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存在的原因
封建社会制度 敖嘉妮 吕心琪 高2013级12班
目录
封建制度和思想………………………………………………2 封建制度分类及其特点………………………………………3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4 中国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7
封建制度思想
最早使用“封建”(Feudal)字眼的是17世纪(1614年)的英国和法国律师,当时此词用来指称的这种制度正在迅速地消失或完全消失。封建制度盛行的时期,没有作者曾经用过此字。封建制度来自法语“féodalisme”,是法国革命期间所造的字。此字具有贬义,是用来形容任何视为不公或过时的法令或习俗。这些法令或习俗大部份或多或少与中世纪采邑制(拉丁语:feodum,首次出现是在西元884年的一份法兰克语的文献中)有关,并且因此合成为此单一名词。英国小说家史默莱特(Tobias Smollett)在其作品《汉弗雷克林可》“Humphry Clinker”(1771) 嘲弄此字:“每个政策、习俗、甚至性格的古怪之处都可上溯至此(封建)源头……我预计可以看到男用短裤及buttered麦酒都会归因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
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农民(或农奴)生活贫困﹐无政治权利﹐他们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一般认为中国于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封建制度中往往存在相当明显的阶级制度,如中国的宗法制,西欧的教主-国王-领主-爵士制,形成金字塔式的统治架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也是如此完善的,通常领主的爵士不会再对国王效忠,也因此有了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然而这种统治结构能够长期维持下来的,就是封建制度的思想观念:通常以“君上大权”为骨架,融入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汇集成,其中也含有一些优秀的道德价值观,最典型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封建制度分类及其特点
分类
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狭义的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的封建制度,请参见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是中古时代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制度。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结束,这个体系便在中央权力崩溃和社会动乱中逐步发展起来。效忠强人的等级制度,代替皇帝、元老、行省、城市和城镇等的罗马体系。
专制制度是权力组织形式的一种。权力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民主,一种是专制。一个人或一个党掌握一国或一方的全部权力就是专制。专制制度存在于任何形式的社会形态里面,包括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封建制度是社会组织形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包括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
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二者不可相提并论,因为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封建制度在上个世纪开始逐渐走向没落,但是专制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不同国家有不同国情,不同国情决定了是走专制还是民主的道路。譬如说台湾韩国和香港许多年前走集权的道路,社会发展很快。东南亚多国走的是民主道路,也不见得怎么样。
封建制度是中古时代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制度。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结束,这个体系便在中央权力崩溃和社会动乱中逐步发展起来。效忠强人的等级制度,代替皇帝、元老、行省、城市和城镇等的罗马体系。
特点
在封建制度,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同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通过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佃户等方式实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会改变封建制度作为一个阶级社会的本质。 封建制度中往往存在相当明显的阶级制度,如中国的宗法制,西欧的教主-国王-领主-爵士制,形成金字塔式的统治架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也是如此完善的,通常领主的爵士不会再对国王效忠,也因此有了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然而这种统治结构能够长期维持下来的,就是封建制度的思想观念:通常以“君上大权”为骨架,融入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汇集成,其中也含有一些优秀的道德价值观,最典型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马克思的历史观点认为社会形态是线性发展的,是越来越进步的,即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制度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之后,中国历史就必须按方抓药,所以秦朝之后必须是封建制度。这就好比先做成一个模子,不管你合适不合适,硬套进去。于是中国就有了“封建制度”之学说。套进去后,发现西方的模子不合适中国,于是又赋予了新的定义。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封建”,简单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诸侯,而使之建国于封建的区域。这是上古时代战胜的部族对于战败的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种统治方式。由此可见,所谓封建,自应有部族战争以来已有雏形。但封建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有人主张始于西周。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周室鉴于当时诸侯之众而又各据要津,后世必为共主之患,乃著兴灭国,继绝世之名义,封建诸侯,分封周姓和功臣到各要地,利用各地原来的氏族部落建立国家, 势力始自上达下,周天子正式成为天下共主,周朝的封建规模正式完成。传说中圣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周朝时期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封建制度”开始破坏。春秋战国,大国兼并小国,多以其国境置县,封建制度逐渐式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封建制度”,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称帝后,又分封同姓九王,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对立,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历史上自三国开始直至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各个时期国家行政区划管理上不同程度实行了“封建制度”,但分封不是主体;各个朝代政权稳定以后,封国与侯国实际成了行政区划体系之一,或形式上分封;即使存在军阀割据政权,大多数情况下,要领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如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楚国之国王马殷,尽管于907年建国,仍旧于927年(天成二年)接受中原王朝后唐册封为“楚王”。
