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环节衔接语的设计
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人民路校区 冯木兰
数学课堂语言有着自己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更是比较特殊。传统的数学课堂语言片面地追求规范性和科学性,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数学课堂环节的衔接语言,往往因为教师的一时疏忽而造成一些教育教学的缺憾,恰当的衔接语言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调动我们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还可以使课堂衔接顺利自然,如一幅山水画,了了几笔却一气呵成,极富生命力。因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中各环节间衔接性语言的设计,理应成为我们青年教师备课和教学反思的一个重点,在此笔者从身边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案例着手浅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用疑问与肯定,让环节回味无穷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它的只是系统显得非常得抽象概括,一些概念的陈述也要求严密,准确,但在小学阶段,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这样全面的思维与概括能力 ,这势必需要我们教师加以补充,加以提升,才可以准确无误的进入下一个环节而不出现知识上的漏洞,于是环节与环节之间,适当疑问与肯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在上二年级《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在教授关于什么是四边形的概念时,是在不断的疑问中进入下一环节的。
案例1:出示:
师:我们在那么多图形中找到了四边形,那么什么是四边形呢?
生1
师:那么不是有四条边吗?怎么不是四边形了呢?
生2
不是有四条直的边吗? 为什么它也不是四边形?
生3
师:那么是四边形吗?
生4:四边形是平面图形。
师: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小结: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平面图形是四边形。
以上设计中师用反复疑问的方法对四边形这一概念进行概括,提炼,最后总结出四边形的定义,再进入下一环节进行相应的练习,让课堂在一张一弛中变得生动,有生命力,学生的思维也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接受挑战为下一环节的有序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这一环节在整节课中回味无穷。
二,用商榷与探讨,让环节紧凑严密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不喜欢老师尽是的训诫和说教,他们期望着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数学课堂因为它学科的特殊性,极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以“传授型”的形式出现,所以要使课堂活起来,这教学环节中与学生的互动就显得极为重要,而互动中用商榷与探讨的
方式方法,是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的。如在上四上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笔者在教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时,极力的让学生探讨可以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方法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吗?从而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具体方法。
案例2:如果要知道148×15的准确结果,你准备怎么算?
师:这么多同学怎么都想到用列竖式的方法?
生:以前学过的。
师:以前学过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啊,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指一指)
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探讨一: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能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吗?
1、请你在草稿纸上试一试。(不是列竖式方法的同学也请你在纸上算一算) 请生板书: 1 4 8
× 1 5
7 4 0
1 4 8
2 2 2 0
2、用竖式方法的同学你们算的结果跟他一样吗?
那用这样的方法计算的结果会正确吗?
3、我们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放回计算器,怎么样?
4、看来这道题用这样的方法计算是可以的,那我们再来试一道看看行不行,
请你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我们班这学期可以免去多少钱?148 ×54
(算完的同学可以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探讨二:看来这两道题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计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三位数乘两位
数都可以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计算呢?
1、自己出题验证;
2、请生汇报;
3、分析算理。
以上设计中笔者追求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让新授知识的环节在这些探讨性的衔接语言下变得更加紧凑严密。
三、用总结与启发,让环节饱含深度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作铺垫。在课堂中适时的采用复述式或总结式的衔接语言,就等于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要点再重温一遍,这就给学生加深印象,有利于巩固刚才所学知识,同时启发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好奇心,增加学习环节的趣味性。笔者在设计《24时计时法》时就是让学生在环节小结中对概念性的知识点能清晰的掌握,并在启发中加深理解。
案例3:
1、出示发生在冬冬家的一件事。
2、那一天当中有几个9时?
3、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9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
介绍普通计时法
1、在生活中这样表示时间的例子还有很多,谁能举例说说。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些,出示6幅图片。
3、同学们,看了这6幅图后,你能用时间的表示方法来分分类吗?
小结:像这样在时刻的前面加上午、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段的词语,这种表示方法我们统一把它叫做普通计时法。17:08怎么有这样的时间表示法呢?我们的钟面上最多也只有12个数字?
