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史

实验专题之:生物科学发展史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

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5、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6、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7、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释放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9、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0、卡尔文: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

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2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

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

22、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概念。

2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4、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类比推理)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

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萨顿假说—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25、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

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

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26、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

色盲症患者。

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7、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体内转化实验)

28、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

说DNA才是遗传物质。(体外转化实验)

29、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同位素标记实验 32P35S)

七、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30、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同位素标记法 密度梯度离心)

31、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八、进化:

32、拉马克: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

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3、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

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

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

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九、内环境与稳态

34、贝尔纳:法国人, 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

神经系统的调节。

35、坎农:美国人,生理学家。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

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

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6、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十、动物激素的调节

37、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

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

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38、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贝

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

“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

39、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

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为此,他荣获1904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

射学说。

十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40、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1、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2、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3、温特: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

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4、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长素。

十二、种群与生态系统

45、高斯:生态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6、林德曼:美国人,生态学家。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

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47、动物细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

单克隆抗体。

48、斯图尔得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

能性。

49、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

能性。

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

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

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模型方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

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提出假说: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

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时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相像。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控制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上述

实验中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都属于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上述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就是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实验中只有反应条件是改

变的,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

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

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

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萨顿假说 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19世纪物理学家研究光的性质时,

曾经将光与声进行类比。声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其原因在于它有波动性。后来发现光也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因此推测光也可能有波动性。上面介绍的萨顿的推理,也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

某一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

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

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生物发展史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15*2=30)

1、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的科研方法是()

A同位素标记法 B荧光标记法 C 分子杂交技术 D构建模型

2、PCR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哪位科学家做出贡献()

A童第周B王镜岩 C翟中和 D 钱家韵

3、萨顿和摩尔根在研究基因时,分别用到了()方法。

A类比 假说演绎 B假说演绎 类比

4、下列科学家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A孟德尔 B蔡斯 C卡门 D卡尔文

5、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了一群小猴这一现象与以下哪种生物现象最相符()。

A、植物组织培养B、动物细胞培养C、核移植D、动物细胞融合

6、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家是()

A、高斯B、温特C、林德曼D、贝尔纳

7、恐龙灭绝是以下()时期。

A、寒武纪B、白垩纪C、三叠纪D、侏罗纪

8.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巴斯德用曲颈瓶实验有效推翻了自然发生学说

B. 科赫是第一个发现传染病由病原体细菌感染造成的

C. 亚里士多德为病原体细菌编制名录

D. 列文虎克发明自磨显微镜并对细菌形态进行描述

9.首次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人是 ()

A. 孟德尔 B. 摩尔根 C. 艾弗里 D. 萨顿

10.世界上第一个提纯出的酶是 ()

A. 脲酶 B.胰蛋白酶 C. Taq酶 D. 纤维素酶

11.在1858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是()

A. 施旺 B. 施来登 C. 魏尔肖 D. 耐格里

12.下列哪一项研究揭开了胚胎细胞克隆的历史?

A. 1952年美国Brigs和King将豹蛙囊胚期细胞进行核移植

B. 1981年瑞士Illmense和美国Hoppe以小鼠为研究对象重构胚胎体外培养,成功获得幼崽

C. 1983年MC.greath和Solter用受精卵核移植获得哺乳动物

D. 1986年Willadsen用绵羊的胚胎细胞获得克隆绵羊

(2) 下列科学家和他的实验材料不相符的是 ()

A 孟德尔和豌豆 B 摩尔根和果蝇C 赫尔希和大肠杆菌D 艾弗里和病毒

(3) 下列不能产生水的是 ()

A核糖体 B细胞核 C 细胞膜 D线粒体

二、判断题(10*1.5=15)

1、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是检测人类的23对同源染色体中的23条染色体。() 2、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遗传定律、细胞学说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3、第一个显微镜的发明者是列文虎克。()

4、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是罗伯特胡克。()

5、首次创造并提出生物学的科学家是拉马克。()

6.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7.李比希(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

