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草意象的描绘维度

  内容摘要:萋萋芳草,因其自然特点,再加上中国文化的漫长浸染,演变成一种有稳定的内涵、固定的意象组合搭配、以及具体语境下诗人们选取的描绘角度的意象。在本文中,主要探析归纳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宋词中,“草”这一意象的描绘维度,具体可分为六类:时间、空间、长势、颜色、气味以及象征符号。   关健词:草意象 宋词 描绘角度   古诗词中“草”这一客观事物经过漫长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积淀,抽象为集体无意识的情感符号,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吟咏,从而成为一种有丰富内涵的、能引人共鸣的独特意象。“草”意象的内涵有很多类,这里探析的对象主要为代表离别、寄寓愁绪、再进一步引申开来暗示时间流逝的一类。在古诗词里特别是宋词里,诗人词人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创作过程中,所选取的描绘维度是不同的,从中可以挖掘出多角度和多层次,一窥中国古代那些细腻、多情、含蓄的诗人们,是怎样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草反复刻画反复铺写。同为描绘“草”,诗人的着眼点不尽相同,手法也各有千秋,主要可以将描绘角度分为六类:时间、空间、长势、颜色、气味以及象征符号。前六类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角度,而是互有涉及;最后一类大有以“无角度”概括“全角度”之意。   一.时间   草同桃花、红杏的“春红”一样,遵循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有春风十里、又绿江南岸之时,亦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之际,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时间流逝最为敏感,这是天赐的禀赋也是内心的痛苦。自然的更替、物是而人非,很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亲友间的怀远相思,士子的功业无成的身世之感,以及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时代历史情愁,乃至作为人类普适心理存在的孤寂感、漂泊感和无常感。   首先是草生长繁盛的暮春 “时节”,就引起了诗人们的诸多感慨。草滋盛就表示春不久将归,草于是成了人们伤春之情的触媒,如辛弃疾《摸鱼儿》的“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春天暂且留步,听说那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了你的归路。词人写春草,做出了一个试图挽留住春天的姿态。另有人不是以草留春,而是厌烦于草。他们早就对花落去感到无可奈何,偏偏这时春草不合时宜地萋萋而迢迢,像是故意要与凋零的落英、荒凉的春景作对,使得词人将伤春悲时的幽怨之情迁怒于它。如万俟咏的《木兰花慢》中写道“恨莺花渐老,但芳草,绿汀州”,颇有一种暮春之时,绿肥红瘦、不堪回首之感。   再说草生长上的另一特点,也是诗人们泼墨抒情的另一切入点,那就是“草”的生命具有周期性。最深入人心的就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那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直白地道出了春草生命的轮回。而后,对春草的这种繁盛如故的情景,迟暮者内心无不积郁着何时方休的怨气和人生一去不返的怅惘。且看冯延巳的《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光阴已在��鞔河曛腥缌魉�般逝去,然而春草却年年在雨水中生长得很茂盛,伴随着愁恨也一年年的积压。类似的还有他的另外一首词,也取自这一特点:《鹊踏枝》里的“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闲情惆怅并未抛掷,就像河畔的青草一样,春一到便依旧。   草尽管一岁一枯荣,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由其生命的周期性又可推及时间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反衬人事的沧海桑田、变幻无常。唐人杜牧的在《金谷园》中凭吊“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往事如烟,唯有草色依旧,芳草在这里成为了在亘古不变的时间的象征。这一落脚点多见于咏古怀今的诗作中,如樊川居士的另一首七言绝句《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中写道“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亦是如此。   二.空间   再说到空间,诗人们比较倾向于两种视角,一是视线的绵延。如李后主《清平乐》中的写愁名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俞平伯在《论诗词曲杂著》中点评说“短语一波三折,句法变换”、用来形容“绵绵芳草,寸接天涯”,语言与春草的姿态韵味早已融成一体,这里句法的波折也是视线绵延的体现;又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路有多远,草就有多远,思念也跟着拉长。这一视角多用于抒写别情、思念、幽怨的悠长绵远。   还有一种视角是视野的阔大。如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谢逸《蝶恋花》的“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一川”即平川、满地。