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问世间“孝”为何物?
——谈孔子的孝道
同学们,2005年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是我校高三194班李军同学写的,题目是《奶奶坟上的哭丧棒没有发芽》。文章讲述了一个儿女们不孝顺母亲的故事。我给大家读一读这篇文章:
奶奶坟上的哭丧棒没有发芽
奶奶生前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四年前奶奶因病而终,按村里的风俗,老人死后,每个儿子应当在坟头埋一根哭丧棒,以待日后长成大树让老去的人为儿孙招福纳宝。然而,奶奶坟前的哭丧棒却始终没有发芽。
奶奶去世的那一年我十五岁,出殡那天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晰。那天家里来了许多人,进门前先哭上几声,接着烧香磕头,接着又是几声干嚎,不懂事的弟弟问妈妈:“为什么大人们哭时没有眼泪呢?”妈妈语塞,羞得不知如何答是好。吃饭时,人们欢声笑语,仿佛有什么喜事,我静默无语,只想尽快结束这一切。
在去坟地的路上,我没有落下一滴眼泪,耳畔不时响起此起彼伏的哭嚎声,心里悲凉万分:为什么奶奶在世的时候叔叔和姑姑们不好好孝敬,而到她死时却又这般铺张浪费?想着想着,奶奶那痛苦的脸庞浮现在我眼前:脸上的骨头高高的突起,两只眼睛深深的陷在眼眶里,嘴紧闭着,因多日不进食而嘴唇干裂。瘦弱的奶奶躺在病榻上痛苦的呻吟,而她的六个子女却只是站在一边观望,他们说奶奶的日子不多了,于是商量着筹办丧事。于是,大伙都忙起来了,棺材、寿衣都准备就绪,一切该有的也齐全了,只等奶奶归天了。每过几日,正如他们所愿,奶奶去了。接下来他们更忙了,但心里头却轻松了。爸爸和四叔去准备哭丧棒,他们精挑细选,心想一定要让它发芽,否则村里人会看不起的。
出殡到了坟地,一切完成之后,四根哭丧棒并排插在奶奶坟前,二叔还特意带了一壶水,浇在根部,他嘱咐四叔:“以后再来多带些水,多浇几次一定能活。”四叔说:“保证没问题!”这时,我看见爸爸笑了笑,但没说什么……
一晃四年过去了,刚开始四叔还悉心照料哭丧棒,但一直不见发芽,光秃秃地四根棒子插在坟头,无一丝生命的气息,我想:老天是长眼睛的!我不是幸灾乐祸,我只是觉得仿佛这是一种必然!
奶奶的坟光秃秃的立在那里,起初人们路过时还会看上一眼,像是等待什么,后来便不再留意,因为人们知道死去的东西怎么会发芽呢?
同学们听后有何感想呢?是啊,现实生活中,总是像《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所说:“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儿女在父母生前不尽孝道,父母死后只为谋一己私利,这何异于缘木求鱼!的确,“死去的东西怎么会发芽呢?”
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曾写过一篇《孝心无价》的散文。 文章首先否定了两种人,一是求学的苦孩,一是离家的游子。前者不顾家庭的困难,还要坚持读研究生,以致母亲不得不去卖血;后者在父母重病在床、行将就木的时候,斩断父母最后的期冀,断然离家。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话题。毕淑敏认为: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文章最后强烈呼吁,赶快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在作者看来,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那么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的。
确实,“百善孝为先”,孔子极其重视孝,强调子孙必须发自内心地尊敬和爱戴自己的父母。不独今日如此,孔子的时代又有几个人能做到真正的孝?所以孔子不厌其烦地强调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十八章)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第十九章)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七章)
孔子说:“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是像猫狗这样的宠物尚且被人们饲养喜爱。如果对待父母没有顺从恭敬的心态,那么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孔子的话虽然说得有些逆耳,不过我们不得不称道圣人的教训实在是金玉良言。父母和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当然会有所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这一点是做子女的应该体谅的。我们讲求的快乐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享受,现在大多数的子女都能够满足父母的物质消费,所以“孝”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愿做事使他们开心,又怎么满足他们的精神享受呢?喂饱小猫小狗之后还知道给它们一些线团皮球之类的东西让它们自得其乐,难道“生我劬劳”的“哀哀父母”还不如它们么?其实父母会对子女提出什么非份要求吗?只不过是子女因为各种各样的借口不愿去做罢了。只要稍微用一点自制力,兄弟就可以做到“孝”了。
怎样看待孔子的孝道呢?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它的伦理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中国人特别有人情味,特别有家庭观念,特别注重孝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完美和谐的。比如孝道可使民风淳朴,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个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仁道的根本。所以过去给皇上的奏折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远追远”这四个字,表示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远追远”。虽祖先牌位没有了,但是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的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坟,烧几柱高香。孔子也曾大力推行父母年老时做子女的要抚养父母至终,而正是这一观点,使中国成为一个富有感情的国家。在中国当今的宪法规定:赡养已无劳动能力的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些伦理观念也受到现今社会伦理文俗的推崇。但在西方国家,子女满十八岁,就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且不用亲自管父母的生存与否,这些是由政府出面去管理的,比方说住进养老院,分发救济金等。虽然在这西方国家是天经地义的,可若要在中国,这种行为势必要受到民众的言论谴责,这也正是因为中国受着两千多年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缘故,从而导致了中西方思想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
