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前 言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如同森林、耕地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等,均属湿地范畴。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阿克塞县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样,造就了包括《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录》列出的大、小苏干糊湿地类型,提供了多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好阿克塞县的湿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农牧业活动的加剧,采矿业的兴起和旅游业的发展,为解决农业用地的扩张和发展经济,对湿地的不合
理开发利用导致阿克塞县天然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植被资源过度砍伐及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湖泊泥沙瘀积等等,使阿克塞县湿地资源已经遭受了严重破坏,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湿地就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制定一个既符合阿克塞县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既是当务之急,更是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势在必行的重大举措。
一、湿地与保护现状
1、 阿克塞县湿地概况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位于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幅员辽阔,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地形东南部高于西北部,祁连山西向余脉与阿尔金山东向余脉连成一片,境内主要山脉有阿尔金山、党河南山、土尔根达板山、喀克特蒙克山等四座山脉形成,高山褶皱,谷地、高原、湖泊、戈壁、荒漠等地貌类型。平均海拔3200米左右,在全县3.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论是辽阔无垠的哈尔腾大草原上,还是连绵起
伏的安南坝荒漠草原上,以及绿草茵茵、碧波涟漪的海子苏干湖畔上 ,均仍有许多珍惜的野生动物活沃地生存在这里。对全县境内的所有河流、泉眼、湖泊、沼泽及泥炭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汇编,经调查发现全县境内共有河流、泉眼56条;湖泊共3个;沼泽、泥炭5片。自治县境内的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但由于气候复杂,温差大,形成不同而又复杂多变的植被群落,即有高寒湿润植物,又有温带性超旱生植被类型,植被具明显的垂直地带结构。其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3000m~3700m为山地草原带。主要植被为芨芨草、灌木亚菊、合头草,其次为短花针茅、沙生针茅、冰草、单枝麻黄等植物群落;海拔3700m~4000m为亚高山草原地带。主要有金露梅、多裂荽陵菜、小丛红景天、其次赖草、垂穗披碱草、蒿属、高山针茅等。海拔4000m~4500m属高寒草原带。主要植被为高原早熟禾、高山嵩草、圆囊苔草、灰绿藜,其次垫状驼绒藜,镰形棘豆、红花岩黄芪等豆科牧草。海拔4500m~5200m为高寒漠地带。主要植被有灰绿藜、黑褐苔草、苔状蚤缀、其次还有尖叶龙胆、火绒草及水母雪莲。
2、湿地面积与分布
阿克塞县总湿地面积为130516.807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
4.15%。主要分布在阿克塞县海子片、哈尔腾地区、前山片等,既有高山湖泊,又有平原沼泽,地貌类型千差万别,气候独特,湿地类型多种多样,数量繁多,大有保护、观赏、开发利用价值。
3、类型和面积
阿克塞县的主要湿地类型可分为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等, 其中湖泊湿地9169.6475公顷,占总湿地面积的7.03%;河流、泉眼湿地30729.5295公顷,占总湿地面积的23.54%;沼泽湿地90597.0134公顷,占总湿地面积的69.41%;人工湿地20.6172公顷。
4、主要分布
阿克塞县湿地主要分布在海子片、大、小哈尔腾河流域及当中泉和努呼图等地,主要以湖泊和沼泽为主;民主前山片、团结前山片、安南坝片主要以河流和泉眼、溪水为主;其中海子片的面积为最大,总87832.8200公顷,约占总湿地面积的67.3%。
6、湿地资源
(1)特点
阿克塞县湿地县湿地资源类型繁多,分布广、面积大,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
类型多 按湿地主要类型可划分为沼泽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湿地,其中沼泽湿地面积较大,约占总湿地面积的69.41%。
面积大 阿克塞县湿地县大、小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区已列入《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录》,甘肃省最大的内陆湖。其中天然湖泊面积约有9169.6475公顷;河流、泉眼约30729.5295公顷;沼泽地约有90597.0134公顷。
分布广 我县主要湿地分布在海子盆地,也有一部分位于大、小哈尔腾地区,还有民主前山、团结前山和安南坝地区,既有平原湿地,又有高原湿地,景观独特,类型复杂,丰富多样。
生物多样性丰富 我县各类湿地生境中,生活或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不仅品种、数量繁多,而且分布广又独特。有些是我省特有的物种,具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据调查,我县湿地植被主要以高寒湿润植物,又有温带性超旱生植物为主,共有43科148属308种。而我县湿地鸟类资源不论数量,还是品种都比较丰富,据调查,我县湿地资源有脊椎动物2纲11目43科126种,其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有8种,占湿地鸟类总数的16%,分布数量约有4-5万只。
7、水资源
(1)沼泽湿地 阿克塞县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海子高盆、大、小哈尔腾地区,该类型面积约有90597.0134公顷,主要特点为:一是植被类型丰富,对各种鸟类和陆生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二是海拔高、气候寒冷,对有些高原珍禽的分布、生息提供了理想的天然场所。
(2)湖泊湿地 阿克塞县湖泊湿地主要位于海子高盆,以大、小苏干湖为主,总面积为9169.6475公顷,两湖相约20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内陆湖之一。其主要特点为:一是面积 大,植被繁茂,是主要的鸟类停歇繁殖地之一。据日本
有关专家研究,有些鸟类从北方的小西伯利亚、阿姆加尔河一带迁徙至苏干湖,短暂调整身体后,又飞向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海域(《地球之友》杂志----- 英文版)。二是鸟类种类、品种繁多,据调查有各种鸟类多达126种,4-5万只左右(见附录)。具有很高的观赏、科研价值。
(3)河流湿地 阿克塞县河流湿地主要位于哈尔腾地区、前山及安南坝地区,总面积约有30729.5295公顷,主要是海拔高、人烟稀少,植被种类繁多,对一些高原珍禽及陆生野生动物提供了独特的天然场所。
8、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即2纲11目43科12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目录》的有4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蒙古野驴、雪豹、金雕、胡兀鹫、秃鹫、白肩雕等13种,占总数的28%;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阿尔金山盘羊、岩羊、鹅喉羚、棕熊、猞猁、喜玛拉雅雪鸡、黑腹沙鸡、红隼、猎隼、大鵟、雕鴞、纵纹腹小鴞、荒漠猫等32种,占总数的71%;列入《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有20种,占重点保护总数44%(详见附录)。
(1) 脊椎野生动物
主要有豺、狼、棕熊、石貂、蒙古野驴、盘羊、岩羊、鹅喉羚等20种。
(2) 鸟类
主要有天鹅、黑鹳、黑颈鹤、灰鹤、黑耳鸢 、玉带海雕 、胡兀鹫 、秃鹫 、白头鹞、普通鵟、大鵟、金雕、红隼、猎隼 、西玛拉雅雪鸡等52种。
(3) 高地寒漠动物群
这个动物群主要有适应高山裸岩和高山寒漠草甸环境的动物所组成。其中鸟类有西喜玛拉雅雪鸡、高山兀鹫、胡兀鹫、大鵟等;兽类有盘羊、岩羊、雪豹、棕熊等,这个动物群的大多数种类与高山草甸动物群交错分布。
(4) 高地草甸——草原动物群
这一动物群主要分布与海拔2300—4100m,植被早熟禾、紫花针茅、高山嵩草、冰草、红景天等。主要动物有蒙古野驴、盘羊、沙鸡、石鸡等(详细见附录)。
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分布着高寒湿润植物,温带性超旱生植物等为主的共43科148属28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科1属3种;被子植物有20科46属67种;缺乏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详细见附录)。
(1) 药用植物 主要有大黄、小丛红景天、高寒棘豆、锁阳、金色补血草、尖叶龙胆、水母雪莲等10种。
(2)观赏植物 主要有小叶忍冬、康定风毛菊、红花岩黄芪、葡匐水柏枝、雾冰藜等9种。
9、农地储备资源
自治县农业储备资源相对滞后,主要有多坝沟农业灌溉地、安南坝饲草料灌溉基地和红柳湾农业开发区等,总共农业灌溉地有6882亩。主要以饲草料为主,还有小麦、胡麻等农作物。多坝沟农业灌溉地引水渠75公里,引水流量为0.2立方米/秒;红柳湾农业开发区引水渠152.62公里,基本满足自治县农田灌溉的需求。
10、矿山资源
阿克塞地域辽阔,在地质发展史中,由于经过多次强大构造运动,逐步形成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态,因而形成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仅矿种多,而且矿床类型全,有黄金、石棉、铁、铜、锡、铅、锌、锰、钨、水晶石等40多种,除石棉蕴藏十分丰富,已形成规模开采外,其余矿产资源由于地质工作程度不够,尚处于待开发阶段。如红柳沟铁矿、铅锌矿、小苏干湖盐矿、长草沟白云母矿、石膏矿、木坝尔煤矿、哈尔腾金矿、小鄂博图钨矿等。
石棉 阿克塞县石棉矿主要产地有红柳沟和安南坝,属大型矿床。探明储量为4200万吨。石棉蕴藏量仅次于青海和四川,居全国第三位,名列全省之首,年产石棉13.5万吨,创产值2.2亿元;石棉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1.5%;石棉企业上缴自治县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7%。有石棉开采企业29家,从业人员4500多人。
沙金矿 位于哈尔腾河流域,主要蕴藏在第四系阶地及河滩中。含金层有砾石、沙、粘土质沙土等组成。含金品位
在1克/立方米左右。
食盐 钾盐 芒硝矿 已知矿产地2处,其中矿点1处(阿克塞县小苏干糊),矿化点1处(阿克塞县当中泉)。
11、旅游资源
阿克塞地域辽阔,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部分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其中有的旅游项目和景点已达到一级,特别是土尔根达板冰川景观更被专家们称赞为特级。旅游资源主要有冰川、戈壁、沙漠、草原、湖泊、高山等,资源种类多,以壮丽、粗犷、神秘为特征。
苏干湖景点 苏干湖景点距县城100多公里,水域面积为9169.6475公顷,平均水深3米。景点配套设施齐全,建有湖心亭、餐厅、水塔等,是一个既能领略草原自然风光又能欣赏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
敦德冰川及哈尔腾国际狩猎场野生动物观光旅游景区 两个景区距县城200余公里,敦德冰川可攀登观光的冰川有7条,景内冰川面积1625.658平方公里,是集探险旅游、自然风光及科学研究为一体的自然景观。
哈尔腾国际狩猎场,群山环抱,山峰终年积雪,峡沟幽长,景色独特而壮观。有野牦牛、盘羊、岩羊等40多种动物。 安南坝国家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 距县城80多公里,有荒漠、沙漠、峡沟等独特的旅游景观,此外还能观赏到世界级濒危动物—野双峰驼,是观光旅游,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二、阿克塞县湿地保护与管理现状
1、保护现状
一九八二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了保护,强化了管理水准,加大了宣传力度,提高了公众意识,同时和省地有关专家一起进行湿地调查,建立了资源档案,经近一段时间的加强保护,各类鸟类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多,有些珍稀品种如黑颈鹤、黑鹳等逐年增加,使各种水鸟由刚建立的2万多只发展到现在的5万多只。同时发现病饿幼鸟,有人主动饲养;发现用枪打鸟现象,有人主动阻止的感人事迹。
为了近一步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功能,自治县建立县野生动物保护站,配备专人,划拔专款,加强了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各项职能,提高了宣传力度,同时派专人到香港等地考察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了详细的资源档案,经调查,自治县各湿地保护区 栖息着7目12科52种鸟类,使成为我省面积大、鸟类资源最丰富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
2、湿地多样性保护
自治县对湿地多样性保护十分重视,积极聘请兰州大学、陕西濒危动物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湿地资源进行考察
的同时,专门派人到香港考察学习,以便提高管理和保护能力。根据科考统计湿地资源内各类鸟类共126种,其中属国家Ⅰ、Ⅱ级保护的鸟类有45种。为加强对湿地野生动物资源的易地保护,我省已建立两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对高原珍禽—黑颈鹤进行顶点观测。目前有起始的16只发展到现在的50多只。
另外为了提高全社会全民湿地保护意识,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并利用印刷画册、报刊、录象片等进行宣传,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促进了全民湿地保护意识的提高。
3、湿地保护区和重要湿地建设
依据我县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一九八二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省办公厅先后批准建立了两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即大、小苏干湖侯鸟自然保护区。苏干湖喉鸟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克塞县西南部的海子草原西端,距县城约80公里—100公里,冷敦公路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苏干湖保护区总面积约16500公顷,这里栖息着黑颈鹤、黑鹳、白天鹅、灰鹳等50多种鸟类约四、五万头(只)。
为了保护自治县现有的湿地资源,县上采取多种手段,多方筹资,利用铁丝围栏、退畜还草、建立保护点等措施,减少人为破坏、过度放牧等现象,同时对湿地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划定四至界限,保护区域里设立观鸟亭、宣传栏,配备保护员等来恢复和发展湿地资源。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
