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梳理和阐述社群信息学(CI)的内涵、研究领域和问题、研究方法、学科基础等。CI强调缩小数字鸿沟的实践,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形成与共享规律,关注信息通讯技术(ICT)与社群的互动和平衡,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利,可以完善中国情报学体系,促进情报学在缩小数字鸿沟和建设信息社会中发挥作用。最后提供实践案例并预测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群信息学 信息通讯技术 社群 社区 情报学 信息资源管理 [分类号]C20 C912 社群是社会中拥有共同利益、共同经历或历史、共同道德价值观和共同期望的个体,通过血缘、地缘、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或特定社会组织所形成的集合体。Community Informaties,译作“社群信息学”或“社区信息学”,简称CI,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社群应用信息通讯技术(ICT)相关实践中,在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发展很快。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研究生院(UIUC)、密歇根大学情报学院、多伦多大学情报学院等均开设了CI的课程并培养研究生。CI正在对情报学知识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1 社群信息学的内涵 1.1 是为社群提供ICT以缩小数字鸿沟的实践领域 麦克・葛斯坦认为CI“研究ICT如何帮助社群实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目标”,核心是ICT的获取,包括技术获取、经济获取、社会获取和物理获取。2007年,他把CI定义为“ICT应用于社群各项流程中”,帮助实现目标,包括缩小社群内及社群问的数字鸿沟,探索弱势群体获得ICT的条件和方式,利用互联网促进社群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政治平等。大卫・布尔乔亚将CI界定为“利用ICT技术提高社群的方法和工具集”,“为没条件使用ICT的社群提供获取途径”等。 1.2 是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的形成与共享规律的科学领域 安・毕晓普教授认为CI是“促进社群中知识的形成和共享,探索其中基本信息现象和流程”的学问。达拉・奥尼尔界定CI为“关注地理社群应用ICT的战略或学科”。雷・基布勒等人认为CI是“调查新兴ICT扩散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对社群发展、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跨学科领域。葛斯坦提出CI是“利用社群网络来控制地方社群信息系统和支持地方发展过程的学科”。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兰迪・斯托克]、谢尔盖・斯塔芬娃等。 1.3 关注ICT与社群的互动和平衡 凯特,威廉姆斯等将CT界定为“一个主要关注地方社群和信息技术间互动的新兴领域”。皮特・戴等人认为CI,t通过各种调查和实践活动来贡献知识,其核心是社群、研究和技术实践之间的平衡。林辛普森认为CI“将社群发展和ICT机会结合起来,包括社区技术中心、社群获取项目、网吧、电子商务、社群公民网络以及在线参与等”。 1.4 是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利的“第四空间” ICT在“军用”、“商用”、“官用”等领域得到大力推广后,“民用”领域即社群也进入到视野中来。葛斯坦起初介绍CI时没有提到“empower”这个概念,但在2007年专著中提出CI"使社群获得权利/权力(es-power)。皮特・戴认为CI“集中致力于在社群活动的沟通、计划、组织和实施上利用ICT赋权给个人、组织或网络”。萨莱・拉斯特拉博士认为CI“重视公民社会中的赋权和边缘化社群”。南希・坎贝尔等人认为CI“能够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提高生活质量”。持此观点的学者还有弗兰克・阿卜沃德、雷蒙德・科瓦斯尼等。 2 社群信息学的实践问题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CI的实践研究问题主要有: 2.1 ICT获取问题 帮助不同社群获取ICT,包括网络基础设施、获取场所、特殊硬件软件等,提供社群发展和进步的技术平台。 2.2 社群ICT应用的人文因素调查 将社群情境、社会、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的软要素考虑到ICT应用过程中,调查其对实际效果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 2.3 社群ICT应用的可持续性问题 探索社群获取和利用ICT的可持续性模式,包括物质条件、技术、资金、社会、志愿者、机构、培训、制度、动力机制(前景和目标)和运行机制、政策、法律(如“著佐权”,Copyleft)、社群成员获益等方面的可持续性模式。 2.4 社群信息用户与信息自治问题 实地参与到不同社群(包括地理社区、虚拟社区、特殊社群等)的发展活动中,调查社群的问题,分析社群成员的信息需求,设计基于ICT和信息管理思想的社群问题解决方案,促成社群的信息自治机制。 2.5 其他新出现的社群信息问题 新兴ICT、新的信息和社会现象,如无线网络、开放获取、机构库等对社群信息问题的影响。 