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电子垃圾约5000万吨,回收处理的约占10%,70%最终流向中国,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桶”。 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机、电脑、手机等越来越普及,这些电子产品在丰富、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本土电子垃圾。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废弃的电子产品的最终“归宿”更是鲜为人知,电子垃圾“变废为宝”的“重生”之路也走得十分艰难。 “洋垃圾”的入侵并非危言耸听。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垃圾废品交易额达115.4亿美元,占中国从美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1.1%。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政府承认,每年有1200万吨“绿色”垃圾被运往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电子垃圾。 除了“洋垃圾”的汹涌入境,本土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也不容小觑。201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全世界的电子垃圾以每年3600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中国年产230万吨,仅比美国少70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报告当时预计,中国的废旧电脑到2020年将比2007年翻一番到两番,废弃手机将增长7倍。 中国家电协会的统计显示,以8至10年的使用周期计算,我国一年电子产品的理论报销量为电冰箱1500万台、空调近1000万台、洗衣机1800万台、电视机3500万台、电脑近3000万台,这五类旧家电一年就超过了1亿台。此外,我国每年生产的14亿只电池中,回收利用的不足1%。 电子垃圾作为资源的综合体,实际上蕴藏着众多珍贵的资源,对电子垃圾进行循环利用是解决资源紧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有数据显示,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均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但如果处置不当,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生成新的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的高风险污染物。同时,回收废品也是一份肮脏、危险的工作。“回收如若处理得好,对环境有好处。”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北京发言人马天杰说,“但若按原始方法回收,就像我们在中国看到的电子垃圾处理方式,那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今年4月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由于大规模的电子垃圾,汕头市贵屿镇正遭受“环境灾难”。在这个不到50平方公里的小镇上,每天有100多辆满载废旧电器零件的货车进出。 数万人对回收来的金属和电子材料进行处理:焚烧废旧电线和电缆,用硫酸水冲洗电路板,拆解电源板,将板上的各种芯片、电容、极管等电子元器件取下。电子垃圾处理期间释放出的铅、铬、锡等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已严重污染当地土壤。当地儿童长期接触二恶英灰烬,同时受重金属的影响,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处理垃圾产生的污染物进入水源,河水已经不能饮用,当地的饮用水只能从其他地方运送而来。根据环保团体“巴塞尔行动网络”的报告,当地水中的铅含量超出欧盟安全标准两倍。 一些从广西移居贵屿种稻的农民称,他们不敢喝当地的井水,用井水洗衣物会使颜色变黄。甚至不敢吃自己种的稻米,“因为这里到处都是污染。” “在贵屿的居住区,房屋的一楼基本用来当作坊,基本不住人,作坊老板及家属一般都住在楼上。原因很简单,含铅的浮尘一般在离地面一米左右的位置,住在一楼会吸入太多的废气。”而数以十万计的来自安徽、 湖南等地的雇佣工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在贵屿,很多民工都感染了呼吸道疾病,皮肤出现溃疡,而另外一种常见的疾病就是肾结石。”曾多次前往贵屿调查的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项目主任赖芸说。 正规企业投入大利润少,小作坊、黑作坊投入少利润大,这是目前电子垃圾市场的现状。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局面? 在中国,电子垃圾回收行业只能算是刚起步。一方面,目前国内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专业的处理企业不但需要有符合环保要求的处理场所,还需投入极大的成本。在这样的现实困难面前,政策支持只是纸上谈兵,难以落实;另一方面,从事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业务的人员以“散兵游勇”为主。他们大多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打游击”式地收购废品。2011年年底,持续两年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取消后,消费者更愿意把电子废品卖给出价更高的作坊式企业。这类回收企业处理废旧物品的方式往往简单粗放,极易造成环境污染。而由于成本原因,技术和设备相对先进的正规企业却“无米下锅”。 河南一家正规电子垃圾回收企业的负责人张胜利算了笔帐:一台27英寸的电视机回收价在80元左右,算上物流费就超过90元,拆解和废料加工花费50元,这样生产成本差不多是220元。拆解提炼后,在不计税收的情况下,新的产品卖给上游厂家是240元左右,再算上国家补贴的85元,利润仅百来元。 除此之外,工厂还要缴纳增值税。“17%的增值税太高了。另外,国家补贴很难及时到位,按照相关规定,每个月的补贴应该是在当月的5日到账,可是有时会拖上很长时间,比如半个多月、将近一个月等等。”不光是张胜利的一家工厂,整个行业的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以华新绿源环保产业集团为例,该公司是全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试点企业之一,却在去年停工了8个月。 