8.罗伯特森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是一些科学家曾经做过的经典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后放射性不会出现在上清液中

B.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作用时的最佳实验材料是小蝌蚪

C.验证生长激素促进骨的生长作用时用幼年狗做实验动物比较合适

D.用实验动物小鼠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功能时,实验组注射一定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蒸馏水

2.下列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C.验证光合作用释放的O2全部来自H2O的实验中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D.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3.下列有关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B.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C.模型方法就是指借助具体的实物,对认识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

D.同位素标记法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来研究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4.科学方法是生物学学习与研究的精髓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如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B.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是利用在高速离心条件下的不同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

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来

C.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假说演绎法,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并用实验

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D.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011年江苏卷)6.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7、在下列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相似的一组是:( )

①证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利用大肠杆菌产生人类胰岛素 ③单克隆抗体的产生 ④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⑤鉴定乳制品或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

A.①④ B.②④ C.④⑤ D.②③

(10江苏卷)8.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追认为蛋白质是遣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台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

9、(09广东A卷)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10.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

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

11.匈牙利学者拜尔在1914~1918年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如下图),这个实验主要证实

A.顶端产生某种“影响物”

B.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C.“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效应

D.使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12.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孟德尔开创性地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萨顿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C.摩尔根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3 .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搞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15N标记核苷酸搞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B.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4.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15、下列有关达尔文、温特、郭葛在发现生长素的贡献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发现金丝雀草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B.温特通过琼脂块对照实验,发现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C.郭葛分离鉴定了生长素 D.达尔文发现生长素的作用的双重性

双项选择

16.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技术方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C.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了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

D.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来调查

17.要达到下列各项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A.种群的数量变化——抽样调查法

B.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对比实验法

C.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法和显微计数法

D.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统计——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18.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小鼠死亡,

从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PCR技术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技术.从

这两个实验可知

A.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转化因子,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B.转化因子是与荚膜合成有关的酶C.与蛋白质相比,DNA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D.所有的蛋白质遇到高温(90℃)时都会失活

二、非选择题

1.模型建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等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利用构建模型法,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利用类比推理,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沃森和克里克所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 t的模型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类比推理,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提出该假说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出基因与DNA分子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德尔以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设计了纯合亲本的杂交、F1自交和测交等一系列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分析现象—作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得出了自由组合定律。

①孟德尔提出的解释自由组合现象的“假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德尔的“演绎”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孟德尔做的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

2、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问题。实验材料、用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无毒性的R型细菌、DNA水解酶、培养基、培养皿等。艾弗里等人先做了以下三组实验:

①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②S型细菌荚膜中的多糖+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③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R型菌落+S型菌落

(1)艾弗里等人后来发现上述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于是又做了第四组实验,请按照①②③中表达式格式写出第四组实验方法和结果:

④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需用培养基接种培养,接种前对培养基一般采用高压蒸汽法灭菌,目的是杀死培养基中所有微生物的 。

3.在研究生物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很多的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

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

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图中文字所示。注:○为S型菌落,●为R型菌落);

C.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

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如下1组 2组 3组 4图)。 组 ①制备符合实验要求的培养基时,除加

入适当比例的水和琼脂外,还必须加入

一定量的无机盐、氮源、有机碳源、生

长因子等,并调整pH。 正常 正常 加热杀死 加热杀死的S②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型菌 R型菌 S型菌 的S型菌 与正常R型菌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 ③本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你现有的知识分析,“R型菌变成S型菌”这一变异属于 ____________,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的DNA仍有活性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可降解DNA)做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①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均分为三份,标号为A、B、C,分别作如

下处理。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②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得出实验结论:DNA分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NA结构要保持

根据实验一的实验现象,能得出胰液分泌受_______________调节的结论.