当然,儒家强调孝,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但生前不能违抗,死了还必须遵从,《论语·学而》: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孔子的思想中肯定并推崇这种愚孝。特别是到以汉武帝时
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宗教化,孝道则成了教条,以此禁锢人们的思想。子女在家庭中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服从才是绝对的义务,以致演出了很多的家庭悲剧。例如语文课本第三册的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或许现在社会已经逐步淡化这种陈旧保守的观念了。但过去,像父母为子女包办婚烟是常见的事情,父母替子女选择伴侣,从见面到新婚一手承办下来,许多人没见过对方,却受到父母的强制婚嫁,跟一个不了解自己,不爱自己的人共度下半生,有的人因为受不了便由此产生悲剧。善之花却结不出善果来。
在《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这也是孝道或家庭伦理与社会正义之间矛盾的突出事例,也反映出《论语》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与局限性。从古至今,有子女对父母包庇其犯罪行为,因而导致我们对法律公正性的怀疑,由此引申出现在的朋友、亲人之间的互相包庇、隐瞒、还有官官相护。这其中也是很大程度关系到对《论语》中的孝道的理解,由于人们盲目的推崇,孔子认为是合理的,就是无可厚非的。我们祁县的始祖祁奚大夫说过:“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大义灭亲”是否就是违背人之常情,抑或是冷酷无情的呢?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以“孝道”文化为中心的一个社会,而《论语》又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里程碑,自然的“孝道”在演变与发展上都少不了它的功劳,这其中有值得我们后人去借鉴和学习的。当然,也有它的一些不合理之处,我们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让中国文化里孝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让孝真正永驻我们心间!
2005高考满分作文: 孝心无价 (全国卷I)
店主站在柜台后面,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心里却盘算着最近一直不太景气的生意。 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整张脸都贴在了橱窗上,仔细地寻找着,过了一会儿,出神地盯着一条蓝宝石项链看。
“我想买给我妈妈,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她说。
店主狐疑地打量着眼前有一双清澈眼睛的小女孩,问:“你有多少钱?”
小女孩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袋,小心翼翼地打开,然后将钱摊在手心上,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不待店主回答,她又说:“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把它当做礼物送给妈妈。我很长时间没见妈妈笑过,我相信妈妈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她肯定会笑得特别的好看,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
店主认真地听完,拿出了那条项链,装在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还在上面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然后对小女孩说:“拿好啊,小心点。”说完
拍拍小女孩的头,微笑着目送小女孩满心欢喜、连蹦带跳的身影回家去。
在这一天的工作快结束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妈妈,衣着虽简朴但不失韵致,她有一双蓝色的大眼睛,她把已经打开的礼品盒放在柜台上,问道:“这条项链是从这里买的吗?多少钱?”
“本店商品的价格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
妈妈说:“我女儿只有几枚硬币,这条蓝宝项链却货真价实,她绝对买不起的。” 店主笑了笑,一脸的灿烂,轻轻地从妈妈手中接过礼品盒,精心地将包装重新包好,系上丝带,又递回了妈妈的手中。
妈妈愕然。
店主说:“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孝心无价,更何况,她还付出了她所积攒的一切。”
“谢谢。”年轻的妈妈含泪说完,又笑了,有一滴泪在她眼角绽放光芒,晶莹剔透,就像蓝宝石。 (安徽考生)
点评:
读完此文,不禁深深感动,又不免为作者独具的匠心所折服:文中虽未流露半点意外之字,但意外却不乏其中,小女孩想买蓝宝项链,出乎店主意料之外,听完小女孩的叙述,又觉在情理之中;店主只收几枚硬币就将项链卖出,又出人意料,文末小女孩用孝心及倾已所有来买,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妈妈觉得女儿用几枚硬币能买到项链也是出乎意外,经过和店主交涉得知具体经过,又在情理之中。 此文一波三折,无不体现主题,加之细致的人物描写,语言对话,构思精巧有柳暗花明之功效。总观全文,令人叫绝。
第二节 问世间“孝”为何物?
