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有建构的批判是无效的批判,乌托邦理论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在对资本主义深入批判后提出的一种理论设想。研习法兰克福学派就必须谈乌托邦理论,许多西方思想家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了他们的乌托邦理论,从而汇聚成独具法兰克福学派特色的乌托邦体系。 【关键词】乌托邦 批判理论 体系 法兰克福学派乌托邦理论的理论渊源 “乌托邦”(utpoia)一词由来已久,意为“乌有之乡”、“虚无之地”,通常情况下泛指一种空想理论。早在1625年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新大西岛》的出版就已标志着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孕育,“它不像以往的理想社会那样单纯依托人性改善、制度民主化和伦理规范化,而是力主依靠科学知识和技术变革建构理想社会,让人类未来在可见的领域内趋于进步和完善”①。相比之下,法兰克福学派的乌托邦理论更接近于科学的乌托邦主义。他们试图通过对现实的批判来构建一种理想社会,这种理想社会在他们看来,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可能的。从理论渊源来看,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乌托邦较为直接的理论来源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人的异化及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在26岁时写下的这本小册子成为日后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包含最著名的异化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异化理论早为大家所熟知,而共产主义理论却遭到后人的普遍误解,这种情况迄今没有得到很大改观。人们对共产主义理解的误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二是“上午捕鱼、下午打猎、晚上批判”的随心所欲的共产主义,三是终极目标的共产主义。其实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的断章取义,只要稍微加以辨别,这三点很容易被辨识。由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当作其最为核心的一个理论基础,对共产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的理解就成为他们乌托邦理论的重要理论资源。分析法兰克福学派乌托邦理论,《手稿》是最重要的的理论资料。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姆在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有意将马克思人的异化与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学说进行综合,提出了人的“社会性格”。弗洛姆认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性问题,“我们的第一任务就是要确定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由人性而来的需要;进而,我们必须细察社会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社会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人性与社会之间不时发生的冲突和这些冲突给社会带来的后果。”②弗洛姆在分析人性时运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即精神分析理论。“人是这样的动物:对他来说,其生存也成了一个问题,成了一个他必须解决而又无法逃脱的问题。他再也无法退回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史前状态去。他必须进一步发展其理性,一直到成了自然和他自己的主人。”③弗洛姆称人性的双重性为“人生存的两歧性”,有限生命与无线追求的矛盾、个体化和孤独感的矛盾等,都是人生存状态“两歧性”的表现。 在奥德修斯回乡的路上,塞壬的歌声代表的正是回到自然子宫的召唤,而人的理智则告诉他自己,必须不断战胜这种诱惑,重回理性之路。“人不断需要找到更新的办法来解决生成中的矛盾,找到更高一级的形式来与自然、与他的同胞、与他自己相结合,而这种需要就是他的精神动力的来源,也是他的各种感情、爱恋以及焦虑的源泉。”④这一点正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他提供了支撑。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也充分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本雅明的弥赛亚思想。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实际上,他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社会研究所的核心层面,但是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却不可小觑,他的弥赛亚思想更是深深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多数人都是犹太裔。在本雅明的文化批判理论当中,救赎思想占据着重要位置。他在《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认为,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艺术作品的可复制,让高雅艺术走下神殿,成为普通群众能够体验的文化生活内容,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复制,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先天具有的那种“灵韵”(Aura)消失了,被商品充斥的大众文化对大众而言成为一种统治的手段和异化的表现形式,本雅明试图在呼唤艺术作品的“灵韵”过程中,实现对整个人类的救赎。在《历史哲学论纲》和《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书中,本雅明更是把艺术提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成为他们乌托邦理论的重要基础。 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在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中,决心是一种缄默的、时刻准备着的、向着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的自身筹划,踏上“此在的展开状态=源始性的真理”的一种突出样式,而真理是在世之为在世的本质组建要素,也就是说,决心是在世之为在世的要素,先行的决心不是来自某种高飞在生存及其可能性之上的“理想主义”期求,而是源自对此在诸实际的基本可能性的清醒领会。“没有决心的人却不可能有任何命运”,只有当“死、罪责、良知、自由与有终性同样源始地共居于一个存在者中,一如共居于操心之中,他才能以命运的方式生存”。 而在诸多存在者中,只有其在“本质上是将来的,因而能够自由地面对死而让自己以撞碎在死上的方式反抛回其实际的此在之上……他能够在把继承下来的可能性传承给自己本身之际承担起本已的被抛境况并且当下即是就为‘它的时代’存在(贯穿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之中。笔者加)……唯有如此,本真的历史性才成为可能”⑤。此在不是因为重演而有历史性,而是历史性的此在借重演的方式在历史中承担了自我。法兰克福学派的乌托邦理论有别于传统的乌托邦理论之处在于他们不只满足于一种理论的设想,不是指“不可能实现的社会变革的纲领”,而是指那种“具有自己的规律和真理价值的思想过程”⑥,从虚无的乌托邦走向现实的乌托邦,海德格尔给马尔库塞提供了理论源泉。 法兰克福学派的乌托邦理论内容 人与自然的和解。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解理论设想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马尔库塞和A·斯密特(Alfred Schmidt)《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马尔库塞认为,自然的解放不仅包括人自身作为自然的解放,也包括人自身之外的自然的解放。前者主要指人的感觉的解放,马尔库塞对感觉的解放赋予了丰富含义,包含建立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感觉从“剥削的合理性中解放出来”,而“解放了的感觉将拒绝资本主义的工具主义合理性,然而将维持和发展它的成就”⑦。对于人自身之外自然的解放则强调人在克服自然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之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的解放就是恢复自然中的活生生的向上的力量,恢复与生活相异的、消耗在无休止的竞争中的感性的美的特性……”⑧。