(1) 根据实验二的实验现象,请解释实验一中把少量稀盐酸从小肠的上端注人小肠肠腔中会导致胰腺大量分泌胰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实验一的第1步中,刺激支配胰腺的神经引起胰腺分泌少量的胰液,在该调节过程中胰腺的外分泌部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3) 有人尝试从胰腺的研磨液中直接提取完整的胰岛素分子.根据题目中所介绍的胰腺结构,你认为能否成功?_____ (能或不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发展史

一、选择题

1.C 2.A 3.C 4.D 5:C 6. C 7A 8.C 9.C 10.D 11.A 12.B 13.C 14C 15D

16.BC 17.CD 18.AD

二、非选择题

1. (1)物理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 的入倍

(2)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是DNA片段

(3)①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4种比

例相等的配子,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②若Fl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则测交后代会出现四

种性状,比例接近l:l:l:1

2.(1)④S型细菌DNA + DNA水解酶+R型活细菌——→R型菌落(2分)(2)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不是遗传物质(1分)(3)把R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观察DNA的作用(2分)(4) (1分) 细菌、孢子和芽孢(1分,答不全无分) (5)青霉素(或抗生素)(1分)

3.(1)②1、2、3组 ③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④基因重组 DNA对热稳定性较高

(2)①第二步: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和DNA酶

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②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只有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 ③完整

4答案:

实验专题之:生物科学发展史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

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5、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6、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7、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释放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9、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0、卡尔文: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

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2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

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

22、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概念。

2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4、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类比推理)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

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萨顿假说—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25、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

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

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26、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

色盲症患者。

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7、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体内转化实验)

28、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

说DNA才是遗传物质。(体外转化实验)

29、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同位素标记实验 32P35S)

七、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30、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同位素标记法 密度梯度离心)

31、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八、进化:

32、拉马克: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

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3、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

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

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

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九、内环境与稳态

34、贝尔纳:法国人, 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

神经系统的调节。

35、坎农:美国人,生理学家。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

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

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6、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十、动物激素的调节

37、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

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

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38、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贝

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

“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

39、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

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为此,他荣获1904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

射学说。

十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40、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1、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2、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3、温特: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

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4、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长素。

十二、种群与生态系统

45、高斯:生态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6、林德曼:美国人,生态学家。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

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47、动物细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

单克隆抗体。

48、斯图尔得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

能性。

49、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

能性。

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

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

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模型方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

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提出假说: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

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时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相像。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控制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上述

实验中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都属于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上述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就是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实验中只有反应条件是改

变的,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

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

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

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萨顿假说 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19世纪物理学家研究光的性质时,

曾经将光与声进行类比。声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其原因在于它有波动性。后来发现光也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因此推测光也可能有波动性。上面介绍的萨顿的推理,也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

某一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

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

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生物发展史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15*2=30)

1、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的科研方法是()

A同位素标记法 B荧光标记法 C 分子杂交技术 D构建模型

2、PCR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哪位科学家做出贡献()

A童第周B王镜岩 C翟中和 D 钱家韵

3、萨顿和摩尔根在研究基因时,分别用到了()方法。

A类比 假说演绎 B假说演绎 类比

4、下列科学家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A孟德尔 B蔡斯 C卡门 D卡尔文

5、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了一群小猴这一现象与以下哪种生物现象最相符()。

A、植物组织培养B、动物细胞培养C、核移植D、动物细胞融合

6、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家是()

A、高斯B、温特C、林德曼D、贝尔纳

7、恐龙灭绝是以下()时期。

A、寒武纪B、白垩纪C、三叠纪D、侏罗纪

8.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巴斯德用曲颈瓶实验有效推翻了自然发生学说

B. 科赫是第一个发现传染病由病原体细菌感染造成的

C. 亚里士多德为病原体细菌编制名录

D. 列文虎克发明自磨显微镜并对细菌形态进行描述

9.首次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人是 ()

A. 孟德尔 B. 摩尔根 C. 艾弗里 D. 萨顿

10.世界上第一个提纯出的酶是 ()

A. 脲酶 B.胰蛋白酶 C. Taq酶 D. 纤维素酶

11.在1858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是()

A. 施旺 B. 施来登 C. 魏尔肖 D. 耐格里

12.下列哪一项研究揭开了胚胎细胞克隆的历史?