区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纳入自治县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
4、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自治县政府发布实施《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水资源监督管理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规章。对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建立“水源-水厂-水龙头-排水-治污”的一条龙供排水体制。为了使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观和人为的水土流失得到根治,按照水土流失的原因、形式、破坏程度、治理能力和效益等方面,建立健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和治理措施,划定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和保护区。一是依法行政,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保护好现有植被,重点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二是实施分片管理,分离指导。实行围栏、封育、轮牧、休牧、建设人工草场。三是加强封育保护,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大范围生态环境改善。四是科学规范,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治理区的水土流失减轻。
5、湿地生态治理和污染控制
为了保护自治县现有的湿地资源,自治县至90年代以来,对湿地周遍牧区实行划区轮牧,加大出栏率,减少牲畜对草场的压力,提高全社会全民湿地保护意识,严格控制牧民乱砍乱挖、就地取材的不良习惯。实行围栏、封育、轮牧、休牧、建设人工草场,对牲畜的管理上由放养变为圈养,由自然取食变为人工取食,通过这些手段,有利地保护了现有
的草场,因而湿地资源也相因的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自治县重点把工业污染治理放在工作首位,积极探索研究,发明了双流式石棉粉尘装臵技术,有效控制了石棉粉尘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旅游垃圾进行分类包装焚烧的方法,有利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同时为了防治生态环境污染,自治县哈尔腾金矿已封闭。
三、管理状况
通过省内外有关专家进行合作,对湿地资源进行了资源调查,据调查我县湿地植被约有18科30属41种,而鸟类资源有51种,其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兽类有10种,占湿地鸟类总数的16%,分部数量约为4——5万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目录》的鸟类有11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2种,二级保护的有9种。自70年代以来,对我县境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组织专家进行了几次科学考察,同时对有些珍惜物种作了专项科考,详细掌握了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储存数量等,认为各种鸟类的分布数量约为4—5万只。另外专门派人到香港考察学习,以便提高管理和保护能力。为了加强保护湿地资源,启动封山禁牧项目。一是有利地保护了高原珍禽黑颈鹤的栖息地和繁殖地。目前由原来的16只已发展到50多只;二是为各路迁移鸟类创造良好的停歇场所。日本鸟类专家给鸟类配带摇控环志研究认为:我县苏干湖是各路鸟类经南迁徙时必经之路,是鸟类停歇、栖息、调整自体的重要通道,应加强苏干湖的保护,禁
止人为活动;三是在苏干湖栖息繁殖的各类鸟类提供良好的繁殖场所。
1、湿地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
自一九八二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省办公厅先后批准建立两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以来,自治县建立了两处保护点,隶属于县林业局的领导下开展业务工作,各自划定保护区域,分别管理大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和小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禁止各类违法案件的发生。经近一段时间的加强保护,各类鸟类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多,有些珍稀品种如黑颈鹤、黑鹳等逐年增加,使各种水鸟由刚建立的2万多只发展到现在的5万多只。
2、湿地管理立法、政策和措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自治县人大颁布实施了《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强了保护,强化了管理水准,加大了宣传力度,提高了公众意识,同时和省地有关专家一起进行湿地调查,建立了资源档案,经近一段时间的加强保护,各类鸟类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多,有些珍稀品种如黑颈鹤、黑鹳等逐年增加,使各种水鸟由刚建立的2万多只发展到现在的5万多只。同时发现病饿幼鸟,有人主动饲养;发现用枪打鸟现象,有人主动阻止的感人事迹。
3、湿地科学研究和资源调查
自70年代以来对我县境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组织专家进行了几次科学考察,同时派专人到香港实地考察学习,对有些珍惜稀物种作了专项科考,详细掌握了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储存数量等,认为我县湿地保护区中各种鸟类的分布数量约为4-5万只。另外还建立了监测系统,逐步把有些物种纳入了重点保护行列。如经观测栖息在这里的黑颈鹤数量逐年增多,目前已达到50多只。同时日本鸟类专家给鸟类配带摇控环志研究认为:我县苏干湖是各路鸟类经南迁徙时必经之路,是鸟类停歇、栖息、调整自体的重要通道,应加强苏干湖的保护,禁止人为活动(见《地球之友-日本国》杂志英文版中)。
4、宣传与教育
为了提高全社会全民湿地保护意识,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把宣传的主要对象放在中小学学生、农牧民上,培养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举办培训办和学习办,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湿地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印刷画册6000多册,制作录象片5盘等,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促进了全民湿地保护意识的提高。
5、国际合作
(1)自70年代以来对我县境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组织专家进行了几次科学考察,同时派专人到香港实地考察学习,对
有些珍惜稀物种作了专项科考,详细掌握了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储存数量等,认为我县湿地保护区中各种鸟类的分布数量约为4-5万只。另外还建立了监测系统,逐步把有些物种纳入了重点保护行列。如经观测栖息在这里的黑颈鹤数量逐年增多,目前已达到50多只。同时日本鸟类专家给鸟类配带摇控环志研究认为:我县苏干湖是各路鸟类经南迁徙时必经之路,是鸟类停歇、栖息、调整自体的重要通道,应加强苏干湖的保护,禁止人为活动(见《地球之友-日本国》杂志英文版中)。
(2)美国专家 Richard B Harris 对我县境内各类动物的栖息地、活动规律、分布量进行了4-5年的科学考察。特别是1997年对各类动物的夏天栖息地、活动规律、分布量进行了考察、1998年对各类动物的冬天栖息地、活动规律、分布量进行了考察、1999年对各类动物的春天栖息地、活动规律、分布量进行了考察、2000年对各类动物进行了全面大普查。同时得出结论:自治县境内野牦牛的分布量约150头、西藏野驴约600头、白唇鹿约40只、盘羊储量约750~800只、岩羊可达2000多只,并认为该地区各类野生动物的发展是健康的。并把调查结论多次发表在美国《羊科》杂志、《世界自然联盟》杂志、英国《Oryx》杂志上,得到国内外专家们的肯定。
(3) 英国科学家John Hare对中国野双峰驼的栖息地、种群数量、分布区域等进行了长达4-5年的科学考察,得出
结论:阿尔金山北麓及库穆塔格沙漠南沿是中国野双峰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在一九九五年的考察中,他在该地区共观察到106峰,并任为该分布区域野双峰驼数量可达250~300峰(Hare ,J,(1997)The Wild Bactrian Camel 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in China: The need for urgent action.Oryx,31,45~48)。他同时在安南坝地区观察到49峰野双峰驼,其中雌性个体19峰,亚成体12峰,占观察到总数的46%。
四、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农牧业活动的加剧,采矿业的兴起和旅游业的发展,为解决农业用地的扩张和发展经济,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阿克塞县天然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植被资源过度砍伐及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湖泊泥沙瘀积等等,使阿克塞县湿地资源已经遭受了严重破坏,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主要威胁如下:
(1)湿地自然保护区均属牧民放牧点,故家牲、人类活动频繁,野生动物栖息地逐步萎缩。
(2)有些自然保护区毗邻矿区,不同程度地受开矿者的威胁。
(3)湿地周边牧户羊群和牧民的逐年增多,捡鸟蛋和破坏
鸟巢的事件经常发生,迫使有的鸟类在戈壁滩或山里筑巢,使得大量的幼鸟中途而死亡,数量逐年下降。
(4)由于对自治县境内的苏干湖开辟了旅游景点,管理不善,规划不严,对水地资源进行盲目性的开采,导致水污染,为湿地自然保护区带来一定威胁。
1、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
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过度的和不合理的用水已使自治县湿地供水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一是因过度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使自治县矿区湿地水文受到威胁,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下游缺水,大量植被死亡,沙进人退。二是对海子盆地周边天然草原进行截水灌溉,导致湖泊萎缩,水质咸化。三是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湖泊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挖沟排水,又使湿地不断疏干,导致湿地水文变化,功能下降,湿地消失。四是自80年代以来,在海子湿地打机井23眼,灌溉面积达6万多亩,但由于缺乏规划和措施,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盐渍化程度加剧,草地质量下降。对此自治县政府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详细规划,科学决策,合理部署,把环境污染放在优先的位臵上,然后再上项目,同时纳入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
2、湿地污染加剧
污染是自治县湿地资源面临的最威胁之一,湿地污染不仅是水质恶化,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自
治县境内许多天然湿地已成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特别是自治县河流、泉眼等湿地的污染十分严重。据2000年在自治县境内开矿比较严重的阿克塞沟、红柳沟及哈尔腾河流域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工业粉尘控制目标300吨,实际排放量250吨;烟尘控制目标10吨,实际排放量6吨;二氧化硫控制目标10吨,实际排放量9.6吨;化学耗氧量控制目标100吨,实际排放量98.6吨;工业固废控制目标5000吨,实际排放量4800吨;从上述各类指标来看,失去了饮用水功能,局部地区污染较为严重,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也直接造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多同程度的危害。
3、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由于自治县境内的各湿地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自治县政府聘请相关专家对各功能区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合理部署,同时把防治环境污染放在优先的位臵上进行上项目,因此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生物资源滥以过度开采的现象不很突出。
4、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由于自治县湿地资源的上游生态环境受到掠夺性开采,导致下游土地沙化,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和短缺,严重阻碍了农牧业生产。特别是自治县境内建立的金山水库的水源来自党河,水质含沙量高,导致水库泥沙淤积日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流入水库的泥沙多达1万立方米。
5、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一是因过度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使自治县矿区湿地水文受到威胁,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下游缺水,大量植被死亡,沙进人退。二是对海子盆地周边天然草原进行截水灌溉,导致湖泊萎缩,水质咸化。三是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湖泊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挖沟排水,又使湿地不断疏干,导致湿地水文变化,功能下降,湿地消失。四是自80年代以来,在海子湿地打机井23眼,灌溉面积达6万多亩,但由于缺乏规划和措施,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盐渍化程度加剧,草地质量下降,草场沙化。
五、原因分析
我县在湿地建立和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人口不断增多,牲畜数量逐年增多,出现草场退化,产草量下降,使得湿地利用率下降,对鸟类资源的安家落户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
(1)开展旅游景点,对湿地的保护带来不利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部大开发的兴起,近年来昔日的候鸟自然保护区便成为今日的旅游景点,道路、景点、建筑物的建起,人类活动的加据,使得各种鸟类丧失了栖息空间,活动范围急剧减少,出现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部分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鸟类资源的生存繁衍。