与专业的拆解回收机构相比,那些零散的小作坊的日子过得舒服得多。“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避税。假设从居民处收购一台电视机需要100元,他们多数会选择现金交易,居民一般不会索要发票。再有就是人工成本低,按数量来获取提成或者回扣,数量少挣得钱少,数量多就挣得多。”张胜利说。 围绕如何让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流入正规渠道,政府、企业及社会机构实际上做出了很多努力。 早在2007年,我国就制定实施了《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文件明确提出,要对电子垃圾的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体系和集中处理体系,实行分散回收、集中处理。对回收处理企业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从2009年到2011年,我国试点“家电以旧换新”项目,监管电子垃圾处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政府大量补贴的帮助下,该项目收集了数千万的废旧家用电器。 自2012年7月1日起,国家出台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正式实行,国内相关家电产品的生产企业须按照7-13元/台的标准按季度缴纳处理基金,海关部门也按照同样标准从2012年7月1日起对申报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企业征收基金。 政府部门也正酝酿进一步扩大废旧回收处理企业的数量。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马宇在前不久召开的2013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处理技术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国际会议上透露,在第一批纳入处理基金补贴的43家拆解处理企业基础上,第二批废弃电器处理目录最早将于今年9月成形,这意味着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大军不断壮大。 数据显示,至2012年下半年,第一批纳入基金补贴的企业共计回收拆解产品约1000万台,预计2013年拆解处理企业可回收拆解5类产品3000万台以上。 为将回收处理做得更有针对性,政府部门联合社会各界在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回收方面做了尝试。北京市发改委、市商务委等部门日前联合启动了北京市首个电子垃圾绿色回收、绿色交易、环保处理的网络服务平台——香蕉网。公众只需登录该网站,填报相关信息,之后就会有工作人员进行联系,一般在24小时内会上门收取旧家电,经检验符合条件后,现场可直接兑换新产品。同时,用户也可选择捐赠方式,该网站在收到废旧家电后以用户的名义向用户指定的公益项目捐赠相应现金,并提供捐赠证明。 当前,如何面对回收难的困境,如何确保回收再生资源材料的质量,如何让企业有利可图等问题都亟待一一破解。 业内人士认为,规范电子垃圾回收是规范行业规则最关键的一步。回收现状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如果回收漏洞不堵严,处理和再利用会产生事倍功半的后果。只有从源头抓紧电子垃圾回收,才会让整个电子垃圾产业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家建议,可以以单位、生活社区配合专门的回收机构来规范电子垃圾的回收,同时设立绿色分类回收、环保流动回收等模式,以定点、定时、定位为基础,以集散交易市场为载体的回收网络体系,可采取上门回收、流动回收、固定地点回收等方式,集中收集废旧电池、报废手机、电脑等小型电子垃圾,定期送到专业的电子垃圾拆解机构。 另外,应大力提倡居民规范有序处理电子垃圾的生活理念,促进日常电子垃圾流入到正规的拆解机构,从源头上堵截小作坊、黑作坊的垃圾流通。 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企业除了赢利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强烈的社会公益性。国家在政策上应当给予回收处理企业优惠和补助,并给予大力支持。 此外,我们还应借鉴国外经验,家电及电子产品的生产商和进口商负责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应负责回收利用和处理,并承担家庭电子垃圾的回收费用,让家电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共同承担家电回收再利用的责任和义务。 美国:强调生产者负责回收 对废旧电器等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美国实施了比较完善的法规管理,其中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一项主要制度。在这项制度下,生产者要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承担环境责任,完成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等一系列工作。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使用,而且可激励生产者减少原材料特别是有害物质的使用,促进企业使用更多的易于循环利用的材料。美国著名家电零售企业“百思买”就在店内设置了回收亭。苹果公司则鼓励消费者将旧iPod送到其遍布美国的247家门店进行回收,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新iPod时,可以抵价10%。 德国:废旧电器回收利用率超90% 德国利用各市区直属的市政企业对电子垃圾进行回收,提供网络化服务,上门为消费者收集废旧电器。德国废旧电器回收厂普遍采用了一种电子破碎机来分选废旧电器中的有用物和废物,分选出来的金属会根据它的含金量卖给终端处理厂,废旧电器的回收再利用率达90%以上。 日本:废旧电脑收集网络发达 日本曾对废旧电子产品处理采用粉碎后用磁铁筛选一部分金属、然后再掩埋的方式,这样不仅使掩埋场地日益难觅,还对环境造成污染, 危害公众健康。1996年日本制定《家电回收利用法》, 该法贯彻“谁扔垃圾谁付钱”的原则, 规定市民应负担回收处理费用。消费者在处理废弃大件家电时,要与销售商或厂家指定的回收企业联系,由他们负责收回,同时消费者要支付2400日元至4600日元不等的费用。销售商负责将废弃家电集中起来,并送到主要由家电生产厂家出资设立的“废弃家电处理中心”进行分解,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循环利用。