封建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柳翼谋认为,由封建制而入郡县制,“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封建社会发展成为一
国政府体系统一治理的完全大一统社会,可说是社会进化(包括产业、商业、科技、交通、军事、行政、思想等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社会变为大一统社会,世袭贵族和全民阶级制度被取消,代之以官僚选拔和行政制度,确立了广大人民之间的平等原则;而基层民间自治机制,仍得以延续发展;在中央则采用君主集权制,直至民国。
西周封建
周武王实行第一次封建,原因有三:首先是为了安抚殷民,同时加以监视;其次是进行武装移民,借此扩展势力;还有就是笼络人心,以巩固周朝的统治。
第一次封建
封建实际上是分封诸侯,即将土地分给诸侯去建立他们的管辖范围。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经过和内容,主要有以下数项:
周武王灭商后,自动退出殷都,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到那里,继续管理商的遗民;
周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目的是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周武王定都于镐京后,又分封亲属和功臣为诸侯,这些封国大多数集中于黄河南岸。 周公东征平乱
西周建立两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年幼继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代理政事,这种做法称为“摄政”。三监不满,便散布谣言,说周公会对成王不利,又怂恿武庚共同起来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亲自领兵东征对付三监,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把乱事平定下来。后来他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把参加武庚叛乱的“殷顽民”迁到那里,又派驻重兵加以监管,将洛邑作为统治东部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此外,周公又制定礼乐,藉以维系国家和社会的秩序。 第二次封建
第二次封建的原因
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实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三:
分化殷地遗民,防止殷民再次起来叛变;
巩固周朝的统治,作为王室的屏藩;
扩大统治范围,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次封建的情况
周初第二次封建的内容主要包括:
把殷人旧地分封为宋、卫二国,以方便统治;
大封亲属和功臣,作为王室的屏藩;
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国向东移,部分更远至东方海边,借此扩大统治范围,并将殷人的封国包围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乱。
分封诸侯的作用
周武王和周公总共分封70余国,其中姓姬的诸侯占了53个,可见周初两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诸侯多数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称为“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分封诸侯的作用,就是要他们作为中央的屏藩。
此外,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
宗法制度
西周还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配合和维系封建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两种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朝封建制度的瓦解
周天子在地位上的变化,是其封建制度瓦解的主要原因。封建制是以天子为首,由上而下的系统。自平王东迁后,因其弑父之嫌及诸侯拥护,地位日降,终至“王命不行”,乃诸侯崛起之时,霸政时代开始。为迎合需要,郡县萌芽,世卿世禄式微,上下阶级被打破,平民地位上升,经济教育权力下放。宗法随时间淡化,封建面临崩溃。及至三家分晋,战国开始,上述情况发展更盛,改变趋势锐不可当。“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春秋诸国,吞并小弱,大抵以其国地为县。因灭国而特置县,因置县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渐变为郡县之制。”[1]秦灭六国,废封建,置郡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制度。 西汉封建
封国与郡并行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把七个协助他对抗项羽的功臣封为异姓王(与皇室不同姓氏的诸侯王);后来用谋反的罪名或其他办法削平了这些封国,改封皇室子弟于七王旧地。至于其他地方,则仍采用秦代的郡县制。
这种“郡国并行”的情形,使诸侯王国对中央构成威胁,埋下了西汉政治危机的伏线。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生有所改善,国家一片兴旺。但诸侯王势力日盛,渐渐变得骄横跋扈,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汉景帝派将军周亚夫平息了叛乱,并且削减了诸侯王的权力,使他们成为只食俸禄的闲员,不再治理人民。从而,中央集权统治的根基更加稳固了。
削减诸侯王国的势力
吴、楚七国之乱平息后,诸侯的权力已被削弱,不过他们仍拥有辽阔的领地,经济力量也很大。汉景帝死后,汉武帝承袭了其父的削藩政策,颁布“推恩令”,容许诸侯把王国的土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使诸侯王的力量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一,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说一种制度的长久是与他们国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国家,早在春秋末期就走上了封建道路,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儒家思想又倡导以农为本,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这样在中国长期存在自己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中国地大物博,因此从奴隶社会末期便产生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又称“自然经济”或“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本经济单位的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在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一直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虽有某些发展,但商品经济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对自然经济起着补充作用。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是在许多经济单位(如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庄、奴隶制大庄园、封等)内部完成的。这些经济单位自成体系,从事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彼此处于分散、孤立状态的封闭型的经济单位,自给自足,和外界很少发生经济联系。它们的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力低下,所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闭关自守就成了自然经济必然具有的特征。中央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将广大劳动者束缚在土地上是社会缺乏了一种冒险精神,这就便于统治者的统治,似的封建制度得以长久存在。