介绍24时计时法
1、一天的24个小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2、0时又叫做是晚上的12时,它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3、用图示介绍24时。
小结:像这样不用时间段的词语,而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是24时计时法。
以上环节中笔者通过两次总结,把对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两个环节的知识衔接有序,通过“17:08怎么有这样的时间表示法呢?我们的钟面上最多也只有12个数字?”这样的启发方法让知识点在环节中包含深度。
可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环节衔接语言的设计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也直接影响到课堂进程的发展与课堂精彩的诞生。所以一堂课的成功与精彩有赖于教师衔接语言的有效发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环节衔接语的设计
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人民路校区 冯木兰
数学课堂语言有着自己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更是比较特殊。传统的数学课堂语言片面地追求规范性和科学性,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数学课堂环节的衔接语言,往往因为教师的一时疏忽而造成一些教育教学的缺憾,恰当的衔接语言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调动我们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还可以使课堂衔接顺利自然,如一幅山水画,了了几笔却一气呵成,极富生命力。因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中各环节间衔接性语言的设计,理应成为我们青年教师备课和教学反思的一个重点,在此笔者从身边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案例着手浅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用疑问与肯定,让环节回味无穷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它的只是系统显得非常得抽象概括,一些概念的陈述也要求严密,准确,但在小学阶段,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这样全面的思维与概括能力 ,这势必需要我们教师加以补充,加以提升,才可以准确无误的进入下一个环节而不出现知识上的漏洞,于是环节与环节之间,适当疑问与肯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在上二年级《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在教授关于什么是四边形的概念时,是在不断的疑问中进入下一环节的。
案例1:出示:
师:我们在那么多图形中找到了四边形,那么什么是四边形呢?
生1
师:那么不是有四条边吗?怎么不是四边形了呢?
生2
不是有四条直的边吗? 为什么它也不是四边形?
生3
师:那么是四边形吗?
生4:四边形是平面图形。
师: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小结: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平面图形是四边形。
以上设计中师用反复疑问的方法对四边形这一概念进行概括,提炼,最后总结出四边形的定义,再进入下一环节进行相应的练习,让课堂在一张一弛中变得生动,有生命力,学生的思维也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接受挑战为下一环节的有序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这一环节在整节课中回味无穷。
二,用商榷与探讨,让环节紧凑严密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不喜欢老师尽是的训诫和说教,他们期望着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数学课堂因为它学科的特殊性,极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以“传授型”的形式出现,所以要使课堂活起来,这教学环节中与学生的互动就显得极为重要,而互动中用商榷与探讨的
方式方法,是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的。如在上四上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笔者在教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时,极力的让学生探讨可以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方法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吗?从而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具体方法。
案例2:如果要知道148×15的准确结果,你准备怎么算?
师:这么多同学怎么都想到用列竖式的方法?
生:以前学过的。
师:以前学过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啊,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指一指)
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探讨一: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能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吗?
1、请你在草稿纸上试一试。(不是列竖式方法的同学也请你在纸上算一算) 请生板书: 1 4 8
× 1 5
7 4 0
1 4 8
2 2 2 0
2、用竖式方法的同学你们算的结果跟他一样吗?
那用这样的方法计算的结果会正确吗?
3、我们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放回计算器,怎么样?
4、看来这道题用这样的方法计算是可以的,那我们再来试一道看看行不行,
请你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我们班这学期可以免去多少钱?148 ×54
(算完的同学可以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探讨二:看来这两道题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计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三位数乘两位
数都可以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计算呢?
1、自己出题验证;
2、请生汇报;
3、分析算理。
以上设计中笔者追求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让新授知识的环节在这些探讨性的衔接语言下变得更加紧凑严密。
三、用总结与启发,让环节饱含深度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作铺垫。在课堂中适时的采用复述式或总结式的衔接语言,就等于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要点再重温一遍,这就给学生加深印象,有利于巩固刚才所学知识,同时启发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好奇心,增加学习环节的趣味性。笔者在设计《24时计时法》时就是让学生在环节小结中对概念性的知识点能清晰的掌握,并在启发中加深理解。
案例3:
1、出示发生在冬冬家的一件事。
2、那一天当中有几个9时?
3、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9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
介绍普通计时法
1、在生活中这样表示时间的例子还有很多,谁能举例说说。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些,出示6幅图片。
3、同学们,看了这6幅图后,你能用时间的表示方法来分分类吗?
小结:像这样在时刻的前面加上午、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段的词语,这种表示方法我们统一把它叫做普通计时法。17:08怎么有这样的时间表示法呢?我们的钟面上最多也只有12个数字?
介绍24时计时法
1、一天的24个小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2、0时又叫做是晚上的12时,它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3、用图示介绍24时。
小结:像这样不用时间段的词语,而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是24时计时法。
以上环节中笔者通过两次总结,把对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两个环节的知识衔接有序,通过“17:08怎么有这样的时间表示法呢?我们的钟面上最多也只有12个数字?”这样的启发方法让知识点在环节中包含深度。
可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环节衔接语言的设计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也直接影响到课堂进程的发展与课堂精彩的诞生。所以一堂课的成功与精彩有赖于教师衔接语言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