据联合国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电子垃圾约5000万吨,回收处理的约占10%,70%最终流向中国,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桶”。 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机、电脑、手机等越来越普及,这些电子产品在丰富、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本土电子垃圾。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废弃的电子产品的最终“归宿”更是鲜为人知,电子垃圾“变废为宝”的“重生”之路也走得十分艰难。 “洋垃圾”的入侵并非危言耸听。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垃圾废品交易额达115.4亿美元,占中国从美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1.1%。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政府承认,每年有1200万吨“绿色”垃圾被运往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电子垃圾。 除了“洋垃圾”的汹涌入境,本土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也不容小觑。201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全世界的电子垃圾以每年3600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中国年产230万吨,仅比美国少70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报告当时预计,中国的废旧电脑到2020年将比2007年翻一番到两番,废弃手机将增长7倍。 中国家电协会的统计显示,以8至10年的使用周期计算,我国一年电子产品的理论报销量为电冰箱1500万台、空调近1000万台、洗衣机1800万台、电视机3500万台、电脑近3000万台,这五类旧家电一年就超过了1亿台。此外,我国每年生产的14亿只电池中,回收利用的不足1%。 电子垃圾作为资源的综合体,实际上蕴藏着众多珍贵的资源,对电子垃圾进行循环利用是解决资源紧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有数据显示,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均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但如果处置不当,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生成新的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的高风险污染物。同时,回收废品也是一份肮脏、危险的工作。“回收如若处理得好,对环境有好处。”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北京发言人马天杰说,“但若按原始方法回收,就像我们在中国看到的电子垃圾处理方式,那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今年4月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由于大规模的电子垃圾,汕头市贵屿镇正遭受“环境灾难”。在这个不到50平方公里的小镇上,每天有100多辆满载废旧电器零件的货车进出。 数万人对回收来的金属和电子材料进行处理:焚烧废旧电线和电缆,用硫酸水冲洗电路板,拆解电源板,将板上的各种芯片、电容、极管等电子元器件取下。电子垃圾处理期间释放出的铅、铬、锡等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已严重污染当地土壤。当地儿童长期接触二恶英灰烬,同时受重金属的影响,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处理垃圾产生的污染物进入水源,河水已经不能饮用,当地的饮用水只能从其他地方运送而来。根据环保团体“巴塞尔行动网络”的报告,当地水中的铅含量超出欧盟安全标准两倍。 一些从广西移居贵屿种稻的农民称,他们不敢喝当地的井水,用井水洗衣物会使颜色变黄。甚至不敢吃自己种的稻米,“因为这里到处都是污染。” “在贵屿的居住区,房屋的一楼基本用来当作坊,基本不住人,作坊老板及家属一般都住在楼上。原因很简单,含铅的浮尘一般在离地面一米左右的位置,住在一楼会吸入太多的废气。”而数以十万计的来自安徽、 湖南等地的雇佣工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在贵屿,很多民工都感染了呼吸道疾病,皮肤出现溃疡,而另外一种常见的疾病就是肾结石。”曾多次前往贵屿调查的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项目主任赖芸说。 正规企业投入大利润少,小作坊、黑作坊投入少利润大,这是目前电子垃圾市场的现状。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局面? 在中国,电子垃圾回收行业只能算是刚起步。一方面,目前国内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专业的处理企业不但需要有符合环保要求的处理场所,还需投入极大的成本。在这样的现实困难面前,政策支持只是纸上谈兵,难以落实;另一方面,从事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业务的人员以“散兵游勇”为主。他们大多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打游击”式地收购废品。2011年年底,持续两年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取消后,消费者更愿意把电子废品卖给出价更高的作坊式企业。这类回收企业处理废旧物品的方式往往简单粗放,极易造成环境污染。而由于成本原因,技术和设备相对先进的正规企业却“无米下锅”。 河南一家正规电子垃圾回收企业的负责人张胜利算了笔帐:一台27英寸的电视机回收价在80元左右,算上物流费就超过90元,拆解和废料加工花费50元,这样生产成本差不多是220元。拆解提炼后,在不计税收的情况下,新的产品卖给上游厂家是240元左右,再算上国家补贴的85元,利润仅百来元。 除此之外,工厂还要缴纳增值税。“17%的增值税太高了。另外,国家补贴很难及时到位,按照相关规定,每个月的补贴应该是在当月的5日到账,可是有时会拖上很长时间,比如半个多月、将近一个月等等。”不光是张胜利的一家工厂,整个行业的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以华新绿源环保产业集团为例,该公司是全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试点企业之一,却在去年停工了8个月。 