与中国相比,西方统治者则没有那么幸运,西方小国寡民且资源不足,所以西方人很早就学会了经商,用橄榄油到别的国家去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国家也鼓励人们在这一方面。西方人因此早就了敢于冒险的精神。
二、 政治体制 中国长期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中央或者说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是社会的主宰。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也符合他们的心理。同时中央决定一切,地方基本上听命于中央,这样,全国也基本一体。在西方,政治体制很长一段时间,很分散。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管理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就形成了已中央为主的许多地方机构,统一由中央发号使令。形成了中央集权。
由于西方城邦小国寡民,需要参议的是也比较多,所以西方形成了比较“民主”的制度
贯穿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谓中央集权制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种分权形式,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划内设置地方政府,并分配和授予地方政府以一定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力。春秋时期,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和发展,为确保君主权利一而不二和本大于末,君主还必须时刻把权力切实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可以分给任何人,这就是“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统治者在权力分配上突出军权的绝对优势,反映在君臣关系上,就必须强调对臣的绝对主宰,并对臣的职责义务作了种种规定,要求臣绝对服从君,另外还利用血缘关系,将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联系在一起,借助于宗法的家长制思想强调臣对君的服从。
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虽然期间几度受到挫折,出现地方极端分权现象,因而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接踵而来的是新的统一王朝执行的则是更加强化的中央集权。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以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此时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不再出现分裂局面。
相对于中国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西方的政治权利则比较分散,以英国为例,英国的政治体制,不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不论是议会,法院,或行政机关,都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之中,而并非完全由法令规章或法律条文来创立的。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欧洲大陆的伊比利亚人移居不列颠群岛南部的冈陵上,这是英国最早的居民。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其亲属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进攻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英国开始了诺曼王朝时期,在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的过程中,每征服一块土地,就把这零块的土地赐给部下,建立了诸侯割据的领主型封建制,每一个领主占据的庄园,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在政治上也封闭起来,领主握有司法大权,每个庄园也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组织,用来保护庄园和庇护依附于领主的农奴,英国最大的封建主国王与封建领主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国王有义务维护国内治安,率军作战保卫国家安全,保障封臣占有的采邑,到了战时国王一声令下,领主前来为之服务,英国国王虽有权向领主征收捐税,但数额受到领主的有力遏制,根本无法向封建地主经济下的皇帝一样能直接向农民征收赋税来掠夺和积累大量财富。
三、地理环境 中国是大东亚文化的核心,周边国家都是中国的附庸,唯中国马首是瞻。在西方,民族主义特别强烈(并不是说中国不强烈),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太强大的国家,一国的改革影响到了别国。
中国所处的东亚大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中国的主流政治区域乃是中原,打开地图可以看到中国主流政治区域内的大山多为东西走向,两条大水系亦为东西走向,这在很大程度上
加强了诸民族的联系与交流,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上。再就是有一个鹤立鸡群的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我们说的黄河中下游流域。中华民族是从这个平原上发展壮大的,在这个平原上,没有明显的天然地理障碍。谁统治了华北大平原,也就等于谁统治了东亚大陆。随着统一进程的深入,中原主流文化开始向淮河(亦为东西走向)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以汉民族为主的汉文化在偌大一个没有天然障碍的平原上建立一个强大统一(包括地域,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农耕式帝国!整个东亚地区在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对其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东亚大陆的历史以大一统为主线。
由于有着一个高度统一的国体,必须要一种高度集权的政体与之相适应,因此封建制度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绵延2000千之久。在那个商业交换不充分的农业时代,维持大一统社会的最佳办法就等级制度。因此等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成为东亚大陆社会矛盾的历史主流。
东亚大陆也有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的矛盾,但中原民族有一个强大的有着统一文化背景的汉文化打造的农耕式“帝国”(并不单指某个王朝,而是整个中华文化的积淀起来的底蕴),因此每次冲突的结果,很快导致新的大一统,很快上下等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又取代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正因为中国历史上的阶级矛盾之深重,所以在民族矛盾发生的时候,无法团结对外,两次被外族所统治。法儒两家统治思想是适应这个东亚大陆的人与环境的必然而形成的,而在民间则形成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等级翻身的游民反抗思想。这三种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这是东亚大陆社会意识形态的必然性。