(2)过度放牧活动,鸟类生栖范围逐年萎缩。由于我县各
湿地保护区均属于牧民的放牧草场,虽然划定了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但土地使用权仍属牧民放牧点,所以我县两乡近40户牧民的夏秋草场使在湿地保护区四周,放牧期长达六个月。这样鸟类的栖息范围逐年萎缩,草场出现退化,鸟类的食物减少,直接影响着产卵繁殖。
1、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湿地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难以发挥作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有法变通执行,或以地方利益为重,执法人员不足或认识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技术施备或通讯、交通等设施,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2、自然保护区建设不完善
县上虽然建立了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但目前我们的保护意识仍比较差,各级政府认识程度较低,虽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仍无法发挥其省级保护区的作用,存在一种对自然掠夺占用思想,所以保护区还处于原始发展状态。
3、法制体系不完善
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湿地保护的条款比较分散,难以很好发挥作用。在执法方面,也存在着执法人员不足,缺少必要的技术装备以及交通、通讯等设施,影响了正常的执法工作。
4、监测体制不完善
缺乏对资源和土地利用后湿地生态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监测。对污染监测,在布点的数量、测定的时间等方面都未能达到要求;在使用的检测方法、设备上也存在差异,检测标准尚未统一,难以实现信息成果共享。
5、湿地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不健全
尚未对湿地做出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因此,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系列分析比较困难,加之以往对湿地功能和效益评价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对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评估的研究开展的也比较少,满足不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共众对湿地的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和准确评价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6、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缺乏
资金严重缺乏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湿地的调查、区划、监测、宣传、执法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由于缺乏专门资金,使许多湿地保护项目和相关问题均难以实施,已建立的保护区不能发挥其功能,故社会、生态效益均低下。
7、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滞后
湿地保护是一相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要求,
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都不够。因此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是自治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8、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薄弱
缺乏人才,技术水平落后。保护区的管理、规划、结构等方面仍是原始的自然状态。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指定有关可操作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资源档案,提高管理水平带一定的困难。因此管理技术和手段仍比较落后。
六、湿地保护与管理规则
1、湿地保护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的较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保护好湿地,对改善自治县生态环境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县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县份之一,也是全省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县份。湿地的类型较多,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盐沼、水库等各种自然和人工湿地,总面积为130516.8076公顷。我县大约有沼泽90597.0134公顷;湖泊9169.6475公顷;河流、泉眼等30729.5295公顷;人工湿地20.6172公顷。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
物、保护生态多样性和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土地利用方式的管理
充分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在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前提下,在不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地合理规划旅游风景区,让状观秀丽的自然景色使其成为旅游和疗养胜地,依托湿地景观开展娱乐活动,如观鸟、划船、民族风情游等,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3、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自治县政府十分重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为保护珍稀濒危禽,把大、小苏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列入重点湿地保护工作,对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除在保护区内就地保护外,还进行了人工繁育工作,同时,请省市有关家对湿地保护区的资源进行摸底调查,专派人到香港学习湿地保护的经验和管理模式。自治县湿地植被约有43科148属28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科1属3种;被子植物有20科46属67种;脊椎动物有2纲11目43科12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目录》的有45种。
4、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为了有效地保护湿地景观资源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系
统、自然环境和珍稀濒危物种,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近年来,自治县林业局等部门认真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有效地维持了湿地景观资源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了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在保护区建设过程中,自治县林业局高度重视,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对保护区规划建设的领导;在领导小组的努力下,制定了保护区规划,多渠道争取资金进行规划建设;在农牧民群众中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努力提高全民参与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意识。如今,自治县自然保护区内的农牧民群众参与保护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人为破坏的现象基本得到消除,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了保护区内生态植被系统的恢复。
5、湿地污染控制
为了防治湿地景观资源水体污染,自治县政府积极稳步地实施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使自治县水环境污染控制与防治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停止采伐天然林、开展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和加大山水综合治理等措施,治理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在严格控制工业企业“三废”排放,减轻农药和化肥对湿地的危害;减少矿山尾矿、矿渣、废石、废水的乱排放,防治地质灾害对湿地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以及防治船舶废弃物污染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探索性工作。
6、湿地生态恢复、修复和重建
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多样性生物,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对大苏干湖进行人工围栏封育,为了禁止任何人和牲畜进入该封护区进行破坏或践踏,利用铁丝围栏进行全部封育,封育面积为600公顷,铁丝围栏长约52公里。人工改良草场300公顷,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植被,改善鸟类取食环境。划清四至界线,定植标牌、标桩,设立宣传牌,严格控制人为迫坏和放牧,逐步提高农牧民保护鸟类的意识,杜绝滥捡蛋乱破坏鸟巢现象的发生。
7、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检测体系
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断出台,我们先后与部、省、地等有关专家合作,特别是与美国专家、英国专家进行合作,对我县境内野生动植物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建立了完整的资源档案,同时对某些区域进行专家考察,发表了专题考察报告,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观察并访问自治县湿地植被约有43科148属28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科1属3种;被子植物有20科46属67种;脊椎动物有2纲11目43科12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目录》的有45种。
8、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
近几年来对我县境内的自然保护区组织专家进行了科学考察,同时摸清了有些珍惜稀有物种作了专项科考,详细掌
握了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储存数量等。另外还建立了监测系统,逐步把有些物种纳入了重点保护行列。如美国专家对盘羊作项考察称:境内盘羊储量右达750—800只,大有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价值,美国专家对中国野双峰驼作专项科考称:现存中国野双峰驼650只,而阿尔金山北缘分布区约有300峰,应加强保护,列入濒危物种,改善生存环境,逐步恢复其数量。同时日本鸟类专家给鸟类配带摇控环志研究认为:我县苏干湖是各路鸟类经南迁徙时必经之路,是鸟类停歇、调整自体的重要通道,应加强苏干湖的保护,禁止人为活动(地球之友—日本国,英文版)。
七 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1.1 指导思想
1、本着重点保护珍稀物种,如黑颈鹤等物种,恢复其数量,改善其生态环境为目的而设立了自然保护区;
2、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3、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4、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性;
5、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1.2 规划原则
根据自然保护区内各类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本着全面加强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研究为目的,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持其特有的原始状态,并以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群体而划定。
1.3 依据
依据各区域的现状,以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 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其各保护区的社会、生态、经济大大效益同步发展。
1.4 规划期限
2002年至2030年
1.5 目标
1.5.1 规划期目标
2002年—2010年
2.5.2 远景目标
2011年—2030年
2 湿地保护总体布局
2.1 湿地保护区划
主要有三个分区,小苏干湖建立集旅游、观光、观察鸟类为主的综合保护点;大苏干湖以黑颈鹤分布区为主的鸟类考察、研究、实习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开发点;哈尔腾高原湿地以陆生野生动物为主的以自然景观、登山、冰川游为一体的综合观光点。
2.2 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
建设目标主要依实地情况,分前5年和后20年两步。前5年主要打基础,进入规范运行阶段,争创60%的经济效益;后20年完成项目建设,完善功能与三大效益初具规划阶段。
1、小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区中,建立研究、旅游、观光、观察鸟类为主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观鸟台一座,划艇一艘;
2、大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区中建立跟踪黑颈鹤的监测系统,重点研究黑颈鹤的分布、迁移路线和繁殖区域。建观鸟台两座,观鸟室一间;
3、大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区鸟岛中,建立一个观鸟亭,为各大院校学生、学者提供实习、研究鸟类的场所;
4、以白唇鹿、西藏野驴、盘羊为代表物种的哈尔腾综合野生动物合理利用保护区,重点建设一处研究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场所。
3 湿地保护与管理规则
3.1 湿地保护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的较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保护好湿地,对改善自治县生态环境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县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县份之一,也是全省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县份。湿地的类型较多,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盐沼、水库等各种自然和人工湿地,总面积为289494.2公顷。我县大约有沼泽100339.3公顷;湖泊9169.6475公顷;河流、泉眼等45505.9公顷;境内冰川分布面积为151456.3公顷。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
