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钢琴钢琴中的故事

  琴的故事”一题,乍看似乎平常,其中却有深意。所谓“故事”,其一是指“旧事”,其一是指“旧日的典章”,此外,“故事”作为一种体裁,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适于口头讲述,侧重于事件过程描述。《钢琴的故事》一书,正是围绕钢琴三百年来的旧事趣事、旧典章制度、尤其是着力于钢琴与钢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阐述钢琴发展史、并以大量图片为故事的佐证,读来生动鲜活、令人耳目一新。纵观全著,虽文辞极简炼,却浓缩了广博的内容,有很强的可读性,全著具有视野广、观点新、信息量大、语言幽默风趣、图文并茂的显著特点。

  

  一、视野广

  

  该著简介中,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是阐述:“作为专门从事音乐与文化关系研究的音乐人类学博士,其思想中、观念里的音乐及其乐器不仅是声音的艺术,而更多的是人类生活、社会和文化的产物”,由于作者对钢琴的关注不单纯是声音、作品,而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解读钢琴,因此,作者的视野非常广阔,涉及了多个文化领域来阐述钢琴三百年来的种种旧事,由此来诠释钢琴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场景中的文化属性。其中涉及的领域从作品创作到演奏、从钢琴制造业到销售业、从百老汇音乐剧到好莱坞电影、从爵士摇滚到建筑师创意再到现代行为艺术……时间、空间的跨度也很大,从18世纪欧洲宫廷、贵族音乐沙龙到19世纪美国乡村女工的工作台,到当今中国人的钢琴教育。凡此等等,反映了作者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广博的知识背景。作者在客观叙述中辅以评论,既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又有大胆精辟的见解,深入浅出,挥洒自如。由此,不仅使读者熟识了诸多钢琴旧事、钢琴在“高尚”“伟大”之外的多重文化面目,也增加了对其他文化领域的了解。

  

  二、观点新

  

  观点新是本著的另一显著特点。这里讲的观点新包含三个层面,其一是作者所持的理论支撑点、思维方式之新,其二是作者阐述钢琴的角度之新,其三是作者在叙述中引发的观念和结论之新。

  作者在第一章的末尾说:“当谈论钢琴时,我们不只是在谈论一件乐器,而是在谈论与之有关的千头万绪,它已经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世俗的和宗教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具体的和抽象的,以及个别的和一般的。”显然,在作者这里,钢琴作为“西方文化象征的形象”,无论其形制、声音、作品等,还是由形制、声音、作品、使用场景等组合而成的钢琴文化,都与社会文化的其他部分相互关联着。此外,钢琴从产生到演变、发展,都是人的观念、人的力量的对象化。它的方方面面,都是人的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标记。钢琴作为一种物件,在制作者那里,它是社会生产水平、审美习惯等的物化反映;当钢琴作品以乐谱的方式出现,在作曲者那里,它是作曲家情感、心理活动的积淀和延伸;当乐谱被演化为音响时,无论它是以自娱和他娱的功能存在,它都包含了演奏者的个人意识和思想情感;而在欣赏者那里,音乐演化在感受中,这些感受也是社会情感的积淀和融化。钢琴,无论它以何种方式出现,它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从社会文化视角来诠释钢琴文化,从钢琴文化来见证诠释社会文化,是此著的新思维所在。

  在这种新思维的支撑下,作者对钢琴文化的阐述又以钢琴产业化过程为主线来发散各个钢琴文化信息点和知识点。从钢琴的产生、制作、生产、销售,到18、19世纪钢琴产业逐渐庞大的原因,到商业化的产物――自动钢琴,再到今天的钢琴产业,作者选择这一阐述角度也有其深刻用意。洛秦先生曾在《城市音乐文化与音乐产业化》一文中指出:“音乐文化产业不是一个孤立单独的个体行为,它是社会化的结果,包括了现代社会的观念、政策、需求和行为的总和”。作者在钢琴产业的主线中,发散的正是现代社会的“观念、政策、需求、行为”的点。

