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哲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__儒家修养论及其现代意义

学 院:_______师范学院_________

专 业: 哲学

姓 名: 曹知秋

指导教师:

2013 年 6 月 8 日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对社会和国家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加深,我国古来就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原则以及价值体系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不断地开始有人质疑道德还是否具有其该有的作用,致使道德陷入了困局之中。儒家修养论从出现之伊始就一直肩负着对社会道德的责任,一直通过指导个体修身等方式来帮助社会道德的健全等,儒家修养论不仅仅是对于个体,而是对于群体、超群体都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儒家修养论中对完善个体的品德、“修身”的思想以及个体与社会和群体以及国家关系等等思想对道德如何能够走出困境、以及解决当代社会道德危机等问题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认识然后主动的去学习在之后能够实践,进而能够自主而能动的去实现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价值。

关键词:儒家 修养论 修身 道德 价值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society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influence growing, China's ancient tradition of ethical principles and had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value system has never been hit. Constantly to some question that whether still have the should have morality, the moral dilemma. Confucian cultivation appeared from the beginning has been tasked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for social morality, Confucian cultivation is not only for the individual, but for the group, group has great value.

So we should know and active to learn in practice, which can independently and move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Confucian ethics theory.

Keywords: Confucian Cultivation Morality Moral Value

目录

前言 ...................................................................................................................................................................... 3

第一章 儒家修养论思想的具体内容 ................................................................................................................ 3

1.1“圣贤之域”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 4

1. 2克己 ....................................................................................................................................................... 4

1.3尽心至诚的理性的能动自觉性 ............................................................................................................ 5

1.4修自身安天下 ........................................................................................................................................ 5

1.5力行 ........................................................................................................................................................ 5

第二章 儒家修养论的当代涵义 ........................................................................................................................ 6

2.1对儒家修养论的重视 ............................................................................................................................ 6

2.2儒家修养论在社会中的应用 ................................................................................................................ 6

2.3慎独助臂于反腐倡廉 ............................................................................................................................ 7

2.4“儒家修养论”的最终目标 ................................................................................................................. 7

2.5“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与先进社会 ................................................................................................. 7

第三章 对于儒家修养论的反思 ........................................................................................................................ 7

3.1坚持儒学的诚信 .................................................................................................................................... 8

3.2塑造自身健全的现代人格 .................................................................................................................... 8

3.3处理好自身与他律的关系 .................................................................................................................... 8

3.4责任意识以及担当精神 ........................................................................................................................ 8

3.5大学生应当着重修养自身品质 ............................................................................................................ 9

3.6儒家修养论之“礼” ............................................................................................................................ 9

3.7儒家修养论的“变化气质” ................................................................................................................ 9

3.8儒家修养强调言行合一 ...................................................................................................................... 10

结论 .................................................................................................................................................................... 10

谢辞 .....................................................................................................................................................................11

参考文献 ............................................................................................................................................................ 12

附录 .................................................................................................................................................................... 13

前言

先秦儒家人生修养论的内容,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就修身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和内容涉及到人生修养的基础、目标、方法以及作用等方面。系统的看分为:1.关于人性的探讨。2.理想人格的设立。3.修养的途径与方法。4.修养的终极目的等几个方面。 在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人格的确立是将人区别于禽兽,而人格的提升则是区别于一般人;因而也就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儒者们十分推崇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重视个人的学习和对他人的教育。而在他们的心目中,学和教的首要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即学习和教人如何做人(为人),亦即确立和提升人格的问题。孔子尝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为人”的意思,可以用孟子的一段话来作说明。孟子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荀子的解释则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这里的“美其身”,就是“为己”,相当于孟子讲的“修天爵”,指人格的提升;而所谓的“为禽犊”,就是“为人”,相当于孟子讲的“要人爵”,即把“学”作为追求名利的手段,这是儒家大师们最为反对的。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儒家的修养论有许多十分严厉的批判,其中有不少是缺乏科学性的,但如果把它放在近代反封建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这些严厉的批判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十年动乱首先给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修养论定为封建地主剥削阶级的、唯心主义的货色,然后去批判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阐明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的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共产党员增强党性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共产党员在思想上入党的必由之路。

而通过对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批判,不仅进一步否定了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修养论,甚至进一步完全否定了一般的自我修养的必要性。应当指出,文革期间炮制出来的这种完全否定自我修养的谬论,一度曾给社会的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极坏的影响。至今,人们也不应当忽视其在理论上和思想上所造成的混乱,而应当予以必要的澄清。

事实上,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日益开放,社会对于现代人的品质要求是越来越高了。所以,对于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来说,不是要不要自我修养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强自我修养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问题。古语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是一个朴实无华、颠扑不破的真理。

希望能通过研究使人们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了解并尝试先秦儒家的修养论学说,使得儒家的传统修养文化适应和改变当今时代下人生修养缺失的现状。

第一章 儒家修养论思想的具体内容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最早的提出修养思想的儒学家,他在陈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时经常会用到“正身”、“修德”、“修己”、“克己”等的概念。“修己”这个概念的含义就是修养个体自己的身心,“克己复礼”。孔圣人曾说所有人全部“修己身节私欲”之后,整个社会才能够安居乐业。毫无疑的是,孔子的修养观,尤其是“修己”的思想理论观点,这对于后来修养论思想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可谓是“开其先河”的作用了。孟子,即亚圣,

是儒家修养论的重要中枢人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修己、正身、克己”思想,同时又一定程度上的将孔子的思想加以发扬光大,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和概念,孟子体的修养思想中尤其重要的是提出了“修身”以及“养性”的思想理论。孟子提出的“修身养性”的思想理论就是后来的“修养”概念的基础的含义。荀子是又一位对中国古代修养思想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儒的语言集锦,其中《修身》一章对儒家修养美德进行了总体性的评判性的阐述。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学的主要的代表人物,从他们对修养论想的阐发看来,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相对于其他学派来讲儒家学派对于修养论的重视程度更甚。《礼记》是儒家哲学经典的教学类书籍,《大学》是其中之一篇,大学提出“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也就是所谓的八条目。“格物”,即对食物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致和”,就是“格物”后能够自主地发现事物本身的规则。“修身”就是字面的意思——修自身,后儿能“齐家”、“治国”终究可以“平天下”。在我国古代汉朝之后的大儒都不太重视《大学》、《中庸》其中强调的思想理论,唐朝儒学家韩愈将《大学》发扬,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提了出来并强调“正心”、“诚意”在其中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唐代的李翱突出强调和发扬《中庸》的“诚”借此来讨论“性”与“天道”。至宋朝,理学大家程颐,又把孟子的“修身”和“养性”融合为一,提出了明确的修养概念。宋代的理学家们有“修身为本”的“内圣外王”的理想并修“齐治平”相统一。“儒家的修养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主要包括:

1.1“圣贤之域”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追求至高的“道德”一直以来都是无数儒家大哲的目标,也就是说“修身”的目标就是让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培养自己的所谓“理想人格”,到达“至善”的水平,即 “圣贤之域”——儒学思想家们“修身”活动的目标。一方面,这项目标要求人们不断地努力去追求,以期望能够达到如同“圣贤”一样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人们的道德实践中这种“至善”的人格被具体的落实,是通过人们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借此来说明“人皆可以为尧禹”这个理论是可行的,而且还从正面论述了现实的人伦关系跟道德的“修身”的追求目标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1. 2克己

在古现代儒家学派的思想中,“修身”就是个体自我改变以达到完善的过程,正因如此,他们都十分的注重“向内用功”,并且提出了许多“省察自身克治自身”等等“修身”办法。一方面要“内省自讼,反求诸己”。也就是在修身过程中,应当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的反省,主要通过的是“心上功夫”、“克己功夫”以借此体会所谓“良知”。另一方面是“居敬穷理,去人欲”。要达到圣人的境地水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主要的途径就是要“主敬、穷理”,即集中精力,专心于“天理”,而不会受到感官物欲的诱

使,要“寡欲、无人欲、安享乐道”,以至“直上达天德”。三是要将“学”与“思”结合。“学”即博学多知,“学”的目的在于“学以致其道”。“君子”当“博学而目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学”应当与“思”相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思”即市场反省自身,“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等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反映。

1.3尽心至诚的理性的能动自觉性

儒学特别强调个体的自身修养的理性的自觉性,注重修身中个体本身的主观的能动性的发挥。自此处儒家思想家们提出了修身观的“诚”、“正心”等等观点问题。

“诚”所要求的“修身”应当是一种实在的行动,要达到“慎独”,以望成为一种“道德”上的自律行为。“正心”即端正自身的心态,以理性来控制自己的一定情感,让修身这项活动充满自制和坚持。“修身”是一种理性的自觉活动,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事情,因此“修身”就不受情绪的左右。“修身”的活动中人们只有真心去追求,排出自身情绪,才会实现自身的修养目的。即“知、情、意”三者的结合——“修身。”

1.4修自身安天下

儒家学派的观点认为,修身就是要人们靠自己,韬光养晦来实现“理想人格”。自身的修养,存心养性,这是积聚自身实力,即是“内圣”。不过儒家学者又认为修身并不是独善其身,修自身跟“敬”、“安人”、“安百姓”密切相关。如此“修身”并不是最终目的,修身还要作为“齐家、平天下”的基础,以求能够达到“外王”。“内圣”是“外王”的充分条件,并且“内圣”跟“外王”又是不能或缺其一的。儒家学派一直坚持着以修身为根本,而后方能以身任天下。即同时注重修身的作用和其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内圣”和“外王”合一作为“修身”的终极目标。而事实上是指出“修身”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了人伦关系、统治者地位的和谐和巩固。

1.5力行

“力行”即实践。个体的自我修养若只留在理论上而没有施以行动,就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在过去人们对儒家思想领域里的力行思想认识不足,认为儒家思想在修养问题上只重视了理论而忽视了实践。但是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是存在以偏概全的不足之处,儒家学者在不断的完善自我中,更加强调实践,因为完善自我本身就是在实践道德的规范。但是儒家思想“道德的实践”本身就存在有不完美的地方,当然这些不足以遮盖儒家学派的思想上注重“道德实践”深刻的合理性。另,“力行”重要的其他组成部分—— “事上磨练”,这是指在艰难困顿中磨砺自身的精神,使之正确的看待人生的顺逆之境。同时也强调了遭遇逆境对人生道德的价值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儒家修养论的当代涵义

儒家学派的修养论是我国古代伦理哲学思想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遗产,精神价值存在于儒家修养论的之中是非常巨大的。儒家的传统修养论思想其中有些是可以直接继承和弘扬的,而有些是需要自身立足于社会实践以科学的理性的眼光来开展创造性地工作,在正面儒家修养论的独特思想观念的前提下,去发现解决当代许多危机的文化的导向和依据的功能。我们相信,儒家的修养论对于当代社会危机的克服和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价值,具体而言:

2.1对儒家修养论的重视

在以前的一段时期内,流传过所谓的“道德无用论”,“道德代价论”等等观点,在过去这些年月里的反复,社会道德的不乐观的情况造成的一系列的严重的后果给人们好好地上了一堂德育课。正因如此,现如今有更多的人已经深刻的意识到了道德的重要作用,道德虽不能作用于一切,但是社会确实道德的后果就是,社会不要说能加快脚步的进步,哪怕是正常的社会的生活保障都无法与以保证。现如今传统的中国文化热的中心内容就是道德热。许许多多的人们都已经开始正视我国的古代的优秀的道德,在现如今有极其强的现实的价值,我们亟需建设一个法制与道德并存而立的社会。

来自全社会的重视、政府和人们的实际的措施都是到的深入人心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以求让我们所要求的所谓社会主义的道德的观念真正的转化成为人们心中的道德的良心。想要做到这一点,不只需要德育更加需要的是人们对于道德的普遍的觉悟。而这样的道德的修养就与道德儒家哲学思想的修养观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2.2儒家修养论在社会中的应用

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之时,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相对于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关于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的深化。我们致力于建设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子的社会。

先秦的儒家修养观,为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德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孔子、孟子、荀子等都非常重视德育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都充分的说明了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国家需要的除了严酷的刑法之外,德育依然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慎独助臂于反腐倡廉

