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背内侧踢球技术特点与分析
摘 要: 运用力学和流体力学原理对踢静止球、运动中球和弧线球的分析, 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脚背内侧踢球的技术特点、技术结构、技术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而找出其内在规律性, 为运动训练和体育科学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脚背内侧踢球; 技术要素; 技术结构
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 足球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显示出足球技术的重要性. 足球技术既是完成战术配合的基础, 又是决定战术效果的保证. 对足球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 踢球技术作为足球技术的一部分, 既是进攻技术又是防守技术. 没有好的踢球技术水平, 将直接影响到传球的准确性和射门的成功率. 有资料表明, 第十五届世界杯上, 巴西队平均每场传球592次, 意大利队为461次, 瑞典队为443次, 保加利亚队为424次, 德国队为492次, 哥伦比亚队高达699次. 另外, 从12到14届世界杯的240个传切配合进球中统计, 最后一传运用的脚法, 采用脚背内侧踢球最多, 共124个, 占54·1%.其次脚内侧踢球占28·4%.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传球技术是组织进攻完成战术配合, 实现射门得分的重要手段. 而脚背内侧踢球技术则是完成传球和射门的主要方法, 同时又是使用最普遍, 使用效果最好的踢球方法. 本文对脚背内侧踢球的技术分析, 目的在于了解脚背内侧踢球的技术结构、技术要素、技术特点等方面. 寻找其内在的规律性. 为使用技术动作的合理性、科学性找到理论根据. 为提高理论水平, 加强理论研究做准备. 1 脚背内侧踢球技术的概念
脚背内侧踢球是指运动员采用脚的第一跖骨体与跖趾关节组成的部分, 通过一系列身体的运动, 将球击向预定目标的踢球方法.
2 脚背内侧踢球技术特点
2·1 大腿的摆动幅度增大
由于踢球时, 身体向支撑一侧倾斜, 因而大腿受限制的程度减小, 摆动幅度增大, 踢球力量增大, 对中、长距离的传球或射门有利.
2·2 小腿鞭打的速度加快
由于在摆动时, 大腿的后摆以及小腿积极的后屈, 形成大小腿折叠的状态, 在前摆过程中, 大腿的摆动具有一定的速度, 而小腿又以膝关节为轴向前摆动, 更加提高了脚的线速度, 因而加快了击球速度, 更有利于射门.
2·3 能够踢出各种性能和形式的球
由于脚背内侧特定的踢球方式和技术结构, 不仅能够踢地滚球, 空中球, 而且还能够踢旋转球, 不仅能用于中、长距离的传球, 而且还能够进行各种距离的射门. 3 脚背内侧踢球技术分析
3·1 脚背内侧踢球技术模型(以踢定位球为例)
脚背内侧特定技术是由助跑、支撑脚站位、踢球腿的摆动、脚触球以及踢球后的随前动作五个环节所构成.
3·1·1 助跑
作用:(1)调整人与球的位置, 选择最佳的踢球位置.
(2)使身体获得一定的初速度.(3)为稳固的支撑做准备.
技术结构与要素:当运动员判断来球的路线, 选择好出球位置以后, 迅速早起动, 沿出球方向的45度跑向球所在的位置, 助跑距离以传球距离的远近而定. 助跑的最后一步, 踢球脚落地后加强后蹬, 同时支撑脚积极前伸, 右侧髋关节前送, 步幅加大, 拉大两脚的夹角, 以增加摆动腿的做功距离, 为落地支撑以及发挥踢球力量做准备.
3·1·2 支撑脚站位
作用:(1)使身体获得稳定的支点.(2)有利于踢球腿的
摆动和最后用力的发挥. 技术结构及要素:由于技撑的原因, 必然产生支撑反作用力(牛顿第二定律), 从而影响初速度的降低以及动能的损耗, 并且使膝关节的承受力增大. 为避免这种状况, 必须通过踝、膝关节的屈伸和脚掌的滚动着地, 身体重心由前支撑阶段快速过渡到后支撑阶段来完成, 尽可能减少动能的损失. 当脚接触地面时, 支撑脚应当在球的侧后方大约20~25cm处, 以脚后跟的外沿接触地面, 然后迅速滚动至全脚掌, 同时踝、膝关节弯曲缓冲做退让运动, 当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随着重心由后向前移动, 支撑脚加强后扒, 身体的支撑由前支撑转为后支撑, 同时身体向支撑脚一侧倾斜, 重心的投影点在脚外侧, 为充分的摆腿和击球做准备.
