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小国寡民]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浅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作者姓名 刘善甫

指导教师 秦进才

所在学院 汇华学院

专业(系) 历史学

班级(届) 2011届

完成日期 2011 年 5 月 10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0 ) 英文摘要、关键词„„„„„„„„„„„„„„„„„„( 11 )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含义„„„„„„„„„„„„„„„( 12 )

(一)“小国寡民”的含义„„„„„„„„„„„„„„ ( 12 )

(二)“小国寡民”社会的设想 „„„„„„„„„„„„„( 14 )

二、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 15 )

(一)批评、否定的态度„„„„„„„„„„„„„„„( 15 )

(二)赞扬、肯定的态度„„„„„„„„„ „„„„„„( 15 )

(三)笔者的态度„„„„„„„„„„„„„„„„„„ ( 16 )

三、小国寡民的影响„„„„„„„„„„„ „„„„„„( 18 )

(一)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 „„„„„„( 19 )

(二)对中国传统安土重迁心理的影响„„„„„„„„„ ( 19 )

(三)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 ( 20 )

(四)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0 ) 参考文献„„„„„„„„„„„„„„„„„„„„„„( 22 )

浅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中文摘要:老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小国寡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就没有一个统一一致的看法和理解,那么它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人们对这一思想有的抱有批评的态度,有的则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反面影响,我们应该全面的来评价。正是因为“小国寡民”思想的双重性,我们才更有必要去研究它,这将会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影响;社会。

On Lao Tzu’ Thought of “ A Small Utopian Society”

Abstract:Lao Tzu is a famous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thinker. His ideology exerts a profound influence upon China, among which thereis the thought of “ A smallUtopian society ",a rather important ideology for state affairs management.However ,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have not formed an agreed opinion about it and consequently different judgments have been passed on, so what is the true meaning of this thought? Some people criticize it while others appraise, the reason is simple as this thought has influenced China’s development in a positive as well as a negative way. Thus our comments on this thought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And just because of this duality of the thought , it is more necessary for us to have a study on it and this will be a precious treasury of our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Lao Tzu;A small Utopian society;thought;influence;society

浅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在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当中,关于老子的身世,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的争议。《史记》是最早记述老子其人的史书。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对老子有五百多字左右的记述。但仅仅就在这短短五百字当中,司马迁关于老子身世的猜测就提出了四种可能。而今人对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也是十分的激烈。我们虽然不能彻底的断定老子究竟具体的生活时间,但是通过各种史料记载和学者专家的研究,我们大概可以断定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约略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与孔子。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含义

“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老子》第八十章中,老子对他心中的社会理想进行了一番集中的阐述: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①

然而,对老子的这一简短的理想蓝图,古往今来的众多学者却多有歧见。

(一)“小国寡民”的含义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他的政治观,历史观的重要的内容。这一章的关键就是“小国寡民”这四个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关于这四个字,历来有四种解释,这四种解释分别是:

(1) 认为“小”和“寡”是使动用法,是形容词。解释为“使国家小,使人民少”。

(2) 认为这句话是老子对其理想社会的描述,“小”和“寡”是“国”和“民”的定语,解释为“小的国家,少的人民”。

(3) 认为这句话应该解释为“国家小,人民少”。

(4) 认为这句话应该解释为“以国为小,以民为少”。

乍一看来,这四种解释貌似都没有错误,但是究竟哪种解释才更加符合老子的本意呢?笔者以为前面的第一种观点更符合老子的本意,理由如下:

我们解释这段话的时候不能将这段话与本章的后面的内容割裂开来。有很多人将这句话解释为第二种的说发:国家小,人民少。认为这只是老子对人类社会曾经经历过的① 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0页。

一个历史阶段的描述。但从下文多次使用的“使„„”、 “使民„„”的句式来看,显然都不是在进行描述,而是在进行设计。①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如果说这不是老子的理想社会,那么为什么老子还要把它详细描述出来呢?如果这真是人类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社会,那么那些“什伯之器”、“舟舆”、“甲兵”又怎么解释呢?显然,这只可能是老子理想中的一个社会。所以本章出现的“小”和“寡”应该被看作为动词,翻译为“使国家小,是人民少”。第一种的说法比较符合实际。

但是在这里的“国”字的含义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说文·口部》“国,邦也。”不仅仅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在《周礼·天宫·大宰》中“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以居亦曰国。”可见,在中国古代,至少在老子那个时代里,“国”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而是指的诸侯国。关于这一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关于“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句话的解释也有很多种。但其中的“伯”明显是“佰”字的通假字。出土的《老子》帛书甲本作“十百人之器”,《老子》乙本作“十百人器”,这些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说文》中将“佰”解释为:“相什伯也,从人,百。”就是说多的意思。

但对于“什伯之器”,历来就有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为各种各样的兵器。俞樾《诸子平议》就有这么一段话:“什佰之器,乃兵器也。”这种解释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本章下文中有“虽有兵甲,无所陈之。”若此处解释为兵器,那么就与下文重复。这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太符合逻辑。故笔者认为解释为兵器的这种说法有些欠妥。

