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特色总结(四)
2010年05月11日 16:56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江西财经大学:
一、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工作“固本疏源,重基求新”。“固本”就是抓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根本,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疏源”就是与社会用人单位广泛联系,取得社会用人单位的了解和信任,扩大毕业生就业的源头。“重基”就是重视就业的根本规律,了解人才市场的基本行情和社会用人的基本要求,将其反馈到人才培养实践和就业准备工作中。“求新”就是在毕业生就业推荐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用人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营销策略,经常找新路、出新招;在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与不同年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引导。
二、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教育过程“一条龙”。建立“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的机制,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实现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一条龙”。第一课堂重视“学思统一”,夯实创业知识和技能。开设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强化课程实验,培养创业技能;创新教学方法,培育创业素质。第二课堂重视“素质拓展”,突出创新创业实训。突出专业实训,进行创业模拟;支持学科竞赛,激励创新精神;鼓励科学研究,培养创业潜能。第三课堂重视“知行合一”,丰富创业经历和体验。积极支持在校生开展创业实践;鼓励学生社团校外行动,丰富创新创业体验。
三、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就业指导与市场培育“两手抓”。在就业工作体系建设上,坚持“二手抓,二手都要硬”,一手抓就业市场培育和开拓、一手抓就业指导与服务。精心培育校内校外就业市场,努力拓展就业领域。09年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200余场;在20余个城市开拓就业市场;签署就业基地合作协议企业100多家。推行就业指导和服务全程化、人性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五化”工程,完善就业工作体系。金融危机非常时期“八管齐下”,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实施“一把手”工程,发展定位明确,各项措施得力,就业、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良性互动、环环相扣。努力实现“一个确保、两个提高”,大力加强“三个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了就业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培养结构转变,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创业教育成绩显著。
1.学校重视办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校招生-人才培养-就业链条良性互动,环环相扣。
①招生看就业,就业促招生。就业率低于全校平均数的15%的专业,要停招、限招、隔年招。招生计划体现地区需求。同时在招生中宣传高就业率,吸引优秀学生报考。
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学校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抓手,重视本科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推行“平台+模块+课程群”培养方案,实现了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全覆盖。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目标,嵌入企业运行模式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方案;化学基础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每年考研率达到95%以上;旅游学院实行总经理导师制和教师挂职轮训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③学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和建设,全校共26个共享实验室,1000万元以上的实验室共有12个。整合教学实践资源,启动了创新实践基地,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④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创业见习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团委、研究生部联手推进实习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稳固的用人单位资源。2007年,学校在河南率先开设KAB课程,2008年,成立了河南第一个KAB创业俱乐部。
⑤大学生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通过就业指导中心、教育学院,形成大学生就业教育良好局面。学生在职业规划大赛、挑战杯大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河南省奖项。学校总体考研率达到30%,就业率连续5年达到92%以上,学生对学校满意度达到92.8%。
2.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重视加强就业场地建设,强化服务意识,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特点,分别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立2000平米和1000平米集中的服务大厅。另外在其他校区还建有专门场地。学校以毕业生就业服务大厅为基础,形成了信息发布、咨询指导、宣讲展示、笔试面试、手续办理、资料文印等功能为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吸引了更多的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便捷服务,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求职成本。近一半的毕业生通过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就业,92.2%的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
综上所述,郑州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国高校特别是河南高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的推广意义和价值。中央电视台1套分别于2009年3月29日和2010年3月9日予以专题报道。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于1954年建校,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多年以来,学院一贯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和学生就业工作。1999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院坚持 “三转一响”的办学理念, 即“行政围绕教学转,教学围绕就业转,就业围绕市场转”和“力争同类一流,打造就业品牌”,学校坚持“学而优则工”,为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并把办学理念和定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了“六双”的就业工作特色。
1、坚持办学与市场双向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了“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依照岗位标准设课程”的办学思路,出台了就业率、就业质量与各专业招生规模严格挂钩的政策,