3·1·3 踢球腿的摆动
作用:(1)加长踢球腿摆动的工作距离.(2)为击球时的最后用力提供动能. 技术结构及要素:踢球时的摆动与支撑环节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摆动的过程分为后摆与前摆阶段, 其中前摆阶段又分为大腿摆动与小腿摆动. 当助跑的最后一步迈出, 支撑脚未着地以前, 摆动腿的后摆阶段已经开始, 要求大腿后摆的同时, 小腿积极的后屈, 形成大小腿的折叠状态. 当支撑脚稳固支撑以后, 随着身体重心的前移, 摆动腿开始前摆阶段. 在前摆阶段, 首先是大腿以髋关节为轴带动小腿向前摆, 而小腿继续保持与大退折叠状态; 当膝关节摆至球的内侧垂直上方时, 小腿开始做爆发式摆动, 即“鞭打动作”. 踢球腿的摆动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大腿带动小腿的摆动, 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大腿的摆动幅度, 有效地增大踢球力量, 适合于中、长距离的传球或射门. 另一种方式是大腿的摆动幅度不大而主要是以小腿的爆发力为主的摆动, 这种方式能够加快击球速度, 出球快, 适合于近距离的传球或射门.
3·1·4 脚触球(包括脚的部位与球的部位)
作用:(1)决定所踢出球的性质和形式.(2)控制球的准确性.
技术结构与要素:(1)脚的部位. 当摆动腿的摆动结束时, 也就是脚触球的开始. 这时, 膝关节稍外展, 同时踝关节紧张, 脚背绷直, 脚趾紧扣鞋底, 脚尖外转(不能过大), 指向斜下方, 以脚背的第一跖骨和跖趾关节所组成的部位击球, 这样有助于使力量集中于脚背, 更容易控制力量和击球部位的准确性.
(2)球的部位. 击球部位的不同以及作用力通过球心与否, 决定了所踢出球的性质和形式. 当作用力通过球心, 击在球的后中部时, 那么所踢出的球是沿地面运行的地滚球. 当作用力通过球心, 击球部位在后中下部时, 那么所踢出的球是向前上方运行的平直空中球. 当作用力不通过球心, 击球部位在球的侧部或后中下部时, 那么所踢出的球是旋转弧线球.(3)技术细节.(1)身体姿势与脚型.(a)踢球时, 上体后仰, 脚平放即脚底与地面夹角小, 那么, 所踢出的球高, 弧线曲率大, 适用于中、长距离的传球.(b)踢球时, 上体前倾, 脚立起即脚底与地面夹角大, 那么, 所踢出的球平直, 弧线曲率小, 适用于射门.(2)击球时间.(a)击球时, 脚接触球的时间长, 出球慢, 那么击球力量大, 适合于中、长距离的传球与射门.(b)击球时, 脚接触球的时间短, 出球快, 那么击球力量小, 适合于中、短距离的传球与射门. 3·1·5 踢球后的随前动作
作用:(1)控制出球的稳定和方向.(2)缓解冲力, 维持身体的平衡.
技术结构:当球离开踢球脚后, 踢球脚继续前送, 脚尖指向出球方向, 摆动腿随球前摆, 并维持身体的平衡, 准备进行下一动作.
3·2 脚背内侧踢运动中球分析
技术结构:脚背内侧踢运动中球同踢定位球相比, 技术结构除技术细节之外, 大致相同, 都包括五个环节, 在判断来球运行轨迹、运行速度的基础上, 选择合理的击球位置, 并且及时移动到位, 将球踢向预定目标.
技术细节:(1)支撑脚的位置. 在选择支撑脚的位置时, 必须考虑到来球的运行方向、速度以及摆腿的速度、时间等因素. 当迎面来球和横向来球时, 支撑脚的位置应离球稍远大于20~25厘米; 当踢相同方向运行的球时, 支撑脚应踏在球的前方或与球平行的位置上. 以保证从摆腿到脚触球时, 支撑脚距球的位置符合要求(踢定位球的规格). 如图1
~图3.