西欧大陆的山系是呈现放射状分布的,地理形状是分散的。日耳曼人所处的中欧大平原,早期不适合农耕,属于游牧民族,就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一样,形成了一个日耳曼入侵西欧大陆的历史过程。西欧大陆的地理分散的特点,与东亚大陆不同,不利于形成一个有着统一思想的强势帝国而易于形成不同的民族及其独立的思想,因此欧洲政治上的统一总是暂短的,分裂总是长期的。
正由于这个原因,西欧大陆上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强势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制度的高压统治。相反更促进独立民主的思潮涌现。从而导致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较中国发展完而且很不完善!由于没有高度统一的封建王朝同一各民族的思想,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大于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征战和压迫,激发出了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内部人人平等的基督教学说的传播,并成为后来启蒙运动人权主义的思想资源。
四、 思想因素
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政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儒家思想占据着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强调
等级制度。要求所有人都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如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指出的,儒家有些地方尽管迂腐繁琐。“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儒家的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是浑然为一体的,可称为伦理政治。
先秦时期,儒家是作为一个学派参加学术争鸣的。汉朝的尊儒实际上是突出儒家思想中维护正统秩序这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广为流行,儒家失去独尊地位,但仍是封建思想的正统。从唐朝开始,儒佛道合一的思潮开始形成。在合一的过程中,儒仍是为主的,因为维护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的绝对服从关系是永恒不变的正统学说,这一正统学说始终被认为是主流。
唐以后,尤其是宋以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皇权迫切需要一种能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服务的精神力量。儒家关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关系的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君权、父权、夫权,这正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需要的。于是合一的思潮中,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中心位置。宋以后人们的思想大受禁锢,即使社会上存在种种矛盾,但维护社会秩序,也就是维护既定传统的思想使得各种不满现实的力量在心灵上受到束缚,正如“一个人长期囚禁在幽室,必然苍白失色,一株树生在大石缝中,其根枝必定盘结扭曲。儒教压制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抬头”
正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在宋朝以后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连明朝后期起传人中国的天主教,也试图儒学化 。可见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之中大。
与中国儒家思想相反,西方思想崇尚自由,追求平等。自13世纪末开始西方便进行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提倡人性,歌颂人性的光辉,打开了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使人们为追求自由而奋斗,在这种先进思想的引导下人们不可能安于封建制度的残酷统治,封建制度也难以像中国的封建制度那样存在两千多年。
三,宗教因素
在中国是宗教服务于政治,或者服务于最高统治者,而西方是宗教压迫政治,政治是宗教的附庸。
梁启超说:“中国人迷信宗教之心,素称薄弱,《论语》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盖孔子之大义,浸入人心久已。”在这段话中,既指出中国人宗教观念淡薄这一特点,同时也找到了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中华民族在佛教没有传入中国以前,没有一个有组织的宗教,人们只是相信“天命”,信奉天上和地上的神祇,信封最高的神灵上帝,因为人的生命吉凶全操在上帝和神祇的掌握中,因而乃有命运的信仰。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孟子乃主张“修身以立命”,中国人从古到今都怕得罪上天,孔子曾经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命的思想,又造成中国政治制度上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皇帝受天命而王,代天行道,每一位皇帝在继承皇位时,必定说自己是“承天启运”,因而自称天之子。这种近似宗教,又不是宗教的天命思想,从先秦至秦汉,已牢牢地占据了中国人的心灵。周代以来还有一种思想左右着人们,那就是“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皇帝在代天行道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德政如何,如果不好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这种传统思想长期影响着中国人,使之对现世现实十分关注,而不像西方或其他名族那样竭力去探讨死后灵魂永生的问题。英国近代著名汉学家道格拉斯曾说,中国人不需要宗教,是因为他们已经受教于儒学,这个观点与梁启超的观点相一致,是正确的。“儒学的伟大之处也就在于此,儒学不是宗教却宁取代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所以,宗教在中国从未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但又不为宗教所左右,他们始终将神权限制在王权之下,而不允许神权与王权平起平坐,更不能使其凌驾于王权之上。而西方的封建社会,基督教占据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却长达千余年。正因为中国大众没有表现出特殊的热情,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现诸如十字军那样的宗教战争的痕迹,也没有发现诸如在宗教改革运动以及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当中令新教和天主教双方都大为丢脸的那种宗教迫害的痕迹”。 封建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中国与西方都曾出现过,但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而西方则只有短短的几百年,这其中有经济这一决定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政治体制,地理环境,思想文化,宗教的的影响。