保护生态多样性和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1.1 土地利用方式的管理
充分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在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前提下,在不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地合理规划旅游风景区,让状观秀丽的自然景色使其成为旅游和疗养胜地,依托湿地景观开展娱乐活动,如观鸟、划船、民族风情游等,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3.1.2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自治县政府十分重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为保护珍稀濒危禽,把大、小苏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列入重点湿地保护工作,对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除在保护区内就地保护外,还进行了人工繁育工作,同时,请省市有关家对湿地保护区的资源进行摸底调查,专派人到香港学习湿地保护的经验和管理模式。自治县湿地植被约有43科148属28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科1属3种;被子植物有20科46属67种;脊椎动物有2纲11目43科12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目录》的有45种。
3.1.3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为了有效地保护湿地景观资源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和珍稀濒危物种,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近年来,自治县林业局等部门认真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有效地维持了湿地景观资源生物的多样
性,促进了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在保护区建设过程中,自治县林业局高度重视,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对保护区规划建设的领导;在领导小组的努力下,制定了保护区规划,多渠道争取资金进行规划建设;在农牧民群众中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努力提高全民参与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意识。如今,自治县自然保护区内的农牧民群众参与保护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人为破坏的现象基本得到消除,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了保护区内生态植被系统的恢复。
3.1.4 湿地污染控制
为了防治湿地景观资源水体污染,自治县政府积极稳步地实施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使自治县水环境污染控制与防治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停止采伐天然林、开展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和加大山水综合治理等措施,治理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在严格控制工业企业“三废”排放,减轻农药和化肥对湿地的危害;减少矿山尾矿、矿渣、废石、废水的乱排放,防治地质灾害对湿地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以及防治船舶废弃物污染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探索性工作。
3.2 湿地生态恢复、修复和重建
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多样性生物,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对大苏干湖进行人工围栏封育,为了禁止任何人和牲畜进入该封护区进行破坏或践踏,利用铁丝围栏进行全部封育,封育面积为600公
顷,铁丝围栏长约52公里。人工改良草场300公顷,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植被,改善鸟类取食环境。划清四至界线,定植标牌、标桩,设立宣传牌,严格控制人为迫坏和放牧,逐步提高农牧民保护鸟类的意识,杜绝滥捡蛋乱破坏鸟巢现象的发生。
3.3 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检测体系
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断出台,我们先后与部、省、地等有关专家合作,特别是与美国专家、英国专家进行合作,对我县境内野生动植物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建立了完整的资源档案,同时对某些区域进行专家考察,发表了专题考察报告,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观察并访问自治县湿地植被约有43科148属28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科1属3种;被子植物有20科46属67种;脊椎动物有2纲11目43科12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目录》的有45种。
3.4 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
近几年来对我县境内的自然保护区组织专家进行了科学考察,同时摸清了有些珍惜稀有物种作了专项科考,详细掌握了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储存数量等。另外还建立了监测系统,逐步把有些物种纳入了重点保护行列。如美国专家对盘羊作项考察称:境内盘羊储量右达750—800只,大有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价值,美国专家对中国野双峰驼作专项科
考称:现存中国野双峰驼650只,而阿尔金山北缘分布区约有300峰,应加强保护,列入濒危物种,改善生存环境,逐步恢复其数量。同时日本鸟类专家给鸟类配带摇控环志研究认为:我县苏干湖是各路鸟类经南迁徙时必经之路,是鸟类停歇、调整自体的重要通道,应加强苏干湖的保护,禁止人为活动(地球之友—日本国,英文版)。
4. 重点工程
4.1 湿地保护优先及生态恢复工程
1982年我县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来,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县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2个,其面积为73520平方公里,近40%的自然湿地纳入了保护范围,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制定了《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湿地保护行动计划》、《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完成了全县湿地资源调查,为加强湿地保护奠定了基础。探索性地开展了湿地保护和恢复试点,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广泛开展了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和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促进了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湿地的认识正在经历着把湿地看成是荒滩荒地到将湿地作为国家重要生态资源的转变。相应的,在思想观念上正在经历由注重开发利用到保护与利用并重,并逐步做到保护优先的转变。这些转变虽然是初步的,但对湿地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生态功能为中
心,按照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紧紧依靠地方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力量,全面实施好《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努力实现湿地保护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到2010年,使我县60%的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和初步扭转;到2030年,使70%以上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湿地保护与利用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完善的自然湿地保护网络和管理体系。
实现上述目标,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应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保护发展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树立保护为基础的思想,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严格保护规范利用行为,以科学利用巩固保护成果,把湿地保护管理引入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把湿地保护发展与增加群众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这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三是重点工程实施与面上工作的关系。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是林业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湿地事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施好湿地保护工程的同时,做好湿地保护面上的工作,做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四是部门主导与依靠各方力量的关系。按照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的要求,在认真履行林业部门自身职责的同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有利局面。 实现上述目
标,必须抓好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共管、提高保护能力建设五大优先工程。湿地保护优先工程,就是加强湿地保护区建设,发挥保护区在保护自然湿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控制湿地的污染。湿地恢复优先工程,就是在重要湿地保护区开展水资源调配与管理,对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综合整治,努力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可持续利用示范优先工程,就是选择具有开发潜力、有示范意义的区域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为湿地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经验。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建设优先工程,就是以社区为湿地保护的基层单位,以保护为中心设计和规划项目,大力实施有利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社区发展项目。提高保护能力建设优先工程,就是建立国家和地方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同时必须抓好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共管、提高保护能力建设五大优先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为湿地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经验。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建设优先工程,就是以社区为湿地保护的基层单位,以保护为中心设计和规划项目,大力实施有利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社区发展项目。提高保护能力建设优先工程,就是建立国家和地方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
5 效益分析
5.1 湿地的生态效益
我县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依赖于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许多是我省珍稀特有的物种,据调查,栖息于我县各湿地的鸟类资源52种,分布储量达5万多只。而且日本有关鸟类专家调查发现,苏干湖属鸟类向南迁徙的一个重要停歇地,部分鸟类经此作短暂停留,调整身体后才能飞往南方有关海域(地球之友—日本国,英文版),可见在地理上也占有其极重要的位臵。
5.2 社会效益
(1)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
(2)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
(3)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4)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5)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
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6)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等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7)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8)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地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旅游景点,使儒城里人无法体验的,因此合理有规划地开展旅游风景区,进行观岛、宣传、保护为一体的娱乐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5.3 经济效益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特点,开展群众性观鸟活动,爱鸟周活动及教学试验基地,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使其创汇一定的经济效益。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前 言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如同森林、耕地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等,均属湿地范畴。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阿克塞县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样,造就了包括《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录》列出的大、小苏干糊湿地类型,提供了多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好阿克塞县的湿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农牧业活动的加剧,采矿业的兴起和旅游业的发展,为解决农业用地的扩张和发展经济,对湿地的不合