3 社群信息学的理论问题 3.1 CI的核心话语体系 包括:社群(地理社区、虚拟社区和弱势群体等)、ICT、社群信息需求、信息素养、社会资本、社会网络、民间智慧、草根(信息)组织、社群参与、社群学习、社群发展、社群赋权、社群信息政策、社群ICT项目、社群IT发展战略、社群地理信息系统、社群志愿者、数字鸿沟、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社区技术中心(CTC)、虚拟组织、虚拟权利、社群记忆、公共计算等。 3.2 CI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如与社会信息学(SoCIal Informaties,sI)、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学等的关系。在与社会信息学的关系上,葛斯坦认为CI偏重实践,而sI偏重理论与研究;CI关注具体社群如何应用ICT,而sI关注整个社会层面的信息问题;CI强调参与式研究和实践,而SI则强调描述和解释。拉斯特拉则认为CI重点关注自下而上民间领域中存在的信息问题,而sI关注政府、企业和军事(传统的自上而下)领域。威廉姆斯和斯托克等人则认为CI是社会信息学的一个分支和主题。主要学科基础包括情报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法律、政治学、行政管理、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学、城市学、地理学等。 3.3 社群信息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是参与行动为导向的实证研究,参与社群ICT实践,与社群一起解决其信息问题。常用的方法有:利益相关者分析、调查、兴趣小组、文献述评、内容分析、电子化讨论、田野调查、案例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定点访问、参与观察、咨询日志、利用统计数据分析、现存公共数据分析、社群事件研究方法等。 3.4 社群信息学的理论内核和基本原理 CI的内核是不同社群在ICT接入和使用、信息内容获取和利用活动中存在的共同特征和规律,以及公益组织在解决社群信息需求中的独特功能、优势和效果。其基本原理是如何实现有效匹配ICT、信息资源、特殊社群、公益组织和公益信息政策等关键要素。
4 社群信息学典型实践案例介绍 芝加哥的虚拟导航员项目(Cyber Navigator,CN)开始于1998年,为成人读者和儿童读者使用公共图书馆的电脑和数字化信息资源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实现芝加哥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获取信息平等机会的使命。该项目由美国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TheChicago Public Library Foundmion)发起。该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是独立的非营利教育组织,与政府和企业界(例如AT&T,Bank 0f America)进行合作,旨在丰富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与实践项目。 1996年,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开始提供上网计算机,供公众免费使用。1998年,该基金会与AT&T公司合作推出CN计划,从芝加哥高校招聘27位兼职大学生。于1999年夏进行系统培训,并在该馆23个社区分馆中为读者提供免费上网培训和技术支持。首期工作量是10周时间共350个小时,工作职责包括为图书馆员提供电脑和网络日常维护支持、读者使用电脑过程中突发技术问题的解决、一对一信息技术辅导等。基金会统计资料显示,CN花在帮助读者上网上的时间最多,达25%;其次是帮助儿童使用电脑多媒体设备,为10%;解决电脑、打印机和鼠标等硬件问题所花费时间为8%;一对一的培训花费时间为7%。直接受益者包括不熟悉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读者、儿童、年轻人、成人及老年人、少数种族人群和图书馆馆员等。截止到2009年,该馆79个分馆中42个设立了CNIT。UIUC的CI实验室派遣研究助理与该项目中六个分馆的CN进行合作,开展ICT支持服务,并为CN项目发展和评估及CI研究提供观察数据。笔者也参与了该研究,具体案例分析参见后续发表的相关文章。 5 社群信息学的发展趋势 5.1 参与和实证特色将引领学科的发展 CI一直保持着学术研究与社群实践结合的特色,重视参与、案例、调研等实证方法。社群ICT项目是实践和研究的切入点。 5.2 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将受到足够重视 如果CI想成为成熟学科,仅仅参与社群信息实践是不够的,理论体系建设应提上CI学科发展日程,贡献科学知识逐步成为共识,CI教学开始重视理论基础的提炼。 5.3 国际交流趋向频繁 大多数CI著作都是多个国家的学者共同完成,c1年会的参加者来自世界各地,CI领域的国际访学活动越来越多,CI实验室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如UIUC的CI实验室成员来自美国、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非洲等地。 5.4 社群逐步成为中国情报学的重点和难点 社群信息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领地,以形成ICT的“军用”、“官用”、“商用”、“民用”四大领域,构筑我国情报学发展和繁荣的坚强基石。 致谢:本文得到赖茂生教授、Kate Williams教授和Abdul Alkalimat教授、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以及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的支持和帮助,特此致以谢意。
