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传染病防治法培训题 姓名: 单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施行日期()。
A.1989年2月21日 B.2004年12月1日 C.1989年3月21日
2.国家对传染病实行以( )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A.预防 B.控制 C.治疗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 )。
A.甲类、乙类 B.甲类、乙类、丙类 C.A类、B类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 )类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5.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 )。
A.任何工作 B.任何与人接触的工作 C.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6.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 )
A.进行严密消毒后处理 B.按照领导提出的要求进行处理
C.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7.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 )报告。
A.政府卫生部门 B.公安部门
C.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8.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的政策是:( )
A.根据当地情况,实行部分免费 B.全部免费 C.全部收费
9.流行性感冒属于( )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10.标志着我国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C.《民法》
11.病原携带者是指( )
A.恢复期传染病病人 B.急性期传染病病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12、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A.早发现、早治疗 B.早隔离、早报告
C.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早报告
13、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采取( )。
A.就地隔离 B.就地观察、就地治疗
C.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
14、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 )
A.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B.按常规死亡尸体处理 C.带回原籍处理
15、目前,我国7周岁及以下儿童应按程序接种的计划免疫范围内的疫苗有( )
A.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 B.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水痘 C.风疹、腮腺炎、麻疹
16、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以及引起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A.传染源 B.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 C.动物宿主和易感儿童
17、作为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有( )
A.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B.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C.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18、保护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主要是指( )
A.保证一定的营养,改善生活环境。 B.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C. 以上都可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19、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
A.经血传播、围产期母婴传播 B.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C.以上均包括
20、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
A. 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B. 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传播
C. 共同进餐和接吻传播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1、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时限
2、麻诊病人的临床症状
2013年传染病防治法培训题 姓名: 单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施行日期()。
A.1989年2月21日 B.2004年12月1日 C.1989年3月21日
2.国家对传染病实行以( )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A.预防 B.控制 C.治疗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 )。
A.甲类、乙类 B.甲类、乙类、丙类 C.A类、B类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 )类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5.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 )。
A.任何工作 B.任何与人接触的工作 C.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6.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 )
A.进行严密消毒后处理 B.按照领导提出的要求进行处理
C.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7.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 )报告。
A.政府卫生部门 B.公安部门
C.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8.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的政策是:( )
A.根据当地情况,实行部分免费 B.全部免费 C.全部收费
9.流行性感冒属于( )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10.标志着我国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C.《民法》
11.病原携带者是指( )
A.恢复期传染病病人 B.急性期传染病病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12、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A.早发现、早治疗 B.早隔离、早报告
C.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早报告
13、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采取( )。
A.就地隔离 B.就地观察、就地治疗
C.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
14、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 )
A.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B.按常规死亡尸体处理 C.带回原籍处理
15、目前,我国7周岁及以下儿童应按程序接种的计划免疫范围内的疫苗有( )
A.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 B.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水痘 C.风疹、腮腺炎、麻疹
16、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以及引起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A.传染源 B.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 C.动物宿主和易感儿童
17、作为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有( )
A.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B.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C.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18、保护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主要是指( )
A.保证一定的营养,改善生活环境。 B.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C. 以上都可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19、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
A.经血传播、围产期母婴传播 B.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C.以上均包括
20、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
A. 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B. 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传播
C. 共同进餐和接吻传播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1、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时限
2、麻诊病人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