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1894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成为近代化的起点。
洋务运动的背景
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最终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它始终为中国打开了近代化之门! 洋务运动的内容
1. 经济-创办企业 19世纪60年代后期,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为强化地主阶级统治,有限度地采用西方生产技术而创办的近代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近代企业的开始。 洋务派的企业全部是官办企业。清政府从1864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后,到1911年,40余年中,相继在上海、南京、福州、天津、兰州、济南、汉阳等地创建了26个制造局(亦称机器局),制造枪、炮、弹药、兵船和修配武器。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近代军用工业兴起后,急切需要相应的燃料工业、矿冶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同时,军用企业的庞大支出,也非日见窘迫的清政府财政所能继续维持。所以,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便积极转向经营航运、矿冶、纺织、电讯、铁路等民用企业,期望开辟新的财源。洋务派企业从70年代到清末的40年间,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官商
合办等组织形式,经营民用工矿企业大约50余处。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吸收私人资本,追求利润,反映了早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这些企业的经营,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所以,与官办军用企业相比较,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创办和经营,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积极意义的现象。在中国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大都是与这一时期创办洋务派企业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洋务派企业的经营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在客观上是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的。可以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大门。
2. 文化-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 在思想上, 它冲破了封建思想体系的牢笼, 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洋务运动也是中国思想近代化发展的量变阶段。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而且洋务运动让国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
念。这是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领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这证明:洋务运动为中国思想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军事-军队 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洋务派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 在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其中北洋海军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精良,拥有七千吨级铁甲巨舰二艘、巡洋舰七艘、其它船舰14艘 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吨级主力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 吨级舰艇八艘。四支舰队共八十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四位。洋务运动使清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对外国的侵略有一定的抵抗力,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4. 外交-外交人才及外交政策
洋务运动中政府开始重视外交,致力于培养外交人才。在洋务运动中, 深感外交人才的极度缺乏,于是于1862年6月开办了“同文馆”,设英、法、俄文三个班,随后又增加了算学、天文、外国历史、地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等课程。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还培
养了中国的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从同文馆毕业的学生中有二十八人后来做了驻外公使一级的外交官。从此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清政府的外交有了起色。二、提出“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以夷制夷是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从疑忌转向依赖的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所谓“以夷制夷”就是这样一种政策: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 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
总结
100年前的洋务运动,是中国人拥抱西方物质文明的一次努力,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在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是中国社会从未出现过的近代化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
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西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总而言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及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2013级中文(2)班
付 立 强 [1**********]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1894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成为近代化的起点。
洋务运动的背景
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最终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它始终为中国打开了近代化之门! 洋务运动的内容
1. 经济-创办企业 19世纪60年代后期,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为强化地主阶级统治,有限度地采用西方生产技术而创办的近代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近代企业的开始。 洋务派的企业全部是官办企业。清政府从1864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后,到1911年,40余年中,相继在上海、南京、福州、天津、兰州、济南、汉阳等地创建了26个制造局(亦称机器局),制造枪、炮、弹药、兵船和修配武器。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近代军用工业兴起后,急切需要相应的燃料工业、矿冶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同时,军用企业的庞大支出,也非日见窘迫的清政府财政所能继续维持。所以,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便积极转向经营航运、矿冶、纺织、电讯、铁路等民用企业,期望开辟新的财源。洋务派企业从70年代到清末的40年间,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官商
合办等组织形式,经营民用工矿企业大约50余处。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吸收私人资本,追求利润,反映了早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这些企业的经营,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所以,与官办军用企业相比较,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创办和经营,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积极意义的现象。在中国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大都是与这一时期创办洋务派企业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洋务派企业的经营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在客观上是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的。可以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大门。
2. 文化-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 在思想上, 它冲破了封建思想体系的牢笼, 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洋务运动也是中国思想近代化发展的量变阶段。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而且洋务运动让国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
念。这是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领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这证明:洋务运动为中国思想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军事-军队 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洋务派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 在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其中北洋海军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精良,拥有七千吨级铁甲巨舰二艘、巡洋舰七艘、其它船舰14艘 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吨级主力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 吨级舰艇八艘。四支舰队共八十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四位。洋务运动使清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对外国的侵略有一定的抵抗力,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4. 外交-外交人才及外交政策
洋务运动中政府开始重视外交,致力于培养外交人才。在洋务运动中, 深感外交人才的极度缺乏,于是于1862年6月开办了“同文馆”,设英、法、俄文三个班,随后又增加了算学、天文、外国历史、地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等课程。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还培
养了中国的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从同文馆毕业的学生中有二十八人后来做了驻外公使一级的外交官。从此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清政府的外交有了起色。二、提出“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以夷制夷是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从疑忌转向依赖的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所谓“以夷制夷”就是这样一种政策: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 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
总结
100年前的洋务运动,是中国人拥抱西方物质文明的一次努力,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在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是中国社会从未出现过的近代化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
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西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总而言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及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2013级中文(2)班
付 立 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