近。这些高度近视的生物终生生活在地下,一个典型的裸鼹鼠社区覆盖足球场大小的区域,四通八达的洞穴网总长可达4公里。它们反向跑的速度和正向跑一样快,当雨季来临,它们能在几周内搬运数吨泥土。   最开始,内罗毕大学的研究员怎么都搞不明白,为什么在同一洞穴网中的一个裸鼹鼠种群中,几乎很少有怀孕或生育的雌性。直到20世纪50年代,答案才逐渐清晰:裸鼹鼠是“真社会性”的生物。它们虽是哺乳动物,习性却和蚂蚁或蜜蜂类似。一窝裸鼹鼠中,一只“鼠后”负责生育,两三只具有繁殖能力的雄鼠专事交配,其他两三百只则是劳碌的“工鼠”,负责挖掘植物块茎、看守洞穴,以及与偶尔入侵的蛇战斗。   这种“真社会性”在哺乳动物中十分罕见,目前仅仅出现在裸鼹鼠中,及其近亲达马拉兰鼹鼠身上。其他近似的案例如狐獴(没错,就是狮子王里的丁满,也是少年派神秘小岛上成群结队的那种生物),只能算是很不严格的社会化组织。   它还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冷血动物,寿命长达30年,跟体形相近却活不过3年的仓鼠、家鼠相比,算得上是长寿明星。它们对普通机械刺激如挤压、针刺等,有着正常的应激反应,却感觉不到一些特殊的刺激,比如强酸和辣椒素。如果这些还不够让你惊讶,那么还有一个事实:它们是不会患癌症的两种哺乳动物之一。   裸鼹鼠因此被列入了全基因组测序的动物名录,科学家们希望,裸鼹鼠的秘密最终能帮助人类了解癌症和衰老,活得更为健康长久。

神秘的黏液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动物学教授福克斯(Chris Faulkes),攻读博士期间还在研究狐獴的生活习性。然而当英国于1987年首次引进裸鼹鼠之后,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投入到对这种动物的研究中。   他的研究对象活了二十多年,只有几只死去,而在美国的实验室中,还有活了32年依然活蹦乱跳的裸鼹鼠。它们不但长寿,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典型的衰老迹象,“鼠后”依然和雄鼠交配、生育,丝毫没有繁殖力下降的趋势。其他裸鼹鼠也都似乎保持在最佳状态,血管弹性和年轻时没什么差别。   福克斯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是裸鼹鼠的肌肉状况。即使进入老年期,这种动物也保持了近乎完美的肌肉结构,而且能够神奇地修复细胞中的线粒体损伤。根据已有的研究,线粒体损伤是多种慢性疾病的诱因,也会直接导致衰老。   裸鼹鼠的地下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黑暗、缺氧、缺乏食物、充满病原体。所有这些特征,似乎是因此进化出来的一套应对机制。然而,这些却仍然不能解释,为何裸鼹鼠能够远离癌症?   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古尔布诺瓦(Vera Gorbunova)及其同事今年7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裸鼹鼠免于罹患癌症,是因为它们的组织中有着丰富的高分子量透明质酸(HMW-HA)。   古尔布诺瓦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研究裸鼹鼠的长寿奥秘。2009年,他的团队发现,裸鼹鼠的成纤维细胞对其他细胞的存在非常敏感,在培养皿中的生长速度也比老鼠的对应细胞缓慢许多。同时发生的另外一件事也引起了他的注意: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始抱怨,废弃培养液的黏度莫名变大,以至于常常堵塞排水管。   古尓布诺瓦回忆说,技术员对此十分不满,因为她得不停地清理这种黏糊糊的东西。“我告诉学生们,得想法子搞清楚这究竟是什么,因为这很可能跟抗癌性有关。当然,最开始这只是个盲目的想法。”   很快,他们发现这是一种叫做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的大分子。它从细胞中和胶原蛋白之类一同渗出,填充在细胞之间,使得裸鼹鼠的皮肤格外有弹性。随后他们又发现,裸鼹鼠细胞所大量分泌的,是长链透明质酸,即HMW-HA的一种。这种现象似乎只在裸鼹鼠细胞上出现,来自人类、小鼠和大鼠的细胞培养液都不会变得黏稠。   为了检测HMW-HA在对抗癌症中的作用,他们设法去除了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封闭合成透明质酸的HAS2基因,使之不能正常表达,或者在培养液中添加一种能够迅速降解透明质酸的蛋白。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培养,部分细胞就发生了癌变,当这些来自裸鼹鼠的细胞被移植到小鼠皮下,也逐渐发展为了肿瘤。   这说明,透明质酸确实发挥了作用。此外,裸鼹鼠细胞能以极慢的速度重复利用HMW-HA,使其在组织中累积。事实上,HMW-HA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体内,填充细胞之间的间隙,但在裸鼹鼠体内则格外丰富,含量是人类或其他鼠类的五倍以上。   透明质酸可以让组织变得柔软,且有助于伤口愈合。生物学家们从进化的角度推测,较高水平的透明质酸,是为了适应地下洞穴通道中的生活。   下一步,古尓布诺瓦打算在小鼠体内测试HMW-HA的效应:利用基因工程,使得小鼠细胞也具有分泌透明质酸的能力,看看它们究竟还会不会患癌症。顺利的话,他希望有机会尝试人类细胞测试。“有间接的证据表明,HMW-HA能对人体起作用。已经有人将它用于抗皱注射,以及缓解关节炎疼痛,并没有产生任何的不良反应。当然,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它能对抗癌有所作为。”