儒家修养论,关于道德的建设,相对于人来讲就是指圣人、君人,即尧、舜、禹、周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等,不过抽象到精神层次上面来讲的话,就是指的“君子慎独”。何谓“慎独”,“慎独”就是指个体在处于无人监督看管的情况下,或者广义地说即个体在不论任何时候、场合、或者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产生任何不轨的念头,不会想去或者去做任何违背“仁、义、礼”的坏事,正所谓上不可欺天,下不会欺人,一直能够做到问心无愧的状态。这是一种“修养”的方法,也是道德的境界的顶层。在儒家修养论思想观念里,:“君子之为君子,圣人之为圣人”,就在乎于这个方面。“道德”,看其本质,就应当是人们自觉地行为,也就是一种“自律”行为。当人们凭借其“良心”的自律,道德就发挥出了他对于人们的真正的规范作用。

2.4“儒家修养论”的最终目标

一个人实现理想的人格的精神支柱以及心理动力就是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同时这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目标及追求。在自身利益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要求自身的物质同精神的结合,并且自身利益的实现需要社会道德的规范原则加以指导。活在当下社会,我们需要认清现状,既不可能去做一个清心寡欲的“苦行僧”,又不可以做私欲膨胀的“行尸走肉”,我们需要并且应当获得必要的物质文化需求,一次我们就更加迫切的需要培养自己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正气于自身。

2.5“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与先进社会

“求诸己”源于《论语 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论语 宪问》篇之中同时也提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某为教授曾经说过:“如若说‘为己’主要是从道德的涵养目标方面肯定了自我的价值,那么‘求诸己’就是从道德的实践以及德行的培养方式上确定了自我的能力以及价值,两者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对自我的注重”。孔子思想的核心主要是“仁”,因此以上的看法是很准确的,也就是说,“求诸己”即为“修养”的方式。因此“反求诸己”这样的修养德行的方式以及方法在现今社会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例如许多牵扯整个社会的事情或者问题,若是从每个人身上开始自觉的开始做,就不会特别的难办了。

第三章 对于儒家修养论的反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之所以在第一位,就是因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决定国家的兴亡,“一家不扫,何能扫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在当代社会如此高压力的竞争之中还有多少人能够保持自己的道德规范不被破坏,以此对于尚未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的学生们,德育的建设是必然不能放松的,“高分低能、低德”不是我们需要的所

谓的“优秀生”。提高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规范道德的行为,能够培养形成一种鲜明的道德意志力以及道德的情感,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3.1坚持儒学的诚信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天道诚信,人亦必讲诚信。“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简单到朴实无华的言语,却阐释了孟子的观点。因此,人人都讲诚信,人和人之间少了互相的猜忌,社会才能够和谐,生活才能够正常的发展,即“诚实笃信”。

3.2塑造自身健全的现代人格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之下,公民道德建设正在被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及“以德治国”相互结合实行的治国之方。在以上这些前提之下,怎么去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以及道德素质的教育,就成为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传统的儒家哲学修养理论是立身于道德观念,十分注重理想人格的培养的。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曰:“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等等这些都是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格应当是独立的,人格和道德的价值更加应当比生命的价值重要得多。孔曰“杀身成仁”孟曰“舍生取义”,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观点。儒家学派的这种精神使得无数的民族优秀分子养成了自身大丈夫气概,浩然正气时期坚定地为天下的兴亡而努力。儒家修养论不断地指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锤炼着人们的品质,以此来引导人们能够正确的对待生命和道德规范。

3.3处理好自身与他律的关系

儒家修养论吐出理性的自觉,更加重视修养过程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孔子曰:“为仁由己。”孟子曰:“道惟在自得。”都是上述观点的佐证。对于道德自觉性的高度发扬,说明了修身是个体自身思想上的一场斗争,“修身”的个体能在自身的主观的奋斗以及自我涵养过程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自身高尚品德。修身的理性自觉,更为重要的是让人们在修身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的剖析,能够清楚的认识自身,然后能清除自身的有悖于伦常的事务,最终能够使得个体本身的道德信念与社会的道德对个体的要求对等,能够最终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标准。

3.4责任意识以及担当精神

儒家修养论有“为仁由己”的观点,突出个体对于民族和社会以及国家本身就担负着一定的责任。孟子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见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强调自身与天下他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大学》一书更是以三大纲领即“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来强调“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结合的必要性,“内圣外王”到“明明德”统一与“亲民”,一时的社会能够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即个体对于社会的担当和责任的意识精神。青年学生作为祖国建设和进步的希望和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自觉得“修身”但当其社会的责任和精神,贡献自身力量于民族的兴旺发达。

3.5大学生应当着重修养自身品质

“仁者爱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理论,是儒学道德修养理论中的基础。“仁”主要的内容就是“爱人”,“爱人”是培养自身理想人格的必须具备的首要的品质,也是人们在实践“仁”的时候的思想理论指导。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论语 颜渊》)“爱人”不只是相对于自身亲属的“爱”还应当“推己及人”即孔子所谓“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学而》)也如《礼记 礼运》篇之中所讲“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儒家学说“推己及人”实质上是按照人的个体的本性来处理人际关系的,纵观历史,中华民族所积淀下来的“与人为善”、“宽人严己”的优良品质是当代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应当肩负起的历史重任。

3.6儒家修养论之“礼”

“敬让之道,君子之所以相接也。”(《礼记 聘义》)“毋不敬”(《礼记 曲礼》)等等强调在交往之中应当知“敬”,例如“临丧不笑,望柩不歌,送丧不由径”这样才能使的生活处理的比较妥帖。“所谓礼者,是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加的形式”(梁漱溟)即跟人交往之时,要以诚相待,不能不自量力。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当然,与人相处之时,不只是对自己,对他人也不能苛求,即“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正因如此,友情才能够一直的保存下来,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即将自身的精力主要集中于自身的品德之上,而不是去苛求他人。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群居,因此必须注意“群居有则”,即处之以道、以和,“群而不党”,就是群居生活之“则”。

3.7儒家修养论的“变化气质”