理开发利用导致阿克塞县天然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植被资源过度砍伐及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湖泊泥沙瘀积等等,使阿克塞县湿地资源已经遭受了严重破坏,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湿地就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制定一个既符合阿克塞县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既是当务之急,更是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势在必行的重大举措。
一、湿地与保护现状
1、 阿克塞县湿地概况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位于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幅员辽阔,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地形东南部高于西北部,祁连山西向余脉与阿尔金山东向余脉连成一片,境内主要山脉有阿尔金山、党河南山、土尔根达板山、喀克特蒙克山等四座山脉形成,高山褶皱,谷地、高原、湖泊、戈壁、荒漠等地貌类型。平均海拔3200米左右,在全县3.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论是辽阔无垠的哈尔腾大草原上,还是连绵起
伏的安南坝荒漠草原上,以及绿草茵茵、碧波涟漪的海子苏干湖畔上 ,均仍有许多珍惜的野生动物活沃地生存在这里。对全县境内的所有河流、泉眼、湖泊、沼泽及泥炭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汇编,经调查发现全县境内共有河流、泉眼56条;湖泊共3个;沼泽、泥炭5片。自治县境内的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但由于气候复杂,温差大,形成不同而又复杂多变的植被群落,即有高寒湿润植物,又有温带性超旱生植被类型,植被具明显的垂直地带结构。其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3000m~3700m为山地草原带。主要植被为芨芨草、灌木亚菊、合头草,其次为短花针茅、沙生针茅、冰草、单枝麻黄等植物群落;海拔3700m~4000m为亚高山草原地带。主要有金露梅、多裂荽陵菜、小丛红景天、其次赖草、垂穗披碱草、蒿属、高山针茅等。海拔4000m~4500m属高寒草原带。主要植被为高原早熟禾、高山嵩草、圆囊苔草、灰绿藜,其次垫状驼绒藜,镰形棘豆、红花岩黄芪等豆科牧草。海拔4500m~5200m为高寒漠地带。主要植被有灰绿藜、黑褐苔草、苔状蚤缀、其次还有尖叶龙胆、火绒草及水母雪莲。
2、湿地面积与分布
阿克塞县总湿地面积为130516.807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
4.15%。主要分布在阿克塞县海子片、哈尔腾地区、前山片等,既有高山湖泊,又有平原沼泽,地貌类型千差万别,气候独特,湿地类型多种多样,数量繁多,大有保护、观赏、开发利用价值。
3、类型和面积
阿克塞县的主要湿地类型可分为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等, 其中湖泊湿地9169.6475公顷,占总湿地面积的7.03%;河流、泉眼湿地30729.5295公顷,占总湿地面积的23.54%;沼泽湿地90597.0134公顷,占总湿地面积的69.41%;人工湿地20.6172公顷。
4、主要分布
阿克塞县湿地主要分布在海子片、大、小哈尔腾河流域及当中泉和努呼图等地,主要以湖泊和沼泽为主;民主前山片、团结前山片、安南坝片主要以河流和泉眼、溪水为主;其中海子片的面积为最大,总87832.8200公顷,约占总湿地面积的67.3%。
6、湿地资源
(1)特点
阿克塞县湿地县湿地资源类型繁多,分布广、面积大,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
类型多 按湿地主要类型可划分为沼泽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湿地,其中沼泽湿地面积较大,约占总湿地面积的69.41%。
面积大 阿克塞县湿地县大、小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区已列入《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录》,甘肃省最大的内陆湖。其中天然湖泊面积约有9169.6475公顷;河流、泉眼约30729.5295公顷;沼泽地约有90597.0134公顷。
分布广 我县主要湿地分布在海子盆地,也有一部分位于大、小哈尔腾地区,还有民主前山、团结前山和安南坝地区,既有平原湿地,又有高原湿地,景观独特,类型复杂,丰富多样。
生物多样性丰富 我县各类湿地生境中,生活或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不仅品种、数量繁多,而且分布广又独特。有些是我省特有的物种,具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据调查,我县湿地植被主要以高寒湿润植物,又有温带性超旱生植物为主,共有43科148属308种。而我县湿地鸟类资源不论数量,还是品种都比较丰富,据调查,我县湿地资源有脊椎动物2纲11目43科126种,其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有8种,占湿地鸟类总数的16%,分布数量约有4-5万只。
7、水资源
(1)沼泽湿地 阿克塞县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海子高盆、大、小哈尔腾地区,该类型面积约有90597.0134公顷,主要特点为:一是植被类型丰富,对各种鸟类和陆生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二是海拔高、气候寒冷,对有些高原珍禽的分布、生息提供了理想的天然场所。
(2)湖泊湿地 阿克塞县湖泊湿地主要位于海子高盆,以大、小苏干湖为主,总面积为9169.6475公顷,两湖相约20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内陆湖之一。其主要特点为:一是面积 大,植被繁茂,是主要的鸟类停歇繁殖地之一。据日本
有关专家研究,有些鸟类从北方的小西伯利亚、阿姆加尔河一带迁徙至苏干湖,短暂调整身体后,又飞向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海域(《地球之友》杂志----- 英文版)。二是鸟类种类、品种繁多,据调查有各种鸟类多达126种,4-5万只左右(见附录)。具有很高的观赏、科研价值。
(3)河流湿地 阿克塞县河流湿地主要位于哈尔腾地区、前山及安南坝地区,总面积约有30729.5295公顷,主要是海拔高、人烟稀少,植被种类繁多,对一些高原珍禽及陆生野生动物提供了独特的天然场所。
8、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即2纲11目43科12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目录》的有4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蒙古野驴、雪豹、金雕、胡兀鹫、秃鹫、白肩雕等13种,占总数的28%;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阿尔金山盘羊、岩羊、鹅喉羚、棕熊、猞猁、喜玛拉雅雪鸡、黑腹沙鸡、红隼、猎隼、大鵟、雕鴞、纵纹腹小鴞、荒漠猫等32种,占总数的71%;列入《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有20种,占重点保护总数44%(详见附录)。
(1) 脊椎野生动物
主要有豺、狼、棕熊、石貂、蒙古野驴、盘羊、岩羊、鹅喉羚等20种。
(2) 鸟类
主要有天鹅、黑鹳、黑颈鹤、灰鹤、黑耳鸢 、玉带海雕 、胡兀鹫 、秃鹫 、白头鹞、普通鵟、大鵟、金雕、红隼、猎隼 、西玛拉雅雪鸡等52种。
(3) 高地寒漠动物群
这个动物群主要有适应高山裸岩和高山寒漠草甸环境的动物所组成。其中鸟类有西喜玛拉雅雪鸡、高山兀鹫、胡兀鹫、大鵟等;兽类有盘羊、岩羊、雪豹、棕熊等,这个动物群的大多数种类与高山草甸动物群交错分布。
(4) 高地草甸——草原动物群
这一动物群主要分布与海拔2300—4100m,植被早熟禾、紫花针茅、高山嵩草、冰草、红景天等。主要动物有蒙古野驴、盘羊、沙鸡、石鸡等(详细见附录)。
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分布着高寒湿润植物,温带性超旱生植物等为主的共43科148属28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科1属3种;被子植物有20科46属67种;缺乏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详细见附录)。
(1) 药用植物 主要有大黄、小丛红景天、高寒棘豆、锁阳、金色补血草、尖叶龙胆、水母雪莲等10种。
(2)观赏植物 主要有小叶忍冬、康定风毛菊、红花岩黄芪、葡匐水柏枝、雾冰藜等9种。
9、农地储备资源
自治县农业储备资源相对滞后,主要有多坝沟农业灌溉地、安南坝饲草料灌溉基地和红柳湾农业开发区等,总共农业灌溉地有6882亩。主要以饲草料为主,还有小麦、胡麻等农作物。多坝沟农业灌溉地引水渠75公里,引水流量为0.2立方米/秒;红柳湾农业开发区引水渠152.62公里,基本满足自治县农田灌溉的需求。
10、矿山资源
阿克塞地域辽阔,在地质发展史中,由于经过多次强大构造运动,逐步形成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态,因而形成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仅矿种多,而且矿床类型全,有黄金、石棉、铁、铜、锡、铅、锌、锰、钨、水晶石等40多种,除石棉蕴藏十分丰富,已形成规模开采外,其余矿产资源由于地质工作程度不够,尚处于待开发阶段。如红柳沟铁矿、铅锌矿、小苏干湖盐矿、长草沟白云母矿、石膏矿、木坝尔煤矿、哈尔腾金矿、小鄂博图钨矿等。
石棉 阿克塞县石棉矿主要产地有红柳沟和安南坝,属大型矿床。探明储量为4200万吨。石棉蕴藏量仅次于青海和四川,居全国第三位,名列全省之首,年产石棉13.5万吨,创产值2.2亿元;石棉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1.5%;石棉企业上缴自治县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7%。有石棉开采企业29家,从业人员4500多人。
沙金矿 位于哈尔腾河流域,主要蕴藏在第四系阶地及河滩中。含金层有砾石、沙、粘土质沙土等组成。含金品位
在1克/立方米左右。
食盐 钾盐 芒硝矿 已知矿产地2处,其中矿点1处(阿克塞县小苏干糊),矿化点1处(阿克塞县当中泉)。
11、旅游资源
阿克塞地域辽阔,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部分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其中有的旅游项目和景点已达到一级,特别是土尔根达板冰川景观更被专家们称赞为特级。旅游资源主要有冰川、戈壁、沙漠、草原、湖泊、高山等,资源种类多,以壮丽、粗犷、神秘为特征。
苏干湖景点 苏干湖景点距县城100多公里,水域面积为9169.6475公顷,平均水深3米。景点配套设施齐全,建有湖心亭、餐厅、水塔等,是一个既能领略草原自然风光又能欣赏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
敦德冰川及哈尔腾国际狩猎场野生动物观光旅游景区 两个景区距县城200余公里,敦德冰川可攀登观光的冰川有7条,景内冰川面积1625.658平方公里,是集探险旅游、自然风光及科学研究为一体的自然景观。
哈尔腾国际狩猎场,群山环抱,山峰终年积雪,峡沟幽长,景色独特而壮观。有野牦牛、盘羊、岩羊等40多种动物。 安南坝国家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 距县城80多公里,有荒漠、沙漠、峡沟等独特的旅游景观,此外还能观赏到世界级濒危动物—野双峰驼,是观光旅游,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二、阿克塞县湿地保护与管理现状
1、保护现状
一九八二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了保护,强化了管理水准,加大了宣传力度,提高了公众意识,同时和省地有关专家一起进行湿地调查,建立了资源档案,经近一段时间的加强保护,各类鸟类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多,有些珍稀品种如黑颈鹤、黑鹳等逐年增加,使各种水鸟由刚建立的2万多只发展到现在的5万多只。同时发现病饿幼鸟,有人主动饲养;发现用枪打鸟现象,有人主动阻止的感人事迹。
为了近一步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功能,自治县建立县野生动物保护站,配备专人,划拔专款,加强了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各项职能,提高了宣传力度,同时派专人到香港等地考察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了详细的资源档案,经调查,自治县各湿地保护区 栖息着7目12科52种鸟类,使成为我省面积大、鸟类资源最丰富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
2、湿地多样性保护
自治县对湿地多样性保护十分重视,积极聘请兰州大学、陕西濒危动物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湿地资源进行考察
的同时,专门派人到香港考察学习,以便提高管理和保护能力。根据科考统计湿地资源内各类鸟类共126种,其中属国家Ⅰ、Ⅱ级保护的鸟类有45种。为加强对湿地野生动物资源的易地保护,我省已建立两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对高原珍禽—黑颈鹤进行顶点观测。目前有起始的16只发展到现在的50多只。
另外为了提高全社会全民湿地保护意识,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并利用印刷画册、报刊、录象片等进行宣传,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促进了全民湿地保护意识的提高。
3、湿地保护区和重要湿地建设
依据我县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一九八二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省办公厅先后批准建立了两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即大、小苏干湖侯鸟自然保护区。苏干湖喉鸟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克塞县西南部的海子草原西端,距县城约80公里—100公里,冷敦公路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苏干湖保护区总面积约16500公顷,这里栖息着黑颈鹤、黑鹳、白天鹅、灰鹳等50多种鸟类约四、五万头(只)。
为了保护自治县现有的湿地资源,县上采取多种手段,多方筹资,利用铁丝围栏、退畜还草、建立保护点等措施,减少人为破坏、过度放牧等现象,同时对湿地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划定四至界限,保护区域里设立观鸟亭、宣传栏,配备保护员等来恢复和发展湿地资源。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