(2)击球部位:当踢迎面来球时, 由于球向前有一个冲力. 为防止将球打高, 应当将脚立起击在球的前中上部, 使合力沿预定轨迹运行, 达到控制出球方向的目的. 当踢横向来球时, 由于球有一个向侧面的冲力. 因此, 为防止将球打偏, 应当击在球的前侧中部或中下部, 使合力向前, 控制出球方向. 如图2阴影部位. 3·3 脚背内侧踢旋转弧线球分析
技术结构:脚背内侧踢旋转弧线球的技术环节同踢定位球一样, 包括五个环节. 技术细节:(1)脚背内侧踢前旋球时, 作用力的方向不通过球心, 由于其飞行时产生旋转, 飞行轨迹不同于作用力通过球心面飞行的轨迹, 弧线球能够产生横向或上、下漂移.(2)弧线球的形成不仅同球的旋转速度有关, 而且同球的飞行速度有关. 因此, 在踢球时, 踢的部位不同和摆动腿的摆动方向不同, 所产生的弧线效果也不同.(a)当踢前旋球时, 击球部位应当在球中上部, 击球时踢球腿曲膝上提, 以加快前旋.(b)当踢回旋球时, 击球部位在球后下部, 踢球腿膝关节伸直, 踝关节绷紧.(c)当踢侧旋球时, 击球部位在球后的后侧下部踢球腿膝关节伸直, 踝关节突然抖动屈踝, 加速球沿纵轴的旋转.
3·4 弧线球原理分析(以回旋球为例)
3·4·1 球体的受力分析
飞行的球体受到外力F 的作用, 向前运动, 同时受空气阻力和重力的影响. 外力F 按平行四边形法则, 可分为F1与F2,F1表示法向分力, 控制球的飞行方向,F2表示切向分力, 控制球的旋转.(见图4)
3·4·2 产生“漂移”的原理分析
向前飞行的球, 由于受到F2力矩的作用, 而产生向回的旋转, 这种旋转使球的周围产生环流, 由于在球下半部表面空气阻力同球体表面的环流相对流动, 因而流速相对减慢; 而在球上半部表面空气的阻力同环流方向一致, 因而流速相对加快’根据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定律“流速快而压强小, 流速慢而压强大. ”那么必然会产生上下半部的压差, 上半部压力小, 下半部压力大, 从而产生向上的浮力, 如图7所示, 进而造成飞行轨迹的偏差.
3·4·3 飞行轨迹的分析
当球被踢出以后, 由于法向分力远远大于切向分力, 因而由法向分力控制球向前上方飞行, 而由切向分力的旋转引起的压差变化对球的飞行产生的影响不明显. 随着球的飞行, 由于受空气阻力和自身重力的影响, 法向分力渐渐变弱, 飞行变慢, 而切向分力几乎不变, 当达到法向分力小于切向分力时, 由切向分力产生的旋转, 使上、下压力差产生的影响变得明显起来, 向上浮力产生作用, 飞行中的球继续向上飘移, 改变运行轨迹, 形成弧线球. 最后由于重力的作用自然下落.
4 脚背内侧踢球易犯的错误及原因
(1)支撑脚位置不对. 支撑脚距离太近, 造成不易发力. 太远, 造成身体后仰, 踢球偏高.
(2)踢球无力, 直腿踢球. 在后摆过程中, 大、小腿没有折叠。
(3)摆动腿用力不协调. 在前摆过程中, 大腿前摆与小腿的前摆有停顿, 形成脱节.
(4)出球偏斜. 击球点不准确, 脚型不对, 脚外展太大, 造成踢球时用脚内侧“扫球”.
(5)摆脚方向不正造成“划弧摆动”.