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例如先后停招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景区开发与管理、金融保险等5个市场需求较低的专业。学院目前所开设的47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均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2、紧密校企双向结合。构建以“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2+1”培养模式,把企业需求全方位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自2004年以来,先后与山东海尔集团郑州工贸有限公司、郑州宇通重工、广东三正集团、上海华普汽车、郑州煤矿机械集团等37家企业签订了5200多人的订单。不仅使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还可以享受企业提供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深受企业和学生的好评,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嬴。学校每年都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招生规模。学院每年投资1千多万元用于购买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建立了机电、汽车、餐旅等8个校内实训中心,同时还建立了183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学校通过两年在校学习和一年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实践和顶岗实习,全方位锻炼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
3、重视理论与实践双结合。创立了“讲、演、练、评” 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专业理论课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一体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达到了1∶1,重视现场教学、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岗位需求。学生多次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
4、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专职教师每年均利用1至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同时把企业的技师、工程师请进校园做客座教授。在收入分配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
5、着力培养“双证书”人才。自2002年起,每年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92.5%以上,其中高级技能证书比例达到了29.6%以上。学院坚持能力本位,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之外,必须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使学生在毕业时即达到上岗技术要求。
6、努力体现“双百”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理念,即通过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学院提出“毕业生就业一个都不能少”和“将就业工作进行到底”的服务理念,秉承“走千山万水,历千辛万苦,施千方百计,话前言万语”的“四千”工作思路,从建造2000平方米标准化就业指导中心到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从每两周一次就业工作例会制度的建立到每年对各院系的就业工作评估机制的运行;从创业孵化园的建设到为创业学生担保小额贷款;从职业职介所的成立到校园内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从帮助贫困生的“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的实施到奖励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的全院教职工;从“双选会”与技能展示会的联合举办到成立就业联盟活动的开展,学院形成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工作氛围,创造了持续三年就业率达98%的好成绩。
综上所述,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国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具有示范性作用,有典型的推广意义和价值。就业工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华中农业大学: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点,在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全力构建“全校同心、师生同力、校企同盟、学生同行、保障同步”的就业工作模式,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创新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促进了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持续发展。
一是全校同心,以提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各学院充分利用各类校友联谊会,发挥校友企业吸纳毕业生的作用,同时在学院办公区设置《就业进展一览表》,每周更新数据,动态反映就业状况。
二是师生同力,以专业教育、推荐就业为主要内容构建全方位导学机制。学校及各学院都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贡献奖”,对推荐毕业生成功就业的老师予以表彰并奖励。仅2009年,全校共有100多名专家教授提供近千条就业信息,成功推荐两百余名毕业生就业。
三是校企同盟,以联合培养、定向就业等方式开拓就业市场。学校先后选择了一批效益好、规模大、社会知名度高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校企同盟”的就业基地进行建设,同时围绕市场和企业急需人才,在相关专业的二、三年级学生中开办特色班级,与用人单位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实行定向就业。
四是学生同行,以信息共享、组团就业等方式实现共同就业。在学校各方面为毕业生就业谋出路的同时,毕业生中也自发地形成许多“学生同行”的互助模式,实行就业压力共担、就业信息共享,实现共同就业。众多毕业班还开展“组团”求职,实行互用就业资源,将就业信息差异化利用,有效拓宽了信息渠道,确保了就业安全,提高了信息利用率和签约成功率。
五是保障同步,以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为广大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学校设立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专项援助资金,重点补贴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通讯费等。学校制定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涌现出了一批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先进典型。
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开拓进取,创新了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评先工作量化考核、关爱就业弱势群体等多项就业工作,深受社会好评,在历次湖北省就业工作评比表彰中屡获“先进单位”、“湖北省资教先进集体”以及“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称号。在湖北省近几年召开的三次就业工作大会上,连续三次作典型发言,并得到出席会议湖北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2009年底,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科学定位错峰发展,着力培养应用人才。学校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从源头到过程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是合理布局专业结构,顺应社会需求;二是科学设计培养方案,合理构建知识体系。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一方面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实验教学改革,一方面积极建设校内工程实训中心,不断创建就业实习基地(现已建成150个)。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建立了800平方米的创业实践平台,提供模拟仿真设备,开辟企业孵化场所,提供创业咨询服务,收效良好。
