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父母]读后感

《怎样做好父母》读后感

读《怎样做好父母》一书时,惊讶与欣喜之情一直伴随着我。初拿本书时,装帧没有丝毫噱头看点,出版日期也在五六年前,想必平淡无奇的外表下内容也不外乎因循守旧的吧。百无聊赖中随手翻阅,但是,看了几页之后我改观了,我惊讶于书里面提到的一些观点是过去我不曾思考过的问题,这显然与我对它的预期大相径庭。

首先激起我兴趣的是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发展如果能同社会的主流要求一致,家长就可以轻松一些。”既没为人父母,又一直作为被教育对象的我观念当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的求学模式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从没有思考过主流与分流的问题,也更没想过面对孩子“非主流”的发展愿望,作为一名家长的培养理念又该何去何从。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继续读下去。

书里讲了一个名叫秋儿的女孩的故事。一个有着强烈文艺天赋的女孩,因为无法被父母理解,长期以来压抑自己的理想与渴望,最后不堪重负结束了自己本该鲜活的生命。故事的结局让我扼腕,与此同时,也让我思考教育的民主性。中国的教育需要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人文关怀,孩子的成长不该建立在泯灭天性的基础上。让拥有独特天赋的孩子回归社会主流的发展理念,无外乎解决的是家长的焦虑问题,家长不愿意作为社会的小众群体承担过多的焦虑,便把自己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强行灌输给孩子。一方面,因为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面对现行主流的应试教育,更多的家长拿不出第二套方案引导孩子走向心中的那个殿堂。而由家长的思想短板又折射出了中国目前教育的缺陷。想获得更好生存的唯一方式就是上大学,祖国的花朵和栋梁面对着千篇一律刻板的命运,想要抗争是不被允许的,通常以毁灭为代价——毁灭理想的同时也毁灭既定的人生、毁灭生命。那么,面对“特立独行”的孩子,家长可不可以独自承担起这份焦虑的痛苦,而不是使尽浑身解数将孩子与自己同化?或者说,更进一步的发现第二条或者第N条路径供孩子发展,而不仅仅使用一条万能的“默认路径”。尊重孩子,就是尊重人权、尊重爱,能够同时获得两代人幸福的人生和和谐美满的家庭。

同样,从秋儿的故事引发了我另一则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孩子面对问题会采用如此极端手段?难道是中国惯有的简单粗暴式教育教会了孩子解决问题时也奉行非此即彼原则?难道除了死,没有第二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关怀又体现在哪里?中国父母的爱只倾注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与学业上,就其根本是千年传承的奴化思想作祟而忽视了人的灵魂, 还是因为迄今还行走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从苦日子里走来依然没改变重物质轻精神的习惯?“无效沟通”这样的字眼不绝于耳,中国家长的教育盲区不断被提出,但改观收效甚少。孩子们都丰盈了物质,枯萎了内心,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很寂寞,渴望被他们至爱的双亲尊重理解,可偏偏他们的双亲都是不解风情的人儿,他们辛苦的给予翻译到孩子的世界恰成为一种剥夺。

带着深切的惋惜与重重疑问继续我的阅读,“孩子学琴,三思后行”、“呼唤父教”、“请母亲远离焦虑”、“缺点是可以遗传的”这些章节理性又充满智慧的洞悉了现行教育的迷局与破解方式,看过后让我欣喜的感到我们中国的教育已经有如此完备的出路,只待我们传播、普及,孙云晓确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领袖,原来我的苦恼皆因我的孤陋寡闻。《怎样做好父母》也真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家教心经。只怪与孙云晓相见恨晚。

《怎样做好父母》读后感

读《怎样做好父母》一书时,惊讶与欣喜之情一直伴随着我。初拿本书时,装帧没有丝毫噱头看点,出版日期也在五六年前,想必平淡无奇的外表下内容也不外乎因循守旧的吧。百无聊赖中随手翻阅,但是,看了几页之后我改观了,我惊讶于书里面提到的一些观点是过去我不曾思考过的问题,这显然与我对它的预期大相径庭。

首先激起我兴趣的是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发展如果能同社会的主流要求一致,家长就可以轻松一些。”既没为人父母,又一直作为被教育对象的我观念当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的求学模式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从没有思考过主流与分流的问题,也更没想过面对孩子“非主流”的发展愿望,作为一名家长的培养理念又该何去何从。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继续读下去。