另外一种解释为各种各样的器具。有些学者认为各种各样的器具包括居家日用的所有器具。此说令人费解的是,如果连居家日用的各种器物都弃置不用,将何以生活?老子虽主张朴素自然无为,恐亦不至于此。②这有些不太符合常理,因此,笔者认为各种各样的器具应该是老子所鄙弃的“奇物”。诸如酒器之类。这些器物损害了人类纯朴自然的天性,所以老子主张是弃之不用。因此这句话不能理解为平时生活所必要的所有器具。因为老子崇尚人们过着朴素自然的生活,一般的简单的工具就可以满足人们的平时所需。所以那些“奇物”自然要弃之不用。若这样理解“什伯之器”,那么便同老子的一贯思想相一致了。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句话表面上比较容易解释:使百姓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但是1973年湖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都将这句话写成了“使①

② 陈鼓应 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页。 《老子评传》,第235页。

民重死而远徙”。少了一个“不”字,与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子》所记载的大相径庭。难道这是后代人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吗?对此,高明先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的解释是:“老子不仅反对民之‘远徙’,也同样反对‘不远徙’,主张使民安居而不徙。故而‘远徙’之‘远’字,非作远近解的副词,而是作‘疏’、‘离’解的动词。”①高明先生将这句话解释为“使民重视生命而避免流动”。这样的解释很有道理。可见后人对老子的本初思想并没有发生太大的误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帛书上的“远徙”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远徙”了呢?在这里,高明先生又有一番解释,他说:“因后人误识‘远’为远近之义,又疑‘使民重死’与‘远徙’义不相属,故于‘远徙’之前增添‘不’字,该作‘不远徙’,结果则与《老子》本义相违,造成大缪。”笔者认为高明先生的解释合情合理。即使后人在这句话中多加了个“不”字,也并未对老子的本义产生太大的不同。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既可以解释为“使百姓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也可以解释为高明先生所说的“使百姓重视生命而避免流动”。二者没有大的区别。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其中“陈”通“阵”。“结绳”是指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都是用结绳来记录事件的。知道这些,这句话的含义也就答题出来了:“虽然有车船,没有乘坐远行的必要;虽然有武器,没有列阵示威的必要。使百姓回复到用结绳记事的情况”。

最后一句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的含义古今以来分歧不大,大致的意思是“百姓都认为自己的饮食甜美,认为自己的衣服漂亮,认为自己的居所安适,认为自己的风俗快乐。毗邻的国家互相可以看见,鸡狗的叫声互相可以听见,而百姓直到老死,都互相不往来。

以上便是笔者理解的《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的含义,本章的核心便是“小国寡民”思想。对这一章的解释不同,就会对这一章的理解乃至整个老子思想的理解不同。所以,怎样去解释《老子》第八十章就显得异常的重要了。

(二)“小国寡民”社会的设想

《老子》第八十章为人们勾勒了一副“小国寡民”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诸侯国的国土狭小,人民也很稀少。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奇物”,却为了保持自己的淳朴自然之心而不使用;每个人都很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都不会轻易地冒着危险而向远处迁徙;因为人们都各安本分,所以也不出远门,虽然有车辆和船只,却没有乘坐这些①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52页。

工具的必要;国家与国家,人们与人民之间没有矛盾,所以即使有兵器也派不上用场;人们简单淳朴,用缘故的结绳记事的方法就能过着幸福满足的生活;人们有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安稳的居所,快乐的风俗;国与国近的都可以以相互看见,连鸡和狗的叫声都可以相互听见,百姓之间和谐相处没有矛盾,直到老死了也不相互往来。这就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

《老子》一书流传既久,后世各家的注解也往往有很大的出入。这给《老子》的解读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人们很容易会因为个人的理解、看法不同而得出不一致,甚至于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而《老子》这本书中,“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前人对这一思想曾作出过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一)持批评、否定态度

对于“小国寡民”思想,前人多从消极立场去看待。对老子的这一思想持批评的态度。认为其复古与倒退。很多学者都认为“小国寡民”的实质反映了没落的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的心情。他们认为“小国寡民”思想与当时的历史任务和历史发展背道而驰。

持这一观点的著名历史学家有范文澜、白寿彝等。范文澜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关与一段介绍“小国寡民”的内容:“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的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彼此孤立。„„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老子小国寡民反动思想是反历史的。”①而白寿彝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说:“道家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主张奴隶社会向原始社会的逆转。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与鸟兽同居,与鹿豕并,则是要退回到草昧未开的洪荒之世。”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所维持的社会是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老子明显是站在了历史进步的对立面上,所以他们都对老子的这一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②

(二)持赞扬、肯定态度

近些年来为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翻案”的学者也不再少数。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小国寡民”并不是要求人们退回到原始社会中。他们的理由也很有说服力。 ①

② 范文澜等著《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五版,第246—247页。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5页。

首先,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生产力极度的落后,人们的文化也很不发达。然而“小国寡民”社会并不具备这些特征。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诸如:舟船、兵甲、文字等先进的器具和工具。人们即使将这些先进的器具弃之不用,也能够创造出足够的物质财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人们过着朴素悠闲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小国寡民”社会中物质的生产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只是在这些众多的器物工具中,不少“奇物”的发明和使用会给人们带来很多麻烦,刺激人们的贪欲,进而引起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争斗。所以老子主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样能够保持民风的淳朴和社会的安宁。所以并不能说“小国寡民”就是原始社会。