  《钢琴的故事》在新思维的支撑下,有新的视角,也正是在新视角的前提下,有了新的结论。作者在叙述19世纪中期美国乡村女工弹钢琴促使了美国钢琴产业迅速发展时,指出“艺术成品无疑是精神化的,而这些成品在创造、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其物质化的程度事实上也是非常高的”。作者将此话题进一步延伸至当今中国的儿童“钢琴热”,犀利地指出中国钢琴是一种“异化”现象,是一种“身价、财富和家长的荣誉”,在这里,作者拨开了国人共睹熟知的“钢琴热”现象迷雾,直指“钢琴热”在主观上的功利性、客观上的进步意义,令人读后拍手称快。在以李斯特为范例阐述演奏家与钢琴产业化之间的关系时,作者同样精辟地指出:演奏家和音乐家“为钢琴艺术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们也杰出地扮演了钢琴促销员的角色”,他们为“促进钢琴商业化、市场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钢琴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经济,而且更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作者在这里直接指出了音乐家与钢琴产业之间、钢琴产业与其他社会产业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令人有顿悟之感。

  

  三、信息量大

  

  《钢琴的故事》言辞极简炼,却有丰富翔实的信息量和知识点,其中包括许多鲜为人所知的具体事件,如钢琴设计、最初制作细节及其与专利相关的故事,如18、19世纪著名钢琴品牌的生产和市场销售状况,如自动钢琴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制作原理,如演奏家彼此之间激烈的技艺角逐……在作者广阔的视野和新颖的视角下,钢琴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因此,该著中以钢琴为主角的具体事例的阐述也是全方位的:钢琴与发明者,钢琴与制造商,钢琴与出版业,钢琴与创作、演奏家,钢琴与观众,钢琴与建筑师,钢琴与画家,钢琴与文明侵略,钢琴与战犯……各种趣闻旧事琳琅满目,令人读来不忍释卷。

  

  四、语言幽默风趣

  

  语言通俗流畅、幽默风趣是此著的又一显著特点。对于多重复杂的钢琴文化现象,作者往往以简洁轻快的笔调删其繁、取其精,一语概之,令人读来不禁莞尔,而又能心领神会。

  在第一章中,作者总论钢琴在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充当的多重社会角色、所具备的多种性质和功能,作者省略了一切繁琐的理论陈述,以“千姿百态的超级明星”一语概之,即阐明了钢琴在西方社会文化中的显赫地位和巨大影响。进而以一句“(钢琴)全然拒绝对其进行角色的定型”囊括了钢琴在各个阶层、各种场合所具备的多种功能、它的文化性质的多变性和多重性,一语中的却轻松有趣,留给人无尽的思考。

  再如第八章中,作者以李斯特为范例来陈述演奏家对钢琴制造、钢琴商业化、市场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及钢琴音乐本身具备的大众性、娱乐性的文化性质,作者以“钢琴促销员、江湖骗子、演技派明星、斗鸡士”来概称李斯特的演奏风格及他在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读者通过阅读正文就立即明白,作者是用“钢琴促销员”一词来概称李斯特杰出的演奏才能及他对观众、对钢琴业产生的巨大影响,用“江湖骗子”“演技派明星”来概称李斯特过分炫技、以至媚俗的演奏风格,用“斗鸡士”来概称李斯特之流为取悦大众、赢得市场而进行的声势浩大的技艺角逐。

  此类可圈可点的精彩之语在文中信手可拈。这种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文风,与精美丰富的图片相得益彰,使此著具备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五、图文并茂

  

  《钢琴的故事》装帧精良,图文并茂,读来不仅获得知识、受到启迪,也得到了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据笔者粗略统计,全著正文中的图片约达200余幅,都与钢琴相关,可称是一个钢琴文化的图片资料库。这些图片的涵盖面极广,粗略可分为八类:第一类,反映钢琴与社会生活之关系的绘画作品与照片,这其中有反映18世纪宫廷娱乐、贵族音乐沙龙、贵族家庭音乐教育等的绘画作品,有反映钢琴文化东征的图片,有与钢琴相关的其他艺术作品的图片等,这些图片或如实反映了各阶层人士的钢琴音乐生活的状况,或间接反映了画家、艺术家本人对钢琴的解读和阐释。第二类,各式珍贵钢琴的照片。第三类,钢琴构造、生产、制作的图片,其中包括钢琴作坊、工厂、制作工具箱、机械图等。第四类,钢琴的商业广告图片,其中包括钢琴促销广告、配件、教材、教学等各类广告。第五类,音乐家画像和照片,其中包括肖像漫画等。第六类,各种演奏形式的图片,其中包括联奏、爵士钢琴演奏、钢琴担纲各类伴奏的绘画作品和照片。第七类,电影剧照。第八类,乐谱图片。这些丰富的图片令人目不暇接,它们作为本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部钢琴文化史,它们与本著的文字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本著的立论提供了生动的佐证,使读者获得了直观的信息,同时也使读者获得了美的享受。

  