书里讲了一个名叫秋儿的女孩的故事。一个有着强烈文艺天赋的女孩,因为无法被父母理解,长期以来压抑自己的理想与渴望,最后不堪重负结束了自己本该鲜活的生命。故事的结局让我扼腕,与此同时,也让我思考教育的民主性。中国的教育需要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人文关怀,孩子的成长不该建立在泯灭天性的基础上。让拥有独特天赋的孩子回归社会主流的发展理念,无外乎解决的是家长的焦虑问题,家长不愿意作为社会的小众群体承担过多的焦虑,便把自己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强行灌输给孩子。一方面,因为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面对现行主流的应试教育,更多的家长拿不出第二套方案引导孩子走向心中的那个殿堂。而由家长的思想短板又折射出了中国目前教育的缺陷。想获得更好生存的唯一方式就是上大学,祖国的花朵和栋梁面对着千篇一律刻板的命运,想要抗争是不被允许的,通常以毁灭为代价——毁灭理想的同时也毁灭既定的人生、毁灭生命。那么,面对“特立独行”的孩子,家长可不可以独自承担起这份焦虑的痛苦,而不是使尽浑身解数将孩子与自己同化?或者说,更进一步的发现第二条或者第N条路径供孩子发展,而不仅仅使用一条万能的“默认路径”。尊重孩子,就是尊重人权、尊重爱,能够同时获得两代人幸福的人生和和谐美满的家庭。

同样,从秋儿的故事引发了我另一则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孩子面对问题会采用如此极端手段?难道是中国惯有的简单粗暴式教育教会了孩子解决问题时也奉行非此即彼原则?难道除了死,没有第二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关怀又体现在哪里?中国父母的爱只倾注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与学业上,就其根本是千年传承的奴化思想作祟而忽视了人的灵魂, 还是因为迄今还行走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从苦日子里走来依然没改变重物质轻精神的习惯?“无效沟通”这样的字眼不绝于耳,中国家长的教育盲区不断被提出,但改观收效甚少。孩子们都丰盈了物质,枯萎了内心,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很寂寞,渴望被他们至爱的双亲尊重理解,可偏偏他们的双亲都是不解风情的人儿,他们辛苦的给予翻译到孩子的世界恰成为一种剥夺。

带着深切的惋惜与重重疑问继续我的阅读,“孩子学琴,三思后行”、“呼唤父教”、“请母亲远离焦虑”、“缺点是可以遗传的”这些章节理性又充满智慧的洞悉了现行教育的迷局与破解方式,看过后让我欣喜的感到我们中国的教育已经有如此完备的出路,只待我们传播、普及,孙云晓确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领袖,原来我的苦恼皆因我的孤陋寡闻。《怎样做好父母》也真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家教心经。只怪与孙云晓相见恨晚。


相关文章

  • 圣贤教育观后感
  • 圣贤教育,改变一个懵懂倔强女孩的未来 在观看圣贤教育之前,我未曾想过教育片里面的主角的早年和我竟如此地相像,我更不曾想到,他们现在的境况竟与早年的作为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如果,今天我不是看到这部教育片,我不敢想象我的未来会是有怎样的结果.他给 ...查看


  • [留住青山]观后感
  • <留住青山>观后感 高雪 最近,学校组织老师们观看了电影<留住青山>,虽然很久以前就听说过李振华老师的事迹,但由于在外求学,对他事迹的了解也只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的事迹,我只当是一个神话,离我似乎是那么的遥远.今天有 ...查看


  •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如何培养乐观的孩子.有以下几方面: 一.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坚定支持的孩子,会认为生活可以信赖,人生充满机会.即使生活中偶然出现艰难.失望的境遇,他们仍然能对 ...查看


  • 敬业与乐业读后感2篇
  • 敬业与乐业读后感2篇 敬业与乐业>读后感(一) 读了<敬业与乐业>之后由感而出,古人说的好:'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是说人生有业之必要,如果没有业,哪有可敬和可乐之说,文中还引用了孙子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查看


  • 乌塔读后感
  • <乌塔>读后感500字 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后,我的感触颇深.从乌塔身上,我收获到了很多有益的知识. 现在的中国孩子,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家 ...查看


  •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读后感
  • 鲁迅之<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读后感 鲁迅发表<我们怎样做父亲>已近一个世纪,读了这篇文章,内容可能我无法完全理解,或许是知识水平的原因,或许是内容不能呼应现在这个年代.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与超前却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得淋 ...查看


  • 告诉孩子你真棒 孩子读后感
  • 读完<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书之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明白了"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这既适合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也适合我们自己. 许多父母,整天逼着孩子学习,缺少的正是对孩子的信 ...查看


  • 拥抱哭泣的儿童读后感
  • 拥抱哭泣的儿童读后感 拥抱哭泣的儿童>读后感 很久以前就对孩子的领域有关注,前几个月又遇到一个有依附障碍的孩子,使我又一次来学习怎样能更好的陪伴小孩子.有幸就借到了<拥抱哭泣的儿童>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另一本<当 ...查看


  • [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 读<告诉孩子你真棒>有感 博识教育培训学校 皮来正 读完<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书之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明白了"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做为老师,这既适合我们教育的孩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