二、持久推进素质教育,全力塑造特色人才。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研究”课题进行了长达九年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将大学生素质分6大类14项,对各项素质及其子元素的涵义和发展途径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合格+特长”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
三、科学构建立体机制,有效保障就业工作。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确保“三到位”,每年都将就业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予以部署,制定各层次的年就业率目标和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率目标,分解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并将就业率目标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
四、大力丰富教学体系,全程推进就业指导。学校在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出台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考试实施细则》,创新了考试办法;构建起了较为丰富的就业创业教学体系,极大地加强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五、不断寻求合作伙伴,借力繁荣人才市场。毕业生中近60%是通过校园人才市场成功应聘求职的。学校着力于有形市场建设,也注重无形市场建设,学校就业信息网的年点击率达20余万次。
六、锐意创新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就业工作。1.严格实行就业工作评先量化考核制度2.实行二级管理考核机制3.建立就业状况实时监测反馈体系4.评选优秀就业实习基地5.关爱弱势群体就业(2009年230名就业困难毕业生求职成功,帮扶率达92.37%。)6.划分专题开展跟踪调查工作中南大学:
一、“六位一体”巩固拓展就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就业一盘棋以基地建设为龙头,依托“3+5”( 医疗、铁路、有色3个+冶金、兵器、建筑、装备制造、电子通讯5个行业)的行业优势,打造“10+20”区域合作链,通过就地引进校内学科性企业,邀请校友企业联动招聘等办法,使学校在全国的动态就业基地达到了628家,毕业生就业信息源得到充分保障,仅2009届毕业生,学校就业信息网就发布需求岗位4.8万余个,毕业生人均需求比达到1:4.03,基地建设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二、努力探索创业教育新思路,成果丰硕。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各类校园和社会实践为载体确立创业教育大纲,强化了“注重能力,创新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完善了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服务体系、科研体系、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探索出“规范化培训、主题化活动、社会化实践、项目化资助、基地化依托、专业化辅导、网络化促进、多样化激励”八条创业教育有效途径。这些探索、研究和实践,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根据市场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成立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主动邀请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通过企业设立奖学金和“3+1”定向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毕业生提前签订就业意向,目前学校共设有企业专项奖43个,与中铁五局等35家单位开展了定向订单式培养项目。2009年下半年,学校更在全国首开“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实验班”,采用“4+1+1”的6年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19家单位联合培养目前社会急需的工程一线领军人才,在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四、以人为本,大力帮扶特殊群体就业。学校就业工作着眼“就业一人,帮扶一家,
温暖一片”的社会效益,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仅2009年就帮助并实现了120名城镇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高质量100%的就业。学校也非常重视民族毕业生,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帮助民族学生“量身定做”一系列职业辅导,并适当给予经济补助。截止2009年7月,新疆民族班学生就业率达96.3%。已毕业的三届西藏民族班学生就业实现了三个百分百,即:就业率100%、回家乡工作率100%和就业满意率100%。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
一、教职员工为学生就业服务,全员践行“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理念。学院将就业工作放在“关乎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成立了以彭元书记和王章华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系部也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毕业生工作办公室。实施了“一把手”工程,提出了“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的口号,切实做到了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就业处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各个系部主体抓”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二、教育教学为就业质量服务,全方位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校企联合、订单培养”。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企业满意人才。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南方“春夏多雨,秋冬干燥,工程施工主要集中在秋季”的特点,实施了“秋去春回”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启动了在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等三个系统方面循环地培养学生的系统集成与维护能力、技术管理能力、设备操作能力的“3+3大循环”模式。同时,学院大力倡导融“湖湘文化、交通文化、企业文化”于一体的“四好”(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文化。二是深化教学改革,以教学质量保障就业质量。依据“工学交替、系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构建了“公共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成了具备“系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实训基地。实施“双证融通”,学院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时必须取得一门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三是加强教师岗位能力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实施了“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教师赴海外、百名技师进课堂”项目。培养了一支 “既拿教鞭,又拿扳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就业教育为职业发展服务,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建立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架构起“组织、队伍、课程、网络、活动、保障”“六位一体”运行模式,对就业工作进行了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和就业指导专家委员会,有专职就业工作人员20人,建立了一支以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为主,学院领导、系部及处室领导、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为辅,企业专家广泛参与、专兼结合的达100余人的就业指导师资团队。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特色总结(四)