其次,原始社会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没有国家和政府。而老子的个社会并不是这样的。老子虽然主张“无为而治”,但他并非是无政府主义者。《老子》第十八章中有:“国家混乱,有忠臣。”①第六十章有:“治大国,若烹小鲜。”②等多处都提出有国家和统治者的概念。童书业说:“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小农农村,保持着古代公社的形式。有人说:老子企图恢复到原始社会,这种说法并不妥。因为老子还主张有‘国’有统治;这种社会里还有‘甲兵’,而且能够‘甘其食,美其服’,这些都不像是原始社会的现象。老子只是企图稳定小农经济,要统治者不干扰人民,让小农经济自由发展,这就达到了他的目的。”③老子的理想社会中的却国家和统治者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弱化,但是老子也并没有够定其的存在。所以“小国寡民”的社会更不能理解为原始社会了。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一个类似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理想社会。在里没有战争和痛苦。人们过着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简直就是一副“世外桃源”的完美景象。

(三)笔者的态度

对“小国寡民”思想不能草率的就说其是退步还是进步。笔者认为“小国寡民”主要还是积极进步的影响。当然它也有消极退步的影响,但却是次要的。

1、老子思想中的积极方面

前面已经论证过:古代的“国”指的是诸侯国。因此,也就不能说老子的“小国寡民”是要使国家变小,人民变少。因为这是针对诸侯国说的,这一章的所有内容也都是针对诸侯国而言的。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但是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作为“天①

② 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5页。 《老子》,第146页。

③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5页。

下共主”的周天子更是成为了摆设。老子正是生活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很多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凭仗自己的武力不断的进行称霸战争,力图扩展自己的领土和统治的人民。使得社会战乱不止,民不聊生。这自然不是老子所希望看到的。所以老子主张的“小国寡民”是希望诸侯国的领土变小,诸侯国统治管辖的人民也减少。这样一来。诸侯国便无法再于周王室缩抗衡。社会也将回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状态。这样自然也不会再有那么多的称霸战争,人民的生活也将安逸起来。这正是老子希望看到的景象。笔者以为老子的这一主张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的。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灾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为主的社会,战争对农业的破坏性也是巨大的。正所谓“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①而且春秋时期的称霸战争也没有国家统一的趋势。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意思就在于他反对战争,使各诸侯国因为没有实力对抗周王室而各安本分,这自然是具有进步的意义。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古代迁徙的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为了谋利;二是为了避难。但在老子设计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首先,人们生活的非常富裕和充实。所以才会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景象,人们根本没有出行的必要。其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国君的暴政,所以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们也不会遭受到很大的灾难,也不会因为避难而出门远行。再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为主的社会就决定农民不能违背农时。显然,农民如果经常远行,农业生产就肯定得不到保障,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命也会丧失保证。综上所述,老子在此发出“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反映了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人际关系简单到了极低的程度。那么,老子为什么不主张人们相互往来呢?这是老子看到国与国之间厉害纷争不已而提出的想法,旨在求得互不侵犯。②老子主张封闭式的生活。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战争。以我们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评价老子的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在当时大大小小诸侯国林立的社会现实中,减少诸侯国之间的往来确实可以起到避免冲突和战争的作用。

2、老子思想中的消极方面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是老子关于社会科技的一些看法。老子认为,为了保持①

② 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7页。 王效先著《老子通》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页。

人民的淳朴之心,一些“奇物”是可以弃置不用的。笔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我们知道,现在社会中科学技术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了一些问题和灾难。但是难道因为网络会使青少年沉迷其中而放弃使用电脑吗?因为核武器的危险性而放弃使用核发电吗?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尚且如此,更不要提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了。在老子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还是不很突出。有些学者认为老子的思想很超前,以至于老子可以预测到科学技术对未来的社会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老子建议抛弃一些器物用具。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靠谱,也没有说服力。老子虽然很伟大,但也不至于此。如果从那时候人们就开始放弃使用一些器具,那么我们的现代社会将会无限期的推迟。诚然每个时代都有对于前代的扬弃,器物也在不断的进化,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是老子主张的“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却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所有的器物,以至于产生了负面的效果。我们承认老子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却很容易偏离老子本初的意愿。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句话的表面含义是要人民回到原始的结绳记事的时代。但笔者认为这句话主要是针对百姓说的,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是愚民政策。笔者认为老子是主张实行愚民政策的。这在《老子》的很多篇章中都可以得到证实,比如第三章写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①第六十五章中也有“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②从中可以得出老子认为如果百姓过于聪明,那么国家就会不容易治理。反之,百姓都变得没有文化,那么社会就会变得稳定。而“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就是要百姓们回复到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的状态。这样与其称之为是保持民风的淳朴,倒不如称之为愚民政策更直接。

总之,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我们既不能说老子是旧社会落后的代表,也不能说他是伟大的先知。对待他的思想要一分为二的对待。积极的地方我们要吸收学习;消极的方面我们也应该批判。

三、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

虽然自汉武帝以后,孔子的儒家思想就一直在中国的社会主流思想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但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也一直在千百年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这恰恰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老子的①

② 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页。 《老子》,第158页。

“小国寡民”思想就在无形之中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一)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

汉高祖刘邦曾经先封了八个异姓王、,后来又封了九个同姓王。以期望他们守卫汉代江山。虽然后来逐渐剪灭了异姓王,但是王国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并一直威胁着西汉前期的诸位皇帝们的统治。贾谊在《治安策》中写道:“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明显受到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使诸侯国变小,人民变少。这样便于中央管辖控制,减少内乱。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更是把这一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推恩令的实行,王国的领地变小了,王国管辖的人民也少了,这样中央的统治就加强了,“小国寡民”思想对西汉中央统治的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等到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天下大乱。这就是地方豪强地主的实力过于强大,中央难以控制地方所造成的。东汉末年的地方豪强地主虽然不是名义上王国,但是他们拥有私人武装和农民。这俨然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另外,唐朝的安史之乱、四镇之乱都是由于地方力量过强大所造成的。如果唐朝的统治者能按照“小国寡民”的思想来处理地方问题。那么这些灾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最起码可以推迟灾难的到来。