区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纳入自治县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
4、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自治县政府发布实施《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水资源监督管理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规章。对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建立“水源-水厂-水龙头-排水-治污”的一条龙供排水体制。为了使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观和人为的水土流失得到根治,按照水土流失的原因、形式、破坏程度、治理能力和效益等方面,建立健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和治理措施,划定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和保护区。一是依法行政,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保护好现有植被,重点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二是实施分片管理,分离指导。实行围栏、封育、轮牧、休牧、建设人工草场。三是加强封育保护,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大范围生态环境改善。四是科学规范,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治理区的水土流失减轻。
5、湿地生态治理和污染控制
为了保护自治县现有的湿地资源,自治县至90年代以来,对湿地周遍牧区实行划区轮牧,加大出栏率,减少牲畜对草场的压力,提高全社会全民湿地保护意识,严格控制牧民乱砍乱挖、就地取材的不良习惯。实行围栏、封育、轮牧、休牧、建设人工草场,对牲畜的管理上由放养变为圈养,由自然取食变为人工取食,通过这些手段,有利地保护了现有
的草场,因而湿地资源也相因的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自治县重点把工业污染治理放在工作首位,积极探索研究,发明了双流式石棉粉尘装臵技术,有效控制了石棉粉尘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旅游垃圾进行分类包装焚烧的方法,有利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同时为了防治生态环境污染,自治县哈尔腾金矿已封闭。
三、管理状况
通过省内外有关专家进行合作,对湿地资源进行了资源调查,据调查我县湿地植被约有18科30属41种,而鸟类资源有51种,其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兽类有10种,占湿地鸟类总数的16%,分部数量约为4——5万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目录》的鸟类有11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2种,二级保护的有9种。自70年代以来,对我县境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组织专家进行了几次科学考察,同时对有些珍惜物种作了专项科考,详细掌握了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储存数量等,认为各种鸟类的分布数量约为4—5万只。另外专门派人到香港考察学习,以便提高管理和保护能力。为了加强保护湿地资源,启动封山禁牧项目。一是有利地保护了高原珍禽黑颈鹤的栖息地和繁殖地。目前由原来的16只已发展到50多只;二是为各路迁移鸟类创造良好的停歇场所。日本鸟类专家给鸟类配带摇控环志研究认为:我县苏干湖是各路鸟类经南迁徙时必经之路,是鸟类停歇、栖息、调整自体的重要通道,应加强苏干湖的保护,禁
止人为活动;三是在苏干湖栖息繁殖的各类鸟类提供良好的繁殖场所。
1、湿地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
自一九八二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省办公厅先后批准建立两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以来,自治县建立了两处保护点,隶属于县林业局的领导下开展业务工作,各自划定保护区域,分别管理大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和小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禁止各类违法案件的发生。经近一段时间的加强保护,各类鸟类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多,有些珍稀品种如黑颈鹤、黑鹳等逐年增加,使各种水鸟由刚建立的2万多只发展到现在的5万多只。
2、湿地管理立法、政策和措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自治县人大颁布实施了《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强了保护,强化了管理水准,加大了宣传力度,提高了公众意识,同时和省地有关专家一起进行湿地调查,建立了资源档案,经近一段时间的加强保护,各类鸟类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多,有些珍稀品种如黑颈鹤、黑鹳等逐年增加,使各种水鸟由刚建立的2万多只发展到现在的5万多只。同时发现病饿幼鸟,有人主动饲养;发现用枪打鸟现象,有人主动阻止的感人事迹。
3、湿地科学研究和资源调查
自70年代以来对我县境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组织专家进行了几次科学考察,同时派专人到香港实地考察学习,对有些珍惜稀物种作了专项科考,详细掌握了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储存数量等,认为我县湿地保护区中各种鸟类的分布数量约为4-5万只。另外还建立了监测系统,逐步把有些物种纳入了重点保护行列。如经观测栖息在这里的黑颈鹤数量逐年增多,目前已达到50多只。同时日本鸟类专家给鸟类配带摇控环志研究认为:我县苏干湖是各路鸟类经南迁徙时必经之路,是鸟类停歇、栖息、调整自体的重要通道,应加强苏干湖的保护,禁止人为活动(见《地球之友-日本国》杂志英文版中)。
4、宣传与教育
为了提高全社会全民湿地保护意识,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把宣传的主要对象放在中小学学生、农牧民上,培养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举办培训办和学习办,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湿地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印刷画册6000多册,制作录象片5盘等,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促进了全民湿地保护意识的提高。
5、国际合作
(1)自70年代以来对我县境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组织专家进行了几次科学考察,同时派专人到香港实地考察学习,对
有些珍惜稀物种作了专项科考,详细掌握了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储存数量等,认为我县湿地保护区中各种鸟类的分布数量约为4-5万只。另外还建立了监测系统,逐步把有些物种纳入了重点保护行列。如经观测栖息在这里的黑颈鹤数量逐年增多,目前已达到50多只。同时日本鸟类专家给鸟类配带摇控环志研究认为:我县苏干湖是各路鸟类经南迁徙时必经之路,是鸟类停歇、栖息、调整自体的重要通道,应加强苏干湖的保护,禁止人为活动(见《地球之友-日本国》杂志英文版中)。
(2)美国专家 Richard B Harris 对我县境内各类动物的栖息地、活动规律、分布量进行了4-5年的科学考察。特别是1997年对各类动物的夏天栖息地、活动规律、分布量进行了考察、1998年对各类动物的冬天栖息地、活动规律、分布量进行了考察、1999年对各类动物的春天栖息地、活动规律、分布量进行了考察、2000年对各类动物进行了全面大普查。同时得出结论:自治县境内野牦牛的分布量约150头、西藏野驴约600头、白唇鹿约40只、盘羊储量约750~800只、岩羊可达2000多只,并认为该地区各类野生动物的发展是健康的。并把调查结论多次发表在美国《羊科》杂志、《世界自然联盟》杂志、英国《Oryx》杂志上,得到国内外专家们的肯定。
(3) 英国科学家John Hare对中国野双峰驼的栖息地、种群数量、分布区域等进行了长达4-5年的科学考察,得出
结论:阿尔金山北麓及库穆塔格沙漠南沿是中国野双峰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在一九九五年的考察中,他在该地区共观察到106峰,并任为该分布区域野双峰驼数量可达250~300峰(Hare ,J,(1997)The Wild Bactrian Camel 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in China: The need for urgent action.Oryx,31,45~48)。他同时在安南坝地区观察到49峰野双峰驼,其中雌性个体19峰,亚成体12峰,占观察到总数的46%。
四、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农牧业活动的加剧,采矿业的兴起和旅游业的发展,为解决农业用地的扩张和发展经济,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阿克塞县天然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植被资源过度砍伐及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湖泊泥沙瘀积等等,使阿克塞县湿地资源已经遭受了严重破坏,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主要威胁如下:
(1)湿地自然保护区均属牧民放牧点,故家牲、人类活动频繁,野生动物栖息地逐步萎缩。
(2)有些自然保护区毗邻矿区,不同程度地受开矿者的威胁。
(3)湿地周边牧户羊群和牧民的逐年增多,捡鸟蛋和破坏
鸟巢的事件经常发生,迫使有的鸟类在戈壁滩或山里筑巢,使得大量的幼鸟中途而死亡,数量逐年下降。
(4)由于对自治县境内的苏干湖开辟了旅游景点,管理不善,规划不严,对水地资源进行盲目性的开采,导致水污染,为湿地自然保护区带来一定威胁。
1、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
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过度的和不合理的用水已使自治县湿地供水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一是因过度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使自治县矿区湿地水文受到威胁,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下游缺水,大量植被死亡,沙进人退。二是对海子盆地周边天然草原进行截水灌溉,导致湖泊萎缩,水质咸化。三是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湖泊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挖沟排水,又使湿地不断疏干,导致湿地水文变化,功能下降,湿地消失。四是自80年代以来,在海子湿地打机井23眼,灌溉面积达6万多亩,但由于缺乏规划和措施,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盐渍化程度加剧,草地质量下降。对此自治县政府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详细规划,科学决策,合理部署,把环境污染放在优先的位臵上,然后再上项目,同时纳入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
2、湿地污染加剧
污染是自治县湿地资源面临的最威胁之一,湿地污染不仅是水质恶化,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自
治县境内许多天然湿地已成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特别是自治县河流、泉眼等湿地的污染十分严重。据2000年在自治县境内开矿比较严重的阿克塞沟、红柳沟及哈尔腾河流域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工业粉尘控制目标300吨,实际排放量250吨;烟尘控制目标10吨,实际排放量6吨;二氧化硫控制目标10吨,实际排放量9.6吨;化学耗氧量控制目标100吨,实际排放量98.6吨;工业固废控制目标5000吨,实际排放量4800吨;从上述各类指标来看,失去了饮用水功能,局部地区污染较为严重,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也直接造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多同程度的危害。
3、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由于自治县境内的各湿地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自治县政府聘请相关专家对各功能区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合理部署,同时把防治环境污染放在优先的位臵上进行上项目,因此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生物资源滥以过度开采的现象不很突出。
4、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由于自治县湿地资源的上游生态环境受到掠夺性开采,导致下游土地沙化,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和短缺,严重阻碍了农牧业生产。特别是自治县境内建立的金山水库的水源来自党河,水质含沙量高,导致水库泥沙淤积日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流入水库的泥沙多达1万立方米。
5、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一是因过度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使自治县矿区湿地水文受到威胁,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下游缺水,大量植被死亡,沙进人退。二是对海子盆地周边天然草原进行截水灌溉,导致湖泊萎缩,水质咸化。三是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湖泊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挖沟排水,又使湿地不断疏干,导致湿地水文变化,功能下降,湿地消失。四是自80年代以来,在海子湿地打机井23眼,灌溉面积达6万多亩,但由于缺乏规划和措施,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盐渍化程度加剧,草地质量下降,草场沙化。
五、原因分析
我县在湿地建立和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人口不断增多,牲畜数量逐年增多,出现草场退化,产草量下降,使得湿地利用率下降,对鸟类资源的安家落户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
(1)开展旅游景点,对湿地的保护带来不利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部大开发的兴起,近年来昔日的候鸟自然保护区便成为今日的旅游景点,道路、景点、建筑物的建起,人类活动的加据,使得各种鸟类丧失了栖息空间,活动范围急剧减少,出现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部分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鸟类资源的生存繁衍。
(2)过度放牧活动,鸟类生栖范围逐年萎缩。由于我县各