[摘要]梳理和阐述社群信息学(CI)的内涵、研究领域和问题、研究方法、学科基础等。CI强调缩小数字鸿沟的实践,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形成与共享规律,关注信息通讯技术(ICT)与社群的互动和平衡,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利,可以完善中国情报学体系,促进情报学在缩小数字鸿沟和建设信息社会中发挥作用。最后提供实践案例并预测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群信息学 信息通讯技术 社群 社区 情报学 信息资源管理 [分类号]C20 C912 社群是社会中拥有共同利益、共同经历或历史、共同道德价值观和共同期望的个体,通过血缘、地缘、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或特定社会组织所形成的集合体。Community Informaties,译作“社群信息学”或“社区信息学”,简称CI,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社群应用信息通讯技术(ICT)相关实践中,在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发展很快。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研究生院(UIUC)、密歇根大学情报学院、多伦多大学情报学院等均开设了CI的课程并培养研究生。CI正在对情报学知识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1 社群信息学的内涵 1.1 是为社群提供ICT以缩小数字鸿沟的实践领域 麦克・葛斯坦认为CI“研究ICT如何帮助社群实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目标”,核心是ICT的获取,包括技术获取、经济获取、社会获取和物理获取。2007年,他把CI定义为“ICT应用于社群各项流程中”,帮助实现目标,包括缩小社群内及社群问的数字鸿沟,探索弱势群体获得ICT的条件和方式,利用互联网促进社群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政治平等。大卫・布尔乔亚将CI界定为“利用ICT技术提高社群的方法和工具集”,“为没条件使用ICT的社群提供获取途径”等。 1.2 是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的形成与共享规律的科学领域 安・毕晓普教授认为CI是“促进社群中知识的形成和共享,探索其中基本信息现象和流程”的学问。达拉・奥尼尔界定CI为“关注地理社群应用ICT的战略或学科”。雷・基布勒等人认为CI是“调查新兴ICT扩散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对社群发展、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跨学科领域。葛斯坦提出CI是“利用社群网络来控制地方社群信息系统和支持地方发展过程的学科”。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兰迪・斯托克]、谢尔盖・斯塔芬娃等。 1.3 关注ICT与社群的互动和平衡 凯特,威廉姆斯等将CT界定为“一个主要关注地方社群和信息技术间互动的新兴领域”。皮特・戴等人认为CI,t通过各种调查和实践活动来贡献知识,其核心是社群、研究和技术实践之间的平衡。林辛普森认为CI“将社群发展和ICT机会结合起来,包括社区技术中心、社群获取项目、网吧、电子商务、社群公民网络以及在线参与等”。 1.4 是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利的“第四空间” ICT在“军用”、“商用”、“官用”等领域得到大力推广后,“民用”领域即社群也进入到视野中来。葛斯坦起初介绍CI时没有提到“empower”这个概念,但在2007年专著中提出CI"使社群获得权利/权力(es-power)。皮特・戴认为CI“集中致力于在社群活动的沟通、计划、组织和实施上利用ICT赋权给个人、组织或网络”。萨莱・拉斯特拉博士认为CI“重视公民社会中的赋权和边缘化社群”。南希・坎贝尔等人认为CI“能够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提高生活质量”。持此观点的学者还有弗兰克・阿卜沃德、雷蒙德・科瓦斯尼等。 2 社群信息学的实践问题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CI的实践研究问题主要有: 2.1 ICT获取问题 帮助不同社群获取ICT,包括网络基础设施、获取场所、特殊硬件软件等,提供社群发展和进步的技术平台。 2.2 社群ICT应用的人文因素调查 将社群情境、社会、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的软要素考虑到ICT应用过程中,调查其对实际效果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 2.3 社群ICT应用的可持续性问题 探索社群获取和利用ICT的可持续性模式,包括物质条件、技术、资金、社会、志愿者、机构、培训、制度、动力机制(前景和目标)和运行机制、政策、法律(如“著佐权”,Copyleft)、社群成员获益等方面的可持续性模式。 2.4 社群信息用户与信息自治问题 实地参与到不同社群(包括地理社区、虚拟社区、特殊社群等)的发展活动中,调查社群的问题,分析社群成员的信息需求,设计基于ICT和信息管理思想的社群问题解决方案,促成社群的信息自治机制。 2.5 其他新出现的社群信息问题 新兴ICT、新的信息和社会现象,如无线网络、开放获取、机构库等对社群信息问题的影响。 