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不仅仅是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综合,更重要的是它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为建构主义的理想境界提供了技术基础,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巨大发展。“建构主义强调:(1)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来知识结构;(3)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校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起来绝不是异想天开, 二者的整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思维科学等理论的发展, 这种整合更具有可行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整合的重要理论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逐步走向深入, 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 其中,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尤为引人注目, 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这主要是由于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普及, 并被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结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 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在教学中,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为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 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其特性特别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 为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 因此,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可能成为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传播学理论是整合的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也有人称之为传播技术, 这是因为信息与传播有着内在天然的联系, 二者相伴相生, 彼此推动. 传播学理论为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信息论基础. 就教学来说,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播过程, 只不过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传播过程, 它也遵从传播学的规律.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教师作为传播者, 为了恰当地传达信息, 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往往略去了似乎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 但实际上却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学生作为受播者, 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和简单的反馈. 这种线性的传递, 阻碍了学生去主动获得丰富的信息. 教学实践中的大量事实已表明:学生所接受的教学信息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教授的信息输出量, 特别是多媒体和互联网融入教学中, 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从单向线性向双向(或多向) 交互式的方式转变.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 换句话说, 信息不再是教师" 给" 的, 而是由学生在更广泛的时空里" 找" 回来的. 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即时、多向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
有利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
思维科学理论是整合的必要" 桥梁". 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 人类的思维具有跳跃性, 是一种非线性、非平面, 无中心、无边缘的立体化的网状结构. 从理论上讲, 语言要与思维同步必须也得以非线性顺序出现. 事实上, 在传统的阅读和写作中, 常常采用线性顺序, 即一种直线的、单向的顺序, 这必然桎梏天马行空的思维, 以致产生语言和思维的冲突. 因此, 人们常常会有" 言不及意" 的感受.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缓解这一矛盾冲突提供了可能性.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组织和管理信息, 这使得人类传统的阅读和写作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所谓超文本, 是指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 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 超文本链接突破了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 让人们自由翱翔在思维的广阔天空, 进行随意的跳跃. 它可以在文本的任何一个节点上, 增加和补充新的内容, 删除不合主题的冗余材料, 不同的部分可以任意调换先后次序, 进行自由组合. 思维不再被强制地运行在一个线性空间中, 而是允许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中穿梭往来. 这些特性更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写作习惯, 如果把它与语文教学整合为一体, 将为语文的阅读、写作方式的变革开辟新的路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超越了人类的想象空间, 人们很难预测十年、二十年以后, 人类社会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但勿庸置疑, 计算机、通信、媒体---相互融合而引起的这场高科技革命, 将使未来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发生巨大改变.
个别化语文教学.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使得智能模拟教学得以实现, 学生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自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进行自主性学习, 毋须教师的过多参与,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模仿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思维过程, 对阅读、写作等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 进而部分替代了语文教师的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的主体解放. 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结构、精选教学内容等的探索上, 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电子化语文教材. 千百年来, 一直以纸质媒介为载体的语文教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为一体, 即以光盘和网络为载体的电子化语文教材, 将成为未来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子教材的信息存储量将是纸质媒介教材存储量的成千上万倍, 包括文字、动画、声音、影像在内的电子教材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E---book 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和课本有机结合, 学生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 电子教材还可以方便地更新学习内容和改变学习形式, 及时跟上信息技术及语文教学发展的脚步.
虚拟语文教室. 以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把教师和学生引入新的教与学的世界. 学生们可以足不出户, 在家里学习, 同时又与老师同学保持着接触.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 进行交流, 学生也可以随时拨通一种" 嘟嘟教师服务器"(教师随身带着的一种可携式电子波音器), 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 学校不再有围墙, 课堂将变得更为活跃. 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 将使教学延伸到语文课堂之外. 它将扩大学生学习的世界,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数据库. 他们将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者在网上共同参与、协同进行学习; 他们将有机会在网上接触各类教学专家, 与他们进行交谈, 及时获得帮助.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语文课程的变革, 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 随着我们进入空前复杂的高科
技时代, 语文课程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 多媒体和网络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 许多时候, 许多场合, 一个载有学生所需要信息的文本文件, 比一个花花绿绿、发出各种声响、不断闪烁画面、花费长时间下载的空洞多媒体画面价值要高得多. 现代信息技术如果使用不当, 也会起到损害效率及阻碍普及的作用. 所以, 我们需牢牢记住, 无论计算机、网络有何等惊人的能力, 它们永远不能取代人类的阅读和写作这些基本的交际技能; 现代信息技术也不会取代语文教师, 因为只有人类自身才能传递精神火种. 重要的是, 我们要一只脚牢牢地踏在传统语文教育的基石上, 另一只脚切实迈向未来.