——谈孔子的孝道
同学们,2005年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是我校高三194班李军同学写的,题目是《奶奶坟上的哭丧棒没有发芽》。文章讲述了一个儿女们不孝顺母亲的故事。我给大家读一读这篇文章:
奶奶坟上的哭丧棒没有发芽
奶奶生前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四年前奶奶因病而终,按村里的风俗,老人死后,每个儿子应当在坟头埋一根哭丧棒,以待日后长成大树让老去的人为儿孙招福纳宝。然而,奶奶坟前的哭丧棒却始终没有发芽。
奶奶去世的那一年我十五岁,出殡那天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晰。那天家里来了许多人,进门前先哭上几声,接着烧香磕头,接着又是几声干嚎,不懂事的弟弟问妈妈:“为什么大人们哭时没有眼泪呢?”妈妈语塞,羞得不知如何答是好。吃饭时,人们欢声笑语,仿佛有什么喜事,我静默无语,只想尽快结束这一切。
在去坟地的路上,我没有落下一滴眼泪,耳畔不时响起此起彼伏的哭嚎声,心里悲凉万分:为什么奶奶在世的时候叔叔和姑姑们不好好孝敬,而到她死时却又这般铺张浪费?想着想着,奶奶那痛苦的脸庞浮现在我眼前:脸上的骨头高高的突起,两只眼睛深深的陷在眼眶里,嘴紧闭着,因多日不进食而嘴唇干裂。瘦弱的奶奶躺在病榻上痛苦的呻吟,而她的六个子女却只是站在一边观望,他们说奶奶的日子不多了,于是商量着筹办丧事。于是,大伙都忙起来了,棺材、寿衣都准备就绪,一切该有的也齐全了,只等奶奶归天了。每过几日,正如他们所愿,奶奶去了。接下来他们更忙了,但心里头却轻松了。爸爸和四叔去准备哭丧棒,他们精挑细选,心想一定要让它发芽,否则村里人会看不起的。
出殡到了坟地,一切完成之后,四根哭丧棒并排插在奶奶坟前,二叔还特意带了一壶水,浇在根部,他嘱咐四叔:“以后再来多带些水,多浇几次一定能活。”四叔说:“保证没问题!”这时,我看见爸爸笑了笑,但没说什么……
一晃四年过去了,刚开始四叔还悉心照料哭丧棒,但一直不见发芽,光秃秃地四根棒子插在坟头,无一丝生命的气息,我想:老天是长眼睛的!我不是幸灾乐祸,我只是觉得仿佛这是一种必然!
奶奶的坟光秃秃的立在那里,起初人们路过时还会看上一眼,像是等待什么,后来便不再留意,因为人们知道死去的东西怎么会发芽呢?
同学们听后有何感想呢?是啊,现实生活中,总是像《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所说:“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儿女在父母生前不尽孝道,父母死后只为谋一己私利,这何异于缘木求鱼!的确,“死去的东西怎么会发芽呢?”
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曾写过一篇《孝心无价》的散文。 文章首先否定了两种人,一是求学的苦孩,一是离家的游子。前者不顾家庭的困难,还要坚持读研究生,以致母亲不得不去卖血;后者在父母重病在床、行将就木的时候,斩断父母最后的期冀,断然离家。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话题。毕淑敏认为: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文章最后强烈呼吁,赶快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在作者看来,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那么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的。
确实,“百善孝为先”,孔子极其重视孝,强调子孙必须发自内心地尊敬和爱戴自己的父母。不独今日如此,孔子的时代又有几个人能做到真正的孝?所以孔子不厌其烦地强调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十八章)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第十九章)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七章)
孔子说:“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是像猫狗这样的宠物尚且被人们饲养喜爱。如果对待父母没有顺从恭敬的心态,那么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孔子的话虽然说得有些逆耳,不过我们不得不称道圣人的教训实在是金玉良言。父母和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当然会有所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这一点是做子女的应该体谅的。我们讲求的快乐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享受,现在大多数的子女都能够满足父母的物质消费,所以“孝”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愿做事使他们开心,又怎么满足他们的精神享受呢?喂饱小猫小狗之后还知道给它们一些线团皮球之类的东西让它们自得其乐,难道“生我劬劳”的“哀哀父母”还不如它们么?其实父母会对子女提出什么非份要求吗?只不过是子女因为各种各样的借口不愿去做罢了。只要稍微用一点自制力,兄弟就可以做到“孝”了。
怎样看待孔子的孝道呢?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它的伦理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中国人特别有人情味,特别有家庭观念,特别注重孝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完美和谐的。比如孝道可使民风淳朴,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个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仁道的根本。所以过去给皇上的奏折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远追远”这四个字,表示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远追远”。虽祖先牌位没有了,但是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的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坟,烧几柱高香。孔子也曾大力推行父母年老时做子女的要抚养父母至终,而正是这一观点,使中国成为一个富有感情的国家。在中国当今的宪法规定:赡养已无劳动能力的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些伦理观念也受到现今社会伦理文俗的推崇。但在西方国家,子女满十八岁,就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且不用亲自管父母的生存与否,这些是由政府出面去管理的,比方说住进养老院,分发救济金等。虽然在这西方国家是天经地义的,可若要在中国,这种行为势必要受到民众的言论谴责,这也正是因为中国受着两千多年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缘故,从而导致了中西方思想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
