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观与儒家观念更新(原创)

老子的道德观与儒家观念更新(原创)

2009-06-09 15:12阅读:191

老子的道德观与儒家观念更新 摘要:本文以“道”的代名词——能量为脉络,通过对清官贪官现象的剖析,解读了人生的最佳运作策略:运用老子的道德观,更新儒家观念,调整禀性以“合道”。“以道莅天下”,才能真正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键词: 能量、禀性、合道、欲望、理念、利益、德智不二

当前党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方针。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来的又一次“拨乱反正”,前一次“拨乱反正”是解决社会动荡问题,而这一次在另一种意义上的“拨乱反正”是针对人心而言的。人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医治人心的良方,也是海峡两岸统一的思想纽带,是全球华人的根。

许多中外企业家都信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格言,国际上也陆续兴办了“孔子学院”。我们在为儒家文化的复兴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值得在老子的道德观中吸取智慧的精华,因为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安邦治国中具有互补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善于“内用黄老,外示儒术”,那么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站得住脚跟;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善于“内用黄老,外示儒术”,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有了根本的保证。

一、 再论老子的道德观

上期在《老子的道德观与当代价值取向》中简要地阐述了老子的道德观,提出了“德智不二”的道德理念。下面我们进一步用老子的思想来深化这一理念。《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就是说“道”是宇宙的起源,是不生不灭运行不止的自然的能量。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进一步说明天、地、人都是“道”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产物,社会也可以看作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能量是无比巨大的,它的运行具有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我们称之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仅仅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只不过社会规律对于人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人的意识中将其从自然规律中划分出来了。

人的生命力是人体的能量,也是自然的能量的一部分。人体能量的运行也具有很大的惯性,这种惯性我们称之为禀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就是这种惯性的体现。禀性体现的是人体能量的运行规律,它通过心理机制反映出来。“人法地,地法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是人生的根本大法。改善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调整自己的禀性,使人体能量的运行规律与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协调一致,我们称之为“合道”。《老子》第二十一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提出了至高无上的“德”就是“合道”。这就是“德智不二”的道德观的出发点。

《庄子·齐物论》曰:“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这就是“道”;“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指的是“混沌”;“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就是所谓的“自然界”;“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描述的就是人类社会。庄子在这里阐述了宇宙从无色界到色界再到欲界的演化过程,特别指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建立了许多观念,产生了无数的是非,有了爱欲,却渐渐地淡忘了“道”,淡忘了人生的根本大法。下面我们以清官贪官的理念为例来探讨人生的根本大法。

二、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清贪理念

观历史,看人生。如何评价儒家文化?如何评价清官贪官?作为儒家思想,当然提倡褒扬清官,贬斥贪官。在百姓心目中,自然热爱清官,痛恨贪官。我们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从“合道”的观念上看,人们众望所归的潮流就是“道”,当然是必须遵循的,我们理所当然的赞扬清官,鄙视贪官。但我们这种褒贬,并不是因是非的理念所生,而是因人心之所向而成。

许多人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崇尚清官,几十年人生经历下来发现当清官挺难,还常常受到冤屈。曾经有学者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看问题,声称清官并不比贪官好,都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贪官为了自己的利益,欺上瞒下,扰乱朝纲,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清官呢,一心效忠皇帝,维护了封建统治,却具有更大的欺骗性。真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我们最好超越世俗的是非理念想一想:这么好的清官,这么好的忠臣,为什么皇帝却不能善待他们呢?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多喜欢清官的人,一旦自己当了官,就会重蹈贪官的覆辙呢?