2010年05月11日 16:56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江西财经大学:
一、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工作“固本疏源,重基求新”。“固本”就是抓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根本,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疏源”就是与社会用人单位广泛联系,取得社会用人单位的了解和信任,扩大毕业生就业的源头。“重基”就是重视就业的根本规律,了解人才市场的基本行情和社会用人的基本要求,将其反馈到人才培养实践和就业准备工作中。“求新”就是在毕业生就业推荐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用人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营销策略,经常找新路、出新招;在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与不同年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引导。
二、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教育过程“一条龙”。建立“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的机制,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实现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一条龙”。第一课堂重视“学思统一”,夯实创业知识和技能。开设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强化课程实验,培养创业技能;创新教学方法,培育创业素质。第二课堂重视“素质拓展”,突出创新创业实训。突出专业实训,进行创业模拟;支持学科竞赛,激励创新精神;鼓励科学研究,培养创业潜能。第三课堂重视“知行合一”,丰富创业经历和体验。积极支持在校生开展创业实践;鼓励学生社团校外行动,丰富创新创业体验。
三、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就业指导与市场培育“两手抓”。在就业工作体系建设上,坚持“二手抓,二手都要硬”,一手抓就业市场培育和开拓、一手抓就业指导与服务。精心培育校内校外就业市场,努力拓展就业领域。09年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200余场;在20余个城市开拓就业市场;签署就业基地合作协议企业100多家。推行就业指导和服务全程化、人性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五化”工程,完善就业工作体系。金融危机非常时期“八管齐下”,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实施“一把手”工程,发展定位明确,各项措施得力,就业、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良性互动、环环相扣。努力实现“一个确保、两个提高”,大力加强“三个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了就业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培养结构转变,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创业教育成绩显著。
1.学校重视办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校招生-人才培养-就业链条良性互动,环环相扣。
①招生看就业,就业促招生。就业率低于全校平均数的15%的专业,要停招、限招、隔年招。招生计划体现地区需求。同时在招生中宣传高就业率,吸引优秀学生报考。
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学校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抓手,重视本科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推行“平台+模块+课程群”培养方案,实现了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全覆盖。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目标,嵌入企业运行模式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方案;化学基础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每年考研率达到95%以上;旅游学院实行总经理导师制和教师挂职轮训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③学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和建设,全校共26个共享实验室,1000万元以上的实验室共有12个。整合教学实践资源,启动了创新实践基地,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④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创业见习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团委、研究生部联手推进实习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稳固的用人单位资源。2007年,学校在河南率先开设KAB课程,2008年,成立了河南第一个KAB创业俱乐部。
⑤大学生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通过就业指导中心、教育学院,形成大学生就业教育良好局面。学生在职业规划大赛、挑战杯大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河南省奖项。学校总体考研率达到30%,就业率连续5年达到92%以上,学生对学校满意度达到92.8%。
2.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重视加强就业场地建设,强化服务意识,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特点,分别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立2000平米和1000平米集中的服务大厅。另外在其他校区还建有专门场地。学校以毕业生就业服务大厅为基础,形成了信息发布、咨询指导、宣讲展示、笔试面试、手续办理、资料文印等功能为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吸引了更多的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便捷服务,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求职成本。近一半的毕业生通过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就业,92.2%的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
综上所述,郑州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国高校特别是河南高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的推广意义和价值。中央电视台1套分别于2009年3月29日和2010年3月9日予以专题报道。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于1954年建校,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多年以来,学院一贯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和学生就业工作。1999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院坚持 “三转一响”的办学理念, 即“行政围绕教学转,教学围绕就业转,就业围绕市场转”和“力争同类一流,打造就业品牌”,学校坚持“学而优则工”,为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并把办学理念和定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了“六双”的就业工作特色。
1、坚持办学与市场双向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了“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依照岗位标准设课程”的办学思路,出台了就业率、就业质量与各专业招生规模严格挂钩的政策,