(6)球踢不起来. 脚没有绷紧, 用脚尖捅球, 击球部位不对, 没有击在球的中下部.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技术分析, 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脚背内侧踢球各技术结构, 技术要素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 从而深入的理解足球技术.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提高对足球运动的理解. 加强对足球技术的科学研究, 为教学和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
脚背内侧踢球技术特点与分析
摘 要: 运用力学和流体力学原理对踢静止球、运动中球和弧线球的分析, 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脚背内侧踢球的技术特点、技术结构、技术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而找出其内在规律性, 为运动训练和体育科学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脚背内侧踢球; 技术要素; 技术结构
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 足球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显示出足球技术的重要性. 足球技术既是完成战术配合的基础, 又是决定战术效果的保证. 对足球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 踢球技术作为足球技术的一部分, 既是进攻技术又是防守技术. 没有好的踢球技术水平, 将直接影响到传球的准确性和射门的成功率. 有资料表明, 第十五届世界杯上, 巴西队平均每场传球592次, 意大利队为461次, 瑞典队为443次, 保加利亚队为424次, 德国队为492次, 哥伦比亚队高达699次. 另外, 从12到14届世界杯的240个传切配合进球中统计, 最后一传运用的脚法, 采用脚背内侧踢球最多, 共124个, 占54·1%.其次脚内侧踢球占28·4%.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传球技术是组织进攻完成战术配合, 实现射门得分的重要手段. 而脚背内侧踢球技术则是完成传球和射门的主要方法, 同时又是使用最普遍, 使用效果最好的踢球方法. 本文对脚背内侧踢球的技术分析, 目的在于了解脚背内侧踢球的技术结构、技术要素、技术特点等方面. 寻找其内在的规律性. 为使用技术动作的合理性、科学性找到理论根据. 为提高理论水平, 加强理论研究做准备. 1 脚背内侧踢球技术的概念
脚背内侧踢球是指运动员采用脚的第一跖骨体与跖趾关节组成的部分, 通过一系列身体的运动, 将球击向预定目标的踢球方法.
2 脚背内侧踢球技术特点
2·1 大腿的摆动幅度增大
由于踢球时, 身体向支撑一侧倾斜, 因而大腿受限制的程度减小, 摆动幅度增大, 踢球力量增大, 对中、长距离的传球或射门有利.
2·2 小腿鞭打的速度加快
由于在摆动时, 大腿的后摆以及小腿积极的后屈, 形成大小腿折叠的状态, 在前摆过程中, 大腿的摆动具有一定的速度, 而小腿又以膝关节为轴向前摆动, 更加提高了脚的线速度, 因而加快了击球速度, 更有利于射门.
2·3 能够踢出各种性能和形式的球
由于脚背内侧特定的踢球方式和技术结构, 不仅能够踢地滚球, 空中球, 而且还能够踢旋转球, 不仅能用于中、长距离的传球, 而且还能够进行各种距离的射门. 3 脚背内侧踢球技术分析
3·1 脚背内侧踢球技术模型(以踢定位球为例)
脚背内侧特定技术是由助跑、支撑脚站位、踢球腿的摆动、脚触球以及踢球后的随前动作五个环节所构成.
3·1·1 助跑
作用:(1)调整人与球的位置, 选择最佳的踢球位置.
(2)使身体获得一定的初速度.(3)为稳固的支撑做准备.
技术结构与要素:当运动员判断来球的路线, 选择好出球位置以后, 迅速早起动, 沿出球方向的45度跑向球所在的位置, 助跑距离以传球距离的远近而定. 助跑的最后一步, 踢球脚落地后加强后蹬, 同时支撑脚积极前伸, 右侧髋关节前送, 步幅加大, 拉大两脚的夹角, 以增加摆动腿的做功距离, 为落地支撑以及发挥踢球力量做准备.
3·1·2 支撑脚站位
作用:(1)使身体获得稳定的支点.(2)有利于踢球腿的
摆动和最后用力的发挥. 技术结构及要素:由于技撑的原因, 必然产生支撑反作用力(牛顿第二定律), 从而影响初速度的降低以及动能的损耗, 并且使膝关节的承受力增大. 为避免这种状况, 必须通过踝、膝关节的屈伸和脚掌的滚动着地, 身体重心由前支撑阶段快速过渡到后支撑阶段来完成, 尽可能减少动能的损失. 当脚接触地面时, 支撑脚应当在球的侧后方大约20~25cm处, 以脚后跟的外沿接触地面, 然后迅速滚动至全脚掌, 同时踝、膝关节弯曲缓冲做退让运动, 当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随着重心由后向前移动, 支撑脚加强后扒, 身体的支撑由前支撑转为后支撑, 同时身体向支撑脚一侧倾斜, 重心的投影点在脚外侧, 为充分的摆腿和击球做准备.