在中国漫长存在的原因
封建社会制度 敖嘉妮 吕心琪 高2013级12班
目录
封建制度和思想………………………………………………2 封建制度分类及其特点………………………………………3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4 中国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7
封建制度思想
最早使用“封建”(Feudal)字眼的是17世纪(1614年)的英国和法国律师,当时此词用来指称的这种制度正在迅速地消失或完全消失。封建制度盛行的时期,没有作者曾经用过此字。封建制度来自法语“féodalisme”,是法国革命期间所造的字。此字具有贬义,是用来形容任何视为不公或过时的法令或习俗。这些法令或习俗大部份或多或少与中世纪采邑制(拉丁语:feodum,首次出现是在西元884年的一份法兰克语的文献中)有关,并且因此合成为此单一名词。英国小说家史默莱特(Tobias Smollett)在其作品《汉弗雷克林可》“Humphry Clinker”(1771) 嘲弄此字:“每个政策、习俗、甚至性格的古怪之处都可上溯至此(封建)源头……我预计可以看到男用短裤及buttered麦酒都会归因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
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农民(或农奴)生活贫困﹐无政治权利﹐他们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一般认为中国于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封建制度中往往存在相当明显的阶级制度,如中国的宗法制,西欧的教主-国王-领主-爵士制,形成金字塔式的统治架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也是如此完善的,通常领主的爵士不会再对国王效忠,也因此有了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然而这种统治结构能够长期维持下来的,就是封建制度的思想观念:通常以“君上大权”为骨架,融入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汇集成,其中也含有一些优秀的道德价值观,最典型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封建制度分类及其特点
分类
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狭义的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的封建制度,请参见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是中古时代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制度。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结束,这个体系便在中央权力崩溃和社会动乱中逐步发展起来。效忠强人的等级制度,代替皇帝、元老、行省、城市和城镇等的罗马体系。
专制制度是权力组织形式的一种。权力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民主,一种是专制。一个人或一个党掌握一国或一方的全部权力就是专制。专制制度存在于任何形式的社会形态里面,包括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封建制度是社会组织形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包括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
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二者不可相提并论,因为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封建制度在上个世纪开始逐渐走向没落,但是专制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不同国家有不同国情,不同国情决定了是走专制还是民主的道路。譬如说台湾韩国和香港许多年前走集权的道路,社会发展很快。东南亚多国走的是民主道路,也不见得怎么样。
封建制度是中古时代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制度。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结束,这个体系便在中央权力崩溃和社会动乱中逐步发展起来。效忠强人的等级制度,代替皇帝、元老、行省、城市和城镇等的罗马体系。
特点
在封建制度,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同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通过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佃户等方式实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会改变封建制度作为一个阶级社会的本质。 封建制度中往往存在相当明显的阶级制度,如中国的宗法制,西欧的教主-国王-领主-爵士制,形成金字塔式的统治架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也是如此完善的,通常领主的爵士不会再对国王效忠,也因此有了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然而这种统治结构能够长期维持下来的,就是封建制度的思想观念:通常以“君上大权”为骨架,融入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汇集成,其中也含有一些优秀的道德价值观,最典型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马克思的历史观点认为社会形态是线性发展的,是越来越进步的,即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制度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之后,中国历史就必须按方抓药,所以秦朝之后必须是封建制度。这就好比先做成一个模子,不管你合适不合适,硬套进去。于是中国就有了“封建制度”之学说。套进去后,发现西方的模子不合适中国,于是又赋予了新的定义。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封建”,简单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诸侯,而使之建国于封建的区域。这是上古时代战胜的部族对于战败的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种统治方式。由此可见,所谓封建,自应有部族战争以来已有雏形。但封建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有人主张始于西周。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周室鉴于当时诸侯之众而又各据要津,后世必为共主之患,乃著兴灭国,继绝世之名义,封建诸侯,分封周姓和功臣到各要地,利用各地原来的氏族部落建立国家, 势力始自上达下,周天子正式成为天下共主,周朝的封建规模正式完成。传说中圣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周朝时期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封建制度”开始破坏。春秋战国,大国兼并小国,多以其国境置县,封建制度逐渐式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封建制度”,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称帝后,又分封同姓九王,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对立,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历史上自三国开始直至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各个时期国家行政区划管理上不同程度实行了“封建制度”,但分封不是主体;各个朝代政权稳定以后,封国与侯国实际成了行政区划体系之一,或形式上分封;即使存在军阀割据政权,大多数情况下,要领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如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楚国之国王马殷,尽管于907年建国,仍旧于927年(天成二年)接受中原王朝后唐册封为“楚王”。