我们用老子的道德观对此问题做了一些探讨,渐渐有了头绪。其实人生在世,本来就是生活在矛盾之中:人从诞生起,为了生存就要吃喝,为了发展就要为利益操劳。随着人的欲望的扩大,需求的增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就难免会发生干扰,甚至引起对利益的争夺。为了避免冲突,人们建立了许许多多维护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是非理念,来约束人的欲望。人就是在这种欲望和理念的对立中生活的。儒家思想就是这些理念中的一种体系。《论语·里仁篇》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由此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是非理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就成了清官和贪官的分水岭;《颜渊篇》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由此建立起一座以“礼”为规范的“精神金字塔”。这套理念体系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智”念起了“紧箍咒”,维系着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大一统,确实是功不可没。可是天长日久人们渐渐淡忘了理念是利益的化身,只记住了理念中的是非观念。人们代代相传,教育后人,要遵循理念,做好人,不做坏人。于是人们就在是非好坏中争来争去,赞清官,贬贪官,为了理念而生存,活得很累。另一方面人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又千方百计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奋斗,这样就陷入了一种“德智对立”的思维误区。

三、如何跳出思维误区

道理很简单,返本归源,首先认清理念的本来面目。说到底,理念和欲望都是以利益为出发点。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欲望偏重于物质利益,局限于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理念偏重于精神利益,更强调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要说呢,其实两者本无对立可言,作为人的需求,两方面都要兼顾。可是世人偏偏把握不好这个度,要么贪图眼前的物质利益,成为所谓的“小人”,这就是贪官的人性基础;要么一味遵循理念倡导的是非观念,鄙薄与利益为伍,自诩为“君子”,这就是清官的人性基础。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清官为什么活得很累活得很冤?当政治清廉,民风纯朴的时期,本无所谓清官贪官。但当吏治腐败,世风日下时,清官就应运而生了。他们对抗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的社会潮流,是全体人群膨胀的私欲,尤其是皇帝的私欲和各级官僚的私欲。这么沉重的担子你要担下来,怎么会不累呢?特别是当你触犯了皇帝和各级官僚的利益时,那就不仅仅是累,而且是冤的问题了。

可以说相当部分清官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把这种对抗仅仅当作是与个别贪官的抗争,其实贪官现象是社会吏治腐败的产物,贪官的根基在上面。在上司看来,特别是在皇帝眼中,贪官最能满足他们的愿望,须知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七情六欲,只有贪官最能体贴他。进一步分析,如果吏治清廉,皇帝和百姓的愿望一致,个别贪官能站住脚吗?贪官不存清官焉在。而吏治腐败是私欲膨胀的必然产物,清官要对抗的是这种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抗这种由私欲膨胀产生的能量。这种能量是如此的巨大,它不仅能吞没清官,而且能吞没整个国家。

站在清官的立场上,他们认为我不能看着国家的利益百姓的疾苦不管;我不能容许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存在;我就咽不下这口气。应该看到他们这种社会责任感是很可嘉的,正因为如此清官才会受到人民的爱戴,社会的赞扬。这种爱戴和赞扬所产生的精神能量也是巨大的,特别是有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建立的文化背景的能量场为基础,这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这种能量对于一个民族好比是一条历史的长河,而私欲膨胀产生的能量仅仅是河流中掀起的波浪,但清官个人的能量却仅仅是河流中的一碗水,皇帝、贪官、百姓的能量以此类推,只不过碗大碗小而已。建立了这种量化的概念之后,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人生的最佳运作是什么。

四、人生的最佳运作

从文章的开头我们就提出了“合道”的命题,即改善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调整自己的禀性,使人体能量的运行规律与宇宙的自然规律协调一致,从而借助于宇宙的能量把事情办好。这就是人生的最佳运作。

对于社会来说,宇宙的能量体现在文化背景场上,体现在国家机器上,也体现在皇帝、清官、贪官和百姓的心目中,这些能量最终都通过物质的和精神的利益反映出来。每个人都在为利益而斗争:个人的、国家的、民族的、人类的,局部的、整体的,眼前的、长远的,反正都是为了利益。利益是因物质的和精神的欲望产生的,理念是为了节制个人欲望而建立的。清官和贪官的对立实质上是理念和欲望的对立。理念的实质是调节利益的再分配,怎么才公平,怎么才合理。理念是相对稳定的、不变的,而利益的再分配却是随时间、随环境不断变化的。在社会的演变过程中,通常是谁的能量大、势力大、地位高,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且一般还是以合法的手段获得的。这也是宇宙能量运行的必然规律。