3·1·3 踢球腿的摆动
作用:(1)加长踢球腿摆动的工作距离.(2)为击球时的最后用力提供动能. 技术结构及要素:踢球时的摆动与支撑环节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摆动的过程分为后摆与前摆阶段, 其中前摆阶段又分为大腿摆动与小腿摆动. 当助跑的最后一步迈出, 支撑脚未着地以前, 摆动腿的后摆阶段已经开始, 要求大腿后摆的同时, 小腿积极的后屈, 形成大小腿的折叠状态. 当支撑脚稳固支撑以后, 随着身体重心的前移, 摆动腿开始前摆阶段. 在前摆阶段, 首先是大腿以髋关节为轴带动小腿向前摆, 而小腿继续保持与大退折叠状态; 当膝关节摆至球的内侧垂直上方时, 小腿开始做爆发式摆动, 即“鞭打动作”. 踢球腿的摆动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大腿带动小腿的摆动, 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大腿的摆动幅度, 有效地增大踢球力量, 适合于中、长距离的传球或射门. 另一种方式是大腿的摆动幅度不大而主要是以小腿的爆发力为主的摆动, 这种方式能够加快击球速度, 出球快, 适合于近距离的传球或射门.
3·1·4 脚触球(包括脚的部位与球的部位)
作用:(1)决定所踢出球的性质和形式.(2)控制球的准确性.
技术结构与要素:(1)脚的部位. 当摆动腿的摆动结束时, 也就是脚触球的开始. 这时, 膝关节稍外展, 同时踝关节紧张, 脚背绷直, 脚趾紧扣鞋底, 脚尖外转(不能过大), 指向斜下方, 以脚背的第一跖骨和跖趾关节所组成的部位击球, 这样有助于使力量集中于脚背, 更容易控制力量和击球部位的准确性.
(2)球的部位. 击球部位的不同以及作用力通过球心与否, 决定了所踢出球的性质和形式. 当作用力通过球心, 击在球的后中部时, 那么所踢出的球是沿地面运行的地滚球. 当作用力通过球心, 击球部位在后中下部时, 那么所踢出的球是向前上方运行的平直空中球. 当作用力不通过球心, 击球部位在球的侧部或后中下部时, 那么所踢出的球是旋转弧线球.(3)技术细节.(1)身体姿势与脚型.(a)踢球时, 上体后仰, 脚平放即脚底与地面夹角小, 那么, 所踢出的球高, 弧线曲率大, 适用于中、长距离的传球.(b)踢球时, 上体前倾, 脚立起即脚底与地面夹角大, 那么, 所踢出的球平直, 弧线曲率小, 适用于射门.(2)击球时间.(a)击球时, 脚接触球的时间长, 出球慢, 那么击球力量大, 适合于中、长距离的传球与射门.(b)击球时, 脚接触球的时间短, 出球快, 那么击球力量小, 适合于中、短距离的传球与射门. 3·1·5 踢球后的随前动作
作用:(1)控制出球的稳定和方向.(2)缓解冲力, 维持身体的平衡.
技术结构:当球离开踢球脚后, 踢球脚继续前送, 脚尖指向出球方向, 摆动腿随球前摆, 并维持身体的平衡, 准备进行下一动作.
3·2 脚背内侧踢运动中球分析
技术结构:脚背内侧踢运动中球同踢定位球相比, 技术结构除技术细节之外, 大致相同, 都包括五个环节, 在判断来球运行轨迹、运行速度的基础上, 选择合理的击球位置, 并且及时移动到位, 将球踢向预定目标.
技术细节:(1)支撑脚的位置. 在选择支撑脚的位置时, 必须考虑到来球的运行方向、速度以及摆腿的速度、时间等因素. 当迎面来球和横向来球时, 支撑脚的位置应离球稍远大于20~25厘米; 当踢相同方向运行的球时, 支撑脚应踏在球的前方或与球平行的位置上. 以保证从摆腿到脚触球时, 支撑脚距球的位置符合要求(踢定位球的规格). 如图1
~图3.