封建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柳翼谋认为,由封建制而入郡县制,“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封建社会发展成为一
国政府体系统一治理的完全大一统社会,可说是社会进化(包括产业、商业、科技、交通、军事、行政、思想等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社会变为大一统社会,世袭贵族和全民阶级制度被取消,代之以官僚选拔和行政制度,确立了广大人民之间的平等原则;而基层民间自治机制,仍得以延续发展;在中央则采用君主集权制,直至民国。
西周封建
周武王实行第一次封建,原因有三:首先是为了安抚殷民,同时加以监视;其次是进行武装移民,借此扩展势力;还有就是笼络人心,以巩固周朝的统治。
第一次封建
封建实际上是分封诸侯,即将土地分给诸侯去建立他们的管辖范围。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经过和内容,主要有以下数项:
周武王灭商后,自动退出殷都,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到那里,继续管理商的遗民;
周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目的是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周武王定都于镐京后,又分封亲属和功臣为诸侯,这些封国大多数集中于黄河南岸。 周公东征平乱
西周建立两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年幼继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代理政事,这种做法称为“摄政”。三监不满,便散布谣言,说周公会对成王不利,又怂恿武庚共同起来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亲自领兵东征对付三监,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把乱事平定下来。后来他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把参加武庚叛乱的“殷顽民”迁到那里,又派驻重兵加以监管,将洛邑作为统治东部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此外,周公又制定礼乐,藉以维系国家和社会的秩序。 第二次封建
第二次封建的原因
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实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三:
分化殷地遗民,防止殷民再次起来叛变;
巩固周朝的统治,作为王室的屏藩;
扩大统治范围,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次封建的情况
周初第二次封建的内容主要包括:
把殷人旧地分封为宋、卫二国,以方便统治;
大封亲属和功臣,作为王室的屏藩;
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国向东移,部分更远至东方海边,借此扩大统治范围,并将殷人的封国包围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乱。
分封诸侯的作用
周武王和周公总共分封70余国,其中姓姬的诸侯占了53个,可见周初两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诸侯多数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称为“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分封诸侯的作用,就是要他们作为中央的屏藩。
此外,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
宗法制度
西周还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配合和维系封建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两种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朝封建制度的瓦解
周天子在地位上的变化,是其封建制度瓦解的主要原因。封建制是以天子为首,由上而下的系统。自平王东迁后,因其弑父之嫌及诸侯拥护,地位日降,终至“王命不行”,乃诸侯崛起之时,霸政时代开始。为迎合需要,郡县萌芽,世卿世禄式微,上下阶级被打破,平民地位上升,经济教育权力下放。宗法随时间淡化,封建面临崩溃。及至三家分晋,战国开始,上述情况发展更盛,改变趋势锐不可当。“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春秋诸国,吞并小弱,大抵以其国地为县。因灭国而特置县,因置县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渐变为郡县之制。”[1]秦灭六国,废封建,置郡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制度。 西汉封建
封国与郡并行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把七个协助他对抗项羽的功臣封为异姓王(与皇室不同姓氏的诸侯王);后来用谋反的罪名或其他办法削平了这些封国,改封皇室子弟于七王旧地。至于其他地方,则仍采用秦代的郡县制。
这种“郡国并行”的情形,使诸侯王国对中央构成威胁,埋下了西汉政治危机的伏线。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生有所改善,国家一片兴旺。但诸侯王势力日盛,渐渐变得骄横跋扈,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汉景帝派将军周亚夫平息了叛乱,并且削减了诸侯王的权力,使他们成为只食俸禄的闲员,不再治理人民。从而,中央集权统治的根基更加稳固了。
削减诸侯王国的势力
吴、楚七国之乱平息后,诸侯的权力已被削弱,不过他们仍拥有辽阔的领地,经济力量也很大。汉景帝死后,汉武帝承袭了其父的削藩政策,颁布“推恩令”,容许诸侯把王国的土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使诸侯王的力量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一,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说一种制度的长久是与他们国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国家,早在春秋末期就走上了封建道路,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儒家思想又倡导以农为本,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这样在中国长期存在自己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中国地大物博,因此从奴隶社会末期便产生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又称“自然经济”或“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本经济单位的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在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一直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虽有某些发展,但商品经济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对自然经济起着补充作用。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是在许多经济单位(如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庄、奴隶制大庄园、封等)内部完成的。这些经济单位自成体系,从事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彼此处于分散、孤立状态的封闭型的经济单位,自给自足,和外界很少发生经济联系。它们的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力低下,所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闭关自守就成了自然经济必然具有的特征。中央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将广大劳动者束缚在土地上是社会缺乏了一种冒险精神,这就便于统治者的统治,似的封建制度得以长久存在。