儒家学说讲的“气质”带有贬义,同心浮气躁、骄傲自满等等习性相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儒家学说讲究的“变化气质”,从正面来讲,主要就是指气质同涵养等等方面的锻炼以及修养。“变化气质”,使得自己变为一个具有涵养的人,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能够虚心的待人接物,即我们所说的涵养功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学而》)曾参就是孔子中学生之中涵养功夫比较好的一个,他强调要请教在才能上、学问上不如自己的人,即使受到他人的欺侮,也不要去跟人计较,他说颜渊就是按照这样的教导去进行自我修养的。“人道恶盈而好谦”(《周易 谦卦 “篆曰”》)“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大禹谟》)“君子

以虚受人”(《周易 咸卦 “象曰”》)这些都是儒家推崇备至的人生哲理,至今亦是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

3.8儒家修养强调言行合一

俗语曾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和有人以及环境的影响对于个体是是非重要的。因此孔圣人认为“与能与仁者相邻”为美。与此同时,言行不一致,是儒学修养论思想之中非常为人不齿的事情,孔子认为古人不会轻易开口说话的原因就是防止自己行动与自己的言语不相一致,即人立志虽然需要宏达,不过言行如果无法一致却反而不如说一点就能做到一点来的好了。

结论

综上我认为,“修身”作为儒家思想要求的做人的根本,“以天子以至于庶人,壹皆是以修身为本。”(《大学》)其中并不具有如此之大的作用,社会经济所拥有的力量要远远超过道德的教化的力量。不过,我们不可以因此就放弃自身对于道德的教化的努力,否定自身修养的必要性。人们不可以将自己变成为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的机器,单纯的成为一种“经济”的动物,而是应当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用自身创造的物质经济的成果来改善生存生活的环境。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必然需要伴随着精神文明的重要性的不断提升,进而使得自我修养不可或缺。因此我认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之中,学校可以独立的开设一门课程以此帮助学生的自我修养、自身品德的梳理和培养等等,当然,社会人的“修身”活动也是必不可缺的,修身需要在全社会、全部个体的心中生根发芽,进而能够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以期社会道德的觉醒和进步,强健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精神、政治等文明,从而反作用于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

谢辞

今天截稿,终于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可以准备进行答辩了,随着这篇论文的结束,四年精彩的大学生活也即将最终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了。

首先感谢本篇论文的指导老师刘子阳老师精心的指导,否则本篇论文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刘老师中国儒家哲学的专业知识渊博,治学非常严谨,师德师风高尚,工作精益求精。

刘老师本身就要指导很多同学的毕业论文,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在一次次整稿的时候,刘老师精确到每一句一字的批改让我对老师治学的严谨作风的印象非常深刻,使得我在论文的写作之外明白了做学问应当本身具备的态度和应当坚持的原则。

当然,浑身是铁打几根钉,本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是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朋友以及同学们的帮助的,最终能够帮助我完成论文,十分的感谢大家。

然后要感谢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悉心的教导才是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能够顺利完成。

大学四年带给了我很多,有感动有汗水,尽管本篇毕业论文为之划上了句号,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师生之情,同学之情的完结,相信在以后的治学道路上,学校会不断地创造一个有一个的高峰,让我等学子引以为傲的,在此向陪我一起度过了四年的老师、同学、还有默默奉献的学校领导们。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全集: 第3 卷[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2] 孔丘,孟轲. 四书·论语·述而( 上)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3] 孔丘,孟轲. 四书·论语·宪问( 上)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4] 孔丘,孟轲. 四书·论语·里仁( 上)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105. [5] 孔丘,孟轲. 四书·论语·公冶长( 上)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120.

[6] 孔丘,孟轲. 四书·孟子·尽心上( 下)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552.

[7] 孔丘,孟轲. 四书·孟子·公孙丑上( 下)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352.

[8] 孔丘,孟轲. 四书·孟子·滕文公下( 下)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410

[9] 荀子. 荀子·劝学[M]. 安小兰,译注. 上海: 中华书局, 2007: 2. [10] 荀子. 荀子·修身[M]. 安小兰,译注. 上海: 中华书局, 2007: 18 - 24 [11] 朱熹. 朱子文集·答潘恭叔[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381. [12] 朱熹. 朱子语类( 卷九)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13] 王文锦. 礼记译解[M]. 上海: 中华书局, 2001

[14] 钱穆. 晚学盲言[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5] 朱子全书: 第14 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6]罗国杰文集: 上卷[M].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

[17] 孔丘,孟轲. 四书·论语·颜渊( 上)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18] 孔丘,孟轲. 四书·论语·子路( 上)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19] 江泽民文选: 第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附录

儒家修养思想在古今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再看到社会道德缺失然后进行呼吁之后,又会暴露出许多的问题,比如儒家修养论的道德规范与现代社会的符合程度,又比如儒家修养思想是否还能被社会民众所接受等等,因此相关学术研究专家一直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讨论,我们真切的希望我们生活的社会将会发展成为一个道德健全的,个体的道德品质优良的社会生活环境。儒家修养思想的受众人群首批必然是青年学生与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德育的提升更加有助于儒家修养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开展,所以德育工作的做好是社会道德健全的有效保障。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__儒家修养论及其现代意义

学 院:_______师范学院_________

专 业: 哲学

姓 名: 曹知秋

指导教师:

2013 年 6 月 8 日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对社会和国家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加深,我国古来就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原则以及价值体系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不断地开始有人质疑道德还是否具有其该有的作用,致使道德陷入了困局之中。儒家修养论从出现之伊始就一直肩负着对社会道德的责任,一直通过指导个体修身等方式来帮助社会道德的健全等,儒家修养论不仅仅是对于个体,而是对于群体、超群体都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儒家修养论中对完善个体的品德、“修身”的思想以及个体与社会和群体以及国家关系等等思想对道德如何能够走出困境、以及解决当代社会道德危机等问题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认识然后主动的去学习在之后能够实践,进而能够自主而能动的去实现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价值。

关键词:儒家 修养论 修身 道德 价值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society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influence growing, China's ancient tradition of ethical principles and had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value system has never been hit. Constantly to some question that whether still have the should have morality, the moral dilemma. Confucian cultivation appeared from the beginning has been tasked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for social morality, Confucian cultivation is not only for the individual, but for the group, group has great value.