湿地保护区均属于牧民的放牧草场,虽然划定了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但土地使用权仍属牧民放牧点,所以我县两乡近40户牧民的夏秋草场使在湿地保护区四周,放牧期长达六个月。这样鸟类的栖息范围逐年萎缩,草场出现退化,鸟类的食物减少,直接影响着产卵繁殖。
1、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湿地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难以发挥作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有法变通执行,或以地方利益为重,执法人员不足或认识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技术施备或通讯、交通等设施,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2、自然保护区建设不完善
县上虽然建立了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但目前我们的保护意识仍比较差,各级政府认识程度较低,虽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仍无法发挥其省级保护区的作用,存在一种对自然掠夺占用思想,所以保护区还处于原始发展状态。
3、法制体系不完善
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湿地保护的条款比较分散,难以很好发挥作用。在执法方面,也存在着执法人员不足,缺少必要的技术装备以及交通、通讯等设施,影响了正常的执法工作。
4、监测体制不完善
缺乏对资源和土地利用后湿地生态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监测。对污染监测,在布点的数量、测定的时间等方面都未能达到要求;在使用的检测方法、设备上也存在差异,检测标准尚未统一,难以实现信息成果共享。
5、湿地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不健全
尚未对湿地做出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因此,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系列分析比较困难,加之以往对湿地功能和效益评价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对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评估的研究开展的也比较少,满足不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共众对湿地的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和准确评价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6、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缺乏
资金严重缺乏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湿地的调查、区划、监测、宣传、执法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由于缺乏专门资金,使许多湿地保护项目和相关问题均难以实施,已建立的保护区不能发挥其功能,故社会、生态效益均低下。
7、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滞后
湿地保护是一相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要求,
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都不够。因此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是自治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8、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薄弱
缺乏人才,技术水平落后。保护区的管理、规划、结构等方面仍是原始的自然状态。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指定有关可操作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资源档案,提高管理水平带一定的困难。因此管理技术和手段仍比较落后。
六、湿地保护与管理规则
1、湿地保护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的较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保护好湿地,对改善自治县生态环境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县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县份之一,也是全省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县份。湿地的类型较多,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盐沼、水库等各种自然和人工湿地,总面积为130516.8076公顷。我县大约有沼泽90597.0134公顷;湖泊9169.6475公顷;河流、泉眼等30729.5295公顷;人工湿地20.6172公顷。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
物、保护生态多样性和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土地利用方式的管理
充分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在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前提下,在不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地合理规划旅游风景区,让状观秀丽的自然景色使其成为旅游和疗养胜地,依托湿地景观开展娱乐活动,如观鸟、划船、民族风情游等,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3、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自治县政府十分重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为保护珍稀濒危禽,把大、小苏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列入重点湿地保护工作,对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除在保护区内就地保护外,还进行了人工繁育工作,同时,请省市有关家对湿地保护区的资源进行摸底调查,专派人到香港学习湿地保护的经验和管理模式。自治县湿地植被约有43科148属28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科1属3种;被子植物有20科46属67种;脊椎动物有2纲11目43科12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目录》的有45种。
4、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为了有效地保护湿地景观资源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系
统、自然环境和珍稀濒危物种,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近年来,自治县林业局等部门认真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有效地维持了湿地景观资源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了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在保护区建设过程中,自治县林业局高度重视,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对保护区规划建设的领导;在领导小组的努力下,制定了保护区规划,多渠道争取资金进行规划建设;在农牧民群众中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努力提高全民参与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意识。如今,自治县自然保护区内的农牧民群众参与保护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人为破坏的现象基本得到消除,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了保护区内生态植被系统的恢复。
5、湿地污染控制
为了防治湿地景观资源水体污染,自治县政府积极稳步地实施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使自治县水环境污染控制与防治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停止采伐天然林、开展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和加大山水综合治理等措施,治理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在严格控制工业企业“三废”排放,减轻农药和化肥对湿地的危害;减少矿山尾矿、矿渣、废石、废水的乱排放,防治地质灾害对湿地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以及防治船舶废弃物污染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探索性工作。
6、湿地生态恢复、修复和重建
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多样性生物,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对大苏干湖进行人工围栏封育,为了禁止任何人和牲畜进入该封护区进行破坏或践踏,利用铁丝围栏进行全部封育,封育面积为600公顷,铁丝围栏长约52公里。人工改良草场300公顷,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植被,改善鸟类取食环境。划清四至界线,定植标牌、标桩,设立宣传牌,严格控制人为迫坏和放牧,逐步提高农牧民保护鸟类的意识,杜绝滥捡蛋乱破坏鸟巢现象的发生。
7、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检测体系
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断出台,我们先后与部、省、地等有关专家合作,特别是与美国专家、英国专家进行合作,对我县境内野生动植物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建立了完整的资源档案,同时对某些区域进行专家考察,发表了专题考察报告,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观察并访问自治县湿地植被约有43科148属28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科1属3种;被子植物有20科46属67种;脊椎动物有2纲11目43科12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目录》的有45种。
8、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
近几年来对我县境内的自然保护区组织专家进行了科学考察,同时摸清了有些珍惜稀有物种作了专项科考,详细掌
握了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储存数量等。另外还建立了监测系统,逐步把有些物种纳入了重点保护行列。如美国专家对盘羊作项考察称:境内盘羊储量右达750—800只,大有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价值,美国专家对中国野双峰驼作专项科考称:现存中国野双峰驼650只,而阿尔金山北缘分布区约有300峰,应加强保护,列入濒危物种,改善生存环境,逐步恢复其数量。同时日本鸟类专家给鸟类配带摇控环志研究认为:我县苏干湖是各路鸟类经南迁徙时必经之路,是鸟类停歇、调整自体的重要通道,应加强苏干湖的保护,禁止人为活动(地球之友—日本国,英文版)。
七 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1.1 指导思想
1、本着重点保护珍稀物种,如黑颈鹤等物种,恢复其数量,改善其生态环境为目的而设立了自然保护区;
2、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3、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4、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性;
5、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1.2 规划原则
根据自然保护区内各类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本着全面加强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研究为目的,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持其特有的原始状态,并以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群体而划定。
1.3 依据
依据各区域的现状,以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 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其各保护区的社会、生态、经济大大效益同步发展。
1.4 规划期限
2002年至2030年
1.5 目标
1.5.1 规划期目标
2002年—2010年
2.5.2 远景目标
2011年—2030年
2 湿地保护总体布局
2.1 湿地保护区划
主要有三个分区,小苏干湖建立集旅游、观光、观察鸟类为主的综合保护点;大苏干湖以黑颈鹤分布区为主的鸟类考察、研究、实习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开发点;哈尔腾高原湿地以陆生野生动物为主的以自然景观、登山、冰川游为一体的综合观光点。
2.2 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
建设目标主要依实地情况,分前5年和后20年两步。前5年主要打基础,进入规范运行阶段,争创60%的经济效益;后20年完成项目建设,完善功能与三大效益初具规划阶段。
1、小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区中,建立研究、旅游、观光、观察鸟类为主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观鸟台一座,划艇一艘;
2、大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区中建立跟踪黑颈鹤的监测系统,重点研究黑颈鹤的分布、迁移路线和繁殖区域。建观鸟台两座,观鸟室一间;
3、大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区鸟岛中,建立一个观鸟亭,为各大院校学生、学者提供实习、研究鸟类的场所;
4、以白唇鹿、西藏野驴、盘羊为代表物种的哈尔腾综合野生动物合理利用保护区,重点建设一处研究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场所。
3 湿地保护与管理规则
3.1 湿地保护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的较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保护好湿地,对改善自治县生态环境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县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县份之一,也是全省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县份。湿地的类型较多,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盐沼、水库等各种自然和人工湿地,总面积为289494.2公顷。我县大约有沼泽100339.3公顷;湖泊9169.6475公顷;河流、泉眼等45505.9公顷;境内冰川分布面积为151456.3公顷。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
