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字de “生命箴言”
贺林院士
人物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生物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1991年获英国佩士来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95年在英国MRC爱丁堡人类遗传学研究所完成高年资研究者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Bio-X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教授、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两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委,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他带领其科研团队揭开了倍受世人关注的遗传界百年之迷——第一例孟德尔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完成A-1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精确定位、基因克隆与突变检测;他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例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贺—赵缺陷症”这一罕见的恒齿缺失的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精确定位其致病基因;他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神经、精神疾病样品库,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中国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他在精神疾病的营养基因组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证实出生前的营养缺乏会显著增加成年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
铭记
2015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是医学上值得纪念的一年。
这一年,基因测序技术在无创产前诊断和肿瘤诊断领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这一年,精准医学的政策、产业、技术的思想号角吹遍了神州大地;
这一年,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这一年,新埃博拉疫苗在西非对生命挽救率的提高带给人类或将攻克病毒的希望;
这一年,中国学者谢灿和张生家的吵吵闹闹引发了人们对“生物指南针”的关注,该话题间接地证明了我们多年设想的精神交流时的“物质”基础;
这一年,中山大学黄军就等人尽管遇到了一些不真正明白伦理问题人的道德斥责,但依旧毅然站在了利用CRISPR技术打开了对人类遗传病的胚胎编辑的领跑之巅;
这一年,“健康中国”战略正式被提上政府工作“十三五”(2016年-2020年)规划。
2016年,健康大趋势,基因检测成新的风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健康管理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6年正式进入成熟期,能为健康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目前中国大约有3亿人口需要疾病易感基因检测,市场销售额估计有几千亿元人民币。
正确的健康管理观念是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尤其是癌症和慢性病提早预防非常必要。
生命箴言之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没有国界。作为一个医学科研者,我是属于中国的;但是精准医学作为一种技术理念,是没有国界的。
自2015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投资2.15亿美元建设“精准医学”项目后;3月份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我国到2030年前,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且紧接着,卫计委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而后,中央电视台相继在7月份和11月份对精准医学进行了专题报道,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的精准医学可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预防、治疗方案。
值此,精准医学的号角吹遍了神州大地,各种以“精准医学”为轴心展开的论坛会议层出不穷;各地与精准医疗相关的机构和协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例如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三甲医院筹建的精准医疗研究中心;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与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内科学分会领衔的 “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正式起航且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得到落实;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联合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启动“中国双胎基因组计划”;中国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中国首个“个体化用药-精准医疗科学产业联盟”。
政策的春风、产业的资本、思想的碰撞将“精准医学”吹向了风口,技术是助力“精准医学”梦想腾飞的工具。2015年,Nature报道质谱和显微技术首次完成“图像融合”,可极大提高癌症的诊断效率和治疗疗效;美国FDA批准了首个针对PD-L1药物的伴随诊断检测,可极大提高用药的精准性;罗氏诊断收购了一家可分离和量化少量ctDNA的技术公司,可极大提高肿瘤药物的研发;Illumina公司发布了HiSeq X系列的测序系统,可实现1000美金人全基因组测序;安捷伦公司推出了飞行时间质谱(Agilent 6545Q-TO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新的质谱系统,为常规分析提供更高的灵敏度,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三化一体的理念……
古语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我看到“精准医学”的概念被不断的夸大报道甚至是被一些全民(乡镇、县城医院)皆入精准医学冠名滥用时,也感到诚惶诚恐,不禁让我们需要深思:如何在浮躁的社会多一些智慧的冷思考?多一些专业思想?少一些浮躁?如何避免出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式的投入?如何让用药模式从经验性用药(A不行,用B,B不行,再用C……)向个性化用
药(针对A、B、C、D人群用药)模式的稳健转变?