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都潜移默化的收到了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宋朝设立转运使、通判等官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设立的三司等,这些都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举措,这些举措无疑不受到“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历朝历代要想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打击地方的实力。地方实力的强大必然会威胁到中央的统治。而老子的“小国寡民”就是主张削弱地方实力的思想先驱。

(二)对中国传统安土重迁心理的影响

中国古代一直都有安土重迁的传统心理,这种情况的形成也是和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提出有着很大的关系。《老子》第八十章中提到“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就要要使人们重视死亡而不轻易的迁徙远方。这句话所体现的思想也一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汉代为了控制农民,实行严密的编户齐民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这些农民一般是不允许随便迁徙他处的,只能世世代代在这规定的土地上生活生产。这一措施也是多多少少受到老子思想的影

响所造成的。政府为了更有效的控制人口,就出台各种措施来限制人们的活动自由。

不仅汉代,隋代的大索貌阅制度、历代税法中人头税的现象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保甲制度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续。总之,中国古代政府的户籍制度大部分都是限制人们出行的。再加上中国又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这样久而久之,中国人们就逐渐形成了安土重迁的社会心理。一些经常要求出门远行的职业,譬如商人,人们在心理上就比较排斥,所以从事此类职业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中国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除非是碰到战乱、自然灾害之类的以外是很少迁徙的。

(三)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老子第八十章中有“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么一句。在春秋时期的小农经济的背景下,人们生活自给自足,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自己享用,人与人之间也不需要太多的相互交流,所以老子说“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主要是针对人与人说的。但是在未来的岁月中,这句话也不可以避免的影响到了国家的外交政策。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清朝发展到了顶峰,人们的生活更加的殷实富裕。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前提条件就是国家比较富强,人们生活很有保障,在这种条件下就不需要或者是很少需要同别人交往了,这是对老百姓之间关系而言的。然而道家思想却能在无形之中就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清朝的国力强盛,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统治者们天朝上国的骄傲思想也在不断滋生。国家富裕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显得没有必要了,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也是如此吗?外国生产的所有的产品,我们都有或者我们都不需要,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和外国进行交往呢?于是自负的清朝统治者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诚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这一政策的推行和老子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主张又有着很大的相似:首先,二者的经济基础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次,前面说了老子主张封闭式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摩擦和战争,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一个主要方面是防止外来侵略,也就是希望可以避免和外国发生战争。

因此,笔者认为二者固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老子的这一主张也有形无形,多多少少之间影响了清朝的外交政策。

(四)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首先,老子的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争的社会,人民安居立业生活幸福。现代社会需要和平,世界的战争因素越来越复杂,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都要求我们重拾老子的和平思想,只有和平人类才能发展。社会才会进步。

其次,老子主张废弃一些“奇物”不用,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在老子的那个时代起到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多的,因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技术工具的负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和突出。但是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却有着不同的解释。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泛滥,到处都刻着科学技术的痕迹。科学技术的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是科学技术的泛滥也产生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毒品成灾,滥用抗生素造成的危害等等。现代社会要认真的思量老子“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句话的含义。

再次,老子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也是现代人们所渴望和需要的。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在疲劳之余不妨置身于老子的世界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享受。

综上所述,老子不愧为中国优秀的思想家。在《老子》的第八十章中,老子仅仅用了75个字就勾勒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也就是“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有人赞扬,也有人批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老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就是老子思想的伟大之处。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进行研究的。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老子这一思想的确切含义,第二部分则是对老子这一思想的评价,最后便是总结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笔者也只是以个人浅显的理解能力来分析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我们学习和探讨老子思想无非是希望能避害趋利,尽量用老子思想的积极方面来建设我们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陈鼓应 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王效先:《老子通》,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3]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4]王国瑚:《老子发微》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版

[5]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 2006年版

[6]王德有译注《老子指归译注》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7]陈秉才译注《韩非子》中华书局 2007年版

[8]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浅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作者姓名 刘善甫

指导教师 秦进才

所在学院 汇华学院

专业(系) 历史学

班级(届) 2011届

完成日期 2011 年 5 月 10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0 ) 英文摘要、关键词„„„„„„„„„„„„„„„„„„( 11 )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含义„„„„„„„„„„„„„„„( 12 )

(一)“小国寡民”的含义„„„„„„„„„„„„„„ ( 12 )

(二)“小国寡民”社会的设想 „„„„„„„„„„„„„( 14 )

二、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 15 )

(一)批评、否定的态度„„„„„„„„„„„„„„„( 15 )

(二)赞扬、肯定的态度„„„„„„„„„ „„„„„„( 15 )

(三)笔者的态度„„„„„„„„„„„„„„„„„„ ( 16 )

三、小国寡民的影响„„„„„„„„„„„ „„„„„„( 18 )

(一)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 „„„„„„( 19 )

(二)对中国传统安土重迁心理的影响„„„„„„„„„ ( 19 )

(三)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 ( 20 )

(四)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0 ) 参考文献„„„„„„„„„„„„„„„„„„„„„„( 22 )