细胞自杀术

  来自中东的盲鼹鼠,和它们的远房亲戚裸鼹鼠一样长年生活在地下,长相也类似,只是不那么面目可憎。从啮齿目动物进化史上来看,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分支。然而它们却有个共同的特点:从不患癌症。   事实上,盲鼹鼠对癌症的免疫力似乎更为强大。8月刚刚发表在《BMC Bi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即便是长时间暴露在强致癌性的化学物质中,它们发生癌变的几率也很低。   “无论幼年或老年的盲鼹鼠,我们都没法让它们患上癌症”,以色列海法大学的雅维维(Aaron Avivi)说。而与之对照的普通大鼠、小鼠,以及非洲刺毛鼠,接触到致癌物质的几个月之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癌变。   雅维维猜测,盲鼹鼠的细胞和组织也能够分泌一些保护物质。他们首先尝试从盲鼹鼠腋下取了皮肤成纤维细胞,然后和人类的肝癌和乳腺癌细胞分别放在一起培养。   令人吃惊的是,来自鼹鼠腋下的这些细胞很快杀死了癌细胞。不仅如此,仅仅是这些细胞的分泌物,也足以杀死癌细胞。更有趣的是,这些细胞及其分泌物对正常的人体细胞却是无害的。   雅维维并不确定,到底是何种物质造成了这种结果。分泌物中确实也含有透明质酸,然而他认为这并非关键因素。“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是找出盲鼹鼠体内分泌的,并特异性针对癌细胞的物质。”   古尓布诺瓦的小组也对盲鼹鼠有过研究,根据她2012年5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一篇论文,盲鼹鼠也许是通过分泌“β干扰素”(IFN-β)来杀死癌细胞的。但她坚信,无论是裸鼹鼠还是盲鼹鼠,抗癌的关键物质都是透明质酸。   多数动物的细胞在培养皿中能够分裂增殖,形成单细胞层,直到覆满器皿底部。这时,正常的细胞会停止分裂,而癌细胞却失控地继续繁殖。裸鼹鼠的细胞非常特别,像是患了幽闭恐惧症一般,它们停止分裂的时间远早于其他物种。   “我们曾经认为盲鼹鼠的情况是类似的,”古尓布诺瓦说,“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增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盲鼹鼠的细胞出现了“集体自杀”的状况,β干扰素也许正是触发这一过程的信号分子。“这些细胞仿佛能感知到它们在过度增殖。”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的细胞衰亡专家谢伊(Jerry Shay)对此有些质疑,“这并不能说明盲鼹鼠就是通过这种机理预防癌症。也有可能是人们还没办法让这些细胞长时间生存。”的确,古尓布诺瓦也承认,“就算这种营养液对其他的啮齿动物都适合,对于盲鼹鼠来说,还是有可能不够好—它们总是会死亡。”   然而,细胞的批量死亡,或许正是盲鼹鼠不患癌症的原因:它们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清除癌前细胞,从而远离肿瘤的。


相关文章

  • 癌症患者给自己一个笑脸
  • 人,感觉不舒服了,就应该去医院检查了,结果出来了,得了绝症,就失望了,就会不知不觉想得多了,就觉得累了,就会变得愁眉不展了,愁眉不展时间长了,就忘记怎么去笑了,久而久之,面部表情就成了一块干饼,僵硬且没有营养,实则更像一尊雕塑,可谁知这雕塑 ...查看


  • 应用于绝缘纸板生产线的激光测厚仪
  • 科教频道 每日头条 2天前 2017-03-29 [ 文章导读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安装在绝缘纸板生产线上对其进行检测的激光测厚仪,并从测量原理,实现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介绍.关键词:激光测厚仪:绝缘纸板:原理引言激光测厚仪是厚度在线检测 ...查看


  • 拓扑绝缘体椭球粒子的电磁散射
  • 曾伦武   张浩   唐中良   宋润霞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江苏智能化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31 关键词:  拓扑绝缘体   时间反演微扰   电磁散射 DOI: 10.7498/aps.61.177303 物理学报,20 ...查看


  • 有善始无善终的卵巢癌患者
  • (2015-11-05 19:16:29) 转载▼ 标签: 经方 中药 中医 化疗 处方 分类: 零星碎案 余崇尚仲景医学,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古今都曾被誉为"活人书".经方治病能否神用?对 ...查看


  • 保护环境手抄报:电磁辐射污染源
  • 电磁辐射污染源产生于一切电子设备和电气装置的工作系统.电磁辐射污染源很多,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通常分为五大类: (一)广播电视发射系统 主要指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对周围环境影响比较大,有的其影响半径可达数公里. (二)通信.雷达发射系统 主要指 ...查看


  • 环保手抄报:环保手抄报内容电磁辐射污染源
  • 电磁辐射污染源产生于一切电子设备和电气装置的工作系统.电磁辐射污染源很多,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通常分为五大类: (一)广播电视发射系统 主要指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对周围环境影响比较大,有的其影响半径可达数公里. (二)通信.雷达发射系统 主要指 ...查看


  • 家用电器与我们的生活.论文
  • 家 电 与 我 们 的 生 活 汉源县皇木初级中学:李新华 一.课题背景 上世纪6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我国普通家庭的梦想.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黑白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这"三大件"成为百姓心中的 &qu ...查看


  • 工频高压电场与健康防护
  • 众所周知,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伤害,诸如:手机.微波炉.发射塔等都有都有电磁辐射.高压输电线路所产生的工频高压电场是否同样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是否也属于环境污染呢?这样的问题在近几年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北京百旺家苑小区居民申请的关于 ...查看


  • 石棉是强致癌物
  •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石棉是强致癌物 http://www.meilele.com/bbs/thread-33780-1-1.html 石棉本身并无毒害,它的最大危害来自于它的纤维,这是一种非常细小.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纤维,当这些细小的纤维释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