在此,我也希望随着包括基因测序、质谱分析和遗传咨询的发展,通过合理的使用在转化医学的口号倡导下,以精准医学作为一种标准,让医生能通过最先进的诊断工具,在正确的时间采用有效的药物选择合适的剂量为患者提供恰当的治疗方式,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跟上党和国家的“小康步伐”,在2020年前后实现做好服务于百姓的个体化医疗的工作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医学”。
生命箴言之遗传咨询
人类基因组计划颠覆了世界,它将人类对基因组的研究和分析带入了大数据时代。2015年,随着高通量测序的费用不断降低,基因测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然而精准医学并不是许多人认为的简简单单的测序。
10月份,美国国立卫生院发布了长达100多页的《精准医疗项目集群——建立21世纪医学研究基金会》的白皮书,呼吁全体美国人共享基因数据。在中国,人口基数大,积累基因数据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是解读基因数据却依旧是个很大的瓶颈。
基因测序技术改变着人类探索生命机理的方式,必须通过遗传咨询的纽带把相应的疾病连接起来,进而达到从深层认识和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在拥有基因测序这把“利器”后,我们更需要遗传咨询。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今年在全国四个城市(上海、济南、南宁、沈阳)开办了遗传咨询师培训班,并和美国权威遗传咨询机构建立合作,不断壮大遗传咨询师队伍,与国际全面接轨。
生命箴言之探索生命
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情感支配他的一生。
对于我们每一个与生命打交道的医学科研工作者而言,对生命的敬畏与怜悯更是超乎寻常人。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以从出生到离去的一条不定长度的“生命线”。尽管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生命的起点与终点,但是基因的存在决定了我们“生命线”上的转折点。
如何让生命更加健康和更加有意义?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努力?
首先,不忘“探索生命”的初心。我国学者屠呦呦先生(备注:此处是对学识女士的尊称)成为了中国首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这是国际对人类探索生命、拯救生命的认可,也是对我们生命科学研究者的鼓励。
其次,寻找“探索生命”的方法。在传统的医学过程中,我们皆是采用旧的医学原理来进行研究,然而旧的医学已经不能治疗,必须依靠新医学。今年新医学这把健康的钥匙带着明确目的横空出世,将在今后的医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终将起到延续我们生命线的目的。
最后,总结“探索生命”的规律。牛顿曾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生命科学的探索征途上也类似,有人提过转化医学的口号,也有人提过精准医学的标准,还有人提过个体化医学的目标。而我想说的是基因组学是工具,遗传咨询是纽带,新医学是健康钥匙,即“新医学=老医学+(基因)组学+遗传咨询”。新医学是带有革命性医学理念的变换,新一轮的生命线的延长也将从新医学开始。
生命箴言之健康中国
没有健康中国,强大中国将是空话。继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后,“健康中国”战略呼之欲出。9月初,国家卫计委已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当“健康中国”的战略被政府提上日程后,我们不得不从转化医学、精准医学、个体化医学和新医学的综合角度来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
首先,降低出生缺陷是“健康中国”的前提。我国有8.8亿妇女儿童,妇女儿童健康不仅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基础。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约90万例,出生缺陷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因此,要想打造出一个无病无患的“健康中国”,降低出生缺陷是前提。
其次,攻克疑难杂症是“健康中国”的战略。这一年,我参与了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精准医学中心、盛京母胎新医学临床转化中心的组建工作。面对中国庞大的患者需求,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一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疑难杂症、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研究探索变得刻不容缓。因此接下来,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规划下,我希望将将已有工作延伸传承,建设生物样本库,充分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开展多学科、跨院校、多领域的联合攻关研究。
最后,倡导精神健康是“健康中国”的愿景。在“死亡杀手”——癌症的面前,人们普遍认为,80%的肿瘤患者是被吓死的,当我们的精神崩溃,免疫系统也会跟着崩溃,导致肿瘤细胞肆虐。中式版的“精准医学”计划呈现出一个包罗万象的场景,如:内、外、妇、幼、眼、耳、鼻、喉等科…… “健康中国”的计划不仅是包括身体器官上的健康的分类,还包括精神健康。2015年,我应邀参加世界精神病遗传学会议,1000余名世界精神科专家认为,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真正的健康,精神健康才是主要的健康。因此,我认为用 “新医学”理念倡导精神健康是“健康中国”的愿景。
16字de “生命箴言”
贺林院士