清官坚持一成不变的理念,把理念当成教条,违背了这种规律,当然活得很累。那么做贪官是否就有好下场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除了个人的能量外,还有文化背景场的能量、国家机器的能量、百姓的能量,一旦这些能量被调动起来超过了贪官及其借助皇帝所获得的能量时,贪官就自食其果了。所以我们主张人生要做到“德智不二”:缺“德”的“智”是短命的智;无“智”的“德”是愚昧的德。我们提倡不但要做清官,而且要善于做清官。

宇宙有两大法则:引力法则和因果法则。引力呈现空间序;因果呈现时间序。人类社会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必然遵循这两大法则。事业要成,需要能量;人要成才,也需要能量。聚集能量要靠引力,社会上的引力要靠财力、物力、能力、势力(地位)、名气、信誉、爱的亲合力和人格的感召力来产生,它的最根本的作用对象是人心。

根据因果律,贪官在挥霍财富的同时逐渐丧失人心,这种前因的积累,一旦有了导火线,就会爆发,造成身败名裂的后果。而清官在忍辱负重的同时逐渐赢得人心,一旦社会认同,就会名垂千古。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多半是贪官不臭,清官倒霉。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不知道或不理解或不会运用引力法则和因果法则:大多数清官的通病是一味按理念办事,缺乏变通,不善于聚集能量;而贪官善于趋炎附势,也就会借势,这个“势”就是能量。

真正会做清官的人,一定通晓宇宙真谛,见识卓越,深得人心。既会为百姓谋利,又能得皇帝赏识。既善于节制贪官的欲望,又不会与贪官对立。“邦有道则现,邦无道则隐。”当然这样的人必是经国之才,在他心目中,贪官只不过是一些利欲心很重的人,他会用因果律制约他们;清官也不过是一些执著于理念的人,他会用引力规律去教化他们。无论清贪,人性使然。

五、老子的道德观是人生的智慧

论述及此,清贪之道了然于心。清贪现象由性而生,依性而治。世间一切现象又何尝不是如此。心性生欲望,欲望生利益,化解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在于调整心性。禀性是人体能量的运行规律,具有很大的惯性。改善人生改造社会的第一要义就是调整人的禀性,使人体能量的运行规律与宇宙的自然规律协调一致,我们称之为“合道”。

宇宙有宇宙的道,社会有社会的道,人性有人性的道。最根本的道就是人心,人心不治一切难治。治国之道最根本的措施必先建立一种引导人心的运行机制,造成一种势,形成一种场,用于节制人们的欲望,教化人们调整禀性。儒家文化就是这样的心理能量场。可惜很多清官不知道其中的根本原理,只是把它当作理念,当作教条,不会细化,不会变通,不会用它来治国,反而被它捆住了自己的手脚。相反,如果真正弄懂了这个原理,我们不仅可以用来治国,还可以用来治家,用来管理企业。一个有效的企业文化就是这样的心理能量场。

《老子》第六十章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的道理弄清楚了,人生的道理也不过如此。人活着究竟为什么?不管你是高尚也好,还是功利也好,总之你要活得值。这个“值”就是将你的生命力转换为某种利益到底值不值,或者说是否有价值?这就是人的价值观。很多人觉得活得累活得冤,总是埋怨这埋怨那,就是不知道调整自己。殊不知你的苦都是自己找的,追求金钱有劳累之苦;追求高尚有委屈之苦;为儿为女有不孝之苦;奋力拚搏有病痛之苦;什么都不做又有被人嫌弃之苦。你怨天尤人都没有用,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整你自己。

《老子》第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为学日益”就是将“道”表述为理念;“为道日损”就是调整禀性以“合道”。“无为而无不为”提示我们:千万不要刻意去追求,否则你心里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但又别把生命力浪费了,只要于己于众生有利,什么方便做什么。大道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常怀“与人为善”之心,才能产生强大的引力,逐渐聚集能量且不留后遗症,这就是无形无相大道自然的“德”。有了这样的“德”才“足以取天下”。老子的伟大,就在于他在超越世俗的更高境界上,将“德”和“智”有机的统一起来了。《老子》第二十三章云:“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奉行“德智不二”,终能名利双收,天下何乐而不从之?故老子的道德观就是医治人心的良方,是人生的智慧。