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例如先后停招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景区开发与管理、金融保险等5个市场需求较低的专业。学院目前所开设的47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均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2、紧密校企双向结合。构建以“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2+1”培养模式,把企业需求全方位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自2004年以来,先后与山东海尔集团郑州工贸有限公司、郑州宇通重工、广东三正集团、上海华普汽车、郑州煤矿机械集团等37家企业签订了5200多人的订单。不仅使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还可以享受企业提供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深受企业和学生的好评,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嬴。学校每年都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招生规模。学院每年投资1千多万元用于购买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建立了机电、汽车、餐旅等8个校内实训中心,同时还建立了183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学校通过两年在校学习和一年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实践和顶岗实习,全方位锻炼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
3、重视理论与实践双结合。创立了“讲、演、练、评” 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专业理论课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一体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达到了1∶1,重视现场教学、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岗位需求。学生多次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
4、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专职教师每年均利用1至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同时把企业的技师、工程师请进校园做客座教授。在收入分配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
5、着力培养“双证书”人才。自2002年起,每年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92.5%以上,其中高级技能证书比例达到了29.6%以上。学院坚持能力本位,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之外,必须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使学生在毕业时即达到上岗技术要求。
6、努力体现“双百”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理念,即通过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学院提出“毕业生就业一个都不能少”和“将就业工作进行到底”的服务理念,秉承“走千山万水,历千辛万苦,施千方百计,话前言万语”的“四千”工作思路,从建造2000平方米标准化就业指导中心到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从每两周一次就业工作例会制度的建立到每年对各院系的就业工作评估机制的运行;从创业孵化园的建设到为创业学生担保小额贷款;从职业职介所的成立到校园内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从帮助贫困生的“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的实施到奖励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的全院教职工;从“双选会”与技能展示会的联合举办到成立就业联盟活动的开展,学院形成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工作氛围,创造了持续三年就业率达98%的好成绩。
综上所述,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国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具有示范性作用,有典型的推广意义和价值。就业工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华中农业大学: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点,在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全力构建“全校同心、师生同力、校企同盟、学生同行、保障同步”的就业工作模式,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创新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促进了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持续发展。
一是全校同心,以提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各学院充分利用各类校友联谊会,发挥校友企业吸纳毕业生的作用,同时在学院办公区设置《就业进展一览表》,每周更新数据,动态反映就业状况。
二是师生同力,以专业教育、推荐就业为主要内容构建全方位导学机制。学校及各学院都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贡献奖”,对推荐毕业生成功就业的老师予以表彰并奖励。仅2009年,全校共有100多名专家教授提供近千条就业信息,成功推荐两百余名毕业生就业。
三是校企同盟,以联合培养、定向就业等方式开拓就业市场。学校先后选择了一批效益好、规模大、社会知名度高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校企同盟”的就业基地进行建设,同时围绕市场和企业急需人才,在相关专业的二、三年级学生中开办特色班级,与用人单位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实行定向就业。
四是学生同行,以信息共享、组团就业等方式实现共同就业。在学校各方面为毕业生就业谋出路的同时,毕业生中也自发地形成许多“学生同行”的互助模式,实行就业压力共担、就业信息共享,实现共同就业。众多毕业班还开展“组团”求职,实行互用就业资源,将就业信息差异化利用,有效拓宽了信息渠道,确保了就业安全,提高了信息利用率和签约成功率。
五是保障同步,以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为广大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学校设立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专项援助资金,重点补贴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通讯费等。学校制定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涌现出了一批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先进典型。
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开拓进取,创新了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评先工作量化考核、关爱就业弱势群体等多项就业工作,深受社会好评,在历次湖北省就业工作评比表彰中屡获“先进单位”、“湖北省资教先进集体”以及“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称号。在湖北省近几年召开的三次就业工作大会上,连续三次作典型发言,并得到出席会议湖北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2009年底,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科学定位错峰发展,着力培养应用人才。学校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从源头到过程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是合理布局专业结构,顺应社会需求;二是科学设计培养方案,合理构建知识体系。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一方面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实验教学改革,一方面积极建设校内工程实训中心,不断创建就业实习基地(现已建成150个)。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建立了800平方米的创业实践平台,提供模拟仿真设备,开辟企业孵化场所,提供创业咨询服务,收效良好。