So we should know and active to learn in practice, which can independently and move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Confucian ethics theory.

Keywords: Confucian Cultivation Morality Moral Value

目录

前言 ...................................................................................................................................................................... 3

第一章 儒家修养论思想的具体内容 ................................................................................................................ 3

1.1“圣贤之域”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 4

1. 2克己 ....................................................................................................................................................... 4

1.3尽心至诚的理性的能动自觉性 ............................................................................................................ 5

1.4修自身安天下 ........................................................................................................................................ 5

1.5力行 ........................................................................................................................................................ 5

第二章 儒家修养论的当代涵义 ........................................................................................................................ 6

2.1对儒家修养论的重视 ............................................................................................................................ 6

2.2儒家修养论在社会中的应用 ................................................................................................................ 6

2.3慎独助臂于反腐倡廉 ............................................................................................................................ 7

2.4“儒家修养论”的最终目标 ................................................................................................................. 7

2.5“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与先进社会 ................................................................................................. 7

第三章 对于儒家修养论的反思 ........................................................................................................................ 7

3.1坚持儒学的诚信 .................................................................................................................................... 8

3.2塑造自身健全的现代人格 .................................................................................................................... 8

3.3处理好自身与他律的关系 .................................................................................................................... 8

3.4责任意识以及担当精神 ........................................................................................................................ 8

3.5大学生应当着重修养自身品质 ............................................................................................................ 9

3.6儒家修养论之“礼” ............................................................................................................................ 9

3.7儒家修养论的“变化气质” ................................................................................................................ 9

3.8儒家修养强调言行合一 ...................................................................................................................... 10

结论 .................................................................................................................................................................... 10

谢辞 .....................................................................................................................................................................11

参考文献 ............................................................................................................................................................ 12

附录 .................................................................................................................................................................... 13

前言

先秦儒家人生修养论的内容,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就修身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和内容涉及到人生修养的基础、目标、方法以及作用等方面。系统的看分为:1.关于人性的探讨。2.理想人格的设立。3.修养的途径与方法。4.修养的终极目的等几个方面。 在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人格的确立是将人区别于禽兽,而人格的提升则是区别于一般人;因而也就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儒者们十分推崇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重视个人的学习和对他人的教育。而在他们的心目中,学和教的首要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即学习和教人如何做人(为人),亦即确立和提升人格的问题。孔子尝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为人”的意思,可以用孟子的一段话来作说明。孟子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荀子的解释则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这里的“美其身”,就是“为己”,相当于孟子讲的“修天爵”,指人格的提升;而所谓的“为禽犊”,就是“为人”,相当于孟子讲的“要人爵”,即把“学”作为追求名利的手段,这是儒家大师们最为反对的。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儒家的修养论有许多十分严厉的批判,其中有不少是缺乏科学性的,但如果把它放在近代反封建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这些严厉的批判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十年动乱首先给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修养论定为封建地主剥削阶级的、唯心主义的货色,然后去批判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阐明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的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共产党员增强党性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共产党员在思想上入党的必由之路。

而通过对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批判,不仅进一步否定了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修养论,甚至进一步完全否定了一般的自我修养的必要性。应当指出,文革期间炮制出来的这种完全否定自我修养的谬论,一度曾给社会的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极坏的影响。至今,人们也不应当忽视其在理论上和思想上所造成的混乱,而应当予以必要的澄清。

事实上,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日益开放,社会对于现代人的品质要求是越来越高了。所以,对于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来说,不是要不要自我修养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强自我修养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问题。古语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是一个朴实无华、颠扑不破的真理。

希望能通过研究使人们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了解并尝试先秦儒家的修养论学说,使得儒家的传统修养文化适应和改变当今时代下人生修养缺失的现状。

第一章 儒家修养论思想的具体内容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最早的提出修养思想的儒学家,他在陈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时经常会用到“正身”、“修德”、“修己”、“克己”等的概念。“修己”这个概念的含义就是修养个体自己的身心,“克己复礼”。孔圣人曾说所有人全部“修己身节私欲”之后,整个社会才能够安居乐业。毫无疑的是,孔子的修养观,尤其是“修己”的思想理论观点,这对于后来修养论思想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可谓是“开其先河”的作用了。孟子,即亚圣,

是儒家修养论的重要中枢人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修己、正身、克己”思想,同时又一定程度上的将孔子的思想加以发扬光大,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和概念,孟子体的修养思想中尤其重要的是提出了“修身”以及“养性”的思想理论。孟子提出的“修身养性”的思想理论就是后来的“修养”概念的基础的含义。荀子是又一位对中国古代修养思想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儒的语言集锦,其中《修身》一章对儒家修养美德进行了总体性的评判性的阐述。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学的主要的代表人物,从他们对修养论想的阐发看来,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相对于其他学派来讲儒家学派对于修养论的重视程度更甚。《礼记》是儒家哲学经典的教学类书籍,《大学》是其中之一篇,大学提出“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也就是所谓的八条目。“格物”,即对食物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致和”,就是“格物”后能够自主地发现事物本身的规则。“修身”就是字面的意思——修自身,后儿能“齐家”、“治国”终究可以“平天下”。在我国古代汉朝之后的大儒都不太重视《大学》、《中庸》其中强调的思想理论,唐朝儒学家韩愈将《大学》发扬,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提了出来并强调“正心”、“诚意”在其中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唐代的李翱突出强调和发扬《中庸》的“诚”借此来讨论“性”与“天道”。至宋朝,理学大家程颐,又把孟子的“修身”和“养性”融合为一,提出了明确的修养概念。宋代的理学家们有“修身为本”的“内圣外王”的理想并修“齐治平”相统一。“儒家的修养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主要包括:

1.1“圣贤之域”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追求至高的“道德”一直以来都是无数儒家大哲的目标,也就是说“修身”的目标就是让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培养自己的所谓“理想人格”,到达“至善”的水平,即 “圣贤之域”——儒学思想家们“修身”活动的目标。一方面,这项目标要求人们不断地努力去追求,以期望能够达到如同“圣贤”一样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人们的道德实践中这种“至善”的人格被具体的落实,是通过人们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借此来说明“人皆可以为尧禹”这个理论是可行的,而且还从正面论述了现实的人伦关系跟道德的“修身”的追求目标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1. 2克己