六、调整禀性是改善人生的根本途径

《老子》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心是一个怪东西,会产生心理能量的冲动,形成各种各样的欲望,它常常会在欲望的驱使下,跟自己过不去,出现心灵的煎熬。

禀性是人的心理能量的运行机制,具有很大的惯性。它的运行受到人的观念的调制。观念是内化的理念。为了不让膨胀的欲望造成危害,通常人们使用理念来压抑欲望,社会也提倡用理念来克制欲望,前面讨论过的清官现象就是一例。这种方法对实现暂时的稳定是有效的,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不能实现长治久安。因为欲望是心理能量冲动的反映,用压制的办法是压而不服的,这里压下去了它还会从那里冒出来。对个人来说,压抑的心理能量会转化成疾病或破坏性;对社会而言,压抑人性会降低生产力,压制的心理冲突会导致社会不安定。所以对付欲望最好的方法是化解,化解最根本的途径是重新调制心理能量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调整禀性。使心理能量的冲动升华,使人体能量的运行规律与宇宙的自然规律协调一致。这种境界的升华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深入体验的基础上的,由此产生全方位多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用这些观念的信息对心理能量的运行重新进行调制,使人的欲望不断得到调整,趋于“合道”。

《老子》第二十二章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自然规律中对人生影响最大的规律是心理能量的运行机制,即人的禀性。每个人的禀性不同,心理能量冲动的途径和阈值就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思维定势,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兴趣、爱好,因而对外界信息的反映不同,建立的观念也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生活中很多看似偶然的现象,包括事业、健康、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其实都是跟一个人的禀性、思维定势、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相关的。当一个人度过了漫长的人生回首往事时就会发现,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自己的禀性编织的松鼠笼子里赛跑。所以要有效的改善人生,调整禀性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关键环节。禀性调整合道了,才能如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国家民族和每一个中国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儒家的道德观实施的是一种规范,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老子的道德观隐含的是一种大智慧,是君子中的“善为道者”独具的品质,故司马迁称老子为“隐君子”。君子在与小人的较量中,“邦有道”则胜,“邦无道”则败。而对于善为道者,无论邦有道无道,均能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必须指出,若无儒家的道德观做基础,老子的道德观容易被小人所利用,这既是君子败于小人的原因,又是善为道者往往被君子所误解的原因。所以我们提倡“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二者不可偏废,儒家的道德观与老子的道德观的关系正如神秀的渐法与慧能的顿法一样,形成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只是所“度”人的根性不同而已。儒家的道德观“度”小人为君子,老子的道德观“度”君子为“善为道者”。孔子教我们崇拜圣人,效法圣人,身外求佛;老子则提倡圣人从我做起,“为而不争”,自修自证,自成佛道。

苏老师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老子的道德观与儒家观念更新(原创)

2009-06-09 15:12阅读:191

老子的道德观与儒家观念更新 摘要:本文以“道”的代名词——能量为脉络,通过对清官贪官现象的剖析,解读了人生的最佳运作策略:运用老子的道德观,更新儒家观念,调整禀性以“合道”。“以道莅天下”,才能真正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键词: 能量、禀性、合道、欲望、理念、利益、德智不二

当前党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方针。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来的又一次“拨乱反正”,前一次“拨乱反正”是解决社会动荡问题,而这一次在另一种意义上的“拨乱反正”是针对人心而言的。人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医治人心的良方,也是海峡两岸统一的思想纽带,是全球华人的根。

许多中外企业家都信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格言,国际上也陆续兴办了“孔子学院”。我们在为儒家文化的复兴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值得在老子的道德观中吸取智慧的精华,因为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安邦治国中具有互补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善于“内用黄老,外示儒术”,那么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站得住脚跟;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善于“内用黄老,外示儒术”,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有了根本的保证。