【摘要】没有建构的批判是无效的批判,乌托邦理论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在对资本主义深入批判后提出的一种理论设想。研习法兰克福学派就必须谈乌托邦理论,许多西方思想家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了他们的乌托邦理论,从而汇聚成独具法兰克福学派特色的乌托邦体系。 【关键词】乌托邦 批判理论 体系 法兰克福学派乌托邦理论的理论渊源 “乌托邦”(utpoia)一词由来已久,意为“乌有之乡”、“虚无之地”,通常情况下泛指一种空想理论。早在1625年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新大西岛》的出版就已标志着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孕育,“它不像以往的理想社会那样单纯依托人性改善、制度民主化和伦理规范化,而是力主依靠科学知识和技术变革建构理想社会,让人类未来在可见的领域内趋于进步和完善”①。相比之下,法兰克福学派的乌托邦理论更接近于科学的乌托邦主义。他们试图通过对现实的批判来构建一种理想社会,这种理想社会在他们看来,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可能的。从理论渊源来看,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乌托邦较为直接的理论来源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人的异化及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在26岁时写下的这本小册子成为日后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包含最著名的异化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异化理论早为大家所熟知,而共产主义理论却遭到后人的普遍误解,这种情况迄今没有得到很大改观。人们对共产主义理解的误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二是“上午捕鱼、下午打猎、晚上批判”的随心所欲的共产主义,三是终极目标的共产主义。其实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的断章取义,只要稍微加以辨别,这三点很容易被辨识。由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当作其最为核心的一个理论基础,对共产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的理解就成为他们乌托邦理论的重要理论资源。分析法兰克福学派乌托邦理论,《手稿》是最重要的的理论资料。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姆在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有意将马克思人的异化与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学说进行综合,提出了人的“社会性格”。弗洛姆认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性问题,“我们的第一任务就是要确定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由人性而来的需要;进而,我们必须细察社会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社会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人性与社会之间不时发生的冲突和这些冲突给社会带来的后果。”②弗洛姆在分析人性时运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即精神分析理论。“人是这样的动物:对他来说,其生存也成了一个问题,成了一个他必须解决而又无法逃脱的问题。他再也无法退回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史前状态去。他必须进一步发展其理性,一直到成了自然和他自己的主人。”③弗洛姆称人性的双重性为“人生存的两歧性”,有限生命与无线追求的矛盾、个体化和孤独感的矛盾等,都是人生存状态“两歧性”的表现。 在奥德修斯回乡的路上,塞壬的歌声代表的正是回到自然子宫的召唤,而人的理智则告诉他自己,必须不断战胜这种诱惑,重回理性之路。“人不断需要找到更新的办法来解决生成中的矛盾,找到更高一级的形式来与自然、与他的同胞、与他自己相结合,而这种需要就是他的精神动力的来源,也是他的各种感情、爱恋以及焦虑的源泉。”④这一点正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他提供了支撑。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也充分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本雅明的弥赛亚思想。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实际上,他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社会研究所的核心层面,但是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却不可小觑,他的弥赛亚思想更是深深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多数人都是犹太裔。在本雅明的文化批判理论当中,救赎思想占据着重要位置。他在《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认为,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艺术作品的可复制,让高雅艺术走下神殿,成为普通群众能够体验的文化生活内容,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复制,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先天具有的那种“灵韵”(Aura)消失了,被商品充斥的大众文化对大众而言成为一种统治的手段和异化的表现形式,本雅明试图在呼唤艺术作品的“灵韵”过程中,实现对整个人类的救赎。在《历史哲学论纲》和《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书中,本雅明更是把艺术提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成为他们乌托邦理论的重要基础。 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在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中,决心是一种缄默的、时刻准备着的、向着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的自身筹划,踏上“此在的展开状态=源始性的真理”的一种突出样式,而真理是在世之为在世的本质组建要素,也就是说,决心是在世之为在世的要素,先行的决心不是来自某种高飞在生存及其可能性之上的“理想主义”期求,而是源自对此在诸实际的基本可能性的清醒领会。“没有决心的人却不可能有任何命运”,只有当“死、罪责、良知、自由与有终性同样源始地共居于一个存在者中,一如共居于操心之中,他才能以命运的方式生存”。 而在诸多存在者中,只有其在“本质上是将来的,因而能够自由地面对死而让自己以撞碎在死上的方式反抛回其实际的此在之上……他能够在把继承下来的可能性传承给自己本身之际承担起本已的被抛境况并且当下即是就为‘它的时代’存在(贯穿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之中。笔者加)……唯有如此,本真的历史性才成为可能”⑤。此在不是因为重演而有历史性,而是历史性的此在借重演的方式在历史中承担了自我。法兰克福学派的乌托邦理论有别于传统的乌托邦理论之处在于他们不只满足于一种理论的设想,不是指“不可能实现的社会变革的纲领”,而是指那种“具有自己的规律和真理价值的思想过程”⑥,从虚无的乌托邦走向现实的乌托邦,海德格尔给马尔库塞提供了理论源泉。 法兰克福学派的乌托邦理论内容 人与自然的和解。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解理论设想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马尔库塞和A·斯密特(Alfred Schmidt)《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马尔库塞认为,自然的解放不仅包括人自身作为自然的解放,也包括人自身之外的自然的解放。前者主要指人的感觉的解放,马尔库塞对感觉的解放赋予了丰富含义,包含建立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感觉从“剥削的合理性中解放出来”,而“解放了的感觉将拒绝资本主义的工具主义合理性,然而将维持和发展它的成就”⑦。对于人自身之外自然的解放则强调人在克服自然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之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的解放就是恢复自然中的活生生的向上的力量,恢复与生活相异的、消耗在无休止的竞争中的感性的美的特性……”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