当然,儒家强调孝,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但生前不能违抗,死了还必须遵从,《论语·学而》: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孔子的思想中肯定并推崇这种愚孝。特别是到以汉武帝时
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宗教化,孝道则成了教条,以此禁锢人们的思想。子女在家庭中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服从才是绝对的义务,以致演出了很多的家庭悲剧。例如语文课本第三册的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或许现在社会已经逐步淡化这种陈旧保守的观念了。但过去,像父母为子女包办婚烟是常见的事情,父母替子女选择伴侣,从见面到新婚一手承办下来,许多人没见过对方,却受到父母的强制婚嫁,跟一个不了解自己,不爱自己的人共度下半生,有的人因为受不了便由此产生悲剧。善之花却结不出善果来。
在《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这也是孝道或家庭伦理与社会正义之间矛盾的突出事例,也反映出《论语》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与局限性。从古至今,有子女对父母包庇其犯罪行为,因而导致我们对法律公正性的怀疑,由此引申出现在的朋友、亲人之间的互相包庇、隐瞒、还有官官相护。这其中也是很大程度关系到对《论语》中的孝道的理解,由于人们盲目的推崇,孔子认为是合理的,就是无可厚非的。我们祁县的始祖祁奚大夫说过:“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大义灭亲”是否就是违背人之常情,抑或是冷酷无情的呢?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以“孝道”文化为中心的一个社会,而《论语》又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里程碑,自然的“孝道”在演变与发展上都少不了它的功劳,这其中有值得我们后人去借鉴和学习的。当然,也有它的一些不合理之处,我们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让中国文化里孝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让孝真正永驻我们心间!
2005高考满分作文: 孝心无价 (全国卷I)
店主站在柜台后面,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心里却盘算着最近一直不太景气的生意。 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整张脸都贴在了橱窗上,仔细地寻找着,过了一会儿,出神地盯着一条蓝宝石项链看。
“我想买给我妈妈,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她说。
店主狐疑地打量着眼前有一双清澈眼睛的小女孩,问:“你有多少钱?”
小女孩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袋,小心翼翼地打开,然后将钱摊在手心上,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不待店主回答,她又说:“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把它当做礼物送给妈妈。我很长时间没见妈妈笑过,我相信妈妈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她肯定会笑得特别的好看,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
店主认真地听完,拿出了那条项链,装在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还在上面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然后对小女孩说:“拿好啊,小心点。”说完
拍拍小女孩的头,微笑着目送小女孩满心欢喜、连蹦带跳的身影回家去。
在这一天的工作快结束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妈妈,衣着虽简朴但不失韵致,她有一双蓝色的大眼睛,她把已经打开的礼品盒放在柜台上,问道:“这条项链是从这里买的吗?多少钱?”
“本店商品的价格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
妈妈说:“我女儿只有几枚硬币,这条蓝宝项链却货真价实,她绝对买不起的。” 店主笑了笑,一脸的灿烂,轻轻地从妈妈手中接过礼品盒,精心地将包装重新包好,系上丝带,又递回了妈妈的手中。
妈妈愕然。
店主说:“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孝心无价,更何况,她还付出了她所积攒的一切。”
“谢谢。”年轻的妈妈含泪说完,又笑了,有一滴泪在她眼角绽放光芒,晶莹剔透,就像蓝宝石。 (安徽考生)
点评:
读完此文,不禁深深感动,又不免为作者独具的匠心所折服:文中虽未流露半点意外之字,但意外却不乏其中,小女孩想买蓝宝项链,出乎店主意料之外,听完小女孩的叙述,又觉在情理之中;店主只收几枚硬币就将项链卖出,又出人意料,文末小女孩用孝心及倾已所有来买,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妈妈觉得女儿用几枚硬币能买到项链也是出乎意外,经过和店主交涉得知具体经过,又在情理之中。 此文一波三折,无不体现主题,加之细致的人物描写,语言对话,构思精巧有柳暗花明之功效。总观全文,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