一、 再论老子的道德观

上期在《老子的道德观与当代价值取向》中简要地阐述了老子的道德观,提出了“德智不二”的道德理念。下面我们进一步用老子的思想来深化这一理念。《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就是说“道”是宇宙的起源,是不生不灭运行不止的自然的能量。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进一步说明天、地、人都是“道”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产物,社会也可以看作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能量是无比巨大的,它的运行具有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我们称之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仅仅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只不过社会规律对于人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人的意识中将其从自然规律中划分出来了。

人的生命力是人体的能量,也是自然的能量的一部分。人体能量的运行也具有很大的惯性,这种惯性我们称之为禀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就是这种惯性的体现。禀性体现的是人体能量的运行规律,它通过心理机制反映出来。“人法地,地法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是人生的根本大法。改善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调整自己的禀性,使人体能量的运行规律与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协调一致,我们称之为“合道”。《老子》第二十一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提出了至高无上的“德”就是“合道”。这就是“德智不二”的道德观的出发点。

《庄子·齐物论》曰:“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这就是“道”;“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指的是“混沌”;“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就是所谓的“自然界”;“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描述的就是人类社会。庄子在这里阐述了宇宙从无色界到色界再到欲界的演化过程,特别指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建立了许多观念,产生了无数的是非,有了爱欲,却渐渐地淡忘了“道”,淡忘了人生的根本大法。下面我们以清官贪官的理念为例来探讨人生的根本大法。

二、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清贪理念

观历史,看人生。如何评价儒家文化?如何评价清官贪官?作为儒家思想,当然提倡褒扬清官,贬斥贪官。在百姓心目中,自然热爱清官,痛恨贪官。我们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从“合道”的观念上看,人们众望所归的潮流就是“道”,当然是必须遵循的,我们理所当然的赞扬清官,鄙视贪官。但我们这种褒贬,并不是因是非的理念所生,而是因人心之所向而成。

许多人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崇尚清官,几十年人生经历下来发现当清官挺难,还常常受到冤屈。曾经有学者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看问题,声称清官并不比贪官好,都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贪官为了自己的利益,欺上瞒下,扰乱朝纲,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清官呢,一心效忠皇帝,维护了封建统治,却具有更大的欺骗性。真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我们最好超越世俗的是非理念想一想:这么好的清官,这么好的忠臣,为什么皇帝却不能善待他们呢?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多喜欢清官的人,一旦自己当了官,就会重蹈贪官的覆辙呢?

我们用老子的道德观对此问题做了一些探讨,渐渐有了头绪。其实人生在世,本来就是生活在矛盾之中:人从诞生起,为了生存就要吃喝,为了发展就要为利益操劳。随着人的欲望的扩大,需求的增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就难免会发生干扰,甚至引起对利益的争夺。为了避免冲突,人们建立了许许多多维护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是非理念,来约束人的欲望。人就是在这种欲望和理念的对立中生活的。儒家思想就是这些理念中的一种体系。《论语·里仁篇》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由此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是非理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就成了清官和贪官的分水岭;《颜渊篇》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由此建立起一座以“礼”为规范的“精神金字塔”。这套理念体系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智”念起了“紧箍咒”,维系着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大一统,确实是功不可没。可是天长日久人们渐渐淡忘了理念是利益的化身,只记住了理念中的是非观念。人们代代相传,教育后人,要遵循理念,做好人,不做坏人。于是人们就在是非好坏中争来争去,赞清官,贬贪官,为了理念而生存,活得很累。另一方面人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又千方百计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奋斗,这样就陷入了一种“德智对立”的思维误区。