3 社群信息学的理论问题 3.1 CI的核心话语体系 包括:社群(地理社区、虚拟社区和弱势群体等)、ICT、社群信息需求、信息素养、社会资本、社会网络、民间智慧、草根(信息)组织、社群参与、社群学习、社群发展、社群赋权、社群信息政策、社群ICT项目、社群IT发展战略、社群地理信息系统、社群志愿者、数字鸿沟、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社区技术中心(CTC)、虚拟组织、虚拟权利、社群记忆、公共计算等。 3.2 CI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如与社会信息学(SoCIal Informaties,sI)、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学等的关系。在与社会信息学的关系上,葛斯坦认为CI偏重实践,而sI偏重理论与研究;CI关注具体社群如何应用ICT,而sI关注整个社会层面的信息问题;CI强调参与式研究和实践,而SI则强调描述和解释。拉斯特拉则认为CI重点关注自下而上民间领域中存在的信息问题,而sI关注政府、企业和军事(传统的自上而下)领域。威廉姆斯和斯托克等人则认为CI是社会信息学的一个分支和主题。主要学科基础包括情报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法律、政治学、行政管理、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学、城市学、地理学等。 3.3 社群信息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是参与行动为导向的实证研究,参与社群ICT实践,与社群一起解决其信息问题。常用的方法有:利益相关者分析、调查、兴趣小组、文献述评、内容分析、电子化讨论、田野调查、案例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定点访问、参与观察、咨询日志、利用统计数据分析、现存公共数据分析、社群事件研究方法等。 3.4 社群信息学的理论内核和基本原理 CI的内核是不同社群在ICT接入和使用、信息内容获取和利用活动中存在的共同特征和规律,以及公益组织在解决社群信息需求中的独特功能、优势和效果。其基本原理是如何实现有效匹配ICT、信息资源、特殊社群、公益组织和公益信息政策等关键要素。
4 社群信息学典型实践案例介绍 芝加哥的虚拟导航员项目(Cyber Navigator,CN)开始于1998年,为成人读者和儿童读者使用公共图书馆的电脑和数字化信息资源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实现芝加哥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获取信息平等机会的使命。该项目由美国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TheChicago Public Library Foundmion)发起。该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是独立的非营利教育组织,与政府和企业界(例如AT&T,Bank 0f America)进行合作,旨在丰富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与实践项目。 1996年,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开始提供上网计算机,供公众免费使用。1998年,该基金会与AT&T公司合作推出CN计划,从芝加哥高校招聘27位兼职大学生。于1999年夏进行系统培训,并在该馆23个社区分馆中为读者提供免费上网培训和技术支持。首期工作量是10周时间共350个小时,工作职责包括为图书馆员提供电脑和网络日常维护支持、读者使用电脑过程中突发技术问题的解决、一对一信息技术辅导等。基金会统计资料显示,CN花在帮助读者上网上的时间最多,达25%;其次是帮助儿童使用电脑多媒体设备,为10%;解决电脑、打印机和鼠标等硬件问题所花费时间为8%;一对一的培训花费时间为7%。直接受益者包括不熟悉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读者、儿童、年轻人、成人及老年人、少数种族人群和图书馆馆员等。截止到2009年,该馆79个分馆中42个设立了CNIT。UIUC的CI实验室派遣研究助理与该项目中六个分馆的CN进行合作,开展ICT支持服务,并为CN项目发展和评估及CI研究提供观察数据。笔者也参与了该研究,具体案例分析参见后续发表的相关文章。 5 社群信息学的发展趋势 5.1 参与和实证特色将引领学科的发展 CI一直保持着学术研究与社群实践结合的特色,重视参与、案例、调研等实证方法。社群ICT项目是实践和研究的切入点。 5.2 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将受到足够重视 如果CI想成为成熟学科,仅仅参与社群信息实践是不够的,理论体系建设应提上CI学科发展日程,贡献科学知识逐步成为共识,CI教学开始重视理论基础的提炼。 5.3 国际交流趋向频繁 大多数CI著作都是多个国家的学者共同完成,c1年会的参加者来自世界各地,CI领域的国际访学活动越来越多,CI实验室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如UIUC的CI实验室成员来自美国、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非洲等地。 5.4 社群逐步成为中国情报学的重点和难点 社群信息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领地,以形成ICT的“军用”、“官用”、“商用”、“民用”四大领域,构筑我国情报学发展和繁荣的坚强基石。 致谢:本文得到赖茂生教授、Kate Williams教授和Abdul Alkalimat教授、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以及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的支持和帮助,特此致以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