还有南宋词人周紫芝《踏莎行》“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都是以草的目之所及无边无际、迷蒙如雾渺远如烟来形容愁绪无数,笼罩在心上,无法消散。在空间维度上,一个侧重讲闲愁之幽长无际,一个着重于愁绪的铺展无边,二者略有不同。   三.长势   关于草的长势,用的最多的就是“萋萋”二字,来形容草滋生得丰茂。犹如《楚辞・招隐士》中的名句“王孙游兮胡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再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繁茂的芳草早已与王孙所代表的远人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表达送别怀远情绪的意象组合。   草木都有枯荣,有的诗词就描绘草的衰败,多用“衰草”。比如说李白《姑孰十咏・谢公宅》的“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刘克庄《忆春娥》“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同为怀古伤今、感时伤世之作,前面是以萋萋青草反衬万古荣华的落寞,这里两句则以草木荒凉正衬宫殿庭院的破败,再如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水调歌头》“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都是以哀景写哀情。   而另外一些诗人看到了草的柔弱纤细,贺铸有一名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玲珑纤弱的芳草就是可爱迷人的佳人的写照。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此处描绘草的纤细很能衬托伤春之情的深微幽隐。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诗词形容草的迷乱。欧阳修《洞仙歌令》写道“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草色迷乱,离人的心绪莫不亦是混乱复杂。   四.颜色   接下来说“草色”,草色随季节变化由青到黄,滋盛时节它在诗词里是“碧”、“绿”、“翠”、“青”的,前文提到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尽管没有直接写出来其实暗含这一点,再如南朝江淹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来发展成以草的颜色“碧”、“翠”等来借代草,如欧阳修《少年游》中有“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而用“青”的就更多了。   到了枯萎的时节草又被诗人描绘成“黄”、“老”,梅尧臣所写的《苏幕遮・草》中有句“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颜色“和烟老”的草同残阳、落红一起,构成凄迷、苍凉的意境,暗示季节和人生的迟暮,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生命意识。   六.气味   草的香味不如百花张扬,梅有“香满袖”、荷有“香泛金卮”,但依旧有诗人执笔绘其香味。江淹的《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简单二字就令人感受到了春天温暖惬意的气息。而后欧阳修在《踏莎行》中化用此句为“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调动多种感官来表现迢迢不断的离愁,丰富了“草”这一意象的描绘角度。   七.象征符号   最后一类尽管没有明显直接的描绘角度,但因“草”作为一种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有固定涵义的意象,是中国千百年文学传统来沉淀而来、是特定“诗境”、“词境”中作者情感外化而来的,所以表面上看似无角度无特征,实际上暗含了所有角度。比如说在话别的场景中,也多会出现“草”“芳草”的身影,它同长亭、南浦、古道一样,成了离别的代名词。   以上分类参考的“样本”,仅仅是“草”作为一种承载了离愁别绪、感时伤事的固定情感的意象而出现的情况,也多以宋词为主要案例,不可能涵盖所有涉及草或者把草作为一种对象来吟咏的诗词。值得一提的是,视角与视角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而只是一定语境下诗人选择的问题――可以根据抒情需要选择侧重其中某一角度,也可以选择多维度:比如说梅尧臣的《苏幕遮・草》中有句“乱碧萋萋”,既短短四字写了颜色又状草之形态,草既是杂乱的又是茂盛的;欧阳修的《少年游》亦是如此“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既涉空间又涉时间,极言苦之“愁人”。   参考文献   ⑴王晓枫:《李煜集》[M],山西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⑵彭雷生:《古代诗文草意象中的生命意识》[J],湖北武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7-10页。   ⑶余霞:《宋词中草意象的生命内涵与创作得失》[J],浙江嘉兴:《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02期,25-28期。   ⑷朱玲玲:《“草”意象的源起与流变》[J],山东枣庄:《枣庄学院学报》,2006年04期,20-22页。   ⑸许美丽,郭杰:《析唐诗宋词中的“芳草”意象》[J],内蒙古自治区:《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年13期,17-18页。   ⑹王艳平:《萋萋芳草总多情――唐宋诗词中的芳草意象及其忧患色彩》[J],江苏南京: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41-43期。