三、如何跳出思维误区

道理很简单,返本归源,首先认清理念的本来面目。说到底,理念和欲望都是以利益为出发点。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欲望偏重于物质利益,局限于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理念偏重于精神利益,更强调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要说呢,其实两者本无对立可言,作为人的需求,两方面都要兼顾。可是世人偏偏把握不好这个度,要么贪图眼前的物质利益,成为所谓的“小人”,这就是贪官的人性基础;要么一味遵循理念倡导的是非观念,鄙薄与利益为伍,自诩为“君子”,这就是清官的人性基础。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清官为什么活得很累活得很冤?当政治清廉,民风纯朴的时期,本无所谓清官贪官。但当吏治腐败,世风日下时,清官就应运而生了。他们对抗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的社会潮流,是全体人群膨胀的私欲,尤其是皇帝的私欲和各级官僚的私欲。这么沉重的担子你要担下来,怎么会不累呢?特别是当你触犯了皇帝和各级官僚的利益时,那就不仅仅是累,而且是冤的问题了。

可以说相当部分清官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把这种对抗仅仅当作是与个别贪官的抗争,其实贪官现象是社会吏治腐败的产物,贪官的根基在上面。在上司看来,特别是在皇帝眼中,贪官最能满足他们的愿望,须知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七情六欲,只有贪官最能体贴他。进一步分析,如果吏治清廉,皇帝和百姓的愿望一致,个别贪官能站住脚吗?贪官不存清官焉在。而吏治腐败是私欲膨胀的必然产物,清官要对抗的是这种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抗这种由私欲膨胀产生的能量。这种能量是如此的巨大,它不仅能吞没清官,而且能吞没整个国家。

站在清官的立场上,他们认为我不能看着国家的利益百姓的疾苦不管;我不能容许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存在;我就咽不下这口气。应该看到他们这种社会责任感是很可嘉的,正因为如此清官才会受到人民的爱戴,社会的赞扬。这种爱戴和赞扬所产生的精神能量也是巨大的,特别是有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建立的文化背景的能量场为基础,这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这种能量对于一个民族好比是一条历史的长河,而私欲膨胀产生的能量仅仅是河流中掀起的波浪,但清官个人的能量却仅仅是河流中的一碗水,皇帝、贪官、百姓的能量以此类推,只不过碗大碗小而已。建立了这种量化的概念之后,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人生的最佳运作是什么。

四、人生的最佳运作

从文章的开头我们就提出了“合道”的命题,即改善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调整自己的禀性,使人体能量的运行规律与宇宙的自然规律协调一致,从而借助于宇宙的能量把事情办好。这就是人生的最佳运作。

对于社会来说,宇宙的能量体现在文化背景场上,体现在国家机器上,也体现在皇帝、清官、贪官和百姓的心目中,这些能量最终都通过物质的和精神的利益反映出来。每个人都在为利益而斗争:个人的、国家的、民族的、人类的,局部的、整体的,眼前的、长远的,反正都是为了利益。利益是因物质的和精神的欲望产生的,理念是为了节制个人欲望而建立的。清官和贪官的对立实质上是理念和欲望的对立。理念的实质是调节利益的再分配,怎么才公平,怎么才合理。理念是相对稳定的、不变的,而利益的再分配却是随时间、随环境不断变化的。在社会的演变过程中,通常是谁的能量大、势力大、地位高,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且一般还是以合法的手段获得的。这也是宇宙能量运行的必然规律。

清官坚持一成不变的理念,把理念当成教条,违背了这种规律,当然活得很累。那么做贪官是否就有好下场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除了个人的能量外,还有文化背景场的能量、国家机器的能量、百姓的能量,一旦这些能量被调动起来超过了贪官及其借助皇帝所获得的能量时,贪官就自食其果了。所以我们主张人生要做到“德智不二”:缺“德”的“智”是短命的智;无“智”的“德”是愚昧的德。我们提倡不但要做清官,而且要善于做清官。

宇宙有两大法则:引力法则和因果法则。引力呈现空间序;因果呈现时间序。人类社会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必然遵循这两大法则。事业要成,需要能量;人要成才,也需要能量。聚集能量要靠引力,社会上的引力要靠财力、物力、能力、势力(地位)、名气、信誉、爱的亲合力和人格的感召力来产生,它的最根本的作用对象是人心。