人物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生物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1991年获英国佩士来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95年在英国MRC爱丁堡人类遗传学研究所完成高年资研究者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Bio-X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教授、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两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委,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他带领其科研团队揭开了倍受世人关注的遗传界百年之迷——第一例孟德尔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完成A-1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精确定位、基因克隆与突变检测;他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例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贺—赵缺陷症”这一罕见的恒齿缺失的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精确定位其致病基因;他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神经、精神疾病样品库,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中国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他在精神疾病的营养基因组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证实出生前的营养缺乏会显著增加成年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
铭记
2015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是医学上值得纪念的一年。
这一年,基因测序技术在无创产前诊断和肿瘤诊断领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这一年,精准医学的政策、产业、技术的思想号角吹遍了神州大地;
这一年,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这一年,新埃博拉疫苗在西非对生命挽救率的提高带给人类或将攻克病毒的希望;
这一年,中国学者谢灿和张生家的吵吵闹闹引发了人们对“生物指南针”的关注,该话题间接地证明了我们多年设想的精神交流时的“物质”基础;
这一年,中山大学黄军就等人尽管遇到了一些不真正明白伦理问题人的道德斥责,但依旧毅然站在了利用CRISPR技术打开了对人类遗传病的胚胎编辑的领跑之巅;
这一年,“健康中国”战略正式被提上政府工作“十三五”(2016年-2020年)规划。
2016年,健康大趋势,基因检测成新的风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健康管理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6年正式进入成熟期,能为健康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目前中国大约有3亿人口需要疾病易感基因检测,市场销售额估计有几千亿元人民币。
正确的健康管理观念是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尤其是癌症和慢性病提早预防非常必要。
生命箴言之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没有国界。作为一个医学科研者,我是属于中国的;但是精准医学作为一种技术理念,是没有国界的。
自2015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投资2.15亿美元建设“精准医学”项目后;3月份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我国到2030年前,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且紧接着,卫计委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而后,中央电视台相继在7月份和11月份对精准医学进行了专题报道,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的精准医学可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预防、治疗方案。
值此,精准医学的号角吹遍了神州大地,各种以“精准医学”为轴心展开的论坛会议层出不穷;各地与精准医疗相关的机构和协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例如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三甲医院筹建的精准医疗研究中心;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与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内科学分会领衔的 “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正式起航且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得到落实;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联合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启动“中国双胎基因组计划”;中国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中国首个“个体化用药-精准医疗科学产业联盟”。
政策的春风、产业的资本、思想的碰撞将“精准医学”吹向了风口,技术是助力“精准医学”梦想腾飞的工具。2015年,Nature报道质谱和显微技术首次完成“图像融合”,可极大提高癌症的诊断效率和治疗疗效;美国FDA批准了首个针对PD-L1药物的伴随诊断检测,可极大提高用药的精准性;罗氏诊断收购了一家可分离和量化少量ctDNA的技术公司,可极大提高肿瘤药物的研发;Illumina公司发布了HiSeq X系列的测序系统,可实现1000美金人全基因组测序;安捷伦公司推出了飞行时间质谱(Agilent 6545Q-TO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新的质谱系统,为常规分析提供更高的灵敏度,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三化一体的理念……
古语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我看到“精准医学”的概念被不断的夸大报道甚至是被一些全民(乡镇、县城医院)皆入精准医学冠名滥用时,也感到诚惶诚恐,不禁让我们需要深思:如何在浮躁的社会多一些智慧的冷思考?多一些专业思想?少一些浮躁?如何避免出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式的投入?如何让用药模式从经验性用药(A不行,用B,B不行,再用C……)向个性化用
药(针对A、B、C、D人群用药)模式的稳健转变?