(2)击球部位:当踢迎面来球时, 由于球向前有一个冲力. 为防止将球打高, 应当将脚立起击在球的前中上部, 使合力沿预定轨迹运行, 达到控制出球方向的目的. 当踢横向来球时, 由于球有一个向侧面的冲力. 因此, 为防止将球打偏, 应当击在球的前侧中部或中下部, 使合力向前, 控制出球方向. 如图2阴影部位. 3·3 脚背内侧踢旋转弧线球分析
技术结构:脚背内侧踢旋转弧线球的技术环节同踢定位球一样, 包括五个环节. 技术细节:(1)脚背内侧踢前旋球时, 作用力的方向不通过球心, 由于其飞行时产生旋转, 飞行轨迹不同于作用力通过球心面飞行的轨迹, 弧线球能够产生横向或上、下漂移.(2)弧线球的形成不仅同球的旋转速度有关, 而且同球的飞行速度有关. 因此, 在踢球时, 踢的部位不同和摆动腿的摆动方向不同, 所产生的弧线效果也不同.(a)当踢前旋球时, 击球部位应当在球中上部, 击球时踢球腿曲膝上提, 以加快前旋.(b)当踢回旋球时, 击球部位在球后下部, 踢球腿膝关节伸直, 踝关节绷紧.(c)当踢侧旋球时, 击球部位在球后的后侧下部踢球腿膝关节伸直, 踝关节突然抖动屈踝, 加速球沿纵轴的旋转.
3·4 弧线球原理分析(以回旋球为例)
3·4·1 球体的受力分析
飞行的球体受到外力F 的作用, 向前运动, 同时受空气阻力和重力的影响. 外力F 按平行四边形法则, 可分为F1与F2,F1表示法向分力, 控制球的飞行方向,F2表示切向分力, 控制球的旋转.(见图4)
3·4·2 产生“漂移”的原理分析
向前飞行的球, 由于受到F2力矩的作用, 而产生向回的旋转, 这种旋转使球的周围产生环流, 由于在球下半部表面空气阻力同球体表面的环流相对流动, 因而流速相对减慢; 而在球上半部表面空气的阻力同环流方向一致, 因而流速相对加快’根据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定律“流速快而压强小, 流速慢而压强大. ”那么必然会产生上下半部的压差, 上半部压力小, 下半部压力大, 从而产生向上的浮力, 如图7所示, 进而造成飞行轨迹的偏差.
3·4·3 飞行轨迹的分析
当球被踢出以后, 由于法向分力远远大于切向分力, 因而由法向分力控制球向前上方飞行, 而由切向分力的旋转引起的压差变化对球的飞行产生的影响不明显. 随着球的飞行, 由于受空气阻力和自身重力的影响, 法向分力渐渐变弱, 飞行变慢, 而切向分力几乎不变, 当达到法向分力小于切向分力时, 由切向分力产生的旋转, 使上、下压力差产生的影响变得明显起来, 向上浮力产生作用, 飞行中的球继续向上飘移, 改变运行轨迹, 形成弧线球. 最后由于重力的作用自然下落.
4 脚背内侧踢球易犯的错误及原因
(1)支撑脚位置不对. 支撑脚距离太近, 造成不易发力. 太远, 造成身体后仰, 踢球偏高.
(2)踢球无力, 直腿踢球. 在后摆过程中, 大、小腿没有折叠。
(3)摆动腿用力不协调. 在前摆过程中, 大腿前摆与小腿的前摆有停顿, 形成脱节.
(4)出球偏斜. 击球点不准确, 脚型不对, 脚外展太大, 造成踢球时用脚内侧“扫球”.
(5)摆脚方向不正造成“划弧摆动”.
(6)球踢不起来. 脚没有绷紧, 用脚尖捅球, 击球部位不对, 没有击在球的中下部.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技术分析, 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脚背内侧踢球各技术结构, 技术要素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 从而深入的理解足球技术.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提高对足球运动的理解. 加强对足球技术的科学研究, 为教学和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