浅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中文摘要:老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小国寡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就没有一个统一一致的看法和理解,那么它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人们对这一思想有的抱有批评的态度,有的则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反面影响,我们应该全面的来评价。正是因为“小国寡民”思想的双重性,我们才更有必要去研究它,这将会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影响;社会。

On Lao Tzu’ Thought of “ A Small Utopian Society”

Abstract:Lao Tzu is a famous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thinker. His ideology exerts a profound influence upon China, among which thereis the thought of “ A smallUtopian society ",a rather important ideology for state affairs management.However ,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have not formed an agreed opinion about it and consequently different judgments have been passed on, so what is the true meaning of this thought? Some people criticize it while others appraise, the reason is simple as this thought has influenced China’s development in a positive as well as a negative way. Thus our comments on this thought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And just because of this duality of the thought , it is more necessary for us to have a study on it and this will be a precious treasury of our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Lao Tzu;A small Utopian society;thought;influence;society

浅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在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当中,关于老子的身世,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的争议。《史记》是最早记述老子其人的史书。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对老子有五百多字左右的记述。但仅仅就在这短短五百字当中,司马迁关于老子身世的猜测就提出了四种可能。而今人对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也是十分的激烈。我们虽然不能彻底的断定老子究竟具体的生活时间,但是通过各种史料记载和学者专家的研究,我们大概可以断定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约略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与孔子。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含义

“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老子》第八十章中,老子对他心中的社会理想进行了一番集中的阐述: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①

然而,对老子的这一简短的理想蓝图,古往今来的众多学者却多有歧见。

(一)“小国寡民”的含义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他的政治观,历史观的重要的内容。这一章的关键就是“小国寡民”这四个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关于这四个字,历来有四种解释,这四种解释分别是:

(1) 认为“小”和“寡”是使动用法,是形容词。解释为“使国家小,使人民少”。

(2) 认为这句话是老子对其理想社会的描述,“小”和“寡”是“国”和“民”的定语,解释为“小的国家,少的人民”。

(3) 认为这句话应该解释为“国家小,人民少”。

(4) 认为这句话应该解释为“以国为小,以民为少”。

乍一看来,这四种解释貌似都没有错误,但是究竟哪种解释才更加符合老子的本意呢?笔者以为前面的第一种观点更符合老子的本意,理由如下:

我们解释这段话的时候不能将这段话与本章的后面的内容割裂开来。有很多人将这句话解释为第二种的说发:国家小,人民少。认为这只是老子对人类社会曾经经历过的① 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0页。

一个历史阶段的描述。但从下文多次使用的“使„„”、 “使民„„”的句式来看,显然都不是在进行描述,而是在进行设计。①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如果说这不是老子的理想社会,那么为什么老子还要把它详细描述出来呢?如果这真是人类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社会,那么那些“什伯之器”、“舟舆”、“甲兵”又怎么解释呢?显然,这只可能是老子理想中的一个社会。所以本章出现的“小”和“寡”应该被看作为动词,翻译为“使国家小,是人民少”。第一种的说法比较符合实际。

但是在这里的“国”字的含义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说文·口部》“国,邦也。”不仅仅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在《周礼·天宫·大宰》中“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以居亦曰国。”可见,在中国古代,至少在老子那个时代里,“国”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而是指的诸侯国。关于这一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关于“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句话的解释也有很多种。但其中的“伯”明显是“佰”字的通假字。出土的《老子》帛书甲本作“十百人之器”,《老子》乙本作“十百人器”,这些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说文》中将“佰”解释为:“相什伯也,从人,百。”就是说多的意思。

但对于“什伯之器”,历来就有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为各种各样的兵器。俞樾《诸子平议》就有这么一段话:“什佰之器,乃兵器也。”这种解释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本章下文中有“虽有兵甲,无所陈之。”若此处解释为兵器,那么就与下文重复。这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太符合逻辑。故笔者认为解释为兵器的这种说法有些欠妥。

另外一种解释为各种各样的器具。有些学者认为各种各样的器具包括居家日用的所有器具。此说令人费解的是,如果连居家日用的各种器物都弃置不用,将何以生活?老子虽主张朴素自然无为,恐亦不至于此。②这有些不太符合常理,因此,笔者认为各种各样的器具应该是老子所鄙弃的“奇物”。诸如酒器之类。这些器物损害了人类纯朴自然的天性,所以老子主张是弃之不用。因此这句话不能理解为平时生活所必要的所有器具。因为老子崇尚人们过着朴素自然的生活,一般的简单的工具就可以满足人们的平时所需。所以那些“奇物”自然要弃之不用。若这样理解“什伯之器”,那么便同老子的一贯思想相一致了。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句话表面上比较容易解释:使百姓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但是1973年湖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都将这句话写成了“使①

② 陈鼓应 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页。 《老子评传》,第235页。

民重死而远徙”。少了一个“不”字,与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子》所记载的大相径庭。难道这是后代人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吗?对此,高明先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的解释是:“老子不仅反对民之‘远徙’,也同样反对‘不远徙’,主张使民安居而不徙。故而‘远徙’之‘远’字,非作远近解的副词,而是作‘疏’、‘离’解的动词。”①高明先生将这句话解释为“使民重视生命而避免流动”。这样的解释很有道理。可见后人对老子的本初思想并没有发生太大的误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帛书上的“远徙”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远徙”了呢?在这里,高明先生又有一番解释,他说:“因后人误识‘远’为远近之义,又疑‘使民重死’与‘远徙’义不相属,故于‘远徙’之前增添‘不’字,该作‘不远徙’,结果则与《老子》本义相违,造成大缪。”笔者认为高明先生的解释合情合理。即使后人在这句话中多加了个“不”字,也并未对老子的本义产生太大的不同。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既可以解释为“使百姓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也可以解释为高明先生所说的“使百姓重视生命而避免流动”。二者没有大的区别。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其中“陈”通“阵”。“结绳”是指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都是用结绳来记录事件的。知道这些,这句话的含义也就答题出来了:“虽然有车船,没有乘坐远行的必要;虽然有武器,没有列阵示威的必要。使百姓回复到用结绳记事的情况”。