  《钢琴的故事》一方面是在讲故事,一方面也是在阐述一种理论。作者将大道理隐于小故事中,所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的具体事例,这些事例又由主线贯穿,加之作者对文字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此外又有图片的佐证,因此这本书整体风格生动活泼,使人读来深感新鲜有趣。通览全书,作者广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文风、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还想强调的一点是,当我们都已习惯于用严肃的面孔来小心翼翼地进行道理的说教和事实的陈述、甚至也有人不惜借用艰难晦涩的语言来增加文章表面上的“学究”气的时候,《钢琴的故事》的问世,犹如灰色天空中出现的一道亮丽彩虹。

  

  曾美月 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在读博士生

  琴的故事”一题,乍看似乎平常,其中却有深意。所谓“故事”,其一是指“旧事”,其一是指“旧日的典章”,此外,“故事”作为一种体裁,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适于口头讲述,侧重于事件过程描述。《钢琴的故事》一书,正是围绕钢琴三百年来的旧事趣事、旧典章制度、尤其是着力于钢琴与钢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阐述钢琴发展史、并以大量图片为故事的佐证,读来生动鲜活、令人耳目一新。纵观全著,虽文辞极简炼,却浓缩了广博的内容,有很强的可读性,全著具有视野广、观点新、信息量大、语言幽默风趣、图文并茂的显著特点。

  

  一、视野广

  

  该著简介中,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是阐述:“作为专门从事音乐与文化关系研究的音乐人类学博士,其思想中、观念里的音乐及其乐器不仅是声音的艺术,而更多的是人类生活、社会和文化的产物”,由于作者对钢琴的关注不单纯是声音、作品,而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解读钢琴,因此,作者的视野非常广阔,涉及了多个文化领域来阐述钢琴三百年来的种种旧事,由此来诠释钢琴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场景中的文化属性。其中涉及的领域从作品创作到演奏、从钢琴制造业到销售业、从百老汇音乐剧到好莱坞电影、从爵士摇滚到建筑师创意再到现代行为艺术……时间、空间的跨度也很大,从18世纪欧洲宫廷、贵族音乐沙龙到19世纪美国乡村女工的工作台,到当今中国人的钢琴教育。凡此等等,反映了作者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广博的知识背景。作者在客观叙述中辅以评论,既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又有大胆精辟的见解,深入浅出,挥洒自如。由此,不仅使读者熟识了诸多钢琴旧事、钢琴在“高尚”“伟大”之外的多重文化面目,也增加了对其他文化领域的了解。

  

  二、观点新

  

  观点新是本著的另一显著特点。这里讲的观点新包含三个层面,其一是作者所持的理论支撑点、思维方式之新,其二是作者阐述钢琴的角度之新,其三是作者在叙述中引发的观念和结论之新。

  作者在第一章的末尾说:“当谈论钢琴时,我们不只是在谈论一件乐器,而是在谈论与之有关的千头万绪,它已经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世俗的和宗教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具体的和抽象的,以及个别的和一般的。”显然,在作者这里,钢琴作为“西方文化象征的形象”,无论其形制、声音、作品等,还是由形制、声音、作品、使用场景等组合而成的钢琴文化,都与社会文化的其他部分相互关联着。此外,钢琴从产生到演变、发展,都是人的观念、人的力量的对象化。它的方方面面,都是人的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标记。钢琴作为一种物件,在制作者那里,它是社会生产水平、审美习惯等的物化反映;当钢琴作品以乐谱的方式出现,在作曲者那里,它是作曲家情感、心理活动的积淀和延伸;当乐谱被演化为音响时,无论它是以自娱和他娱的功能存在,它都包含了演奏者的个人意识和思想情感;而在欣赏者那里,音乐演化在感受中,这些感受也是社会情感的积淀和融化。钢琴,无论它以何种方式出现,它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从社会文化视角来诠释钢琴文化,从钢琴文化来见证诠释社会文化,是此著的新思维所在。

  在这种新思维的支撑下,作者对钢琴文化的阐述又以钢琴产业化过程为主线来发散各个钢琴文化信息点和知识点。从钢琴的产生、制作、生产、销售,到18、19世纪钢琴产业逐渐庞大的原因,到商业化的产物――自动钢琴,再到今天的钢琴产业,作者选择这一阐述角度也有其深刻用意。洛秦先生曾在《城市音乐文化与音乐产业化》一文中指出:“音乐文化产业不是一个孤立单独的个体行为,它是社会化的结果,包括了现代社会的观念、政策、需求和行为的总和”。作者在钢琴产业的主线中,发散的正是现代社会的“观念、政策、需求、行为”的点。