在古现代儒家学派的思想中,“修身”就是个体自我改变以达到完善的过程,正因如此,他们都十分的注重“向内用功”,并且提出了许多“省察自身克治自身”等等“修身”办法。一方面要“内省自讼,反求诸己”。也就是在修身过程中,应当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的反省,主要通过的是“心上功夫”、“克己功夫”以借此体会所谓“良知”。另一方面是“居敬穷理,去人欲”。要达到圣人的境地水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主要的途径就是要“主敬、穷理”,即集中精力,专心于“天理”,而不会受到感官物欲的诱

使,要“寡欲、无人欲、安享乐道”,以至“直上达天德”。三是要将“学”与“思”结合。“学”即博学多知,“学”的目的在于“学以致其道”。“君子”当“博学而目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学”应当与“思”相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思”即市场反省自身,“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等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反映。

1.3尽心至诚的理性的能动自觉性

儒学特别强调个体的自身修养的理性的自觉性,注重修身中个体本身的主观的能动性的发挥。自此处儒家思想家们提出了修身观的“诚”、“正心”等等观点问题。

“诚”所要求的“修身”应当是一种实在的行动,要达到“慎独”,以望成为一种“道德”上的自律行为。“正心”即端正自身的心态,以理性来控制自己的一定情感,让修身这项活动充满自制和坚持。“修身”是一种理性的自觉活动,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事情,因此“修身”就不受情绪的左右。“修身”的活动中人们只有真心去追求,排出自身情绪,才会实现自身的修养目的。即“知、情、意”三者的结合——“修身。”

1.4修自身安天下

儒家学派的观点认为,修身就是要人们靠自己,韬光养晦来实现“理想人格”。自身的修养,存心养性,这是积聚自身实力,即是“内圣”。不过儒家学者又认为修身并不是独善其身,修自身跟“敬”、“安人”、“安百姓”密切相关。如此“修身”并不是最终目的,修身还要作为“齐家、平天下”的基础,以求能够达到“外王”。“内圣”是“外王”的充分条件,并且“内圣”跟“外王”又是不能或缺其一的。儒家学派一直坚持着以修身为根本,而后方能以身任天下。即同时注重修身的作用和其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内圣”和“外王”合一作为“修身”的终极目标。而事实上是指出“修身”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了人伦关系、统治者地位的和谐和巩固。

1.5力行

“力行”即实践。个体的自我修养若只留在理论上而没有施以行动,就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在过去人们对儒家思想领域里的力行思想认识不足,认为儒家思想在修养问题上只重视了理论而忽视了实践。但是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是存在以偏概全的不足之处,儒家学者在不断的完善自我中,更加强调实践,因为完善自我本身就是在实践道德的规范。但是儒家思想“道德的实践”本身就存在有不完美的地方,当然这些不足以遮盖儒家学派的思想上注重“道德实践”深刻的合理性。另,“力行”重要的其他组成部分—— “事上磨练”,这是指在艰难困顿中磨砺自身的精神,使之正确的看待人生的顺逆之境。同时也强调了遭遇逆境对人生道德的价值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儒家修养论的当代涵义

儒家学派的修养论是我国古代伦理哲学思想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遗产,精神价值存在于儒家修养论的之中是非常巨大的。儒家的传统修养论思想其中有些是可以直接继承和弘扬的,而有些是需要自身立足于社会实践以科学的理性的眼光来开展创造性地工作,在正面儒家修养论的独特思想观念的前提下,去发现解决当代许多危机的文化的导向和依据的功能。我们相信,儒家的修养论对于当代社会危机的克服和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价值,具体而言:

2.1对儒家修养论的重视

在以前的一段时期内,流传过所谓的“道德无用论”,“道德代价论”等等观点,在过去这些年月里的反复,社会道德的不乐观的情况造成的一系列的严重的后果给人们好好地上了一堂德育课。正因如此,现如今有更多的人已经深刻的意识到了道德的重要作用,道德虽不能作用于一切,但是社会确实道德的后果就是,社会不要说能加快脚步的进步,哪怕是正常的社会的生活保障都无法与以保证。现如今传统的中国文化热的中心内容就是道德热。许许多多的人们都已经开始正视我国的古代的优秀的道德,在现如今有极其强的现实的价值,我们亟需建设一个法制与道德并存而立的社会。

来自全社会的重视、政府和人们的实际的措施都是到的深入人心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以求让我们所要求的所谓社会主义的道德的观念真正的转化成为人们心中的道德的良心。想要做到这一点,不只需要德育更加需要的是人们对于道德的普遍的觉悟。而这样的道德的修养就与道德儒家哲学思想的修养观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2.2儒家修养论在社会中的应用

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之时,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相对于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关于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的深化。我们致力于建设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子的社会。

先秦的儒家修养观,为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德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孔子、孟子、荀子等都非常重视德育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都充分的说明了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国家需要的除了严酷的刑法之外,德育依然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慎独助臂于反腐倡廉

儒家修养论,关于道德的建设,相对于人来讲就是指圣人、君人,即尧、舜、禹、周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等,不过抽象到精神层次上面来讲的话,就是指的“君子慎独”。何谓“慎独”,“慎独”就是指个体在处于无人监督看管的情况下,或者广义地说即个体在不论任何时候、场合、或者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产生任何不轨的念头,不会想去或者去做任何违背“仁、义、礼”的坏事,正所谓上不可欺天,下不会欺人,一直能够做到问心无愧的状态。这是一种“修养”的方法,也是道德的境界的顶层。在儒家修养论思想观念里,:“君子之为君子,圣人之为圣人”,就在乎于这个方面。“道德”,看其本质,就应当是人们自觉地行为,也就是一种“自律”行为。当人们凭借其“良心”的自律,道德就发挥出了他对于人们的真正的规范作用。