  内容摘要:萋萋芳草,因其自然特点,再加上中国文化的漫长浸染,演变成一种有稳定的内涵、固定的意象组合搭配、以及具体语境下诗人们选取的描绘角度的意象。在本文中,主要探析归纳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宋词中,“草”这一意象的描绘维度,具体可分为六类:时间、空间、长势、颜色、气味以及象征符号。   关健词:草意象 宋词 描绘角度   古诗词中“草”这一客观事物经过漫长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积淀,抽象为集体无意识的情感符号,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吟咏,从而成为一种有丰富内涵的、能引人共鸣的独特意象。“草”意象的内涵有很多类,这里探析的对象主要为代表离别、寄寓愁绪、再进一步引申开来暗示时间流逝的一类。在古诗词里特别是宋词里,诗人词人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创作过程中,所选取的描绘维度是不同的,从中可以挖掘出多角度和多层次,一窥中国古代那些细腻、多情、含蓄的诗人们,是怎样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草反复刻画反复铺写。同为描绘“草”,诗人的着眼点不尽相同,手法也各有千秋,主要可以将描绘角度分为六类:时间、空间、长势、颜色、气味以及象征符号。前六类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角度,而是互有涉及;最后一类大有以“无角度”概括“全角度”之意。   一.时间   草同桃花、红杏的“春红”一样,遵循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有春风十里、又绿江南岸之时,亦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之际,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时间流逝最为敏感,这是天赐的禀赋也是内心的痛苦。自然的更替、物是而人非,很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亲友间的怀远相思,士子的功业无成的身世之感,以及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时代历史情愁,乃至作为人类普适心理存在的孤寂感、漂泊感和无常感。   首先是草生长繁盛的暮春 “时节”,就引起了诗人们的诸多感慨。草滋盛就表示春不久将归,草于是成了人们伤春之情的触媒,如辛弃疾《摸鱼儿》的“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春天暂且留步,听说那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了你的归路。词人写春草,做出了一个试图挽留住春天的姿态。另有人不是以草留春,而是厌烦于草。他们早就对花落去感到无可奈何,偏偏这时春草不合时宜地萋萋而迢迢,像是故意要与凋零的落英、荒凉的春景作对,使得词人将伤春悲时的幽怨之情迁怒于它。如万俟咏的《木兰花慢》中写道“恨莺花渐老,但芳草,绿汀州”,颇有一种暮春之时,绿肥红瘦、不堪回首之感。   再说草生长上的另一特点,也是诗人们泼墨抒情的另一切入点,那就是“草”的生命具有周期性。最深入人心的就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那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直白地道出了春草生命的轮回。而后,对春草的这种繁盛如故的情景,迟暮者内心无不积郁着何时方休的怨气和人生一去不返的怅惘。且看冯延巳的《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光阴已在��鞔河曛腥缌魉�般逝去,然而春草却年年在雨水中生长得很茂盛,伴随着愁恨也一年年的积压。类似的还有他的另外一首词,也取自这一特点:《鹊踏枝》里的“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闲情惆怅并未抛掷,就像河畔的青草一样,春一到便依旧。   草尽管一岁一枯荣,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由其生命的周期性又可推及时间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反衬人事的沧海桑田、变幻无常。唐人杜牧的在《金谷园》中凭吊“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往事如烟,唯有草色依旧,芳草在这里成为了在亘古不变的时间的象征。这一落脚点多见于咏古怀今的诗作中,如樊川居士的另一首七言绝句《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中写道“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亦是如此。   二.空间   再说到空间,诗人们比较倾向于两种视角,一是视线的绵延。如李后主《清平乐》中的写愁名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俞平伯在《论诗词曲杂著》中点评说“短语一波三折,句法变换”、用来形容“绵绵芳草,寸接天涯”,语言与春草的姿态韵味早已融成一体,这里句法的波折也是视线绵延的体现;又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路有多远,草就有多远,思念也跟着拉长。这一视角多用于抒写别情、思念、幽怨的悠长绵远。   还有一种视角是视野的阔大。如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谢逸《蝶恋花》的“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一川”即平川、满地。还有南宋词人周紫芝《踏莎行》“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都是以草的目之所及无边无际、迷蒙如雾渺远如烟来形容愁绪无数,笼罩在心上,无法消散。在空间维度上,一个侧重讲闲愁之幽长无际,一个着重于愁绪的铺展无边,二者略有不同。   三.长势   关于草的长势,用的最多的就是“萋萋”二字,来形容草滋生得丰茂。犹如《楚辞・招隐士》中的名句“王孙游兮胡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再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繁茂的芳草早已与王孙所代表的远人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表达送别怀远情绪的意象组合。   草木都有枯荣,有的诗词就描绘草的衰败,多用“衰草”。比如说李白《姑孰十咏・谢公宅》的“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刘克庄《忆春娥》“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同为怀古伤今、感时伤世之作,前面是以萋萋青草反衬万古荣华的落寞,这里两句则以草木荒凉正衬宫殿庭院的破败,再如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水调歌头》“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都是以哀景写哀情。   而另外一些诗人看到了草的柔弱纤细,贺铸有一名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玲珑纤弱的芳草就是可爱迷人的佳人的写照。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此处描绘草的纤细很能衬托伤春之情的深微幽隐。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诗词形容草的迷乱。欧阳修《洞仙歌令》写道“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草色迷乱,离人的心绪莫不亦是混乱复杂。   四.颜色   接下来说“草色”,草色随季节变化由青到黄,滋盛时节它在诗词里是“碧”、“绿”、“翠”、“青”的,前文提到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尽管没有直接写出来其实暗含这一点,再如南朝江淹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来发展成以草的颜色“碧”、“翠”等来借代草,如欧阳修《少年游》中有“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而用“青”的就更多了。   到了枯萎的时节草又被诗人描绘成“黄”、“老”,梅尧臣所写的《苏幕遮・草》中有句“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颜色“和烟老”的草同残阳、落红一起,构成凄迷、苍凉的意境,暗示季节和人生的迟暮,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生命意识。   六.气味   草的香味不如百花张扬,梅有“香满袖”、荷有“香泛金卮”,但依旧有诗人执笔绘其香味。江淹的《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简单二字就令人感受到了春天温暖惬意的气息。而后欧阳修在《踏莎行》中化用此句为“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调动多种感官来表现迢迢不断的离愁,丰富了“草”这一意象的描绘角度。   七.象征符号   最后一类尽管没有明显直接的描绘角度,但因“草”作为一种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有固定涵义的意象,是中国千百年文学传统来沉淀而来、是特定“诗境”、“词境”中作者情感外化而来的,所以表面上看似无角度无特征,实际上暗含了所有角度。比如说在话别的场景中,也多会出现“草”“芳草”的身影,它同长亭、南浦、古道一样,成了离别的代名词。   以上分类参考的“样本”,仅仅是“草”作为一种承载了离愁别绪、感时伤事的固定情感的意象而出现的情况,也多以宋词为主要案例,不可能涵盖所有涉及草或者把草作为一种对象来吟咏的诗词。值得一提的是,视角与视角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而只是一定语境下诗人选择的问题――可以根据抒情需要选择侧重其中某一角度,也可以选择多维度:比如说梅尧臣的《苏幕遮・草》中有句“乱碧萋萋”,既短短四字写了颜色又状草之形态,草既是杂乱的又是茂盛的;欧阳修的《少年游》亦是如此“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既涉空间又涉时间,极言苦之“愁人”。   参考文献   ⑴王晓枫:《李煜集》[M],山西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⑵彭雷生:《古代诗文草意象中的生命意识》[J],湖北武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7-10页。   ⑶余霞:《宋词中草意象的生命内涵与创作得失》[J],浙江嘉兴:《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02期,25-28期。   ⑷朱玲玲:《“草”意象的源起与流变》[J],山东枣庄:《枣庄学院学报》,2006年04期,20-22页。   ⑸许美丽,郭杰:《析唐诗宋词中的“芳草”意象》[J],内蒙古自治区:《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年13期,17-18页。   ⑹王艳平:《萋萋芳草总多情――唐宋诗词中的芳草意象及其忧患色彩》[J],江苏南京: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41-43期。