最后一句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的含义古今以来分歧不大,大致的意思是“百姓都认为自己的饮食甜美,认为自己的衣服漂亮,认为自己的居所安适,认为自己的风俗快乐。毗邻的国家互相可以看见,鸡狗的叫声互相可以听见,而百姓直到老死,都互相不往来。

以上便是笔者理解的《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的含义,本章的核心便是“小国寡民”思想。对这一章的解释不同,就会对这一章的理解乃至整个老子思想的理解不同。所以,怎样去解释《老子》第八十章就显得异常的重要了。

(二)“小国寡民”社会的设想

《老子》第八十章为人们勾勒了一副“小国寡民”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诸侯国的国土狭小,人民也很稀少。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奇物”,却为了保持自己的淳朴自然之心而不使用;每个人都很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都不会轻易地冒着危险而向远处迁徙;因为人们都各安本分,所以也不出远门,虽然有车辆和船只,却没有乘坐这些①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52页。

工具的必要;国家与国家,人们与人民之间没有矛盾,所以即使有兵器也派不上用场;人们简单淳朴,用缘故的结绳记事的方法就能过着幸福满足的生活;人们有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安稳的居所,快乐的风俗;国与国近的都可以以相互看见,连鸡和狗的叫声都可以相互听见,百姓之间和谐相处没有矛盾,直到老死了也不相互往来。这就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

《老子》一书流传既久,后世各家的注解也往往有很大的出入。这给《老子》的解读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人们很容易会因为个人的理解、看法不同而得出不一致,甚至于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而《老子》这本书中,“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前人对这一思想曾作出过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一)持批评、否定态度

对于“小国寡民”思想,前人多从消极立场去看待。对老子的这一思想持批评的态度。认为其复古与倒退。很多学者都认为“小国寡民”的实质反映了没落的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的心情。他们认为“小国寡民”思想与当时的历史任务和历史发展背道而驰。

持这一观点的著名历史学家有范文澜、白寿彝等。范文澜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关与一段介绍“小国寡民”的内容:“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的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彼此孤立。„„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老子小国寡民反动思想是反历史的。”①而白寿彝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说:“道家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主张奴隶社会向原始社会的逆转。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与鸟兽同居,与鹿豕并,则是要退回到草昧未开的洪荒之世。”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所维持的社会是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老子明显是站在了历史进步的对立面上,所以他们都对老子的这一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②

(二)持赞扬、肯定态度

近些年来为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翻案”的学者也不再少数。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小国寡民”并不是要求人们退回到原始社会中。他们的理由也很有说服力。 ①

② 范文澜等著《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五版,第246—247页。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5页。

首先,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生产力极度的落后,人们的文化也很不发达。然而“小国寡民”社会并不具备这些特征。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诸如:舟船、兵甲、文字等先进的器具和工具。人们即使将这些先进的器具弃之不用,也能够创造出足够的物质财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人们过着朴素悠闲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小国寡民”社会中物质的生产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只是在这些众多的器物工具中,不少“奇物”的发明和使用会给人们带来很多麻烦,刺激人们的贪欲,进而引起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争斗。所以老子主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样能够保持民风的淳朴和社会的安宁。所以并不能说“小国寡民”就是原始社会。

其次,原始社会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没有国家和政府。而老子的个社会并不是这样的。老子虽然主张“无为而治”,但他并非是无政府主义者。《老子》第十八章中有:“国家混乱,有忠臣。”①第六十章有:“治大国,若烹小鲜。”②等多处都提出有国家和统治者的概念。童书业说:“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小农农村,保持着古代公社的形式。有人说:老子企图恢复到原始社会,这种说法并不妥。因为老子还主张有‘国’有统治;这种社会里还有‘甲兵’,而且能够‘甘其食,美其服’,这些都不像是原始社会的现象。老子只是企图稳定小农经济,要统治者不干扰人民,让小农经济自由发展,这就达到了他的目的。”③老子的理想社会中的却国家和统治者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弱化,但是老子也并没有够定其的存在。所以“小国寡民”的社会更不能理解为原始社会了。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一个类似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理想社会。在里没有战争和痛苦。人们过着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简直就是一副“世外桃源”的完美景象。

(三)笔者的态度

对“小国寡民”思想不能草率的就说其是退步还是进步。笔者认为“小国寡民”主要还是积极进步的影响。当然它也有消极退步的影响,但却是次要的。

1、老子思想中的积极方面

前面已经论证过:古代的“国”指的是诸侯国。因此,也就不能说老子的“小国寡民”是要使国家变小,人民变少。因为这是针对诸侯国说的,这一章的所有内容也都是针对诸侯国而言的。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但是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作为“天①