2.4“儒家修养论”的最终目标

一个人实现理想的人格的精神支柱以及心理动力就是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同时这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目标及追求。在自身利益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要求自身的物质同精神的结合,并且自身利益的实现需要社会道德的规范原则加以指导。活在当下社会,我们需要认清现状,既不可能去做一个清心寡欲的“苦行僧”,又不可以做私欲膨胀的“行尸走肉”,我们需要并且应当获得必要的物质文化需求,一次我们就更加迫切的需要培养自己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正气于自身。

2.5“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与先进社会

“求诸己”源于《论语 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论语 宪问》篇之中同时也提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某为教授曾经说过:“如若说‘为己’主要是从道德的涵养目标方面肯定了自我的价值,那么‘求诸己’就是从道德的实践以及德行的培养方式上确定了自我的能力以及价值,两者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对自我的注重”。孔子思想的核心主要是“仁”,因此以上的看法是很准确的,也就是说,“求诸己”即为“修养”的方式。因此“反求诸己”这样的修养德行的方式以及方法在现今社会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例如许多牵扯整个社会的事情或者问题,若是从每个人身上开始自觉的开始做,就不会特别的难办了。

第三章 对于儒家修养论的反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之所以在第一位,就是因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决定国家的兴亡,“一家不扫,何能扫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在当代社会如此高压力的竞争之中还有多少人能够保持自己的道德规范不被破坏,以此对于尚未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的学生们,德育的建设是必然不能放松的,“高分低能、低德”不是我们需要的所

谓的“优秀生”。提高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规范道德的行为,能够培养形成一种鲜明的道德意志力以及道德的情感,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3.1坚持儒学的诚信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天道诚信,人亦必讲诚信。“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简单到朴实无华的言语,却阐释了孟子的观点。因此,人人都讲诚信,人和人之间少了互相的猜忌,社会才能够和谐,生活才能够正常的发展,即“诚实笃信”。

3.2塑造自身健全的现代人格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之下,公民道德建设正在被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及“以德治国”相互结合实行的治国之方。在以上这些前提之下,怎么去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以及道德素质的教育,就成为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传统的儒家哲学修养理论是立身于道德观念,十分注重理想人格的培养的。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曰:“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等等这些都是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格应当是独立的,人格和道德的价值更加应当比生命的价值重要得多。孔曰“杀身成仁”孟曰“舍生取义”,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观点。儒家学派的这种精神使得无数的民族优秀分子养成了自身大丈夫气概,浩然正气时期坚定地为天下的兴亡而努力。儒家修养论不断地指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锤炼着人们的品质,以此来引导人们能够正确的对待生命和道德规范。

3.3处理好自身与他律的关系

儒家修养论吐出理性的自觉,更加重视修养过程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孔子曰:“为仁由己。”孟子曰:“道惟在自得。”都是上述观点的佐证。对于道德自觉性的高度发扬,说明了修身是个体自身思想上的一场斗争,“修身”的个体能在自身的主观的奋斗以及自我涵养过程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自身高尚品德。修身的理性自觉,更为重要的是让人们在修身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的剖析,能够清楚的认识自身,然后能清除自身的有悖于伦常的事务,最终能够使得个体本身的道德信念与社会的道德对个体的要求对等,能够最终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标准。

3.4责任意识以及担当精神

儒家修养论有“为仁由己”的观点,突出个体对于民族和社会以及国家本身就担负着一定的责任。孟子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见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强调自身与天下他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大学》一书更是以三大纲领即“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来强调“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结合的必要性,“内圣外王”到“明明德”统一与“亲民”,一时的社会能够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即个体对于社会的担当和责任的意识精神。青年学生作为祖国建设和进步的希望和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自觉得“修身”但当其社会的责任和精神,贡献自身力量于民族的兴旺发达。

3.5大学生应当着重修养自身品质

“仁者爱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理论,是儒学道德修养理论中的基础。“仁”主要的内容就是“爱人”,“爱人”是培养自身理想人格的必须具备的首要的品质,也是人们在实践“仁”的时候的思想理论指导。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论语 颜渊》)“爱人”不只是相对于自身亲属的“爱”还应当“推己及人”即孔子所谓“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学而》)也如《礼记 礼运》篇之中所讲“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儒家学说“推己及人”实质上是按照人的个体的本性来处理人际关系的,纵观历史,中华民族所积淀下来的“与人为善”、“宽人严己”的优良品质是当代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应当肩负起的历史重任。

3.6儒家修养论之“礼”

“敬让之道,君子之所以相接也。”(《礼记 聘义》)“毋不敬”(《礼记 曲礼》)等等强调在交往之中应当知“敬”,例如“临丧不笑,望柩不歌,送丧不由径”这样才能使的生活处理的比较妥帖。“所谓礼者,是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加的形式”(梁漱溟)即跟人交往之时,要以诚相待,不能不自量力。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当然,与人相处之时,不只是对自己,对他人也不能苛求,即“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正因如此,友情才能够一直的保存下来,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即将自身的精力主要集中于自身的品德之上,而不是去苛求他人。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群居,因此必须注意“群居有则”,即处之以道、以和,“群而不党”,就是群居生活之“则”。

3.7儒家修养论的“变化气质”

儒家学说讲的“气质”带有贬义,同心浮气躁、骄傲自满等等习性相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儒家学说讲究的“变化气质”,从正面来讲,主要就是指气质同涵养等等方面的锻炼以及修养。“变化气质”,使得自己变为一个具有涵养的人,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能够虚心的待人接物,即我们所说的涵养功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学而》)曾参就是孔子中学生之中涵养功夫比较好的一个,他强调要请教在才能上、学问上不如自己的人,即使受到他人的欺侮,也不要去跟人计较,他说颜渊就是按照这样的教导去进行自我修养的。“人道恶盈而好谦”(《周易 谦卦 “篆曰”》)“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大禹谟》)“君子

以虚受人”(《周易 咸卦 “象曰”》)这些都是儒家推崇备至的人生哲理,至今亦是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

3.8儒家修养强调言行合一

俗语曾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和有人以及环境的影响对于个体是是非重要的。因此孔圣人认为“与能与仁者相邻”为美。与此同时,言行不一致,是儒学修养论思想之中非常为人不齿的事情,孔子认为古人不会轻易开口说话的原因就是防止自己行动与自己的言语不相一致,即人立志虽然需要宏达,不过言行如果无法一致却反而不如说一点就能做到一点来的好了。