A. 1952年美国Brigs和King将豹蛙囊胚期细胞进行核移植

B. 1981年瑞士Illmense和美国Hoppe以小鼠为研究对象重构胚胎体外培养,成功获得幼崽

C. 1983年MC.greath和Solter用受精卵核移植获得哺乳动物

D. 1986年Willadsen用绵羊的胚胎细胞获得克隆绵羊

(2) 下列科学家和他的实验材料不相符的是 ()

A 孟德尔和豌豆 B 摩尔根和果蝇C 赫尔希和大肠杆菌D 艾弗里和病毒

(3) 下列不能产生水的是 ()

A核糖体 B细胞核 C 细胞膜 D线粒体

二、判断题(10*1.5=15)

1、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是检测人类的23对同源染色体中的23条染色体。() 2、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遗传定律、细胞学说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3、第一个显微镜的发明者是列文虎克。()

4、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是罗伯特胡克。()

5、首次创造并提出生物学的科学家是拉马克。()

6.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7.李比希(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

8.罗伯特森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是一些科学家曾经做过的经典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后放射性不会出现在上清液中

B.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作用时的最佳实验材料是小蝌蚪

C.验证生长激素促进骨的生长作用时用幼年狗做实验动物比较合适

D.用实验动物小鼠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功能时,实验组注射一定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蒸馏水

2.下列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C.验证光合作用释放的O2全部来自H2O的实验中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D.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3.下列有关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B.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C.模型方法就是指借助具体的实物,对认识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

D.同位素标记法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来研究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4.科学方法是生物学学习与研究的精髓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如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B.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是利用在高速离心条件下的不同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

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来

C.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假说演绎法,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并用实验

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D.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011年江苏卷)6.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7、在下列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相似的一组是:( )

①证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利用大肠杆菌产生人类胰岛素 ③单克隆抗体的产生 ④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⑤鉴定乳制品或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

A.①④ B.②④ C.④⑤ D.②③

(10江苏卷)8.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追认为蛋白质是遣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台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

9、(09广东A卷)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10.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

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

11.匈牙利学者拜尔在1914~1918年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如下图),这个实验主要证实

A.顶端产生某种“影响物”

B.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C.“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效应

D.使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12.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孟德尔开创性地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萨顿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C.摩尔根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3 .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搞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15N标记核苷酸搞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B.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4.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15、下列有关达尔文、温特、郭葛在发现生长素的贡献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发现金丝雀草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B.温特通过琼脂块对照实验,发现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C.郭葛分离鉴定了生长素 D.达尔文发现生长素的作用的双重性

双项选择

16.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技术方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C.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了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

D.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来调查

17.要达到下列各项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A.种群的数量变化——抽样调查法

B.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对比实验法

C.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法和显微计数法

D.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统计——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18.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小鼠死亡,

从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PCR技术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技术.从

这两个实验可知

A.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转化因子,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B.转化因子是与荚膜合成有关的酶C.与蛋白质相比,DNA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D.所有的蛋白质遇到高温(90℃)时都会失活

二、非选择题

1.模型建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等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利用构建模型法,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利用类比推理,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沃森和克里克所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 t的模型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类比推理,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提出该假说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出基因与DNA分子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德尔以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设计了纯合亲本的杂交、F1自交和测交等一系列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分析现象—作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得出了自由组合定律。

①孟德尔提出的解释自由组合现象的“假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德尔的“演绎”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孟德尔做的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

2、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问题。实验材料、用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无毒性的R型细菌、DNA水解酶、培养基、培养皿等。艾弗里等人先做了以下三组实验:

①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②S型细菌荚膜中的多糖+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③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R型菌落+S型菌落

(1)艾弗里等人后来发现上述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于是又做了第四组实验,请按照①②③中表达式格式写出第四组实验方法和结果:

④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需用培养基接种培养,接种前对培养基一般采用高压蒸汽法灭菌,目的是杀死培养基中所有微生物的 。

3.在研究生物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很多的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

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

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图中文字所示。注:○为S型菌落,●为R型菌落);

C.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

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如下1组 2组 3组 4图)。 组 ①制备符合实验要求的培养基时,除加

入适当比例的水和琼脂外,还必须加入

一定量的无机盐、氮源、有机碳源、生

长因子等,并调整pH。 正常 正常 加热杀死 加热杀死的S②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型菌 R型菌 S型菌 的S型菌 与正常R型菌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 ③本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你现有的知识分析,“R型菌变成S型菌”这一变异属于 ____________,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的DNA仍有活性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可降解DNA)做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①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均分为三份,标号为A、B、C,分别作如

下处理。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②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得出实验结论:DNA分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NA结构要保持

根据实验一的实验现象,能得出胰液分泌受_______________调节的结论.

(1) 根据实验二的实验现象,请解释实验一中把少量稀盐酸从小肠的上端注人小肠肠腔中会导致胰腺大量分泌胰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实验一的第1步中,刺激支配胰腺的神经引起胰腺分泌少量的胰液,在该调节过程中胰腺的外分泌部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3) 有人尝试从胰腺的研磨液中直接提取完整的胰岛素分子.根据题目中所介绍的胰腺结构,你认为能否成功?_____ (能或不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发展史

一、选择题

1.C 2.A 3.C 4.D 5:C 6. C 7A 8.C 9.C 10.D 11.A 12.B 13.C 14C 15D

16.BC 17.CD 18.AD

二、非选择题

1. (1)物理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 的入倍

(2)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是DNA片段

(3)①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4种比

例相等的配子,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②若Fl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则测交后代会出现四

种性状,比例接近l:l:l:1

2.(1)④S型细菌DNA + DNA水解酶+R型活细菌——→R型菌落(2分)(2)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不是遗传物质(1分)(3)把R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观察DNA的作用(2分)(4) (1分) 细菌、孢子和芽孢(1分,答不全无分) (5)青霉素(或抗生素)(1分)

3.(1)②1、2、3组 ③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④基因重组 DNA对热稳定性较高

(2)①第二步: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和DNA酶

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②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只有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 ③完整

4答案:


相关文章

  •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 [内容摘要]生物学科素养是继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之后的最先进的教学理念.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基于理论理解核心素养,基于教学实践理解核心素养,并在反思的过程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实现自身的成长.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生物教学 课程改革十 ...查看


  • 浅谈高中生物图表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高中生物图表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作者:汪梅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5年第07期 图表,是图与表的简称. 生物图表具有直观性与简约性,使知识简约化.生动 ...查看


  •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解读
  •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 ...查看


  • 如何走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 如何走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经历了初中3年的努力拼搏,你终于如愿以偿----踏入了高中的神圣殿堂.五彩斑斓的高中生活即将开始,在此,我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刚刚完成的初中阶段的学习,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基础性.高 ...查看


  • 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 我就是高一生物老师,教高中生物10年了,给你3个方案: 1,普通班,主要讲讲自己学习生活的经历和方法,指出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差异,再完成科学家的访谈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1)让学生喜欢你(2)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 2,重点班 ...查看


  •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探究
  •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04-01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实验操作中能使学生的眼.手.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生物 ...查看


  • 教育学原理论文
  • 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特征 --浅析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 136223 唐顺凤 摘要: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的增长和更新,使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满足终身需求的知识,初始教育只是就业之前的必要准备,只有不断 ...查看


  •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内容,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qu ...查看


  • 广东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物科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 广东省普通高中生物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组成部分,是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考核报考文科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考生生物学科学习情况的水平测试. ...查看


  • 关于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教学的再思考
  • 摘 要:当前科学的发展研究最离不开的就是生物科学的研究.而高中生物中关于遗传与变异这一板块的内容也上升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卷入这种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让生物界中丰富多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科学地呈现在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