保护生态多样性和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1.1 土地利用方式的管理
充分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在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前提下,在不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地合理规划旅游风景区,让状观秀丽的自然景色使其成为旅游和疗养胜地,依托湿地景观开展娱乐活动,如观鸟、划船、民族风情游等,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3.1.2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自治县政府十分重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为保护珍稀濒危禽,把大、小苏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列入重点湿地保护工作,对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除在保护区内就地保护外,还进行了人工繁育工作,同时,请省市有关家对湿地保护区的资源进行摸底调查,专派人到香港学习湿地保护的经验和管理模式。自治县湿地植被约有43科148属28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科1属3种;被子植物有20科46属67种;脊椎动物有2纲11目43科12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目录》的有45种。
3.1.3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为了有效地保护湿地景观资源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和珍稀濒危物种,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近年来,自治县林业局等部门认真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有效地维持了湿地景观资源生物的多样
性,促进了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在保护区建设过程中,自治县林业局高度重视,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对保护区规划建设的领导;在领导小组的努力下,制定了保护区规划,多渠道争取资金进行规划建设;在农牧民群众中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努力提高全民参与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意识。如今,自治县自然保护区内的农牧民群众参与保护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人为破坏的现象基本得到消除,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了保护区内生态植被系统的恢复。
3.1.4 湿地污染控制
为了防治湿地景观资源水体污染,自治县政府积极稳步地实施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使自治县水环境污染控制与防治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停止采伐天然林、开展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和加大山水综合治理等措施,治理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在严格控制工业企业“三废”排放,减轻农药和化肥对湿地的危害;减少矿山尾矿、矿渣、废石、废水的乱排放,防治地质灾害对湿地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以及防治船舶废弃物污染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探索性工作。
3.2 湿地生态恢复、修复和重建
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多样性生物,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对大苏干湖进行人工围栏封育,为了禁止任何人和牲畜进入该封护区进行破坏或践踏,利用铁丝围栏进行全部封育,封育面积为600公
顷,铁丝围栏长约52公里。人工改良草场300公顷,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植被,改善鸟类取食环境。划清四至界线,定植标牌、标桩,设立宣传牌,严格控制人为迫坏和放牧,逐步提高农牧民保护鸟类的意识,杜绝滥捡蛋乱破坏鸟巢现象的发生。
3.3 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检测体系
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断出台,我们先后与部、省、地等有关专家合作,特别是与美国专家、英国专家进行合作,对我县境内野生动植物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建立了完整的资源档案,同时对某些区域进行专家考察,发表了专题考察报告,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观察并访问自治县湿地植被约有43科148属28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科1属3种;被子植物有20科46属67种;脊椎动物有2纲11目43科12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目录》的有45种。
3.4 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
近几年来对我县境内的自然保护区组织专家进行了科学考察,同时摸清了有些珍惜稀有物种作了专项科考,详细掌握了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储存数量等。另外还建立了监测系统,逐步把有些物种纳入了重点保护行列。如美国专家对盘羊作项考察称:境内盘羊储量右达750—800只,大有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价值,美国专家对中国野双峰驼作专项科
考称:现存中国野双峰驼650只,而阿尔金山北缘分布区约有300峰,应加强保护,列入濒危物种,改善生存环境,逐步恢复其数量。同时日本鸟类专家给鸟类配带摇控环志研究认为:我县苏干湖是各路鸟类经南迁徙时必经之路,是鸟类停歇、调整自体的重要通道,应加强苏干湖的保护,禁止人为活动(地球之友—日本国,英文版)。
4. 重点工程
4.1 湿地保护优先及生态恢复工程
1982年我县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来,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县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2个,其面积为73520平方公里,近40%的自然湿地纳入了保护范围,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制定了《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湿地保护行动计划》、《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完成了全县湿地资源调查,为加强湿地保护奠定了基础。探索性地开展了湿地保护和恢复试点,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广泛开展了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和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促进了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湿地的认识正在经历着把湿地看成是荒滩荒地到将湿地作为国家重要生态资源的转变。相应的,在思想观念上正在经历由注重开发利用到保护与利用并重,并逐步做到保护优先的转变。这些转变虽然是初步的,但对湿地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生态功能为中
心,按照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紧紧依靠地方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力量,全面实施好《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努力实现湿地保护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到2010年,使我县60%的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和初步扭转;到2030年,使70%以上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湿地保护与利用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完善的自然湿地保护网络和管理体系。
实现上述目标,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应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保护发展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树立保护为基础的思想,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严格保护规范利用行为,以科学利用巩固保护成果,把湿地保护管理引入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把湿地保护发展与增加群众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这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三是重点工程实施与面上工作的关系。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是林业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湿地事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施好湿地保护工程的同时,做好湿地保护面上的工作,做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四是部门主导与依靠各方力量的关系。按照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的要求,在认真履行林业部门自身职责的同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有利局面。 实现上述目
标,必须抓好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共管、提高保护能力建设五大优先工程。湿地保护优先工程,就是加强湿地保护区建设,发挥保护区在保护自然湿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控制湿地的污染。湿地恢复优先工程,就是在重要湿地保护区开展水资源调配与管理,对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综合整治,努力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可持续利用示范优先工程,就是选择具有开发潜力、有示范意义的区域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为湿地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经验。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建设优先工程,就是以社区为湿地保护的基层单位,以保护为中心设计和规划项目,大力实施有利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社区发展项目。提高保护能力建设优先工程,就是建立国家和地方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同时必须抓好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共管、提高保护能力建设五大优先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为湿地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经验。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建设优先工程,就是以社区为湿地保护的基层单位,以保护为中心设计和规划项目,大力实施有利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社区发展项目。提高保护能力建设优先工程,就是建立国家和地方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
5 效益分析
5.1 湿地的生态效益
我县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依赖于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许多是我省珍稀特有的物种,据调查,栖息于我县各湿地的鸟类资源52种,分布储量达5万多只。而且日本有关鸟类专家调查发现,苏干湖属鸟类向南迁徙的一个重要停歇地,部分鸟类经此作短暂停留,调整身体后才能飞往南方有关海域(地球之友—日本国,英文版),可见在地理上也占有其极重要的位臵。
5.2 社会效益
(1)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
(2)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
(3)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4)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5)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
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6)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等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7)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8)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地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旅游景点,使儒城里人无法体验的,因此合理有规划地开展旅游风景区,进行观岛、宣传、保护为一体的娱乐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5.3 经济效益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特点,开展群众性观鸟活动,爱鸟周活动及教学试验基地,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使其创汇一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