  《钢琴的故事》在新思维的支撑下,有新的视角,也正是在新视角的前提下,有了新的结论。作者在叙述19世纪中期美国乡村女工弹钢琴促使了美国钢琴产业迅速发展时,指出“艺术成品无疑是精神化的,而这些成品在创造、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其物质化的程度事实上也是非常高的”。作者将此话题进一步延伸至当今中国的儿童“钢琴热”,犀利地指出中国钢琴是一种“异化”现象,是一种“身价、财富和家长的荣誉”,在这里,作者拨开了国人共睹熟知的“钢琴热”现象迷雾,直指“钢琴热”在主观上的功利性、客观上的进步意义,令人读后拍手称快。在以李斯特为范例阐述演奏家与钢琴产业化之间的关系时,作者同样精辟地指出:演奏家和音乐家“为钢琴艺术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们也杰出地扮演了钢琴促销员的角色”,他们为“促进钢琴商业化、市场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钢琴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经济,而且更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作者在这里直接指出了音乐家与钢琴产业之间、钢琴产业与其他社会产业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令人有顿悟之感。

  

  三、信息量大

  

  《钢琴的故事》言辞极简炼,却有丰富翔实的信息量和知识点,其中包括许多鲜为人所知的具体事件,如钢琴设计、最初制作细节及其与专利相关的故事,如18、19世纪著名钢琴品牌的生产和市场销售状况,如自动钢琴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制作原理,如演奏家彼此之间激烈的技艺角逐……在作者广阔的视野和新颖的视角下,钢琴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因此,该著中以钢琴为主角的具体事例的阐述也是全方位的:钢琴与发明者,钢琴与制造商,钢琴与出版业,钢琴与创作、演奏家,钢琴与观众,钢琴与建筑师,钢琴与画家,钢琴与文明侵略,钢琴与战犯……各种趣闻旧事琳琅满目,令人读来不忍释卷。

  

  四、语言幽默风趣

  

  语言通俗流畅、幽默风趣是此著的又一显著特点。对于多重复杂的钢琴文化现象,作者往往以简洁轻快的笔调删其繁、取其精,一语概之,令人读来不禁莞尔,而又能心领神会。

  在第一章中,作者总论钢琴在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充当的多重社会角色、所具备的多种性质和功能,作者省略了一切繁琐的理论陈述,以“千姿百态的超级明星”一语概之,即阐明了钢琴在西方社会文化中的显赫地位和巨大影响。进而以一句“(钢琴)全然拒绝对其进行角色的定型”囊括了钢琴在各个阶层、各种场合所具备的多种功能、它的文化性质的多变性和多重性,一语中的却轻松有趣,留给人无尽的思考。

  再如第八章中,作者以李斯特为范例来陈述演奏家对钢琴制造、钢琴商业化、市场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及钢琴音乐本身具备的大众性、娱乐性的文化性质,作者以“钢琴促销员、江湖骗子、演技派明星、斗鸡士”来概称李斯特的演奏风格及他在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读者通过阅读正文就立即明白,作者是用“钢琴促销员”一词来概称李斯特杰出的演奏才能及他对观众、对钢琴业产生的巨大影响,用“江湖骗子”“演技派明星”来概称李斯特过分炫技、以至媚俗的演奏风格,用“斗鸡士”来概称李斯特之流为取悦大众、赢得市场而进行的声势浩大的技艺角逐。

  此类可圈可点的精彩之语在文中信手可拈。这种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文风,与精美丰富的图片相得益彰,使此著具备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五、图文并茂

  

  《钢琴的故事》装帧精良,图文并茂,读来不仅获得知识、受到启迪,也得到了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据笔者粗略统计,全著正文中的图片约达200余幅,都与钢琴相关,可称是一个钢琴文化的图片资料库。这些图片的涵盖面极广,粗略可分为八类:第一类,反映钢琴与社会生活之关系的绘画作品与照片,这其中有反映18世纪宫廷娱乐、贵族音乐沙龙、贵族家庭音乐教育等的绘画作品,有反映钢琴文化东征的图片,有与钢琴相关的其他艺术作品的图片等,这些图片或如实反映了各阶层人士的钢琴音乐生活的状况,或间接反映了画家、艺术家本人对钢琴的解读和阐释。第二类,各式珍贵钢琴的照片。第三类,钢琴构造、生产、制作的图片,其中包括钢琴作坊、工厂、制作工具箱、机械图等。第四类,钢琴的商业广告图片,其中包括钢琴促销广告、配件、教材、教学等各类广告。第五类,音乐家画像和照片,其中包括肖像漫画等。第六类,各种演奏形式的图片,其中包括联奏、爵士钢琴演奏、钢琴担纲各类伴奏的绘画作品和照片。第七类,电影剧照。第八类,乐谱图片。这些丰富的图片令人目不暇接,它们作为本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部钢琴文化史,它们与本著的文字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本著的立论提供了生动的佐证,使读者获得了直观的信息,同时也使读者获得了美的享受。