② 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5页。 《老子》,第146页。

③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5页。

下共主”的周天子更是成为了摆设。老子正是生活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很多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凭仗自己的武力不断的进行称霸战争,力图扩展自己的领土和统治的人民。使得社会战乱不止,民不聊生。这自然不是老子所希望看到的。所以老子主张的“小国寡民”是希望诸侯国的领土变小,诸侯国统治管辖的人民也减少。这样一来。诸侯国便无法再于周王室缩抗衡。社会也将回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状态。这样自然也不会再有那么多的称霸战争,人民的生活也将安逸起来。这正是老子希望看到的景象。笔者以为老子的这一主张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的。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灾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为主的社会,战争对农业的破坏性也是巨大的。正所谓“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①而且春秋时期的称霸战争也没有国家统一的趋势。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意思就在于他反对战争,使各诸侯国因为没有实力对抗周王室而各安本分,这自然是具有进步的意义。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古代迁徙的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为了谋利;二是为了避难。但在老子设计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首先,人们生活的非常富裕和充实。所以才会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景象,人们根本没有出行的必要。其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国君的暴政,所以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们也不会遭受到很大的灾难,也不会因为避难而出门远行。再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为主的社会就决定农民不能违背农时。显然,农民如果经常远行,农业生产就肯定得不到保障,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命也会丧失保证。综上所述,老子在此发出“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反映了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人际关系简单到了极低的程度。那么,老子为什么不主张人们相互往来呢?这是老子看到国与国之间厉害纷争不已而提出的想法,旨在求得互不侵犯。②老子主张封闭式的生活。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战争。以我们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评价老子的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在当时大大小小诸侯国林立的社会现实中,减少诸侯国之间的往来确实可以起到避免冲突和战争的作用。

2、老子思想中的消极方面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是老子关于社会科技的一些看法。老子认为,为了保持①

② 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7页。 王效先著《老子通》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页。

人民的淳朴之心,一些“奇物”是可以弃置不用的。笔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我们知道,现在社会中科学技术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了一些问题和灾难。但是难道因为网络会使青少年沉迷其中而放弃使用电脑吗?因为核武器的危险性而放弃使用核发电吗?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尚且如此,更不要提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了。在老子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还是不很突出。有些学者认为老子的思想很超前,以至于老子可以预测到科学技术对未来的社会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老子建议抛弃一些器物用具。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靠谱,也没有说服力。老子虽然很伟大,但也不至于此。如果从那时候人们就开始放弃使用一些器具,那么我们的现代社会将会无限期的推迟。诚然每个时代都有对于前代的扬弃,器物也在不断的进化,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是老子主张的“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却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所有的器物,以至于产生了负面的效果。我们承认老子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却很容易偏离老子本初的意愿。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句话的表面含义是要人民回到原始的结绳记事的时代。但笔者认为这句话主要是针对百姓说的,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是愚民政策。笔者认为老子是主张实行愚民政策的。这在《老子》的很多篇章中都可以得到证实,比如第三章写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①第六十五章中也有“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②从中可以得出老子认为如果百姓过于聪明,那么国家就会不容易治理。反之,百姓都变得没有文化,那么社会就会变得稳定。而“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就是要百姓们回复到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的状态。这样与其称之为是保持民风的淳朴,倒不如称之为愚民政策更直接。

总之,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我们既不能说老子是旧社会落后的代表,也不能说他是伟大的先知。对待他的思想要一分为二的对待。积极的地方我们要吸收学习;消极的方面我们也应该批判。

三、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

虽然自汉武帝以后,孔子的儒家思想就一直在中国的社会主流思想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但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也一直在千百年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这恰恰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老子的①

② 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页。 《老子》,第158页。

“小国寡民”思想就在无形之中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一)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

汉高祖刘邦曾经先封了八个异姓王、,后来又封了九个同姓王。以期望他们守卫汉代江山。虽然后来逐渐剪灭了异姓王,但是王国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并一直威胁着西汉前期的诸位皇帝们的统治。贾谊在《治安策》中写道:“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明显受到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使诸侯国变小,人民变少。这样便于中央管辖控制,减少内乱。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更是把这一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推恩令的实行,王国的领地变小了,王国管辖的人民也少了,这样中央的统治就加强了,“小国寡民”思想对西汉中央统治的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等到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天下大乱。这就是地方豪强地主的实力过于强大,中央难以控制地方所造成的。东汉末年的地方豪强地主虽然不是名义上王国,但是他们拥有私人武装和农民。这俨然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另外,唐朝的安史之乱、四镇之乱都是由于地方力量过强大所造成的。如果唐朝的统治者能按照“小国寡民”的思想来处理地方问题。那么这些灾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最起码可以推迟灾难的到来。

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都潜移默化的收到了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宋朝设立转运使、通判等官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设立的三司等,这些都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举措,这些举措无疑不受到“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历朝历代要想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打击地方的实力。地方实力的强大必然会威胁到中央的统治。而老子的“小国寡民”就是主张削弱地方实力的思想先驱。

(二)对中国传统安土重迁心理的影响

中国古代一直都有安土重迁的传统心理,这种情况的形成也是和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提出有着很大的关系。《老子》第八十章中提到“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就要要使人们重视死亡而不轻易的迁徙远方。这句话所体现的思想也一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汉代为了控制农民,实行严密的编户齐民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这些农民一般是不允许随便迁徙他处的,只能世世代代在这规定的土地上生活生产。这一措施也是多多少少受到老子思想的影