结论

综上我认为,“修身”作为儒家思想要求的做人的根本,“以天子以至于庶人,壹皆是以修身为本。”(《大学》)其中并不具有如此之大的作用,社会经济所拥有的力量要远远超过道德的教化的力量。不过,我们不可以因此就放弃自身对于道德的教化的努力,否定自身修养的必要性。人们不可以将自己变成为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的机器,单纯的成为一种“经济”的动物,而是应当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用自身创造的物质经济的成果来改善生存生活的环境。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必然需要伴随着精神文明的重要性的不断提升,进而使得自我修养不可或缺。因此我认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之中,学校可以独立的开设一门课程以此帮助学生的自我修养、自身品德的梳理和培养等等,当然,社会人的“修身”活动也是必不可缺的,修身需要在全社会、全部个体的心中生根发芽,进而能够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以期社会道德的觉醒和进步,强健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精神、政治等文明,从而反作用于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

谢辞

今天截稿,终于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可以准备进行答辩了,随着这篇论文的结束,四年精彩的大学生活也即将最终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了。

首先感谢本篇论文的指导老师刘子阳老师精心的指导,否则本篇论文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刘老师中国儒家哲学的专业知识渊博,治学非常严谨,师德师风高尚,工作精益求精。

刘老师本身就要指导很多同学的毕业论文,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在一次次整稿的时候,刘老师精确到每一句一字的批改让我对老师治学的严谨作风的印象非常深刻,使得我在论文的写作之外明白了做学问应当本身具备的态度和应当坚持的原则。

当然,浑身是铁打几根钉,本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是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朋友以及同学们的帮助的,最终能够帮助我完成论文,十分的感谢大家。

然后要感谢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悉心的教导才是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能够顺利完成。

大学四年带给了我很多,有感动有汗水,尽管本篇毕业论文为之划上了句号,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师生之情,同学之情的完结,相信在以后的治学道路上,学校会不断地创造一个有一个的高峰,让我等学子引以为傲的,在此向陪我一起度过了四年的老师、同学、还有默默奉献的学校领导们。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全集: 第3 卷[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2] 孔丘,孟轲. 四书·论语·述而( 上)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3] 孔丘,孟轲. 四书·论语·宪问( 上)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4] 孔丘,孟轲. 四书·论语·里仁( 上)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105. [5] 孔丘,孟轲. 四书·论语·公冶长( 上)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120.

[6] 孔丘,孟轲. 四书·孟子·尽心上( 下)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552.

[7] 孔丘,孟轲. 四书·孟子·公孙丑上( 下)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352.

[8] 孔丘,孟轲. 四书·孟子·滕文公下( 下)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410

[9] 荀子. 荀子·劝学[M]. 安小兰,译注. 上海: 中华书局, 2007: 2. [10] 荀子. 荀子·修身[M]. 安小兰,译注. 上海: 中华书局, 2007: 18 - 24 [11] 朱熹. 朱子文集·答潘恭叔[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381. [12] 朱熹. 朱子语类( 卷九)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13] 王文锦. 礼记译解[M]. 上海: 中华书局, 2001

[14] 钱穆. 晚学盲言[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5] 朱子全书: 第14 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6]罗国杰文集: 上卷[M].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

[17] 孔丘,孟轲. 四书·论语·颜渊( 上)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18] 孔丘,孟轲. 四书·论语·子路( 上) [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19] 江泽民文选: 第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附录

儒家修养思想在古今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再看到社会道德缺失然后进行呼吁之后,又会暴露出许多的问题,比如儒家修养论的道德规范与现代社会的符合程度,又比如儒家修养思想是否还能被社会民众所接受等等,因此相关学术研究专家一直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讨论,我们真切的希望我们生活的社会将会发展成为一个道德健全的,个体的道德品质优良的社会生活环境。儒家修养思想的受众人群首批必然是青年学生与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德育的提升更加有助于儒家修养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开展,所以德育工作的做好是社会道德健全的有效保障。


相关文章

  •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
  •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叫**,我的论文题目是<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取向>.论文的选题与研究是在杨老师和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此对杨老师和周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现在我就论文选题 ...查看


  • 哲学教研室2014届毕业论文选题
  • 哲学教研室2014届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任爱玲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2.唯物主义历史观问题研究 3.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物研究 4.科学与人文文化研究 5.实证研究:大学生哲学素养调查研究 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钟海琴 1.山西省大学 ...查看


  • 西方哲学史的主题
  • 自然观与历史观 ●● 西方哲学史的主题 卞敏 内容提要西方著名哲学史家罗素认为,哲学是以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问的方式,探索宇宙与人生的真谛.从广义上说,对宇宙的哲学探索构成自然观:对人生的哲学探索构成历史观.对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探索,构成西方哲学 ...查看


  • 创新精神论文创新意识论文
  • 创新精神论文创新意识论文:哲学视野下的创新 摘要:旨在阐述创新的概念和内涵的同时,认识的创新 是创新过程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对创 造精神的高度肯定,而且在创造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 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发 ...查看


  •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与教育哲学
  •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与教育哲学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与教育哲学 语文教学需要上升到哲学层面去认识,去期待,才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哲学思想的指导.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语文教学 ...查看


  •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8e1fd827-6c29-4e90-8598-9eeb009c7120检测日期:2011年05月22日 检测范围: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检测结果: 一. ...查看


  • 西方哲学论文 1
  • 考试序列号___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哲海拾贝 课程名称: 西方哲学导论 学 院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学 号 3113003436 姓 名 黄权峰 E-mail [email protected] 教 ...查看


  • 法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 总25卷第4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V01.25No.4 2004年4月 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SocialScienoes Apr ...查看


  • 科学技术史论文 1
  • 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摘要: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这与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哲学中强调伦理与实用性是很重要的原因.一个没有成熟 ...查看


  • 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及其实践概念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FUDANJOURNAL(SociaISciences)2005年第5期No.52005 !!!!!!!!!!!!!!!!!!!!!!!!!!!!!!!!!!!!!!!!!!!!!!!!!!!!!!!!!!!!!・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