在此,我也希望随着包括基因测序、质谱分析和遗传咨询的发展,通过合理的使用在转化医学的口号倡导下,以精准医学作为一种标准,让医生能通过最先进的诊断工具,在正确的时间采用有效的药物选择合适的剂量为患者提供恰当的治疗方式,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跟上党和国家的“小康步伐”,在2020年前后实现做好服务于百姓的个体化医疗的工作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医学”。
生命箴言之遗传咨询
人类基因组计划颠覆了世界,它将人类对基因组的研究和分析带入了大数据时代。2015年,随着高通量测序的费用不断降低,基因测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然而精准医学并不是许多人认为的简简单单的测序。
10月份,美国国立卫生院发布了长达100多页的《精准医疗项目集群——建立21世纪医学研究基金会》的白皮书,呼吁全体美国人共享基因数据。在中国,人口基数大,积累基因数据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是解读基因数据却依旧是个很大的瓶颈。
基因测序技术改变着人类探索生命机理的方式,必须通过遗传咨询的纽带把相应的疾病连接起来,进而达到从深层认识和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在拥有基因测序这把“利器”后,我们更需要遗传咨询。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今年在全国四个城市(上海、济南、南宁、沈阳)开办了遗传咨询师培训班,并和美国权威遗传咨询机构建立合作,不断壮大遗传咨询师队伍,与国际全面接轨。
生命箴言之探索生命
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情感支配他的一生。
对于我们每一个与生命打交道的医学科研工作者而言,对生命的敬畏与怜悯更是超乎寻常人。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以从出生到离去的一条不定长度的“生命线”。尽管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生命的起点与终点,但是基因的存在决定了我们“生命线”上的转折点。
如何让生命更加健康和更加有意义?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努力?
首先,不忘“探索生命”的初心。我国学者屠呦呦先生(备注:此处是对学识女士的尊称)成为了中国首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这是国际对人类探索生命、拯救生命的认可,也是对我们生命科学研究者的鼓励。
其次,寻找“探索生命”的方法。在传统的医学过程中,我们皆是采用旧的医学原理来进行研究,然而旧的医学已经不能治疗,必须依靠新医学。今年新医学这把健康的钥匙带着明确目的横空出世,将在今后的医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终将起到延续我们生命线的目的。
最后,总结“探索生命”的规律。牛顿曾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生命科学的探索征途上也类似,有人提过转化医学的口号,也有人提过精准医学的标准,还有人提过个体化医学的目标。而我想说的是基因组学是工具,遗传咨询是纽带,新医学是健康钥匙,即“新医学=老医学+(基因)组学+遗传咨询”。新医学是带有革命性医学理念的变换,新一轮的生命线的延长也将从新医学开始。
生命箴言之健康中国
没有健康中国,强大中国将是空话。继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后,“健康中国”战略呼之欲出。9月初,国家卫计委已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当“健康中国”的战略被政府提上日程后,我们不得不从转化医学、精准医学、个体化医学和新医学的综合角度来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
首先,降低出生缺陷是“健康中国”的前提。我国有8.8亿妇女儿童,妇女儿童健康不仅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基础。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约90万例,出生缺陷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因此,要想打造出一个无病无患的“健康中国”,降低出生缺陷是前提。
其次,攻克疑难杂症是“健康中国”的战略。这一年,我参与了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精准医学中心、盛京母胎新医学临床转化中心的组建工作。面对中国庞大的患者需求,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一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疑难杂症、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研究探索变得刻不容缓。因此接下来,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规划下,我希望将将已有工作延伸传承,建设生物样本库,充分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开展多学科、跨院校、多领域的联合攻关研究。
最后,倡导精神健康是“健康中国”的愿景。在“死亡杀手”——癌症的面前,人们普遍认为,80%的肿瘤患者是被吓死的,当我们的精神崩溃,免疫系统也会跟着崩溃,导致肿瘤细胞肆虐。中式版的“精准医学”计划呈现出一个包罗万象的场景,如:内、外、妇、幼、眼、耳、鼻、喉等科…… “健康中国”的计划不仅是包括身体器官上的健康的分类,还包括精神健康。2015年,我应邀参加世界精神病遗传学会议,1000余名世界精神科专家认为,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真正的健康,精神健康才是主要的健康。因此,我认为用 “新医学”理念倡导精神健康是“健康中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