与中国相比,西方统治者则没有那么幸运,西方小国寡民且资源不足,所以西方人很早就学会了经商,用橄榄油到别的国家去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国家也鼓励人们在这一方面。西方人因此早就了敢于冒险的精神。
二、 政治体制 中国长期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中央或者说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是社会的主宰。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也符合他们的心理。同时中央决定一切,地方基本上听命于中央,这样,全国也基本一体。在西方,政治体制很长一段时间,很分散。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管理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就形成了已中央为主的许多地方机构,统一由中央发号使令。形成了中央集权。
由于西方城邦小国寡民,需要参议的是也比较多,所以西方形成了比较“民主”的制度
贯穿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谓中央集权制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种分权形式,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划内设置地方政府,并分配和授予地方政府以一定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力。春秋时期,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和发展,为确保君主权利一而不二和本大于末,君主还必须时刻把权力切实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可以分给任何人,这就是“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统治者在权力分配上突出军权的绝对优势,反映在君臣关系上,就必须强调对臣的绝对主宰,并对臣的职责义务作了种种规定,要求臣绝对服从君,另外还利用血缘关系,将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联系在一起,借助于宗法的家长制思想强调臣对君的服从。
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虽然期间几度受到挫折,出现地方极端分权现象,因而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接踵而来的是新的统一王朝执行的则是更加强化的中央集权。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以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此时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不再出现分裂局面。
相对于中国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西方的政治权利则比较分散,以英国为例,英国的政治体制,不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不论是议会,法院,或行政机关,都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之中,而并非完全由法令规章或法律条文来创立的。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欧洲大陆的伊比利亚人移居不列颠群岛南部的冈陵上,这是英国最早的居民。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其亲属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进攻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英国开始了诺曼王朝时期,在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的过程中,每征服一块土地,就把这零块的土地赐给部下,建立了诸侯割据的领主型封建制,每一个领主占据的庄园,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在政治上也封闭起来,领主握有司法大权,每个庄园也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组织,用来保护庄园和庇护依附于领主的农奴,英国最大的封建主国王与封建领主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国王有义务维护国内治安,率军作战保卫国家安全,保障封臣占有的采邑,到了战时国王一声令下,领主前来为之服务,英国国王虽有权向领主征收捐税,但数额受到领主的有力遏制,根本无法向封建地主经济下的皇帝一样能直接向农民征收赋税来掠夺和积累大量财富。
三、地理环境 中国是大东亚文化的核心,周边国家都是中国的附庸,唯中国马首是瞻。在西方,民族主义特别强烈(并不是说中国不强烈),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太强大的国家,一国的改革影响到了别国。
中国所处的东亚大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中国的主流政治区域乃是中原,打开地图可以看到中国主流政治区域内的大山多为东西走向,两条大水系亦为东西走向,这在很大程度上
加强了诸民族的联系与交流,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上。再就是有一个鹤立鸡群的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我们说的黄河中下游流域。中华民族是从这个平原上发展壮大的,在这个平原上,没有明显的天然地理障碍。谁统治了华北大平原,也就等于谁统治了东亚大陆。随着统一进程的深入,中原主流文化开始向淮河(亦为东西走向)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以汉民族为主的汉文化在偌大一个没有天然障碍的平原上建立一个强大统一(包括地域,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农耕式帝国!整个东亚地区在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对其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东亚大陆的历史以大一统为主线。
由于有着一个高度统一的国体,必须要一种高度集权的政体与之相适应,因此封建制度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绵延2000千之久。在那个商业交换不充分的农业时代,维持大一统社会的最佳办法就等级制度。因此等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成为东亚大陆社会矛盾的历史主流。
东亚大陆也有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的矛盾,但中原民族有一个强大的有着统一文化背景的汉文化打造的农耕式“帝国”(并不单指某个王朝,而是整个中华文化的积淀起来的底蕴),因此每次冲突的结果,很快导致新的大一统,很快上下等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又取代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正因为中国历史上的阶级矛盾之深重,所以在民族矛盾发生的时候,无法团结对外,两次被外族所统治。法儒两家统治思想是适应这个东亚大陆的人与环境的必然而形成的,而在民间则形成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等级翻身的游民反抗思想。这三种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这是东亚大陆社会意识形态的必然性。