整合不仅仅是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综合,更重要的是它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为建构主义的理想境界提供了技术基础,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巨大发展。“建构主义强调:(1)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来知识结构;(3)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校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起来绝不是异想天开, 二者的整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思维科学等理论的发展, 这种整合更具有可行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整合的重要理论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逐步走向深入, 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 其中,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尤为引人注目, 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这主要是由于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普及, 并被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结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 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在教学中,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为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 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其特性特别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 为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 因此,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可能成为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传播学理论是整合的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也有人称之为传播技术, 这是因为信息与传播有着内在天然的联系, 二者相伴相生, 彼此推动. 传播学理论为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信息论基础. 就教学来说,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播过程, 只不过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传播过程, 它也遵从传播学的规律.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教师作为传播者, 为了恰当地传达信息, 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往往略去了似乎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 但实际上却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学生作为受播者, 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和简单的反馈. 这种线性的传递, 阻碍了学生去主动获得丰富的信息. 教学实践中的大量事实已表明:学生所接受的教学信息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教授的信息输出量, 特别是多媒体和互联网融入教学中, 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从单向线性向双向(或多向) 交互式的方式转变.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 换句话说, 信息不再是教师" 给" 的, 而是由学生在更广泛的时空里" 找" 回来的. 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即时、多向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
有利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
思维科学理论是整合的必要" 桥梁". 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 人类的思维具有跳跃性, 是一种非线性、非平面, 无中心、无边缘的立体化的网状结构. 从理论上讲, 语言要与思维同步必须也得以非线性顺序出现. 事实上, 在传统的阅读和写作中, 常常采用线性顺序, 即一种直线的、单向的顺序, 这必然桎梏天马行空的思维, 以致产生语言和思维的冲突. 因此, 人们常常会有" 言不及意" 的感受.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缓解这一矛盾冲突提供了可能性.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组织和管理信息, 这使得人类传统的阅读和写作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所谓超文本, 是指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 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 超文本链接突破了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 让人们自由翱翔在思维的广阔天空, 进行随意的跳跃. 它可以在文本的任何一个节点上, 增加和补充新的内容, 删除不合主题的冗余材料, 不同的部分可以任意调换先后次序, 进行自由组合. 思维不再被强制地运行在一个线性空间中, 而是允许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中穿梭往来. 这些特性更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写作习惯, 如果把它与语文教学整合为一体, 将为语文的阅读、写作方式的变革开辟新的路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超越了人类的想象空间, 人们很难预测十年、二十年以后, 人类社会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但勿庸置疑, 计算机、通信、媒体---相互融合而引起的这场高科技革命, 将使未来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发生巨大改变.
个别化语文教学.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使得智能模拟教学得以实现, 学生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自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进行自主性学习, 毋须教师的过多参与,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模仿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思维过程, 对阅读、写作等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 进而部分替代了语文教师的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的主体解放. 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结构、精选教学内容等的探索上, 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电子化语文教材. 千百年来, 一直以纸质媒介为载体的语文教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为一体, 即以光盘和网络为载体的电子化语文教材, 将成为未来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子教材的信息存储量将是纸质媒介教材存储量的成千上万倍, 包括文字、动画、声音、影像在内的电子教材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E---book 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和课本有机结合, 学生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 电子教材还可以方便地更新学习内容和改变学习形式, 及时跟上信息技术及语文教学发展的脚步.
虚拟语文教室. 以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把教师和学生引入新的教与学的世界. 学生们可以足不出户, 在家里学习, 同时又与老师同学保持着接触.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 进行交流, 学生也可以随时拨通一种" 嘟嘟教师服务器"(教师随身带着的一种可携式电子波音器), 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 学校不再有围墙, 课堂将变得更为活跃. 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 将使教学延伸到语文课堂之外. 它将扩大学生学习的世界,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数据库. 他们将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者在网上共同参与、协同进行学习; 他们将有机会在网上接触各类教学专家, 与他们进行交谈, 及时获得帮助.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语文课程的变革, 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 随着我们进入空前复杂的高科
技时代, 语文课程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 多媒体和网络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 许多时候, 许多场合, 一个载有学生所需要信息的文本文件, 比一个花花绿绿、发出各种声响、不断闪烁画面、花费长时间下载的空洞多媒体画面价值要高得多. 现代信息技术如果使用不当, 也会起到损害效率及阻碍普及的作用. 所以, 我们需牢牢记住, 无论计算机、网络有何等惊人的能力, 它们永远不能取代人类的阅读和写作这些基本的交际技能; 现代信息技术也不会取代语文教师, 因为只有人类自身才能传递精神火种. 重要的是, 我们要一只脚牢牢地踏在传统语文教育的基石上, 另一只脚切实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