响所造成的。政府为了更有效的控制人口,就出台各种措施来限制人们的活动自由。

不仅汉代,隋代的大索貌阅制度、历代税法中人头税的现象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保甲制度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续。总之,中国古代政府的户籍制度大部分都是限制人们出行的。再加上中国又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这样久而久之,中国人们就逐渐形成了安土重迁的社会心理。一些经常要求出门远行的职业,譬如商人,人们在心理上就比较排斥,所以从事此类职业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中国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除非是碰到战乱、自然灾害之类的以外是很少迁徙的。

(三)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老子第八十章中有“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么一句。在春秋时期的小农经济的背景下,人们生活自给自足,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自己享用,人与人之间也不需要太多的相互交流,所以老子说“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主要是针对人与人说的。但是在未来的岁月中,这句话也不可以避免的影响到了国家的外交政策。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清朝发展到了顶峰,人们的生活更加的殷实富裕。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前提条件就是国家比较富强,人们生活很有保障,在这种条件下就不需要或者是很少需要同别人交往了,这是对老百姓之间关系而言的。然而道家思想却能在无形之中就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清朝的国力强盛,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统治者们天朝上国的骄傲思想也在不断滋生。国家富裕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显得没有必要了,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也是如此吗?外国生产的所有的产品,我们都有或者我们都不需要,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和外国进行交往呢?于是自负的清朝统治者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诚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这一政策的推行和老子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主张又有着很大的相似:首先,二者的经济基础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次,前面说了老子主张封闭式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摩擦和战争,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一个主要方面是防止外来侵略,也就是希望可以避免和外国发生战争。

因此,笔者认为二者固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老子的这一主张也有形无形,多多少少之间影响了清朝的外交政策。

(四)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首先,老子的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争的社会,人民安居立业生活幸福。现代社会需要和平,世界的战争因素越来越复杂,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都要求我们重拾老子的和平思想,只有和平人类才能发展。社会才会进步。

其次,老子主张废弃一些“奇物”不用,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在老子的那个时代起到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多的,因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技术工具的负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和突出。但是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却有着不同的解释。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泛滥,到处都刻着科学技术的痕迹。科学技术的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是科学技术的泛滥也产生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毒品成灾,滥用抗生素造成的危害等等。现代社会要认真的思量老子“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句话的含义。

再次,老子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也是现代人们所渴望和需要的。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在疲劳之余不妨置身于老子的世界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享受。

综上所述,老子不愧为中国优秀的思想家。在《老子》的第八十章中,老子仅仅用了75个字就勾勒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也就是“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有人赞扬,也有人批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老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就是老子思想的伟大之处。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进行研究的。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老子这一思想的确切含义,第二部分则是对老子这一思想的评价,最后便是总结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笔者也只是以个人浅显的理解能力来分析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我们学习和探讨老子思想无非是希望能避害趋利,尽量用老子思想的积极方面来建设我们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陈鼓应 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王效先:《老子通》,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3]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4]王国瑚:《老子发微》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版

[5]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 2006年版

[6]王德有译注《老子指归译注》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7]陈秉才译注《韩非子》中华书局 2007年版

[8]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


相关文章

  • 古希腊神话对希腊的影响.论文
  • 古希腊神话对希腊的影响 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地,而她的神话又伴随着希腊这个民族一步步进入文明时代,具有永久的魅力.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 ...查看


  • 中亚的地缘政治_大博弈_与_小博弈_
  • 中亚的地缘政治:"大博弈"与"小博弈" 潘志平 内容提要:以往的论者关于中亚地缘政治的分析,区地缘政治的重大影响."大博弈",大博弈"与"小博弈"的交 ...查看


  • 春秋枭雄吴王阖闾-[左传]中阖闾形象简析-论文
  • 春秋枭雄吴王阖闾---<左传>中阖闾形象简析 作者:[徐海通] 2010-11-3 第20 卷第7 期长春大学学报Vol. 20 No. 7 2010 年7 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Ju ...查看


  • 填报常识:文科生可报哪些专业
  • 填报常识:文科生可报哪些专业 资料荟萃 2009-06-27 2206 中文及新闻类专业 中文专业素有"万金油"之称,毕业生就业范围非常广阔,以秘书职业为例--哪个行业.哪个单位少得了秘书? 而语文作为学校教育基础课程, ...查看


  • 能源危机论文
  • 关于能源危机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能源危机是指因为能源供应短缺 ...查看


  • 先 秦 文 学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部资料 编者:郑国岱 联系电话:[1**********] 二0一六年八月 绪言:理解和尊敬--我们的研究立场 一.理解和尊敬: 虔诚与尊敬是态度,它形成的基础必须警惕刻板印象,展开的办法最基本的有三 ...查看


  • 怎样才能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 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一个重要话题,它直接与我们培养研究生质量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培养研究生是一个涉及师生双方的系统工程.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过程是一个年轻人一生中学术成长最重要最辉煌阶段.我在评审一些研究生论文及与一些教授聊天时发现不太重 ...查看


  • 法律经济学结课论文
  • 法律经济学结课论文 机电 姓名: 学号: 大国崛起之荷兰与英国观后感 荷兰 众所周知,荷兰是一个领主只有两个半北京的小国.但是它曾在17 世纪一度称霸全球的海上贸易,马克思称之为"海上第一强国".看完大国崛起之小国大业之 ...查看


  • 世界古代文明
  • 第一章 世界古代文明 [专题综合概览] 本专题主要介绍了世界古代历史部分阶段的历史,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6世纪. 1.横向看:本专题包括政治史和文化史两个部分.政治史主要讲述了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古代罗马法律制度:文化史主要讲述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