  

  《钢琴的故事》一方面是在讲故事,一方面也是在阐述一种理论。作者将大道理隐于小故事中,所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的具体事例,这些事例又由主线贯穿,加之作者对文字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此外又有图片的佐证,因此这本书整体风格生动活泼,使人读来深感新鲜有趣。通览全书,作者广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文风、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还想强调的一点是,当我们都已习惯于用严肃的面孔来小心翼翼地进行道理的说教和事实的陈述、甚至也有人不惜借用艰难晦涩的语言来增加文章表面上的“学究”气的时候,《钢琴的故事》的问世,犹如灰色天空中出现的一道亮丽彩虹。

  

  曾美月 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在读博士生


相关文章

  • 我学钢琴的故事 1
  • 我学钢琴的故事 钢琴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很神秘,"弹钢琴太难了吧?"这就是不会弹钢琴的人说的话.可它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最亲密的伙伴一样,每当我高兴的时候,我就让它就跳跃出欢快的音符来庆祝:每当我伤心的时候,就让它就弹奏出 ...查看


  • 钢琴小精灵读后感600字
  • 篇一:钢琴小精灵读后感 <钢琴小精灵>真好看.丹妮尔在新买的钢琴里发现了一个钢琴小精灵,他叫克雷琛多.丹妮尔不喜欢弹钢琴,但是为了克雷琛多,她必须每天弹奏很长时间的钢琴,才能让克雷琛多吃饱.克雷琛多也把丹妮尔弹奏时的错音减少了, ...查看


  • 我学钢琴的故事
  • 我学钢琴的故事 阜宁实小石字路校区二(21)陈畅 我每天下午放学的时侯,都要去艺博琴行去学半个小时的钢琴.教钢琴的周老师告诉我,钢琴是一种世界广泛传播的乐器,它是由43个白键和30个黑键组成的. 从刚开始报名的那天,我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刚开 ...查看


  • 我又一次哭了--读[纸钢琴]有感作文
  • 我又一次哭了--读<纸钢琴>有感作文(1) 在家里,我是一个爱哭的小女孩,爸爸妈妈做的饭不合我的口味,我要哭:身体只要受一点伤,我要哭:爸爸妈妈没有满足我的心愿,我也要哭!这天,我翻开已被我冷落很久的<感悟童心的108个故 ...查看


  • 电影原声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 摘   要:电影被赋予了文学性.戏剧性.绘画性.音乐性等特征,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由于影像在电影艺术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致使电影音乐没能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鉴于这种情况,笔者欲对<海上钢琴师>的电影原声音乐进行梳理分析,积累影视 ...查看


  • 李云迪简介
  • 李云迪 百科名片 李云迪 李云迪,中国著名钢琴家,2000年获得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名--他的演奏震撼了古典音乐世界.他是首位登上美国财经权威报章<华尔街日报>及有日本「时代杂志」之称的<AERA>封面故事的中国钢琴家: ...查看


  • _海上钢琴师_的主题意蕴
  • 环球纵横 海上钢琴师 的主题意蕴 ! 毛丽丹 马晓莉 王 宁(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 海上钢琴师 主人公1900的一生在船上度过, 生于船, 长于船, 死于船.本文从现今意义的∀宅# 文化着眼, 以影片的发展为 ...查看


  • 心灵的钢琴曲
  • 心灵的钢琴曲 --<海上钢琴师>赏析 山东师大 美术学院 2009级美术学六班 栗婷 大海.游轮.钢琴--如果只这三个事物就构筑起一个人的一生,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深邃的蔚蓝中颠簸飘泊,在悠扬的音乐中领悟人生.世界很小,从船 ...查看


  • 二年级小学生暑假写话
  • 学打羽毛球 期末考试结束了,终于可以放松了. 今天天气格外晴朗,清风徐徐,吹在身上舒服极了,鸟儿"叽叽喳喳"在空中快乐地飞翔,我怎么能错过这样好的天气呢? 吃完早饭,弹了一会儿钢琴,我就央求爸爸带我去打羽毛球,爸爸很爽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