根据因果律,贪官在挥霍财富的同时逐渐丧失人心,这种前因的积累,一旦有了导火线,就会爆发,造成身败名裂的后果。而清官在忍辱负重的同时逐渐赢得人心,一旦社会认同,就会名垂千古。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多半是贪官不臭,清官倒霉。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不知道或不理解或不会运用引力法则和因果法则:大多数清官的通病是一味按理念办事,缺乏变通,不善于聚集能量;而贪官善于趋炎附势,也就会借势,这个“势”就是能量。

真正会做清官的人,一定通晓宇宙真谛,见识卓越,深得人心。既会为百姓谋利,又能得皇帝赏识。既善于节制贪官的欲望,又不会与贪官对立。“邦有道则现,邦无道则隐。”当然这样的人必是经国之才,在他心目中,贪官只不过是一些利欲心很重的人,他会用因果律制约他们;清官也不过是一些执著于理念的人,他会用引力规律去教化他们。无论清贪,人性使然。

五、老子的道德观是人生的智慧

论述及此,清贪之道了然于心。清贪现象由性而生,依性而治。世间一切现象又何尝不是如此。心性生欲望,欲望生利益,化解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在于调整心性。禀性是人体能量的运行规律,具有很大的惯性。改善人生改造社会的第一要义就是调整人的禀性,使人体能量的运行规律与宇宙的自然规律协调一致,我们称之为“合道”。

宇宙有宇宙的道,社会有社会的道,人性有人性的道。最根本的道就是人心,人心不治一切难治。治国之道最根本的措施必先建立一种引导人心的运行机制,造成一种势,形成一种场,用于节制人们的欲望,教化人们调整禀性。儒家文化就是这样的心理能量场。可惜很多清官不知道其中的根本原理,只是把它当作理念,当作教条,不会细化,不会变通,不会用它来治国,反而被它捆住了自己的手脚。相反,如果真正弄懂了这个原理,我们不仅可以用来治国,还可以用来治家,用来管理企业。一个有效的企业文化就是这样的心理能量场。

《老子》第六十章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的道理弄清楚了,人生的道理也不过如此。人活着究竟为什么?不管你是高尚也好,还是功利也好,总之你要活得值。这个“值”就是将你的生命力转换为某种利益到底值不值,或者说是否有价值?这就是人的价值观。很多人觉得活得累活得冤,总是埋怨这埋怨那,就是不知道调整自己。殊不知你的苦都是自己找的,追求金钱有劳累之苦;追求高尚有委屈之苦;为儿为女有不孝之苦;奋力拚搏有病痛之苦;什么都不做又有被人嫌弃之苦。你怨天尤人都没有用,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整你自己。

《老子》第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为学日益”就是将“道”表述为理念;“为道日损”就是调整禀性以“合道”。“无为而无不为”提示我们:千万不要刻意去追求,否则你心里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但又别把生命力浪费了,只要于己于众生有利,什么方便做什么。大道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常怀“与人为善”之心,才能产生强大的引力,逐渐聚集能量且不留后遗症,这就是无形无相大道自然的“德”。有了这样的“德”才“足以取天下”。老子的伟大,就在于他在超越世俗的更高境界上,将“德”和“智”有机的统一起来了。《老子》第二十三章云:“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奉行“德智不二”,终能名利双收,天下何乐而不从之?故老子的道德观就是医治人心的良方,是人生的智慧。

六、调整禀性是改善人生的根本途径

《老子》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心是一个怪东西,会产生心理能量的冲动,形成各种各样的欲望,它常常会在欲望的驱使下,跟自己过不去,出现心灵的煎熬。