西欧大陆的山系是呈现放射状分布的,地理形状是分散的。日耳曼人所处的中欧大平原,早期不适合农耕,属于游牧民族,就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一样,形成了一个日耳曼入侵西欧大陆的历史过程。西欧大陆的地理分散的特点,与东亚大陆不同,不利于形成一个有着统一思想的强势帝国而易于形成不同的民族及其独立的思想,因此欧洲政治上的统一总是暂短的,分裂总是长期的。
正由于这个原因,西欧大陆上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强势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制度的高压统治。相反更促进独立民主的思潮涌现。从而导致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较中国发展完而且很不完善!由于没有高度统一的封建王朝同一各民族的思想,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大于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征战和压迫,激发出了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内部人人平等的基督教学说的传播,并成为后来启蒙运动人权主义的思想资源。
四、 思想因素
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政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儒家思想占据着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强调
等级制度。要求所有人都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如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指出的,儒家有些地方尽管迂腐繁琐。“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儒家的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是浑然为一体的,可称为伦理政治。
先秦时期,儒家是作为一个学派参加学术争鸣的。汉朝的尊儒实际上是突出儒家思想中维护正统秩序这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广为流行,儒家失去独尊地位,但仍是封建思想的正统。从唐朝开始,儒佛道合一的思潮开始形成。在合一的过程中,儒仍是为主的,因为维护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的绝对服从关系是永恒不变的正统学说,这一正统学说始终被认为是主流。
唐以后,尤其是宋以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皇权迫切需要一种能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服务的精神力量。儒家关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关系的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君权、父权、夫权,这正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需要的。于是合一的思潮中,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中心位置。宋以后人们的思想大受禁锢,即使社会上存在种种矛盾,但维护社会秩序,也就是维护既定传统的思想使得各种不满现实的力量在心灵上受到束缚,正如“一个人长期囚禁在幽室,必然苍白失色,一株树生在大石缝中,其根枝必定盘结扭曲。儒教压制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抬头”
正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在宋朝以后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连明朝后期起传人中国的天主教,也试图儒学化 。可见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之中大。
与中国儒家思想相反,西方思想崇尚自由,追求平等。自13世纪末开始西方便进行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提倡人性,歌颂人性的光辉,打开了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使人们为追求自由而奋斗,在这种先进思想的引导下人们不可能安于封建制度的残酷统治,封建制度也难以像中国的封建制度那样存在两千多年。
三,宗教因素
在中国是宗教服务于政治,或者服务于最高统治者,而西方是宗教压迫政治,政治是宗教的附庸。
梁启超说:“中国人迷信宗教之心,素称薄弱,《论语》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盖孔子之大义,浸入人心久已。”在这段话中,既指出中国人宗教观念淡薄这一特点,同时也找到了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中华民族在佛教没有传入中国以前,没有一个有组织的宗教,人们只是相信“天命”,信奉天上和地上的神祇,信封最高的神灵上帝,因为人的生命吉凶全操在上帝和神祇的掌握中,因而乃有命运的信仰。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孟子乃主张“修身以立命”,中国人从古到今都怕得罪上天,孔子曾经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命的思想,又造成中国政治制度上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皇帝受天命而王,代天行道,每一位皇帝在继承皇位时,必定说自己是“承天启运”,因而自称天之子。这种近似宗教,又不是宗教的天命思想,从先秦至秦汉,已牢牢地占据了中国人的心灵。周代以来还有一种思想左右着人们,那就是“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皇帝在代天行道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德政如何,如果不好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这种传统思想长期影响着中国人,使之对现世现实十分关注,而不像西方或其他名族那样竭力去探讨死后灵魂永生的问题。英国近代著名汉学家道格拉斯曾说,中国人不需要宗教,是因为他们已经受教于儒学,这个观点与梁启超的观点相一致,是正确的。“儒学的伟大之处也就在于此,儒学不是宗教却宁取代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所以,宗教在中国从未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但又不为宗教所左右,他们始终将神权限制在王权之下,而不允许神权与王权平起平坐,更不能使其凌驾于王权之上。而西方的封建社会,基督教占据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却长达千余年。正因为中国大众没有表现出特殊的热情,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现诸如十字军那样的宗教战争的痕迹,也没有发现诸如在宗教改革运动以及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当中令新教和天主教双方都大为丢脸的那种宗教迫害的痕迹”。 封建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中国与西方都曾出现过,但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而西方则只有短短的几百年,这其中有经济这一决定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政治体制,地理环境,思想文化,宗教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