与专业的拆解回收机构相比,那些零散的小作坊的日子过得舒服得多。“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避税。假设从居民处收购一台电视机需要100元,他们多数会选择现金交易,居民一般不会索要发票。再有就是人工成本低,按数量来获取提成或者回扣,数量少挣得钱少,数量多就挣得多。”张胜利说。 围绕如何让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流入正规渠道,政府、企业及社会机构实际上做出了很多努力。 早在2007年,我国就制定实施了《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文件明确提出,要对电子垃圾的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体系和集中处理体系,实行分散回收、集中处理。对回收处理企业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从2009年到2011年,我国试点“家电以旧换新”项目,监管电子垃圾处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政府大量补贴的帮助下,该项目收集了数千万的废旧家用电器。 自2012年7月1日起,国家出台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正式实行,国内相关家电产品的生产企业须按照7-13元/台的标准按季度缴纳处理基金,海关部门也按照同样标准从2012年7月1日起对申报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企业征收基金。 政府部门也正酝酿进一步扩大废旧回收处理企业的数量。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马宇在前不久召开的2013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处理技术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国际会议上透露,在第一批纳入处理基金补贴的43家拆解处理企业基础上,第二批废弃电器处理目录最早将于今年9月成形,这意味着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大军不断壮大。 数据显示,至2012年下半年,第一批纳入基金补贴的企业共计回收拆解产品约1000万台,预计2013年拆解处理企业可回收拆解5类产品3000万台以上。 为将回收处理做得更有针对性,政府部门联合社会各界在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回收方面做了尝试。北京市发改委、市商务委等部门日前联合启动了北京市首个电子垃圾绿色回收、绿色交易、环保处理的网络服务平台——香蕉网。公众只需登录该网站,填报相关信息,之后就会有工作人员进行联系,一般在24小时内会上门收取旧家电,经检验符合条件后,现场可直接兑换新产品。同时,用户也可选择捐赠方式,该网站在收到废旧家电后以用户的名义向用户指定的公益项目捐赠相应现金,并提供捐赠证明。 当前,如何面对回收难的困境,如何确保回收再生资源材料的质量,如何让企业有利可图等问题都亟待一一破解。 业内人士认为,规范电子垃圾回收是规范行业规则最关键的一步。回收现状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如果回收漏洞不堵严,处理和再利用会产生事倍功半的后果。只有从源头抓紧电子垃圾回收,才会让整个电子垃圾产业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家建议,可以以单位、生活社区配合专门的回收机构来规范电子垃圾的回收,同时设立绿色分类回收、环保流动回收等模式,以定点、定时、定位为基础,以集散交易市场为载体的回收网络体系,可采取上门回收、流动回收、固定地点回收等方式,集中收集废旧电池、报废手机、电脑等小型电子垃圾,定期送到专业的电子垃圾拆解机构。 另外,应大力提倡居民规范有序处理电子垃圾的生活理念,促进日常电子垃圾流入到正规的拆解机构,从源头上堵截小作坊、黑作坊的垃圾流通。 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企业除了赢利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强烈的社会公益性。国家在政策上应当给予回收处理企业优惠和补助,并给予大力支持。 此外,我们还应借鉴国外经验,家电及电子产品的生产商和进口商负责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应负责回收利用和处理,并承担家庭电子垃圾的回收费用,让家电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共同承担家电回收再利用的责任和义务。 美国:强调生产者负责回收 对废旧电器等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美国实施了比较完善的法规管理,其中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一项主要制度。在这项制度下,生产者要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承担环境责任,完成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等一系列工作。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使用,而且可激励生产者减少原材料特别是有害物质的使用,促进企业使用更多的易于循环利用的材料。美国著名家电零售企业“百思买”就在店内设置了回收亭。苹果公司则鼓励消费者将旧iPod送到其遍布美国的247家门店进行回收,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新iPod时,可以抵价10%。 德国:废旧电器回收利用率超90% 德国利用各市区直属的市政企业对电子垃圾进行回收,提供网络化服务,上门为消费者收集废旧电器。德国废旧电器回收厂普遍采用了一种电子破碎机来分选废旧电器中的有用物和废物,分选出来的金属会根据它的含金量卖给终端处理厂,废旧电器的回收再利用率达90%以上。 日本:废旧电脑收集网络发达 日本曾对废旧电子产品处理采用粉碎后用磁铁筛选一部分金属、然后再掩埋的方式,这样不仅使掩埋场地日益难觅,还对环境造成污染, 危害公众健康。1996年日本制定《家电回收利用法》, 该法贯彻“谁扔垃圾谁付钱”的原则, 规定市民应负担回收处理费用。消费者在处理废弃大件家电时,要与销售商或厂家指定的回收企业联系,由他们负责收回,同时消费者要支付2400日元至4600日元不等的费用。销售商负责将废弃家电集中起来,并送到主要由家电生产厂家出资设立的“废弃家电处理中心”进行分解,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