禀性是人的心理能量的运行机制,具有很大的惯性。它的运行受到人的观念的调制。观念是内化的理念。为了不让膨胀的欲望造成危害,通常人们使用理念来压抑欲望,社会也提倡用理念来克制欲望,前面讨论过的清官现象就是一例。这种方法对实现暂时的稳定是有效的,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不能实现长治久安。因为欲望是心理能量冲动的反映,用压制的办法是压而不服的,这里压下去了它还会从那里冒出来。对个人来说,压抑的心理能量会转化成疾病或破坏性;对社会而言,压抑人性会降低生产力,压制的心理冲突会导致社会不安定。所以对付欲望最好的方法是化解,化解最根本的途径是重新调制心理能量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调整禀性。使心理能量的冲动升华,使人体能量的运行规律与宇宙的自然规律协调一致。这种境界的升华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深入体验的基础上的,由此产生全方位多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用这些观念的信息对心理能量的运行重新进行调制,使人的欲望不断得到调整,趋于“合道”。

《老子》第二十二章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自然规律中对人生影响最大的规律是心理能量的运行机制,即人的禀性。每个人的禀性不同,心理能量冲动的途径和阈值就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思维定势,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兴趣、爱好,因而对外界信息的反映不同,建立的观念也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生活中很多看似偶然的现象,包括事业、健康、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其实都是跟一个人的禀性、思维定势、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相关的。当一个人度过了漫长的人生回首往事时就会发现,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自己的禀性编织的松鼠笼子里赛跑。所以要有效的改善人生,调整禀性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关键环节。禀性调整合道了,才能如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国家民族和每一个中国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儒家的道德观实施的是一种规范,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老子的道德观隐含的是一种大智慧,是君子中的“善为道者”独具的品质,故司马迁称老子为“隐君子”。君子在与小人的较量中,“邦有道”则胜,“邦无道”则败。而对于善为道者,无论邦有道无道,均能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必须指出,若无儒家的道德观做基础,老子的道德观容易被小人所利用,这既是君子败于小人的原因,又是善为道者往往被君子所误解的原因。所以我们提倡“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二者不可偏废,儒家的道德观与老子的道德观的关系正如神秀的渐法与慧能的顿法一样,形成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只是所“度”人的根性不同而已。儒家的道德观“度”小人为君子,老子的道德观“度”君子为“善为道者”。孔子教我们崇拜圣人,效法圣人,身外求佛;老子则提倡圣人从我做起,“为而不争”,自修自证,自成佛道。

苏老师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相关文章

  • 为什么孔子"述而不作"?
  • 孔子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点醒了对"仁"的自觉,挺立了人之道德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仁"理解为是一种在推己及人以至物的过程中所生发出来的对他者生命的肯定和培护之情.由此出发,孔 ...查看


  • 论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的形成及其特点
  • [摘要]一个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境遇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而言.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道德.由于社会上存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团体,道德状况也是多样纷呈.形成一个大的道德生态系统.中国道德生态系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查看


  •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
  • 1.文化之概念 1) 中国"文化"一词的含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 ...查看


  •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作者:楼宇烈 [2001-10-12 15:49:59]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 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 ...查看


  • 中国艺术精神 (2)
  • <中国艺术精神>作者是A徐复观宗白华熊十力<中国艺术精神>全书共B 八十十一中国艺术精神是什么?__A徐复观宗白华熊十力中国艺术精神是什么?__C孔子老子庄子对儒家而言,或可称___C孔子老子庄子由________所 ...查看


  • 儒学与生活答案-选择题
  • 选择题 1923年,思想界分化成的三大派不包括:民主主义 20世纪以来的三大哲学思想运都是什么:分析哲学.现象学.后现代主义 20世纪三大哲学思想运动不包括:现代主义 20世纪以来的思想的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追问存在 A 按照儒家的思想如果 ...查看


  • 牟宗三:[易传]是儒家的玄思|牟宗三|易经
  • 原标题:<易传>--儒家的玄思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 <易传>是解释<易经>的,解释要相应,解释得对与不对,要看相应与否.了解一个东西一定要相应,假若你要了解科学,那么你要对科学的本性有相应的体会 ...查看


  • 论道家与儒家_天人合一_自然观的形成与演变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8(4):634-636 Journalof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06-12,8(4):634-636 ...查看


  • 济南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总结
  • 中国文化概论 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2.狭义文化:狭义的&qu ...查看


热门内容