相关文章

  • 古诗词鉴赏如何赏
  • 古诗调鉴赏柚何曩 一张朝昌 古典诗词鉴赏是检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平时学习和考试的难点所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揭示诗词的主旨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诸方面入 ...查看


  •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精要] 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具体要求有:①理解诗歌中的字句,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q ...查看


  • 2014t古诗词鉴赏之形象篇03
  •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篇>教学设计 一.明确考纲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以及情感态度. 二.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 ...查看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 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 ...查看


  • 图形背景视角下[沁园春?长沙]研究
  • 摘 要: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阐释<沁园春・长沙>一词,展示该理论在诗歌分析中的解释力,同时帮助读者从新的角度来欣赏诗歌,为中国写景抒情诗词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沁园春・长沙>:写 ...查看


  • 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 内容摘要:"知人论世"是许多学生用得最多的方法,可是在时间有限的考场里如何才能快速鉴赏陌生作家的古诗词,本文结合近两年高考试题浅谈如何从诗题.意象.诗眼.注释四个方面入手鉴赏古诗词的题材.内容.情感. 关键词:诗题 意象 ...查看


  • 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
  • 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 ...查看


  • [沁园春__长沙]说课稿
  •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各位领导,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说明:一.对教材的认识: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三.重点难点的定位:四.教学方法的运用:五教学时 ...查看


  • 古代诗词鉴赏之形象.意象.意境篇
  • 古代诗词鉴赏之形象.意象.意境篇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李方顺 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邮编:223800 一.形象知识与鉴赏 [考点解读]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分析形象,是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