二、持久推进素质教育,全力塑造特色人才。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研究”课题进行了长达九年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将大学生素质分6大类14项,对各项素质及其子元素的涵义和发展途径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合格+特长”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
三、科学构建立体机制,有效保障就业工作。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确保“三到位”,每年都将就业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予以部署,制定各层次的年就业率目标和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率目标,分解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并将就业率目标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
四、大力丰富教学体系,全程推进就业指导。学校在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出台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考试实施细则》,创新了考试办法;构建起了较为丰富的就业创业教学体系,极大地加强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五、不断寻求合作伙伴,借力繁荣人才市场。毕业生中近60%是通过校园人才市场成功应聘求职的。学校着力于有形市场建设,也注重无形市场建设,学校就业信息网的年点击率达20余万次。
六、锐意创新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就业工作。1.严格实行就业工作评先量化考核制度2.实行二级管理考核机制3.建立就业状况实时监测反馈体系4.评选优秀就业实习基地5.关爱弱势群体就业(2009年230名就业困难毕业生求职成功,帮扶率达92.37%。)6.划分专题开展跟踪调查工作中南大学:
一、“六位一体”巩固拓展就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就业一盘棋以基地建设为龙头,依托“3+5”( 医疗、铁路、有色3个+冶金、兵器、建筑、装备制造、电子通讯5个行业)的行业优势,打造“10+20”区域合作链,通过就地引进校内学科性企业,邀请校友企业联动招聘等办法,使学校在全国的动态就业基地达到了628家,毕业生就业信息源得到充分保障,仅2009届毕业生,学校就业信息网就发布需求岗位4.8万余个,毕业生人均需求比达到1:4.03,基地建设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二、努力探索创业教育新思路,成果丰硕。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各类校园和社会实践为载体确立创业教育大纲,强化了“注重能力,创新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完善了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服务体系、科研体系、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探索出“规范化培训、主题化活动、社会化实践、项目化资助、基地化依托、专业化辅导、网络化促进、多样化激励”八条创业教育有效途径。这些探索、研究和实践,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根据市场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成立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主动邀请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通过企业设立奖学金和“3+1”定向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毕业生提前签订就业意向,目前学校共设有企业专项奖43个,与中铁五局等35家单位开展了定向订单式培养项目。2009年下半年,学校更在全国首开“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实验班”,采用“4+1+1”的6年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19家单位联合培养目前社会急需的工程一线领军人才,在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四、以人为本,大力帮扶特殊群体就业。学校就业工作着眼“就业一人,帮扶一家,
温暖一片”的社会效益,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仅2009年就帮助并实现了120名城镇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高质量100%的就业。学校也非常重视民族毕业生,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帮助民族学生“量身定做”一系列职业辅导,并适当给予经济补助。截止2009年7月,新疆民族班学生就业率达96.3%。已毕业的三届西藏民族班学生就业实现了三个百分百,即:就业率100%、回家乡工作率100%和就业满意率100%。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
一、教职员工为学生就业服务,全员践行“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理念。学院将就业工作放在“关乎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成立了以彭元书记和王章华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系部也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毕业生工作办公室。实施了“一把手”工程,提出了“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的口号,切实做到了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就业处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各个系部主体抓”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二、教育教学为就业质量服务,全方位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校企联合、订单培养”。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企业满意人才。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南方“春夏多雨,秋冬干燥,工程施工主要集中在秋季”的特点,实施了“秋去春回”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启动了在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等三个系统方面循环地培养学生的系统集成与维护能力、技术管理能力、设备操作能力的“3+3大循环”模式。同时,学院大力倡导融“湖湘文化、交通文化、企业文化”于一体的“四好”(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文化。二是深化教学改革,以教学质量保障就业质量。依据“工学交替、系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构建了“公共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成了具备“系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实训基地。实施“双证融通”,学院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时必须取得一门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三是加强教师岗位能力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实施了“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教师赴海外、百名技师进课堂”项目。培养了一支 “既拿教鞭,又拿扳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就业教育为职业发展服务,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建立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架构起“组织、队伍、课程、网络、活动、保障”“六位一体”运行模式,对就业工作进行了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和就业指导专家委员会,有专职就业工作人员20人,建立了一支以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为主,学院领导、系部及处室领导、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为辅,企业专家广泛参与、专兼结合的达100余人的就业指导师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